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心四相(下篇):打开自心珍宝的方法

点击下载音频

编者按:心四相给心灵自由建立了一个空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事都可以用这四相来剖析它,通过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心,使我们的心成为自娱自乐、健康有力的心。这四个念,实际是自心具足,非心外来,是我们心里本来具有的东西。要是我们把事相的这四个过程看清楚,心就会很宽、很广、很大、很安稳。这个方法也就是打开自家珍宝的一个方法。

(一)实践心四相,训练自心,娱乐自心

未念,欲念,念,念已。

这不是我给的,我给你们传递这个没有用,最主要是你自身要有对它的认识,那才有用。这完全是对自身心念的一个面对,你怎么面对都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四个名词——对心的这样一个展示过程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你怎么认识都没有问题,但它会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那我们看看是不是用了,能令自心舒展,令心能自由呢?心四相给自由建立了一个空间,就是它给心灵自由一个空间——选择就给个选择的空间,运用就有个运用、体验的空间。这个空间特别重要。

以前我们来一个念头,可能就是很孤独地,就是所谓的“孤起”,孤起了一个念头,你心里就会很不安稳呀。心不安稳,心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所以人容易急躁,容易感到无缘、无助,容易有孤立的感觉、莫名其妙的烦躁。那这个空间就给我们一个安稳的东西、充分的空间。

以前我们学过境、念、行、果那一套认知方法,这个心四相呢实际也还是一个方便。这都是很具体的一些方法,只是让我们去学会训练自己的心。你说我要训练自己的心,咋训练呢?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你没有这些方法,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心?心念怎么来的?怎么去的?

这一点,我们大家先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那我们怎么来实践未念、欲念、念、念已呢,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可以用它,是非人我可以用它,什么都可以用它,那这就是你自己训练的方法。在佛教中称为娱乐,你娱乐自心的一个方法。

很多人说修行很苦,一定要苦修呀——不!佛给我们讲的就是要娱乐自心。止观修法等等一切修法都是娱乐自心,就是令自己的心健康、有力、有序,让心明了。说心是主人啊,你能不能做主人呀?自心是上帝呀,这在其他宗教中这么讲,你的心能不能做主呢?那这个呢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至于说我们自己怎么训练呢?那就是在每一个事情发生时,都可以来训练;当然也可以放弃,不训练它。

那我想,就像每一个事都挡不住我们觉悟是一样的,每一个事也都挡不住我们去用未念、欲念、念、念已这心四相来剖析它。剖析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娱乐!

你看小孩子玩玩具啊,他组装玩具,拆拆拆、对对对、拆拆拆,玩积木一样;大人就盖房子去了,还是玩积木。小孩子这个积木,可能三十块钱就可以买了;大人那个可能几百个亿、几千个亿建个城市,还是玩积木。拼凑,它也就是个娱乐的方法。家庭在娱乐一个家庭,小孩子在娱乐自己的积木。

那我们的心灵呢,我们在法界的心灵怎么用呢?去训练它,娱乐它。这心四相呢,就是给你娱乐的四个版块儿,你可以自己去随便地变。所以这个剖析,你看,能剖析心与境的作用。这不光是剖析自己的心了,境你也在剖析。你剖析心的时候,你的境的作用同样在剖析,因为啥呢?一切心境如镜照物。我们知道自己的心了,也就知道这个对境了。我们慢慢就能了解境、境与心念的一个特质。

那这怎么去体会呢?我们慢慢地先熟悉名言、概念,来了解它是舒展自心、令心自由的一个空间,主动运用的一个空间,来体验它的一个空间。体验什么呢?体验我们的心念,或者说娱乐自心的一个方法。名言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给它一个附加,实际就是给它加一个内容。名言呢,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的作为中给它增添内容了,这就是所谓自娱自乐的东西,也就是自作自受,换个角度说就是我们自娱自心的一个方法。

大家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进行。因为啥呢?每个事实际就是一切法。要是我们猛一接触这些词往一切法上去套呢,不太容易,但你要熟悉了就简单了。这么说吧,任何事情发生之前,看任何境相之前,我先自娱自乐,这可以吧?这个没问题,谁也不反对,对吧?那我们要是丢失了这个自娱自乐,我们就丢失了训练自心的方法,丢失了一个自娱自乐的机会。

