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我们接着昨天学习。昨天把菩提心这段文字作了讲述。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沟。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
1、西方净土胜过三界,体会佛愿由大摄受
三界摄不摄。三界我们大部分莲友有概念。我们现在生活之处称为欲界;禅修诸天为色界,非非想等天为无色界。人类生命现在百岁左右,欲界中有些生命在我们人类看来是朝生暮死;天界三十三天看我们百岁生命也是朝生暮死。在三界内,生死长短看似有异,都没离开轮回这个基本法则。不管在色界、无色界、欲界,都离不开轮回。所以世尊称三界为火宅,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像房子着了大火一样,无有一日真正安宁。我们看周边环境、人事变化、心理变异,也能体会到火宅的内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体验。
谈到苦乐也好、长短也好,“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三界摄或属于三界?这是净土法门需要认识的重大问题。道绰禅师以经典提示。他先引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说:“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三界具体内容很多。龙树菩萨这么提给我们证实极乐世界非三界。经常听到人说往生西天或者说其他星系——他不是同一法界。像我们用三界心想审观圣果都没法审观。今天有出家师父跟我谈声闻道中四果四向问题,说阿罗汉是什么样子?我说我不知道,谁证阿罗汉谁知道。用一些教理或名言可以交流一些相似说法,但没有实质。
极乐世界净土是佛报土,非三界摄;往生彼国直至成佛,无有退转。他不像三界轮回说三界火宅、三界不安、三界有漏——这是三界一些特征,极乐世界不如是。天亲菩萨往生论中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说到阿弥陀佛报德圆满摄受,上一节课下去,有两个菩萨跟我说佛愿力是啥?我感觉不到,能不能让我感觉感觉?你说佛愿不可思议,他要你给他证实证实,像科学实验一样,总得有个证明、证据吧?实际证据很好拿出来,即是“大摄受”。我们人类有个特别麻烦之处,就是自以为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知见或想法,你不管怎样,先满足我这个东西再说!自以为是十分麻烦!本来无一法中,本来无是非中,要立出来一个东西。说你不给我相契,你这就不是!
所以佛说许多法就为化解这些麻烦,让人放下这个东西,得到一个解脱。自以为是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所有我们,至少是欲界众生最有力度的一个心理状态,就是我是正确的、我的认为、你要给我解答、你要帮我处理,要不然不行。“大摄受”是什么概念?我们通过平等、无对、周遍能不能体会到大?从名言上体会这个大,可以写无量无边的词来说大字。
大摄受,就是我们把自以为是那个执著稍微放一刹那间,圆满摄受我们就感触到了,随时能感触到。称为大摄受、圆满摄受、平等摄受——你把你那个执著东西稍微放一刹那,在一刹那间你体会到这个摄受。我们能不能放一刹那?世尊在证道时提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放下妄想执著——你说我就是放下不妄想执著,怎么办?自以为是就占据他整个生命。妄想造成的执著,明知道是妄想,但是我的妄想,我就舍不了。因为这个妄想他加了一个“我”!虽然知道是妄想执著也放不下,因为有“我”这个“最尊贵”的名词跟着。哪怕它很不舒服、很痛苦、令人颠倒、令人难受、令人熬煎,他也放不下,因为是“我”的妄想!这是我们平常烦恼、业习、痛苦、轮回等所有造作根源。因为是我的妄想与执著,我就不管它,我就要执著,要妄想,虽然是妄想,虽然是执著。
是不是这样?我们细细观察自己心理动念。若是你知道自己在作妄想、执著于妄想,你轻轻地在呼吸中放松一下。可以深深吸一口气,在呼气时放放松,也会感受到大摄受、平等摄受、圆满摄受、真实摄受、周遍摄受,无处无时无刻不在的摄受。
有个菩萨跟我谈佛愿的问题,说佛愿是何色相?是啥作用?周遍作用,清净作用,无对待作用,令众生消除烦恼得安乐的作用,真实,清净,如实,平等。我们可以对照,自己是不是曾有这样,或者还不断地重复我就要妄想、就要执著的心念?这种会给自己带来极大沉重,甚至产生对抗、逆反的自我伤害。跟谁对抗?跟佛法对抗还是跟谁对抗?都不是,是在跟自己对抗!对抗什么?我就这么干!乖戾!人心就那么对抗,把自己搞得很苦,养成习惯了。有人就跟自己过不去,因为妄想跟自己过不去,因为自己的执著跟自己过不去,自身跟自身过不去。这不是别人给我们带来烦恼,的确是自身妄想执著带来的烦恼。是不是这样?可以观察。佛愿是什么?大摄受比较容易表达。
