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地觉与佛法真实利益
——慈师2012年短期出家开示20120131-1
这是我们去泰国之前的最后一节课。这个命题是谁命的?哦,你们商量的啊。那我们就沿着这个命题,来讲一讲。
可能也就是个价值问题了。那很多人接触到佛教以后,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或者说没有真正得到佛法的教法给他带来的生命的转换的实质的作用,那么世俗的执著分别的习惯相续呢,那也是必然的。因为生命它总是要活着,活着就要相续。我们都是知道这个“活着”,你要是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它还是要活着的。那么这种习惯,执著分别的烦恼的习惯,它会相续。
那么真实的利益呢,这个地方我就以律宗的传承作一个简单的提示。一般的律教,尤其是道宣律师他这一支,他认为在佛教里我们有三种利益,它这个利益的名字称为解(jiĕ)脱,或者说解(xiè)脱,都可以。我们先说解(jiĕ)脱,有三种解(jiĕ)脱[1]。这三种解(jiĕ)脱是佛教相续的一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也可能是跟种种人群有种种对称的利益关系,就是能解决种种发心,因缘善根成熟对称的人会得到这种利益。
他第一种说法呢,他称为“小解(jiĕ)脱”。道宣律师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字,在我们汉地古来以久广泛地被人传播,或者说实践,就是《净心诫观法》的三十观。在《净心诫观法》的三十观中,这个观法中他讲到了这个小解(jiĕ)脱,大解(jiĕ)脱,和究竟解(jiĕ)脱。那么这个小解(jiĕ)脱呢,从他这个说法的例子上呢,“方便”,他提到这样的一个特质,就是人在这个贪、嗔、痴、慢、疑这样的根本烦恼上,能觉知,不再被贪、嗔、痴、慢、疑这个强制的习惯被迫地推动了,他能在这个地方休息,能休息了。
佛教有一个修行的方式,称为五停心的修法[2]。这样的人会得到一个佛法的最贴切的一个利益,就是贪、嗔、痴、慢、疑这样普遍性的烦恼会得到一个(解脱),遇到这个法就会有一个自然的调整。所有的利益,它的利益表现在“解脱”这样的一个实质的效用上,就是这个贪、嗔、痴、慢、疑现前表现之时,它能会使这样的修行者从这里面自然地解放出来。这个解脱就是表达我们以前有这样的贪、嗔、痴、慢、疑这个烦恼的这种习惯与迷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挣扎、痛苦、烦恼等等。在这个地方表达的利益,就是这个利益呢,它在这样的一个表现中,会使你解放出来,因为五停心会给你带来这样的方便。
在唐朝以前呢,这样的人是可以讲经说法了,就是可以给大家来交流经典,来给大家作一个普通的教授者,是可以的。要是没有这个停心方便,小解脱尚不得,那跟大家就是没办法区分开,跟大家是一样的,跟普通人是一样的,一样地沉浸在贪、嗔、痴、慢、疑中,不能自拔,这个不能自拔,那你利世是无力的。所以他称为小解脱,我们称为这个真实利益的一份。
像我们去南传接触这个内观的修持,主要的目标或者说比较近期的效益,也可能会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来。若是实践的得当,就是把这个有限的时间在这个内观的修法中有对应的,或者四念住[3]的修持中有对应的一些这样的实践,小解脱的味道或者利益可能往往会体验到一些。这样的人心智恬淡,粗重烦恼毕竟休息了。就是贪、嗔、痴、慢、疑是十分粗重的烦恼,它在我们生命中会休息,或者说在我们的行为中会表达一个休息的状态。
这个再持续下去呢,道宣律师提到大解脱,这个地方他会有禅定与神变,他不光能去除自己的粗重烦恼,他可以以三昧力来转化自他共业,以神变力入种种众生业分。可以入众生心理业分。好比说入梦中,入心智中,入现缘中,或者制造境界,方便利人,这样呢这个大致就有自他二利的方便之说了。那么这个多是以三摩钵提,以禅定引发的这种悲心善巧,来造成自他的这样的一个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就去除我们对一个事情习惯的执著的这样一个苦。我们知道佛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受是苦,这个受啊,这个受苦呢,情绪、执著这样一个交织的状态,一般地我们称为“受”。它只是个翻译的方式,翻译过来是“受”,受是苦,就是执著与情绪交织的表达,那就是苦。它会把一个事情,不管是贪、嗔、痴、慢、疑某种习惯,他会着实,或者说认真。那么这个呢就是虚伪的东西了,这个就不是真实,这个是虚伪。所谓的虚伪就是我们习惯的一种虚伪的欺辱,它随着变异就变了,你这种觉受、你这种执著、这种情绪,随着环境、随着因缘的和合的变化它就变了,所以它是不实的。那你就获得真实的利益呢,那有些修行者就会在这种禅定三昧力的引发下,引发这种通变力。