所以过去修止观的人实际都是自我娱乐的人。他不需要任何的负累啊、所谓的承担啊什么的,他就是止观的修持。过去的人,毗婆舍那、奢摩他的修持,的的确确是这样的。所以过去出家师父一出家,世尊就说:来来来,到我法中来娱乐吧!他是这样讲的:贤友,快于我法中作诸娱乐。什么娱乐呢?就是止观,止观来引发禅定、智慧、神通、种种方便善巧。实际这个心灵的训练,就是来引发我们的心灵的广大作用,就是所谓的空间吧。这个空间,你慢慢就知道这十法界是它的空间——我这个心,只要自由,任何法界都可以去涉足。

你看,好比说病人,一旦他生起了“病人”这个念——“我是个病人”,好了,他确定,一对境,他充满了;别人说“你是个病人”,第二次充满;大夫说“你是个病人”,第三次充满,那他就会说“我真有病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说教育孩子,一定不要说孩子这样那样,一定不要担忧他,担忧他就等于给他一个附加。附加使他干什么呢?你的心理不是娱乐了,你的心开始急躁了,开始担心了,开始负面的情绪来了;你开始给人压力了,开始自己有压力了。实际就是你在这个地方确认了,在这个地方当真了。那这个念已,哇,这个念太厉害了!念已称为事后,事后他在相续这个东西,那他就真成病人了。

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了解。好比说,这个人是个善人呢、恶人呢?我说真不好定。这个人是亲啊、疏啊?真不好定。今天是亲人,明天一翻脸就成仇人了,谁知道谁是谁啊,对不对?因为啥?你的心没有训练好,你还不会娱乐呢,你也不知道什么叫娱乐。你把负面的东西、担心的东西、压力的东西当成你的——那就是被动,全部就是被动了。所以说你不会娱乐,你不会用心。

那在未念、欲念、念、念已等等这些过程中,我们择取哪一个呢?你看,可以择取!我们可以择取的,这就叫空间;我们可以择取,这就叫主动运用;我们可以择取的,这就是心在舒展。你以前的心不会择取的,你没有空间。来个心念不舒服就不舒服了,来个心念烦恼就烦恼了,来个好坏就定格了,“啪!”就定上了,对不对?

说“我有病了”,我就开始拿药来确认它,拿大夫来确认它,拿“我啥也不能干,我需要休息”来确认它,拿一切东西来支持这个概念、念。 那我们说“这个人好”“我睡了一觉我精神特别好”“我体力可足了”……你看,这也是个念。“不行啊,我很疲惫呀”“我需要休息啊”“我很无聊啊”……这都是心理的培养,这个心理谁能培养呢?我们要有方法了就可以训练它了,来自娱、娱乐。实际娱乐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就会健康。娱乐能令我们的心理健康起来,负面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因为人不太希望、不太喜欢负面的情绪,所以说只要有个好的方法,人就会自娱自己的心,自娱自乐。

(二)自娱自乐就是修行

自娱自乐就是所谓的修行。

现在世间传播的佛法,我感到真是很怪很怪。世尊讲苦行绝对不是佛法,但是在中国的这个修行中,大部分人认为苦行就是修行,很奇怪!那我说三恶道的众生根本都不用修行,他们都成道业了,为什么呢?他们天天都在苦中。那种认知很奇特、很奇特的,因为啥呢?佛的教诲是让有情从苦入乐,这个是最基本的一个教诲了,就是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给人真实利益的一个东西,这个利益一定要看清楚。

