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药师咒七开示——烦恼无尽誓愿断

 

2010药师咒七开示——烦恼无尽誓愿断

时间:农历九月十五开示

地点:放光寺

录音记录:如宁

 

我们打七这已经是第三个七了,可能房间里有点热,人容易困,可以闭闭眼睛,休息一会儿,这本来是止静的时间,也没有啥要讲的。因为修行这个说法,或者打七这个说法的确是针对我们的妄想妄念,来提出来的一种满足它的一种方式。无始以来我们这个妄念伴随着我们在这个无量的法界中到处地游走,但是越游呢就越迷失,就养成了很多执着的习惯,使我们养成了许许多多的执着的习惯,执着的习惯。我们会把这些习惯呢当成生命,或者当成我们提这个执着,就是我与法(我执与法执),造成了许多不满意、满意,满意的贪着与不满意的这种嗔心与排斥。

我们像念这个药师佛,念阿弥陀佛,修行很多真言啊什么的,许多的修行方式,无外乎是唤醒我们的本觉。每一个有情这个本觉是无始以来没有法泯灭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呢比我们这个生灭的事实呢要来得真,所以我们一般称为真心、真如、实际地理(注:【实际理地】(术语)真如无相之境界也。护法录六曰:‘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本地风光、威音那畔(注:【威音那畔】禅林用语。威音王佛乃是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此佛出世以前为绝待无限之境界,故禅家多以威音王佛出世以前称为威音那畔,以示学人向上探解之境界,或点醒学人自己本来之面目。其意与‘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等语相同。[五灯会元卷十九、祖庭事苑卷五][佛学大词典]),名称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呢,就希望我们真正的来自觉,来觉悟这个世间,不使自己的生命在妄想啊、执着啊,这一种习惯中迷失流转,实际大的话题就是离苦得乐。这个乐的确不是我们世间的得失对待的一种沉溺,它是一种彻底地解放的轻安。

就像天一热大家就容易低头睡着是一样的,很简单,环境适合你,这个时间你睡得很放心。假设给我们放到冰天雪地里,你说你睡一会,他是不愿意睡的,因为啥呢?他怕死掉,冻死啊什么的。但我们要是在很温暖的环境中,很适合我们睡的状态下,人很快就会有睡的一种习惯的自我提示。轮回亦复如是。我们对这个轮回业的执着,或者说造就的实际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环境。那我们怎么从这种熟悉的执着中走出来呢?实际就是所谓开始修行、修行,这么个说法。但我们要是不知道自己修行的发心或者说究竟愿望是什么,这个修行很容易被你的习惯与执着代替。那我们慢慢地这样念佛或者这样的环境,每天这样做呢,也可以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不是你的修行目的呢?或者说是你修行的本觉的一种再现呢?我们每个佛法的实践者真是应该在这个地方用用功夫。感知、见闻觉知的功夫是无常的,你再用功夫,不管在你的见闻觉知上,或者说我们说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或者十八界的每一个觉知性的认知你去用功夫,那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这个上面用功夫。那我们怎么用功呢?什么是真功夫呢?这是个很大的话题。

大家不妨闭上眼睛,没问题的,但不要睡着,我今天都感觉到困了。这个时间,二点到三点,要是比较热的环境中人还是容易困的,这就是我们的一种习惯,环境习惯,像人走般舟啊,一到晚上二点多三点多,这个时间也是很容易困的,它这个时间段的一种生物钟的变异,我们也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像我们念这个“鞞刹逝
鞞刹逝”念经啊什么的,究竟在什么一个地方用功夫?这真是大家需要思惟,也需要观察。要是思惟过了,观察过了,没有方法,那才能去请教于人,才有意义。要是没有去思惟观察实践过,就去问,就去表达,它没有意义,因为它不是你的需要,不需要再讲也是没有意义的。对法要是有渴望了,就是想解决自己的十分实际的问题、矛盾心理,有那种十分的渴望的时间,那么这个法则的交流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因为往往我们每一个人对法的认知也可能都有局限性。

像净土的教法,它很简单,像天亲菩萨他就把它简洁地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他以这三个心作为修行的一个缘起。那你修什么呢?很多人说就清净心,清净心,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呢?天亲菩萨就说的比较直接——无染清净心;那这个不够,你单单无染不够——乐清净心;你单单无染、乐还不够呢——安清净心。那这三个清净心呢,就是这一个圆满清净心的三个面,你都要用得到,感知得到,或者说都要实践它,能亲证它,那这样你再来念佛,那就给世间带来快乐,给自己带来快乐;给世间带来安乐,给自己带来安乐;给有情带来无染,给自己带来无染。那一定是每一句佛号中,每一个念佛的修持中,都具有这三种功德,就是智慧、慈悲、方便。

