慈法法师2011净土五念门五果门精华版(第一讲)


慈法法师2011净土五念门五果门精华版(第一讲)

2011夏安居


放光寺


注:
2011夏安居,慈法法师为短期出家沙弥用四节课的时间补讲五念门前四门内容以及提示五种果门的内容。


首先随喜大家短期出家的殊胜因缘,我们在娑婆世界减劫之中于释迦佛的遗教中能出家,福德不可思议,《出家功德经》大家有学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因缘成熟,在释迦佛这个遗教中,尤其是末世,若出家一日一夜,乃至终生出家,其福德因缘是不可思议的,贤劫
[1]中必得度脱。这是释迦文佛对我们出家功德的一个授记,就是我们一日一夜现出家形象,受持释迦文佛的出家戒法一日一夜,贤劫中必得度脱。那你说一劫中得度脱不很遥远吗?实际不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轮回,已经不可言喻了,旷大劫以来我等沉沦于生死苦海无有出期。因为我们有一个增上缘,有这样一个集体短期出家的机会,那么贤劫我们成就是无疑的。


但生死这个大事,生死逼人啊,人人皆具生死之困惑,解决这个大事似乎我们对一劫的等待也可能是会有很多想法。那么恰恰有这种净土法门的殊胜,让我们若真正地依法修持,不离此身必成无上菩提。所以近代的印光大德讲,净土一法实是出生死的无上妙法。因为生死大事是人人所面对的一个如实的业相,生死逼迫,往往我们沉沦于世俗的五欲业习之中不能对它有警觉,我们对这个生死大事麻木不仁,会在自己的财色名食睡,或者在自己的贪欲、嗔心乃至疑心等等作为中沉沦而不能自拔。这个不能自拔是什么呢?我们不能警觉,或者说无力警觉、无意警觉,因为我们习惯的垢尘比大地都厚!所以(若)没有稀有之法,我们这一生了生死,乃至这一劫了生死,那都是没有机会!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尘劳的这个垢习呀,深厚!《华严经》
[2]有讲:假设我们一个人的业习、业力、作为若是有形体不散坏的情况下虚空不能容纳。


我们都知道业,无始以来虽然业习伴随我等,但它毕竟是无有自性,它是无常的刹那间的一个过程。但这个不断的过程的积累造成了我们潜意识、意识中的习惯,生活、色身、觉知的习惯,这个习惯就蒙蔽了我们,使我们对生死、乃至说对八苦、三苦的认知呢,往往不及我们对贪嗔痴慢疑或者财色名食睡这样习惯的……,我们对生死的警觉或者出离的愿望没有我们对业习的随顺力来得更强一些,所以我们就会麻木不仁于现在的财色名食睡乃至贪嗔痴慢疑这样的一些见思二惑中,这个惑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主题曲,惑乱了我们的生命,但是我们又无力自拔,又不能警觉,这个不能警觉困惑了我们一生一生又一生。


那我们庆幸于这一生得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人身,因为人身是择法最殊胜方便的生命,它迟钝,但它有稳定与选择的技巧,有稳定的福德,有五种遮障的福德,但它又有自己择法的广大空间。人类的意识是在十法界中最自由的一个意识空间,所以人身难得,世尊赞叹我们这样一个难得的人身,实是真实言与诚实语。若天类,多耽搁于五欲而不能自拔,因为五欲满足故;修罗多耽搁于嗔斗、嫉妒,也无有休息之间隔;那么三恶道若在刑罚,若在愚痴、蒙昧,若在饥饿逼迫中不能自拔;那我们人类呢,往往在自己的业习、选择、徘徊中不能自拔。但是虽然如是,世尊——我们贤劫以来第四世尊释迦文世尊出世,在我们人寿百岁极苦之时,来教化我等,乃至说世尊取灭,遗教于现世,来饶益我们,使我们有法可依,来出离生死苦海,来于十法界得以择取,或者说于增上法中得以修持,或者说于无上菩提中得以修持,有这样的机遇,难得,十分难得!


那我们到这么高的一个原始森林的这样一个空间中,可能古来已久也没有人用这个地方,那你们呢捷足先登了,大家占了这样一个殊胜的地方、地理位置,你看看,千年的古藤、千年的古树围绕着我们,我们过着一种简洁的与世隔绝的这样一个短暂的生活,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我感觉大家都是吉星,吉星高照,都是福德人啊!我说你们十五个人——当然加上老师我们不说他——你们十五个人实是吉祥之数字啊!在中国表达的这个十五就是通达无碍之意,在河图洛书这个表达就是不管哪一个计算方法它都是十五,十五就是一个通达之相。希望你们十五个菩萨在这个简短的生活中,我们能真正得到通达无碍的加持乃至通达无碍的成就。


那么就大家的学习欲了生死,欲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乃至说这一生中有一个出离生死、出离三界、成就菩提的这样一个难得的法益的祈请下,我来给大家提示、宣讲阿弥陀佛甚深的教法,是一切众生若依法修持必能一生成办的这样一个教法,此教法的的确确像这个偈子
(注:开经偈)讲的一样,“百千万劫难遭遇”,旷大劫以来我们若有闻说,早已出生死。那你说你已经闻说过,那你已经是再来之人,那我们就祝贺你了!要是没有听说,今日听说,若依法修持,此生必能成就。


因为这个五念门是依佛宏愿而宣化,那我们就认真地来学习、交流。因为大家是补课,所以说可能我的速度会快一些,我们的时间最多就四节课,我板书的时间也好,提示的时间也好,希望大家能把注意力运用好一些。因为这个事情是大事,我们的时间一瞬间就过。安居的第一天我给他们这些听课的菩萨们讲,我说时间瞬间即过,大家嘻嘻哈哈的,说九十天,时间早着呢,那一说就已经到头了,时光如梭啊,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如实的,我们回头看看生命,我们就知道时间是十分珍贵的。


