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我们今天正式开始学习《安乐集》。这个书本到来也费了周折,有北京居士发心从金陵刻经处请过来。希望大家对这个册子不要丢掉,通过这次学习,对安乐集能有完整认识。这本书值得我们保留,我建议常住把这本书随着学习因缘供养给每个人,可以携带;以后再温习或学习,就有比较方便的文字资料。
《安乐集》是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与净土立宗的一个朴素的原始材料。我们透过《安乐集》学习,容易了解净土宗立宗的体系思想。要不然我们对净土法门会有不如实、不相应的认知。我们通过《安乐集》的学习,经由除疑、生信,真正有安心,能在正信、安心、无疑的状态下立一个誓愿,就是产生意识的意乐抉择。这样我们此生修行与作为中就不再颠倒迷失、改换门庭或者失去中心,而使这一生有所成就。否则我们短暂一生在换来换去的思想、法则、认知过程中就浪费过去了。人身十分难得,佛法十分难遇,令我们一生得不退转的教法是难遇中的难遇!佛在无量寿经中讲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实是三宝加持,在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历代净土祖师威德福报之加持下,我们才完成这个资料充足并有场地与常住支持的学习机会,这很难得!第一天(7月22日)我们遇到五百年一次的日食,也不妨作为一个标记,我们这个学法是很难遇的!
1、时代因缘多有诤讼,念佛透视觉悟本质
昨天我们把《安乐集》上卷十二大门中第一门的料简作了读诵。我们看这本书的文字结构与现代人的印刷版有一定差异。过去是刻板文字,像这本书是竖版,文句间没有间隔或空白。过去古人读着,随时可以圈点,根据人意识的量来圈点。因为看惯了现代书籍,我们对此会有一种字面上的不熟悉,大家慢慢适应它,体会它的文字意义。
道绰禅师在一开章,第一大门九门料简的第一料简中,来明“教兴所由”。提出我们这个时代与唐朝时代应该是什么样观察。按照道绰禅师所讲,他那个时代是第四个五百年。第四五百年的区分是什么?“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我们现在进入第七个五百年了。按照正法像法之说,我们这是标准的末法,进入末法一万年这个时期了。末法时期,他第五个五百年的说法是“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我们可以观察周边是不是这样情况?不要轻易用自己的思维或概念否认,可以观察周边,是不是白法隐滞?我们都是跨世纪的人,这两个世纪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状态、人心、道德变化,都是可知的。这种差异不可思议,不是某一人、某一类人、某一种族人、某个群体人,是整个人类在变化!我们会观察到。从我们饮食、穿着、用品、语言结构、生活模式上都在整体地飞跃变化。现在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基本上三个月一更新,我们的人心呢?生活参照标准呢?基本上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状态下,诤论或斗争变得十分频繁。因为变化多,人又要适应——有人能适应或能迅速适应,有人不适应;意识、生活状态、道德标准、所拥有财富都会产生极大差别。在此差别中,诤讼是必然。
我们看那个文字——诤讼。古人为何用“诤”字?现在提出依法治国,又提出以德治国。诤讼十分频繁,包括我们的心念、意识的自我关照,都在发生着不可思议变化。这个时代,人对物质的渴望远远不如对安心渴望那么强烈。因为物质渴望似乎在逐步过程中可以得到满足或适用。现代普通人的住房,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不可比性。这里有人们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宗教生活、智慧生活的安心的渴望,这个渴望我们怎么解决?这是唐朝贞观年代,道绰禅师讲是第四个五百年——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就是一千五百年的进趣过程了,到现在是三千年了。这个时代的状态我们能体会到。
道绰禅师提出第四个五百年状态,第五个再往后就不计了。因为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说于我灭后是五浊恶世。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不可自制的时代——不单单是恶,整体性把握与觉悟认知的机会越来越少。何以故?大部分人被不断的变化所驱役,被需要适应社会、适应发展而奴役着。在不断适应中,人就渴望安稳、安心的生活机制。但是人回到社会生活状态中,真正把心安下来,这种朴实、清晰、相续的简单生活机会没有了。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越多,人的攀比越多。
