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第八集:真心愿生


 
  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原著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1
、理事圆融清净善行,取舍得中广利世间


昨天提到深心问题。学佛是在现实生活中操作的法则,与生活融入,或者说理事融入。我们能不能理事同步?许多学佛者容易把所学道理说出来,甚至也能思考出来,而到事相上就是我做不到或者不得力。这段文字提出知无作而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行诸善行,是谓深心,就是理事的一个契合。学佛人若不把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用在烦恼逆缘现前时,这个理就没有实际意义。圭峰禅师提到有解无行是为邪解,所谓邪见。邪,是于事无补,于自己没有实际价值。我们作为念佛人,要了解深心即是理事圆融。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这是对在家所制。大乘菩萨行者,世尊对其初发心提出的一些具体做法。若说我不取于相而全不护戒相,则会荒废道业,污染世间,动摇世间。这对现在学佛人来说尤为重要!许多人执理废事,用一个道理,比如说诸法无所得而放纵自己种种私欲,遭受种种苦报。何以故?于法性未有亲证,于无相未有亲知,依理废事则会造成种种伤害。我们知道无一法可得,行诸善法,不染于善法,能利世而无染。若染于善法,必然造成轮回新缘起。所以菩萨行虽知大乘无相、无著无染,行诸善法实为重要!


这段文字为何反复提出来?就是我们现在学佛人普遍出现的问题,往往说道理我懂,事上我做不到!一说持五戒,许多人就直接说我做不到!对其他人不能计较,对自己应不应该在意?作为念佛人,若对自己现受果报与现世作为全然不顾,只是念佛,以念佛心回向于善恶二法,也是方便;若不能真正做到,只是打个念佛幌子来放纵自己这种意识或恶缘,会受到不可思议果报!这段文字这样提醒我们。因为在许多事情中都会有人打着大乘无相的幌子而不顾因果,但是因果如影随形——你做的同时、做的本身就在受这个报,称为缘起法。好比说乐于助人,行诸善事而不染著,你就轻快、正行;作诸恶缘,本身在受苦——不需要再有苦报,你已经在受苦,还会业相续。这应该注意!


“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世尊把一切众生当成子来看,实属正常,不是自我高尚。何以故?深达法性!深达法性他会平等审视一切有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他这是究竟情怀。你作为学佛人,要有这种情怀,也会感觉到这种广大真实人生,会放下亲疏的约束,深达法性。“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佛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我们色身的父母已经有,生生世世都有色身父母,这是说我们法身慧命。此处能有感知性的认知十分重要——法身慧命的父母,生养我们法身慧命。世尊说话没有任何不真诚,皆是如实表达。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有人说念佛有舍此求彼,是爱染取相,所谓爱见大悲。这是一个设置,说我们劝诸众生是不是爱染?要帮助有情出生死苦海,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力量?若不劝众生生诸净土,怎么给周边有情带来事实利益与究竟解脱?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空慧般若,是无一法可得、无染无著之空慧。“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这是菩萨智慧正行。我们在五浊恶世中,一有作为往往染著,每个人都可观察。遇到事情容易取相认知以为实有,不能深达法性、认知空无所得,多被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大菩萨乃至诸佛所行已知实际理地,但不取证。阿罗汉有取证;菩萨虽知法性空而不取证。这十分重要!前面讲诸菩萨知无所得而常行善法——知无所得即是实际理地,但他不取证,常行善法利益世间,无有尘染。声闻四果都是取证,菩萨不取证于实际。希望我们能观察这个区别处。因为声闻自利,多取有余、无余涅槃,舍弃大悲心,单修空慧般若,就是修于智慧,证得实际理地。此处是菩萨行啊!“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二谛即是胜义谛与俗谛。以性来说,实无一法可得;以修或以行为、事相来说,有种种差别乃至十法界炳然——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之类,都是从事相而谈,由修而显。所以性修差别我们要审视与融会贯通。一切佛菩萨依性起修,性者无染,依性无染,性者六度万行,广利世间无所取著。