我们学习五念门大家有这个资料了,我们来依本子我给大家可能比较快的速度(讲),第四页打开,自己最好持自己的一本,不要倒换,可以在书上作记录,你熟悉这一本书了你就不要丢它,你就比较好学习。第四页,我们就直接讲长行,九十六句偈子我们就先放过它,我们直接讲长行。

 


(注:【论曰: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论曰”
——第四页,我加快速度——“论曰:此愿偈明何义?”直接来提示我们的主题了。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我们就从安乐世界这个角度来讲。大家可以拿这个书来学习就比较快一些,因为可以免去很多记录。


安乐世界”,这四个字实际是性德展现!


我们就不给它啰嗦那么多啊。性德展现!实际这个性德展现呢,是以弥陀修德来展现这个性德的!为什么呢?安乐国土是以弥陀的修德而显示的这种东西,什么呢?而造成的这样一个,或者说衬托也好,显示也好,展示的这样一个性德。


这个性德我们都知道是一切众生所具,这十分重要!


那阿弥陀佛的修德来展示一切众生所本具的性德,那就是安乐世界!那为什么要联系起来呢?要不联系起来,我们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毫无意义!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我们为了来了解我们本来的安乐。众生本来是安乐的,皆因种种造作养成的习惯而迷失!造作的习惯而迷失!迷失于现缘!因为我们本来的安乐被种种的造作、种种造作的习气把我们本有的清净给埋没了,这个习气的尘垢就把它埋没了,埋没了我们本来的清净的心智!并不是我们现在就不清净了!不是!


古人讲啊,一切世俗之人之智,埋入业力之海底!我们人人都有个摩尼宝,这个摩尼宝能出生一切功德与善巧,但是埋没了,埋没什么呢?业相,业力沉淀的这样一个尘垢,这个尘垢就像海底一样把它埋下了。那我们这个本来安乐的心智被埋没了,弥陀以悲智方便审视一切众生本具的法性而展示一切众生的修德!为什么要展示修德呢?真是大悲与大智。没有大悲大智,证不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者说一切众生本来安乐的这个真实,那安乐国土回向给大家是无意义的!是没有理由回向给大家的,没有理由!那回向给你什么呢?强加给我们一个清净吗?强加给我们一个不需要吗?强加给我们一个得失吗?不是!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本具的安乐!


这一点呢,我们一定有一个认知!有一个认知,那么示其安乐国土,那么我们都知道他的目的所在,展示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的最朴实的状态,以大悲大智来接度我们,这个地方是悲智的接引,是大悲大智的接引!


这一点我们要能认得清楚了,原来呢,我们念佛忆佛,往生彼国皆是本份事!是我们的本份事,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做的如实事!如实的事情。本份事、如实事,当然也是究竟事,这个事情也是最究竟的东西!


菩萨们啊,这个地方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能有含糊的地方!一旦有含糊的地方,那我们就会丢失大利于当下,认为我们在为某种因缘念佛。不是!不是这样子的!世尊已证实到这一点了,证实到这一点!是一切众生本家本国,一切众生本具安乐!本具清净!本具万法!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这个“本”上起作用,而在枝叶上、末梢上起作用呢?为什么我们会在枝叶末梢上去不断地拼命呢?作为呢?或者说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呢?或者说我们自以为做的这个事情还是合适的?因为我们太短浅了。我们的目光一旦短浅就停滞在自己的现前的业习与所需上了,它就停留在这个地方了,我们就停留在自己当时的某个业习、某个现前的一个需要,就停滞在这个地方,停滞!那毕竟不是安乐国,也不是极乐世界。


这一点,诸位菩萨,我们不断地去看一看,了解了解。


那么这样我们再看:


见阿弥陀佛。”实际见佛与见性无异!净土教法呀,见性与见佛是同一说!所以见阿弥陀佛,实际这个地方的见佛跟我们平常谈的见性是无二无别的。因为佛的功德就是性的功德。所以见佛与见性无异是什么呢?说佛功德即性功德,等性功德!那我们这个地方无疑就会抉择一个东西,抉择一个理念——原来我们念佛就在念性,我们随顺佛就在随顺性德,佛的功德与性功德是等的,划等号!


那么我们这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原来我们在念性德的功德与作用!我们在观察阿弥陀佛的国土,观察阿弥陀佛等等,原来是在观察性德!所以以相显性不可思议!极乐世界是以相而显现的,此相为净相、庄严相、功德相等等,以相显性不可思议!


那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个呢,大家就把念佛法门小看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头老太太干的事情,斋公斋婆做的事情,我们是什么人呢?对不对?一身善根,一身福德,怎么能念佛呢?——不是!对不起,这个看法错了,出问题了。


“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彼国是我等故有之国土。“愿生彼国”,愿者——心!此处之愿就是心,这个地方的愿就是心,所以“心生彼国故”,此“故”,故者,故有。我们愿生彼国的心是故有的,是本有的,不是我们现在才发的,是你认识到阿弥陀佛所证的报德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的一刹那,他的本有的功能就起作用了,那称为发心。


认识与认知,认知!这一刹那,刹那什么呢?这一刹那,因为什么?它是故有、本有的。认识的一刹那,发心成熟!


