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往生论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甲午(2014)春月于乐至报国寺
1、恭敬受持一念法
我们念佛为了祈祷阿弥陀佛愿力加持我们,使我们对阿弥陀佛念佛这个法门有清晰源头的依止与愿力!
我们在念佛堂里念佛,这种单一性或者重复性的学习实践方式,是一门深入的最殊胜方便。阿弥陀佛教法是大总持法门,具足一切善巧功德与内涵。我们一旦在这一法上得到利益,百千法门、百千方便也会在念佛加持下展示其不可思议的内涵。
应一些居士与出家师父要求,我们来作一些问题解答。有人提出念佛缘起的祈祷问题,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个一念法的提示。在过去实践净土教法中,大家有许多修持方式。像我们在这个集体环境中一起称念阿弥陀佛名,以明自心;自心得明故,善用自心。所谓以名昭德,以德明心。我们就知道原来阿弥陀佛万德以弘心地之万德,以明心地之万德,非心外别有万德。若是称念阿弥陀佛这个心外名号或者心外万德名号,就会负累。不管他多么简单或者多么易念,你只要认为是心外的,就会被负累。一声十声可能不累,百千万声可能有一点感知,十万百万可能会有厌倦或疲惫。这一句佛号,若有心地需要、万德彰显,称念会由心而发,会达成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
怎么引发我们万念归一念、一念归心的念佛实践?古来以久善知识说了很多方法,这里介绍一种一念法。我们每个人一天中有百千个想法、作为、言说,能把所有想法归结到一个想法上来,就容易认知与清晰它——归到一个想法上,就比较多的祈祷。一念法,一念是原本清净之一念,我们自性、觉性原本无量寿无量光之一念,人人具足。许多人想在有为生灭习惯上修一心,肯定遥远。若了解人人本具之觉性与法性,依止此本具清净作为缘起;如果认识不了这个缘起,我们祈祷阿弥陀佛乃至亲证本净缘起的诸佛如来来加持我们,使我们九界中无量无边想法,一刹那中通过佛力加持,回归到本来清净之一念上来。
祈请诸佛如来证知我或者说加被我——我们在念佛之前,在妄想纷飞或者有许多想法之时,包括来集体念佛之前,都可以若默念若出声念,作虔诚心祈祷:愿十方诸佛证知我!弟子某某,愿把过去、现在、未来自身的业、他人的业、共有的业,身业、口业、意业,一时无余供养阿弥陀佛!
昨天有菩萨跟我说:善业供养阿弥陀佛,我们欢喜踊跃、有意义;我有恶念,也给阿弥陀佛不合适吧?一切有为如梦如幻,无有实质!此处说供养,是我们对如幻的善恶无记业乃至凡圣业的一个透彻认知。在善恶无记或者凡圣业的作为当口得到休息与回归。说我作善作恶——这是分别心坚固的分别执著产生的相续果报,它没有实质。我们把它供养大觉佛陀,它像百川归海一样。你这个河水从山中流出,很清净;到中游,掺杂一些旁支;往下游,污泥浊水汇到一起了;一入大海,咸同一味。因为大海是不增不减相,他有包容与消融能力。
我们祈祷诸佛亦复如是:祈请十方诸佛如来证知我,弟子某某把过去、现在、未来的自业、他业、共业、身业、口业、意业一时无余供养阿弥陀佛,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得不退转,安住极乐!因为是佛力住持,如同百川归海咸同一味;你再把它取出来,它也成海水味了。我们把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梦想、记忆、作为,把自身他人共有的业一时无余供养了!你说自身业可以供养,他人和共有的怎么供养?从你心地发出归万念为一念就可以!这是让我们学会把自业、他业、共业、身业、口业、意业、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梦想,现在是作为——一时无余供养给阿弥陀佛,这样学会整理自己的身心与依正二报。一时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就是南无——“南无”是把它集中起来供养也好、礼拜也好、皈命也好、以此因缘摄服杂乱烦恼习惯也好、法尔本然清净也好,我们会得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言说与心地契合,像古人所讲知行合一的修行方式。
本来我们很难把身口意业聚合起来一时供养或者整体供养,总有一点漏洞。比如这五分钟恭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感到自己妄想很少,保持一会,心里很清净;一会儿妄想来了——腿酸了、腰痛了、嗓子干了或者想到张家、李家、王家、昆明、上海了,或者说今天出太阳了、昨天下雨……想到很多东西。他说我念佛怎么这么多妄想,念佛不起作用啊!这个不堪受持是在分别心中,他没有完整地南无阿弥陀佛——口念南无,礼敬不专注;口念南无,供养不专注;口念南无,皈命谈不上;口念南无,摄服烦恼方便没有;口念南无,于本来清净没有回归也没启用。
我们说一念法,南无是全体地一真皆真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证知我弟子慈法,愿将过去、现在、未来、身业、口业、意业、自业、他业、共业,一时无余供养阿弥陀佛!这不过是通过一念观想祈祷,我们学会南无——不管是供养的、礼敬的、皈命的、摄服烦恼的还是回到法尔本来清净之事实上来,这样的提示,我们都有一个受持、梳理、观察、祈祷、运用过程。这个有为过程十分重要!
很多人念佛若一年、二年、三年、十年、三十年过去了,没有念佛的真正受用,就是安心念佛、清净心念佛、感恩心念佛或者利益世间念佛、传达佛愿力念佛做不到,他总要遣除妄想、把临终往生彼国的心安住等等,就在那儿妄想,不断徘徊。因为没有完整梳理过,没有次序地熏修过梳理、祈祷、归类、观察、归于一念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用得习惯,我们慢慢会生起安心、安住的喜悦。所谓佛力,是本然清净住持的喜悦、佛愿力住持的喜悦、百川归海的喜悦、融通回归的喜悦、不再造作的喜悦、种种造作来了付之一笑的喜悦,善缘来了或者恶缘来了你也是感激的喜悦。
你要有一个梳理、祈祷、受加持、认知、归类的训练。如果没有这个训练,散乱念佛,像没有方向开车子,要到什么地方你不知道;就在路上徘徊,念念就徘徊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哪去了?不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拉回来了,说我要念佛,我要珍惜这个机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不知自己干啥了,口渴了,说我喝水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完了,不知道要干啥了;说这个人声音不好、走得太快、着装不整齐……开始找别人毛病,心生烦恼,过一会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你怎么踩我衣服、怎么推我一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因为没有梳理过,碰到什么就被什么转。说哎呀!不行了,我腰痛了,老张你腰痛不腰痛?阿弥陀佛!