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五种功德正行十念法》功课的开示

关于《依五种功德正行十念法》功课的开示

慈法法师

时间:2009.8.26

地点:放光寺光明堂

 

   
所谓的处理,实际这是我们平时在一个法则上应该思惟的一个过程。怎么说呢?要不断地去思惟自己是不是这样子的,在这个上面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次序。这样一个次序对我们来说,自己对一个法则就有一个比较方便的作为的认知过程。要不然我们脑袋瓜子每一天都在做事情,都在想事情,(若)没有法则思惟,你肯定有很多想法——其他的想法;(若)有法的思惟,其他的想法呢就可以放一放。我们不念佛,就念业,这是十分正常的。

这个正行问题,根据前几天讨论的功课,就是十念法之类的,我做了这么个压缩版,大概就是一页纸,这么一个功课要是做呢,几分钟就做完了。为什么做这么个呢?还是考虑到大部分人,不管出家在家,随时都可以做一做,就一个小纸片就可以做一做,这样一个念佛又不失为一个正行的方法。

我大概地把它读一下。我这上面就比较简单了,每一个修行段落就是一个偈子,四句话。开始想的要多一些,要能说明一些问题才好,我就搞了一个选读,就是这个功课里面有两部分:一个是必行的,好比说十念,这些偈子;有一段解释的文字,可以读,也可以不读,熟悉了,知道做什么了就可以不读了。就是有选择的文字,有一段观察、思惟的文字,可以不读,也可以不去管它。但要有时间了,自己意乐,有那个空间,可以读一读。

大概就这么一页纸,我给读一读啊。我们令这个相续,因为这个正行总要有个结果的。

《依五种功德正行十念法》。这个题目就是我们以前定的那个题目,就是选择这个十念法,随顺着佛的五种功德——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我们立一个简单的功课。简单,十分简单。

每日择时,面西合掌,恭敬作意。这里面作意的文字也很短,我写了一个作意的文字就是: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作这么样一个观察。

每日择时,面西合掌,恭敬作意,诵:这是必须得读的: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

这是第一个,就是先把心静下来,发这么个愿,就是念这么四句话。这是善导大师的四句话:“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下面就是(第一门:)身业礼拜。还有一个观察的文字,我把它略了,但在这个广文中可以打印出来。我用的这个四句偈子,两个案子(注:方案),两个方法,还是用这第一个版吧。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然后呢念十气“南无阿弥陀佛”。开始我想说这个五念门,一门念两口气,二五一十啊,就够了。又想想,门门圆满了,门门得入。你说五念门我都修不了,我只修一门行不行?行!那我就身业礼拜,就“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好,念十口气,结束了,没问题的。这么也可以,这也是十口气。

第二门:口业赞叹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然后念佛号,十口气。

你说我就修第二门,也行,没问题。就赞佛,用赞佛的功德来修持。

第三门:意业作愿

如佛无碍智  通达靡不遍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然后念十口气“南无阿弥陀佛”。

你说我就依这一门,就依作愿门,来这样念佛,念十声,也可以的。

第四门:智业观察

这个文字的观察文都没有写,就是观察文省略了,到时间可以打印出来,打在一页上,把它们复合到一起,也可以不读。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然后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十声,可以了。

第五门:方便智业回向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然后十口气“南无阿弥陀佛”。一个修行过程就圆满了。

念一念: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大概就这么些文字。

 

那个略文思观的文字呢,基本上都是摘了一段经典,把它给附进去。因为以前的(功课版本)太长了,大概三页纸——他们做出来的。三页纸,我感到很多人的心力,要是一做久了就不会做了。好比说五念门,我只做一门,这一般人都会做的。或者说,就做五门,他也会做的,最多就是四五二十句偈子呗,很短。我们要是习惯了,随口就会背了。都是长期用的,就是很熟、很熟的偈子。

玄清师给我提了个建议,说能不能用龙树菩萨的那个偈子来做礼拜门。它是这样:

(第一门)礼拜门:身业礼拜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应时即现身  是故我顶礼

然后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选择了几个,最后选定这些文字,总共就这么些。要是把这个综合性的正行啊,正行就是让我们每日有一个毕生的法则守护,不管出家在家,我就念一门就好,起码说提示自己的正念、正行。说句实话,这个正念、正行,要是我们稍一不注意就滑到业力中去了,要是每天都有一个相续的作为,这个利益可能就比较简单一些。

现在人的心力、承受力,或者说意乐分中,就是以少、简单、明快来相续,比较适合我们现代人。这个正行十念法呢,大概就这么提一提。若是没啥大问题的话,下去以后,整理文字的菩萨们,大家再在一起会一会。

