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读讲》:十一、圆觉菩萨启教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我们读诵这样文字,也是启发自己的圆觉性。哪一个能自觉觉他、圆满回施、圆满地运用、普通地运用、横断三际地运用,也就是所谓圆觉菩萨!是哪一人?是哪一事?他没有定说。


佛法是活活泼泼、广广大大、大大方方的,含摄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都有圆觉之分、都有自觉觉他之分、都有成就之分。切莫把自己开除在圆觉菩萨之外!你能不能与圆觉菩萨相应,是不是能从大众中站立起来,可以看自己的作业。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令,必定、决定、无疑的教化。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是决定的。就佛本意来说,是启发我们当下的全体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爲首。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因为圆觉菩萨即是真正彻悟一切教化本源之勇猛者,所以说已得开悟!在会的我等是否已得开悟?能了晓这种教化利益并来运用?可以审视自己。若不得利益应生惭愧想,切莫作其他因缘。若不如是,我们学佛机会越来越少。


重法,学佛机会逐渐炽盛,运用法的因缘与机遇逐渐多,一直归到圆满运用中。我们运用不起来应生惭愧想、羞愧想。末世众生多是无惭无愧,不得法益。认为自己生命还长久,机遇还多——不是!学法的因缘都很薄,堕落的因缘都很足,是名末法!


过去的老修行,一到三十或者春节这天晚上,因为未了生死,相互见面会痛哭流涕。无始无明不能破除,不能心地广大,真正安住不动,惭愧得无地自容,感觉不能见人。你审视自己学佛是不是有这种紧迫感?若没有这种紧迫感,学法欲发生大利极难,没动力故。这种极端自尊,意味着迅速能使我们成就。若不如是,我们宝贵生命太迅速了,一瞬间就过去了,我们生命太短暂太短暂了。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这是启发我们。“云何安居?”安居不单是佛教,过去在印度外道沙门亦作安居因缘。佛在世时,最初都是贤圣僧,头十二年大家无事相安,闻佛说法即证圣果。所谓一钵之食,恬淡护命,没有多余事情,也没有其他言辞。后来僧团扩大,出家人渐渐多了,凡夫僧也多一些,到处游走,乃至到雨季也到处走动。这时外道讥嫌说:释子沙门何以得正见?何以修正道?不爱惜种种生命,如是雨季三月,多有生草,多有生命遭遇涂炭。所以招种种讥嫌。


释迦佛依种种因缘就制定夏三月安居,敕令诸比丘或者说出家五众,于三月中精勤行持,以出离生死压迫,趣于圣道之果。安居利益很多,在家人也可以了解。到夏三月,人心性浮躁,人的智慧力、欲望力、作业力都达到一个顶峰。以前我与做公安工作的人有个交流,他们说一到夏三月,犯罪率是最高的。这时天地之间的气息特别活泼、炽热,生机特别强,都表现了一种极端。按我们中国传统说法,就是达到太阳
[1]
之状态。许多作为很难自制。所以这是个过失最多时候。


释迦佛制定这三个月为安居的因缘,使我们在一个固定环境中安心办道,于一个方法或一个学习因缘能具体地条理地学习、修证、修行、运用或者享受这种法益。现在南传佛教出家人,若不安居还是白衣,不称为出家人。安居是沙门的生活,是出家人的生活;不安居不是出家人。这讲得很简单。


我们中国的佛教现在已经走到一个边缘地带,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佛教、什么叫作僧人、什么叫如法、非法,以非法为法;认为放焰口、到处走动、建寺院都是僧人的事——当然这也是僧人事情的一部分,但出家人的本分是学习戒律、安居、自恣、布萨、诵戒、羯摩、传戒、说法、修持,这更重要!建设寺院或者其他经忏之事都是一些方便因缘,可以随顺做一些,但主要的本分不能丢。


这个地方讲安居是给七众讲的,所以提醒一下。


“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三种净观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若佛不开显,不给予我们教化,一切众生包括菩萨贤圣在此处如聋如盲。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我们要是对一个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往,一定会发起归命与行持。若是一请一问,没有答复,就作放舍——在我们末法时代,这样因缘比较多。现在人多生骄慢,轻法重己,一般是问一问,不作答复就算了。以前临济祖师去见黄檗祖师,三次都是棒,迎头一捧,别无他物!不得饶益,下一个虔净、真实学法的种子。现在人学法,为法捐躯、为法舍身的意识弱一些。这是一次一次祈请,一次一次为我们末世众生启发教义,使我们有法的依祜。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諦聽。當爲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
佛所发出任何言辞皆从光明藏中流出,非是过分语。如是善哉善哉,就是自利利他的因缘,咸因此问而得成就;如是善哉善哉,就是一切凡夫一切贤圣皆因此法而成圆觉;如是善哉善哉,能使一切未来、现在众生得以饶益;如是善哉善哉,能接度正定聚、邪定、不定聚众生;如是善哉善哉,若有正见,若有种种差别之见,皆作真实回施;是为善哉!善哉!