我们有个方法呢,也不是为了跟别人讲什么,就是为了自娱自乐。自娱自乐呢,先完成自利,那你就有方便利益别人、支持别人,支持那些没有方法的人,支持那些迷茫的人。支持,说供养也行,说回施也行,说救度也行,都没啥,这都是名词。这个内容呢,我们真正有自利的一个感知了,有一个内容了,那这个娱乐的方法就掌握了,你就知道:哦,原来这个心自由的东西呢的的确确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这个善啊、善美的东西啊、神圣的东西呀都会出来——会慢慢地表达出来,我们内在的神圣的力量、善良的力量、美妙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力量都会展示出来。因为你在这个自利中获得了种种心灵的健康。有心力了,它就健康;我们的心健康了,人就会娱乐;你娱乐了,就可以使心健康。这个就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锻炼、训练,这四个方法一定也是这样子。

我们学习佛法呢,一定要学习觉悟者的东西——神圣啊、美妙啊。觉悟者不摒弃恶缘,他知道恶是我们觉悟的机会,不好的因缘是我们觉悟的机会。觉悟就会产生美好、善良、神圣,会产生这些作用,我们就不会故意去追求这些东西。在我们自觉的时间,觉悟这些恶缘、杂缘、违缘的时候,这些就会变成善良、美好、神圣、不可思议的功德,它自身就会转换,化腐朽为珍宝。没有必要去主动地,好比说我要做个善人,结果自己的心中恶念老是生起,不知道怎么回事。屡屡地改变不了,是因为没有方法,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方法。

今天学这么个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去分析了解对境、对境的作用、境界的充满、事后的状态。这种分析了解会对我们有一个支持,也会对我们自身有一个供养,能滋润自心,使身心有力。就像我们吃饭,能滋养我们的色身,这个方法呢能滋润我们的身心,令我们的身心康乐起来。

这一点,大家真是可以去尝试,要是耐着心能把它念一遍都行。就是我遇到任何一个事,我都把它分成这样的阶段,来娱乐自己的心,给自己的心一个自由的空间,给自己一个主动的空间,舒展自心,看能把它舒展到多大一个程度。实际这每个念都是我们设立的,看看自己的本事能把自己舒展多大——未念我们能把它拉多宽,欲念我们能把它拉多宽,念我们能把它拉多宽,念已我们能把它拉多宽。

过去说三昧,实际就是念的一个定格,它就会产生一个稳定的念,训练这样一个念。通常很多固执的人也很有力量哦,为啥呢?这跟念的坚固有关系。那我们可以去娱乐。你看“愿望”,很多愿望就是念的一个坚固,好比说我有这么个愿望,我就生生世世去守护它——这个念不得了,能克服一切,容纳一切,接纳一切,消化一切。像佛愿,就能接纳一切,消融一切,成就一切。这一点呢,大家可以有这样一个方法的认知吧。大家要是对这样的方法能有一点认知呢,我感到我们这个娱乐的、自娱自乐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为什么很多修行者,他们会让自己闭关去呢?闭关,实际就是来自娱自乐,用一些方法去娱乐。他们真会娱乐,十年八年一瞬间。有方法呢时间就过得很快很快,过去叫弹指顷。为啥呢?有方法。他们在这里面娱乐呢!我们都知道孩子一玩就忘情,我们自己玩的时候也会忘情,就会感觉:哎呀,时间这么快就过去了。那这个娱乐也是这样子的,很容易让人忘情,就会忘记周边事情对你的牵制。

那训练呢,能使我们的心成为自娱自乐、健康有力的心,我们的心就开始有力起来了,独立起来了;会独立运用自心了,那你就能转境,转境必然。我们了解这个心了再去转境,那就十分方便。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去观察观察,了解了解,哪怕先接受这个概念都行,知道这个概念是个方法。这个概念是我们自己的,是你拥有的,不是我的。我给你讲呢,实在是借花献佛,大家都是佛,我借你心中的花来献给你。因为我只是个剖析者,希望大家自己来认识我们心里本来具有的这个法则、自己娱乐的一个方法。

掌握这些方法原本没有啥,就是接受、实践,那我们对这四个念要有个认识。想深入这个东西,我给大家推荐一些著作,专门讲这样的一个法则、一个方法,就是般若部的一个分支教法、一个止观修行的教法。这是很奇特的一个教法,很奇特。它在未念、欲念、念、念已这四个方面,可能用几百个角度给你分析,就是现代人的心力不及,大部分人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那我就把它简单化了,简单地介绍这个法则。这个简单呢,有它的好处,你容易消化,就像我们吃一个比较简单的东西一样,味道单纯一些。