在我们这个时代,世尊在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有授记[4]——到我们这个时代,禅定可能还会稍有引发,但是神变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共业力的浑浊与炽盛造成了通变力的阻碍。佛陀在世的时间我们知道大目犍连是个标志,有一次大目犍连与释迦文佛,一队僧人去忉利天游化,在走到须弥山的半山顶的时间大龙就起嗔心了,就用自己的身体把须弥山绕了三圈,目犍连也演化神变,就把这个龙和须弥山又裹在里边,又裹了三圈。他表达了这种无碍的所谓的通变力。
我们有人读过这个《弥勒菩萨下生经》,在这个经典上有提,我们这个地方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世尊在龙华三会[5]中,迦叶尊者从禅定中起座,他会把释迦佛的衣钵来交付给这个,把“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样的付法偈与衣钵传达给弥勒世尊。弥勒世尊他的眷属及他本身,弥勒世尊就是四十八米高,四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不知道,他们说有人在什么地方做的佛像有四十八米高,我们可以去参观一下。那时候的人的身体因为是八万四千岁的这样一个寿命、寿量,所以身体就有四十八米高。那么迦叶尊者跟四十八米人走出来是这样子的(师比划了一下),那么周边的这些声闻菩萨说:“世尊,何方如此虫人?”就像小虫子一样的人,那弥勒世尊说:“汝等不可轻视于此人”,他就叫“迦叶。”这时候迦叶尊者以神变力和他们等身量,就是迦叶尊者以自己的通力和他们等身量,你有多高我有多高。
这个神变力到我们这个时代呢,因为大家的这种意识的散漫、不自主,业习的激荡,受到了沉重的阻隔。所以说在这个时代,以禅修引发神变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大家在频繁的变化环境中贪着、染习越来越炽盛,三昧力的修持与深入的机会就很少,那么这个称为大解脱。
再一个是“究竟解(jiĕ)脱”。这个究竟解脱的道理就十分简单了,是性德的全体大用,非是生灭法,非是造作法而来。因为前二种法呢,可以说它是修证而来的,没问题的,它是可以进退的,它是变化无方的。那么这个究竟解脱分上呢,非是修得,但是本源之显现,本源的功德,他是依本而显现出来的事实的法益,唯诸佛亲证!那么说这个真实的利益,我们讲到这个真实的利益,就是让我们远离虚伪。那我们怎么来面对这个所谓的果地觉,这样的果地的教言,来认知这个真实利益呢?那我们就要去了解。这个路子称为解(jiĕ)脱道的这种渐次的功德。
净土教法全然不是这样子了,它整个就颠覆了这种次序。
去年我在朗奔寺给他们作了三十分钟的开示,我提了一个解(jiĕ)脱道与解(xiè)脱道的问题。这同样一个名词,果地教是解(xiè)脱道,律教的判法是以修行渐次而达成的事实。那么这个果地教言呢,他是依本而设立的。我们要把一个意识次序颠覆过来,这个就需要一些机会,当然包括胆识。像我们现在坐上高铁、飞机这样的一些载负工具,基本上它可以说就是一个果,这样一个果地的一个事实的作用。这里面没有你任何的科研,没有你任何自身的作为,你只是坐到上面它就可以起到它的载负作用,可以到你的目的地。那么这个果呢,这个果地教呢,亦复如是,就像一个飞机研发很长时间,从十九世纪就开始,试验飞行,这么个飞行器,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变成几倍超音速,这样的一些……甚至太空飞行器。那么这个地方对一般人来说,一般人根本没有作为,但是完全可以载负他们。
那么阿弥陀佛经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他这个果地是圆成了。阿弥陀佛这个果地教他是以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我们读过《往生论》上解释的很清楚,就是二十九种庄严——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如来自受用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功德庄严。那么这二十九种庄严彻底地表达了阿弥陀佛殊胜的功德,以人类的语言的对称给我们表达出来了,就是天亲菩萨用对称的语言给我们,能描述地给我们做了一个描述。那内容肯定不是这样子的,但是要是我们没有对称的语言,极乐世界就没办法跟我们交流,这个果地没法施教,因为不同一境界故,不同一法界,不依真实觉受故,那我们没办法理解。我们相信很多人想去理会太空飞船、飞机也好它的速度什么的,很多人只能有一点点的想象,但是他真正的原理,铁鸟升空究竟是干什么的,可能很多人还真是没办法去计算了解。
