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主持人[1]:阿弥陀佛!各位比丘师父慈悲,各位比丘尼师父、沙弥师父、式叉尼和沙弥尼,以及各位优婆塞、优婆夷,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特殊的日子,我们请到了师父来给我们作安心净土的开示!
近年来大家在念佛与学习净土过程中有很多迷茫或者不清晰处。我们常住僧团派人到贵阳请师父来讲法,请第三次时师父慈悲地来了。大家商量本次依照道绰禅师《安乐集》来学习净土法门,以能真正安心念佛与做事。下面请师父给大家作开示!
1、除疑生信安心誓行,清净平等同修共生
师:大概是这个缘起吧!寺院里希望我来给大家谈一谈安心问题。
我设置了一个步骤,第一步是除疑。安乐集文字讲解是个引导主题,在实际内容上,我们第一步要有除疑过程。这个疑大概是我们对法的疑虑、对人生的疑虑、对自己未来的疑虑——要把疑虑除掉。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讲法就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希望有个如实效果。在三宝诸佛菩萨加被下,希望大家明确发心,从中生起这样的实际利益。
第二步,生信。除疑,是除我们凡夫的粗重烦恼贪嗔痴慢疑的疑,这是我们烦恼的一个根本策动者。那么归向是什么?希望有个正信。一切法若没有信,很难有实际利益,信为功德母。所以第二个步骤,希望有正信来导引我们修持与思维,如八正道所说。
第三步,安心。通过这次学习交流,希望我们有个深刻的安心法则,真正把心安下来。安心的事实是什么样子?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一节课一节课地深入认知安心的名言状态、心理状态,然后有实践相续的状态。
若能达成事实,第四步,就需要有立誓。立誓!要有这个过程。安心你就要有作为,要有作为指导,也就是一个明确誓愿——我们人生中短期的、一生的、多生的乃至毕竟誓愿。也希望一切参与者真正明确诸佛如来为何要立誓愿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之心与诸佛心本无差别,为何诸佛如来有那么大功德、善巧、方便?而我们众生这么多迷茫、痛苦?立誓!
第五步,最重要的,有立誓,就要有正行。
这个课的主题是这样——以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来作为学习的主题次序。大家可以把这五个次序在自己脑海里过一遍,看自己在哪个次序上有相应理念、名言、亲证或者法则,都可以,我们在下面可以交流。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立题,围绕这个题目,大家有学习的清晰理路,要达到这样一个实际效果,学习就不会浪费。我们作为学佛者,把佛法真正通过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而成熟,就不是学无用的或者徒增口舌的名言,而是让他在我们生命中产生实际指导作用。正行不是自我标榜,而是实际的真诚的受用。这样我们不辜负自己的难得人身及法遇!
净土教法我们知道是九界同归、利钝全收、凡圣同修之法则。“同修”二字十分不可思议,他没有任何个人东西——无论是凡是圣、出家在家,我们都在同修一个法则:念佛!安心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成佛度众生之相续。同修——除净土以外,在其他任何法门中很难有这样说法。凡圣同修,也就是说善恶同修、师资同修;无论你是什么人,都是同修者,无有前后。这样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一个清净平等缘起。我们知道生命在相续中有不同阶段与表达,这个缘起对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说都十分重要!为什么清净平等的缘起这么重要?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谈不上清净、谈不上平等。大家在交流清净平等,但是心灵需要与现实作为已经不清净、已经很难平等。此清净平等缘起,我们缘着阿弥陀佛来同念、同修、同证、同生。这个不可思议的清净平等缘起,使我们除疑,使我们生信,给我们安心,让我们立如实的究竟誓愿,以达成真正的正行,远离一切虚假不如实的行为,成就这一生的菩提道业。