现在看我们的手机,三个月就更新了;服装、饮食、车子、房子之类,变化不可思议,但是安心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因为物质的拥有、变化的追求、对比、攀比心智因缘的增上,安心的人反而少了。所以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现在离道绰禅师那个时代也已遥远,是第六或者第七个五百年了。你想一想我们这是什么时代?这需要真正思维!生活在这个时代你若不知道、不警觉这个时代状况,怕是会丢失真正觉悟机会。在道绰禅师这个文字中来劝归。“第一、明教所兴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第一个料简就直指安乐集这种教义纲领——劝归净土!对我们来说,开始来劝归很有意义。
有几个人厌恶这个浊恶世间?今天有出家师父跟我说他对这个世界极为厌恶、排斥,对这个世间的人、物都不愿看。他问我是什么感觉?我说若觉悟这个世间,用念佛心看世间,这个世间的觉悟机会频繁;若用世俗心感觉这个世间,惨不忍睹,没法看!我们也可以用世俗心来看这个世界,反正我自身认为不能忍受——忍受不了自己、他人的作为、状态,忍受不了!说起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许多人有痛恨、困惑、迷茫与挣扎。但我们庆幸遇到净土,真归心净土、安心净土、渴望净土,遵循净土教法,心里会有整体改观。我们不妨用念佛心来观察世间的周边的事情以及自身、他人作为,那反而给你带来频繁觉悟的不可思议增上缘。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觉悟机会特别多。
能不能觉悟当下?就是我们念没念佛?假如不念佛,你当下一定是随着业习或者善、恶、无记流转。可以观察,假如你想觉悟当下,你当下就念佛。念什么佛?道绰禅师此处举例,说我们这个时代念阿弥陀佛,一声一念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且常念呢!这是持名引导,没有依弥陀殊胜不可思议愿力展现名号功德,只是随着我们众生攀缘心产生一个事实,就是念一声佛号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以我们作为力产生的效果。你说我天天念佛,我感到自己还很烦恼、很多业障、很多颠倒,这是怎么回事?这不过是在无始以来业相续中表现的一点一滴不实的妄业罢了。你要辩认你觉悟的本与妄想业习的本,它有两种流向。随着业力会流转,你念自己的业或者念他人的业,都是一样。我们当下可以做这个实验,使自己意识流转于烦恼之中,此流转无有出期——你念自业或作为,会发现你出不了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三个业;念他人亦复如是,都有流转无穷的结果。要善于观察,不要轻易带过!不观察不行——观慧、闻思修,这个思辨十分重要。我们这个时代,凡夫的意识心十分好用——你若不善于正念思维、正思维、正见思维,就有无穷无尽的流转心念,就是观自他二种业相一定是流转。
再一个是觉悟。我们每一个当下能不能觉悟?觉悟有自有他。怎么觉悟自他?就是我们通过自身思观、自身业力业缘之本质透视。每一个当下都可以觉悟,不再流转,因为流转是不可自制的,觉悟是可以分明把持的。权力完全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这个权力不要推给他人,推给他人自身可惜了。觉悟自他是在善恶无记上觉悟还是怎么觉悟?觉悟自他,念佛是最恰当、最方便的做法——念佛觉悟。我们动念因缘之前,把念佛有意地主动地安排——安排它念佛,再观察自己善恶业、他人善恶业、无记业,就能通过念佛之善巧与威德,透视善恶无记之本性,本性即是菩提。我们众生善恶无记的作为就是菩提。我们结合念佛力量,审视到万事万物之本性,就是无自性性。世尊在三法印中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万事万物之本性,无论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其所表达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我们每一个当下在念自他善、恶、无记业中都可以觉悟,此觉悟是我们主观的作意的安排。这安排称为作意,我们要训练这个作意,有意识地安排自己心念,有意识地念佛、提醒自己念佛,再审观众生或者自身的善、恶、无记,就可以觉悟于每一个善、恶、无记的成熟当下,而不随善恶无记流转。
所以道绰禅师根据他们那个时代因缘,也预示我们这个时代念佛是最当机。道绰禅师举例,若不当机、不察时代因缘方便,会失去智慧妙用,得不到利益。他举了例子,“如钻湿木以求火”。我们可以找点湿木,像古人那样钻木求火试试?你得不到火。因为你没有智慧,湿木你再钻,最多是产生摩擦与热,不会生火。何以故?你这种方法就是愚痴的,达不成你愿望的事实。我们这个时代欲去除烦恼、走出生死,若不念佛或者方法不恰当,像用湿木求火,也是不可得的。他举第二个例子,“若折干薪以觅水”。古代人有时把藤子割个口子就可以饮用水。现在一些原始部落,像南美一些地方,还有这样习惯,拿藤树枝割个口子就可饮用水。你如果拿干棍去饮用水,水不可得。他举这个例子,我们这个时代,念佛无疑是对机的方法。
2、四法度生名号契机,念佛总持具含忏悔
