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忏主 原著
慈法法师 开示
第二集、行愿相契
我们学习目的是想把正行问题解决掉。念佛肯定是正行,但是怎么让出家众、在家众、忙碌有情、有文化或者没文化有情,真正在十念上抉择?正行不是空洞的,要真正有益于自身及有缘。希望我们能把正行功课定下来;不要复杂,也不要简单,大家都能做到。除疑、生信、安心、立誓这几个过程我们都做了,可以再回头看看。
我们来同学、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里面没有任何高低大小,大家都是同修、同志。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念阿弥陀佛;不管是凡是圣,都念阿弥陀佛;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都念阿弥陀佛;不管是年老年少,也都念阿弥陀佛……这个功课怎样合适?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自己想法,把正行定下来。将来一部分人离开这里走上社会,怎么做自己安心的工作?怎么予他人安心?怎么自己念佛他人念佛?把这个事情清晰明亮地解决,到社会上就有一个法可依,有一个法相续。主要为了使法相续。不然我们一到世俗中又会被淹没。令法相续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所谓正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什么样方法,使自己无忧无虑地生活、工作或者实践佛法。把正行功课做出来,你拿这个功课本回家就可以了,这里面有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令你回到家里不再被世俗习惯所知所淹没,至少是令你保持正念的一个方式。
1、行愿相依日行十念,四门任修皆生彼国
这里提一提慈云忏主在除疑以后怎么设置的。我们来读他的文字。
【第二正修行愿门者。略开四门。一者礼忏门。二者十念门。三者系缘门。四者众福门。所以但四门者。修行整足。唯须此四。何者。先礼佛忏悔。净除业障。身心皎洁。故第一门如净良田。次修十念。定心成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故第二门如下种子。次使系心。爱护长养。滋发芽茎。故第三门如注以膏雨。次假众福。助令繁茂。使速成华果。故第四门如灌以肥腻。是知能具修此四行者。最上最胜。然相由虽尔。若或少暇。但随修三二一者。皆生彼国。以四门中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又亦可于六斋日修礼忏法。于日日中修十念法。以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后二门任力所能。若不然者。但随所欲。任意行之。四门今当说。】
“第二正修行愿门者。”他称为修行愿门——先是决疑门,再是行愿门。他不是修禅定或者其他,而是行愿!很多人都读过《普贤行愿品》,他提得很清楚,修行愿。
我们顺性观察诸佛如来与一切众生平等法性,能进趣阿弥陀佛究竟圆满果德——阿弥陀佛平等回施众生,我等又有意乐,接受这种不可思议功德,自愿与佛愿这两愿就相应了,相应就称为行愿!有此行愿,往生是必然。我们利世之心会因为行愿而成就,就是饶益迷茫、无有愿力依从之有情。我们都知道,愿可以标心——心不自知,心不自见,以愿标心,甚为方便;以愿引导行为,我们生命会变得清晰。心没法自见——真如心周遍法界,无得无失,无形无色,无始无终,你怎么见?心也不自知,因为心是周遍知,非是染著知。我们怎么用他?依愿导行,我们会用心,会见心。见什么心?愿心!天亲菩萨称为愿心庄严。行愿此法称为愿心庄严。愿心庄严这个名字很漂亮,我们行愿之时,即愿心庄严。我们知自心,用自心,有知心用心的方便。
慈云忏主这个方法影响了后世人。净土十要第一篇《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自己所作,第二篇文章就是慈云忏主这段文字,蕅益大师看得很重要!这段文字对后世修行净土人有极大影响。我们是为唤起大家正行,正行一定是依愿而行,所以称为行愿方便!依愿导行,依愿标心,是我们学习实践佛法一种直接方式,简单而明亮。“略开四门。一者礼忏门。二者十念门。三者系缘门。四者众福门。”慈云忏主是依这四门开立。“所以但四门者,修行整足,唯须此四。”就是不需要再啰嗦,就用这四门具足修持。
“何者?先礼佛忏悔,净除业障,身心皎洁。”这几天我感触很大。下课后有的菩萨跟我谈忏悔业障问题,他的很多过去作业会残留在记忆中,就被过去的过失主控自己生命了!被控制住了,那些作为被当成主导,控制着自己意识与未来,这样很苦!怎么办?忏悔是个好方式。
念佛、发菩提心,本身是忏悔,所缘境缘故!我们缘佛,怎么不叫忏悔?一灯能破千年暗!念佛缘佛即是缘无碍力,通过所缘产生力量一样可以忏悔。很多人说念佛者不需忏悔,实际是不需要别力忏悔。念佛像打开开关,灯亮了,就不需要别力忏悔了。可能有的人会以为不足。实际上发菩提心能忏悔;持戒能忏悔——缘戒即能忏悔,缘现下净缘即能忏悔;厌离心也能忏悔……种种作法都能忏悔。但我们往往把忏悔这个概念放在一个极窄位置上。很多人把忏悔看成是很龌龊、很沉重、很难堪、很不好受的法则,实际不是。像我们有病想让大夫看看,除去疾病,使生命健康。同样我们有一些宿业宿缘,怎么办?曾经做了自己不愿意原谅事——不是别人不原谅,是自己不原谅或者不会原谅;很多人做了一件事情很多年都不原谅,会伤害别人。什么叫原谅?不是放纵,是忏悔!