“善男子!”
丈夫尔!我们人人本丈夫,所谓顶天立地者是,出离生死大愿者是,欲作世间眼目、欲饶益有情者是。所谓善男子,归依三宝者是,能成就圆觉真实教化利益者是。“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如是者,传法清净,不相隔离,如一器倾一器;方便者,诸佛亲教,给予成就。“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大饶益是施于众生,决非众生自我产生或发明。这个概念我们从四相上要转变过来,就会走出自我或人我、法我的执著,归向于佛道,归依于佛道,随顺教诲,成就法益;而不会作自己的、妄想的、自以为是的修法。


佛法之所以末世,多不知佛力,但知自力,不得诸佛菩萨之加被与给予,法的真实饶益处不能得显。虽有相似修行,多增骄慢,多增四病。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听者,听许、随顺之义,听闻、承受之义。在佛教,听有顺忍之义,有归命之义,有赞许之义。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维。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
可能说的现在这个时代吧!正法、像法、法末世,我们要审视,时事未定,共业所定,这不是死的。若能得正见、正知见、正修行之人,佛灭后末法之时,亦可行正法。所以释迦佛告诉我们:此阎浮提若有五持律比丘住世,就是正法住世。


“有诸众生具大乘性。”
大乘性是为了别于自利心、人天福报心。大乘者,是说无上乘,但看发心。发心即得见大乘心、二乘根性、众生心性或者六道轮回,依发心而表现。“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告诉我们修行方法,圆觉菩萨主要是启问修行方法。


“若在伽蓝”,
像我们现在在寺院,叫伽蓝。“安处徒众”,修法者多有坚固道心或者稳固发愿,称为安处徒众。“有缘事故”,比如操劳大众、摄护大众、住持寺院。“随分思察”,随自己这种摄众、建设寺院、护持寺院的因缘来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这十二种菩萨启问,都可以来随分随缘地行持、观察、思维、运用。如我已说,是如上所说。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
这又是一种因缘。假设自己应作的事已经圆满,就可以发生这种另外的因缘:建立道场、立期限,也是闭关之说。


我现在遇到许多一发心就要闭关的学佛者。因为自己没有这种基础——对法的认知基础、众缘和合的基础、人份的基础、地缘的基础、福慧的基础……没有就要闭关,基本上是自杀性的学佛;下面就是烦恼或者舍弃佛法,就是越次第的修持,往往不能建立真正法益。这基本上是骄狂心。


有人一出家就和我说要闭关,反复说。我说行是行,怕你福德不具啊!闭一闭就会生烦恼,因为外面压力就是烦恼,你不能逾越,就会崩溃,崩溃就会于法作舍。所以学法要有次第。像现在国家法定是超过二十岁能成家,可以作父母;你才七、八岁就想作父母,想做大人事情,看着挺好,实际做不来;做不来就会产生懊恼、诋毁,怀疑佛法对你无益、无缘。这个时代的人不知先后、不知自己,这个因缘特别普遍。还是小孩就想做父母做不来,自己生活还不能自理。


前面说安处徒众,乃至说伽蓝的种种建设、运用,后面才有这样因缘。过去寺院的闭关者多是方丈、住持、当家等大执事,做到某种状态,有个歇心、调养、运用的因缘,才可以说这个事。或者某一法师到特定境界,一些特殊因缘处理不干净,也可以闭关。所以闭关要因缘成熟,决不能仗自己的一时“勇猛”,发生虚狂的向往与作业,多受伤害。现在住山的人有许多跳崖的、疯掉的、自杀的、还俗诽谤佛法的……都是比较“勇猛”的人。主要是在基础上,对佛法尚无清晰认识,以为自己因缘已经成熟,就去做这些事情,反遭其害。


所以学法与行持有这种次第比较安稳。除大根性人——极特别的人是另外一个因缘。这样的人比较少,末法时代更为稀有。我们要把自己做成一个普通因缘,就会踏踏实实地遵循法度,不越次第,就不会受过分的伤害!

“若立长期,百二十日。”释迦佛对这些菩萨乃至我们末世众生提醒一个修持方法,长期是一百二十日,也就是我们四个月的期限。佛住世时,印度每年分成三个季节,每一个季节四个月,所谓春季、夏季、冬季,没有秋季。大家读诵梵网经会看到这个地方。他们每个月又分黑白二月,共为二十四个月,与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有相似处,但分法不一样。从初一到十五称为白月,从十五到三十称为黑月。

“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静居。”安置静室,把房间整理条理,打扫干净。不是说其他的干净,主要是发起修法的因缘要干净。“若佛现在”,如佛正对目前。“当正思维。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亦如佛在世,如对目前。

“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旛华。”幡华的供养,是彰显自己向往法益的一种表法正相。像我们要做个什么事情,就要有一个标志、打一个旗帜、立一个东西,来标显自己心意与作为。过去农民起义也叫揭竿而起,揭竿二字是树立旗帜,使大家明确他要干什么,本身有召唤之力,也有自己的明确目标。


悬诸幡华。比如部队行军有军旗为标志。你这个安居或者闭关因缘,一百二十日、百日或者八十日——不管以哪一个为限,都要有一个稳定环所。这个稳定环所就以幡华为标志,以稳定的悬诸幡华这种因缘作标志,使一切神灵、一切诸佛菩萨、一切护法有个得见与摄护的因缘,要不然你不能得见。