你腰痛我腿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那个人不精进了,看这个念佛人打盹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念佛的作用、意识就散了,随着思想、感知、见闻变化而变化,像碎珠子一样丢在沙土里。结果一出这个门,说可解放了!或者说我怎么没有好好念佛?哎哟,赶紧不与人说话了!反正什么东西都把你搞得分散了,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一念法,就是要清晰自己在念佛堂做什么——我们要把身心世界、自业他业共业、身口意融入阿弥陀佛光明藏,印契本有清净心,让我们本有之清净心起到作用。本有的清净心无始以来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你回归就好。再来妄想,你笑一笑,说你让我觉悟——它就走了。再来,你也感恩它,说感恩感恩!你不用怕它,不用排斥它,也不用随它跑,你就“阿弥陀佛”了。出声念,欢喜;不出声念,清净。别人推你一下,你说阿弥陀佛,感到你推我一把也很好。谁声音小了大了你不会再关注,你只是感恩大家一起共同修行,享受法尔本然之清净心,远离诸多造作过患。那能摄服人的烦恼习气、妄想纷飞习气、排斥妄想习气,我们慢慢感觉到是无事闲人了。你在修行地方见到一个闲人,就是贤善之人,即便没说净化世间,他也起到净化作用了。没有作为,亦有广大清净作为了,洗除诸多烦恼与业的执著。没有说利益众生,但念佛声音也已广传世间,利益着无量人天。我们都不知道但已经把人普利与摄化了,就作这个世间的利益者、供养者、感恩者、劝请者。
一念法起到这么个作用,后面说“安住极乐,得不退转,普利十方”有作用了——以此因缘我称念阿弥陀佛这个普摄九方、出生万德之摩尼宝号,回向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圆成菩提!为自己,你已经回归到阿弥陀佛智愿海中,身心意识中已经回归;再唤醒更多人也在意识或者依正二报中同归安乐世界,真正回归到法性本然的清净事实上来,来认取一次。有人说要明心见性——你这个地方不用明就明了,就休息了,很安乐。
那么我们在念佛中就目标清晰,念佛融入弥陀愿海,得不退转。整个融入佛功德藏,再看世间人或者迷失的人、不知方向的人,我们念佛就劝其同归安乐,同成菩提。像文殊菩萨在发愿文中说:我今发愿,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共有这样的文殊智慧,大家同生安乐国了,在有意无意中开始体会到往生安乐国之喜悦、清净,能够摄服烦恼,法尔本然地安住;能有礼赞佛陀、供养佛陀、皈命佛陀机会了。你梳理了,认知了,从思想意识上过了一遍;又让诸佛菩萨证知你、加持你,你来回归,有感受了;把这种感受通过南无阿弥陀佛摩尼宝号回施众生,你没说利益众生也在做利生事——如实地做自利利他的事,自受用具足,利他亦具足,自他二种受用圆满了。
我们像守一个誓愿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誓愿了,就是同归无量寿,同归无量光,同归法尔本然之清净。一时醒无始以来之梦,觉无始以来之觉。我们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圆满觉悟世间。无论在作三恶道、三善道或者三圣道,我们全部醒过来,再看那些作善道、恶道、圣道梦的人,会拍他肩膀说:醒来醒来,我们一起入阿弥陀佛广大清净智海中,游诸佛智海,在诸佛智海中得广大自在方便,游戏十方法界,如诸佛功德游戏。我们就会真正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誓愿称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万德,就是总持法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普利九界成为事实,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成为事实,凡圣同修亦是事实。
印光法师对净土教法的纲领性指导,彻悟禅师乃至追溯到远公大师,他们对净土教法传承一点一滴的提示,我们再读就心心相印了,不单一认为这是理论或者大德言说——不是这样,他有很实际、很充分、很具体的效果。再念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唱念或诵念,都在以誓愿向法界宣告我们在回归法尔本然之无量光无量寿,在随顺圆满报德之无量光无量寿,在礼敬阿弥陀佛,在供养阿弥陀佛,在摄服一切烦恼,在同归安乐国土,在同一安乐中安乐世间。念佛变得清晰、有意义了。像驾车要到某地,又有清晰路线,就能直接到达目的地,不走弯路,不迷失。
一念法有这样的梳理与认知作用。把“南无”的五层含义,通过“祈请诸佛证知我,把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自他共业一时无余供养阿弥陀佛”这个梳理,得以“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得不退转,安住极乐”这个事实来自利;再把这种自利事实回向十方,所以称念阿弥陀佛就为普利十方有情,同归安养,圆成菩提。这样全部梳理过,我们来念佛,理由充分,思想意识与目标也很充分。所谓以愿导行,修行必成。你若没有愿望,不知要到什么地方,怎么念佛?念、念、念,要念什么?就会迷茫!
这里把一念法作个供养,希望诸位莲友念佛前有个祈祷,就是以愿标心,缘起、过程、结果都清晰。你清晰知道自己,清晰作为,结果也清晰,了了分明地南无阿弥陀佛,了无染著地南无阿弥陀佛。无染著而了了分明,得到清净称念、安乐称念、洗涤尘垢的称念、净化世间的称念。作为一个念佛人,就有仰俯无愧的受用、觉知、认知。你过去见闻觉知是迷茫的、徘徊的,在善恶无记中兜圈子;现在见闻觉知是主动地清晰地不染著地运用。四句百非非佛法,佛法亦用四句百非利益有情。我们在有为法中还要作为,若没有清晰愿望,作为很快会散失或变异,会步入歧途或岔路。
以前我在念佛学习中,师父们教导得都很清晰。他会谨慎地要你思维清晰了再作为。若不然,你这个作为是盲目的、盲从的、无意义的,没有结果。你做了以后感到我这个作为是干什么?就渐渐对净土丧失信心,对自己作为丧失信心,对阿弥陀佛大功德力碰触不到,你感觉都很遥远;乃至临终能不能往生这个妄想你无力放下,没有放下地方。大家都引导说你临终最重要啊!但是啥叫临终你不知道,你没办法解决!
我们把身业、口业、意业、智业,乃至把过去、现在、未来业,把自业、他业、共业一时无余供养阿弥陀佛,交待了——先学着交待,学习梳理与审思。开始是弄假的,因为你不知是真是假的,一次一次作为,突然有一次,哎,拿不回来了!因为毕竟无一法可得,毕竟诸行无常,必然法无我。弄、弄、弄……碰到了!你突然感到阿弥陀佛没白念。我们平时基本弄假的,不知道自己,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心起种种想。这样梳理是让我们心想南无阿弥陀佛,祈祷南无阿弥陀佛,口中也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向众生也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清晰所指,即是金光大道,步步清晰。
2、分明无染除边见
问:师父好!昨天讲到不落两边,我们在家人平时怎么做到不落两边?
