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第二集:立宗前导





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原著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现在我们学习仪轨中有法会开始之前的礼敬与结束之后的礼敬,这个礼敬有其模式。讲法者有两种:僧人与白衣众。若是僧众法师,则有严格仪轨,包括炉香赞、迎请、拈香、升座、唱钟声偈等,这是古来已久的仪轨,国内讲经基本上沿用于此。若以白衣身份给大家交流佛法——法则虽没问题,但因为身份差异,面临常住僧众,为此因缘就减去一些仪轨内容,以尊重僧法。僧法是针对白衣而言。我们在法面前是平等的,都应该尊重。若以比丘戒,戒法中有个简单要求:白衣讲法,僧众听法,与白衣平座;比丘讲法或者僧众讲法,要升座。这是区分身份差异。


我们在学佛过程中知道三宝,其中有僧宝。世尊在世,世尊是三宝住世之主;世尊取灭,留下形象与经书,僧众是佛法住持之主。这个主不可动摇、不可轻慢。我们减去一些内容,是依照僧法戒律,对主伴要清晰。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称为出家五众;加上近住男、近住女,是出家七众;外在居士有优婆塞、优婆夷,共有九众。出家有七众,在家只有两众,所以说出家的主体令佛法住世。我们现在仪轨简略,希望大家有依法了解,为重法故,没有轻视法则交流之意。希望佛法能像正法住世一样令大家爱乐尊重,不产生其他差异。


这个仪轨上一些详细内容的依止,有戒律参照。在律藏中有这样故事。我们知道给孤独园,释迦佛在那儿住了二十多年,讲经说法,结夏安居。给孤独长老有很多佛法的知识与善巧,经常有新学沙弥或比丘到此处闻法;甚至有经教不通者,给孤独长者也给施教。他施教是平座施教——先礼敬僧众主,礼敬三宝,然后平座,不设高座。这是僧法中尊重僧法住世与相续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这是为了学习佛法教法,也尽量做得如法,没有于法背离。希望大家对此有正面认识。

1、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奠基立宗凡圣通往


大家可以对道绰禅师有所认识。(读诵道绰禅师略传略)过去对出家有所成就者称为禅师。禅师是一个尊称或者尊号,就是道业有所成就。善导大师把净土宗教义完整体现出来,通过《观经四帖疏》传播世间,使净土一法真正面世,也离不开道绰禅师这个教诲。净土教法在中国最早传播,记载中是远公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与一百二十三在家出家众,俱是名流之士,结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这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发愿,谁若往生要给大家一个回报,就是舍报以后你要回来告知。希望我们也结这样念佛因缘,我们所有参与者舍报以后也报一报,说我已经到极乐世界——给大家作个回报。这个回报是相互提携。这个记载很清楚,他们是结社念佛,结社!当时还没有净土宗这个说法。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传世后,净土宗才立出来。最早是念佛的莲社。在昙鸾法师与道绰禅师时代,也基本是群体性念佛,没有立宗,就是净土宗之说没有面世。


我们现在学安乐集,是追溯到净土宗立宗前的文字。它比较朴实、比较贴切表达了净土宗为何立宗?立宗背景为何?道绰禅师在世时已经是第四个五百年,就是世尊取灭已经过一千五百岁;我们现在算来是世尊取灭后三千岁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是佛灭度两千五百多年这个记法。这是大家开一个国际性的佛教会议,把它规定下来,说是这一年取灭的。在我们传统记载上,道绰禅师于贞观年间说已经是第四个五百岁,就是一千五百年以后;我们现在又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左右,所以离世尊取灭已过三千年。三千多年了,我们是什么时代?这个时代适合什么教法?我们学这个文字,就从缘起上来看!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中,详细说了他那个时代人或者修行者以什么法当机,我们再来比喻这个时代,观察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样法当机或者适合修持?可以通过学习来对比。我们不能武断地判断或者说一个教法、一个思想,要通过学习、思维、观察、对比、正见,真正发心,才有实际意义。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赅上下凡圣通往。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昉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中立了十二大门,各门之下有料简,就是科判或分类。科判过去称为料简,这是中国传统中的一个说法,我们现在基本不用料简这个说法了。在祖师疏钞著作上还经常能看到说料简。像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就是一种四门判法。他立了十二大门,第一大门说:“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我们知道是分类就可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就是这个文字是怎么延续出来的。在第一大门中,他作九门料简、九门之细分。我们来读其细分文字。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开章他第一个分类是“明教兴所由”,说一个理由——我为什么立这个门?就是“约时被机”,根据当时状况,对当时之机,“劝归净土”——劝归净土是目的。在一千五百年前,道绰禅师有这样深刻的学法认知、传法认知、修法认知。过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是什么样的机?若不通过学习、参照、对比,我们不能系统地、完整地、认真地、深刻地、细腻地认知为什么学习净土、皈命净土?或者说是不是唯一途径?若有两种途径,我们会不会安心于道业?若抉择唯依教法而行,人会有专心致志的投入与实践。