好比说我们打五彩幡子,有神通者都能看得到,他能摄护这个地方。我这么讲不是泄漏天机,是大家的法缘。幡子用处特别大!像我们这个地方,他若没有特殊的神通,不能知道这个地方;有神通或者有与法相应之因缘,可以坐在很远地方听我们这样宣化。


有人有这样境界:在打坐时听到讲经、读经,或者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几个人在学习什么,他也可以加入学习。时空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在心静不来之时,或者心胸狭隘之时、福德不具之时,就被色身所局限。这些幡、盖、花可以超越或打破这些,主动使这些东西撕裂。一般有禅定功夫的人,经常坐在自己不动的本位上,可以到种种道场参加种种法会,或者目睹种种法会。因为这些法会都有幡盖之类明显标志。像灯塔一样,大家可以看见光明的标志,幡盖也是在这个世间的一种光明的形象的标志。有人以此方便因缘,可以透过这个标志知道这个地方在做什么,会加持摄护这个地方。


在很多经典中,都有无量菩萨、无量护法发过愿:若有人建这样道场,我们会不分昼夜地摄护这个道场,成就这个修道之人。我们要真正知道有这样加持力,会迅速得不退转之法益。你即便是一块金矿,若没有熔炉,也很难把自己鎔化,成为纯金。我们有佛性,像一块矿石一样,善恶杂织,不能运用,就要通过法这个大火、固定因缘这个熔炉,把我们鎔化掉,提纯出来,可以方便地运用。


人往往相信自己的妄想执著,不相信道场加持、护法给予、佛菩萨的提携。只相信自己,这也是末法时代修法的最大障碍,因为骄慢而成就的因缘。也有人相信上师、佛的加持反而堕入迷信,何以故?不相信自己有这种本质。

“经三七日。”二十一天或者七天,这种忏悔时间是约说,是根据自己因缘的一个大概说。比较根利的人一般三七日见到瑞相——见佛、见菩萨、见种种圣相;比较弱一些,可能要长久一些。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不管是显是密修持,拜忏多是拜千佛万佛,或者是三十五佛,或者是八十八佛,以祈求佛力加被。佛不加被你,你没法改变自己。现在许多忏悔的人一张嘴就是我忏悔,其实多是诽谤、自害,不知何为忏悔。若是诸佛菩萨不忆念我们,为我们作证来加持我们,使我们善法增上,我们没法忏悔。忏悔了继续做,那不叫忏悔,叫后悔,叫欺骗对方——为了一时的安稳,以委曲心欺骗对方罢了。


我们经常听到说:我忏悔,以后不再做了!第二天他会做得更凶猛!因为没有善知识的提携、没有诸佛菩萨的护念、没有增上的接度,这个业力他根本超越不了。这种习惯性第二天自然而然又浮现,又重复,无穷无尽,所以不知忏悔。我们持念佛菩萨名号这种忏悔,这些佛菩萨会通过种种因缘来忆念我们、提携我们;通过种种力,使我们超越习性、惯性或过失,使我们逐步得到改变,或者迅速得到改变,或者当下一次性得到改变。现在哀求忏悔的人太少——哀求忏悔的利益可以使我们迅速得安乐,迅速出离错误或过失的伤害。


现在人一般后悔起来还是要命的,痛哭流涕,那叫后悔,没人为你作证,不发生功用。若是诸佛菩萨不存念我们,我们一切善根会散坏,这是决定无疑的。你也不要徘徊,也不要彷徨,你说我自有善根,我自然会引发——没有用。诸佛菩萨不存念我们,我们善根没法成熟,决定会散坏,这是决定说,没有什么可疑的,也没有什么迟疑地方。


以前我们作过这样尝试,若作存念因缘是什么样子,若不存念是什么样子,差距大得很!好比说蔬菜,若是种菜人每天存念一下,哪怕去走一圈,这个地方的蔬菜也长得特别好。如果种下去不管它了,那可能很快会荒废、枯萎或病害掉。若是存念,其他因缘一般对它不能起作用了。存念有这样作用么?自己也可以做实验。当然如果心力不及,也可能实验没意义。要是真正专心地、纯净地,这样因缘会强烈显现出来。


以前我们第一年到放光寺,蔬菜之类没法种,苗子长出来就被虫吃掉。因为出家人是不许种菜的,但是住在高高的山上,另外土地荒掉也会引起当地其他一些出家人和老百姓的说法,我说我们忏悔吧,我也来种吧,后来就种一些白菜。我就用一些分别方法,有的注意一些,有的不管它。稍微用心的地方,一些虫子就没法侵害它。当然我们也通过念法等因缘,像念大悲咒之类,菜长得特别好,虫子逐渐都没有了。有时我们走了以后,就加一个概念的因缘,菜的产量也特别好。这几年没有那种因缘,他们怎么种也没达到当时的丰收状态。当然出家人做的过失我们忏悔,这是说存念因缘特别重要。


为什么要稽首十方诸佛名字?就是强的生命、强的智慧状态可以提醒、提示、加被弱者,这是决定无疑的!像在家人,哪天你做父母了,你会有这样体会。父母要是多一分身心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身心就会稳定、健康;要是不管他,放逸、过失迅速出现。出家人亦复如是。我们遇到很多,不是故意的,因缘赶到那个地方就那样做,一不存念对方,对方就感到不知所措,两眼茫茫,无有归向。


