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性实践,果觉印契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这些法则都是自心的一个实践,尤其是究竟法,顺性实践,顺果地觉来印契自己的心,实相印契自己的心,都是在心智的究竟处锤打的,没有其他东西。
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认取,“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一切妄想执著,一来了,我就说你妄想你执著;你妄想,不要执著;你不要妄想、不要妄想。性德本无妄想,性德都是智慧慈悲方便。那我们以后就不打妄想了,一动心动念就是智慧慈悲方便。

(一)顺性发心,激活本具

弟子甲:师父,像弥陀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在家佛子怎么去实践?

慈法法师:果地觉为因地心呢,跟你这个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在这样一个教法中是属于哪一类,我们要分别清楚。分别不清楚呢,就很容易产生错觉,就很容易产生我们自己的一个业力意识。

咱们就分析一下三种解脱吧。这是按照传承,戒律上的传承,道宣律师把解脱道分成三类:一类是自解脱,就是小解脱,自解脱;二类就是大解脱;三类就是究竟解脱。这三类解脱呢,我们要弄清楚。像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呢,是大解脱的一个事业相。为什么称为大解脱呢?就是在自利利他的这个因缘上,可以用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去处理。

自解脱,没办法处理他人的问题。小解脱,大家都知道,声闻教中的都是小解脱。小解脱的持戒、禅定引发的这些善巧,为了处理自己自身的烦恼业习呀,得到寂静涅槃的安乐住呀,这是小解脱。

那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来完成六度万行,这是菩萨道,也就是大解脱。我们现在很多人学菩萨戒的,就是所谓的大解脱的一些参照。像菩萨戒里面的戒文,就是心地戒品中呢,很多的会启用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的宝藏。为什么说宝藏呢?就是我们本来具足这个东西,称为宝藏。世人认为这东西是修来的啊。在菩萨道中呢,在用智慧慈悲方便的过程中,就会引发我们本具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称为大解脱。

在究竟解脱中,是性具的展示,就是具足一切法的一个展示,称为究竟解脱,就是具足安乐、具足清净,佛与众生无二无别的实相。这是究竟解脱的一个认知,或者说传递,或者说实践。那我们称为究竟解脱中,就具有智慧慈悲方便,具足清净圆满无碍,具足三身功德。具足,不光是自利利他,是行为圆满啊,就是说这样一个圆满的依正二报的作为。无上心也好、菩提心也好,顺性发心也好、发愿也好,都是这样一个究竟解脱的内容。

    三种解脱我们有区分了。那你说一切法平等嘛,那是究竟意义上。的确,究竟意义上,一定是这样的教诲,方便使用也离不开一切法平等的这样一个体。但在用、在交流、在显现的过程中,差别就是平等,差别就是它的一个一味。因为差别的透视,本质出来了,才说它的一味性——平等性、清净性,圆满无碍的这个实质,无所得的实质。

这个说法不是你一个人说,是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学果地觉,他们都说我不要什么圆满不圆满,我只要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实际这种心理呢,是世俗心,跟世俗贪财、贪色、贪事业、贪权利是一模一样的,是一种妄想心的激活。

妄想心激活了呢,我们跟三明四智就建立不起来关系。顺性,大悲大愿启发本具的三明四智是有机会的。要用世俗的缺失的心——我想得到跟别人不一样这样的骄慢心,去修三明四智是永远不可能的,最多得到一个邪见、一个修罗心。

佛教有六通说。其他的五通呢,外道也可以修成,靠顽强的执著、拼命的执著、特定的执著得到,但他没有具六通,漏尽未通啊。在这个漏尽上没有通,不能称无上心,不能称佛法。(五通)所以称为一切共法,就是跟一切修道者,不管他什么道了,不是佛教的人,也是相通的。“五通”一切教共,执著的人,称上帝的,或者说自己要做到一个极端的人,都可以去实践。但那跟佛教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不相匹配的,是很大的差异。

现在许多修行净土的人呢,实际是用世俗的亏欠心,世俗的骄慢心,世俗的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怪异心,想得到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因为“我念佛嘛,我一定要得到这个”,这个心念就不在念佛,这个心念本身就不是启发本具的宝藏,是想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