我在来这里的上山路上,对这几个过程在思想上有这样一个认知。因为之前通过很多交流,发现大家对人生、师长以及种种因缘的疑虑特别普遍,是根深蒂固状态。昨天我读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就是净土法门除十疑的一篇文字,看到过去善知识把这个疑虑处理得十分干净。
这个时代我们能不能运用纯正、真诚之心来正信佛法?除疑是第一步!我们能不能把疑虑有个除?它实不可得,怎么除?先要立,把疑情立起来、鼓励出来、放大,我们再来认知与生信。对什么生信?同修阿弥陀佛的信。怎么达到真诚的安心?安心即是遇事不乱,从容不迫,真诚相待,清晰未来——我们真正对未来清晰了解,实是三世立誓啊!不单对未来,实际这个立誓是破除三世的障碍或迷惑——对过去业的疑惑、对未来业的疑惑、对现下作为的不清晰。通过立誓,都可以达成效果,正行自然而然会产生事实。为什么?依愿御行故,导御我们作为。如善导大师所讲“安心、起行、作业”,正行就会产生事实,人生就有真诚相续,没有遗憾。
来之前我跟常住提了几点要求。怕像以前那样,讲完了,大家回去,各人还按照自己想法与业习延续人生,产生很多遗憾或后悔。后悔是嗔心所发,它并发出来懊悔——恼怒产生的一种效果。后悔不是忏悔,忏悔是善增上的善法。如果没有要求,效果很难产生。所以我提出来:第一,于诸事务不直接参与,只讲净土,各尽其责。第二,听课者须遵守常住要求,做安居功课。如果在寺院里东游西逛,或者说我就不热心于佛法或维护常住,那么这堂课也不要参加了。第三,参与者须顺性立誓。我希望大家到时共同立誓,通过梳理我们来立誓。所谓愿生净土,尽形寿,归心弥陀。否则我们讲阿弥陀佛,没有往生愿望,没有归心弥陀愿望,也是徒劳过程。第四,善始善终,不可半途参与或退席。这个要求是遮蔽一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情况,负责管理的出家师父们可作些适当调整。
在听课过程中,我要求大家每天一万五千声佛号。你念多我不管,但这一万五千声必须念,这是基数。你若不念,就直接不要听课。主要是正行问题!我们每天有这段念佛,对大家也是念佛的一个鼓励。每堂课中,我会给大家提出一个作业,写不来可以口述。七天要处理一个问题,五七三十五天。比如要处理除疑问题,就会在除疑上让你作个总结。每一小节过去,我都会给你有要求,让你有个小结。这是必须的,因为我来讲,你来听,双方都要有个相应的说法。我来讲就是“师”了,扮演这个角色罢了;大家是听者,就是“资”,师资互佐,不虚度时日。我们不浪费大家的日子,也不浪费大家宝贵生命。有事要和常住上请假,不可散漫。少造业多念佛,不造业皆念佛,九界同归,同登极乐,大概是这么个愿望。
我的理念是要给大家一个回报,这样大家感到有意义。我希望达到这个程序,大家有个概念,下面学习省力一些。除疑,看看自己是什么样?信是什么样?安心是什么样?立誓是什么样?可以自己参照。很多人修行了十几年、几十年,在此处认知还是十分模糊。说修行,修行什么?这个感觉那个感觉,就是次序不清晰。净土法门近代人多讲信愿行次序,我为什么在信前放个除疑?是想把内容剖析出来,能实际操作,真正从模糊混淆概念中走出来,如实作一个正行者,不辜负自己这一生。
主持人:阿弥陀佛!谢谢师父!我们知道佛法来之不易,会珍惜这个法缘。下面是对法的供养。(供养法师仪轨略)我们在这里作个法供养。如同《普贤行愿品》中所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2]。我们来念善导大师偈子(法供养并礼拜):
“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报化等诸佛。
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庄严及变化。十地三贤海。
时劫满未满。智行圆未圆。正使尽未尽。习气亡未亡。
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妙觉及等觉。正受金刚心。