这个地方,骄慢要不得。我们这些薄地凡夫若没有诸佛菩萨存念与加持,不能成就法益。所以在密教中,诽谤上师,法益当下散坏、彻底散坏,一切福德散坏!这是决定的。很多人不信,因果上看!我对这个地方深信不疑,我也希望大家能深信。深信这个地方就会有法益,会把佛作为父母一样看待,把师长、善知识当成父母一样看待,不会诽谤轻慢,也不会产生怨恨,法益能迅速成就。若不如是,会迅速伤害自己的善根,以至善根散坏,出现种种业障磨难。


善知识非哪一人,但是如法者,但是顺法者。所以观察善知识可以依经教、依经律论来审视,依了义来审视,如法、非法,决非哪一人、哪一事。我们都知道近代的弘一法师,一个十三岁孩子给他写一封信,他就闭关了。这个孩子就是善知识!许许多多人都是善知识,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周围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包括逆害你的人也是善知识,这是决定无疑的。


我经常遇到别人这么问,说你看看你周围这些因缘,我说是啊!大家都是善知识,从正反两方面来提携我们罢了。是不是这样?若能发菩提心,于无上道业作归命,其他因缘皆是善知识的相。这是决定无疑的。


这个地方,《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给我们末世众生作了参学的方便的标志与榜样。他五十三参,参的什么样人都有,但都是善知识。有时他也生退堕心,认为这样的人可能是外道或者罪恶人,佛菩萨就呵护他说:善男子,莫作此想。就劝化他随顺与依止这样的善知识,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现在人往往认为这个是恶知识、那个是罪人;或以自己分别心,顺着我的人是善知识,逆着我的人我就诽谤——这样人不得善知识,不得佛法利益;不过是世间的占有者罢了,世间的嗔痴慢疑行持者罢了,没有佛法。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别是极大的。虽然佛法不离世间法,而在没有究竟成就之前与世间法还是有差别的。完成真正法益之后,一真皆真,处处是菩提,处处是道场,处处是菩萨,处处是佛!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像叫爸爸、妈妈、哥哥、妹妹一样,像叫师长一样,这个呼唤的力量最直接,我们能体会到。你叫妈妈,你妈妈会循声而来。诸佛如来是一切学佛者的父母、善知识、导师,若呼唤他们名字,他们的加持必然现前。你能真诚不疑地相信,就是真诚不疑的加持;你要以疑心、将信将疑之心、轻慢诽谤之心,就是呼唤也多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也结个遥远的因缘,现前作用不能发起。

“遇善境界。”因为我们经常呼唤佛菩萨名字,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种种过失作业,就会遇到善的境界。过去的梦可能是一种境界,多是种种过失、恐怖;现在就会梦到种种稀有形象、圣相、光明相,见种种七彩,见琉璃宝地,见种种带光相的人相、菩萨相,或者种种大威德、种种经书、种种文字来作提携。这些善境界不能重述,任何人都不能重述。


许多人问说你拜忏后的境界——不要说!因为各人有各人境界。凡夫心多生骄慢,若遇善境界与别人说,多是骄慢因缘。有时候骄慢特别细微,有一说十,下面多受虚假的果报。现在有一说十的人比较多。我们瞪着眼看的事情他还给你夸张,夸张自己的善业,危害很大。所以拜忏时候一些善境界,不是同志者、同法者或者师长,一般不能说。同志者,就是大家在一起修持。同意者,不管怎么说,对方也不会产生疑问或者诽谤、轻慢;你就是再好,他也不会感觉到对你向往;你就是再劣,他也不会产生诽谤。这样的同志者、同意者,都是可以相互交流的,这个交流是在一个平等因缘上建立的。


或者是师长。自己遇到境相,若不明确,可以去问。这个问没有骄慢因缘,不会带来伤害。因为善知识会打脱你的相,说如是境像、善境像不是什么好事,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可作个标志,是个阶段;你不要留住,还要往前走。他会打脱你这个因缘,不会让你留住。


若不是善知识或者有过失人,他一赞叹,你一生骄慢,就把人害了。许多人害人根本不知道因缘的。有些出家人或者居士说我有这样境界那样境界,他一听就说你真了不起,我们修行多少年都没有遇到这样境界!对方骄慢心生起来,以后会出现疯掉、颠狂或者谁也看不起的骄慢之态。


所以说境界一定要注意,一定要知道对方的因缘。若不如是,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像一个人说我有钱,到处张扬,被强盗抢了。有些出现境界的人到处炫耀自己境界,多被一些魔或鬼神戏弄。像有一点财产反而被强盗抢了,他被鬼神利用了,特别可怜;被坏法因缘利用了,不能得增上利益。我们有钱财装在口袋里,本来是个方便,可以买饮食、住宿、坐车等等,都很方便。如果和人说我有钱,那么可能很快被抢掉或骗掉。这样的人很幼稚,很可怜。


所以遇善境界要谨慎,要密护三业,要密护!过去说一百二十日或者百日、八十日这个期限,就是在关内基本上没有说的地方,所以不会受伤害。所以闭关有这样好处,是这样一个因缘。