道绰禅师说四法利益世间。佛在《大集月藏经》中,或者在大集经教法中,是对于欲界与色界众生所宣化,是对行诸善恶法、行诸禅修法有情的设置。我们知道色界天皆以禅修而成就,不以善恶成就;欲界六道众生是以善、恶、无记而产生,在大集部中举了这个例子。佛以十二部经,“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我们要明白世尊用什么方法利益世间?现在三藏十二部拿到我们手里,有几个菩萨能通达、研究、阅读?我遇到几位出家师父阅藏,费了很大力气,阅了几年以后,我们谈起这个事情,我说你阅藏方式得到了加持与利益,能不能直接传达给别人或者引导别人来阅藏?他很困难,因为自己在阅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这里没有人阅过藏?佛说三藏十二部,以十二部法施我们,我们真正全盘接受者还缺一些。
“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细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世尊在世之时,世尊所行之处,六道众生见者没有不皈命。何以故?相好庄严!很多人知道阿难出家是看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说此父母生身为何如斯妙相庄严?就是我也是父母生的,他怎么这个样子?他就去找世尊了。我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同样生在刹利王种姓家,同样生在这个环境中,是亲戚关系。同样是父母所生,他为什么这么庄严?他因为这个感动来学佛。我们现在看到殿堂中有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包括小一点的木雕佛像或者祖师像,大家受没受过感动?我不知道。但是佛在世的妙相庄严可直接影响我们身心世界!我们看到现在这些雕像、画像,对我们有没有直接的佛法加持与影响?实际同样有的!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现前福德因缘所见到的佛相好庄严,没问题的。我们假设能礼敬、称赞、皈命,无量劫以来痛苦的恶业流转一样会忏除,一样会获得不可思议的解脱。
像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法门中,有观佛相好,如在观经中说。我们现在修观经的人多不多?以《观无量寿佛经》中十三观的观法修持的人也不容易。在唐朝时,人以观经修持已经受到一些阻碍,善导大师讲是境细心粗,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心粗不粗?这个小匣子里面(手机)什么都可以装,够细了,但这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大部分人是傻子,少部分人是精之又精。精到什么程度?可以把它设计出来。我们大部分人是按一个键就可以、碰一下触屏就可以。现在还有遥指电脑,甚至不需要直接触,这个风一带过去,屏上就可以显示出来。我们这个时代,少部分人把一些技术越来越成熟,大部分人的思想越来越简单,你可以观察!用的东西越方便,我们思想就越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像被控制,越来越简单,自己没有任何创造能力、记忆能力。因为不需要记忆,有电脑及硬盘软盘一大堆,要什么资料一放就行。现在这种方便中,给我们设置了许多障碍。
“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第三,神通力度众生。对这个时代人来说,尤其在我们汉地的儒教文化意识国土里,神通道力度众生要像济公这样修行者才可以。要不然中国人传统文化意识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我们震旦国,就是在中国这个土地上,神通力度众生例子很多。《神僧传》中记载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我们这个时代,神通变化度众生是可遇不可求了。
“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第四法对我们这个时代人来得相应、简单。这个料简中道绰禅师对我们提示,无外乎引导我们归向净土。这是他第一大门第一个料简所述重点。
在佛的四法中,在第四个五百年中所设立教法,对他当时之机。而这个时代,念佛持名号,就是名号度众生,显而易见对我们这个时代人适宜。因为在佛授记中,说我弟子在第一个五百岁中,学慧得坚固;世尊灭后五百年,人学慧得坚固——这与我们没缘了;第二个五百年,学定得坚固——与我们没关系了;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得坚固——与我们没关系了;第四五百年,立塔建寺、修福忏悔得坚固——与我们也没关系了;第五五百岁,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与我们有关系了。往后排,排到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观察审思,是不是这样的时代?