2
、法界缘起念佛回施,为利有情愿取佛国


世间人无论修善修恶,所有作为总要染著。染著会出现两种缘起:一是应业缘起,就是应着自己贪嗔痴慢疑、随着自己贪嗔痴慢疑的惑业令其相续;二是阿赖耶识缘起,在自己记忆的熏习种子中作相续。我们作为学佛者,尤其是念佛者,主要是依止法界缘起!这个缘起对我们很重要。缘起就是因。在天台与华严判教中有四种缘起,加上如来藏缘起。念佛人若不知因或者缘起,其后正行无由发起,因为你没有依据。一切有为法中皆因缘起而生,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清晰教诲: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法。可以观察。


念佛是不是有为法则?我们念佛中运用的是不是有为?我们一般谈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得无失,感谢佛陀之圆满给予,清净守护,令心相续。相续什么?无所得失。若能这样做,就是感佛深恩,报佛深恩,令世间清净,令世间有情安乐。做到做不到?做得到就行法利世。因为念佛是无用功,没什么用功,只是随顺佛愿、佛力、佛果,不加任何作为意念地回施世间,阿毗跋致是为一定。有人说我念佛不是这样,我念佛是求功夫、求福报、求吉祥、求顺缘、求智慧……这是有用功,你作意作为;作为中有进有退,多有变化。这两种缘起会造成我们进退之法。


净土一法,佛力住持故,佛愿住持故,能令众生念佛得不退转。我们要细细思维此处差异。现在一般人受的念佛教育是功夫上教育,说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你清净么?你得到功夫成片了么?你一心不乱了么?这没问题。但这是顺事相而说,就有次序与修持,一定是有进有退。大部分人在念佛上是求福报、求吉祥、求功夫或者为自己、为儿女、为周边人……在祈祷这些。也有些人斗功夫,就是与别人比,说你念
10万,我念15万;你念10小时,我念15小时;你念15小时,我念20小时……总要比你多一些!那样不叫修行,叫斗功夫,像打擂台一样;那样做没有结果,只有增上慢心。我们念佛是哪种方式?是随顺佛愿无用功念佛,平等回施无染无著地念佛?还是随世间或者自身业的缘起?或者是以阿赖耶识的需要来求功夫、求福报、求吉祥等修法?这应该思维!蕅益大师有三种念佛根性之说。此处要与自己联系起来思维。


“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为成就众生故!在大乘佛教中有个特别口号或者方法、镜子——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为什么?实在无我、我所可得,无一法可得。以智慧观故,不为自求。但愿众生得离苦——为什么还愿众生离苦?众生执著故、迷失故,以饶益有情而设立或取诸佛净土。我们往生是不是为自己?这十分重要!真为饶益众生,为利益世间有情有诸多方便而往生彼佛国土,会十分轻快明了。为自己畏惧三涂或者轮回之苦,因为自身无始以来种种不恰当作为,又透视不了法性,为了自身业相续不再沉沦而求生彼国,就没这么轻快明了了。但是能不能往生?在观经下品中有说,可以去读。


“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所以是有缘起之法,不是草率欲与众生取个无所得失。因为众生取相,取相是我们所有未成道业有情的根本原则,取相而住,择善而习,世间人有避凶就吉择善而住的心理。极乐世界对这类有情广泛接纳。所以说破相者与取相者愿生彼国,咸能往生。这是应该认知的法义。


3
、实相契入取相亦生,娑婆多苦必归乐邦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这是很多人困惑处。学了一点教理,反而容易产生疑虑。“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这段文字直指法性、法性土。在佛教教法中有体相用的说法,说佛法所依之体,于利根性有情来说是直达法体或法性,无所对待,究竟圆满。


“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无得无失,无来无去,无因无缘,即是法界缘起。以法界缘起念佛,一真皆真,一往皆往,无对无待,无前无后。是这样念佛往生的实相念法。