“得心轻安。”善境界真现前,人会轻安。例如在打坐中,可能会腰痛、腿麻,我们这个色身都是父母所生,有种种觉知,是各种器官所组成。但是获得轻安的人与不获轻安的人就是不一样,他运用不一样。你坐下来浑身要晃、要扭,痛苦,这叫粗重受觉。获得轻安的人,这个受觉随意调整一下就可以过去——他也可能有痛、麻、酸、胀,有粗重与细滑之说,但是随意一调整,就可以带过去或者运用它。他这个受觉叫轻安。轻者,远离粗重之义。什么叫粗重?它把你阻碍到这个地方,你就要痛,超越不了。


我们从言词上这么讲,好接受一些。好比说我痛,我稍微调整一下就过来了。它不是不痛,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知觉可能是砖石瓦块吧!大轻安,痛、麻、胀等八触因缘都退失了。八触是欲界众生的受觉,八触一过会得色界受觉;色界受觉就特别轻安了,是一种空灵的无我的轻安。一般没有出欲界定的人没法与说,从内涵上可以提示一下,但也没意义。超过欲界定,八触因缘消失了,四大成了色界的细微四大,境界无量无边。像种种天宫、种种妙相、种种听法因缘,皆是无量无边,也根本没有什么骄傲不骄傲的因缘,他那是一种简单觉受了。他再看一些人的过作——不知法益之广大,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特别可怜!现在这样的人特别多,法益不得增上。


得心轻安——心轻安,身也就轻安,周围环境也会轻安。轻安功用的发生不可思议!我们现在人学法,法益比较弱,容易留步,容易骄慢。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得轻安、得瑞相之后,修持方法就变了,要调整一下。释迦佛直接给我们说怎么修持的方法。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衆。】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四月十五称为夏首,四月十五以后不称为夏首。“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不聚众,清净安住就要远离徒众。应远离这个因缘,作个隔离、隔开的因缘,不能在自他愦闹中运用了,愦闹不能成就。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就是立誓。我们出家人安居都要立个誓,在这九十日中要怎么做。“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前面是身份,后面称自己名号。“踞菩萨乘”,要安住在菩萨乘利益中。“修寂灭行”,因为寂灭行是断除烦恼、断除生死根的方便。现在一些人说寂灭话而不行寂灭行,叫相似语,一点力量都没有,一点烦恼挡不住;烦恼一现前,根本不能自制。寂灭行发生功用以后,则能自制;虽然有业习,也可以烦恼,也可以表现其他因缘,但能迅速调整——不隔念的调整,不隔时的调整,不隔日。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与诸佛菩萨同住,入寂灭海。“以大圆觉为我伽蓝。”就是以大圆满觉作我所安住的地方、和合的地方。“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身心寂灭,称为安;九十日具足,行不易处,是为居。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会现前。“涅槃自性无系属故。”这样通过外缘引发内在之寂灭行或者说平等性智。若在关中,亦是无起无作,寂灭游戏,人会方便一些。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自己立个誓要这么做,这么做能迅速成就法益。这样做必须要种种因缘成熟,内护外护因缘都要成熟。若不成熟,不但不能成就法益,还会出现其他过失。过去说内护外护都要圆满成就。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以这样形式来显现安居真实内涵。比丘安居也是这个内涵。所以许多人真正安过居以后,对安居极为向往,到安居时会特别振奋,感到自己生命又会有个改变过程或者改变的因缘。没有得到利益的人,对安居会麻木不仁。或者一听到安居,就是说九十天不能做其他因缘,不能那么随便,反而生烦恼。


这个地方是对七众讲,不是单为出家人讲。释迦佛在经上所讲是摄七众;在戒律上所讲,是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的针对性戒律,要有相应实施,不能逾越。而在这样经教上,大家都可以通学、通用。

“过三期日。”三期,百二十日、百日、八十日——根据自己因缘,或者一百二十日,或者百日,或者八十日,都是可以的。“随往无碍。”我这个感觉特别强,安居以后下来走动就轻松一些,或者随意性大一些。这几年安居虽是相似安居,没有实利,但相似利益还有;走动没什么障碍,没什么惧怕,见什么样人、什么样修行、什么样道场都容易适应,没有什么挂碍,比较方便。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不是你闻,也不是你想象,你听别人讲也不顶用。这种闭关修持,听别人讲什么都没有意义,到时境界根本不是那回事。许多人听人这样说那样说,其实听了对你没有用,有的反而成障碍。讲一点只能当故事听或者作个公案。境界是别人的宝贝、别人的受觉,对你没有意义。


你说能不能启发一点什么?你向往怪异,启发怪异,到里面会出现,可能会疯在里面;喜欢智慧、善巧之类,可以讲一点。向往神奇怪异,这样人不能闭关,静观都出问题。有时特别静,像一盆静水,马上会照见许许多多因缘。发心不正,那么扭曲的因缘基本上会现前。这样事情很多,公案也很多,公案就是大家可以参考的例子。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一定不要把法定到某一格上!你认为是这么样,这会出问题的。关内境界非自我设计与想象,许多利益你根本不可想象。我虽然没有闭过关,但从自己一些关在房子里住的受觉上、十天八天或者几个月的感受上,也强烈感到不能设计、不能预计,许多利益没法设计或想象。收获都是意外的!自己想象或听人说,到那地方不起作用。“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从奢摩他上说。“不起思念。”其实不起思念是极易的。人一般认为这个很难,说我妄想纷飞——妄想纷飞不是思念,是过去业力的一种惯性罢了。思念是你发起的或者是你随顺妄想流转的。要是妄想生了,淡淡地看一看,可以不起思念。这个方法很简单。若作行持,这个地方不复杂,心里很快能寂静下来。