我们要观察是不是到了这个时代。观察是学佛的特别重要一环。尤其念佛法门,最需要观察。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在五方佛评判中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和谁同等?不能等号。我们六识是分别识,用正见观察这个世间,就把六识变成妙观察智了,来审观。
这段文字,道绰禅师通过“约时被机,劝归净土”,依世尊教言与授记来显示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劝归净土!道绰禅师反复讲“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假设我们这个时间择法不当,怕会空过。所以道绰禅师在第一料简中,给我们着重在这个要点上提示,劝归净土!后面文字会逐步引导我们深入随文入观,来影响我们的思想,洗涤我们的心垢,梳理我们对法的选择,梳理我们对法的认知,梳理我们最后一个誓愿。若不梳理,我们在杂乱无章的现缘中没有头绪,修行就很难深入。
以前我遇到一个出家师父,他闭关九年。他给我讲他的很多境界,我说我不听你任何觉知分上东西,我就问你闭关目的是什么?这个出家师父说没有仔细想过。我说你这九年就荒废了,因为你很多境界感知都是随时间流逝而流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可能这种说法比较刻薄,但是我们做一件事情,若没有愿望导御而想达成一个事实,会十分困难,多在觉知变异中相互捕捉,最后造成时间空过,留下一些记忆或者所谓曾经发生过的感知。我们看诸佛如来善知识们,皆以立誓而正行。第一节课时提到五个科目,立誓也是我们这次学习的一个特别重要主题!
这段文字,大家若在文字上、教义上有疑虑或想法,可以提出来。学习要与自己有关系,要不然直接带过去了。
问:这里说第四五百年修福忏悔得坚固。我们这个时代学习净土法门,还用不用忏悔?净土法门是含纳了忏悔,还是在这之外别有忏悔?
师:我们看道绰禅师说:“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这个文字前后有回答了。
我们人类果报这种不均衡度是有的。像现在也有禅修的人,也有得到禅修效果的人,也有人慧根猛利……在共业中,现在已步入第七个五百岁,这是共业所现。但就别业来说,千差万别也是一定的。共业已到这个地步,我们用共业来观察自己依正二报,就能比较如实了解这个时代的需要;但在别业上还有千差万别。一般我们在交流佛法时,大部分是按共业来说;若对别业说,就是对机施教了。共业是大机,像净土一法在这个时代是对大机所言,就是这个时代都同一教法,这对整个人群来说是得当的。有些机类有情,可能有特定因缘,肯定有差别,这是没办法的。
说念佛之外还有没有忏悔?念佛时的确是忏悔时!因为我们在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就在与佛相应——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1],众生心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有罪业?无始以来罪业一时散坏,不需别立忏法,因为念佛即是忏悔,即是修行,即是道业,即是度众生,即是六度万行,他是总持法门。蕅益大师说若人真念佛,即是持戒,即是布施,即是精进,即是禅定,即是智慧[2]。这是真实不虚的诚实言,因为他是总持法门。所以说不需要别立忏悔。
3、伪善为自白法隐滞,调整面子觉悟因果
问:“白法隐滞”是什么意思?
师:“白法隐滞”,说第五个五百年中,这是世尊授记。这个授记不同于预测。很多人把世尊授记认为像世间人搞预测,预测某年某月哪里有地震、有海啸……世尊授记不是这种概念,他是如实说。何以故?佛世尊有三明四智,三明之宿命明是知过去未来现在,宿命智能彻了过去无始以来众生生生死死相续业相,能知一切众生现状与未来状。这个授记对这个时代,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展现是清晰了解的,如观掌中果——像看手中拿的物件一样清晰,绝对没有含糊,这是授记,是如实见。不是推测。中国有推背图,国外也有一些预言家,那叫预测、预言、推测,与佛的授记没有直接关系。佛的三明四智能清晰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状态,这不是神话。我们这里人若也修三明四智,一样可以证得不可思议智慧与通达。这是世尊的授记,是如实说。
“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所谓白法隐滞,我们这个时代人伪善者多。不要生烦恼,不是骂哪个人。这个时代伪善者多!我不是说善法是伪善,是人行善以伪装自我为方便,称为白法隐滞。行善不是为了善,不是为了真正利益他人,而是伪装自我,说是伪善时代,白法隐滞。这让人听了不舒服,说我怎么生活在这个时代?可以观察自己心理活动——你做个善事,目的是什么?是真正饶益有情吗?真正利益世间吗?还是伪装或者强化自己?伪装与强化!这样说对这个时代有点不痛快,因为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若想考究这个事,不要考究其他,考究自己心的状态就可以——你动个善念、做个善事,目的会落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强化自己?是不是在伪装自己?若不是,你就不是这个时代人。有的善知识其福德因缘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你若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也没什么可怕,觉悟它,不隐藏它。