过去有无相忏,要深观法性,无始以来生生灭灭,无一法可得。无法可得,缘起清净,故清净;缘起业障,故业障,缘起诸过,故诸过相续。无相忏悔是比较通用的法则。另一种是取相,发露忏!有人做了过失,痛哭流涕地到大众中或者到佛前,发露忏悔。再一种是僧法中作法忏悔,这是僧法中最不可思议处。作法忏悔形式很多。也有心忏,心念忏悔!好比我们说“罪由心生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今天有个居士给我打电话说:多年来都有一个恶念丢不掉,我没有做过这个恶事,可这个恶念一直困扰我,怎么办?我说:心念生,心念忏!这是心念生,你心念忏就对了。这在戒律上有,心忏。发菩提心一样可以忏;作净观一样可以忏;持戒也可以忏。
主要是我们对这个过失不再放逸、不能有覆藏心、不纵容。有人破罐子破摔,认为反正我已经这样,干脆胡来吧——那是危害自己。不放逸它,不覆藏它,不纵容它,如实觉悟!如实觉悟其无我性,得以出离。忏悔内涵是唤醒我们,把我们无始以来的包袱彻底去掉,令我们轻装上阵。怎么去掉?用不放逸、不覆藏、不纵容来如实觉悟它,了解它的本性,即无所得性、空性。因缘而生起缘生缘灭种种过患,非是实有。所以如幻业报啊!如幻是其本质,业报是事实。虽然如幻,我们若不了解就会被这个事实锁定。要了解本性无我,如幻业报;虽知不可得而常行善法,互利互助,莫行互害。忏悔是解包袱、原谅自己、原谅他人的随顺法性觉悟,是原谅方式。不是草率笼统的自我安慰,而是要如实了知其本质,从深陷其中的感知中走出来。
发露忏悔十分重要,不放逸的忏悔,不覆藏的忏悔,不纵容的忏悔。了解残留业的本质,所以无挂无碍,认清当下缘起——我们念佛,缘佛成佛,不再缘过去自他恶业,即有忏悔方便。
“故第一门如净良田。”第一门如净良田。比如农民种地,若不耕作土地、锄净杂物、施上底肥,粮食产量不高。净田特别重要!先要打扫自己的卫生,把不净器处理干净,把覆器翻过来,把漏器补好,使之成为净器、法器。要不然你总疑虑自己过去作为,担心没处理干净,所以禅定不得、三昧不得、相应不得、法益不得、发心不得、法相续不得。不得是什么?这个田地荒掉了!我们这个器皿有毒,是漏器或覆器、废器,不能承载法则甘露。
“次修十念,定心成行。”十念,定心成行。按照慈云法师说法,任何人只要修十念法,终生不舍,定心成行——就是你养成习惯。这个法则不可思议!大家已经共同立誓,而在年龄大小、文化程度、业报状态、学佛早晚、知见上都参差不齐,用什么法则能都行起来?这是一个难题。十念法自从慈云法师以来,被公认是净土行人的必行法则,我们以此作为共修功课是有意义的。“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立愿要期——我们立过愿,也要以一生为期,必生极乐。“故第二门如下种子。”
“次使系心,爱护长养,滋发芽茎。故第三门如注以膏雨。次假众福,助令繁茂,使速成华果。故第四门如灌以肥腻。是知能具修此四行者,最上最胜。”慈云忏主说这样的修行人最上最胜!这是慈云忏主对这个法的推崇。“然相由虽尔,若或少暇,但随修三二一者,皆生彼国。”修一个、两个、三个都可以。“以四门中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各有行愿——他为何把行愿说这么重?他没像现在人说你要修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他讲行愿。因为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最大功夫就是依愿而修,依愿而行,愿不舍行,行不舍愿,行愿相依。行愿相依是最重要的!行法不离发心,发心不离行法,行法发心一如而行。行愿相依即行与愿相契,愿与行相契,以行佐愿,以愿佐行,互显互彰。你发了愿,你明白你的愿,要依愿而行,行愿相互策励,不可舍离。所以这是特定法则,与其他法不同之处就在于行愿相依,以愿彰行,以行显愿。这是关键地方!