(三)心四相:体无生,有其用,体用一如

这四个念。未念,是因对境生,这个生呢实是无生,就是一时的因缘和合。在这地方就是强立的因,强立的,所谓的实则无生。它这后面一定要讲到这个生与无生的特质。我们观察了以后,实际这个未念是从未生过,像我们的心是空净的一样。我们在设立的时候,就是主动运用的时候,就可以建立这个未念,就是所谓因境生。这是我们建立的,这个生呢是我们自己主动运用建立的,一定要知道这个——这个生实是无生,它的本质是无生的。

那这个生,为什么要讲无生呢?无生是体,有生是用,一定要把它们给合起来,就会展示出来,要不然我们只说生就把它着实了。所以说这是主动设立的,在无一法可得的基础上,我们主动地设立运用这样一个生,就是对境生。这是我们心念的主动作用,要不然你就会开始被动。所以这个未念,它这个生与不生呢——不生是它的本质,生是我们主动运用的一个主动性。就像这个院子一样,这里修个路,本来没有这个路,我修了这么个路,这个路就可以用了。

这个主动的设立很重要、很重要,实际就是心理作用。心理这个作用,很奇特。

无生是心体。这个地方大家要反复地去认知,要不认知呢我们总是把它们当成矛盾,一会儿说生,一会儿说无生。所以呢,无生是体,生是主动的一个运用,这个地方的生是对这样一个作用力的认知。所以佛法不说断灭,大家要娱乐自心呢也不能说断灭,你要说断灭,那就是顽空。顽空、断灭就不好玩了,就没意思了。

所以,要知道这个未念的生起是因为对境而生,此生的心体,它的体是无生的,是在不可得的基础上建立了这样一个作用。我们尝试着让自己的心念去建立。心体无生,心体是空,我们在空中建个房子,这个建立是主动运用的。它俩不矛盾,一定要把这个矛盾给剔出来——这个矛盾就是二元心,就是怀疑啊、烦恼啊,所有的疑、烦恼都是从心中生起来的。

这个对境、作用,这么说就比较简单了。未念,是对境的一个作用,这样的一个阶段。欲念亦复如是。这个念的体还是无生,是在不可得、无一法可得的基础上,建立了这样一个欲;这个欲是妄想也好,是主动设立也好。一般我们说妄想实际是被动的一个状态,被境所转称为妄想。被境转呢,就会出生诸多的妄想,那就是被动的一个状态。我主动运用呢?那这个欲,就是主动的作用,欲念就是主动设立、主动作用的一个东西。这样我们慢慢地就会清晰了、成形了、有感觉了。对境动念了,有动作了,有念头的这种状态了,这是欲念。那它的体,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体一样是无生之体,是空体,是不可得的;那我们在这主动建立、运用这样一个“欲”。这和妄想的差异是十分大的。

你主动建立了这样一个念头的方向、趣向,是很有意义的,是你在运用。就是说我们在用心,学会用心,训练自心,或者说我们在娱乐自心,它是这么个过程。这个欲跟妄想啊、被动啊不能划等号,它也不是被境所转。不是因为这个境转动我了,我才产生欲念,是我主动地面对这个境,是我要有个什么“念”。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呢,大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认知。

念已亦复如是。其体性空,用是有的,作用力是有的,但用不可得。有用,但它落在不可得的这样一个因缘上了。它会表达一个充分、确认等等,但它的体是空性。其有用,但它不可得,是它实际的一个状态。这点一定要反复地有一个认知。

我们在用,万事万物都在用,但它一定是不可得的,因为这个体空是个事实。所以,这个作用力是美妙的,美妙在不可得上,美妙在空性上。要不然我们这个念就会出问题,你训练不出来,你一训练就把自己累着了。你有所得、有积累,就会埋没。这个作用力的美妙就在于不埋没,你运用得越多,就越轻安,因为你在不可得中越来越熟悉这个体——空性之体、不可得之体。这样运用得越来越纯熟,越来越纯熟;那越来越纯熟,就会越来越透明。要不然呢,我们就会被业相埋没。这个训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训练。