释迦文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三世诸佛也好,一切诸佛,他们的心愿都是要寻找到一切生命同根、同源、同利的这个功德。我们世俗的人,才建立自己要比别人不一样,要独特、要超常、要我如何如何,这样一个亏欠,这样一个骄慢,这样一个自诩的染污心。

所以我们要想了解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的这种作用力的来源,就要了解性德——究竟解脱的实相。要了解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的这种大解脱的方便作为,这是如梦如幻的方便作为,跟小解脱是一样的。小解脱不过是……不像菩萨行一样有无畏的这个菩萨行,他是有一个寂灭为乐的取证;那菩萨呢,为了利益一切世间啊,各发不可思议愿力,来做利生事,那就是大解脱的实践者。

我讲这个是依据道宣律祖,在戒律这一个体系啊,就是律宗这一个体系中的传承,来给大家提示的。以前也在其他的学习、安居的功课中,给大家提过。大家要想去查依据呢,可以从《净心诫观》的三十观中,看到它的一些次第的痕迹。道宣律祖所宣化的律宗所有的著作,都能看到这个小解脱、大解脱与究竟解脱的痕迹,就是教法传承的脉络。

这样讲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我运用这个名词,想让大家听得懂,就是一切法如幻,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皆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一切法都是具足的,都是圆满清净无碍的。我们要是了解这个了,三明四智跟你有份。

你要说我就想得三明四智,其他的我不想要。那你这个三明四智,是个狂妄,是个自大,是一个怪异惑众,是你编排的一个骄傲的故事,跟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没有关系。这样的心理呢,就是“哎,我运用果地觉因地心,怎么没有三明四智呢?”,这都是谤佛、谤法、谤僧。因为你没有运用果地觉,你运用的是你的分别心,你运用的是“有、没有”。佛陀的教法中他不运用“有、没有”,他不运用这个东西,他远超了凡圣、有、没有。他运用的是什么呢?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就是法性的功德。

我们有个歌词儿不是念的嘛,“法性功德恒周遍”。为什么周遍呢?就在一切时处会展示它的光辉,那才是法性的光辉。你这个“我要有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跟别人不一样,这不是法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妄想、缺失,或者说建立自我,识心的一种设置罢了。那这跟佛教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没有干系的。这样的修,不着魔,就掉到谤法、接触不到法益的险境中去。

这一类的心理,就学一学《摩诃止观》。天台教义中、体系中有一个《摩诃止观》,说得特别清晰,因为《摩诃止观》中讲的就是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像《楞伽经》一样,就讲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的,就讲菩萨如何来开发心地所具足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这个心地就是一切时处的、一切生命的妙用,生命的本质妙用,而不是说我比别人强,或者我要个啥。

“我要个啥”,本身就修不了这个法,就念不了果地觉为因地心。你没有学果地觉,你没有念佛,你在念“我要干个啥”,这差异是十分大的。所以说,学习这一点的人呢,真需要《摩诃止观》,学学《楞伽经》,学学《楞严经》。有这种染著思想了,要想把正见建立起来,就要用《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这一类经典来辅正自心。要你不辅正,那简直是歪得没办法没办法的歪。歪到什么地方呢?狂妄自大,谤佛正法,诋毁佛教,堕入魔眷。你看那个表达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法师也好、居士也好,很快就堕魔眷属,就失心、疯狂、自大、迷失,最后就入魔眷属。

要是了解了小解脱、大解脱、究竟解脱,佛道、菩萨道、声闻教,我们就知道无上心。各发无上心,把我们本具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拿出来利益世间,无所得失中来利益世间。这个呢就不着魔,不失心,不狂妄,不气馁,不谤佛,不谤法,也不谤僧,要不然呢就是一个疯子。

以前我到终南山的时候,遇到这些修行者,我跟他们说:你可不要是三年以后的那个佛出世,魔出世,妖魔出世,天魔出世。好好地修行,平常心是道,在住山的时候,一定是平常心是道。你想得到这个怪异、那个怪异,想学虚云和尚把老虎当成伴侣,老虎就会把你吃掉。以前经常会给他们这些老修行提示这些东西。

我们现在的人呢,要是心外追求三明四智,无上心外追求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一切众生本具心智之外追求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你不着魔也拿怪,不拿怪也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或者说就是谤佛、谤法、谤僧,诋毁果地教,诋毁佛无上道。

佛出世“唯一大事因缘,欲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知佛知见,入佛知见,成就清净道业。那你要考虑你的发心要干啥?三明四智谁有我们也不反对呀,因为人人本具中是具有的。所以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讲到“何期自性,具足万法”。具足万法,它不具足三明四智吗,不具足五眼六通吗?