减劫时代,这个东西特别麻烦,就是忆人之恶。我们回忆或者念叨别人过失的机会多;念人之善、念人之德十分少。这就是减劫的一个心业相。减劫中人,善的记忆越来越少,恶的记忆越来越多,这是减劫心业,是意识业所产生事实。若说我现在就是忆人之善、成人之美,那么你是生在减劫,心是增劫。到增劫时,人寿越来越长,一直活到八万四千岁。你是增劫之心,寿命在这个人群中也是超常的。我们忆人之善、成人之美,心就健康,一定长寿!忆人过患、予人不安……不好或不善的一面多,就会造成减劫的心理伤害,寿命逐渐短促。这不是某个人。有时我们在某个时刻、某种状态下做了某些不合适事情,认为只有我才这样,想悄悄地不要让别人知道——实际不是,人人基本上都是这样。这是不是强加于人?可以自己思维观察。有善知识说我经常思人之善、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从心理上就是利益社会、利益有情——你的道德水准一定不可思议,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光环。
这里伪装没有意义,伪装则会强化自我,把善或者好东西收到自己这个状态下,像士兵武装到牙齿一样,说我最强。但是伪善所成,其善是为得到自己所贪求的名利。伪善所成,人会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负重。减劫里人的心念,整体说是忆人过患、嫉妒心强,成人之美者稀少——不是没有,是太少。这个时代若人人都成人之美、忆人之善,这个时代马上会改变,整个社会都会改变。你现在回忆:亲人之间、夫妇之间、母子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或者同参道友间,是不是成人之美、助人之乐?要是这样就太好了。不是这样则是减劫有情。
这个菩萨提出什么是白法隐滞?就是善良多带伪善背景。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的确有人是为利益社会,像那些不可思议的善知识应化,就为了利益他人、饶益有情,不计较于自身得失。这样善良的真诚的人太少。这话说的是不是重?我总是怕重,但是不得不说,因为看到白法隐滞了。这是第五个五百年,也就是佛灭度二千年后所产生。世尊灭度到现在已三千年,这个事实似乎是必然。我们在思维与做事之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不是为了自己的利,是真正无私地做善事,没有牵挂。像过去讲三轮体空那样作布施——要做过一次,就是不可思议的善良发现。
所以后面说“多有诤讼”我们看到了。现在道场中是不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爱护、相互成就?或者各助其道、真诚相待?问问自己。是不是多有诤讼?一说到某个人怎样,听不到一句善言!我说话也是忆人过患多忆人善者少。往往世间人失去时会忆人之善,说这个人不得了,这个人挺好,因为离开了!很多夫妻离异了,说我以前那个对象很好……但是离异了,因为在一起就不是很好。很多同参道友也这样,说某某同参很好;但在一起经常闹矛盾、翻脸为仇,离开就记人善,说那个人很好。是不是这样?要是这样,我们应该深深思维这个减劫共业,怎么走出来。不是某个人责任!有人会把时代共业拿到自己身上说就我这样呀!然后包装自己,似乎想包装成一个好人,结果越包越苦。没有必要,你不如坦诚一点、真诚一点、率性一点来得踏实。许多人在叹气地生活,因为气不顺畅,装腔作势东西太多,就苦自己了。
言辞刻薄大家原谅,但是我希望观察时代共业,不要手软,当然也不要过分挫伤。我们认识到这个,觉悟这个事情没问题。所谓善、恶、无记业,皆是我们觉悟之缘起。烦恼即菩提,有什么可惧?没问题。我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人,好于诤讼,说人是非,不相原谅。我们觉悟它还有机会——觉悟当下!不管你是善业、恶业、无记业,你觉悟它、认知它,有什么不可以?善恶无记业来了,我们觉悟它,那是真正学佛者的态度。不要强化自己是个善人、恶人或者什么人,毫无意义!很多人说我要活人、我要装个善人样子、要立信于世间……可以,但不必装,如实觉悟最有意义。装、伪装是我们中国人特别痛苦的东西,似乎是活着本钱一样。娑婆人要是把这个拿掉,马上觉悟了。很多人说这是面子工程,出家在家学佛者有没有面子工程?希望大家审思!要把自己面子工程解决掉或放一放,把自己的心灵工程、觉悟工程真正运用成熟,那十分必要。
诤讼,是我们自己心里矛盾斗争,往往也建立很多内心冲突。能真诚相待,这个面子就成为善良的真诚的面孔。有一次到(山东)大灵岩寺,他们把唐朝的山门挖出来了,有这样一个画(师在黑板上画人脸图)。他们说这是什么?我说是门面。一进寺门就看到这个了。什么叫门面?就要面子。大到建筑物,小到我们举心动念,往往面子放在第一位。说这个人不给我面子,那还了得;不给我面子,我跟他翻脸;你说得再好,我也不原谅你!