我们看虚云和尚经常披一个厚厚的衲衣。一般在关内,至静发起,身上基本没什么暖气。最初基本上是这样,身体上温度很少很少。因为他这个思念少,生命活力自然静下来,暖力也就弱,所以穿大袄也很正常。


至静,的确是以不起思念为方便下手处。不起思念不是无记、昏沉,它是清清明明、明明利利、轻轻松松、无挂无碍的状态。这个状态若一生起,可以永远运用它,可以尽未来际运用它,当然也可以不运用它,因为它是自家宝贝。你要是在这个地方能运用起来,这就成你自家的宝贝了,可以随时取用它。这个地方不是占有——它没法占有,但是可以随意取用,就是开发的这种宝藏。

“静极便觉。”静极这个觉与我们想象、与我们现在这个觉不是一回事。根本上是一样,但运用就不一样!

“如是初静”,最初发起这种静。这种静有什么内涵?佛在此处给我们表现得极为充分。“从于一身至一世界。”先从自己身相的受觉达到至静,然后至一世界。这一世界是一小世界、一中世界还是一大千世界?还是无量尘沙的世界海?还是种子世界?还是华藏世界?还是一真无界之界?这是法益差别,不运用者不知,只能说释迦佛在这个地方说得极详细极丰满。“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我们可以审视自己有多下劣、有多迷茫了!你的觉能遍满一世界吗?这个房间你能遍满吗?若能觉遍满一个房间,此房间内任何举心动念你能知晓。你能吗?要有能遍满这一个房间的纯净的觉,这里面每一个人的想法、任何人的举心动念,你都能察知。这不是开玩笑,不过是从这个地方来说这个觉的真实、直接、清明罢了。

佛法不是我们以自己凡夫心能想象的!像说他心通他心智其实都没什么,这种定的因缘,就是涉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都会引发这样利益,没什么骄傲的。真正得到这样利益的人,根本不会骄傲,他没有骄傲资本,他只有清净的因缘、光明的利益、给予的悲心,没有其他东西。若不是这样,多是鬼神入体,因为只有鬼神才有骄慢的生命现象。这个地方只是觉性的清净,没有骄傲因缘。所以真正证得大方便的人,特别地平和与随顺!一般人得点小方便、相似方便或者有魔障,反而特别骄慢横行。

这个地方为何要反复提?因为若能真正这么行持,会发生这样功用,极容易。以前有个法师和我在一起住,别人想什么他马上知道。他跟我说,我说这不过是相似因缘;如果生骄慢,会危害你。他不服气,后来出现魔难了。别人想什么他马上知道——这个地方一定不能有骄慢因缘,一定要把心歇下来,因为这个地方你遏制不了因缘。假如随师学,师的棒喝、呵斥经常加持你,使你不敢动心念,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所以说不辨师之善恶、随顺师教者,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至静。

过去沙门叫求寂。什么叫求寂?随顺师教,能迅速得到这样利益。但对我们现在学佛人来说太遥远了!骄慢、邪知、不随顺师教、不请师教,根本不能发生利益!这事不难,与我们极为亲近——一定要这样认为,才能发生这样功用。许多人高推佛法,于佛法也不得利益。我们这个地方审视一下。

禅那、奢摩他、三摩钵提这三种行持法门,佛在结三期中,先为我们提出来的是奢摩他。奢摩他下手最易、最简单。因为我们众生最怕业习,结果业习越来越炽盛;最想把握业习,谁知业习是虚幻影像,越想把握,越产生疲劳、虚妄的因缘。所以奢摩他是个极简单修持,就是不起思念。不起,很简单;不起,不复杂,一般人把它看复杂了。妄想纷飞,那只是过去的惯性,与你现下的不起不相干,不能扰乱你这个不起。不起有不随之义;你随了,还是起了。现下就是运用佛性之义,佛性是不动的。

所以看妄想就像看戏,你看就对了,也不随它,也不取它,也不舍它,自然融入不动的平等智,久久地就会至静,觉就会露出面目。觉性即是佛性,佛性会发露出来全体面貌,先充塞一身心、一世界,逐渐波及到一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穷世界,乃至到华藏世界,乃至到不可说不可说之种子海世界。你说行持有这么厉害?本体是这样,法性无二,法自然是这样的。但若不通过不起思念,遍觉、见觉、用觉的因缘不能发起。这个方法极简单极简单。

一般的念佛是通过一个声来不起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参话头也如是:念佛者是谁……他没有作取,也没有作舍,前念没有生,后念也没有灭,就是念佛者是谁、念佛者是谁、念佛者是谁……久久地不作不起,自然会得所谓的觉,就是破除无始无明。什么无始无明?他的业流,起思念或者随思念——就会扼制住这种不能自止的因缘。