现在不是二途了,可能是三途、四途、八途……现代人面对法则的选择太多了。我们通过对三乘教法的认识,最后一定要选择一个法来修行。我们不排斥任何教言:南传、藏传以及汉传其他宗派,都不排斥。平等缘起十分有意义。平等缘起下又有择法,在平等心中有清净的择法,这时择法是安乐的真实的。云南是个特定地方,有南传,有汉传,有藏传佛教一些教法的住世状态。因为我们在迦叶尊者眼下,所以面对现实社会的交往,我们提倡不管是南传、藏传还是汉传,都可以接触,以平等我们的心。这皆是释迦佛的教诲,你堵是堵不住的,不如主动面对种种教言,你总要择一个法,最后要有一个法的抉择。


我们通过这次学习,也要立誓择法。若不立誓,人在择法问题上总不定,没法把心念定下来。一旦通过明确认知、清晰观察、仔细对比,我们会找到真正适合这个时代及自己一生了脱生死乃至得阿毗跋致这样不退法位的修法,那是不可思议的胜缘。我们不可小视自己当下机会!说我有机会在这儿听法没什么——不可轻视!像大家设这么多供养,不是对某个人的尊重,是一个法则的选择。这是很有份量的事,是我们人生自尊、法则自尊与相续的缘起。


所以立誓能使不定的心性或者对法的认知有抉择。古来已久诸佛菩萨诸大善知识,他们所有成就都有立誓,没有说我漫无目的或者随心所欲学习修行就能成就——没有这样事情!过去的佛、菩萨、贤圣、善知识,都是通过立誓使不定之心确定下来,目标清晰起来,导御自己未来所有行为。因为他的心智已经彻底认知了,所以立誓确定!我们若没有立誓抉择,于法也不会产生事实。这个“劝归”还没让我们立誓,只是给我们一个提醒。这是第一个料简。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就是我们怎么听法、以何态度。这里会提示听经应该用什么样心理,说法者应该用什么样状态。“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第三料简又提到我们对发心的认知。“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我们现在学习净土,要知道净土是义还是不了义?我们来抉择。“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他第五个所判就是讲经名,因为安乐集主体所立是依观无量寿经。我们知道善导大师于净土立宗教言就依止《观经四帖疏》;其主体思想没有离开释迦文佛传达的阿弥陀佛誓愿、龙树思想、天亲菩萨体系,一直传到我们中国,昙鸾、道绰乃至远公大师的痕迹都是有的,才来立这个著。善导大师最初也是选择观无量寿经。