师:从投生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最亲近的是父母,就是两边。我们生活在天地间,是一天一地;时而温暖,时而寒冷,也是一对;有的说人,有的说我,又是一对。我们生活在两边的世界中,抬手举足一定是两边。生下来就标志你会死,刚吃饱就标志你会饿,两边都是这样。你说这个人是,那个人必然有非;你说这个人非,那个人必然有是。你说这个大,随之而来就有个小;你说有长,必然有短——我们所有作为离不开二种边见,或是或非,或善或恶,或男或女等等,总是有生灭。
这就是我们被染污、被割裂的心,割裂就不圆满,染污就受蒙蔽。我们执著自己,好比说凡事都会爱憎亲疏大小得失——胜会喜,亲会喜,大会喜;小就烦恼,疏远就厌恶……产生蒙蔽或割裂,割裂此圆满法界,染污此清净法界。
不落二边实际没啥可落的,只是我们习惯。法界染污不了的,只是染者自染,不染者自不染,染者受用这个染污。像成都一带难得有蓝天白云,出现一次就说不得了了;你要到云南这么说,云南人会笑你,因为那里基本上是蓝天,地方不一样。像北京的雾霾很厉害,你若到一些高原城市说雾霾,他们想不来。有一年我去中国最南边一个县城,叫西盟。以前在国内走动,看来看去,最小城市也有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人口。突然到那里遇到一个五千人的城市,天也蓝,水也清,树木也绿,像到了天国一样。其他地方一个村子都有五千人,但是那里一个县城才这么大,感觉真是山清水秀!如果没有网络或者手机微信之类,你说雾霾他根本听不明白,在那地方没办法感觉到雾霾这个东西。那个地方的水像我在三四十年前看到过的水,很清,现在内地没有那样水了!所以染者自染,不染污就不染污。
诸佛菩萨智者,这种对法他们是没有的,他们已经觉醒了这个梦。你说善恶、大小、得失、是非、人我,他听不懂。我们生活在是非的二元世界的梦中人,把二边当真了。说那个大,说这个小,表达那个是,表达这个非……尤其我们现在人自是非他、自赞谤他,十分厉害。
这个菩萨说怎么不落两边?我们要知道两边知见是个梦,是个执著,是个坚固自我的当真的梦。金刚经中四句偈清晰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若感觉到我还在梦幻泡影中说是说非,可能你那个力气就用不上了。我们习惯两边徘徊的人要多念这个智慧的偈子: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里包括多了,大小、善恶、是非、人我、正确错误等等,全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你把这个道理或者心地认识一遍,会发现两边都不靠。你不当真了,对大付之一笑,对小也付之一笑;对善付之一笑,对恶也付之一笑;对凡付之一笑,对圣也付之一笑……一笑了了,你不去二种边见了。如果还没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教育,要学一学。佛说一切法,能救一切病。你只要融入这个经典或者法,梳理一遍自己思想,它马上消融。
九四年前后,我在福建遇到一些禅修者,他们有境界,说这是佛境界、那是凡境界等等,斤斤计较。有个菩萨过来让我帮提醒提醒,说是不是有弯路了?我就说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境界是有,没问题,这样说法也是以法教印契自心,是有意义的。我们两边意识是无明业、愚痴业、分别执著业,是众生梦、凡夫心。念念这四句偈,众生梦会醒,凡夫心会远离,会得到中道利益,就是无染无著,休息安住,远离造作过患,回归本源清净,让本源清净之心舒展开来。知这个事情是这样,知那个事情是那样,但了无染著,分明无染而得远离边见之方便。你若不分明,就是无明业;你若分别,就是凡夫业;分明无染,是智者所用。这四句偈子十分有益于我们,对我们二元世界有情特别重要!
所以常读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这样一观,会运用本净心、智慧心。智慧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用害怕,谁也破坏不了,谁也染污不了。像西盟那里人不知啥叫污染,因为他们没被污染过,所以也不了解污染,不会陷入污染的业报中。边见是一种污染心。
祝福大家在以后念佛、修行或者平常生活中善用智慧观!一念法也可以实践,那是标明愿望、梳理自心的好方法。以愿导行,以愿明心,这是历代净土善知识对我们的提示;我来传达这种提示,希望大家接受这个供养。
3、祈祷三宝觉病苦
我们若在平时行住坐卧或者修行前作个祈祷,很容易把疑虑习惯作个观察性处理。在三宝加被下,我们可以无疑无虑地、清晰地、准确地做事情。平时修行或者做人做事中有疑虑,像对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疑虑,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说这个法有益于自身他人或者无益于自身他人等等,这个判定往往是根据自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习惯来作为。所谓发心不明或者用心不明,许多修持就会随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习惯相续。虽然口上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诵经拜佛、种种修持,根本还是心地所依——他依止过去的习惯、意识、所执或者俱生的见思二惑,结果可想而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作为祈祷或者誓愿、相应、心作心是,都有比较好的辅佐、改善与调整作用,能使我们汇入本来无疑本来清净之心——法尔本然之心是每一个众生与诸佛永远不会有差别的本质形态,永远不会被颠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这个永远不会被颠覆或污染的清净心埋没在固执或者感知的习惯意识上。依本修持或者顺性修持,我们会听到;悟后起修,我们也会听到;在净土教法中,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起修——关注于此,把这个入手处拿捏得十分准确,就是真正修持。若是我们这个地方拿得精准,在一切顺逆境界或者世俗生活中,都会恰如其分或者恰当地行持与作为。
我谈不上是修持者,但是我面对大家交流净土,就要认真一点。今天从午餐后到现在,可能因为过去某些业缘,我感到身体很痛苦。到药师佛前交流时,也很痛苦。刚才我动了一念,想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说一说。严格说这很痛苦,但又一想,与大家谈净土可能千万劫才有一次机会,这个因缘过去就各人做各人事情去了——有人修行佛法去了,有人做自己世俗生活去了,有人在世俗生活中也可以修行,有人在寺庙里也像过世俗生活……大家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我祈祷三宝,鼓励自己珍惜这样一个机会。
这个难受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病苦!有人一生病苦很少,有人一生很多疾病。我们面对疾病时,因为痛苦而吃药、急救、手术等等都可以;因为有病,作为借口去休息也没问题,但要知道所依力为何。我也鼓励自己念佛,或者祈祷三宝加持。若依习惯感知或者业报,我们这一生基本是沉沦堕落。若依法则观察,它会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加持。大概两点左右,还有个杭州的居士给我打电话,诉说他生活中的苦、难或者委屈。我当时痛苦不能忍受,就走来走去听着他诉苦。
因为大家一起学习十分难得,所以要珍惜。我这个表述是希望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无始以来的障缘或烦恼,这不可怕。但是你把它当真,它就可以直接占领你生命的全部作用。我以前得过癌症,那时拿出了大部分精力与健康人、年轻人交往,痛苦仍是痛苦,但是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也过来了。当时和我同一时期得这类疾病的人多数死掉了,一个一个急急忙忙去治疗、化疗、切割、放射、住院等等,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病身上,反而很快死掉了。有人延续几年,还会因这个病死掉。所以要注意:你有病、有违缘、有烦恼了,它本身没有什么,那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状态,就是生老病死。像生命的四个支柱,也是宝藏,你来觉悟它、审视它,不需要战胜它,不需要害怕它,也不需要排斥它;你就静静地观察它,祈祷阿弥陀佛来加持,祈祷三宝加持,念念佛。