“稽首清净大摄受。”有时我们也会念归命礼、归依。此处稽首是身心投奔、身心契合,清净的摄受、圆满的摄受、平等的摄受,不对的摄受。哪怕你把它当成名言,也能消除我妄想、我执著这种自我烦恼与折磨,名言相就起作用。名言起作用,就是一个法的实践。佛陀说三藏十二部,都是以名言教授,令众生得如实利益。为什么?透过名言,表达他真正的心地契合。
阿弥陀佛之国土庄严非三界摄。这个概念若有,我们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疑虑。往生彼国者,得不退转,永不堕三途;往生彼国者,有四十八愿,有很多讲法。我们可以读读四十八愿,可以背背。三界摄不摄我们先有概念再来念佛,就知道极乐世界会给我们带来不共摄受。所以周遍摄受我们要注意!因为在三界里各有业报;在十方法界中,各人乘着自身业力,或者各个法界中各个生命,各以业流相在相续。阿弥陀佛大摄受,平等摄化十方,于十方国无所障碍,这就是大摄受。所以阿弥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在念佛之时,在我妄想、我执著之刹那间这种南无,所谓归命礼,就能体会到大摄受真实功德与利益。我们刹那间可以体验他。
有人说我对阿弥陀佛愿力没感觉,也没信心,还怀疑他。这就是我们的妄想、执著、妄想加执著,也没问题。你把它写出来,你说我不信佛——这是不是个妄想?那不是个妄想吗?我不信佛愿力能摄化我——不是个妄想吗?不是个执著吗?你这个妄想令它相续不就是执著吗?我们很容易思观到这点。为什么我们妄想执著会这么有力量?因为无始以来所熏习。谁能说无始有多久?无始以来熏习所成,熏习成种子了,它就十分有力量。有时我们触动到这个地方会心理不舒服,会对抗乖戾,就用对抗心、乖戾心来疑虑、诽谤、对抗什么。所谓讲法、善缘、智慧解脱、佛法僧,他都会对抗。对抗是什么?熏习成种的潜意识。这个潜流巨大。为什么说巨大?无始以来!无始是不是巨大?假使没有佛增上愿力之摄护、不可思议誓愿力摄护,无始以来熏习的巨大力量我们没法挣脱。阿弥陀佛国土非三界摄而能摄于三界,称为大摄受。
2、万德佛名大菩提心,悲智愿行果觉都摄
【第二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明发菩提心。第二破异见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第四问答解释者。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道绰禅师在这段文字最后几句话中,道出他的一个衷心祝福。在往生论中有大义门之设立,大义门是令十方众生往生安乐国土。过去净土法门祖师提出来:愿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即是无上菩提心。何以故?愿一切众生成佛故。一切众生成佛必然能出生死、出轮回,得究竟安乐。所以予一切众生究竟安乐,就劝化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往生安乐国是大义门所摄。像我们种种修法、种种次序中,没有比自生劝人生这个方法在我们短暂人生中的效果更彻底与方便。所以他收尾句子中说: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果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令一切众生早会无上菩提也。
前几天我们提到菩提心,先种下一个愿望。这段文字对菩提心有提示。我们先依圭峰禅师对菩提心的提示,看看是不是方便。圭峰禅师又称宗密大师,他对菩提心在《圆觉本起章》中有提到,说菩提心从三个角度观察:大智,上无诸佛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诸法可修,实无一法可得,世间无得无失,空净光明;大愿,愿拔济一切众生,令众生得究竟安乐,是谓大愿;大悲,为利一切众生,拔济一切众生苦而修一切法、行一切法。大悲、大愿、大智——对这三者的深刻认知称为菩提心[1]。
从菩提心内容来说,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讲菩提心具足大智、涅槃、解脱,是菩提心,就是佛,佛果所成,菩提所成。这没有太大差别。此处道绰禅师提出菩提心有三种:法、报、化。他提出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提这三身菩提。实际佛果即菩提,这是比较简单的认识。佛果菩提——从佛果这个角度来谈。佛果三身菩提,这是佛因,第一个菩提。佛果菩提从三身成就来说,这个角度来提及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化身菩萨。