如果把愿望丢了还行什么?不得不问问自己!你心不自知,愿望不明,修什么?很多人修感觉!有人说我这一次走得感觉轻松了——有什么意义?有人说我这一次看到这个影子那个影子了——有什么意义?有人说我这一次走得昏沉少了——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这样每次行下来徒留一些感觉记忆。因为无常无我的因缘,你的感觉时刻在变化;你不用搞这一套,每天也都有感觉。把自己感觉记录下来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行愿十分重要!愿行十分重要!两者必须契合,不相舍离。
“又亦可于六斋日修礼忏法。”他提出一个忏悔方法:通过六斋日修礼忏法。过去出家众在一个月中四次诵戒的布萨日特别欢喜!像人要洗浴、换衣服、剃除须发一样,也要清净自己,除掉心灵与色身的障碍。布萨日来了,人很欢喜,打扫庭院及自他卫生,包括忏悔,打扫心理卫生。“于日日中修十念法。”十念法日日必行,其他法则可以选修。六斋日忏悔法是对居士所说,对出家众不用说,他们在四个布萨日可以做。“以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切要,必不可废!
“后二门任力所能。”系缘门众福门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随力而行。我们这些状况参差不齐的人,一起立了誓愿,要负责任,怎么做?根据这段文字,任何人都可以日行十念法。年龄大、年龄小、没文化、有文化、忙的、闲的,都可以行。“若不然者,但随所欲,任意行之。四门今当说。”这样还不行,就随自己所欲吧!对下根众生来说,他什么法也不行,就想放逸;临终舍报时,别人说不要忘记你还有最后十念!他最后挣扎一下。我们要有现世利益、究竟利益、往生利益——这些都要设立与认清。
2、心忏发露不藏不纵,系心忆佛恶息福众
【第一礼忏门者。应日日早晨。于常供养道场中。冠带服饰。端庄谨肃。于佛像前。手自烧香。合掌定心。作是唱云。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存心遍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宝。拜起,两膝著地。手执香炉,烧众名香,唱云:)
愿此香烟云。遍满十方界。无边佛土中。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唱已,冥心少顷,遍运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想已,置香炉起,作一礼。起已合掌,曲躬恳切。想面对弥陀,及一切佛,而赞叹曰:)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大智大愿力。普度于群生。令舍热恼身。生彼清凉国。我今净三业。归依及礼赞。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刹。(赞愿已,即便礼佛。一一存心专对。唱云:)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教行理三经。极依正宣扬。遍法界尊法。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遍法界圣众。(即以两膝跪地,手执香炉,烧香至诚,而唱是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起礼。复跪地,执手炉,唱云:)
至心忏悔。(叩)我弟子(某甲)。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叩)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叩)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叩)弥陀。与诸圣众。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应具三说。若时促及事迫,一说亦得。起云。)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一拜。次旋绕法,或三匝,或七匝,乃至多匝。口称云。)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或三或七或多。如是称念,随意所欲。不拘遍数。次至佛前。三自归。唱云:)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拜)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拜)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拜)
次至别座诵经。(诵弥陀经或十六观经。若都不诵得经文,即一心称阿弥陀佛名。量时而止。或更回向结撮亦得。)】
忏悔门文字篇幅很长,不一一念了。我们不是讲这个法,只是提示功课。想了解忏悔与修忏悔门的人可以学习学习。
【第二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看慈云忏主的第二门——十念门。“第二,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这里没加“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的。“尽一气为一念。”我遇到过有人念佛用追顶念求定力。他用四声念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像锥子钻东西似的。
以前我遇到一个出家师父,我们住在同一寮房,这个师父一下殿,就搬凳子对墙,开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像钻墙一样。我们关系很好,我就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不要惹我,我念佛!我说你怎么用功?他说念佛还能有什么用功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中午,我问这样念安心吗?追来追去痛苦吗?他说你怎么知道我痛苦?他那个专注让人感动!但我不知道他安心不安心。他说让我说实话吗?不安心!我说你念佛干什么?他说要把烦恼妄想压下去!我问怎么压?他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说你若一缓气就压不住了。现在我们学习过了,以前不也是压吗?我和他说你先把自己愿望搞清楚,再去用功夫肯定很有意义。他听进去了。后来再见到,他说我现在安心了,因为不用压了。我说虚空你压什么?他说以前那个业可实在了,有力量!我说你越压它越有力量!古人喻为石头压草,这个草根会憋得又粗又大,再拔都拔不动了。为什么?压力太大!