你不要认为我要有久发心——你再久也没有用,你再不久也没有用,一发心那就是等于正觉,没问题的。这个地方怎么讲呢?说发心即菩提!这个“发心即菩提”是真实不虚的。《华严经》讲“一发心已成等正觉,后四十一位菩萨如梦如幻”,说这个发心即菩提它是等量的,它不能增减的。


菩萨们啊,这个教法呀简洁直快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它。我们学东西要兜点圈子,耍点花架子,没问题,可以给大家兜三天圈子,没问题,但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这个“愿生彼国故”,说此心故有,此心本有,非是后天而得,但以弥陀愿力启发故,令我等心智现前得到,它这个说坦露也好,说展现也好,说表达也好,说显示也好,成熟也好,都行。

 


 
 

(注:【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这个地方谈信心了,这个信心就是以五念门成就而表达的了。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这个是信心的展示,它培养的是信念、信心。


念门它就比较直接,没有那么多遮盖,没有那么多啰嗦,因为我们这一念刹那间都可以运用它,这个空间极为广大,无有遮盖,这空间是没有遮盖的,心理空间没有遮盖。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行成就”,这个“行”一定要注意。这个法的修持,若是没有正常次序的实践啊,是没有意义的。虽然是念门,你不去实践也没有意义。所以要知梨子的滋味你就亲口尝一尝,它好坏你先不要说它,它什么作用不说它,那我就真正的去实践,所以后面重在实践!

 


(注:【何等无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我们先从第一门看看他怎么讲。


云何礼拜”,入主题了。你可以在旁边作记录都行,或者记在其他本子上,因为直接依他这个文字比较简单。


“云何礼拜”。作为,下边是作为。“行”,这是教你云何行啊,实际就是云何行,这个礼拜就是行嘛。菩萨啊,这里边是教法,不是大家做游戏的一种言谈,不是!它讲的是教法。


“云何行”,这就是“云何礼拜”。因为这个教法太朴实了,朴实到什么地方呢?我们自己携带着呢!我们这个生命都携带着呢!身、口、意、智、方便智,我们自身具足,不需要在其它地方去找,也不需要学习——这个学习是啰嗦,但是我们没有这个啰嗦的过程,可能你不知道你带着这个五种功德呢!你带着这种福报呢!你带着这种清净呢!你带着这种本来具有的法益!为什么呢?没有提醒不行,还是要提醒。


“行”,“云何行”就是“云何礼拜”,那我们就开始说身业了。身业,那我们每个人都有身,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也在作业,作的业不同,佛作种种光明藏、神通藏、变化藏、自在藏、慈悲藏,饶益有情无所障碍,分身无数于一一尘刹中饶益有情而无有间断,无有休息,圆满一切而不用心,只用其方便!何以故呢?无染无着故!大悲大方便故!究竟成就众生故!


那么我们这个身干啥哩?吃喝嫖赌;还有啥?杀盗妄淫;还有啥?财色名食睡;还有啥?假修行,真修行;还有啥?放逸……,生老病死总是在我们身上困惑着我们,贪嗔痴慢疑,这五利使五钝使十个根本烦恼
[3],伴随着我们一生又一生,这也是我们的行。


那我们这个身行——“身业礼拜阿弥陀”,一定不要小看。你说身业礼拜阿弥陀这算个啥呢?我告诉你做一次试一次,那你造一次业试一次!


有个香港的小孩子,很调皮很调皮的,他可能是过去的业力没有遗忘,他把成年的意识带过来了,他就在那丢石头,在那个水池子里,我在那剃发,他在那丢石头,他说:恶人呢,就像这个石头一样,一丢下去,就不能重复了,就没有挽回了,就落下去了。他说善啊,就像这个棍子一样,木石一样,就浮在上面,就沉不下去。那小孩子的话很有道理!很让人感觉到它的很具体的一个形象,因为丢石头,唰,就下去了,丢个木石就浮在上面。那我们人亦复如是,若是我们做种种善缘,我们会浮在业力的上面,乃至会增上;我们要是做种种恶业,坚固自己的业习,就会像石子一样丢在水里沉沦下去,不能自拔。


那么这个礼拜,这个行,这个身行,“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我们看看礼拜阿弥陀佛什么呢?“如来应正遍知”。这个地方一定要谨慎,这个地方是个很大的一个接口。很多人说:哎呀,拜佛啥意思呀?很辛苦啊!身体要趴下去要站起来,多辛苦啊!这个行,行什么行呢?“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我们就只讲“遍知”了,其他的先不管它。


我们都知道性德周遍啊,性德是周遍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是同一本性,都是无所得,或者说无自性。阿弥陀佛这个“应正遍知”是顺性展示出来的功德成就,这个应正遍知是功德成就,这个功德我们都知道是性功德的周遍。


性功德,性功德是什么呢?它的这个遍知性。为什么遍知我们是知道的,因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所显,阿弥陀佛修德亲证。弥陀这个亲证是十分重要的!那你说我们怎么知道他亲证呢?要不是他亲证,他就不会回施给一切众生了,普遍回施给法界有情而无有遗漏,他就会挑挑拣拣,什么呢?谁给我有情,谁跟我亲近,谁跟我有关系,谁对我好,我给谁回报。那么这个“行”呢不是,它是什么呢?——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个遍知是阿弥陀佛亲证的修德而显现的性德的如实相。


说这干什么呢?实际说我们每磕一个头,就跟阿弥陀佛的修德结了一个亲证缘,跟性德结了一个亲证缘,所以性修全在其中!


愚痴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个地方,说:哎呀,我拜一下佛,这里面有修德,有性德,那也太占便宜了吧?——不是!你没有认真去体验它。你要认真地体验它,那么你这么一个礼拜,这样一个作为,它是如实的,性修的功德全在其中!