“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我们常讲本具、性德,这里可以划等号来感觉性德。说本来清净、本具功德、佛道体本,体与本。欲成就道业,你若没有菩提心的粗略或者细微、深刻认知,很难实际操作与实践。所以要有了解。“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修德圆通无碍。“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这些名相需要在下面用工夫。
有人说净土一法本来易行,我们一学又这么多名相,会不会困扰人?假设困扰人还要学一学,解除这个困扰。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来是大菩提心、大圆满心,就是大悲,就是大愿,就是大智。我们能不能圆称、圆念、圆归、圆用?所以要知道万德洪名真实功德,就需要了解这些内容。阿弥陀佛因地中观二百一十亿佛土,各观诸佛种种度生方便,所以设立万德洪名,以名声音声度化众生,令闻名众生闻即解脱——闻此万德洪名,闻即解脱!在究竟义来说,闻即解脱是真实语,我们各人得到利益与方便,乃至远因之中;这是种种方便现前的业报差别,但闻即解脱是真实语。如法华经中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是真实言、诚实语。何以故?佛以无碍智深达法性,了解一切教法究竟真实功德利益。他施教时,利益会现前。因为三际横断,一时了达。我们凡夫心中可能有自身业习、执著、自我蒙蔽,造成种种显现——若利、若钝、若现下有利益、若疑惑、若诽谤,但闻即解脱是真实利益,予一切众生种下真实金刚种子一样。
“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从因上说。道绰禅师这个时代不像后期善导大师,乃至再往后净土祖师直接提出来果地觉因地心——他那时还没有这么爽快。因为任何一个法在成熟过程中,后人都不断在完善它,令世俗有情能接受、能理解,令凡庸有情能达成一个法则的事实。所以要不断在教义、教理、修法、仪轨上完善成熟。“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这是从性德,先从不假修持之性德上提示我们,实际这也是果地,我们直接从果地觉上观察很方便。自性清净——我们现在起心动念、所有作为是不是本作自性清净来相续?可以审视自己现前这一念有没有顺着一切本来清净来相续自己的思维、观察、正行?若有这样,菩提心第一种所具心相就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在这个文字上说发菩提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就是发菩提心能到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五净是按照印度一种坛城设置,用五净物——黄牛的乳、酪、酥、大小二种便利,称为五净。印度人比较崇尚牛,黄牛二种便利未堕地前收集起来,加上乳、酪、酥,制坛城时要有这五净物。寄花五净——是不是用五净物把花给养起来,风吹日晒而花不枯萎?可以做试验,这些事情可以作个娱乐。“附水灵河,世旱无竭。”龙树菩萨提示是龙泉之内皆称灵河。就是有龙居住的河川溪水称为灵河。
我们看菩提心后两种心相。“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先谈性德,再谈修德。我们若不依性谈修,会失去依据、失去根源。所有善知识这个教授中,都让我们回到根源上来观察发心。就是我们任何修持要从本源清净缘起上,来作种种波罗蜜门六度万行之修持。
“三者大慈悲为本。”我们知道大乘佛教的根源,性修二法,主体是大悲。许多人说见佛菩萨问题,感到自己要见阿弥陀佛见不到、见观音势至也见不到,就生烦恼说我真用功夫了怎么见不到?什么都没遮蔽你,主要遮蔽是没有大悲心!只想见阿弥陀佛,只想见观音势至,只想见贤圣之类,是没有悲心,往往以慢心欲见。是让佛见你?还是你要见佛?多是慢心,就是见佛增加一点自己感知,结果是个慢心。慢心欲见则不可能,自我蒙蔽故。缺大悲心故,诸佛菩萨不得见。我们若在行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或者种种修法中真正欲见诸佛菩萨,大悲大智之祈愿十分重要。好比说我们真正悲悯一切众生,悲悯比如现在战争中、饥馑灾难中、自然灾害中、种种残酷疾病中有情,就真正以悲心念佛,回施他们健康,远离饥荒、灾难、战争,使他们远离诸苦。你真有这样悲心,佛不见你才怪呢!
