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第七集:会通别时意



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原著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昨天我们把第二大门中三番料简第一发菩提心的文字作了读诵。所谓三种清净心,天亲菩萨把我们常谈的清净心通过三方面阐述其作用,引导一切念佛众生远离违菩提门,顺菩提而正行。


1
、无染安乐自利利他,依佛报德归无所得


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是我们最熟悉、最常伴随的基本状态。我们说法性清净、法性无染,无始以来一切有情经历无量生生死死、善恶变化,但是法性是清净的,无衰无变,无所能染,无所染者,本性如是。无染清净心是我们每个有情如佛陀一样拥有的本具清净。此清净无以增减,世尊无量兆载永劫修持,这也不会增长;我们多生多劫迷失流转、善恶相染,也不会变质。无染清净心是本来无所染、无可染、无能染。我们从意识中、教言中若随顺认知他,清净法性就会在我们生命中真正起到应有作用,就是无染的清净作用。由于无始以来我们从没丢失过,只是被自己业习执著一时蒙蔽。是假象的蒙蔽,未有真正丢失,所以是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心依三门中智慧门——智慧顺法性而得见,顺法性而认知,从无丢失,亦无增减。这是无染清净心。


安清净心。所谓拔一切众生苦,以菩提安慰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入清净处。安排,引导,令有情认知。安清净心在这个说法上是慈悲门所设置。若是学佛人没有安众生心,清净法性之相续就会出现阻隔,会变成狭隘的声闻心智或者自利心智,断灭慈悲种子。慈悲种子不过是无染清净心之相续。因为我们周边一切有情亦具本来清净之法性,令其相续,令众生入清净处,得安乐。此安清净心是慈悲门所摄。我们欲得到清净相续,就要把法性之认知与安乐回施周边有情,令其得到认知。


天亲菩萨又举乐清净心,为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故,要有真正皈依处。所以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真正清净的果。也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修持,以不可思议功德融入南无阿弥陀佛之摩尼宝号,令听闻众生一时照见自性本来清净,安住于慈悲清净相续——这样回归阿弥陀佛报土,一生成佛,得究竟安乐!我们自身修持,包括与他人修持,若没有究竟安乐处、不退转之安乐,现世善缘作为中则是有进有退,多有变化。所以世尊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1]。极乐世界因为是顺性所建立国土,我们往生就等于整个生命业相续汇入了法性、回归了法性、彻底展示了法性。通过弥陀报德圆满回施,让我们一切有情真正透视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本具智慧、本具安乐之大功德。


此大功德是本具所设,非生灭所立。所以极乐世界非三界摄。何以故?不是生灭法,远离生灭。因为我们世间有情所有造作分中皆以生灭相、有为相而相续,非以顺性清净相续,所以有生有死、有善有恶、有凡有圣,种种杂居,造成我们娑婆世界依正二报。阿弥陀佛顺性设立,无量兆载永劫修持,建立清净国土——顺性建立,不是违性所设。我们娑婆世界是违性而立——以虚妄心、造作心、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心累积出来有情无情的世间,就是五浊恶世。阿弥陀佛缘法性之清净,以利益十方众生之心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国土,以令一切众生进趣彼国,成就无上菩提,了达法性,得究竟安乐。这样一个乐清净心。


我们从这三个清净心中,会观察到我们念佛应以这样的清净心来念佛。若不以清净心念佛,我们就会以违菩提门中来修行,不得真正佛法利益。实际这三种清净心,也就是智慧、慈悲、方便——建立这三种门,广接十方众生同入智慧海极乐世界,得究竟安乐,远离生死,远离生灭。生灭捕捉是众生劳累、困惑、迷失的根本。我们总在本不可得中执著于得失、善恶,于本来清净中分善分恶,分清分浊,产生二元对待,造成无量的相互挤压与伤害。不像极乐世界顺性设立,究竟广大,无有边际。