相应一念后。果德涅槃者。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
无碍神通力。冥加愿摄受。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
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请愿遥加被。念念见诸佛。
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
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
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
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秉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2、顺性无作安乐相续,深观抉择运用悲智
师:我们学习资料是《安乐集》。现在天气比较热燥。实际不单单是气候问题,现在许多地方的局部战争、疾病、饥馑、天灾人祸都在频繁发生。人类面临着许多对生命的直接逼迫,精神逼迫更多。所以安乐是我们特别需要的。
安乐这个词有究竟义和不究竟义。究竟义我们顺性来说就方便了。我们若顺佛性,安乐是不假造作的,我们不需要造作。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我们顺佛性自得其乐,安乐就很简单,很究竟,很彻底,也很从容;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即是佛性。顺性安乐,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一个祝福。希望一切学佛的信徒、智慧者,都能顺佛性得到出世入世之安乐。出世入世,在佛陀智慧中皆以无染、无来去、空寂涅槃——以此真实安乐来相续,所以我们顺性来观。今天不是主课,我们可以提示一下安乐集的概念。因为大家聚到一起本来就是一个聚集。实际我们现在到这个地方,也是与会莲池海会。你说我还没有发心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为伴侣,尚未抉择,那么我们是相续机会,希望得到这样的安乐聚会。
道绰禅师这个册子十分难得。我查阅了净土祖师的文字,其中提到《安乐集》,皆是有其名,未见其文。就是他们只闻到《安乐集》的名字,没见到真正内容。我们是怎样福德因缘感召,能闻其名亦见其文?这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佛法不需要夸张什么,但是我们要知道人身十分难得!我们深观周边因缘,你随便到一个池塘边看看那些鱼,或者看看一群蚂蚁、飞鸟禽兽,人类还是太少,人身十分难得。我们能得到人身,能闻到佛法,特别是真正给我们带来无上菩提之教法,实是难中之难!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遇到净土法门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不是说念佛人就夸张这个法门,那没丝毫必要。这实是世尊无问自说之不可思议胜缘,就是畅佛本怀,畅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本怀,即是出世本怀。这不是假设。
我们能看到《安乐集》,这是十分困难的因缘所促合与成熟。很多祖师也只闻其名,未见其文。就是文字已经被战火兵燹所毁坏,被动乱变异所湮没。这个书籍在中国消失了750年到780年,才得以重返中国。古来已久善知识都很推崇这本书,但是见到者十分少。可能是我们本有佛性之加持与引发,成熟了这个机会,让我们真正得到出世入世的安乐,来学习安乐集——学习不是目的,真正得到安乐才是我们目的。顺性安乐特别重要,再者是熏修相续之安乐。我们在业相、业处、业相续中怎么得到安乐?就要来顺性运用自己的生命,明确自己的发心与愿望——在这样的业相续中,我们会得到安乐。