那念已也是这样子,所谓事后的一些特质。好比说休息,内心休息,明了休息,歇心休息。明了是休息,是明明了了的一个休息状态。念已,一切造作休息了,一切造作完成了。过去人比喻这个地方,就像觉悟者的状态,就是所谓的事毕君子。念已就是事毕君子了,这个事做完了,心理明明了了的,简简单单的。因为这个具足啊、安乐啊,就像一个人做了一个大工程,什么都做完了,一下子完全都放松了。又像一个大的战役打完了,大家都把自己洗漱干净去休息了是一样的。脱离了一切争斗、一切造作,事毕,念已,就休息放松。

所以过去人在训练这个心四相的过程中,一到念已这儿就会生起喜悦,就在这个作用美妙的这样一个环境中去体验其作用力——有作用但不可得的这样一个体用一如的状态。这样能了解了,那在这个地方就能真正地去安住在事后休息的这样一个状态中。虽然说“事后”,这是一个说法,就是对境的作用产生了一个休息、一个觉悟者的样子——样子啊!这是强说啊,太强说了。大家不知道啥是觉悟,念已呢就是个觉悟者的样子。

这个念呢,就是对事情一个充分的确认,对境的一个确认、一个充分的认知;那这个产生了作用,这个作用是不可得的,但它是有作用力的。像我们经常生气,经常生喜悦、生感恩、生埋怨……生完以后它是啥呢?喜悦以后是啥呢?感恩之后是啥呢?埋怨之后是个啥呢?一个事情真做完了,叫念已;这个已,真正做完了。不管你是爱是恨,都过去了。休息——念已,这个事情已经彻底地过去了。

要是我们把一个心念、一个事相的这四个过程看清楚,那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心就会很宽,也很广,也很大,也很安稳,真是大方广佛。你要用了,它就是大方广佛了;你没有学会用的时候用一个也行,我只用一个也行。说“哎,我的心就特别固执”,那就是念的作用多一些;我在犹豫的地方多,那就是欲念的地方多;我对境麻木不仁,那个状态就是未念的东西多一些;我觉悟的机会多,休息的机会多,对一切境就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个样子,那可能你的觉悟、事毕君子的东西就多一些。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往这四个相里面套一套,把我们的习惯往这里面套一套,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很大方,很开阔,很自由——就是作用的自由,娱乐的自由?我们慢慢会看到这个。

因为能知道这个相,这个体相,就能知道用,这个很重要。你一说心相,就知道它的体;知道它的体了,就知道它的用了。你看它们连着呢,实际这不是割裂的。

大家真需要慢慢来尝试着作为。一定要知道,这个不是我给大家灌输的,是你自己的设立,一定要是自己的设立,就是自心设立。一定要知道是你自己设立的,要不然我们的心就会有对抗。

实际教育有时候也会有对抗,就像我们心中有杂质一样。因为心四相是自心具足,非心外来。这是我们心里本来具有的东西,现在只是把它分析出来,给大家一个主动设立的参照。你这样看就不会排斥这个法,你要是感觉到这还是法师讲的啊或者是什么什么,你就很容易排斥——是心外的一个法,别人给我的,像眼睛里揉了个沙子一样,我不干的。那这是我们自身本来具有的,只是说以前不了解,我现在把它说出来了,如此而已。就像你自己家里有珍宝,你在贫穷的状态下,我说你家里有珍宝,你把那个珍宝打开就行了。

心四相这个法则,实际是打开自家珍宝的一个方法。

编后感
心四相的设置是一个认知心本质不可得的过程,这个设置让我们对心的认识一下子形象了起来,就不再似是而非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法则时时处处来观察自身心念与境,了知心念的缘生缘灭,这样我们内心的空间慢慢就会拉大拓宽,告别固执与急躁,从而让内心自由又自在。

已有3条评论 发表评论

  1. 黄志立 /

    南无大悲恩师!

  2. 明依 /

    顶礼慈师,南无阿弥陀佛!

  3. 无名 /

    顶礼恩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