我们于三种菩提心、三种清净心作个回顾。昨天作业说哪怕用文字抄一抄三种违菩提门、三种顺菩提门,对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个深刻认识,就会远离为自身心求安乐的修法。何以故?深达智慧门,知一切本来清净,本来无染,本来具足,不假任何造作得失而本具有。此有非造作,非占有、实有,但可以产生无量妙用,无染清净之妙用。


2
、临终十念即得往生,皆有过因名别时意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加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辇。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二问答解释。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挍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第八挍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道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我们先从别时意上把这段文义作个剖析。别时意是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对教的一个评判。过去有佛,我们念的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等如来往昔曾发大愿,若念其名号,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说此是别时意。别时意是什么?就是宿世善根此时成熟,名别时意。许多后期论师依无著菩萨《摄大乘论》谈论三辈九品之下品下生、十念往生,说十念往生是别时意。这样净土法门的优势就会受到根本阻隔。为立净土宗教法,历代祖师在别时意上都用了很大功夫来破疑,来剖析别时意怎么恰当运用,而又不违背经义,不减损祖师扶经之功德。


一切菩萨祖师造论,都为令众生能真正深达佛意,了解经教,他不会遮蔽经教真实功德。所以这段文字中道绰禅师希望通过一种方法,让我们上解佛经、下合论义,不至于受此冲击。假设十念往生是因,非是即生,净土法门就没有优势。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十方众生有一生造恶者,若遇善知识劝其临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声十声,即得往生——于此说成远因,净土法门立宗依止就会出现大的动摇。


谈论这个问题从华严判教来看比较简单。这是宗密大师对判教的简单假设:小教,也称为声闻教;始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宗密大师作这五教判。以小教来说,梵行所立,有持有犯,有凡有圣;以对立故,多有争论。因为有持有犯,取相而用,所以多诤。始教,破相显性,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有破相显性过程,亦有少争论。终教,相尽性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没有争论;但以性来显示教化,于相无诤,所以终教远离争议了。始教是少诤,终教是无诤。顿教教义就简单了:一念觉时即是佛,一念迷时即众生。就是一念之教,一念三世,三世一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这样文字。我们读华严偈中说一念三世、三世入于一念,即是顿教说
[2]。圆教,本然是佛。


我们为什么讲这个教?这可以把别时意有个区分。若以圆教说,别时意不可立。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念即是。念什么?因果同时。没有问题。顿教亦复如是,一念之中,三世横断,顿出顿入,别时意还是不成立。若以小教说,别时意成立。三大阿僧祇劫修持是成立的。所以依教判观别时意甚为方便。就是说别时意可立不可立?祖师自有祖师方便,世尊自有世尊方便。如以华严判教来透视这个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


我们列举华严判教,只是想给大家一个了解别时意的观察方便。我们看道绰禅师怎么破解别时意:“
别时意语者,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这是一个主要课题。学习净土非要明白这个课题不可。不明白这个课题,大家念佛就会将信将疑。将信将疑的结果是行为不果决,产生疑虑徘徊。别时意要疏通好。我们若依圆教说,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本来往生,也就是顺性而谈,顺性而观。顺性德观察这个事情,一念就是,一念往生时就往生,一念轮回就轮回,一念迷失就迷失,这没疑问。我们顺性德观察,万法唯识,万法唯心,这都没问题。心作心是,我们平时对心作心是实践很少。因为你必须顺应性德才能即心即是、心作心是,若不然你是无力的。拿你的妄想想,认为我心作心是,我做出来一个金山或者大钻石送给别人,那不行。为什么?妄想贪心中所生,不成。你一定要顺应性德才能心作心是。若不然,心作心是就是妄作妄是,就是造未来无明业相。