那我们解(xiè)脱道中的这个教法,或者果地教的这个教法就是十方诸佛亲证的这个究竟解(jiĕ)脱的事实,或者究竟解(xiè)脱的事实。来用平白的现成的东西印契我们的本心,来印契众生,这个是比较难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这种自作分,就是自己作为的分,我们能体会得到,二人分、三人分、一世界分、无尽世界分、无量刹土分、种子海分,我们不知道那个地方的内容了,所以说很难了解这个本心。
这个教法没有办法,大家多在安心这个地方去认知他,或者说安心我们也解释不清楚了,让他休息,用休息的心理,或者说去掉我们思维对待的这种思维习惯,让我们这个对待的思维习惯休息下来,去接受一个力量,把我们妄想纷飞的一种习惯力量的动力变成一种休息状态下的被载负性的一种体验,这个体验就是果地教的一个最初方便,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方便,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机会。最起码在我们人类这个时代疲惫、繁杂、迷茫、挣扎的时代,让我们休息,休息下来。让我们休息下来就有一个简单的结归,这个简单的结归就是果地教的一个最初方便,让我们那一颗疲惫的、挣扎的、迷茫的,一直奔波在取舍中的心“稍”作休息,让他安稳下来,让他宁静下来,慢慢地让:29生命中表现出来。在相就会在我们生命中草药有这些渗心与休息,他本质的东西比较贴切地表现出来。或者说我们与佛无量兆载永劫亲证的那个果地觉慢慢地有相似的感触,慢慢地在贴近他这个表达,或者他亲证这个事实。只是让我们那一颗躁动的、迷茫的、沉重的、负累的心稍作休整,慢慢地你体会得到他的事实,就是所谓的安心与休息的事实。这个事实一旦成立,那么果地教所谓的解(xiè)脱,就是原本没有这些缠缚的实质的实相,那么这个实相就会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出来。实相,世事的实相!
因为我们在一个事情上总会用得失、大小、善恶、名称去给它强加一个东西,来负累自己的思想,负累自己的作为,负累自己的相续,那么这个累是十分辛苦的。那我们一旦安心休息了,这个事实的实相会慢慢地表现出来,或者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它的力量就是解(xiè)脱道的力量。所谓解(xiè)脱道原本没有这些烦恼,原本没有这些差别,原本没有这些生灭、大小等等无量的这些凡夫执著的名称的侵害,原本不存在,所以称为解(xiè)脱,实相即是解(xiè)脱义。那我们就能在这个所谓的一个事情表现之刹那,就得到了解(jiĕ)脱,得到了解(xiè)脱。所谓的解(jiĕ)脱我们往往认为有这个事实从它里面解放出来,大家称为解(jiĕ)脱。它原本就不安立,原本就没有这个事实,所以佛心所见,原本没有这些业,这些业是不可得的,只是众生执著分的相续,而产生的幻化业相。在众生分中而得到的众生分的相续事实,就是对众生而言,对迷失对待的众生相续业执著而言产生的一种力用,在诸佛如来的智慧心智中是了不可得的。所以说从它的这种智慧圆明的眼光中来看本不可得,所以实相现前,解(xiè)脱成就。
这跟修行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直接一上来就让我们运用,运用实相,来解脱现行之缠缚,那这要不是威德者施教,那是没办法施教的。所以我在这个覃恩坊背面写了一个“大用在斯”,就是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在哪个地方呢?乘佛愿而产生的事实!要不然我们作为不起来,达不到这样的力量,不敢这样认取,你不修行怎么能行呢?这是我们所有人的一个普通的惯性习惯;你不作为怎么能行呢?这也是我们普通的一个惯性习惯。那我们用安心休息的方法来运用实相让它自解脱,让它自显自解脱,那这样的方法行不行呢?那只有果地教才能彻彰这样一个如实的究竟利益。这个利益是究竟的,不是泛泛之说,不是小胆量、小智慧、小得失、小技巧而能知的,它是诸佛如来的大威德、大智慧!