现在人管不住自己,活个生命,意识管不住,色身管不住。为什么那么多得三昧的人生命可以随时住,可以调整?晋朝慧持法师与其兄长远公大师同时出家,到宋朝时有一个大树被雷劈开,他还在里面坐着
[2]
。人的生命、时空本来无意义,是种幻化的以妄加妄的交织的业流,形成一种所谓暂存实体。实际它不是实体,是个幻化的体。但我们把它当真,被它左右,被它主使,所以人命百岁,不能自制。

像虚云和尚活一百二十岁,不算难事,因为用心念少。少食少欲的人,生命长;喜欢炫耀张扬的人,生命短一些。生命可以调整,大家可以在不起思念上好好运用。要用观察的因缘看,什么事情与自己不相干系的时候,心里不作取舍、不作爱憎的时候,这种因缘很容易发起。包括自己妄想纷飞的时间,也可以不作取舍。向内的因缘叫自众,外面的因缘叫他众,自他二众不作取舍,就不会起思念,能迅速得入寂念。我们可以试验一下,静一静,不是压迫自己不思想,也没有什么压迫的,人本来没有思想。这么看简单一些。一切思虑都是劳虑,是妄想纷飞出来的东西,是过去痕迹的波涛、波澜;水本无波,因风而生波。你那个心风一息,它也没有波了。

这个地方可以运用!我们不妨用八分钟十分钟地试验,然后三十分钟五十分钟地试验,然后一天两天地试验,可能真会发觉。这个地方可以破除根本无明,能得真正智慧与善巧。

修法不出此三路,没法超越。不管你是念佛、持咒、结手印还是行般舟,乃至行持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三类,这是决定说。这是诸佛如来十方菩萨决定的三种业。你要认为这三门之外还有别法——邪见。所以这三个法可以说是总持法门的一个分别表述罢了。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像刚才举的房间例子,这决定没什么可怀疑的,也没什么信不信的,就是这个事情。像广播站可以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广播,全世界任何收音机都可以接收,调到那个频率就可以。我们人这个觉、至静达到某种状态,全世界任何众生举心动念,他都能收到信号。这是一种物理比喻,大家要去实践!若不实践,佛说、我们说都没有意义。若实践,真正成法了,有意义了,有功用了。

有人把神通看得了不起,作为资本,其实神通不过是佛法的下脚料。在做正品时自然会产生这种下脚料或边角料,不是正用。我们不用这么淡的看法,就会被一些妖魔鬼怪所左右
。像山上的一些山神、树神、千年狐狸、万年蛇或者千年万年的蚂蚱、蜘蛛,也可能有五通;你只要动个念,它收到这个信号就可以附到你这个因缘上,来指挥你的命运。现在被这种东西左右的特别多,他还张狂、嗔恨心大、危害人厉害,使很多人感到自己特别下劣,甚至丧失学佛法信心,使许多人认为佛法就是怪异,所以贻误无量众生,瞎却众生清净眼目。末法时代这些东西猖狂,因为这些东西能吸引人。

这些东西有一些人力不可及的作业,调整人的因缘也可以,把你的环境作个幻化因缘也可以,没有什么!如果不起思念,无所需求,这些东西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它再大的蟒蛇、再厉害的妖魔鬼怪,对你来说没有一点伤害。请神容易送神难,沾上这东西,想甩掉特别难,但现在人反而想请这些。前几年流行的一些功也是这个时代因缘的感召,因为信仰危机,人们出现心里空白阶段,所以这些妖魔鬼怪纷纷出世。

它不像佛法,佛法是正教!那些是一时的因缘。但许多人就被妖魔鬼怪所利用,借着大家思想空虚,输送一些过失、罪恶,不是真实利益啊!佛法为什么能长久住世?因为是正教,他能利人、利社会,能给社会带来安稳,能给人类带来安稳,能给人带来自尊,给社会带来庄严,带来清净的善法。掠夺性的、杀鸡取蛋性的不是佛法,大多是妖魔鬼怪或者天魔外道的因缘。佛法决定不是那样。佛法是极平和、真实、安稳、安详、柔和、随顺、利益、光明、自利利他,佛法都是讲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大目犍连能到地狱中寻找其母,你没有这个本事不要说你有神通,欺骗自己。大目犍连随时可以到他方世界,可以领其弟子到阿耨楼池去打坐、到他方世界打坐、到忉利天打坐、到四大天王园林中打坐。那叫神通,四大随意自在,叫如意通、神足通。佛法告诉我们真实,不搞虚假,也不搞相似。如得天眼,能见无量世界。你要想知道东方琉璃世界,有天眼者可以随时给你讲东方琉璃世界,说现在药师佛在讲什么法,有多庄严;有神足者可以随时到。当然这是大神通,是佛教讲的神通。如密勒日巴大师能随时到十方佛国听法,是为神通。

现在人胡乱说或者编故事多一些,没有传承因缘,自以为是,妄自发明,把许多人思想搞混乱,扰乱视听;使许多人迷茫无依,不知什么是法。我经常听人说他天眼开了、慧眼开了,能看见自己的骨架、能看到别人内脏、能透过墙壁……这不叫天眼、慧眼,根本不相干!这些人自己愚昧罢了,还要把这种愚昧传播给别人、压迫别人,还要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愚昧可怜!我们一定要学佛,不学佛太可怜了。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大目犍连往那一坐,三千大千世界下雨的雨滴数他都可以知道。他可以看到帝释天和修罗界打战——别人听见雷声,他看见是胳膊腿乱飞。在经典上记载这些故事很多。

