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号在处,即弥陀在

佛号在处,即弥陀在

——慈法法师对居士的开示

时间:2009.8

地点:鸡足山放光寺

 

居士问:请开示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的相同和不同。

 

师答:三昧是相同的,方式不同。好比一相三昧是常坐;常行三昧是常行;法华三昧是交织在一起的,供养、忏悔、礼敬,很丰富的内容;随意三昧一切时处一念所至,心心相续,无所染著。名称有异,功德无异。举个简单例子,好比我打坐修一相三昧念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就想睡觉,就想休息,四五个小时过去了,让人看着这个人很修行,实际在睡觉。因为业力所致,无始来的无记业太顽固了,因为没有悲心策励,没有恭敬心所致,坐那就睡觉了,起来了,造一堆无记业,一点身心改变都没有。走着就不一样了,走着说我睡一会,那一头就栽那里了,所以常行三昧对人有激励的东西。……人睡的意识特别强。我们这个时代生命短促,作业甚多,所以维系攀缘的东西多,特别容易困。

 

问:净土求往生的是否都适合念佛三昧呢?

 

答:今天这段《安乐集》文字上写的一相三昧就是存念阿弥陀佛如对目前,让你系念于佛,系念于法会,如实专注持续不断。今天讲这个方法特别清晰。……一定用法去实践,特别恰当的教法对我们特别适合。恭敬尊重,如对目前,如对佛前,特别特别重要。

 

问:请师父再开示,如我年龄最大,我们两个想断除外缘,除去杂想,好好用功,想得个什么样的三昧,或是念佛三昧,或是一行三昧。

 

答:过去道友辅助,想证三昧,一人护持一人护关尚有方便,二人共行十分困难,协调心智十分困难,因心智不一,心智完全达到契合你就不用修了。所以一人辅助一人闭关修持还有机会。两人共修不要求三昧不求三昧了,大家念念佛修行修行很好的。三昧也可以放作一个目标,但念佛人往生是目标,其他的都不要。不需要过分去在意它,但往生的心念一定要细细地锤炼,清晰了知,无疑无虑。这个地方马虎不得,比三昧更重要。因为善导大师有经验教训,要不然善导大师就不立“一切往生皆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他就不把这句话帖在那个教法的根本上了,他应该提出我们人人都该修念佛三昧。他是把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我们往生的根本依止,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日修、月修、时时修的。佛对目前,时时观想,时时感激,时时恭敬,时时存念,这可能是特别重要的,尤其这个时代,自信劝人心,大悲传普化,共同报佛恩。

 

问:这么说我们又偏了?

 

答:自私。

 

问:不是我这么想,护持道场我们是不放弃的。

 

答:这样来真诚的劝导更多的有情,依佛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自信,让人信,如实念佛,这不可思议,这个修持自他二利都是具足的,无亏无欠,我们不会因一个凡夫人在自他二利上产生亏欠。三个清净心——无染、安、乐清净心,三个清净心的运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真正修持这种清净心,真诚报佛恩。不单单的求自利了。实际我们修所谓的三昧,是对随顺佛愿的不彻底,还有点私心杂念,还有点不放心,还有点对佛不放心,不是对自己不放心。有时候会繁衍出这种东西,暗示,有意无意不经意地会有这样的东西。那善导大师的三昧出入是很自如的,他为什么不提倡(三昧),而提倡随顺佛愿念佛呢?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他是亲证三昧者。《观经四帖疏》讲,观佛本愿,意在令众生称名念佛。他说的是彻骨彻髓的一个心里的真实的奉献,你知道吗?他不是一个推托之辞或者一个应酬的话,是他真正通过三昧修持与众缘所观,和佛的教诲,这几个结合的地方。所以观佛愿以导引众生持名念佛。

念佛看似没有什么,但其背后力量不可思议,实质的功德普利十方九界,以凡夫口而饶益有情,凡夫的嘴巴可以饶益十方九界众生。这能是小功德吗?多大的菩萨能做得到呢?唯佛与佛亲证,唯佛与佛能知啊!所以“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一个究竟的教诲啊!佛眼所见,佛力所成,真实功德所在!诚言,真实言,究竟语,非方便设立。

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简单的佛号,九界众生同得大利。怎么能比呢?此音遍传法界,普利众生,尤如大雨普降于天下,滋润于众生,滋润于有情,无所偏颇。这个佛名怎么不念呢?怕是狭隘自心多有自我蒙蔽。所以以广大悲心普利九界有情,无所障碍,同生安乐国,以称名故!就以称名来宣化这样的利益。这个地方由于我们平时的习惯、感知习惯、取相习惯不断告诉我们这句名号能利益十方九界众生,不断告诉自己此万德宏名真具万德,是佛亲证,假我之口传达十方,利益有情。所以佛号在处,即弥陀在!