我讲一个故事,大家可以作为念佛见佛的参考。贵州有个女居士,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她以前做企业,有一定财产。按照世人认为是成功者,有自己的事业、财富与种种作为。后来一夜之间负债累累,像翻天覆地了一样。她受不了,感觉自己活不成了,因为一群人都来要钱:院子周围、门前门后、楼上楼下都站着是人——拿钱来!不拿钱就要你命!在这样被逼状态下日积月累,她进入一种疯狂的幻觉中,想自杀。在她要割腕那一刻,突然心中动了一念。动了一念什么?大悲心。什么大悲心?她说我这样,天下有多少这样人呢!她动这一念,观音菩萨就在她上空了,因为这一念把观音菩萨召唤来了。她再苦再难观音都没给她现前,因为那时她没念大悲心。动这个心念——可能有些人比我还要难——动了一念恻隐之心,观音菩萨就给她示现一个形象,说了一句简单的话,给她施教方便。
后来这个居士把这故事讲给我听,让我给写字。因为观音菩萨用甘露瓶投下来一滴水,给她说了一句祝福,她就恢复健康了——血基本淌干了,但人恢复了。恢复后她又从头来,不赖任何帐,重新开始做,又有成功者样子了,又有了一点土地和公司。就这一念悲心,观音菩萨就来给她表达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我们不管是报身、法身、化身——不管他,但就是悲心召唤。我给她写了“一滴甘”——露字没有写,给她写了“一滴甘”。因为她说她生一念悲心之时,一滴甘露掉她嘴里了。我就写了一滴甘,那个纸写到头了,算了,就这样吧!
我们很多人想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就是没有智心、悲心、大愿,只想我要见佛。干什么?你要见我!慢心所遮蔽!我们要见佛有没有一丝悲心?有没有无碍的智心?有没有真正度脱众生之方便?这三个如果都不具,真见不得。所以“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就是度化众生为怀。
“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这与圭峰禅师所讲差异不大。从顺性观察,就是大智;从大愿上观察,为拔济一切众生,要修无量的法;从大悲上说,要真正度尽一切众生。这样三个因,就是大菩提相应。大菩提——在世尊教诲的所有因缘中,大字唯佛称,佛亲证“大”。大者,周遍、平等、无对待。像我们说大摄受一样,法性之大。大是周遍义,非对待大小,远离了对待。我们一般看到大就想到小。这个地方没有小,只有平等无对待。佛所亲证,大慈悲为本。大菩提亦复如是。
在无量寿经中讲大,就是无上、无上菩提——三辈往生皆以无上菩提心为根本。一说这个地方,就有人说修净土也不容易,还要发菩提心。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果地觉,是果地作用,念名时就是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心皈依于此、称念于此,这里面又具六度万行,平等回施于法界,九界有情同得大利,就是大慈悲心。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具无上菩提心,这样念佛方便了。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我们就说果地觉因地心,就是菩提心。所以依佛无碍力,广利十方九界众生,这是大慈悲;念念称诵,这是大修行;我们在念佛时无得无失,就是大智慧;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愿,这一句佛号中具足,故尔万德洪名。我们称万德洪名就具足无上菩提心。这个地方草率不得!一草率,净土法门又认为复杂了。我们还要把它简单化,不能嘴上说易行道,就要易行!