我们一般赞叹世尊说,大雄大力大慈悲,我们一般说菩提心,有大愿大行,有大悲大智,这个菩提心就是佛的心,也就是实相心!这里面就是有这样一些周遍于法界,作用一切时处的真实威德,这个作用是不假众生之分别执著的力用而产生的事实。不需要你的分别执著,你那些分别执著是在某一道、某一境、某一时、某一处的因缘和合,非是事实,所以它是自显自解脱的一个事实。这样一个实相心,唯佛与佛亲证,那佛回向给我们这些普通的凡夫有情,乃至说无量劫以来,颠倒、颠倒、颠倒,这样的颠倒习惯的众生,我们怎么来接受呢?因为我们需要,因为我们需要休息。起码说我们这个人寿百岁的人是最需要休息的时代,你摸摸你的良心、良知,你认真地观察观察是不是需要休息。我们需要休息,不需要造作,不需要那么多无端的业相续的这种作为。因为这个需要,果地教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刻就会放出它最璀璨的、最真实的这样的光明。
这一点呢,果地教是顺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需求,时代的需求的一个真实的回施。大部人挣扎在疲惫与厌倦的这样一个真实的状态下,所以说它是一个时代的需求。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疲惫沉重的时代,我们再去所谓的修行,许多人已经无力了。修行本来是一个很高尚的名词,或者说大部分学佛人、或者说善人们认为这个词对我们来说那是一个兴奋剂——修行是个不得了的事情。但在这个解(jiè)脱道中认为所有修行必有亏欠,这个修补就是有亏欠了,你心中的作为必有亏欠的地方,你才去填充它,那你这个种子出现了问题。果地教把这个种子问题、相续问题与结果问题处理得特别的直白。那我们大家因为心中有亏欠,我们有执著分别的亏欠,有对自己的不满,所以修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称谓。大家说修行,那是个修行人,就是一个宝,很赞美的说法了。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的修行人有一个最难解决的一个通病——要么就会在有成就者面前有自卑自贱的感受,在不如自己的作为者面前就会有一种高尚与骄慢的这种觉受。《无量寿经》称为净土教法,圆成事实,既不贡高亦不下劣,平等一味如实回施,如实安住。那么贡高、下劣与卑劣的这种心往往是修行人的一个特定的内在标志,内质,内在有这种莫名的难于言喻的一个驱动的动力。
龙树菩萨对这个时代有四种授记[6],就是如此时代,人类意识的因果颠倒多有不实,多有相似法中,多在相似法中沉沦于自我骄慢与执著,所以多出肆无忌惮之人。那么净土教法因为是佛陀所回施的,以果地觉回施众生,我们只是被给予者。所以净土教法唯有一个作用力是比较明确的——报恩、知恩、感恩这样一个作为,就是接受,接受与休息,休息与接受。这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贡高的,因为阿弥陀佛平等回施。他这个平等回施是能令九界众生同归,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泯灭了我们所有自卑与骄慢的机会,他把你这个机会给泯灭了。或者说你骄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也没人理你,你自卑也没人理你,他一样地平等接引。就像一个轮船一样,大家不管是男人女人,黑种人白种人,有智慧人无智慧人,它就一船给你载负走了。这里面虽然有因果、果报的差别,有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通舱,虽然有的人可能位置都没有买到,但是它同样载负你,这同等的载负是没有差别的,这个载负是没有差别的!只是说因为你现具果报之差别,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好比说我们是黄种人,有的人是白种人,好比说你受的教育,好比说你是男人身份女人身份,好比说你身体强弱等等,这个你的智慧强弱等等,这都没问题,但是他的这个载负是同等的,他给予的力用是同等的,只是说你接受的角度有差别。
所以说为了顺应大家的这种果报心理、果报的差别的心理,佛在经典上这样的一个讲法——同一载负,但是他这个果报还是有异的。有的人去坐过游船、有的人坐过轮船、有人的坐过摆渡就知道,这一个船上可以坐几千人,几百人,大的游轮可以载好几千人,量很大的,那里面真是差异特别大。它的动力是一个——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印契一切众生,同等佛性,这个是没有差别的,一丝的差别也没有。但是你坐船头船尾,你坐几等舱,这实在是由于我们的业报,而不是阿弥陀佛别有用心,分别心,不是这个。这个差别不是他设计出来的,是大家原有的一个状态,立足安定的状态造成的事实。所以同一往生,虽然世俗业相中显现三辈九品,但是这个载负力同等。
那么果地觉的这个平等清净觉的印契,直接令一切众生若能随顺,刹那随顺,就会了解九界幻化,那要不然我们就会在这个九界的差别中去奔波。那我们这一个人寿百岁这样一个短暂的生命阶段中我们在九界中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很多人类的作为就不足以谈,你在人类的作为你就不满意,不要说在天、声闻、缘觉、菩萨,不要说在种种增上善缘中你的修持,就是你本份的人格,人为你做的你并不满意,那你的修持力怎么能达到满意呢?所以大部分的所谓的修行人多有自责,那责怪他人是很普遍的。现在推卸责任——很多人出家啊、学佛啊、居士啊很多年了,没有佛法的利益,就会说佛法没有啥实际的利益,师长怎么样,教法怎么样,环境怎么样,甚至会责怪到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生一个好脑袋,都会有的,来推脱责任,自我承担自我业力的这样一个责任,推脱这种东西。结果愈演愈烈,这样造成一个很麻烦的一个事实。