民国时期圆瑛法师,因为多讲楞严经,被人称为楞严王。他对念佛的感知也有两句话——了了分明,了无所得——这样的简单口诀。我们能不能念得了了分明了无所得?了无所得是智慧心,了了分明是正修行。分明在念佛,分明无所得。这样修行虽未言实相、未言法界缘起,但是实相念佛,法界缘起,一念圆满,究竟真实。这样念佛十分方便,在缘起处真实。说实相也好、法性也好、法界也好,这种缘起就是真如缘起。随顺这种一真皆真之教法,能令行持者无亏无欠。我们这样做是果地觉因地心。何以故?佛亲证法性平等,法性无得无失,无大无小,无因无果,无增无减——我们随顺如是知见与缘起,就是因地心,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


罗睺罗是佛之亲子,随世尊出家,称为密行第一。为表达净土法门尊贵,世尊在说净土法门中也引用其父王净饭王、引用其子罗睺罗来宣化阿弥陀佛西方圣境,乃至说种种修法生阿弥陀佛国土,表达净土法门的尊贵,把最好方法回施给自己的直接亲属。你说佛有偏心吗?这样表达比较直接。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这是道绰禅师对执相有情所说——虽没破相,但他信佛因缘,执相信佛,往生彼国相土。这是道绰禅师一个判法,对我们已经很公道了。因为无论生相土还是生报土,一生必得不退转。不退转对修行太重要了!


“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本者,法性、法无自性,法性是万法之本;摄缘,因缘,缘起,缘起就是因。任何世间之修行与作为,都有因果二法;以有为故,必有因果。“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这说的绝对有意义。“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这是取相说。能不能融通两种说法?融通无疑是为方便。任何教法本来无有一法可立,但为令众生疑情消除,是为方便;所谓除疑方便,一切法皆是令众生无疑而正行。于俗谛说或于事相说,是取相说,无妨是心外法。本说与取相说有否矛盾?这是自心对法则认知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若是善融通者,自能通之;若是执著者,则生对立。实由心念所造,非是实有对立。心念滞留,我们心念有某个自以为正确的滞留,会滞留在某个地方而障碍自己。若顺法性,即是心外无法。实是法性周遍,无所对待,何以心外有法?若取相有情,各居净浊,有净土有浊土,说舍浊土取净土,有何不可?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怎么证实上士能入无生之生,而中下者不堪?“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还是龙树菩萨文字。是不是这样子?可以把自己放在初发意处审视——动动这样心念,把自己安排在初发意位子上审视,欲得佛法利益,是不是愿生净土?有人说不愿意生净土,愿在浊土修行度众生。也有人引用无量寿经说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极乐世界一日又是娑婆世界一劫,那么我在此处修行一日的力度是多大?所以他说我宁肯在娑婆世界修行也不去极乐世界!但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一生多生于法不退转或者不迷失者又有几人?


经常有人接触藏传佛教喇嘛们,问转世多少世了?说八生、十生、二十一世等等,这样一世一世转生。我们有几次记得自己转身?又几次有人给你认证?我们这里肯定有人是一生一生转来的,但是往往不知道了——不知道你过去生的修行,过去生优势就不能再现,基础已经变了。因为一过母胎,我们所有记忆丢失了,诸佛如来无量兆劫以来的苦苦乐乐都不迷失;他有三明中的宿命明,我们缺这个。尤其娑婆世界是多苦少乐的世界,我们记忆就特别差,因为苦!哪个人愿意记得自己最苦的东西?


羊水一破之刹那,孩子出生在这个世间,风刀割身,多无记忆。能记忆者少,因为风刀割体太苦,人到这里就记不住了!这里面谁记得住自己刚出生那一刻?风刀割身啊!已经出生,与母体脱离,这时与迷魂汤没关系了。迷魂汤是中国民间对投生前的说法,但你已经出生,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生命了,你记得么?记不得!若能抗住出生一刹那的苦,记忆中敢于记,宿命不成问题。以前我遇到一个宿命念比较清晰的人,还谈不上宿命明。他知道自己一生一生一生怎么来,是什么姓名、家庭、作为之类。这个苦他记得住,他就恨比较多,不泯灭这个。我们作为普通人,会把自己不甘心承受的苦从自己记忆中自然泯灭。哪个人都本具佛性,无量劫以来都作过种种善根,但是我们能记住过去世多少善根?宿命明啊!诸佛菩萨大善知识,他们生生世世苦与乐分明了知!不光了知,他还分明,何时从何地死、生、没、出,都能知道;出生在什么样家庭,有何种作为,多大年龄,生生世世苦与乐中他不会蒙昧,不会迷失。我们在娑婆世界连风刀割身都扛不过,后面的苦太多了,三恶道的苦我们无以想象!