我们这个时代,依观经修行净土或者修观佛三昧、念佛三昧的人不多!在唐朝善导大师就提出来当时的人心粗境细,依观经难达成事实,就提倡持名念佛。安乐集也引导我们怎么达到持名念佛之法益上来。因为持名十分易行。若依观经,境十分细腻,现在的人识心飞扬、浮躁,很难达成观想事实。现在人也喜欢学一些境界上的修法,喜欢见闻觉知性。念佛这一法是不是了义?一生为什么能使我们得阿毗跋致?一生得不退转在其他教法上很难成立,而在净土宗,在持名念佛之因缘上,一生得不退转会产生事实力量。以佛力住持故,依佛愿力持名,佛力住持,一生即得不退转。后人对净土教言说是了义之了义、圆顿之圆顿。我们怎么认识这个教法圆顿之圆顿、了义之了义?通过学习慢慢会有感触。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有人认为现在很多经典都是世尊亲口所宣,其实有的不是!经有五种人说,此处明说经人差别。“一者佛自说”,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就是净土三经或者五经,是佛自说。尤其我们一般说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经。“二者圣弟子说”,许多南传佛教经典,像我们看到一些很短的经典,就是圣弟子记忆下来。“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经典依据十分重要!若是神仙说、圣者说、诸天说、变化者说,可能我们还有一些依据上的疑虑;佛自说就值得我们完整地不疑虑地接受了。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古来已久对阿弥陀佛国土多有化土说,认为阿弥陀佛是化身佛,接引十方众生往生之土亦是化生土。这个争议十分大,要立净土一宗,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像别时意之说一样,在《摄大乘论》中,无著菩萨立“人一称南无佛即得不退转”是别时意。别时意困扰着许多念佛人!善导大师在立宗过程中,对许多大师于净土评判中所说化土与别时意都要批驳,让他这个缘不能成立,要不然立宗概念不能成熟。所以这是讲真应二土,真土说之真是报身说。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赅上下,凡圣通往。”这是净土宗立宗中对这个教法的一个特定说法。“位赅上下”,许多人读过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其中提到大势至菩萨与五十二位菩萨即从座起——这就是上下之说,五十二位菩萨次第皆以念佛而成就。“凡圣通往”在许多教法中不成立,在净土教法中是真实说。我们接触到后面内容就会明了凡圣通往的实际内容。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很多人说往生极乐世界还是由生到生,生是轮回相,是不是三界?后面文字中有解说。

2、愿生西方无量妙乐,不舍安养广利有情

   
(主持人念善导大师《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中文字)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既依教赞之。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伤叹曰。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

   

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顺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为自防身口意业。恐不善业起。复是流转。与前无异。若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诸有智者应知。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师:般舟三昧乐是放光寺的一个传统。我们就先乐一乐。般舟三昧乐,用铃鼓打一打吧!我们就念这个文字,我来起腔好不好?(众:好!)


(师领众唱般舟三昧乐的文字)


“般舟三昧乐(愿往生
.愿往生)。三界六道苦难停(无量乐.无量乐)。


旷劫已来常没没(愿往生
.愿往生)。到处唯闻生死声(无量乐.无量乐)。


释迦如来真报土(愿往生
.愿往生)。清净庄严无胜是(无量乐.无量乐)。


为度娑婆分化入(愿往生
.愿往生)。八相成佛度众生(无量乐.无量乐)。


或说人天二乘法(愿往生
.愿往生)。或说菩萨涅槃因(无量乐.无量乐)。


或渐或顿明空有(愿往生
.愿往生)。人法二障遣双除(无量乐.无量乐)。


根性利者皆蒙益(愿往生
.愿往生)。钝根无智难开悟(无量乐.无量乐)。


璎珞经中说渐教(愿往生
.愿往生)。万劫修功证不退(无量乐.无量乐)。


观经弥陀经等说(愿往生
.愿往生)。即是顿教菩萨藏(无量乐.无量乐)。


一日七日专称佛(愿往生
.愿往生)。命断须臾生安乐(无量乐.无量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愿往生
.愿往生)。即得不退证无生(无量乐.无量乐)。