大部分学佛者,有个比较困窘的矛盾——习气一来,就把佛性丢到脑后,把自己的业习烦恼无端地放大,甚至波及他人或者团体,自我伤害,伤害他人。这样造成恶业相续,不得安乐。我们学习《安乐集》的目的,是真正从心灵深处认知佛性在我们生命中时时刻刻的相续,不假造作的安乐,无得失的安乐,不增减的安乐,也就是清净平等的安乐。作为世俗有情,我们对清净平等的认知往往不够深刻,大概有一些理念感知,而真正运用、成熟、亲证则要实践。亲证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许多人学佛、学法,表达出来十分高尚,是很认真的言词;但一到业力因缘烦恼现前时,就会被这个现前的业力烦恼因缘所蒙蔽,法变得无力,被湮没了。那么安乐就变成空洞的名词,没有实际生活内容或者业相续中的内容。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佛者、念佛者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不是简单一个语言或者名言的交流,而是从心灵深处或者从自己潜意识中、表意识中、八识中,认真了解它,然后真正转识成智,成为人生的觉悟者、明了者、主动者、自在者;真正运用佛法的悲智方便,成熟世间。
我们学习安乐集,从世俗谛上讲,在业相续中要不断顺着佛性来深观作为,消融自身的烦恼造作;我们所有意识作为皆以意乐与誓愿,使之梳理清晰。这样在出世入世的安乐中,都能完成自己不可思议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思议!不可自轻——无论你做了多少善多少恶,也不管是凡是圣或者出家在家,我们都不可自轻。有时我们会以情绪业力而自轻,所谓放纵业习,以畅快自己的恶业相续,图一时痛快,多生受害啊!很多人说痛快——这个“痛”是什么概念?痛苦快来了吧?一放纵自己痛苦就来了!但是人往往放纵自己,让自己痛苦,让他人痛苦。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事情,主要来自于自轻,当然背后有自慢与自卑。佛陀给我们清净平等的觉悟,让我们走出自轻、自慢、自卑,真正作一个觉悟者。不是感悟自己,是感悟一切有情,通过感悟一切有情来真正感悟自己。
净土法门真诚地、彻底地、了义地、圆满地把教义回施我们,下面就是自身运用。我们能不能把它运用成熟?希望通过学习,能达成很好的运用。人人都不可自轻!要关注这一点。不要把业习、名字当成自我,不要把烦恼、病态当成自我,也不要把罪恶或者所说好的、坏的、恰当、不恰当的作为当成自我。佛讲无我——无我是世尊教言里贯穿始终的根本教诲,是区别于一切外道的根本教诲。我们看到佛陀教诲中,无我后面有业相续——世俗都在业相续,但佛又讲无我,这就与外道作了明确区分。这个区分十分重要!
3、无我正见破第一因,信顺方便消除自慢
许多学佛人不于知见搞清楚,结果奋斗一生也没离开外道知见。有人谈起三教合一或者九教合一——合一是什么?古代祖师说这是混淆宗教、笼统法则!什么叫笼统?实际无论三教或者九教,合一这个说法都有自慢的东西。像一些宗教讲有真主、真神——他们的“主”是真神,他们的“天”是真神,他们的“梵”是真神。归结到根本上是个自慢,就是我——“我”的最后一个挣扎,真我、大我、梵我、本际我、智慧我、解脱我、涅槃我……种种我的安立,结果都是我慢;所谓合一,不过是我慢相续罢了。世尊讲法无我——这些法本来都不可得,是因缘而生。
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一个付法偈,迦叶尊者会传达给弥勒世尊——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所以没有任何合一不合一的说法。我们作为佛教徒,要把佛陀的法印佩在心里。一定要心佩法印,不敢丢失!丢失于此,功德利益也就丢失于刹那间。所以我们要身佩法印,远离我慢,因为我慢是偏激的。
很多人认同三教合一、九教合一之类说法,最后有个所谓真神,使大量众生迷失在骄慢中——他所有参照是为了培养“我”这个细微的伟大、真神的伟大、真我的伟大,结果丢失了佛陀的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苦空、寂静涅槃。他违背了法印的教诲,即非佛说。我们在这个地方——迦叶尊者的足下、面前,一定要真正依着佛陀清明教诲来破除自慢,所谓真神。我们不反对其他宗教,但要了解世尊所教导教法与其他宗教的差异。世尊的根本教诲是诸法无我,不能违背这个教言。一旦违背这个教言,我们就有所立,有所立就有对待,产生对待会产生相互冲击、伤害。它必然会建立,在业相续中会产生混淆。