以前有人放生一只山羊,每天一打板,它准时卧倒在这个地方,下课也跟下去。但有出家师父久了感到羊有味道,就呵斥它离远点。它的确有自尊,也想听课,想了解一些东西。但是有人厌倦它,还用脚踢它!所以它就蹿上去,用角抵人。干什么?你不让我听法!后来就把它拴起来了,很可怜啊!我们坐在这个地方,不可能把哪个人拴起来或撵走。但它是畜生,没办法。我当时感到特别难受。第一年安居,我们在那个小房间里讲戒时,来了两条蛇绕在一起,就那样看着。实际它也想……阿弥陀佛!但出家师父还是怕,念驱蛇咒要把它撵走,它就赖唧唧地不想走,很可怜!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住山也经历过很多这样事,畜生类欲习法而不得,欲闻法而不得,欲向清净而不得,欲得解脱而不得。它不是没善根,有善根也白搭!能像人一样教育或者交流吗?十分痛苦。


所以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修道,很多苦的东西我们没法面对!连这一生出生一刻的苦都忍受不了、记忆不来,你能在生生世世轮回苦中记下来么?能令其相续么?若不能相续,阿弥陀佛国土是我们必归之处!


4
、乘愿求生先滋法身,往来进止情无所系


“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
这个例子很简单直白,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我们是成年人,但是法身慧命弱之又弱,犹如婴儿。有一次有个沙弥来跟我说很多出家师父都是成年人,还要受沙弥教育,真不容易。我说年龄是成年人,但是我们在法则上还是幼年;法的接触、法的认知尚在幼年。怎么贯通?也靠善知识来会通。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大部分有情法身慧命弱之又弱,像婴儿一样。如果没有佛菩萨诸大善知识来养育我们、照顾我们、教育我们,我们的法身慧命像这里所说,会堕坑落井或有水火之难,或者乏乳而死——没有教育相续,你没有营养,会乏乳而死。养育过孩子都知道,一天不给养育会出大问题。


“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这是对我们愿生的提示。愿不愿生?从心灵深处真正认知,要不断从细腻处审视自己,不能泛泛地一带而过。
他讲得很清楚——乘愿求生。这要清晰,不能含糊!一含糊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密,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密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这是说我们在这个堪忍界修法,很容易使善法灭没。这个世界称为堪忍界,即是不堪忍受之意,娑婆世界是不堪忍受的世界,至少减劫中如是。除非你真正深达法性,究了觉知,一切无对无待,亲证如是,在此堪忍界有忍力成就;没有忍力,不堪忍受。我经常遇到有人说:法师我要出家!我忍受不了家庭、感情、生活、工作……干脆出家吧!出家可不容易,出家要有那个福德!不是说我一烦就可以出家。堪忍界修法之难,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了这两个例子:像鸟一样,像婴儿一样。我们要知道怎么面对。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
这讲的很明确:八地以上菩萨来这个世间,没人不赞美你。何以故?不被世俗恶业埋没,但以利世间为方便。有一次我读来果老和尚[1]四十八愿,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来果老和尚发了四十八个愿,其中一愿是于人寿十岁时来此界度化众生。娑婆世界渐次到人寿十岁刀兵劫时,摘草为剑,相互残杀。那时寿命短促,人高一肘,马大如狗,人相见一点包容都没有,摘个草就把对方杀死了。到时的草不是现在的草,是带锋的!因为刀兵劫已来,人心刚烈,对方看一眼都不允许。那时怎么度化众生?不可思议!不是大士再来何以堪当?你怎能承当?看看来果老和尚,感到他的确是“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这些大菩萨像鹅鸭游水一样不被水所浸湿,自在游行。“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