所以净土教言在我们这个时代他这个清净平等的给予,令我们这个躁动的、对立的、人我的、永远不能休息的攀比心刹那休息,那就是福报!刹那的休息,并不是说让你时时刻刻都能休息,有刹那的休息就行,刹那间你能休息就行。那你那个奔波、高举、自卑的心与伤害就会安稳下来,你自我会感觉到这种自我自然调整的事实,这种调御,我们称为佛力调御。因为你靠妄想高举,高举与自大,或者说自卑与压抑,你都会使你的心灵颤抖、难受,就是说不能忍受它,那么我们用觉性的舒展,心性的绽放去迎接我们现前的事情,让平等清净载负着你的作为,那你就知道了这个觉性或者佛性之力。那么这个佛力就会真正地绽放开来,在我们生命中就会绽放,你那个执著烦恼的力量就会受到刹那间的转化与休息。
果地教言比较难讲,难讲是什么呢?这个东西跟我们最亲切又相似不亲切,最亲切就是人人都有佛性,又相似不亲切就是我们不习惯这个东西,我们不习惯。我们意识习惯中是高低大小,是人我是非。你看看很多人,有的人一跟人斗法,一说高低就兴奋,满面红光的。但你要说休息一会儿他脸是灰色的,那还得了,我休息了我怎么办呢?我会不会被淹没在茫茫人群中呢?他一定把自己高举起来,这样的人很辛苦。但是有一部分人感觉到自己,哎呀很多不足,就把自己埋藏在深深的衣服的后面、布的后面、烦恼的后面,压抑自己,压抑、压抑,把自己埋没在一个无明的这样一个状态下,所以很多人很灰暗,不高举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灰暗的地方,去让自己的灰暗相续;有的人很消极,人生变得消极沉重。消极沉重实际他俩是双胞胎,它(消极)会促生它(沉重),它(消极)埋得久了就会促生它(沉重)。这个埋没在无明中,按得久了就会迸发出来一次,他就要高举自己了,只要有机会。为什么呢?这就是所谓的人性的状态,这个高举与自卑是我们人生最苦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在世俗中埋在修行的名言下面,就休息不下来。有人对自己不满,就埋没自己,消极沉沦。消极沉沦就像一个老虎一样,冬眠的老虎一样睡在那个地方,春天来了,它那个力量就爆发出来了,那会不会呢?往往会。所以说我们自身业力的认知就是要起伏。我们人类的生命周期、意识周期十分地明显,男性差一些,女性就更明显,这个明显就是这两个东西,“取相”,我们在取相中休息十五分钟再继续。
文字整理:弘蕊,如妙
宝箧2012-2-28
[1]《净心诫观法·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
[2]
五停心观: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3]
四念住:(术语)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于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为毗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为不净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为苦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为常。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也,法为除上三者所余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为无我。是就苦之一谛而修四念处也。吾人苦谛之依身,有此身受心法四义,故就身受心法,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次第破常乐我净之四种颠倒。故仅有四者而不增不减也。此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念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故名念处,又慧之力能使念住于所观之处,故名念住。俱舍论二十三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法华玄义三曰:‘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4]
《占察善恶业报经》: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嗔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5]
龙华三会:(术语)弥勒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故曰龙华三会。罗什译之弥勒下生经曰:‘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佛既转法轮,度天人已,将诸弟子入城乞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尔时去雉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中略)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第二会有九十四亿人,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民,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法弟子。’心地观经二曰:‘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品,(中略)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6]
龙树菩萨: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