有人说无我了谁的业在相续、谁在修行、谁在成佛?大家就这个问题可以参一参。你说我是念佛人参它干什么?你不参,你的疑成熟不了,它就不能触动你,你就不能发心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你要参,疑就会生起来。因为我们识心是处理不掉的,识心最后就要一个真我,或者要第一因。一切外道离不开第一因。假设把第一因破了,我们再读佛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无来无去、无大无小、无始无终,再体验真如法性,就知道讲什么。要不然,第一因把你困起来了。由于第一因而产生边见——是非边见、空有边见。第一因与边见是一切外道与世俗人难逃之罗网,是盖天蔽地之网。要不然你就大疑,你说我已经参破了,那太好了,我们礼请你给我们实施教法;若没参破,真还需要参。
在讲净土中,你说我参禅是不是影响这个?这不是参禅,我们无论从禅宗下手,还是从教门下手,或者从信顺下手,都可以把疑除掉。所以除疑有三种方便,净土法门是以信顺方便。信顺,无论你是善人、恶人、男人、女人、出家、在家、是凡、是圣,你信顺都能产生方便。信顺方便就是信顺起修、信顺破疑,这是净土法门最特殊方法!若靠我们修持,二种忍十分困难。但弥陀有誓愿:闻我名号,即得信顺二忍。所以我们听到或闻到南无阿弥陀佛之功德摩尼光明宝号,具足真实功德,能令一切众生自性心智刹那成熟,产生信顺之力。你就是对抗他,他也在不断消融你的对抗,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信顺产生事实的加持力。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摩尼宝号,他会出生一切不可思议功德。这功德不是你想象的,你想象会屏蔽他;你不想象,一放心,信顺他,他就会产生事实力量。所以他是信顺起修。
这是净土法门十分特殊的不可思议的教法,即是顺信名号,揭示自性,成熟我们善根。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兆劫之修持方便,以名号贯穿始终,令众生觉悟。因为啥?唤醒我们自性的觉悟与成熟,以此自性之亲证、亲印回施众生。他不假其他方便,信顺即得方便,这是十分省力的。现在信愿行的教诲多一些。善导大师就把信提出来,直接用安心来念佛——信顺即是安心!我们一般人步入信顺过程似乎有一定难度,主要是我们情执、烦恼障、所知障的锁定或者自我执著。通过这一段学习,可以把它揭显出来,让我们真正用得上力。
现在许多人说这个道理我明白但我用不上力,事一来就挡不住……道理若真明白,人人能用上力;因为他对那个道理似是而非所以用不上力。真正明白道理,一定会用上力!似是而非的明白或者识心的接受,不是决定的抉择性认知——识心认知就会用不上力,说我明白了,世俗业力一来,明白就跑到明白一边去,业力事实就继续造成业力烦恼。为什么?关键是没抉择安心,只是假设的认定。别人一说,感到这个道理很合我心念、他讲的是对的、他讲得很好,但是事情一来,这个很好变得软弱无力、无有意义。我们要把这个无有意义的假设道理去掉,让它变得有实际效果、实际意义、实际作用,这样一种力。要不然学来学去,最后还是“哎呀,用不上力”!经常遇到人很苦恼这个事,说这个道理明明我明白,为什么事情一来我这个道理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法则我明白,为什么烦恼业习一来,我就没办法呢?顺性起修!
希望大家了解所谓第一因,破除第一因。第一因是什么?比如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等等。我以前在盘古山旁边观音寺住过,盘古寺里有人说我们人类为什么有健全有不健全呢?健全人是盘古造人时天气很好;瘸子、瞎子等是盘古造人时下雨了,他赶紧把人收到一起,结果就把有些人的腿、胳膊、眼睛伤到了……这也是第一因的说法。在印度,称为大梵造就世界。在他们经典上也有记载,比如说某一世界在成住坏空这个成的过程中,有大梵出世,以种种心念设立世间——不是他个人,是种种业力交织在一起,但他认为是自己造就出来。因为他一动念就会显现一个东西,一动念就会显现一个东西——他这个动念是众生业力在他心目中的一个显现罢了。所以世尊对大梵有专门讲了一篇经典。