所以从究竟意义上呢,我们一定要了解究竟道中、无上心中、无上愿中、顺性的愿中,具足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我们要没有无上心,没有顺性发心,没有这样去作为,片面地去追求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一定要看看《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这一类的经典,对照对照自己的心是不是出问题了,是不是在种种阴域染著了,会不会堕入种种不可思议的恶报,这些三恶道中去。

这个菩萨特别了不起,这类的现象挺多的。很多人心存疑问,对这个地方,说“哦,我念佛了,这是果地觉,那应该具足三明四智啊。我要三明四智,我不要其他的。”形成了这样一个很奇特的心理。

佛举我们每个众生的如来藏心,就是所谓“穷人衣里明珠”嘛。我们人人衣里都有这个明珠,那为什么有这个宝珠,具足福慧去要饭呢?拿金饭碗要饭呢?自性具足,我们还要去用残缺心去索取呢?就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无上心、顺性心、本具心,悲智能引发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的大作用力,我们不了解这个。

法外求法,就是造作、染著,使自己的心智产生不同的倒见,令自他迷失清净缘起,迷失本具缘起,迷失“佛不度众生,众生自觉自度”的一个根本的利益所在。就想去拿大,就想去装腔作势,想去度众生,结果自己堕入了世俗骄慢知见、世俗怪异知见。

世俗中,与人不同是世俗知见,与人不同是平庸的知见,因为啥?世俗人都不想跟别人一样,这叫世俗人;都想比别人强,这叫世俗人;都想控制别人,度脱别人,教育别人,这就是世俗心,这叫平庸世俗心。所以很多把握不好的,很容易堕入世俗的庸俗心中去,反而以为这是很高尚的心。你岂不知这种心是人人都有的,人人都这样,这叫平庸世俗心。

    那我们去学佛,这个正知正见特别重要。所以说这位菩萨提这个问题,特别特别普遍,就是人没有去依照教法、正见、传承体系、本来具足的自性,去实践佛法,立愿标心,依愿而行,亲证这种顺性的无上道的大愿,没有这样地实践。反而各逞怪异,各逞己能,各造诸业,六道轮回。

弟子甲:南无阿弥陀佛,师父。

慈法法师:小伙子可以去读一读《圆觉经》,《圆觉经》上的四种随顺觉性特别重要,或者读读《楞严经》。要是心中不容易解了呢,就去读读《楞伽经》,《楞伽经》讲得就比较柔软。

弟子甲:好的,师父。

 

(二)果地觉印契自心,究竟处实践法则

弟子乙:师父,我想接着刚才这个菩萨的话题,请教师父,因为这个话题跟菩萨戒有关系嘛。在学菩萨戒的时候,师父也提到过,说我们学习可行的东西是特别重要的,但是您发现大家学了很多,也做了很多,毛病不是出在事相上,而是出在理的问题上。就是有一个理犯的概念嘛,理犯得太严重了。在因生上没有改变,然后习惯意识在正见、理的真正认识上面是没有的,而且也没有去抉择和确定,所以说可能行为上就表现出来,道理也说服不了自己,或者说道理明白了,但是也做不到。

像刚才这些名相的问题,想请师父再继续开演一下,什么是理犯?它产生的根源,还有后果?我们怎么样去调整,真正在“理”上抉择印契而产生这个作用力?