3、愿共众生同归净土,性本具足缘佛增上
“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愿一切众生往生有佛国土就是无上菩提心,太方便了!今言发菩提心者——由传承而来,不是我们杜撰。传承就是有依据,按照这个依据来思维,不是自己杜撰一个想法。所以天亲菩萨给我们一个传承法度。净土之菩提心是什么?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我们每天念“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就是菩提心。这样我们就特别简单地能继承净土特定的菩提心。这个特定是没有舍离传承的菩提心,他简洁明快地表达出来了。
“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我们要先愿意往生,才能劝众生生有佛国土。所以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往生论偈子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我们所有净土法门修持仪轨中,大多都有无上菩提心之引发。所以
“第四、问答解释者。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这给我们作个提示,以性来谈是为方便。菩提之体必然依无相——无得无失,依于无相,以本来清净之体。若不然犹如天与地,远离菩提。“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
金刚经很多人读过。世尊说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得度者。所以诸佛心智无染啊!我们能不能体会到不可以身心得?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这对我们每个学佛人来说十分重要!我们是依性立愿,依性谈修、观修、正行,还是以自己得失心来修行?大部分有情没逃出得失心修持,我们自身包括在内。所有修行不是以身得,就要以心得,离不开身心的收获。他不敢这样的。要离开了,有大智慧了;要离开了,就有大慈悲了;离开了,就有大方便了。这三个是属于诸佛如来。往往凡夫执著于自己身心得失,所以昧失大智慧、大慈悲、大方便。因为违性而修——一患得失,就开始违性。什么叫违性?性本具足,本自清净,何以患得失?我们顺性修行者,决定没有患于得失心理。因为菩提心中无取相、无舍相、无能相、无所相。虽有六度万行而实无得失,是顺性建立。要不然我们在违性修持。
可能每一天都有菩萨来和我谈修行体会,大部分离不开身心得失。说我身有什么感觉、我有什么想法……少有人说智慧、慈悲与利生方便,大部分谈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没有说怎么利益世间饶益有情,怎么行种种法,但为世间利益,但为饶益有情——这很少听到。可能是我个人业报所带来作用,也可能是我周边人应该警觉的法则!就是我们是不是在顺性?这不是高谈阔论,实是我们必须明确:菩提心不可以以身心来染著!一旦染著,菩提心就丧失了。我们思维谈话之间,是不是违性?若性本具清净,本来具足万法,本来无得无失,我们为什么在得失上或境界上斤斤计较?大部分人说我在向善、我在增上……在净土修法中,皆以缘阿弥陀佛大愿为增上缘,不以我们境界、修持、状态为增上,但以阿弥陀佛愿力为增上。这是净土一法之特定,其增上就是佛愿力。就是我们在运用佛愿力,在运用佛愿力产生的事实上要多用功夫。要不然会在自身作为上用了很大功夫,还在患得患失。
所以净土增上皆以佛愿力!善导大师讲:一切众生往生,皆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我们自身再大变化,不可留住,不可染著,不可当真,不可当假,只以阿弥陀佛愿力为增上,为增上缘,其他不顾。若不然我们又沉沦在自己的身心得失、感觉、征兆中,染著于此,沉沦于此。
“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理体无求,理体即是性德、法性。“仍不坏假名。”就是我们在事相上求愿往生,是缘阿弥陀佛愿力来舍弃我们无始以来自他业力纠缠。这无始以来的业,人纠缠不清的!自身业与他人的业纠缠不清。我们缘阿弥陀佛愿力为增上缘,是很清晰简单的。所以于法于事,我们要清晰。所以说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这很简单。就是被语言所困着,被名相所困着,就是被缚。于名言处无染无著是解脱。
今天我听一个老法师讲他闭关经历。傅大士有四句话: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实际这是自然风光的一个描述,结果把很多人困住了。困在什么地方?困在自己心识中了。今天这个出家师父跟我谈这个事,我说这不过是一幅山水画,把人锁进去了。空手把锄头——他说太难破译了。我说你空手不是刚好拿锄头吗?不就这么简单嘛!他说步行骑水牛呢?你不步行怎么骑水牛?走走才可以上水牛身上。这很自然的,他描述一种自然心理状态,任何东西都没附加。人从桥上过,有什么不可以过?桥流水不流,也很自然。我们在桥上走路,桥就在走动,水你根本看不到。这很自然的一个东西把所有人困住了。
不开这个玩笑了!但我们识心把自己困住了。实际没有什么道理,就是这些善知识到了一种天真心性的赤裸状态,看到一个自然风光,说了很简单的自然风光的话,结果人就把它当成什么,说空手怎么能把锄头?就开始困惑自己。实际跟这个话一样,本来是来让我们解脱,我们反而被困住。所以离四句者就解脱,没离四句就被四句所缚。这没啥道理,很直观很如实的一个事相。
“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不行而行,世尊讲了无修修、无念念。实际都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先是顺性说,再依性而行,无染而行,如此而已。本无所修,今天因缘现前,有事情做了,做事而不染,四种解脱。我们能不能四种解脱?很多人说我念佛平时很好,一有事来我念佛就不灵——念佛就在事上念,其他时候念都不灵。所以这个无修修、无念念。“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这段文字希望大家读一读。实际很简单。一旦我们习惯这种说法,就知道无染无滞多么重要!什么东西也不要染,也不要滞,这样一路走过去,十分方便。包括学习、与人交往、做事情,你会在无碍中行种种事,在事中行种种无碍,不违真俗二谛。
4、悲智方便不为自求,无染安乐获清净心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二种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往生论讲得十分清晰: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这样来设立佛教三个大的纲领。佛教离不开这三个大的纲领,这是一体所行,所谓悲智方便。我们读这个文字,很容易对上号——违菩提。违菩提是什么?为自求!不要推给他人,你说我违菩提也没问题,因为有违菩提行为一旦观照得到,你就会顺菩提了。何以故?违菩提会给你带来苦恼、伤害、迷失。但大部分有情在违菩提心上用功夫,就是为自求。我们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有个誓愿的话语,每天晚课都应该读一读——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大智心中之菩提心,用大智慧观察到的菩提心。我们现在能不能以智慧审观?这特别重要!