我开始也整了一份这样特别复杂的,我说这个咋办呢,这么复杂?一读就是一本书了,比《往生论》还要长了,可能大家的承受力不够,但是可以把我们记载过的很好的文字,把它给放在一个栏里,选读,也可以不读,可以把它放在一边。要是我们意识不清晰了,来读一读,很好,它可以很好的提示提示。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要有个喜欢的东西,又不要复杂,可能就越简洁越好。下去以后,我还是希望在家的居士、出家师父啊能把这个事情再碰一碰,我们做一个(正行的功课),就是大家回家了,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功课来维护这个所谓的誓愿,或者说我们真正有一个相互的策励。

因为这是个不大不小的事情,实际要按这个时代(来说),真是个大事情。我们就在这山上,大家学习这一段——反正我经历了很多事情,虽然是在学习,同时我也在面对着社会问题啊、周边的问题啊、其他寺庙的问题啊,还是有很多感触的——大家能依一个简单明了的法则,真正能立一个誓愿,那真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

你要知道多少人还在法外徘徊,多少人虽然口中念佛,心里还是在搞着其他东西,都是挺可怜的!我们要念佛呢,所谓立个誓,就是念佛要真心念佛。缘佛成佛是必然的啊!这个是因果法嘛,对不对?缘佛成佛。但我们缘业力呢?这是可想而知的东西。

“缘佛成佛”这么明快的东西,但是说句实话,我在底下谈,我听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谈缘佛,还是缘其他东西,我也不知道为啥,也可能习惯需要、业习需要,那都没问题呀,但是要警觉自己。缘什么一定成什么!缘起!大家都知道这个因果法,这个缘起就是因、就是种子。我们都知道佛法、世尊成佛也是从缘起的。《妙法莲华经》的四句偈子讲:“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你没有缘起这个种子,你怎么成佛呢?

要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自己的缘起,那我们就是无明啊,被无明业感所驱使,你的果报是什么呢?这个我们不得不提一提。所以说,我们立誓就是建立一个清晰、明了、坚固的缘起;而不是徘徊、犹豫不定的缘起;或者说没有择什么缘起,就在那犹豫、徘徊,那我们这一生就徘徊,一徘徊就过去了,业报一成熟,谁来承担?只有我们自身承担!别无代替者!这是最重要的。菩萨们,我们这个学佛呢,真是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不然我们学完了,一迈出寺院大门,或者说一迈出殿堂,一回到自己房间,又开始缘其他东西去了。没问题,那要警觉,一定要警觉!不能去不警觉它。

实际立誓就是确定缘起,把自己的缘起——真正的生命的主题(明确),主题要确定起来,这一生的归向确立了,那下面就是正行。怎么来维护、表达、成熟这个誓愿呢?前面我们讲过,这个是在除疑、生信、安心的情况下,我们才立这个誓。立了这个誓之后,我们要是还去随着自己的业力游荡,真是很可惜的。正行呢,大家希望有一个什么样正行的方式呢?不行了大家就提一提,有个啥想法、说法都可以提一提,说一说。

我当时写这个文字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希望我们能择一门修也行,这五念门中我择一门,那也很好。这观想的文字呢,下来还需要择一择,因为文字很多,量很大。

要是修一门,好比说有的人呢就缺乏慈悲心,没有回向利益他人的心理,那我们就多修一修第五门回向门,以第五门来念十念法,我就每天串习这个,串习它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你看看你的心理会有变化的。

我的确遇到这样一个很实际的故事,我遇到一个居士啊,可能是嗔心或者个性比较强,我就建议背诵个东西。他说背这个有没有用呢?我说一定有用,但是一定要坚持。那菩萨背诵了一段时间以后呢,就是背诵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小文字,但是的确半年以后就有变化。开始背得很枯燥,很没意思,因为它不跟自己的业习感知契合,它不契合,感到很无聊,但是慢慢地背呢,他要靠记忆,回忆、回忆……回忆的时间(久了,)熟悉了,慢慢会背了,真会背了,不需要读了,慢慢地它就成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了,再去泛自己的习气或者思维模式的时候,它起作用了,它起大部分作用了,所以人就变化了。

我认识许多整理文字的人,不单是整理我讲的东西,以前我在当兵的时间,从部队回来,遇见一些整理文字的人,整理文字一段时间以后呢,这人变了,思维模式变了,语言结构模式变了。这是为什么呢?实际就是串习力。所以在这个四力中(编注:心力、缘力、境界力、串习力),这个串习力还是很重要的,串习力。往往呢,我们会忽略这个串习力,串习力也是很重要的,当然你发心啦、对境啦、因缘啦(注:心力、缘力、境界力)很重要。境界呢(注:境界力),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这个极乐世界对我们的呼唤,“此世尊(注:释迦佛)遣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这样一个境界,我们怎么办呢?就阿弥陀佛,顺应诸佛的这个誓愿、教诲,我们来成就往生的大利,也就是安心,也就是说满足清净平和,那么下面就是串习了(注:串习力)。