慈法法师:又谈到戒律上的东西了。“因缘所成法”,那整个讲的就是因缘法嘛。因果、因缘,不染著于因果,善用于因果的一个运用,那是智慧、清净心,智慧心与清净心的一个运用。要运用,道理上我们就不谈它,因为一谈理犯、持犯这个东西太麻烦,这太浩若烟海的一个东西,太专业。

因为中国从道宣律祖之后的僧法,就没办法抬头了。为啥呢?太浩瀚了。道宣律祖的知识太渊博了,他是贤圣所涉猎的心智。所以说戒法在我们中国就只有浩瀚的文字,简单易行的东西没有了,形成了这个浩若烟海的知识的学习。出家人学这行不行呢?很多人学着学着就把自己给累垮了,就学回家了,不要说去实践了。

很多,从道宣律祖之后的这些学戒的人,基本上都感觉到知识太浩瀚,真是学海无涯啊。学海无涯苦作舟,人性又不愿意苦作舟。

往往还是从净土这个易行道,反观这一类的东西就简单一些。从无上道,无上解脱、究竟解脱,来看方便解脱就是大解脱,来看小解脱就是自解脱,我们就有一个缘生缘灭的运用,因果的运用,就是从乐入乐的一个因果实践,从明入明的一个因果实践。

那要是从小解脱去看大解脱,看不懂的;从大解脱去看究竟解脱也看不懂。只有什么呢?就是佛佛相契啊,佛菩萨契合某些角度;声闻只契他的这个解脱、解脱一味法,这个断德,他只能在断德上,就是在断除烦恼上有受益,智德与恩德上他受益不了。

为啥我鼓励大家去学些僧法呢?并不是让大家学习多么复杂的东西。你把二篇学会,后三篇能了解,再去实践的时候,你就能做一个无畏的僧人。在僧人这一刻中能做无畏的僧人,因为你知道这里面是无畏的;要是为正法住世、为戒法住世,也是可以做一个无畏的僧人;这两个无畏一看就透彻了,再从本质上无畏——就是不为自求、本不可得。三个无畏加到一起,就是大无畏。这个大无畏就能行大雄、大力、大慈悲愿。所以从果地觉上来实践这样的法则呢,就变得比较简洁一些,从究竟解脱、圆满解脱来看方便解脱,就是大解脱;来看小解脱,就是自解脱的这个内容,你能看得懂。

当然你众生业也读得懂,众生业呢,就是罪业。声闻、菩萨的业呢,是觉悟业,还是业相。所谓的业呢,他以为有,以为作用力。佛说“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在起作用”,人就容易生断灭想。所以佛就顺应菩萨、声闻、世间有情说万法——八万四千法,说有这个法则,有菩萨法、有声闻法、有世间善法。干什么呢?接引这一类的有情来圆成佛道。

一定要把“诸法因缘生,法由心生”,真正地在自己的心、实相心、真心这个地方抉择,就没那么啰嗦,什么理啊、事啊,乱七八糟的。

我看很多讲法,感觉就不是一年、二年、三年、五年能学的生起喜悦的东西。所以说先用念佛的角度来处理心智,是名具足,是为无上大利,是为清净,是为还具三聚戒。在这个清净戒的角度上,去审观生起无畏,就是法无畏,作用无畏,其体无畏,就是安住的无畏,作用的无畏,在交往交流中的无畏。这样呢,你才能真正地使大无畏,大无畏叫什么呢?菩提萨埵。要不然我们做不来。

很多话题呢,我希望大家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切入点,抓住就去实践就好了,不要听闻太多,不要去弄得太多。太多反而各相抵消,把它的力量都抵消了,你深入不了、实践不了,乱糟糟地这一堆、那一堆,你什么也不会。所以一门深入,我们在哪一课中听了哪个法,契入我们的心智了,我们知道怎么深入实践了,就去深入实践它就好。这样就比较简单,人也就比较简单地去作为,要不然很麻烦。

现在人不能在究竟解脱上去安身立命,是因为什么呢?就是没有认取“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没有认取性具、本具,没有认清这个。你连根都没有,就是你没有如来智慧性啊,这个“种性”。为啥说种性呢?“诸佛两足尊,说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知法常无性,才是佛种从缘起啊,就这个缘起啊,佛说一乘法,是这么一个要命的地方!