“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我感觉自己是这样子,逢苦就要逃跑。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逢苦不变的有情?“欲济彼者,相与俱没”,想度别人,结果遇到苦,大家都沉没了。是不是这样?可以观察左右因缘。我们利益众生方法不究竟故,没有真实情怀,没有究达深义,往往利生善心……世尊举例说阿罗汉、声闻圣者的慈悲心像画皮一样,像我们的手在皮上画一下,有一点感触就过去了;菩萨慈悲入于肌肉,诸佛如来慈悲入骨入髓。我们这个时代凡夫有情的慈悲有多少?逢苦即变!有时很认真地想帮助人做什么事情,但遇到苦或违缘,
BEY-BEY吧!做不下去了。我是这样人,一次、两次、三次以后,再也忍受不了,说怎能这样?因为我们真诚不够、究竟不够、方便不够、透视力不够,那个慈悲逢苦即变。再说多没有啥意思。“如似逼鸡入水”,我们没得到未退转地,来娑婆世界度众生,像鸡跳水里,结果可想而知。


“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圣意,是真正有透视能力者,真正看清楚的有情或者善知识,他们不许。道绰禅师苦口婆心引用这么多文字,给我们证实未得不退转菩萨,想在此界度化众生——若以念佛导引众生同生极乐还有方便,其他不是方便,念佛导引同生极乐!我们作为凡夫或者未证不退转者,劝化有情同生彼国,乘佛不退转之愿力念佛,同生彼国,还有实义可得。“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这段文字对我们这个时代学佛有情特别重要!今天我们作业是:问自己是不是真心愿生彼国?自己审视,是否真心愿生阿弥陀佛国土?写个文字。是不是真心愿往生彼国?一定要问问自己!这段文字鼓励我们真心愿生,彻底地思维观察,决定愿生,这样一个心念。不要小看真心愿往啊!这个真心若没有细细思观与严格对比,你不能对自己产生真诚相待,一般会马虎过去。许多念佛人往往在此一带而过,似乎明白,但没有真正思维抉择。真正思维抉择真心愿生十分重要!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问生到这样乐处不是贪著乐事吗?答彼土是清净依正二报,令众生喜悦而无染著。这是对极乐世界十分重要的认识,要不然人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愿望。我遇到一个居士说:这么多人愿生极乐世界,我不去享受,学佛人贪这个干什么?这似是而非,但是他的确这么认识。我就谈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的这几个例子:我们在此五浊恶世修道难、度生难,多诸退转因缘;往生不是贪图极乐,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顺性设立,令染著有情之染著心消除,贪染烦恼一时除尽。我们往生彼国,但生诸乐,远离诸苦——苦包括贪欲、染著、执著之苦。“何名为净?
 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情无所系是无染无著。彼国没有门牌,没有属于你我他,衣食自然,房屋随身,欲大则大,欲高则高,欲广则广,他没必要贪著。


“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无所适莫!没有什么合适我不合适我,全部合适。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种种合适或不合适自己的感知与选择,极乐世界没有这种。都是随意而得,在极乐世界是真正共产主义。(众笑)无所适莫,无所取舍,无所贪著故,一切随意满足,何有乐著?


5
、往生成佛非是小乘,净土初门专志有在


“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有人说贪图往生、畏惧三界是小乘之意。你从娑婆世界逃跑,不是自利吗?“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他直接把它带过去了。在声闻乘教言中、九部经教中,没有往生净土说。我们要知道世尊对往生人的称赞是什么?(有听讲者接答)对,是亲友。往生彼土皆以阿弥陀佛愿力化生,所以说是彼亲友。阿弥陀佛因地誓愿,于一切众生视若一子,于一切众生视若父母,于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种善视、等视之缘起法造成一种事实利益,就是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同佛亲友。这不是攀缘,是真实说。因为你往生彼国就是成佛,非是小乘。


“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校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