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我们可以阅读《摄大乘论》,其中有举例。现在经常立八如来塔,我在东北让他们立了八如来塔。过去这八如来曾经立誓,若有众生闻念此八如来名号,于无上菩提决定得不退转。有人按照《摄大乘论》讲,这是别时意。所谓别时意,是我看到、听到这八如来名号于无上菩提决定得不退转是未来事,这个说法是不了义说。我们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了义说,也是真实说。若说一称南无佛,作为成佛之因,这是不了义说、方便说。所谓了义说,是究竟真实说,诸佛智慧眼所见,即因即果之真实。我们凡夫眼所见是什么?近果必有远因。现在可以作因,未来可以作果,因为我们不能在一念中透视三世。凡夫远离三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都没有,你就不能把三世作一念来透视,或者无量劫用一念来透视,没有这样力量。所以我们只能相信有远因方有近果。因果同时,一念即是,是诸佛如来真实所见、智慧所见、究竟所见。你懂得不懂得,不妨先放一放。


“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如果这样,观无量寿经之下品下生这个往生就是欺诳众生。什么叫欺诳?只让你种个因,没有实际往生。这样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釜底抽薪,我们等于没有根了。现在大部分有情若放到下品下生会不愿意,认为自己是上品上生,因为无相取、无相念佛了。但就实际因缘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多与下品合,所摄化有情多与下品合。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你说我就是上品人,那我们随喜赞叹。但是普观世间,共业所成。如佛在大乘无量寿经上提到三辈往生
[3]:上辈者,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我们看这里面沙门多还是在家人多?这个门,在家人多还是出家人多?出家人是不是真正弃欲出家?要问自己!中辈者,不能舍家弃欲——现在很多居士若在三辈九品上放,最多放到中品。但大部分人连护持道场供养三宝等等都做不到。下辈者比较普遍了。在三辈九品中,下三品有情最多。我们不因为下三品多就轻视这个因缘,实际净土一法平等回施不论你根性!我们就比较关注于下品下生,因为下品下生基本上接纳一切有情,所以别时意十分重要了!假设依论而判,净土立宗就形成了困难。所以道绰禅师来作解释。


“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他先给你判别说无著菩萨这样的大善知识肯定不会违背佛意。“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常途说就是通常说法。我们知道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要注意他是特别法门!他有许多特别,慢慢地这些特别都要表达出来。我们学安乐集,这是净土宗尚未立宗时的祖师著作。净土宗在道绰禅师这个时代尚未有名字,只有大家互相劝化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结社念佛是有,净土宗没有立。这些文字都坚定了善导大师以《观经四帖疏》的立宗基础。若没有这些文字,我们很难认知善导大师立宗依据。


在《安乐集》文字中,说凡夫往生报土还没谈及。善导大师立宗主题就是凡夫往生报土!这上面所谈凡夫是往生相土。何以故?取相往生,自生相土。你说这些祖师说话怎么这样那样,是不是有矛盾?没有矛盾!因为在任何教育的完善过程中,在他们依法实践、依教实践过程中,都在演化着逐渐成熟。法是没有定法的!像我们现在学到大乘教典,是佛取灭之后五百年里,逐渐通过龙宫、色界、欲界天传到人世间。聚集大乘经典的地点与内容就复杂了,不是毗婆罗窟五百阿罗汉所结集,也不是
窟外大众部所结集,是在种种不同处结集。他是逐渐成熟,传播到世间,不能说有其他什么原因。


“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
道绰禅师为让大家有个安心地方。“隐其宿因”,把宿因遮蔽起来了,只是没提它罢了,一定有宿因,为了安慰大家。“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别时意语,这是道绰禅师苦口婆心。我们现代人可能就没有这个精力与谈话了。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
《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他引用《涅槃经》这段文字,还是用通途说法作解释。说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劝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此人一定有宿世善根。这样讲真不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众生无量兆劫以来善根交织,哪个没有善根?一定都有善根!所以这个说法是为使我们那颗疑虑、徘徊、不清晰的心有个依止,是销归我们疑虑心罢了。我们那个疑不过是烦恼,总要用个方法把它除掉。所以诸佛如来诸大善知识以种种方便,但令我等生起无上信心,消除我等疑虑烦恼。我们知道疑虑是烦恼、痛苦,但是我们无始以来有这样疑虑与烦恼相伴。这些菩萨以种种方便令我们从心中除疑虑烦恼,回归到清净自性上来。所以这些话都是真实语。