串习,我们讲了三个一念,或者说一心的问题,那么串习力就是相续一念的问题,或者说就是誓愿。这个誓愿怎么在正行中表达出来呢?在我们的行为中表达出来,这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这五种念门,实际真是没有啥。五种念门呢,或者这五种功德,我们择一种功德,去修十念法,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去修,一样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那么就是所谓的串习力与境界力、缘力和心力所相续造成的事实。但要是我们不去实践,不去认真地实践,那么这个相续、誓愿就会散坏在无明业中。实际这个串习力,有作意,有支持自己的誓愿力的这种行为,或者警觉。

为什么没有推荐其他的念佛方式,而推荐十念法呢?我感觉跟这个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昨天来了一个老人家,也念了二十多年的佛了,千里迢迢很远地来了,来了就这么问几句话,说“哎呀,师父我能多呆一会吗?”我说:“这个能往生的概念你不成立,再多呆也不行。”她就一个问题,“哎呀,我这样怎么能往生呢?”那么这就是个缘起,她就念这个。我说:“你不念这个不行吗?”“某某人说了,我这样不能往生。”我说:“你就抱着这个理念,你怎么能往生呢?对不对?”就是这么个缘起,就缘吧,缘什么你怎么表达就怎么在起作用啊!实际我们缘自己的业力,就会造成业力的迷茫与徘徊。那我们缘佛呢?缘佛的功德呢?所以鼓励大家以五种功德来修某一念门。

到时候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呢?缘起特别重要!我们的心念一动念的这个缘起对我们来说起决定性作用,对境是辅助的作用,我们称为内因外缘。内因,就是心力。内因外缘。往往我们对对境的东西很在意,就是对外缘很在意;你要是内因一忽略,就麻烦了。实际说,我们要是明白自己举心动念就是因,就是缘,那就特别方便了。所以这五种功德门中,就是对境,是佛、佛果、佛功德;我们这个内因要有愿望、意乐;那么内因、外缘就很容易相应、契合、成熟。

因为一旦我们回到家里,或者回到我们生活的原有的状态,或者说出家师父进入常规的生活状态,那么这个修行的方式越简洁、越直白、越能达到这种对缘起的深刻的认识,越好,越有意义。我不知道这个功课做了以后,后面大家个人都是什么作为、什么结果,很难明白,但有一点,要是随着这个安心、立誓、正行的这个方法去做,那人人是必得往生!那要是不随这个,那业力这个趋向,必然是自己所缘产生的事实。实际说,我们未来一定是我们业缘产生的一个事实。

这个文字,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合适的,我们可以调整。我尽量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文字,因为太复杂了,的确是不行,我尝试过,我自己在下面尝试尝试,一复杂我就做不来。我想我做不来,可能有很多人也做不来。在这个世间很繁琐呀、很劳累呀,我能不能用最简洁的方法来念念佛,又每日不忘自己的一个行为呢?也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去体验。

假设我们用这五种功德来作为对境,或者说我们作为自己心相应的一个法则,每天都做一次、两次、三次……,尤其是起床后、睡觉前,或者做大事情之前,都做一次,最多五分钟,五分钟的宝贵时间啊,我们这一生就有个(清晰的缘起),起码说这一天有个清晰的保证。睡觉前,做五念门中的一个门,好好的就可以睡一觉。认认真真地去做,要是不认真,那可能还是个缘的问题了。说恭敬修、无间修、长时修、毕命修,谁来修呢?

我们作这个意来警觉自己,自己的果报就很清晰。那我们迷失——本来没有迷失业,也没有警觉业,那我们警觉就清晰自己,不警觉自己就迷失。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自身的缘起法了。我就以自己的誓愿来导自己的正行,所以呢这个誓愿可以明确我们行为的根本依止。你自己的习惯很多的,但你要有一个根本的依止。所谓的根本依止,就是不可动摇的一个依止,也就是说我们生活的一个主线。你这个主线不能改变,你生活的主题不能改变。你这个根本依止一变了,那你就造业去了。那我们造业呢还会造业的,但是我有个主线,我会往这里回归的,所以说心心回向也好,念念从此中走出也好,都是我们不可思议的利益。

但要是我们迷茫了,随着迷茫业、无明业飘荡去了,那这个正行就会丢失。所以说,这个立誓就是给我们树立一个主题、根本的一个依止、生活的一个主题、一个大的原则。这个原则不违背它,那我们的人生就变得简洁了,其他都为这个主题服务。人每天有个妄想、有个什么作为,这个没人管你,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这么延续下来的,但怎么(使)这个生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这个生死大事来了、恶缘来了,我不会迷茫;违缘来了,我不会迷失方向;乃至说临命终时,我会喜悦地面对着舍报。你要真正地看清楚了极乐世界,那舍报的时候,就是我们最欢喜的时候了。为何呢?就是丢弃了无始以来的沉重嘛,老子说:“吾之大患,唯有此身”。我们这个身体很粗重,要是你看不清,不要说阎王老子找我们算账了,就平时来一点违缘,可能你的主题就会迷失;来点什么不顺心的东西,我们烦恼、情绪就会来了,那就会什么业都敢造,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也都做得出来,那太可怜了,那太可惜了!

 

    录音记录:明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