这是行啊!菩萨!那我们这个行啊,功不唐捐啊!要有内容啊!对不对?我礼拜他,阿弥陀佛能知——所谓的修德所显;法性真实的展现——是性德所显!所以性修全在其中。那我们这个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了显现我们当下的一个作为,简单的作为,这样一个行,这样一个修行,具足性修二法。


菩萨要思维!这个地方要思维!要把自己的思维放开,想一想。


那么性修二法全在其中!所以身业简单礼拜啊,性修全体!这个不可思议!


菩萨们啊,这一点我们主要是认识不足,我们对自己的作为。我们举手投足之中啊,都具足性修二法。


当然你说业力也是修啊,业习也是修啊,那我们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与阿弥陀佛的修德相应啊!摈弃了自己无始以来的业习的身业作为,随顺性德,随顺弥陀的修德二法。这个不可思议!我们要善思维!要不然我们对“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这样一个话就一带过去了,说这有什么呢?对不对?就磕个头嘛?——不!这里面有无量的福德因缘,汝等当于此处生喜悦感,生感恩想。为什么呢?此处有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你要用这样的心情、作意、感知、知见等等,去拜,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那就是所谓的性修二法都是具足的!具足的,那么下一句话就很简单了。


为生彼国意故”,“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哦,原来这样的一个礼拜,本身它具足往生意!具足往生的功德!具足往生的内容!具足往生的殊胜的现下的利益!所以这个是故有之法,是顺性所显。所以说礼拜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德之相,或者说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是以报德、礼敬、随顺而作现缘,但它的性德必然彰显于当下。


”,说的往生彼国意。“为生彼国意故”,这个“”,行为,这又联系起来了。我们这个行为是具足性德与修德二法的,这样看就可以了,这样看就很踏实了,就不再浮躁了。啊,“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这个行为,具足性德与修德!具足众生平等之性德!具足阿弥陀佛圆满之修德!


谨慎啊!这是谨慎的地方!这个地方要谨慎!不谨慎就滑过去了!


所以这个是行为,什么行为?此行为,“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此行为具足弥陀的修德与一切众生平等的性德!此处即是具足藏、圆满藏、功德藏、安乐藏。此意具足,非生灭法。所以此礼拜非生灭、非来去、非造作,无为而至。


噢,你不要认为你做了啥了!你一认为你做啥你就违性了。你认为你没有做啥,你就违修了。所以这个性修令你不染啊!性修二法令众生无所染著。这是个最重要最重要的地方!


你们的福德因缘好,这么好的环境,讲法方便,杂缘少,因为一百个人一百个想法,我们这都是出家的嘛,就一个想法,对,要亲证弥陀的功德的。


二法令众生心无所染,为什么呢?你若染于修德,你以为有所为,有所为那你就会烦恼,所以顺性平等安住,无所造作。性德。但是你要是认为我无所作为,就出问题了,修德不显。所以此礼敬中无染无着,染着了就出问题。所以若以无染心礼敬,具足性修二德。


菩萨啊,你说这个门就这么简单,我一脚就迈进来了,为什么老体会不到利益呢?因为你没有去了解它无尽的内涵与功德!你没有打开这个宝藏!你这个简单的作为中有无尽的宝藏,象拿到一个宝库的钥匙一样,你要解这个码,你要打开这个门。


身业礼拜,那么简单的这样一个身业的行为,这样一个行为具足性修二法,令众生于性修而无染著。你不能染。我们的心啊,累是染,不累,迷茫还是染。迷茫染于无明业习,累染著于放逸无度,令人迷失。


菩萨,这个地方是一个口,这个线划过来了,你修行得自在;划不过来,你修行不自在!谁来划呢?实践去!行为,用行为来说话,用行为来表达内容,来体验内容,要不然我们讲没有意义。


放松十五分钟。


一语无量义,剖析在个人。过去人一推门就进来了,现代人一推门就退头了,犯业障去了。


弟子:听师父这样讲之后拜佛就不累了。


你不能染着!拜佛为啥累呢?应该越拜越轻松,越拜越没有染着,越没有对立,那就是真拜佛了!拜,觉悟了,拜中得到了觉悟,拜中得到了洗涤,拜中得到了成就,拜中得到了解脱,拜中得到了完成。


人对这个东西主要是认知不够。


弟子:这一辈子延续一直做这个五念门就可以成就了?


这个教法是绝对成就,毕竟成就,没有一个人遗漏,因为啥呢?它顺性德与修德了,其他修法十分困难于二种德入并行,很难的,你寻找去吧,性修二法在每一种作为中能圆满显现的找不到。性修二德在一个行为中具足是很难得的,或者说很难展示,很难表达,不容易表达。


就像我们开一台车子,我们知道这个城市的路线,目的地的路线,就很直接,不犹豫,不彷徨,不走弯路,不撞车,不惹麻烦。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做了一个简单的提示,让我们了解了身业礼拜的行为中具有阿弥陀佛的修德所成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具有性德周遍的真实,二法令我等无染无着。这无染无着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具足。你具足,你就不需要染着于什么了,不需要取舍了,不需要对待了,所以这个具足无染,那么平等无染,真实无染!


往往我们会丢失一个东西,什么呢?我们认为我们的行为啊,很多的行为都不足,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的作为、想法,当然不满意自己的身业,不满意,很多可以挑拣的毛病,可以补充的空间,许许多多,我们会这样不满意。那不满意呢,人就开始变得烦躁、不安,乃至说恶取。恶取大家知道啥意思,什么都想多多益善,贪得很啊。因为啥呢?不知道本来具足了!不知道本来真实了!不知道本来无染了!不知道本来是平等的!所以一切作为本来平等,皆应尊重!