“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
这是顺应通途说,让我们在通途说法与特别说法中都无疑虑。左说右说,只除众生疑虑烦恼,令众生回归自性本清净本安乐之修法状态、学习状态。所以这从因果上来解释,使我们上顺佛经下合文意,经论相符。道绰禅师认为若不这样讲,大家会议论遮蔽经典教义,或者依经批驳论著。到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根本不这样说了。他说:一切菩萨不了义教——干什么?不谈!唯依如来圣言教!但谈如来教诲,其他不谈,也不作参照。何以故?声闻缘觉乃至诸菩萨不能究达佛意。善导大师立宗时,彻底让我们念佛,决定不会有丝毫通途的黏着。就是我不跟你说这一套,你要念佛就彻底念佛、忆佛、学佛,菩萨的东西放一放、声闻的东西放一放、世间善法放一放,专修专念!所以他才能立宗。要不然立不了宗。


道绰禅师这个著作苦口婆心!这么说那么说,那么说这么说,给立宗善知识作辅助。他们必须迈出这一步。哪一步?一切不了义教绝不可依从。这是念佛法门唯一支撑!就是引导一切众生唯佛是念,别无他念,唯依佛了义真实教言来设立这个法门。道绰禅师他们这一代一代前人,一直到善导大师来成熟净土教义,让我们这个时代人真正剥离清楚唯佛是念之真正教法。


3
、唯有念佛顺应世间,不违二谛深心广利


上午有个短暂谈话,我给这几个菩萨说:现在自己、他人、社会共业已经谈不清晰,很难把它清晰化了。我引用龙树菩萨说法——有四十里冰河,我们拿一壶开水浇在上面,化了一个斗大地方;但是隔一宿,这个地方比其他地方的冰更高。我们这个时代人想搞出来一个善法或作为,结果往往造成比别的恶缘更加炽盛的标志。就是这个时代唯佛是念是为方便,顺应世间。这跟我们没关系,你还得顺应,因为你生活在这个空间。但要知道这些东西已经跟你没关系,你已经辨识不清晰!你越辨识,像四十里之冰或共业,一壶开水你倒上去,没问题,经一夜其状态如何?做做实验就知道。共业所为,马上给你变得更突出,比其他地方恶缘还突出。


老一代人常讲进一退九。我们不是污蔑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状态是这样子。很多人不闭关或者不精进还好,一精进用功,种种魔障、业障烦恼都来了,比别人还厉害。干什么?若不用清净平等之究竟教法审视这个世间,就是进一退九——只有这样机会。你想标榜你是什么人,一定要退到九那个位上去。大家可以观察左右因缘,看看自己作为。这个人不表现自己的善还好,表现自己的善……我们还要尊重社会次序、正常作为、善良因缘,这都要有,但我们要知道时代共业是什么。所以这个时代唯佛是念!唯有念佛!在此处我们用真诚相续有意义;其它的在这如幻作业中越放松、越自然、越宽容,越好、越有意义。要不然会受很多无益之苦。


别时意为何着重给大家提示?就是道绰禅师的苦口婆心,也是障碍净土的一个特别大问题。天亲菩萨与无著菩萨是亲兄弟,天亲菩萨往生论是净土法门根本依止之论;无著菩萨摄大乘论又提别时意,天亲菩萨还有个注。结果后人一参照,说你这个别时意,临终十念往生不得,只是往生因。一参照这个,净土宗就没纲宗了,没法立宗了,立不住脚了,所有修持无参照了。所以别时意希望大家有个认知。我们回来把文字再从头看,明破异见邪执开列了九番。所以他费了很大心思,最终在破别时意中下功夫。实际所有疑虑在这个别时意上,这影响最大。其他疑虑都很简单。