那我们无染的心一定是智慧的心,但这很容易落到名相、名词上。无染,无染,什么是无染呢?所以这个正思惟对我们的实践很重要。正思惟我们就会有观察力,观察力,思惟观察是很有力量的。那我们本觉力那是最究竟最彻底的力量。那要是本来清净、本来安乐、本来具足,用这种心,用这种心念,用这种缘起,用这种观察来“鞞刹逝……”,来修行、诵经,那你心地里的确对这个本觉,或者说对这个清净无染你会有一个亲证的感受。这个感受呢,不是我们说这个见闻觉知性的一种执着带来的,是它一种亲证的刹那,这个刹那呢你会知道无始以来我们这个本觉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一刹那就是“一灯能破千年暗”这样的亲证的体会。这个体会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体会的喜悦那只能佛菩萨知道,只能你亲证者知道,言辞的交流到这个地方就是个盲点了。

那我们修行修行什么呢?就要去证实这个本觉的清净,本具的这种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周遍,就是我们说诸佛如来是正遍知。当我们闻到一个名词马上我们就会去思惟它,正遍知是什么样子?这时我们的所知障就开始蒙蔽自己了,然后我们就按照自己设计的正遍知是什么样子去思惟、去实践它,结果呢形成了障碍,包括清净心、无染心。所以古代大德们、包括传承佛法的这些善知识们,当然也包括佛菩萨在说这个地方时就反复说种种比喻、种种角度,与我们相似的相近的能体会得到的一刹那的一些契入面,不断地来引导我们。

实际这个无染心也好,这个安清净心也好,乐清净心也好,就是智慧、慈悲、方便,实在是没有离开每一个有情,刹那刹那都不会离开,这个不会离开我们称它为无量寿,我们称它为琉璃光,我们称它为大智,大智之周遍,我们称为正遍知。你说“我们刹那间都没有离开过,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这么多迷失、这么多颠倒呢?”所以呢未证之前我们刹那刹那间都感觉到自己还在固执中、烦恼中、得失中、对待中去挣扎。那你觉悟它,一刹那间,你能完全地了解它周遍的事实。所以我们这个念药师琉璃光,念无边光照十方国,像释迦文佛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药师佛说他成正觉,光明照耀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令一切众生与他无异,实际就是这个法性之周遍、本性之光是周遍的,是一切众生没有舍离的。

那么下面的事情呢,我们学佛的事情,佛给我们证实了这个,也让我们来去证实体验它,或者说回归到这样一个实际地理中,得到究竟解脱。要是我们泛泛地用自己的习惯,睡睡觉啊,身心能安逸呀,穿上出家人衣服,或者到寺院里能清净啊,贪图这些事相,或者说我心里没啥牵挂呀,认为这样就能成道业——无外乎是另外一种贪心罢了。贪图静境,贪图自己的安逸,贪图供养,贪图……,那东西太多,因为这很容易。有的人会表面上看着像修行,但是心里会呼唤着:名来吧,利来吧,男来吧,女来吧,那你这样,道业跟你永远没有关系,我们都会知道这跟我们没有关系。

那么我们在这个时代怎么来用这个短暂的生命使他不在轮回中相续呢?诸位菩萨,这个真是我们自身要去思惟发心的、要去用功的地方。真在这地方感知到了,感知到它的逼迫性,认知到它的这种重要性,那你修行肯定是有机会的。因为佛教也不是让我们苦行,也不是让我们乐行,也不是让我们执着于某一个事相,拿个什么架子,装个什么模样,这都不起作用的,就让你的那个本性、让我们的法性、佛性起作用。它一直不离开我们。你说我们的每个贪嗔痴慢疑,无始以来的每个造作从什么东西生出来的呢?有人说是从无明生出来的,那无明怎么生起的呢?有的人追到第一因上了,那就是上帝制造出来的。那佛教怎么讲这个呢?我们这种种作为,种种感知、种种什么,佛讲的我们这个世俗的出世入世的法则因缘而生。那我们缘什么呢?所依所缘,所依所缘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当然大部分缘自己的习惯是比较亲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强大的习惯势力,这个强大的习惯不是一日一日养成的。所以你想通过一刹那刹那间的修持啊,来达成一个解脱的事实或者说利世的事实。