我看到念佛堂的墙壁上写了一段观无量寿经上的话,说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若人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谓心作心是。我们身体的病痛、违缘或者障碍实实在在表现出来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它当真;当真就很痛苦,说我真很烦恼啊!说这个事情障碍很大!像我刚才想,是不是休息一节课?有个祈祷了,有对大家的尊重,有对这个难得机会的珍惜。这个难得机会,一是大家交流净土,一是我自身需要、祈祷与修持。需要不过是在自己的业力业习感知中不能把它当真,但它还是很痛苦。许多人说我拜拜佛吧!念念佛吧!大家给我加持加持,我就不痛苦了——我不认为是那样,你心地转移了或者你忏悔了、你放松了、你如实面对它了,它的机遇会改变。因为任何一个法都是无常,包括病痛、障缘、违缘、烦恼,都是无常的,没有自性。你要了解它的自性,你就是觉悟者,觉悟者一样有生老病死。从我们生下来那一刻就有生老病死。
许多人面对这类问题会感到茫然。有一次肚子疼我就叫。他们悄悄跑我那儿说:师父,你怎么也叫呢?我说:我比你叫得还厉害呢!但是不能迷失,不能扩大或膨胀它。我们面对的同一业报,你觉悟它,这个业报就是你觉悟的最大支持。这个障碍越大,你觉悟它,效果就越深刻,记忆就越难得。是不是这样?我现在就在体会这种感知。我们作为学佛人,要面对自身的、他人的、共有的业力,不是回避,不是逃跑,不是惧怕,也不能随它迷失,我们要感激这样一个难缘!但你也不用祈祷难缘,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不知有多少业力在等着成熟——你把过去业力觉悟就行了,不再制造新的。
可能是从过去带来的无量无边的恶业果报,我以前经常受到剧苦的疾病,感触十分强烈。也经常遇到出家在家的修行者来交流他们的痛苦、迷茫、烦恼、业障,往往大家把它十分当真,随着障碍把障碍当真,随着烦恼把烦恼当真,甚至恶化它,使它加重。我们作为念佛人,在念佛堂与日常生活中遇到障缘、难缘,不需要退步,不需要怕难缘、障缘、违缘;你要清晰观察与了解它,祈祷三宝加持,不要赶紧想消灭它——它会支持你的觉悟,支持你的念佛,给你带来一个新天地。
我听到一个法师讲法,大概是说念佛人不会有病或者苦报,我当时有说不清楚的疑虑。我经历不是那样,我精进念佛时果报一个接一个来,没减少一个,只是心情完全改变了。过去受果报很痛苦,加上一个迷失的痛苦,再加上一个“我学佛或者修行了怎么还有这么多痛苦”的障碍。真正作为学佛人,会如实面对自己的果报或者病痛烦恼。如实是什么?知其本性,观其无我之事实,观察行无常,观察受是苦。受就是我们坚持、在意、排斥,都是苦的。你觉悟它,会生起一种内在喜悦,所谓法喜。但是痛苦还像平常人一样。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把我的状态给大家讲一讲。不是想换取大家同情,是让大家知道我们都会遇到障缘,学佛要在这个地方生起无畏心。
有人修行若干年了,遇到违缘或者疾病也会产生责怪想法,说我修行多年,怎么还有疾病?这个想法不得当!释迦文佛在取灭前也示现了疾病。我们是普通人,来学佛一样会有种种难缘。你哪怕是超常人,生老病死也会在生命中表现出来。不能欺骗自己,如实觉悟自己业力才是真正修行者。我们要向三宝祈祷,让自己能作为修行者。
4、三种必生安乐国
问:阿弥陀佛!我听说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因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口念弥陀,心系娑婆;二是被无知眷属临终扰乱。这几天听师父开示,我感觉可以帮我口念弥陀、心也慢慢趋向极乐,但对家人眷属临终时不护持还比较担忧。我对孩子说我临终不要送抢救,他有点不耐烦。即便孩子答应,我还是不放心,这个世间那么无常,我说了不算,到时怎么办?
师:你念佛、心系念极乐能往生,在自身作为上没障碍。你这里说共业自业的问题。现在大部分人临终时会送到医院抢救,可能有诸多眷属牵制,会阻碍往生。因为人一旦要舍报往生极乐世界,诸多眷属会失去依托。所以上从波旬下到家人眷属,都可能产生阻碍。往生本来是大事情,怎么把三界阻碍突破?仰仗佛力是根本!仰仗我们决定观察而立的誓愿。观察过什么?九界众生所有作为我们观察过,从三恶道到三善道、三圣道,严格地清晰地反复观察过来,那是不是我们究竟所依,是不是我们真正要成就的法则?三恶道容易排斥掉或认识到;三善道中有一定眷恋;三圣道,我们作为普通人,一般没办法逾越。
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究竟圆满之果地觉教法,给我们俯视九界之力量与机会,我们想跨越九界,生起究竟愿生阿弥陀佛国之心地抉择,是没有机会的!我们逐渐随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随着佛愿观察九界:三恶道、三善道、三圣道,观察种种众生不圆满处、安立处、堕落处,真正抉择极乐世界——这在我们自身角度会造成往生彼国的不可思议抉择力量。再者是随顺法性,人人在法性智海中都是广大无边心智,此心智无遮无拦——任何人都拦不住,只是自己建立一个执著的业力障碍,在自我蒙蔽与阻隔。从这几个角度观察过,我们自身往生彼国没有障碍。
这个菩萨所提问题,说亲人或者周边人影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这个方便。作为念佛人,可以有个简单祈祷:愿我临终无障碍,包括亲情、境界、境象、幻化业力的制约皆无障碍——平时要有清晰祈祷。像刚才举我这个例子,我若不作祈祷,可能还在房间里痛苦待着,也可能加剧痛苦。如果认为这个疾病真是痛苦,你就会在这个痛苦上越来越纠结,所以转换一个方法。
我在河北遇到一对子女,来给我讲他们妈妈的事情。这对子女很孝顺,他妈妈是念佛人。有一天妈妈跟他们讲:星期六星期天你们不要来看我,星期一来。到星期一,她姑娘在上班前突然想这个话有点不正常,平时没交代过星期一去看。她就到妈妈家敲门,没人答应;自己用钥匙把门打开,看见妈妈规规矩矩坐在床上,头稍微有点歪。她想妈妈平时坐着念佛,可能现在念佛有点昏沉了。就在房间里转一圈,感觉很正常。突然她心里抖了一下,赶紧摸摸她妈妈呼吸——没有呼吸了,面颊和身体也凉了!这时她不敢再动,就给其他亲人和同参道友打电话,来念佛。念了一会,她说:妈妈不让我们来,可能已经往生,我们还给她念佛干啥?她弟弟说:你不孝顺,妈妈不在了,你不念佛回向?她说:妈妈很自在,我们念什么?他弟弟说:你不念我念!他就这样守了几天。然后按照要求送去火化了。他妈妈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就是自身把这个事处理好了,就时刻准备着这个因缘;时间因缘成熟,就给她姑娘儿子那样交代,自然就阿弥陀佛了。后面人再怎么替她处理,她也没障碍了。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对这个事情的处理就先学会独处。尤其在家里生活与念佛,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独处机会。这在很多城市里有点难,往往是这边死了,那边一知道马上要求拉到殡仪馆装进冰柜里,或者当天就要烧掉。那样对我们念佛人来说,若不是自在力成熟者,也会形成一种深厚障碍,就是离开这个世间给我们的障碍,所以学会独处。像我们报国寺这样的环境,能到寺院里,有出家师父与知道法则的同参道友相互帮助,真是难得。若是没有,就要学会独处。尤其要避开那种人一死马上要装到冰柜里或者要烧掉——那种环境可以避开。
在自身身体意识有感觉的情况下,可以到一个地方单独静一静、待一待,祈祷三宝加持,祈祷阿弥陀佛,自己再念念佛,以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无有障碍。那是了不起的修为,是我们这一生告别娑婆世界不再轮回的修为。但是平时对亲情纠结要有训练,任何一个亲情不能制约你往生彼国之选择。在世俗有纠结,到舍报时这个纠结就会影响你;像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图像一样,它很有力地表现在你面前,阻碍你、影响你,劝导你不往生。所以念佛依佛愿、依佛力特别重要!平时作为是平时的安心与利益,舍报是临终的抉择与利益。平时我们念佛或者说安心念佛、感恩念佛都有意义,是觉悟者智慧者的选择。所谓即下往生之心念抉择——身在娑婆,心在极乐,一定归心极乐。这是人人挡不住,什么都挡不住。心系极乐,客居娑婆,该做点啥就做点啥,能做多少善缘或者饶益他人都可以作为;舍报是回本家本国。
彻悟禅师说: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往生极乐世界是回归自己本家本国。娑婆世界像一个长满杂草的花园,你在这个花园里可以种点植物,打扫卫生,但你要休息、舍报,还要回极乐世界。不要把娑婆世界当真,当真了障碍十分多。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我们本家本国,我们依本修持,在娑婆世界就是寄住,就是游戏;因为仰仗过去贪嗔痴慢疑这个业力的缘,我们来到娑婆世界旅游来了。你作为旅游者,不能把这里当成家!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充满了贪欲、执著、分别、当真,往生就有诸多障碍。若对现在的亲情、朋友、社会关系等等看得越平淡,你往生障碍就越小,这真实不虚。这个地方就是梦幻游戏,你往生必得自在力与无碍力。把这地方看得越实、越死,你往生障碍就越大,极乐世界对你的召唤力也越薄少,娑婆世界对你的牵引力就越重——这一点平时要注意!