“第一、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
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佛教名相、名义及其解释浩若烟海。我们即便把头发搞白,可能都法摸索一遍。现在很多人学佛,若在名字上用功,像盲人摸象一样。若是睁开智慧眼,睁开你的法眼,看象就可以了。不要摸着蹄子就是柱子,摸着耳朵就是扇子,摸着鼻子就是棍子……那不知道象是什么东西了。佛教之整体若以法印所观、法眼所明,我们看得见;要有智慧眼,就不摸象了。要不然名义太广、太繁琐、太多。很多人学佛没得到解脱,反而被名义名相所缠缚,因为名义、名相、法门种类而生烦恼,就是盲人摸象。所以说名义尘沙。


“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
实际我们凡夫说话与做事也都如实。世尊说话是如实的,我们亦复如是。“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在道绰禅师那个时代,大家对小乘教典出现一些看法,多搁置不读。这使汉地佛教出现一个大空档。比如到现在,一些戒律、基本禅修、僧人与居士的基本仪轨都丢失了,慢慢地大家淡化了,学一些比较高深或者比较空洞的理论,往往会玄而又玄。大乘泛空对我们现代汉地人危害极大。这个地方也是批驳这个危害,说摊出来看看就知道了。大乘经典则是无量名、无量义。


“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
净土法门教法广大、深远。图是想象、描绘、思度、思量,“种种图度”。现在的佛法基本上被我们用自己思想处理过,因为很少人严格依经、依教、依传承去学习、思维、实践。基本上一看就是我明白了;一看,我理解了、我知道了,但到实践中往往不起作用。“恐涉谄语刁刁,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刁刁,杂乱无章,无有次序。


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一般有这样概念,说大乘谈无相或破相。很多人读过金刚经,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这样实践,为什么还要计相?“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说你这样不是执著有漏么?你取未来生不是生生相续么?这是往生路上比较多的论谈。有许多学教或者学禅修密的人说念佛人太没意思,这都是斋公斋婆的事——你要真愿意做斋公斋婆真了不起!死心塌地也了不起。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
我们知道二谛中有第一义谛或真谛,有俗谛。法性是第一义谛,顺应二谛是顺应俗谛,不坏真俗二谛。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转法轮讲苦集灭道,令憍陈如等五比丘证阿罗汉果。初转法轮讲得十分简单,但他以法性解释四谛法则,令世俗有情得以成就。后期说法多是顺应社会状态。包括出家人与在家人的戒律,多是结合当时世俗法令与修道者基本需求,设立比丘戒、沙弥戒以及优婆塞优婆夷所守护戒律。出家众有很多戒是依止王者所裁定法律而制定,能令僧众安稳修行,远离劳役或种种世俗纠缠,所以设定二百五十多条戒律。


“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
我们知道法不孤起,无缘求、无缘而生——若是随顺法性,无生!谈无生没问题,但是融汇于世俗谛中说无生,或者与世俗人谈无生,有情茫然。所以不能谤于有缘,说无缘求。“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断灭见,边见,常见与断见。“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有我见,他还不坏因果。“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这个见是以为实空、断灭空。作此说者不可教,于佛法中多有恶缘。“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很多人假借法性说而作恶无端,以为无有果报。但是果报一来不能抵挡。认为自己对大乘空性、法性有认知,就为所欲为去,果报一来难以承当!很多人跟我说顺性念佛就行,想干啥就干啥。我说你顺性念佛就不是想干啥就干啥了,真顺性念佛就安然、轻松、喜悦,不会想干啥干啥!想干啥干啥不是顺法性——想干的啥才是你目的,顺法性是你的招牌;那样会受无量的不可思议的果报,因为你没有真诚地顺应法性念佛。这样人容易用一种自欺方法,说我了解大乘空性,可以为所欲为了——为所欲为,你接受果报。为所欲为是你的愿望,大乘空性是你的招牌,背后东西是你的果报。