弥陀以甚深功德、不可思议之观察力,把他的功德汇入一句名号之中,令众生传达,普利于十方。所以名号在,弥陀即在!这是真实利益。

这样我们是个什么信心呢?我们以前的许多的世间的认知遮盖了我们的广大心源,此心源如佛啊,没问题的。这个名号就是佛啊,没问题的。所以念名即觉,不离当下,没问题。主要是我们设计的东西太多。

诸佛甚深功德就在我们事相中,在我们持名之中,时时圆满清净,真实不虚。所以令其清净真实相续在我们生命中,时时得往生大利,普利于十方。未往生已经往生利益现前,未成佛已经度众生。只有佛能度众生,我们能不能度众生呢?名号在,佛即在,不是在度众生吗?假佛名号,普利十方,功德如是,实行如是,念佛如是,我们的心亦如是,念念如是。

作意心中常有圆满,常有清净,常有真实。作意嘛,有为法中,名号宣化本是有为,但这里面具足圆满清净真实,以法性故!看!我们没有见佛,佛与我们同在。见无见见,如来法身。不离本座,即利十方。方便在于此,我们用于此,感恩于此。

念佛法门这个易行真是一个彻骨彻髓的说法,真实易行,究竟了达,不设诸缘,就是不搞那么多阴谋诡计,不搞那么多花招,不搞那么多繁琐,直截了当,啥花架子都没有,拿来就用,广利一切。张嘴即用,不是拿来即用是什么呢?很多修法太多设置,末世有情心力不及啊!心力不及强而为之,人必落难。心里难受,不痛快。这个时代的众生啊,迫在眉睫、生死攸关、烦恼重重的时代,拿来就用还真是利人,真是安乐。阿弥陀佛!拿来即用!

有时候我们在无始的业力纠缠中感到很苍白很无力,但是细细地把弥陀的慈悲周遍的教化、圆满的回施、真实功德的加持脱口而出,南无阿弥陀佛!心即安乐,无亏无欠,前后际一时散坏。人能安乐于此,认识于此,皈命于此,怎么不安心呢?……

想想人的执着取相、业习熏染是很实际的东西。那咋办呢?我们就在业习的承受力可许的情况下,不苦自己的情况下,念佛念法念僧,赞佛赞法赞僧。这个没问题的。要在不可许的情况下强做,难免有时候会有点悲壮的东西。悲壮若信心不退——大益现前,要是信心一退——那危害就大了,有的人甚至会谤佛谤法。信心特别重要,所以忍受力往往是信心的推动者与挫伤者。在造作分中,往往会挫伤。……

没事就好,没事天下大安。一人不安,泰山不安。

对,念佛法门就是至简至明,了达真切,无有遮盖,彻畅诸佛普度众生本怀,无有遗漏教化众生,就是没有任何遗漏,不遗漏任何有情,愿听闻者咸得大利,同趣入弥陀愿海。实际说我们是周遍传播者,也是利益者。传播之时即得其利,利人之时就是自利。自利利他,菩萨以利他为自利。我们现在念佛说是在利他,实是在自利,说是在自利,实是在利他,自利利他同时现前。以佛圆满名号回施故,同得大利,无有遗憾。很多修法中自利看着在修持,但是利他分没有。净土中自他二利一时具足。……

习气太厉害了,人的责任感、良好的愿望、自己的作为、善法的住世……人耿耿于怀,特别伤人。但是一念着阿弥陀佛,算了,不管它了,随它去。人的习气有时候真是很好的借口,善良、正确、恰当……都是借口,会遮蔽自己。

专念于佛,普利世间,唯佛是念,普利世间,自他二利,一时圆成,不假方便,究竟解脱,真实安住。……若不念佛,真是善念难生。念佛了,还有点善念相续的东西。不念佛,人心叵测啊。

面对佛才说佛语,面对众生才说众生话。

问:师父以前讲过往生论吧?

答:讲过。讲是讲过,但要用的上才好。心念维系,心智皈依,心智所显。千说万说总是不同。时不同,人不同,因缘总是不同。

赞佛赞于未来际,没有重复的感觉,弥陀功德真实周遍不可思议,所以赞辞总有不足,你再赞美也有不足的地方。诸佛菩萨赞佛究竟了义真实,我们学舌之中利益少分,有相似少分的鼓励与感知。

心常存佛德,常生恭敬,常生尊重,常生爱乐,常生感激,念兹在兹,人真是多有触动,身心变化,不经意间多产生事实。

……

古人把好话都说完了,我们用就是了;佛也把好话说完了,我们实践就行了;但是后人……实际我们只能说越学越对佛的教诲越亲切,越没有距离,如此而已,最后完全听佛的话了,完全照佛说的教导做了,好了,就没啥可讲的了,搬个经典就去做了,多方便。现代人就是离经典、离祖师语有距离吧。我们费口舌就想把大家拉近距离,我想把大家都拉到阿弥陀佛这儿来,我在介绍阿弥陀佛的时候自己也认识阿弥陀佛了。以前我对阿弥陀佛距离也很大,介绍久了就没有距离了。

真实安心,说甚易,行甚易!说甚难,行甚难啊!说它易也很容易的,说它难也真是很难。一念之间能安心,人真是很容易的。“累劫修持总不成,放光即菩提”。因为以前我们往往会用自己的识业、心业、所系业作为缘起,所以多劫修持没关系的,诸佛如来以净光明中分化一言、一词、一行、一相令我等心开意解,就成了。净土教言有它的特定设置。

 

录音记录:德豫

校对:明灯、宝箧

09090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