万劫修功实难续(愿往生
.愿往生)。一时烦恼百千间(无量乐.无量乐)。


若待娑婆证法忍(愿往生
.愿往生)。六道恒沙劫未期(无量乐.无量乐)。


贪嗔即是轮回业(愿往生
.愿往生)。烦恼岂是无生因(无量乐.无量乐)。


验此贪嗔火烧苦(愿往生
.愿往生)。不如走入弥陀国(无量乐.无量乐)。


弥陀因地发心时(愿往生
.愿往生)。顿舍王位求菩提(无量乐.无量乐)。


饶王佛所落发须(愿往生
.愿往生)。出家修道名法藏(无量乐.无量乐)。


四十八愿因兹发(愿往生
.愿往生)。一一誓愿为众生(无量乐.无量乐)。


众宝庄严名极乐(愿往生
.愿往生)。广大宽平无限量(无量乐.无量乐)。


我得菩提当心坐(愿往生
.愿往生)。彻穷后际度众生(无量乐.无量乐)。


身相光明照法界(愿往生
.愿往生)。光所及处皆蒙益(无量乐.无量乐)。


一一光明相续照(愿往生
.愿往生)。照觅念佛往生人(无量乐.无量乐)。


欲比十方诸佛国(愿往生
.愿往生)。极乐安身实是精(无量乐.无量乐)。


般舟三昧乐(愿往生
.愿往生)。释迦如来悲意深(无量乐.无量乐)。


本师释迦修普行(愿往生
.愿往生)。长时长劫度众生(无量乐.无量乐)。


一切如来设方便(愿往生
.愿往生)。亦同今日释迦尊(无量乐.无量乐)。


随机说法皆蒙益(愿往生
.愿往生)。各得悟解入真门(无量乐.无量乐)。


门门不同八万四(愿往生
.愿往生)。为灭无明果业因(无量乐.无量乐)。


利剑即是弥陀号(愿往生
.愿往生)。一声称念罪皆除(无量乐.无量乐)。


释迦如来因地时(愿往生
.愿往生)。顿舍身财求妙法(无量乐.无量乐)。


小劫大劫长时劫(愿往生
.愿往生)。随顺佛语誓修行(无量乐.无量乐)。


念念时中行六度(愿往生
.愿往生)。慈悲喜舍化众生(无量乐.无量乐)。


三业专修无间业(愿往生
.愿往生)。誓作菩提无上尊(无量乐.无量乐)。


证得菩提无上果(愿往生
.愿往生)。分身百亿度众生(无量乐.无量乐)。


一音演说随机悟(愿往生
.愿往生)。各各随悟到真元(无量乐.无量乐)。


般舟三昧乐(愿往生
.愿往生)。随顺释迦如来教(无量乐.无量乐)。


佛教多门八万四(愿往生
.愿往生)。正为众生机不同(无量乐.无量乐)。


欲觅安身当住处(愿往生
.愿往生)。先求要行入真门(无量乐.无量乐)。


门门不同名渐教(愿往生
.愿往生)。万劫苦行证无生(无量乐.无量乐)。


毕命为期专念佛(愿往生
.愿往生)。须臾命断佛迎将(无量乐.无量乐)。


一食之时尚有间(愿往生
.愿往生)。如何万劫不贪嗔(无量乐.无量乐)。


贪嗔障受人天路(愿往生
.愿往生)。三恶四趣内安身(无量乐.无量乐)。


欲到弥陀安养国(愿往生
.愿往生)。念佛戒行必须回(无量乐.无量乐)。


戒行专精诸佛赞(愿往生
.愿往生)。临终华座自来迎(无量乐.无量乐)。


一念之间入佛会(愿往生
.愿往生)。三界六道永除名(无量乐.无量乐)。


三明六通皆自在(愿往生
.愿往生)。毕命不退证无为(无量乐.无量乐)。


四种威仪常见佛(愿往生
.愿往生)。手执香华常供养(无量乐.无量乐)。


一念一时随众听(愿往生
.愿往生)。百千三昧自然成(无量乐.无量乐)。


一切时中常入定(愿往生
.愿往生)。定理闻经皆得悟(无量乐.无量乐)。


百宝庄严随念现(愿往生
.愿往生)。长劫供养报慈恩(无量乐.无量乐)。


微尘故业随智灭(愿往生
.愿往生)。不觉转入真如门(无量乐.无量乐)。


大小僧祇恒沙劫(愿往生
.愿往生)。亦如弹指须臾间(无量乐.无量乐)。


如此逍遥快乐处(愿往生
.愿往生)。更贪何事不求生(无量乐.无量乐)。


纵使千年受五欲(愿往生
.愿往生)。增长地狱苦因缘(无量乐.无量乐)。


贪嗔十恶相续起(愿往生
.愿往生)。岂是解脱涅槃因(无量乐.无量乐)。


不畏三涂造众罪(愿往生
.愿往生)。破灭三宝永沉沦(无量乐.无量乐)。


不孝父母骂眷属(愿往生
.愿往生)。地狱安身无出期(无量乐.无量乐)。


旷劫已来沈苦海(愿往生
.愿往生)。西方要法未曾闻(无量乐.无量乐)。


虽得人身多有障(愿往生