像刚才这个菩萨提的问题,就是要独居,选择的环境可以去除障碍。人离开这个色身,地水火风四大崩溃很快!要是善缘炽盛之人、有三昧力禅定之人,一瞬间可以离开;没有这样圆满的人,几个小时也离开了;业障比较深、比较固执的人,十二小时或者二十四小时也过去了;有些纠缠不清的人、徘徊的人,七天了还会跑回来。过去人去世要静观七日,就是希望他们回来。这个时代大家对这个东西没感觉了。很多地方有规定不能在房间里停尸;很多人也会畏惧,说人死了放在房间里不合适,赶紧送到殡仪馆装到冰柜里,结果造成很多人没机会了,回来也找不到壳子了。
平时若是处理不掉亲情纠结,或者认识不清晰,在你舍报刹那,那个阴影或者境界会阻隔你往生。我们这个世间的面上问题还好处理,学会独居与选择都没问题;但是心里处理不干净,那个阴影阻碍十分厉害,就是你的过去亲人或者所有亲人来阻碍你。他们变得很善良、很调柔,说你最爱听最熟悉的话来阻碍你。我们中国人纠缠于亲情,把亲情特别作实;也容易恨别人,爱憎分明;特别爱谁、恨谁,爱就满脸笑容,恨就咬牙切齿。
把这个东西梳理成为清净平等缘起,对我们果地觉中的修持十分重要——每一个思维、言说、作为之最初,我们是不是用清净平等之心?如果不是,也没问题,要调整了。依佛清净平等之觉悟作为缘起,即是以果地觉作因地缘起、习惯,你这些亲人到临命终时在境相里再阻碍你也阻碍不了,甚至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学会独处,学会处理阴境,就是平时要把果地觉为因地心运用纯熟——从思维、观察、选择上运用纯熟,障碍就在现行中直接处理干净了。到舍报时,“圆满三世为一念”圆满过了,那个因缘再来,你就知道它是阻碍你,你说我们一起往生安乐国吧!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就拉着大家的手一起往生安乐国。所以不要让他阻碍你,在平时学成习惯。
平时在学佛念佛过程中,有什么阻碍,就可以把往生彼国之决心与利益回向对方,令对方也能信顺这种功德,对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殊胜教法有向往与随顺,至少有认识,能如实实践此法则。对境界处理、对现实处理、对自身处理——这三个角度没有障碍,其他障碍也不易形成了。这三个障碍比较突出,但最重要的障碍还在自身。
中午有一个老居士问往生问题或者说安心问题。我以前讲过《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其中有三种决定往生——我们对十方九界众生之生死轮回及道业、堕落,作了仔细观察反复审思,生起往生愿望,这个愿望是决定的、究竟的;我们观察与随顺阿弥陀佛愿望,往生也是决定的;随顺法性或者说随顺清净性、平等性、无自性性、圆满觉性观察与审思,也是必然往生,没有障碍。这三个角度若能常观,常审思自己的念佛心理与作为,是遇不到障碍的,至少在自己实践念佛过程中障碍不会形成。这个书还有,可以找来看一下[1]。
用三种必然往生的镜子照一照,自己看清晰了,就有究竟选择,或者不颠覆的安心,即是三种必定安心。很多人说愿意往生,但很草率。你要真正作过细致、完整、彻底、令自己信服的观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则是切愿、真实愿,是通过冷静、条理、细致、完整观察而产生的如实决定。其他东西不会迷惑你,你已经准确观察过,任何一个角度都观察过。再有人来说不能往生或者往生无一二,你理都不理。别人怎么说与你没关系,阴境障碍等都与你没关系。你观察过,你说这个地方不是我去的,菩萨声闻缘觉或者三恶道三善道都不是我选择,我这一生就要选择必然成佛得不退转之究竟法则,必然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迷茫已久,这一生得遇此殊胜法则,往生彼国则是必然决定,不是颟顸的、高尚的或者随众的口号,别人都这么说我也这么说——那没有意义。一定要把自身往生愿望通过仔细观察、审思、对比,观察、审思、对比……细腻地反复地精准地表达与认知清楚。那会得到如同法雨普润一样,法雨来滋润生命,使我们生命真正得到法的滋润。
学佛要有准确方法,使自己的愿望纯正、纯熟、真实、纯真起来。许多人说我愿生阿弥陀佛国、我能生阿弥陀佛国——凭什么?没有观察过、了解过、纯正过这个心;是有障碍的,是自欺的,是盲从。这种草率不允许!你要对自己真正负责任,从任何一个漏洞中看清楚,就是完整往生彼国之事。此处不能用高尚话,只能用尊重、真诚、如实、全面、细腻,使这个愿望成为不可颠覆、不可动摇、完整体系的结果。这个愿望一旦达成,随顺法性往生自然而然,随顺佛愿往生是自然,也是必然——三种必生就会在我们生命的未来托付着我们生命,直接让我们安乐地完成这一期生命作为,究竟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我希望大家就一个问题而彻底明了解决一个问题,不求很多问题都解决。真正学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我们就走得很扎实,修行很真切。不要草率完成很多事情,不是那样子!这个愿望的梳理希望大家三思,要反复思维与运用。很多人说念佛要用功夫——这个地方是要用大功夫的地方,要真心实意对自己负责地用功夫。就是我们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之愿望,是通过深思熟虑、细致观察、全面了解而决定。这样会根据自己这个真诚愿望去真正实践,无愧于念佛人称号,对自身作为能珍惜与真切。
人的一期生命十分不易。无量劫以来,我们有个人身表现十分难得。世尊举盲龟浮木喻,说茫茫大海上漂着一块浮木,木块上有一个孔洞;大海里有一只盲龟,五百年浮到水面上一次;这个盲龟如果浮出水面,头正好能穿过这个木孔,机会有多大?得人身机会比这还稀少!世尊还比喻说人在其他道轮回,像大地土,作人机会像指甲上土。我们对此没有观察力,没有宿命真没办法观察生生世世,所以没有感触。但我们可以看到周边其他生命,蚊虫蚂蚁蚯蚓鸡猫狗鸭麻雀喜鹊鱼类……太多太多生命,比人类多得太多。真正得到人身十分不易,主要是我们没有透彻生死。在这十分不易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净土这样一生永不轮回的法则,更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的机会!