我们通过弥陀的圆满回施,顺性地印契,普摄的大愿,我们去了解自己的真心,原来是那个样子。我们看到自性的、本具的,在那个地方彻底休息,远离一切造作。你这时候再看世间、看佛愿、看究竟解脱,看大解脱、看小解脱,就会对贪嗔痴慢疑跟对待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平等对待的。

我不知道三明四智、五眼六通跟这个贪嗔痴慢疑的根本差异是啥。根本无差异,业相有异。业相之异呢,大家执著业相之异,就堕入凡夫心智。

知道它本来无异,一切法如幻,一切法不可得,那我们就在究竟解脱上来实践三明四智。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在哪儿呢?在一切众生业处,都可以展示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的妙用,展示它不可思议的功德,戒律的功德。

这一点呢,大家要有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我不希望大家是什么呢——陷入知识的浩瀚烟海之中,没头没边的。你要是在知识中去捕捉,就像掉到大海的人一样,看不到边,没有际,你会丧失信心的,对吧?我什么时间到岸?你到不了岸。

我们要是了解了这个智海,看到无尽的那都是载负,无尽的大海载负着我们,就是佛无尽之愿,说“佛愿海”嘛,佛愿海是托负着一切众生,摄受着我们每一个众生,印契着我们每一个众生。那我们看到大海就明自心了,对吧?能融入,被其摄受、被其融化、被其接纳,我们就不再恐怖于大海了。同样是海,一个是业海,容易令人想去找一个被救脱、被载负的机会——没有,因为太浩瀚了。那我们要知道是佛的智海、愿海,普遍摄受的,在海上、不在海上,你都能安然面对。到海里面你感觉到遨游其中,得以自在力;上岸了,你感觉到安稳自在。观佛大愿海的不可思议的涵纳性、浩瀚性。

这一点呢,大家不要学知识,不要学知识,让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它。所以净土法门为什么说难信易行呢?易行就在于随顺佛的愿力,随顺法性、随顺正见,而体会它的法味,给我们换来了“易”,这样易的一个功德。易者,是智者所行,明心所行。为什么理解难呢,信难呢?知识太浩瀚了,我们掌握的知识又太少了。所以呢,信者难。从信下手就很难,从理解下手就很难,从知识下手就很难。所以呢,随顺得入。

我们把这个随顺得入,是不是用在时时处处呢?看看通过对佛愿的随顺得入,我们尝试着对其他人的妄想,也随顺理解理解他的妄想,随顺随顺感觉感觉迷失的因缘是什么,嗔心的因缘是什么,自大的因缘是什么,我们也得入得入。

了解众生苦,那悲心就会生起,因为啥?顺着性具、顺着佛愿,去入众生心,那我们就能解众生心,皆妄想、迷失业故。就能去导引一切有情,做决定者决定说,给一切众生作决定说,予无上信心。那我们就自安乐,予人安乐,做一个大乘佛教的实践者,完成最上乘教诲,因为你在体验的时候自利利他嘛。佛陀是没有自利的,性德中无有利益可得啊,它是不增减的法则,不来去、不垢净的法则,没有利益的,菩萨法中还有自利利他。

这样的一个法益实践,所以是易行道。果地觉为因地心是易行道,是随顺得入的易行道,是智者所行,真正的智者是随佛愿所行、顺性所行,是觉悟者的选择,觉悟者的决抉,予人决抉,予自己决抉。这个决抉就会发无上心,各发无上心,入金刚智,成就阿鞞跋致。

好,说得多了。

真是不要迷失啊。大家要理解我,我现在有点畏惧长篇大论,怕大家兜圈子,兜糊涂了、兜迷了。我想让人呢,真正地受益,真正地能各得其所,真正地能去实践自心。

因为我们这些法则都是自心的一个实践,尤其是究竟法,顺性实践,顺果地觉来印契自己的心,实相印契自己的心,都是在心智的究竟处锤打的,没有其他东西。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认取,“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一切妄想执著,一来了,我就说你妄想你执著,你妄想你执著;你妄想,不要执著,你妄想,不要执著,你不要妄想、不要妄想。性德本无妄想,性德都是智慧慈悲方便。那我们以后就不打妄想了,一动心动念就是智慧慈悲方便。

我们就本着回归自心,明了自心,善用自心,佛心相契,法性心相契,觉性心相契,于这个地方用功用功,反复用功,孜孜不倦的,再来看世间法、佛法,究竟解脱的法,大方便解脱的法,小解脱的法,我们就会有比较充实,比较有力,倒见不再生起的这样一个善巧。

——节选自2020年7月慈法法师斐济课程《无宗教信仰的信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