“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这可以跟自己对对号。“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要不依智慧,人不为自求才怪!但是依智慧观,依无我观,依无常观,依法性清净观,依本具功德观,我们没什么可为自求,所有自求皆是妄想,皆是亏欠,皆是迷失。迷失了自性本清净,迷失了本来具足,迷失了不假造作自得方便,迷失了!所以依智慧门我们会观察得到,没有必要为自求。
你说我们天生是为自己活着,哪个人不为自己活着?我是为自己活着,至少我从开始受的教育及所有作为,在没接触佛教之前都是为自己活着。我们哪个菩萨以前受的教育是不为自己活?不为自己身心活着?所以我们只能依佛这种大智顺性观察,为自求是无意义、迷失的,是贪心、贪心所致,导致我们烦恼与轮回。我们会真正从心地、从智慧门上远离为自求,远离贪心。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能认识到你就具足大智。认识不到这点,贪心,你就行愚痴法。这点不要带过去,要真正细细思维对照,切莫马虎过去。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在这一点要自己用功夫!
今天作业:三种违菩提心、三种顺菩提门。就是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三种顺菩提门法。下去至少抄一遍,在我们阿赖耶识里留下记忆。能不能起作用?有记忆它就有作用,慢慢生作用了。好比说我们做一个事情,马上想起来为自己身心求得求失了,就知道自己违背了智慧门,违背了性德清净门,违背了究竟解脱之第一方便,就是顺性观察之方便。
“二者依慈悲门,拔济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我们有没有慈悲这个方便?拔一切众生苦——我们先不说拔一切众生苦,能不能在自己每一个烦恼苦难现前之时不舍它、念佛回向给它?不舍自己的烦恼,不随自己的烦恼,念佛回向,先拔济自己身心这种痛苦,不随自己烦恼业习相续,能不能做?再观察依报环境,拔一切众生苦。“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在念佛法门中,大家提到最多的是清净心。天亲菩萨列成三个清净心。“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第一是无染清净心。此处不能带过去,要去思维,随文思观。“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之清净处,诸佛果德能安稳一切众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果德所成,安稳一切众生,所以是安稳一切众生之清净处。安清净心。“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究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无染清净、安清净、乐清净心——令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必然得乐,毕竟常乐。常乐之因缘唯依大义门,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所以愿诸众生生彼国土,欲使早会无上菩提。
无论是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皆是顺菩提门所产生事实,也是远离违菩提心给我们带来的学佛实际效果——清净心。念佛人到处在谈清净心,时时刻刻似乎都在谈清净心。天亲菩萨分成三类——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
我们下去把这三种违菩提门、三种顺菩提门抄一遍,至少有个记忆。有个记忆以后,在我们生活中对这个法则也有个实践依据——实践清净心的依据。你要是十分熟悉,举心动念就可以远离违菩提门,依菩提心来正行。这样一个依据。这个教导传承的依据,就是一个法则。这个法则会给我们带来清晰的实践方式与清晰的结果。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