这个地方回过来了,这是回过来了啊,这个我们一定要有认知的。原来“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是令我们在这个一切本来具足、应该尊重的当下,当下如实安住!哪个当下呢?礼拜那个当下启发出来的成熟。说我们这个“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生彼安乐国,怎么生呢?在这个当下的如实安住的引发成熟下,这就是修行的主题、意义与价值!


我们安住在这个当下,因为啥呢?具足性修二法,那我们每一个当下都是具足的,都是平等的,真实的,无染的,干什么呢?令此意、令此心广延未来,这就叫修行了。不然我们没有修行,修什么呢?哎!每天都很勤苦啊!又作为又作为,又要礼拜了,又要磕头了,这又要念佛了,这又要干什么了!哎呀呀呀呀!


一念门中具足无量功德与善巧,因为什么呢?令其如实安住,广延于未来,回施于过去。
为什么回施于过去呢?我们所看到的众生都是过去的众生,我们礼拜以后没有众生。礼拜以后的众生都是染着,都是你的妄想了。为什么呢?把清净、具足、圆满、安乐回向于未来、过去。过去是什么呢?过去我们染着的记忆,清除它,清除这些染着的垢习、习惯、意识,所以回向于过去。因为我们对于未来,把清净法法则延续未来,我们能接受,往生;回向于过去,把我们过去深深扎下来的记忆的恶业、染着等等荡涤一尽,回向圆满!“圆满三世为一念”就是这么个说了。


念门念门呢,让我们念念于圆满、清净、真实、具足,你不能荒诞泛空,你也不能胡吹,你得有理由,你得有作为,你得有力量,你得有受觉,要有事实,还要亲证。那不能漫无边际,那你这要有事实。


那它的性德,那么修德回施于过去。因为我们一谈到性德,我们就会记忆过去很多作为、很多恶业啊,很多麻烦啊,那用弥陀的修德洗涤它。以弥陀的修德回施于过去,洗涤尘垢。以弥陀的修德回施于过去来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垢。我们心中的尘垢就是过去的记忆,这个很厉害很厉害,它会反扑过来,噢,过来了,像老虎一样把你那一点点善根嫩芽给吃掉,像小兔崽子一样给吃掉了,像鹿一样的被吃掉了,为什么呢?它太弱了,它不强大。但你要顺性德观察,顺弥陀报德观察,那是十分强大,十分具足、真实,威猛了!那我们的业习一来了,我们就像狮子一样:来吧,吃掉你!为什么呢?因为有弥陀的修德的圆满,有无量兆载永劫修持的真实,他这个力是事实。那很感人的,很感人啊,这个东西很感人!


所以这个洗涤,广延于未来,令我们当下这个如实的礼拜,性修二法的具足,展现于未来,洗涤于过去,洗涤过去记忆的尘垢,展现未来未知的世界。所以“圆满三世为一念”,一念真实、具足、圆满,我们就会在这个天地之间安顿,具足,清净,真实,踏实,如实,平实,那就实实在在。虚无缥缈的事情我们不再做了,因为那个东西太辛苦了,业习没有啥,业习——鹿,你是狮子,不要忘了!我们的烦恼、业习、尘垢、记忆等等等等,都是像一头弱鹿一样,被我们这个性修二德的礼拜的念头的圆满成熟的这个雄狮任意调御,任意游戏。要不然我们的业力、业习就是狮子,我们学的法就是鹿,那就被它吃掉了,那就死定了。


这个地方要审视。这一点大家过滤过滤,学习后要过滤过滤。


人说修行啊,我看到很多人说要精进呀,要修持呀,他那都是劳苦的,劳苦功高,但是心里容易疲惫。若以此因缘修习呢,这样的身业礼拜的行为,会使我们逐渐轻松明快起来,使我们逐渐乐于修持,乐于礼拜,何以故呢?它会给我们带来具足、安乐、清净、无染的当下。


那我们明确,它可以展现于未来,可以洗涤于过去,使我们身心世界若过去、若未来、若当下皆安住于清净、平等、如实的心智,这样一个法界,就是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的法界。


怎么礼拜呢?皈依!原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这样一个行为,就是皈依的行为。身业所表只是皈依。皈依什么呢?应正遍知!如实安住,广延于未来,回向于过去,清净安住于当下。


这就是礼拜的行为所致,这样一个事实。修行是个事实啊,菩萨!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不要吹牛了,对不对?我们来试一试,你去实践才可以,要不然我们讲了很多呀,没有用,没意思,嘎嘎嘎嘎,过去了,又讲又讲,过去了,没意思。


此行为皈依阿弥陀佛应正遍知,显性修二法,彰显于性修二法。彰显二法具足,当下的显现。这个显现可以利于未来,可以洗涤过去,那我们这个“圆满三世为一念”,这个歌词呢,我们今年到七月十五都听到了,他们已经把它灌成歌了,我们就可以唱一唱了。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实践造成的一个亲切的感知,这个亲切很重要,这个感知也很重要。


你说这感知不是见闻觉知吗?对,此处要见闻觉知,必须得用见闻觉知去体验。佛法非见闻觉知,但是依法而行即见闻觉知。我们要不依法而行,见闻觉知把我们坑死了,对不对呀?你那烦恼中、习惯中的见闻觉知不把你坑死了吗?但是这个地方依法而行的见闻觉知就是真,真知!就是正知!是正遍知!你看人家讲得多清楚,所以此行为入应正遍知,彰显性修二法,二德具足,这样广延于未来,洗涤于过去,安住于当下,“圆满三世为一念”——这个歌词就不是一个歌词了,原来是个行为,
OK


这个地方要回味回味,就像嚼橄榄一样,要慢慢品品味道,要有法味才好。没有法味,哎呀!这个学佛可困难了,乏味,对不对?没有法味就乏味了。我们学佛要有法味,要有法喜,要不然没意思,你混日子,无聊了,一天天浪费过去了,太没意思了,对不对?美好的人生啊,你给它充实起来,美好者真美好!要不然说美好,心里感觉到,哼,一点都不美好。不美好是世俗生活,是业习所致;美好是习法所致,是正行所致,是真正如法之行的正确的感受,充满了喜悦与清净,充满了具足与安乐,充满了威德与善巧。
真实不虚的。这个地方要回味回味,把心踏下来。


所以这个皈依,这个行为所致呢,彰显了性修二法的二具,它正是应正遍知!此应正遍知者,正是圆满三世!圆满三世者,洗涤过去,展现未来,清净当下,具足真实!