大概九八年左右,我到一个城市去。这个城市有个大居士,很热情招待了我。他周边同参道友来说这个大居士很修行、很有善根。当时我站在一个出家人位子上,很平淡地看这个事,认为是学佛人本份事,就没稍加赞许,没有任何表达。好了,他面子丢了!下面就开始与他周边人说:这个法师有问题!他们请我讲往生论,我就给大家讲往生论,他这些手下人听了他的话,说这个法师有问题,我们就找他问题,说:法师,你什么时候写的往生论?当时我坐在上面,我想这人对我加持也太大了,使我岁数延续到天亲菩萨那个年头了。这看似笑话,就是面子问题。我们是不是面子也很重?给人交往、修行、学习都是面子放在第一位,它一定会带来心里烦恼。包括你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法,若把面子当真,你的烦恼除不掉。所以这个诤讼也多是因为面子掉了。
前几天有居士说某某出家师父怎么样骂你。我说我有十分多的过患,骂一骂让人心理平衡挺好。他说骂的可不好听了!我说再不好听我也得听,因为我已经没面子了。我不希望大家没面子,但要知道:学佛要为了面子,一定出问题了。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有个认知。
讲到面子及减劫状态,希望大家能理解。可能我说话有点过,为使大家认识清楚一些细微心理状态,不得不放大。把这个事情放大,大家才看得清楚,要不然眼浊看不到。刚才有居士提出“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就是面子。大家一斗争就因为伤面子了。尤其出家师父,更加尊重自己尊严。但这个面子是不是应该调整调整?居士也是这样。门面在我们中国是太厉害的一个教化了。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矛盾,基本上是这个东西受挫伤;别人不给我面子了,就生大烦恼、造大业障,不顾一切!哪天觉悟面子,我们就是极乐世界的中国人了,就能坦荡面对这个社会。
这与我们每个人有关系,不要把自己排斥到这个学习之外,要与自己平时心理、作业、状态联系起来。要不然我们学了,一出这个门还是老样子,那太不负责任了。我们要认真看看自己的平常心理状态与作为,能不能通过这个短暂学习时间有个转换?就是要给自己机会。
问:师父,刚才说到念佛消除业障,有个人念了很多佛号,但是仍然会生病、烦恼、遇到种种障缘,这是他没有真正缘佛还是为什么?
师:我们要把一个东西分开。我们知道因果相续,从因果论上谈要谈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为什么这样谈?在我们业相续中虽然是无常无我的业相,但是它由过去秉性所现,有过去带来的东西;有习性所显,这一生的东西;有我们本质的佛性。本质是无我的,秉性也是无我的,业习状态也是无我的。你说那个是习性的一个表达,或者秉性的流转——我们念了几声佛,过去业报、苦的业报该成熟还是一个一个成熟。
有个居士给我发短信说我念佛拜佛怎么还会痛?我说如果西瓜已经长熟、落秧子了,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它又长上了?我们有些想法与因果不相契合!我们现在都是过去的果!我已经有病、病很痛,我观察是过去的果可以觉悟,观察过去的因可以觉悟;因果对比,找到其根源可以觉悟。我们念佛是为觉悟它,不是痛与不痛!果是自己种的,一定要吃下去。怎么吃下去?就是面对它!面对它可以觉悟,觉悟是最重要的面对。当然也可以迷失流转。我们念佛是为了觉悟它。大部分人到这个果上就说我念佛了怎么还会这样子?就是果成熟了,我们可以觉悟它的本质、觉悟它为何发生、觉悟它是无常还是常?我们会看到它无常的本质、无我的本质,心会寂静安乐下来。就是面对,不面对不行!
许多学佛人在此处有误区,不觉悟自己因果报应,而用念佛来排斥自己的因果报应,说我念佛怎么还会这样?我们念佛来觉悟、体验、认知我们的因果,就会与佛法相契合。如果念佛是一套,因果是一套,二元对立,就会打架。你说修行,总认为不相应。有次我到一个北方城市,有个银行行长夫人说:我以前没学佛,我老头子官还越升越高;现在我学佛了,怎么不升官了?你讲一讲!我说:现在他不升官,少造许多业,就是佛菩萨、善知识、法则对你们的保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