.愿往生)。不受佛化反生疑(无量乐.无量乐)。


六方如来慈悲极(愿往生
.愿往生)。同心同劝往西方(无量乐.无量乐)。


长病远行不计日(愿往生
.愿往生)。念佛即道无功夫(无量乐.无量乐)。


如此之人难化度(愿往生
.愿往生)。无明被底且长眠(无量乐.无量乐)。


专读弥陀观经法(愿往生
.愿往生)。文文句句说西方(无量乐.无量乐)。


地下宝幢无数亿(愿往生
.愿往生)。方楞具足尽辉光(无量乐.无量乐)。


万亿宝珠相映饰(愿往生
.愿往生)。各各变现希奇事(无量乐.无量乐)。


照上众宝庄严地(愿往生
.愿往生)。杂色过于百千日(无量乐.无量乐)。


自身光明紫金色(愿往生
.愿往生)。足践宝地徐徐行(无量乐.无量乐)。


得此无生宝国地(愿往生
.愿往生)。皆是弥陀愿力恩(无量乐.无量乐)。


一切时中闻妙法(愿往生
.愿往生)。烦恼罪障无由起(无量乐.无量乐)。


菩萨知识为同学(愿往生
.愿往生)。携手相将入宝堂(无量乐.无量乐)。


念念之中受法乐(愿往生
.愿往生)。须臾悟得百千门(无量乐.无量乐)。


大众同心厌此界(愿往生
.愿往生)。乘佛愿力见弥陀(无量乐.无量乐)。


忽尔思量心髓痛(愿往生
.愿往生)。无穷之劫枉疲劳(无量乐.无量乐)。


自庆今身闻净土(愿往生
.愿往生)。不惜身命往西方(无量乐.无量乐)。


西方快乐无为处(愿往生
.愿往生)。天上人间无比量(无量乐.无量乐)。


六天相胜亿万倍(愿往生
.愿往生)。不及西方人一相(无量乐.无量乐)。


三十二相通自在(愿往生
.愿往生)。身光遍照十方界(无量乐.无量乐)。


从世帝王至六天(愿往生
.愿往生)。音乐相胜亿万重(无量乐.无量乐)。


佛国宝林枝相触(愿往生
.愿往生)。六天音乐不如一(无量乐.无量乐)。


依时供养香风起(愿往生
.愿往生)。拂树华飞落宝地(无量乐.无量乐)。


宝树飞华泛德水(愿往生
.愿往生)。童子捉取已为船(无量乐.无量乐)。


乘船直入莲华会(愿往生
.愿往生)。化佛菩萨与衣被(无量乐.无量乐)。


各执香华佛前立(愿往生
.愿往生)。徐徐遥散变成云(无量乐.无量乐)。


宝云庄严即是盖(愿往生
.愿往生)。即与宝果教令食(无量乐.无量乐)。


遇值往生善知识(愿往生
.愿往生)。得闻净土弥陀名(无量乐.无量乐)。


因佛愿力来相见(愿往生
.愿往生)。常住此国不须还(无量乐.无量乐)。


法侣携将入林看(愿往生
.愿往生)。足下辉光超日月(无量乐.无量乐)。


菩萨众会无穷尽(愿往生
.愿往生)。各各身光互相照(无量乐.无量乐)。


新往化生紫金色(愿往生
.愿往生)。与诸大众无殊异(无量乐.无量乐)。


或入宝楼众中坐(愿往生
.愿往生)。大众见者皆欢喜(无量乐.无量乐)。


种种庄严不可识(愿往生
.愿往生)。内外相看无障碍(无量乐.无量乐)。


停足须臾受法乐(愿往生
.愿往生)。三昧无生自然悟(无量乐.无量乐)。


地上庄严众宝间(愿往生
.愿往生)。杂色相参百千万(无量乐.无量乐)。


宝座华台处处满(愿往生
.愿往生)。随心受用光来照(无量乐.无量乐)。


百千童子菩萨众(愿往生
.愿往生)。各捧香华临池看(无量乐.无量乐)。


或坐或立池渠岸(愿往生
.愿往生)。或有寻阶入宝池(无量乐.无量乐)。


或立于沙或至膝(愿往生
.愿往生)。或没腰头或悬注(无量乐.无量乐)。


或取金华百宝叶(愿往生
.愿往生)。授与岸上看池人(无量乐.无量乐)。


受得香华千万种(愿往生
.愿往生)。即散弥陀大会上(无量乐.无量乐)。


所散之华变成盖(愿往生
.愿往生)。自然音乐绕千重(无量乐.无量乐)。


宝鸟连声奏天乐(愿往生
.愿往生)。一切见者起悲心(无量乐.无量乐)。


我今到此佛愿力(愿往生
.愿往生)。同缘同行何时来(无量乐.无量乐)。


普愿阎浮知识等(愿往生
.愿往生)。同行相亲愿莫退(无量乐.无量乐)。


专诵弥陀观经等(愿往生
.愿往生)。礼佛观察尽须回(无量乐.无量乐)。


一切时中相续作(愿往生
.愿往生)。至死为期专复专(无量乐.无量乐)。


一到弥陀安养国(愿往生