那人心是个什么心呢?——未曾有!你的心是未曾有的!若是以前你得到过,那你不得了。要用未曾有的心学佛呀!菩萨!清净的心!具足的心!真实的心!永不重复的心!


你们真有福报,这没人干扰,真是很好。你看那边,嘭嘭嘭(噪音很大)。得消化消化,过滤过滤,思想上要有松有紧,可以谈一谈。这主要是啥呢?我们把未曾有的理念、知见、作为,在自己的生活中、意识中慢慢地展现出来。

 


弟子:师父,我很有信心,但还没找到那个快乐点。


哈哈,主要是你没有礼拜,你赶紧礼拜去,现在出来礼拜。


(注:一位师兄到佛前礼拜)


实践很重要!想象不出来,菩萨们,想象不出来。它讲得很清楚,“行为所致”,这四个字,这第一门一定是行为所致,而不是想象的。我坐这儿想:嗯,很好了——门儿都没有,我告诉你!虽然道理你明白了,但是必须是行为所致。行为所致,彰显性修二法,入应正遍知海,海是什么呢?三世为一念,就是海。必须得去实践!不实践不行,想象永远是想象啊!你步入不了行为的大门不行啊!学的东西都要用上,用不上不行。


(拜佛那位弟子又要问:师父,还有这个我……师父打断说:“继续拜!继续拜!课什么时间结束你什么时间不要拜了,学的东西都得用上,用不上不行。”)


弟子:师父,我们过去念佛一个是累,一个是怕,我能往生吗?会有这种疑问。现在您一讲,豁然大开了,充满喜悦。


缘起,种子。你讲的是个种子问题,种子所依,所缘。你缘的是不安,它就不安,缘的不圆满就不圆满,佛陀所有提示的就是让我们圆满,清净,真实,结果我们念佛还不真实还不清净还不圆满,出事了嘛,你在念的凡夫的业习、烦恼、分别、执着,越念越累,越念包袱越大,越念越念……入地三分了,为啥呢?走不动了,很多人就念念念念……,老死那了,一辈子就没有法喜呀!没有安乐的东西。我遇见过很多的念佛的老菩萨,我一看我说,二十年以后再见你吧!——不是,我害怕,那一脸,那描述的那个东西呀,你一读,读不完。


(拜佛那位弟子又转身向师父说:“师父我还是拜你吧,我拜那边找不到感觉。”众大笑。师父:哈哈,聪明人,人和人对应,一张纸虽然画的是佛像,想对应但找不到对应的感觉。哈哈)

 


那么这第一门,我们有一点感知,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试一试。佛法它是这样讲的,佛法,一语无量义,世尊所宣的所有的教法都是一语无量义的,一切众生随类而解,随类证知,这个是有别的。它无量的教义中,因为群类的不一样,他的证知、他知道的、解的东西都不一样,差异很大。


很多人说《往生论》怎么读不懂呢?我们一会儿就读懂了,没问题,因为一解,所以剖析很重要,剖析十分重要。剖析是什么呢?令我们的心智接受,令心接受——这是主要目的,剖析并不是说它真是有什么,不是有什么,它就是个接引,此是方便。所以佛法为方便,方便为究竟,它就是利世,它没有啥,没有一个死的东西,你知道吗?活活泼泼的,所以佛法活泼无限。很多人学佛学的死搬硬套的。这样讲是对,那样讲是错的——这是世间人;这样讲是方便,那样讲是方便——这是有善巧的人。干什么呢?告诉我们佛法是顺应世间,活泼利世的,没有一个死于句下的东西。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换个角度,换个角度,换个角度,哪个角度适合我们,令我们安稳、喜悦、真实、平静、清净,那个角度就是我们要的角度。


以前我听过很多菩萨讲:“那个法师你住嘴!”我说:“为什么呢?我为什么要住嘴呢?我在宣讲佛法。”“你跟某某某法师讲的不一样!”,我说:“对不起!我就是不一样我才讲的,一样的我就不讲了,对不对?一样的还劳动我干什么呢?”那么人就会把佛法定死,所以过去人有一句话叫“死于句下”,没有意思了。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死于句下,就是不要在哪儿绊住自己,感觉到绊了就先带过去,回头处理它。这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时我们会被一个名词、一个概念、一个想法,甚至一个不称我自己的意、不称我自己心的一个状态,就耽搁在这了,完了,下面断线了,不学了——那不行!我先给你往那一放,先放那,我去学习其它的,回头我再处理你,或者提问题的时候我再来处理你。这个方法很重要,菩萨们!回头再处理,不要因为某一个举止、某一个言说、某一个因缘耽搁自己。这个提示希望大家有一个正确的理念。

 


(注:【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那么第一念门,我来结合五种门来给大家提示一下。


这个身业礼拜称为近门。它也称为五种果地修持,给大家只是提一下,因为啥呢?要是没有基础,提了可能是忽悠大家了,提一下,让我们大家有个参照。后面有五种功德门,(前面)这是五念门。那么这五种功德门是什么呢?五种功德门,他讲这个第一个身业礼拜称近门,那我们学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这四个门,称为入功德门,那么这个(身业礼拜)称为近门,“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是个近门,近门怎么讲呢?——提示一下,大家有一个概念就行,不需用纠缠,这个时间可能纠缠比较麻烦——他这样讲的,功德门怎么讲的?