我们发那个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这样的誓愿,这本身是顺性的。但你要观察观察我们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是不是真正的“烦恼无边誓愿断”呢?我们真正有没有断烦恼?——根本烦恼也好,随烦恼也好,细微烦恼也好,贪嗔痴慢疑也好,你不管是哪个烦恼,你真有断烦恼的愿望吗?你要有断烦恼的愿望,你马上就警觉自己的习气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习气,就说到这个房间的人,太阳一晒,这个瓦一暖,大家就容易困,我来了同样是困,因为啥呢?习惯!它适合你困,你感觉到这个地方没有障碍,不会伤人,舒服,你马上眼一闭,头一懵,就进入随烦恼了,这个随烦恼是什么随烦恼呢?昏沉,你愿意断么?你愿意断这个随烦恼的昏沉么?烦恼无边誓愿断么,你愿意断么?不愿意断,那你这个习惯就伴随着你,你天天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那这个随烦恼啊,这还不是贪嗔痴慢疑这样的粗重烦恼,这是随烦恼;那你说我睡又不妨碍别人,我睡就睡呗,但是你无惭无愧,这随烦恼又来了;那谁一碰你,你说我又不惹你你惹我干什么呢?——马上又起嗔心了,这粗重烦恼又出来了。那我们在这修什么呢?那我们口上念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们念着药师佛的愿望,但我们自己的随烦恼不愿意断,那粗重烦恼你也不愿意断。不相信哪一个菩萨睡得正好的时候你动他一下,他马上眼睛怒火就喷出来了,那根本烦恼就出来了。为什么呢?他说你不要动我,我知道——为啥你知道呢?你动我睡觉了,对不对?

实际说呢我们就可以用所谓的四弘誓愿来对照自己的作为,那你怎么来发现你法性的周遍性呢?就看你每时每刻的作为就行了。“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有的人说:哎呀,这个法殊胜啊,这个时代殊胜啊,这个地方殊胜啊,做这样殊胜啊,我一个人修行殊胜啊,给大家在一起就不殊胜了,我怎么样啊,做这个东西好啊那个东西好啊——他就不知道法性之周遍,每一时每一刻的当下都是你法性的最好的作用的时刻!你轻视它的时候,你重视它的时候,你变异的时候,它都不起作用了,那是你的习惯,你的烦恼。

诸位菩萨,这个地方呢,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一切菩萨顺性发的大愿,那我们读的药师佛发的愿,都是顺性的愿望,你看看,你真是那样去观察,你马上就看到你自己的随烦恼、粗重烦恼,你能看得到的,看得到你就有修行的方法了。但你一睡睡到梦乡里去了,你说我要修行,站起来,哎呀不想站起来,我最后一个站起来吧,你说哪怕是二秒钟的休息我也好舒服一些,怎么舒服呢?习惯;什么叫习惯呢?随烦恼;什么叫随烦恼呢?滋养贪心;怎么贪心呢?就是粗重烦恼;粗重烦恼是什么呢?苦;苦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是轮回。

大家都会制造这些东西,那为什么在现行烦恼中我们不去注意它呢?早晨起来了,往那一坐,头一低,别人念的时候,我不要出声,养养气,干什么呢?好睡觉;睡觉干什么呢?养昏沉;昏沉是什么呢?随烦恼;随烦恼是什么呢?苦;苦是什么呢?不能自制,不自主。实际我们在未证道之前,每时每刻都在烦恼中,都在无明的蔽障中,都在所知障的遮蔽中,粗细烦恼随时伴随。

你要能警觉这个你就有正思惟,你警觉这个你就有修行的机会,你警觉这个你就能往生,你警觉这个你那个法性周遍的作用就在随时起作用。你要是不能警觉这一点,佛站在你身边,放着大光明照着你,你一样睡,为什么睡呢?睡是你的习惯,是你的执着。就像太阳出来了,老鼠打了洞,拱到老鼠洞里了,它看不见太阳,你能说没有太阳么?在老鼠洞里躲着呢。我们这个法性也是光明遍照的,摄入我们的心智生命的,但是我们常常体会不到它,为什么呢?我们那个执着的老鼠洞我们打进去了,你根本感知不到太阳的光明,为什么呢?太深了你那洞,你那个无明业、无明的习惯太久了,深厚了。

所以修行不在于他人边,成佛也不在他人边,也不在过去现在未来,在于什么呢?你觉悟的那一个当下,你观察自己烦恼,观察自己生灭的执着,对生灭的执着,对自己习惯的贪着,你能观察到你有机会,要不然你没有机会。这个不是装出来的,你装不出来,你再装下面你还是苦的。这个地方呢也不是说你能怎么个样子,就是你必须得对自己认真,不认真别人的督促都没有用的,所以说一定是自己的发心。