    
对比兜率天,因为中国最早的往生思想是弥勒兜率内院。现在还有大量修行者愿生弥勒内院。但要知道兜率内院是三界之内!以前无著、世亲与师子觉三人约定往生兜率天,谁先到兜率天要回来报信。师子觉先去,没有报信。随后世亲菩萨取灭,来和无著菩萨回报到兜率天了。他们是亲兄弟,无著菩萨是哥哥,问他怎么这么久才回来?他说听弥勒菩萨讲一课法就回来了。但在人世间不知多少年了。他说见到师子觉还在兜率外院与诸天女同乐。世亲菩萨看到他打招呼,他根本不理,早已忘记约定!天界五欲满足,他没心思跟你打招呼。我这么好玩,跟你浪费时间打招呼?这样例子很多。耆婆也生在兜率外院,目犍连尊者是他师长,到天上看到耆婆正坐马车游乐,无量眷属围绕。目犍连跟他打招呼,他说勿止我,就是你不要挡着我。目犍连以神通力把他扣住,说你见师长不恭啊!他早忘却了。


所以天欲之乐,人就迷失了。天人耽搁于五欲之乐,你还修法?还出三界?比人类出三界更难!五欲满足,耽搁道业!我们人类苦乐交加,还有修道机会。这一点希望诸位善知识有认识,不要带过去。现在很多人在修一些法,愿生兜率,因为兜率天离我们这个世界近。但是这里面多有耽搁,怕有迷失!一旦迷失,万劫不复,因为人身太不容易得到。所以遇法往生究竟地,是为方便。阿弥陀佛国土胜过三界道,我们知道。下面是初土说,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的接口一样。


“第八、校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对我们提示——专志有在!“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这是道绰禅师的一个特别说法:净土初门,对一切浊土打开的第一道门。道绰禅师十分可敬、可爱,给我们开了一个初门、第一道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娑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
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叮咛,不断地嘱咐。阅藏者能看到,涉足到阿弥陀佛净土的经典触目皆是,一讲到十方净土就以阿弥陀佛国土作例子。就是反复叮咛,令我们专志有在,心有所系。“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道绰禅师又给我们判这个世界是秽土末处。这简直把这个世界大门打开了,一个初,一个末,两个就接上了。像管道一样,有个接洽地方。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之初门,娑婆世界是所有恶世界之末门,我们就往生了,接轨接得很好。这些善知识给我们一个极大方便,让我们有形象感觉,这种说法是取相给我们引导啊!因为我们是取相有情,不得已而为之。以前看这些文字,感到应该给道绰禅师多磕几个头、多作些礼敬,因为他真诚啊!有些东西讲一遍就够了,举一个例子就够了,他会举很多例子,反复叮咛我们、劝请我们、提示我们、引导我们。实是悲心彻骨!很感人!


“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这是对比而言,我们这是秽土末处,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初处。说娑婆世界是终处很恰当!我们舍此世界而往生,不是终吗?终结之处,把轮回给终结了。“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反正怎样也把你拉到一起,把我们撮合到一起。说这是浊土最终处,极乐世界是净土初门,有个接口地方,真是苦口婆心!


6
、乘愿为本平时作主,清晰无疑直奔佛国


今天希望大家把是否真实愿意往生作个思考,从各个角度观察,自己是否真心愿意往生?是否真心愿意有情往生?若不剥离清楚,违缘一来,事相一来,似是而非。一旦平时剥离清楚,难缘或恶缘、逆缘一来,你能清晰建立,认知清晰,无有疑虑,直奔王家。希望大家有直奔王家的直奔认知,直奔即是无有疑虑。希望大家能直奔王家!这个文字自己下去也要读,相互探讨交流。不要一出这个门,又开始做其他事情。要多在念佛因缘上交流,把精力与时间多用在这个法则交流上。



问:是否真心愿生净土
,请师父开示真心如何解释?


师:我不知道啥叫真心呢!彻底的、多方面的观察,没有疑虑了,可能比较真心了吧!比较踏实了吧!大家的真心我不知道,我认为真心是没有顾虑了,认清这个事了。其他无量无边事情都可以做,没有太大关系,这个事情没有顾虑。大家也可以对真心作个思考,什么是真心?