以,以,第一个字是“以”,要看书是第十五页。“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讲的很简单。“以”,我写这个东西,你看一看,一定要知道他这个同步的东西。


“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
,这又讲到“故”了。


以,以弥陀——你看,我们把它简单化——以弥陀→显→故。


“以”
:我给它说回归,发心,即因,缘起。菩萨,一定要去串习它,这个“以”字,串习它,


以→阿弥陀佛,以→礼拜阿弥陀佛,我把“礼拜”给(去了),因为我们前边已经谈过礼拜了。


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


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


你看他这个言辞跟前边讲的就不一样了,这个就很猛利了,猛利什么呢?就像我们刚才讲的“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具足性修二法,这里面具足性修。但是这个地方他把修德十分淡薄的给表现出来了,淡薄什么呢?


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故。


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


以阿弥陀佛故→得生。


以阿弥陀佛故→得生。


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


菩萨啊!这是具足性修二法的一个功德相,这是功德相,就是一个成就相!


他这个很具体的讲,称为近门,什么近门呢?这里面缘起也好,即因也好,发心也好,回归也好。


那么这个以阿弥陀佛→“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彼国
(注:原文为“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那我们能不能入第一门呢?入近门呢?


噢,原来他的功德相是这样子的,什么样子呢?


身业礼拜→愿生彼国→即生彼国!


把它简单化,愿生即生!


以弥陀故→愿生即生!


以弥陀故→身业礼拜→愿生即生!


这后边一门是给我们确定一个东西——功德相,性修的功德相。


那你说今年夏天为什么不给大家讲这个(果门)呢?就是这个里面一拉开,内容太多,繁杂,那么这个因为我们这是补课,可以去简短的提示一下。


我们把它简单地说:弥陀得生!简单了。


这个“故”是性德,一定要明白!


这个“弥陀”是修德,一定要明白!


我把它挑拣开,是希望大家对性修二法有个认知,这是为了证实性修的差别,但是它必须在这个地方把它贯穿起来。


一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以弥陀故
→得生。

以弥陀——修德;以弥陀修德→显→性德——故;得生——得什么生呢?具足!

小心,这个地方要小心。得生就是具足起用,作用了,起作用了,在我们生命中起作用了,什么起作用呢?性修二种功德起作用了,得生→起作用了!

这个地方要消化消化,慢慢地消化消化,不要怕死角,我刚才讲的啊,死角啊先丢一丢,串起来思维,你要是没有死角了,就可以去把它串起来。有死角先放一放,没有死角就把它串起来。

以弥陀故→得生;

以弥陀——显修德;

以弥陀修德→为生彼国;

故→性德;

显→得生;

得生什么呢→具足此用,作用;

以弥陀故→得生。它完全写它的作用力,作用力的相续。一个都不能漏!漏掉这个次序你就搞不来了。

(注:标题——【性德、修德、作用力】)

弟子:就是一个性和一个相一个用,全在里面了?

对对,这是性德(指板书的“故”);修德(指板书的“弥陀”);这是使用(指板书的“得生”)。这个是相(“弥陀”,修德),没问题。彰显,以相彰显,性德它是隐没的,性德是隐藏的,这个修德彰显性德之隐性,表达它的作用。

净土教法完全以了义教与圆教的真实来彰显的,没有一点是老头老太太干的愚痴事,我告诉你!一定要小心,你不小心就出问题!

弟子:性相不二。

那个菩萨提到,我们就讲一下。因为这个修呢,它是一个相,这个相是我们能看得到,凡夫所具,我们就能寻求;这个性德是隐,它是隐性的,它隐藏在我们的业力之中,我们不自觉了,那么以弥陀的报德来把它彰显出来,所以这个性、这个相、这个用完全彰显了大乘佛教的真实,讲一个教法的性德、修德与它的作用力!

弟子:彰显自性修德?

这个自性与修德它没有办法分开,彰显也没办法分开的,它具足二种德,具足就是修德与性德都是具足的,所以具足就是作用,不具足就不叫作用。

具足就是得生,得生就是作用,作用就在得生;

得生在哪里呢?当下!

当下什么呢?作用!

作用什么呢?具足!

具足什么呢?性德!

性德什么呢?修德所显!

修德从哪来的?以、以、以、以,  OK


你举心动念要“以”,你要不“以”它,它就跑了,虽然它具足周遍,它不在你身上起作用!啊,那把它一分解:以弥陀故
→得生!以弥陀故→得生!这是口诀啊,菩萨们!性、相、用,这是口诀,你要小心啊!你要回去修行了,你不会了,你就说“以弥陀故得生”,OK了!你就可以往生了,你知道吗?可以成就了!可以没有畏惧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的!