说第一因,就是说由一个神、天、梵的力量造就这个世间。谁能把第一因破掉,就能从轮回中解放;破不掉,其所有思维作为都在三界中被三界所困。第一因是我们骄慢心、自卑心之根本所依,也就是“我”!所以大家供养那个梵、天、上帝、真神,目的还是我。很多人讲假我、真我,说借假我、小我,修真我、大我,就是大我或真我之说。你识心中崇拜它、礼敬它,无外乎你的心要归到这个地方来。这是第一因——你没法解释这个世间,你解释这个世间就会出现第一因。
世尊出世就为了破这个。我们不破第一因出不了轮回——轮回根本因缘就在第一因上。世尊出世时九十六种外道都很炽盛,各种教义都在自圆其说,做得也很准确,但就是没有出三界、了生死之真正教义。我们要知道佛教法与外道的根本区别在哪?要参这个疑,要参破它!世尊说无我,你说无我那我学佛干什么?谁来学佛?你就问第一因,马上你就问第一因,没有我这个世间……你有很多疑问会出来。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念佛时,可以观察这个世间的生生灭灭。佛为什么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为什么讲寂静涅槃?为什么讲法无自性?世尊讲这些法印、实相印、真如印的目的为何?我们为什么有信顺起修机会?实际是我们对法印、法性、佛性的随顺认知罢了,但是佛性、法性不是我!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佛性不是我。若把佛性、自性当成我,那又归到第一因上来。我听到一个法师讲佛性就是我——那不过是改头换面的大我、真我罢了。这样的外道知见在佛教中一旦蔓延,我们学佛学了很多佛法,但都被改造成所谓第一因、我,不能真正得到清净平等教法,真正的身心调柔也不可能得到。
许多学佛人跟我说以前没学佛时还好,现在学佛了为什么别人认为我这么糟糕?或者这么烦躁?实际他是对第一因认知不够,用佛法武装自己、强化自己、膨胀自己,结果学佛后反而不如不知道、不接触教法的人那样调柔、宽松与真诚。为什么?就是无意识地把佛法当成强化自我的方法,而不是超越它、走出它、得解脱。他建立一种背道而驰的自我强化,就是膨胀自我。这点是致命的!会对我们有致命打击,会伤害法身慧命。
佛教不是强化自身,是让我们彻底走出自我——无论法的自我、人的自我还是佛性的自我。你说我们皈依三宝、皈依阿弥陀佛,是不是想把他当成自我?我们看佛法僧表达的是什么,对此处就有真正认知了。要不然虽说自己是佛教徒,但作为恰恰与外道的第一因没差别,就是强化自我、庞大自我,究竟完善自我,以达成所谓大我、真我。那样越学越骄慢、学越多越骄慢。这个慢字不好解决。佛教讲了七种慢,这个慢究竟是啥?慢心可以从种种角度:自高、自大,自卑、自贱、自轻,都是慢!在这儿无端地繁衍。
净土法门之信顺起修,就是直接让我们放下第一因。你说我信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成第一因了吗?这个地方希望要思考:我们皈依阿弥陀佛、皈依三宝,三宝是不是第一因?这个地方要认真观察。要不然,像有人说我是什么化身、他是什么成就……完了,你该取灭了。因为你假设有这个东西,你就住世不了,要么是慢心,要么是邪见,你怎么住世?要么你自由舍报,自由舍报说化身没问题;若不能自由舍报,你说你是什么,那一定出问题——我执分建立了。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寒山、拾得与丰干的故事。他们互知其所成,相互知道身份。这个身份是什么?好比说有人以三十二应之观音菩萨大悲誓愿应化人间,我们称他化身,他所有作为皆以观音菩萨大悲心为方便行化世间,无我安立。这样我们称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有人说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有人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这是后人对祖师之赞美,对他们作业无我之礼敬。我们在现实中假设自己是什么身就出大问题了——这个大我的建立承受不了别人一点不恭敬、一点不随顺、一点不相应的话,会起大的嗔恨心、大的失落感,会受魔难——说这个人是魔不合适,但是魔难必然现前。这个难是啥东西?就是苦,就是不能招架,就会逼害自他,会有磨难。