问:如果一个人想求上品往生,他要达到什么条件?


师:乘佛愿力特别重要。用自己修持力达到上品往生也可以,但是这样人十分少。若是乘佛愿力,往生上品无疑。就是我们彻底放弃无始以来自我善恶作业的染著,彻底放下!为什么彻底放下?我们无始以来善恶作业皆无自性,实无得失!我们无始以来所计较的善恶无记业实是不可得、不可纠缠。我们彻底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放在阿弥陀佛愿力因缘上,乘佛愿力,行诸善缘,随缘利益有情,一定会上品上生。乘佛愿力是根本,放弃自己过去业习的纠缠,以清净心爱乐世间有情,肯定是上品上生。条件是乘佛愿力!



问:请教师父助念往生?


师:这有主伴之说。若是自己作得主,可以不需要伴的辅助。伴的辅助是鼓励有情,鼓励大家愿生安乐国土,互作互显。若是作了主,不需要这个伴。古来以久净土法门许多往生者做得主了,有伴无伴皆可。有伴或者有人帮助助念,是互利表达;无伴亦行,不用其他人助念一样可以。何以故?他作得主。净土法门是我们活着时先要作得主,到时有伴往生,无伴亦往生。这样最方便。若有人助念才能往生,没人助念就不往生,那没有作得主。所以平时要先作得主,要明白自己心念之真正皈依。明天我们可以把念佛的三种根性讲一讲,有个参照,看自己是不是真正作得主。若能作主,你任何时处皆会依佛愿力,回归法性,究竟安住;不会随顺业力流转六道!作得主,会缘佛愿力,透视法性,事事无碍。要不然会缘众生业力,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念佛人要能作得主。


助念是伴的问题。许多地方有助念团,但是有人真是助念不成。好比说家人反对、单位反对、社团反对、小区反对,或者其因缘导致没人助念,这也时常发生。有人助念很有善根,但是很多人没法找伴,比如突然事件、突发死亡、异地死亡,找伴很困难。实际多数人都没有伴。希望我们人人作得主。我遇一个丽江的老居士,十年前就和我说自己往生时一定要有人助念,要在一个好环境中。他总担心家人不让人助念,后来就落到一个没人助念的地方。没人助念他很忧伤,不愿舍报,说我等着,谁来助念我再说,要不然怕自己往生不了。平时我们要作主——放到一个孤立无援处,你能不能往生?没有任何劝化、教导、引导,这时你怎么面对自己生死攸关的大事?要作得主!



问:有个老人一直吃素念佛。前年她老伴去世了,她因为害怕鬼魂,就认定说什么都没有,把轮回和佛菩萨都否定了。现在有些老年痴呆症前兆,这怎么解决?


师:这是平时没真正把法益在自己记忆力各方面还正常情况下处理清楚。所以我们活着时、清晰时要把问题处理干净,要不然年龄大了,在取相上可能会舍弃过去所学东西。平时要作得主!像这一类,要靠你对老人家的慈悲心了,用佛陀修德差异、世间差异果报,通过取相,以慈悲心与耐心来慢慢劝导,只能用慈悲了。就是表明世间差别相,他就不生断灭见,取相引导。若不取相,他说没有轮回,什么都没有,就成了邪见、断灭见。所以只能用慈悲。因为平时没解决这个问题——平时似乎也在念佛,也在学习,但是从来没作过主,没有清晰过,会有这样一个结果。你一定在她活着时候给她列举清楚,让她有意识概念,有个引导力量。比如给她设置一个她喜欢的阿弥陀佛像在西方,经常让她头脸面对西方睡觉、坐的位置面对西方,所有设置都给她面对西方的环境;告诉她阿弥陀佛随时接引她,让她知道只要一断气,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她。随时这样告诉她、引导她,就取相引导了。若不取相引导她没有依靠。







[1]
 来果老和尚,近代禅宗宗师。二十四岁出家,参访普陀,驻足金山,潜修终南,承法高旻寺,为临济正宗法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