佛在无量寿经中嘱累弥勒菩萨那段话中,反复讲了九个难,说遇到这样的法则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2]!遇到净土教法之人不知道是旷大劫以来培植了多少善根、修行了多少法门、有多少因缘,才有这样聚集机会。无量寿经我们可以反复去读诵了解。
往生大事不能有丝毫马虎!一旦马虎,目标不够清晰、精准,又虚度一生,就十分令人惋惜!遇到这样殊胜之法,没有得到殊胜利益与加持,那实在错过了人生最难得最难得的机会,这是最难得最难得的法则!鼓励大家多念念“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样的佛直接传给我们的净土教法口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仰仗佛愿力,仰仗自己深刻、仔细观察过的愿望,随顺法性之无碍,任运往生极乐国土,得以现下安稳、舍报安详!
5、融入呼吸念佛法
我们祈祷三宝加持!三宝加持是一切学习佛法行者的根本守护。这个守护是个誓愿,是生命意识作为之归结处。我们的举止、言行、作为不能违背三皈依。在祈祷的作为下我们会得到三宝的完整加持。
这一节课大家来提问题,希望不要远离净土教法这个主题。提问题之前,把问题自身依法梳理一遍,去观察思维。若还有障碍,靠外缘解决就变得有意义。如果自身没有思维就直接提问,会养成什么问题都向外寻找解决方法的陋习。我们要是善于依法思维与审观,能解决,则是依法而行;不能解决,再去请教与交流,对自身他人于教法都能起到推动实践与了解认知的作用。
问:南无阿弥陀佛!祈请师父为我们传授一下呼吸念佛法。
师:念佛方法十分多,其中呼吸念佛法在我们汉传佛教里古来已久都有传播。我们太容易忘记呼吸对生命的支持,但它一直支持着我们。生命离不开呼吸,但我们很容易把呼吸忘掉。若到氧气十分薄少或者污染十分严重的地方,我们就感觉到呼吸那么重要!平时我们对呼吸会忘掉,但它时时支持生命。像阿弥陀佛这种愿力功德——我们常常把佛陀的愿力、功德,或者法性、觉性对我们的支持忘却,而执著于烦恼、业习、分别、对待的心。但法性对我们的支持,弥陀愿力对我们的接引,报德给我们的回施,没有一刻钟丢弃我们。
近代印光法师提倡一种数息念佛方法,念十声再念十声,这样不断地实践。念阿弥陀佛方便了,但还要数息或计数,似乎仍有顾虑。很多人知道南传佛教中阿姜曼尊者,近代阿罗汉。国内翻译过一部书,就是阿姜曼尊者的故事,他修持是念布达,就是念佛,以念佛修持安般。他那种方式行住坐卧都是布达、布达、布达,就是佛、佛、佛的称念。他若在某一时刻或者某一过程中忘了念布达,就重新来。比如走路中,走了10米布达忘了,就退回去,从忘记那一刻重新走,布达、布达、布达……睡眠、打坐、经行等等,他一切时处都是布达、布达……他通过这种修持证到很深果位,对很多有情有很大的修行上指导与摄化。
也有人念佛,一呼一阿弥陀佛、一吸一阿弥陀佛。在净土十要中有这样记载,以呼吸为念珠来持佛名号,把念佛与呼吸联系起来。但他是一个吸气阿弥陀佛、一个呼气阿弥陀佛,一呼一吸皆是阿弥陀佛。现在我们能不能简洁一些,通过一种有为达到无为?真正把呼吸与念佛联系起来,呼吸念佛,念佛呼吸,又不使我们负重,有没有这样有效的实践方式?这个居士可能是说以前我们提过的那种呼吸念佛方式。在这里再为大家提一提,在有意乐情况下可以实践。
呼吸支持生命,怎么对呼吸引起重视?先要了解我们在呼、在吸。这话似乎说得有点过分,但我们常常忘记在呼吸!人在生烦恼、生嗔恨、忙碌、看什么时间,都会忘掉。除非很累、大口喘气或者供氧不足,会突然注意到呼吸。
现在我们故意把呼吸的一呼一吸明确一下。我们现在都做一做,深吸气,吸到自己感觉到肺部、身体饱满就不吸了。把腰板挺一点,闭气到不能再闭,再把它随意放出去。把气闭一段,闭一段干什么?知道自己在吸气,就是明确提示自己在吸气。再做一次。感到忍不住了把它呼掉就行。这样可以校正我们塌腰、昏沉、气力不足等毛病。尤其是身体不好、喜欢昏沉、呼吸不通畅或者年纪大的人,都可以这样做。再吸一口气,你感觉到吸气对自己生命有影响了就可以。
许多人说呼吸不用学,谁都会——不尽然。我们生命在衰竭或者老化过程中,慢慢地吸气少了、出气多了。或者说吸气短了、呼气长了,身体开始衰老。你看喜欢偻胸的人,慢慢地腰站不起来了,慢慢地没有呼吸了。注意吸气可以调整这个过失。有人站几分钟就会腰一猫,那多数是有病了、昏沉了,或者说管不住脑袋、管不住身体了。管不住他会这样,慢慢就显出病态。吸气在我们生命中起到特别大的外在力量支持,就是氧气或空气的支持。
在一些修法中,呼吸不光能调整身体,还有摄心方便。很多人学过十口气念佛,也是一种十念法。一口气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气息尽了,缓过来气,再第二口气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第三口气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口气以后,他可以以气驾驭自心,令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称念上,能起到这样作用。若对呼气吸气关注不够,呼吸与念佛你很难结合。呼吸念佛不是数念了多少次——不用数,也不用记它有多久或多长,只是知道一呼一吸阿弥陀佛就行了。
吸气知道了。我们再把呼气感知一下。这个呼气动作,人容易发笑。这实际是把身体内沉淀的污浊、生涩气息从腹部哼出去!有鼻涕的要先用纸或者手帕处理一下。哼!你这样出三次气,身会发热。浊气在身体中会阻碍身体,现在我们把腹部的底气呼出来,身体会热。我们在四川,更应该做一做。把腹部,就是脐下的气呼出来!身体用点力,要不然不出来。你呼出来后身体有热的感受,因为身体通达了。你说我天天呼吸,还不知道这个吗?不注意根本不知道!如果看到人有重病或者烦恼,你可以说做三次深出气就行了!他一做就会笑,哼!憋不住了,在心理上可以放松一次。第二次,他一想就感到好笑。第三次做,基本上人就轻松一半了。这可以治百病!你要当真,就可以调整心理。现在人活得很郁闷、很烦、很累!修行也很辛苦!你感到心里压抑、沉闷,就这样哼!哼!哼!人会憋不住,会偷偷笑的。
因为把浊气呼出去了,人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轻松。这个轻松不是故意的,是你从里往外透的一种轻松。你要真做啊!不做这个机会你真学不会,后面没人教你。大部分都不教这个,这是绝技,这是秘方!你要学习。
再试一次。一定要把腹部这个气彻底呼出——哼!你要知道我真在出气了!出什么气?把淤滞的气出了。出气真很重要,呼吸有感受了。你一定要知道吸这一口气是对生命的鼓励,呼这一口气是清理生命。你有这个概念,就会运用呼吸来支持与净化生命。人很痛苦或者身体混浊之时,就这样三次。你看感冒的人,他“啪”一声,“啪”两声,“啪”三声,好了!出一身汗,感觉透气了。有人不行了,送到医院,大夫说深吸气、深吸气、深吸气——深吸一口气,把气放掉;再深吸一口气……身体比较弱或者感知比较麻木的人,深吸一口气就缓过来了。有人溺水了,没有这个跳那个跳了,就按他腹部,让他吸气呼气,也缓过来了。掐他人中说你痛不痛?痛,深吸气,然后不管了;再深吸气,再不管了。它就给身体带来支持,给衰弱意识与感知带来支持。