.愿往生)。毕竟逍遥即涅槃(无量乐.无量乐)。


涅槃庄严处处满(愿往生
.愿往生)。见色闻香罪障除(无量乐.无量乐)。


飞踊空中作神变(愿往生
.愿往生)。赞叹净土难思议(无量乐.无量乐)。


或散华香供养佛(愿往生
.愿往生)。报佛慈恩心无尽(无量乐.无量乐)。


不因释迦如来力(愿往生
.愿往生)。弥陀净土若为闻(无量乐.无量乐)。


众生障尽闻皆喜(愿往生
.愿往生)。顿断诸恶愿求生(无量乐.无量乐)。


般舟三昧乐(愿往生
.愿往生)。誓愿今生顺佛教(无量乐.无量乐)。”


有时间可以用这个文字乐一乐。净土法门修持,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若能长期住下来、静下来,乐一乐很好。今天给大家留个课题——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根据自己现量,可以把这个认识用几句话或者一篇文章写一写,自己概念里的净土法门是什么样子?你对净土法门的愿望是什么?希望能写一写,就是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个认识。我们接触这个法门,若对其没有理解、观察、认识,后面再学也意义不大,没有根。自身的认识,哪怕你是疑虑、信、正在修持、将信将疑或者时而修持时而放弃——无论是什么状态,如实把自己这个状态写出来,后面学习就好转换它。也可以说你思维过,再来解决问题就比较方便。


第一天我们说到断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这个过程,中心点是安心。断疑生信能令我们安心,安心了你做什么?安心若是无所作为,那也不是个事实,所以有立誓正行之相续。希望通过这几个环节,我们对净土的方法有个认知。这个认知,重点反而在立誓上。若是没有除疑、生信、安心这个过程,这个誓愿不真实,我们不能使誓愿相续。所以通过除疑、生信、安心,我们来立誓愿。我希望这里所有人都立这个誓愿——这一生于无上菩提,以不退转心智、往生彼国心智、阿弥陀佛心智,来立一个誓愿。


怎么立得准确?到时我们可以参考古来已久善知识们的愿望,来表达自身愿望,共同发愿。像远公大师他们一百二十三人那样发愿,谁先舍报了就回来通知大家:我舍报了,极乐世界我已经去了!不要说我到极乐世界先去七宝讲堂中听听法,再来娑婆世界给大家通报——晚了,极乐世界一日是我们这一劫!所以第一个概念要回报大家。我们这样慢慢会在往生概念上产生自身往生与爱护同修的相互悲智的心。往生一定是智慧心,回顾大家一定是慈悲心;不舍安养,广利有情——我们是这样心智来学习与实践,就有稳固基础,实际利益会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


这个誓愿怎么表达?我们在讲的过程中逐渐梳理清晰。就是建立在除疑、正信、安心的基础上再立誓愿,而不是盲目或者随人情立誓愿,那没意义。我们通过深刻观察与了解,真正生起信心,真正在此处安心,再立誓愿。这样作为学佛的正信者、不迷信者。学佛特别怕迷信、人情或者随波逐流的作为。那样到后期或者到一定因缘上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安乐集之学习,这几方面效果若能达到,就是喜悦的结果——有这样的发心,就有这样的结果。


希望大家对自己念佛的认知与阻碍记载清楚,在这里提出来,我们就有机会在这个面对大家的时间共同把这个东西处理干净。如果有东西而不拿出来,放在自己思想意识中,一遇到事实的业报,它会成熟,会阻碍你。我们埋没在心中,平时状态都很好,一旦到某些违缘中或者违背了自己的习惯、意乐、想法,就会产生激烈作为。为什么?就是没有底色,没有把它处理干净。底色不是清净平等,不是圆满、无畏、智慧,而是有情绪、有业习——被这些底色染著,一遇对境就会成熟。所以我们通过学习,把背景彻底处理干净,再遇对境就不会产生事实,能真正作为念佛人,清净、调柔、真实地面对世间,面对未来。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