现在这个事情、状态比较多,误解于此。许多出家师父更应该了解这个地方。因为出家师父接触最多的是性空教育,往往认为法性空,就不怕因果了。所以出家人在这个地方要小心,要真正了解。现在市面上说出家人这个话,不管他是赞是谤,能引起我们重视与觉悟,就是有意义之语。以此来觉悟,我也不跟你争斗,也不辩解,但是一定要引起我们觉悟。“
未来生处,必背我化。”这样人打着佛教或者顺性旗号,做种种恶事,受种种恶报;然后诽谤大乘佛法,说我是学大乘的,我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受这个恶报!实际是他恶因恶缘所受果报,不是大乘佛法给他带来果报。现在许多有情真是这个状态。世尊眼目灼灼无碍。


“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这十分重要!知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善法,称为深心。不可得为何还常行?正因为不可得,善法才能令人在善法中得解脱。要不然善法就成染著,是轮回六道的业。所以顺应第一义谛,又能顺应俗谛,说知一切善法不可得而勤行之,不违二谛——不违圣谛,不违法性,不违俗谛。要不然认为善法可得,就造成世间善法之染著;虽顺应俗谛,而于轮回六道不可出离。知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善法,这称为深心。深心者,融会贯通真俗二谛——只有深心能贯通真俗二谛。我们经常念到“二谛融通三昧印”——理事互通,理事并举,理事无妨。若不知一切法不可得,认为法实有可得,你会落入世俗,违背第一义谛、违背法性。这是关键处!也是许多人的误区!这个误区就认为不可得,我不干了——生断灭见。或者说不可得我就为非作歹——造成世间混乱与法的障碍。所以深心在学佛人历程中十分需要了解:知一切法不可得,常行诸善,远离恶缘。何以故?以利世间故,以无染著故,以顺应二谛故。这样我们有成就机会。


深心!希望大家这堂课把深心与别时意有了解,下去可以作个记录。别时意需要辨识,深心也需要辨识。深心通达真俗二谛,是理事无碍之认知。深心对我们学佛人十分重要!我们依教观,可观别时意;以真俗二谛,于理事不相违妨。理事圆融来看深心。


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前面讲虽知国土及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此处虽行无作,而现受身,也是为利益世间,深心所致。我们读《观无量寿经》中有三心说:若人发至诚心、回向心、深心,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是真实说。“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都是深心所致。深心对我们修行人特别重要!至诚心、回向心好了解,深心概念我们也要有,就是融通二谛,理事无妨。有人因事废理,有人因理废事,理事总相违背。在佛的教言中,理事不相违背,真俗二谛不相违背,相互融通,互融互入,总相别相也是互通互融。若是我们不了解,要来认知深心。下去可以自己多思维,观察自己所学道理,在平时做事中是不是能用上?我们学到的教法用不上是为什么?就是于深心认知或融通不够,出现理事妨碍或者真俗二谛的妨碍。


学教法不上力的说法比较多,主要是平时没在意所学教理教法与实际生活究竟是什么关系,没真正细致观察与认知。若能细致观察认知,我们学到的教法教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如实起到其应起作用,就是我们如理如教地修行与面对世间。因为对深心认知不够,许多学佛者在理事圆融上出现阻隔,妨碍自己对佛法真正实践。这个地方是学佛人比较大的一个因缘,所以龙天就欢喜了。(外面开始下雨)深心是个大问题,就是二谛融通问题。可以自己查查深心在经论中的解释,平时关注深心问题。深心可以消除我们对教法的阻隔,使我们真正在佛法行持上有
融会贯通机会。


雨这么大,大家也走不掉了,无量乐,无量乐!
(师父提示大家唱诵往生礼赞)







[1]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云:佛告海龙王: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2]
 《普贤行愿品》云: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3]
 《佛说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