所以我们看历代祖师与善知识的修持,就是通身放下自我,彻底破除粗重我执、细微我执,真正走出自我,即是出三界。因为第一因是建立三界之方便,无论是色界、无色界还是欲界,他这个第一因就会建立,就是有个大我。希望大家有这样一个机,就是逗个机,让大家有个题目去思维;有个目标,没事念念佛,观察观察审思审思它。
如果说阿弥陀佛成上帝了,或者说自性成上帝了,那与本际我一点差别都没有。我们学了半天,又搞个本际外道,挺麻烦的,学来学去又掉到三界中,而不是出三界了。所以第一因、边见或者对待见:有无、善恶、是非、人我等对见,对我们学法的伤害很大。人说没有对见了但认为有个真我或大我,还是细微边见所造成事实。所以维摩诘经中讲不二法门,真正教言中就是破除这个魔难,念佛法门也要破这个。所谓大我,我们骨子里面、无始以来轮回中,总想完成它,总想搞出个名堂。这基本上是一切凡夫有情最后一个事实与挣扎。就是你登峰造极了,还要搞这个东西——大我、真我。我听一个法师说他相信有真神,说这个世间有一个真神在主管。这不可思议!这个真神也太不负责任,把我搞到娑婆世界,今天只当我声讨他了。因为这个娑婆世界太苦了,许许多多人都太苦。你这个真神制造这个我干什么?太痛苦了!所以他讲他相信有个真神时,我说我要批判批判这个真神。因为这个东西很细腻,我们思绪到这个地方会停止,没办法再往前迈步。
怎么办?佛教教言中,信顺就特别重要了。这是净土法门一个特定方便!我们不妨多念念佛,来破第一因的疑虑。你能破除,就从三界中解放出来了。解放不是完善自我,是解放自我!差之毫厘,出事就大了!很多人接触过禅宗悟后起修,那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但是信顺起修是不假任何作为,信顺就有方便了。悟后起修之悟后不好讲,那是贤圣之专利呀!我们知道明心见性是不可思议的人,古来已久都是上上根性,多劫是上上根。你说人人有佛性,不是可以解脱我们每一个人吗?是!但是你一定是悟后起修了。所谓悟、明心见性,这时所有作为有起修方便。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破除第一因的明心见性的人,如果有破真神、真我的人,就可以这样起修,事事不离正行。就是禅宗祖师所说搬水运柴皆是禅,可以事事正行了。如果不行,我们来念佛,信顺念佛,时时刻刻念佛,也是大方便!这比悟后方便简单一些。
教下的人,我们看很多人在学教,圆解起修——大开圆解,再来起修。现在学教人多不多?能不能大开圆解?这三种起修中,信顺起修对我们现前人来说最为方便适用。就是可及可用,我们都用得上!我们把信顺问题处理好,信顺起修就简单了。大开圆解而起修,容易不容易先不谈,可能与时代有关系,也是一部分人专利。信顺起修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众生。
有人说我谤疑,能不能起修?一样的!因为谤疑是信顺的基础。大家不要惊愕这个话——你看自己心目中、举心动念中,谤疑机会多还是信顺机会多?大部分人在谤疑中,谤疑是信顺的机会。我评判自己也是谤疑之类。因为谤疑的了解,知道谤疑的痛苦与迷失,才产生信顺的抉择与方便。我不判大家,大家可以自我观察——在我们心中,对佛法的谤与疑是最多的!讲到第一因,谤疑的人就特别多。因为第一因十分迎合一切众生的心。说谤疑,很多人说我是佛教徒、我是老修行或者说我是一个出家众、在家众、我早已学佛这么多年,不可能谤佛法,不可能疑佛法……这是表面现象,不知道真不真,大家可以审视自己,不要用谤疑困住自己就行。
它只是一种业相,但是谤疑一定是我们信顺的基础!因为谤疑给我们带来迷失、痛苦、恶业、恶的事实,我们在这个地方不得不反省自己、觉悟自己,那么我们信顺的抉择就会因谤疑带来的苦而产生事实,抉择于信顺。大部分人都有这个过程,只要严肃认真一点,都能观察到这个。
[1]
[2]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慈法师
感恩菩提眼诸位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