我们要知道烦恼是因缘所生,熏习所成,无有实质。虽无实质,若迷失其中,必受业报。若知其如幻,无有实质,即得出离。出离在于此心,迷失亦在此心。若了解如幻、无有实性,一时即出离而觉悟。若不了解,强压强挤,使其变为事实。虽是妄业,迷失其中亦受其报。这是我们应该关注之处。
相比追顶念法,我们提倡的十念法是什么概念?若在安心立誓、愿望明确情况下去念,就很有意义。再追顶念也不是求定力了,求什么?行愿相契。行愿相契是最简单方法,就是我们的行要与佛愿相应,我们的愿要与佛行相应,佛来行我们的愿望,我们来行佛的愿望,心心相印,相契一如,这样即以佛功德为自功德,得见方便!以佛愿为己愿,得见方便!以佛行为己愿,得见方便!方便就是契,相契很重要。不能求定力,这不是念佛法门所求。一求定力,你的愿望就到定力上了。行愿相契,不求定而自定。何以故?正念相续故,正受现前,不假造作,不求自得。此处不需要作意——你越不作意,在行愿、愿行中清净相续,越易得到相应法则利益。否则苦逼自己,反而妄想纷飞,总不相应。
“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尽量念长一些、久一些。但是不要憋气,憋气容易伤人。深吸气没问题,把气吐完就行,不要搞出毛病。“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以不高不低不急不缓的声音念佛示范)我一口气念一声也可以,一口气念很多声也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先重后轻,因为开始气息足一点,慢慢地气息少一点,这无关紧要;我们平时念佛,轻快、明亮、无挂无碍最重要。这十气主要使我们定心成就。定心成就不是求来,是要这样做!“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后面这个发愿文我们经常用。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亦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十念法文字就这么长:前一半说明,讲怎么十念;后面是回向。这个方法谁都做得到,用少许时间就能做完。所以这可以作为我们行地上的一种方式。
第三门系缘门,慈云忏主提得特别好。
【第三系缘门者。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楞严经云。譬如有人。一专为忆(譬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譬众生不念佛)。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恐烦披览。不复具说。诚哉此门。为益最大。】
“第三系缘门者,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切事,指要紧之事,不管干什么都惦记在心中。我做了一个实验。昨天我想决定是啥意思?查到昙鸾法师讲决定是无后有心、无间断心。我的念头就是“无后有、无间断、无后有、无间断……”好像这是要事,其他顾不得了。虽和别人说话,心里还是鼓捣这事——只要你当真,都能做得到。
“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假如忘了,摄令还归。“楞严经云: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佛忆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佛住法界身,常护养一切众生,我们不知而已。“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我们忆念阿弥陀佛,忆念十方诸佛,如佛忆念我们一样,周遍如是,不相舍离,会是什么情况?“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这是必然。心中真存念佛,你还作什么恶?没有意义,没有意思,会生惭愧。“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恐烦披览,不复具说。诚哉此门,为益最大。”这样系念。我们读《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玄奘法师用到系念不乱一词。“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1]。”我们要常系念。此门功德最大!
【第四明众福门者。普贤观经云。若国王大臣。欲忏悔重罪者。当修行五事。一者但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二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三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四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五者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此与十六观经三福大同。但普贤观正为王臣。故特引用。此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若出家四众。应具依观经三福为行。当自检文。但随作一福。并须即时若心念若口言。作意回向。方成净因尔。
劝修者于此四种法门。必须系日专持修习。方可自期定生净土。此之四行。即是学习念佛三昧往生正因。经云。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若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此人现世。彼佛常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及娑婆世界常有二十五菩萨。昼夜拥护。若行住坐卧。若一切时处。不令恶鬼得便。不受一切灾难。常为国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宗奉。所得功德。一念之间。不可算数。如佛之辩。不能称扬。除彼不肖人。孰闻不信乐。】
我们把众福门念一念,内容明了。
这四门中,十念门与系缘门对我们来说是必行,礼忏门与众福门是辅助行。这样在未来相续业果中,我们的誓愿会起到完整的辅助作用——行愿、愿行相互契合,不辜负我们这次学法机会。南无阿弥陀佛!
[1]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