天亲菩萨的文字啊,是古来已久佛教中的大善知识中的顶尖人物啊!八大论师他是顶尖之顶尖的人物,那了不得,你知道吗?十分顶尖,语言结构十分精美,准确,严谨,纯粹啊!你随便拿一个字,它就很纯粹,可以写篇文章。

这个呢我就说换个角度,换个角度大家去思维。

休息十分钟,放放松,我怕大家绷紧了。

这俩个角度:一个是意,这个(注:指后者)可不是“意”了!我告诉你呀!这是“以”!不是念了!可不是念了,换角度了。


我们学佛不能沉重,沉重又累了。


念门和近门,是同一个事情,那个是作意,这个是事实。作意和事实的距离是什么呢?作意可近可退,事实没有退了。


我们再换个角度,我们通过念、作意与事相这两个角度我们来看,我们说这个往生,这个身业礼拜,我们从人生的进趣上,它的相续发展上来看,往生它是我们一个可取的东西,或者说必取的一个行为,它主要从人生进趣的一个究竟度,就说彻底的角度来看,彻底,你怎么来彻底地看这个事呢?彻底地来认知它。我们从彻底的角度来认知我们的人生的进趣啊,那么往生、得生都是必然进趣,它有内在的必然性,就是我们不是为了诱导大家,我们是通过如实的观察,彻底认识实际也就是如实的观察,如实的一个观察角度,我们来认知得生与往生这样的一个事实,这样一个必取的行为。


我们就看十法界,这换个角度,从十法界来审视它,我们从彻底的认知,如实的观察,人生的进趣,看它是不是我们必取的一个行为。这个十法界,我们都知道有个十法界图。


慈法法师2011净土五念门五果门精华版(第一讲)

我们知道佛是一真法界,菩萨、独觉、声闻、天、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中我们从进趣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是人,这样一个心,我们说这个人的进趣增上,从增上的角度看,从回归的角度看,两个角度。从增上说,我们人类的增上呢,过去说修罗比我们厉害得多啊,修罗有天福没有天报,但是一般人也比不了,我们跨越修罗,我们不要它了;我们进趣天,这是增上,对吧?我们不能堕落吧?没有人向往三恶道吧?没有人向往这个吧?所以增上我们说天——不究竟,对吧?声闻——不究竟,对吧?独觉——不究竟,对吧?菩萨——不究竟,对吧?从增上、回归上来说,那这(佛)是唯一的择取了,这是必归处了。


那我们从十法界的趣向上来看,增上与必归,增上的过程最究竟的也是佛陀,这个必归、皈依、回归一定是佛,因为这些地方
(注:指九界)它都是变动的,所以称为舍九界回归净土。我们换了这样一个角度——法界观,极乐世界是必归;我们从事相上看是必归的;我们从作意上、意乐上必归;法界观,从法界的整体的审观,不管从增上或者回归上,极乐世界是必归之处。因为极乐世界是诸佛如来会,是一切佛成佛之地,过去说是成佛初门,古人这么讲——初门,就是你成佛最早到达的地方,必须是极乐世界,我感到是方便说,但是这个挺方便的,方便什么呢?一下就把我们拉近了,说:噢,成佛的第一个门槛必须得迈进,好了,那你就迈进来吧。如来会嘛,说极乐世界是如来会嘛,成佛初门。这是近代的太虚大师提的,太虚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说,“古人言所未言,我今天说出来了,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初门。”——我认为是方便。


那我们这三个角度给我们一个确认,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一个认知,所以我们在“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样一个修行过程中,我们要知道这里面具足性修二法,具足法界观,具足我们真正的意乐,具足性德的所使,修德的牵引。那从这四个角度看,往生是我们真正的一个最智慧的选择,或者说一个准确的选择,或者智人所达,智人所观,智人所成,智人所行,这是一个智者的必然抉择。


那我们这个身业礼拜原来是一个智者行,你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就是一个智者,了不得啊,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是智慧行,大智所行啊!身业礼拜就这么个小事,被人搞成这样子了啊。是大智慧者的选择,不简单呢,菩萨!


一者礼敬诸佛,十大愿王把它放在首位,我们往往把它小看,天天磕头有啥意思啊,对不对?多换几个角度呢,我们才知道这个礼拜呀,十大愿王也好,一切诸佛菩萨的行为中,把礼拜放在第一门了,所以说有四种修法,恭敬修是一切法之门,这个门就是入门方便,回归的方便,选择的表达,我们从事业相上、身相上、意乐上、法界观上,佛的修德的回施上,性德的真实安住上,我们往生是必然的。


要有这样一个概念,你若回去了,回到家里,回到工作中,回到你的世俗业习中,你想一想礼拜门是大智者所行,你没事磕个头,没事做一回大智者,没事的时候,闲下来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清净的时候,磕个头,拜拜佛,给我们人生中带来一个智慧的缘起,带来一个必然回归的真实,性修二法具足的这样一个善巧,来印证我们自己,令我们在未来的相续中,踏实,如实,清净,平和,让我们满意我们的每一个当下,洗涤我们过去不满意的尘垢,使当下能清净安住。

 


整理:乐一


校对:明哲 明灯 宝箧


菩提眼小组
2012-5-29



[1]
注:【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

[2]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3]
注:


【五利使】
梵语pan~ca-dr!s!t!ayah!。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利使,系迷于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之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而起之惑。即:()有身见,不知吾身乃五蕴之假和合,而执着实有我身。()边执见,执着我于死后断绝,或死后常住不灭等二种边见。()邪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见取见,以低劣之知见,而思劣事为优胜。()戒禁取见,以各种非道、不如法之戒禁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例如牛戒、鸡戒、狗戒等。使,为烦恼之异名;上述五项惑见,皆起于对之推求,其性极猛利,故总称五利使。[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俱舍论卷十九、成实论卷十、杂阿毗昙心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十九](参阅烦恼’5515
[佛学大词典]


【五钝使】
五利使之对称。两者并称十使。于十随眠之中,推求之性钝拙者有五,即贪、嗔、痴、慢、疑等五种。此五者能驱使行者之心神,使其流转于三界,故称使,乃烦恼之异名。[大乘义章卷五、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本](参阅烦恼’5515
[佛学大词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