有时坐久了,感觉腿麻,你吸几口气就过来了。吸几口气,让这个气注在身体里,让它在身体中循环一遍,让它各个地方都充满了,你再一呼气,就不管它了;再吸一口气,再支持它一下;再吸一口气——你站起来走,没问题了。若不然腿会落下病,被压迫麻木的痛,下次不喜欢坐了。尤其是刚刚接触或者练腿子的人,这很重要,就是它来支持你的感受、感觉、觉知。
呼吸是净化的,但是一定要这样呼吸才能净化。没事不要在人面前这样做,别人受不了的。找个没人地方,哼!哼!哼!很多疾病可以清除掉,你也不用跑医院了。很难受之时,你这样悄悄做一做,身体微微有点发热,你再干啥基本没问题的,这起到支持与净化作用。我们生命不断地被这种——我们虽然是无意识地支持与净化、支持与净化,身体是健康的、有力的,生命是明亮、主动的。哪一天得不到吸气的支持、呼气的净化,这个生命就慢慢地减弱这个功能,慢慢地衰老或者重病、死亡。
介绍呼吸以后,我们再介绍阿弥陀佛。一吸气,我们有点感受了,就是对身体的支持。但你要不闭那个气就感觉不到支持——它虽然支持你,你感觉不到。像我们每天呼吸,你吸气也感觉不到支持。但真正到没氧气时,吸一口气你感到救你的命!没那一口气,你就死掉。强化一下自己吸气,感到它是支持色身的,感知这个色身的力量,所以说吸气的体验很重要。重要是什么?我们把它内容通过强化表达出来了。若不强化,它作用也存在着。呼气净化着我们的色身,否则色身很快壅塞了、有疾病了。很多空气中不良东西会在你生命中使身体出现问题。很多人通过刮痧,把身体刮得紫一块红一块,力图把湿气刮出去。但你这样做三次,比那快十倍,要彻底!你做三次以后很轻松,但要认真做。平时我们呼气或者呼吸也起到净化作用,只是我们不知道、不注意。但它还在净化你;若不净化,我们这个生命与呼吸系统很快就出问题了,这个生命就得病了。
呼吸的一呼一吸对生命的影响,这里把它作用放大来提醒,让我们觉知它。若不觉知,你不会主动运用,是消极地随缘地自然地运用着。学会主动运用,就变得积极向上。我有病了就知道怎么调整、身体混浊了知道怎么调整、气力衰弱了知道怎么调整,因为这个随着我们生命相续而相续。
我们把吸气对生命的支持,加上一个“阿弥”;呼气加上“陀佛”——一呼一吸就加上一个“阿弥陀佛”,使生命得到阿弥陀佛愿力宝号之支持与净化,回到清净平等觉悟上来。我们用呼吸或者一吸一呼来阿弥陀佛,不假任何用力。因为你的生命需要吸气支持与呼气净化,你需要这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生命会终止。我们把吸气“阿弥”、呼气“陀佛”——把吸气对我们的支持、呼气对我们的净化与阿弥陀佛完整结合,让阿弥陀佛支持生命、净化生命。我们主动运用生命的一种必然作为来自然地念阿弥陀佛。这不需要给大家编故事,只是心作心是的一种教授,心作心是有不可思议利益的!
吸气阿弥对我们生命的支持,呼气陀佛对我们生命的净化,即是阿弥陀佛之支持与净化——我们根据吸气阿弥、呼气陀佛,就不需要额外用意念、嘴巴、想象来念阿弥陀佛。吸气就是阿弥,呼气就是陀佛,一呼一吸就是阿弥陀佛,支持、净化皆得完成!一个支持的过程,一个净化的过程,使生命与阿弥陀佛功德完整地通过生命正常需要——呼吸,来表达,来融会,来贯通。
我们可以把眼睛闭一闭,来注意——先注意吸气阿弥,呼气陀佛。注意!注意不是用心念,是注意吸气–阿弥,呼气–陀佛。注意是啥?像抱氢气球一样,用力它会炸掉,放手它会飞掉,所以不能用力又不能放手;对呼吸就是一吸一呼——一个支持、一个净化,我们这样一个阿弥陀佛,对它作这样轻轻观察:吸气–阿弥,呼气–陀佛;吸气就是阿弥,呼气就是陀佛!这不是想象来的,也不是人念出来的,就是吸气“阿弥”,呼气“陀佛”。不能费力,也不能不用一点观照。一费力它就炸掉,失去作用了;不用力就遗忘了。吸气“阿弥”,呼气“陀佛”。
可以睁开眼睛了。闭上眼睛,主要是让我们把关注力用在吸气阿弥对我们的支持、呼气陀佛的净化上,这样一个阿弥陀佛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认知了,就不管它了。你平时走路时,吸气可以阿弥,呼气可以陀佛;睡觉时,可以吸气阿弥,呼气陀佛;劳动时,可以吸气阿弥,呼气陀佛……你只要活着,都可以吸气阿弥,呼气陀佛。慢慢养成支持与净化——阿弥陀佛在支持我们生命,净化我们生命;就是佛名号功德与我们呼吸对生命的支持、净化融合在一起了。我们这样念佛十分省力!要是运用得当,人很容易静下来。我们在静下来、坐下来、躺下来时念佛,也不需要故意念个什么,就比较自然,但不能不观照它。观照是用心观照——吸气“阿弥”,呼气“陀佛”,这样一个支持与净化过程。你要尊重这个过程,珍惜这个过程,就珍惜自己生命的全部。那么我们生命就完整地与阿弥陀佛有机联系起来了。
这里说一个呼吸念佛的粗略方法,可以实践。有一个要点:你慢慢过渡到用心听吸气“阿弥”、呼气“陀佛”的音声。你没有用心念,也没用嘴念,但是吸气“阿弥”、呼气“陀佛”——你能听到这个音声,你的身体就会变得十分调柔。到时你用休息心理,稍稍知道自己在呼吸,马上这个阿弥陀佛对你的加持与净化会使你充分体会到阿弥陀佛无处不在,光明遍照,摄化众生,慈悲不舍——安住在阿弥陀佛智慧与光明愿力中之事实,会在我们整个生命相续中充分体会到。这样修持或者活着,生命价值会出现飞跃;会把过去那种疑虑、烦恼、种种妄想追求的生命变得得到支持与净化,变得丰满与充实。这个修持会使你的生命无有虚过,就是观佛愿力无有空过之事实。
如无量寿经偈子讲“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一样。又如往生论偈子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一样。让我们融入此法益;也如观无量寿经中说: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虽然是一呼一吸在念阿弥陀佛,一样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身、即心、即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每一个呼吸皆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就与佛之法性身、法界身同一法界、同一功德。你这样念佛与做事就没有对立、没有对待,容易理解无念念、无修修之修行方式、作为方式,慢慢就对经典教法能深入理解,无为而至,各行方便,而趣入究竟解脱。
我们在实践这个法则中慢慢地升华自己。修行本身是为使我们从繁杂的、造作业习烦恼中解脱出来,令我们得到省力、精彩、轻安的生命与作用,乃至入诸三昧,得以自在,所谓等持自在、正觉自在、方便自在、变化自在,即是去除对立,游化无方。呼吸念佛对我们每一个人是适宜的。
呼吸念佛方式古来已久多是私下传播。私下传播,即是对有信仰、有善根、有因缘的人讲。我们现在公开讲或者说大面积地讲、对大众讲,实际是大家善根成熟了,也不是个啥。一个教法的展示,若是珍惜,它就是珍惜难得,有不可思议之利益;像摩尼宝一样,你遇到它就会出生诸多功德。你若轻视它,像大地上的土一样,一踩就过去了。轻视就像用它垫脚,重视则给你带来无量宝藏。