假设说我们这个地方用习惯的感知,不讲的话,这个大家可以一半人随便都睡着了,就这个温度。所以下一次我们盖殿堂呢盖高一点,就不要这么压抑,不要给这么多温暖,这里边太温暖了!我到这一坐第一个概念要睡,哎呀,我说这随烦恼就生起来了,因为啥呢?它肯定是烦恼,什么烦恼呢?你不自制,你失控了,你认为是烦恼,你知道吗?我们那个本有的清净心呢,它是圆明的,它是不费力气的,它是不排斥任何东西的,它是不随顺任何东西的,它是孤明圆照的。你了解它吗?你感知过它吗?你体会过它吗?它在你生命中起过作用吗?没有起过作用,你就在烦恼中。对不起,你装不装都没有用,没有用的!为什么呢?它被覆盖住了,被蒙蔽住了。

这一点呢,诸位菩萨,一定要发无上心!这个无上心就是佛心呀!佛心是什么呢?顺应佛性呀!什么叫佛性呀?我们每一个刹那就不能丢失自己最尊贵的机会呀!什么叫最尊贵的机会?就是成佛呀!怎么成佛呢?让本来的佛性起作用呀!怎么起作用的?你自己观察去!别人代替不了!

你看大家经常说到寺院干什么?了生死呀!了什么生死呢?社会上的人为衣食奔波,辛苦啊,车奴、房奴、一大群奴,现在都是这么混哪。那现在我们到寺院来修行,修什么呢?哪一个时刻好呢?我经常听他们说求这个法求那个法,我说你啥法也不要求了,你把你自己的心料理好,你把你这个当下珍惜,用四弘誓愿最好照你了,你就照照自己就行了,你警觉警觉自己就行了。那你说哎呀这用功用不上呀,不精进呀,放逸呀——对呀,这是烦恼啊。谁放逸呢?我感觉到反正我自我审视啊是很放逸的。放逸,越放逸越烦恼,越放逸这个坏的习惯就越厚重,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我们读这个《药师经》啊,《药师经》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讲的是十分清晰的,好行乖离呀,什么不坏尸罗就坏轨则呀,不坏轨则就弃多闻哪,有的人多闻就增上慢哪,自赞谤他呀,又好行乖离呀,各相诤讼呀,伤害他人哪……,你看看这个时代就这么个物件,人的精神状态往往就陷入这里面,末法之际就这样的状态。我们以前读过《大心材经》,讲的也是这样子一个状态。大家不去求究竟觉,而是学佛了谤那些不学佛的人,出家了谤那些不出家的人,持戒了谤那些不持戒的人,有定了谤那些没有禅定的人,有慧了谤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有通力了谤那些没有通力的人,干什么呢?骄慢,怎么骄慢呢?我执,法执,那怎么能出离生死呢?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差不多。虽然你改头换面了,看着修行了,但是还是没有发无上心,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说用功夫啊,要在根本上功夫。不在根本上用功夫,你再用功夫也是表皮功夫。这个功夫呢,要是照不见,从根本烦恼、随烦恼上来观察自己,从四弘誓愿上来观察自己,就是从佛愿上观察我们自己是最好观察了。你看文殊菩萨发的愿我们晚课都会读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念一遍你就知道你的烦恼在哪了,你念一遍你就知道你的发心相应不相应了,你念一遍你就知道你的作为的问题了。你说我们时时刻刻都念叨这些东西吗?你要有个正思惟,你要有正见。没有正思惟正见我们怎么来去反观自己的修行呢?或者说怎么了解自己的修行的状态呢?怎么来觉悟自己呢?

我们这个时代要是不依本净心来修持,不依本觉来修持,这个时代的人太难了。因为啥呢?不破尸罗就破轨则,不破轨则就弃多闻,不弃多闻就增上慢,这一环套一环的,难逃罗网。因为在究竟觉上,在本净觉上它是平等的,在法性上来观察它是平等的,它是没有这种慢心、诋毁、伤害、争斗、乖离,它是不存在的,它是不可能建立的。哪怕有人一次触摸到法性的周遍性与平等性,如实地安心,人就不会再去造作一些虚假的、对抗的、无聊的,造作一些相互伤害的一些不实的苦难作业了,没有必要。没有碰撞过的人他会装腔作势的,或者说在人面前搞一个什么样的样子——没有用的,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一旦你这个平等安心真正的事实,就是本觉被你现在这个始觉刹那唤醒了,它的周遍的作用你会一次碰触到,你就会感知到过去善知识讲“大地山河皆是法王身”,这是真实语;“一切众生都有智慧德相”,这是究竟语、真实语,那我们所有的包装、所有的负重都是没有意义的。

诸位善知识这个地方呢我们在念“鞞刹逝”的这个过程中,大家细细地可以去看看自己的随烦恼。人要是不警觉自己的现行烦恼,修行无路啊!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