呼吸念佛法我们有兴趣可以去实践。没有兴趣也没问题。这是个别居士提出来,但这是大家因缘,都可以实践。因为我们有呼吸——吸气“阿弥”,呼气“陀佛”。像我们刚才尝试吸气的支持与呼气的净化一样,我们主动运用呼吸,呼吸对生命的支持与净化就变得主动、掌握、明确起来。吸气阿弥、呼气陀佛对我们生命的净化与支持,一样会使我们主动运用阿弥陀佛来支持与净化生命。这样学佛可能鲜活一些。
呼吸念佛作个简单提示,重在实践!我们行住坐卧都有呼吸,生命不止都有呼吸,你愿意实践都可以实践,不愿意实践正常呼吸就可以,不影响什么。
6、般若智慧互摄取
问:阿弥陀佛!往生论中说:“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请法师慈悲开示这句话句义,并告知般若与智慧的差别。
师:般若是外来词汇,是梵语。现在很多人念真言,像唐朝译过来的真言,保持比较好的如“唵捺摩巴葛瓦帝阿巴啰密沓……”(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这一类记录得比较准确。无论是一合、二合、三合的真言体系,梵文都是拼读文。像英文或者汉语拼音的拼读。所以其声音多一些,音的起伏变化跨度比较大,那是梵语的一个拼读特质。
般若是一个单词、一个音,翻译过来说智慧,但也有点不合适。过去五种不译中,没有对称词或者说此方没有对称语言匹配,就不翻译。所以般若这个词未翻译。般若与智慧本身没有啥差异,一个是汉地名言,一个是印度名言。但其作用内涵可作广说与略说。在我们中国人普遍认为中,常把聪明、聪慧、善巧与智慧联系到一起。在世间说,聪明与善巧都可以放在智慧这一类;但在出世智慧上,是无染无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真如心,不可颠覆,不可毁坏,说是无染无著之智慧心。
所以智慧可以分成出世与入世智慧。也有很多阶段性智慧。像我们到动物园看海豹、狮子、海豚等动物表演,会说很聪明、这么有技巧;甚至说有智慧,会玩很多复杂动作等等。但那是生命的阶段性智慧。世间人的聪慧、技巧、科技上善巧发明也说是人类智慧结晶。我们若运用本净智慧、无染无著出离世间之智慧,即是出世智慧。这是汉地名言的一个特指。我们会把智慧放在人类世间聪明才智上来。好比说中国四大发明,是我们祖先们的智慧结晶;说书籍中记载了人类文明,是智慧结晶,我们接触与了解会带来智慧。所以大部分停留在世智聪辩或者发明创造上,没有般若的对称翻译。
在印度,般若含有阶段性智慧,含有人类入世智慧,含有出世智慧,也有种种圣者不同智慧层面的智慧,就是广大无染的本质的随顺实相功德的舒展与运用。过去有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语言般若等说法。所以此处讲的般若,具足出世入世诸多善巧。
我们通过了解世间智慧或者文词、知识等等,能步入出世法;有为意识步入无为意识,即是智慧摄取般若,使我们入无为之智慧方便,得到般若体的安住,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实相安住,远离有为法的侵害,安住于不动之地,就是般若。以般若心摄取智慧,就是给予方便,深入世间,了无染著,利益种种世间梦幻业缘众生,得以觉悟,无染著于梦幻。这一类菩萨是般若摄取智慧、摄取方便。这样互映互摄是一个法则的方便、出入、运用——入者,入般若;出者,运用智慧。出者在有为法中常作常为而无染著,分明世间,了无染著;了无染著,分明世间;种种作为,协助种种众生出离种种烦恼,建立种种方便,予众生种种利益,得种种解脱,成就种种道业。这是般若摄取智慧,予以方便。
这几句话本身没什么,就是告诉我们从有为到无为、从无为到有为——有为如梦幻,无为本不可得,以本不可得之广大自心,摄化世间种种有为,令染著有情得无为自在;以无为回入有为,行种种有为方便而无染著,得有为自在,入于无为安住。所谓智慧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智慧方便。这样就善于从种种角度来引导我们理解、认知,认知、理解。本来每一句中有无量无边含义。佛说一音声、一言辞、一譬喻、一法喻,我们会有无量无边取用角度;这些角度是各个随类取,佛都许可,即是随类而解、随类而用。世尊所说每一句语言都是陀罗尼句,能予一切众生取用方便,当然也可以予究竟总持方便。若入总持教法,得总持方便,得究竟法益。若是根据有情各个角度需要与理解而取用某一角度,就是随类而解,各得其解之方便,得不到陀罗尼方便。
陀罗尼句是总持句,有无量义。往往我们的思想作为,是割裂、分裂、切断表达某种状态,不是是就是非的某种狭隘意识。我们不知道一切众生这种具足的烦恼、颠倒业障亦是究竟义,亦是陀罗尼句——我们不了解就不善用;不善用就会说对了错了:对不对,错不错,得不得,失不失……在那儿纠结。若是常习陀罗尼教,知一切现行皆是无碍、皆是圆满、皆是清净、皆是事实,我们会无所障碍。清晰了知世间一切有为如幻不实,而入种种梦幻,设立种种梦幻,皆因梦幻现行众生,令众生得以安住清净法益,得以自在。没有这样方便,我们就会堕入边见——是非边见、大小边见、善恶边见,这些边见使我们纠结与爱憎取舍。
要知道我们念佛是总持句!往生论中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总持句是持一切法,就是一真皆真之事实教法。所以后一句说“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说“示佛法如佛”,说阿弥陀善住持事实功德,令称念阿弥陀佛之有情得到究竟依法安住。我们作为念佛人,要知道学佛勿死于句下,善用于文句、文体、文言,得文句、文言、文体之方便——它是借助,是帮助我们化解心中疑惑、疑虑、矛盾、分别、执著,令心回归于清净平等,无为安住。所以是为我们解缚,不要因为文句又增加负重、阻碍或疑惑。我们要避开这种陋习,就是死于句下。别人随便丢过来一句话,你就追这句话,被这句话搞得晕晕乎乎,其实与你毫无关系。
很多人听人说不能往生或者有障碍的话,就不听佛的话了。我们作为佛教徒,要听佛的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我们必须要听的话!这个话总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咸成佛道,无有障碍。所有障碍,阿弥陀佛以其报德给你作证,消除你的障碍,所以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一众生不生者,佛不取正觉。这八个字念佛人宜常念常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念佛之前要提醒自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一切往生障碍已经消除。我们还要有障碍,就是自设障碍,绝非有碍。是虚妄设计的障碍,绝非实有障碍。常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各个得以必然往生彼国、共同往生彼国的究竟法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