一定不要未证言证!一定不要自欺欺人!我遇到一些人说自己怎么样了;也遇到一些真正有善德或者神变方便的人,反而一语不发,没人知道。在社会上跳来跳去那些人,像幼儿园的孩子在大学教授面前炫耀自己那一点学问,特别地可怜!说我有多大本事,特别地无知,但又特别能欺惑人。这个地方要审思。此处释迦佛所说是真实的,人人能做到,静下心来都能做得到。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不是你想象的,也不是听别人说的。我也没有证过,但我以前看过几本经书,对经书深信不疑,所以看到那些连佛法边都不沾的话,感觉特别可怜。我也感觉自己可怜,生活在这个相互欺骗、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的末世。一些人欺骗,大家反而崇拜,被欺者与欺骗者都可怜。

“终不可取。”张扬自己这个因缘,或者自以为是,就取了。自认为有所得,自认为有这种因缘,这是起思念了。这个法主要是在不起思念上运用。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三昧这种幻化功用。“当先忆想”,他从忆上发起,这是作意因缘,与前面所说行持方法不一样。“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这个地方要立愿、立誓,要忆。这是个勤劳处,要反复思维某种东西,反复练习或运用某种东西,练出一种幻化之力。

以前有个与我有缘的居士,经常到我那儿说法师我看见你在屋里干什么干什么。他经常说,我就害怕了,因为我在房间做什么他都知道。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是他家祖传的一种方法,叫圆光术,一想看就看到。我说你不要看我。其实这是雕虫小技,但是他反复训练的确可以训练出来。他说你想学也不难。我说我不想学。他说我说一点,你就不害怕了。我说我不是真害怕,出家人本来被全世界人看得到;我一直感到我在玻璃匣子里装着,被全世界人审视,被一切佛菩萨审视,被一切含识审视,所以我们会端正自己。我说你说的这个因缘挺可怕。

在民间这种方法我以前也听说过,知道一点,但是没有人像他那样跑来跟我说,像找我证实一样。这种方法很简单,有人用水抹在手上、抹在墙壁上或者拿个水晶球、光胶片都可以。主要是反复练习,练习到某种状态。我说你不要给其他人这么看。他说不会,我们传这个有要求,好比说看人有坏心、恶心或者男男女女非法事、做罪恶等因缘,会坏自己,会受业报。所以他有禁止处,有些地方不能看。他说出家人修法的地方可以看。我说最好也不要看。

以前我有一个同参,在打坐中突然出现想看谁都可以看到。他那不叫圆光术,也没有什么,若是看不好,也会发生这个事情。要是用自在了,随意看。这个地方举个例子使大家有个感受罢了。三摩钵提是一种可以反复训练的方法。比如入火光三昧,他反复观某种因缘,反复修持,进入身像大火炬一样的状态。月光三昧、月轮三昧,或者别人看他是树木、花朵、水等等,很多很多,和这一样,勤苦修持罢了。但要在前面所说那种不思念的基础上修持就很简单了。

“勤苦三昧。”在这个地方要反复练习。好比说八万次练习可以成,或者说一千次练习可以成,要勤苦练习。这是为度众生示现个方便罢了,不是炫耀。现在这样的人还是很多,在民间有某些三昧或者相似三昧因缘,可以运用某些幻化境界的因缘。你要是心底没有挂碍,不追求神奇,这样因缘也不是太难。你要是喜欢怪异或者妖魔鬼怪,这就会遮起来。修持和这不一样。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你若不发大愿,有些三昧不能给予你,给予你会危害世间。所以法宁可使其寂灭,不可传与非人。有些人不能给他法,你要给他法,这世界都坏了,世界成他手里的东西了!他不会利人,反而会害人。所以法决定不能传与非人!一些方法很简单,几句话,照某个时辰、某个方向、穿某种衣、做某种法,七天或者三七天就成了,很快。但不能传,因为现在很多人不是利益人的心。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不是我们能想象的,行持过来才能知。这种境界决定不可取,一取就著,一著就坏,一坏就魔难现前;或者狂乱,或者骄慢,或者未证言证。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禅那的行持方法也很多。数门,此处是以种种法的修持。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对生、住、灭这样的念能方便运用,能分别区分。我们现在人不能区分,我们这个分别不是真正区分,是爱舍的、妄想的区分;这个地方是智慧的、清净的、无有取舍的区分——木石是木石,砖是砖,没有好坏,也没有取舍,这样明明确确区分,无情地区分。这么说比较简单一些。“分剂头数。”在密教中有法界体性智,也有此区分因缘,把法界清晰分开:哪一类、哪一类……他没有爱取,这个分别不生烦恼、不起心念。不像我们一分别就起爱取,爱的就取,逆的就有舍或嗔等因缘。他没有,他像保管员一样分东西,是无情的。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在行动坐卧中都可以运用这种条理性,往那儿一坐,这种条理性自然可以运用出来。“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好比说十人,知十人之念;百人,知百人之念;念念分明,清晰得很。能不能这样?佛在讲法之时,这样因缘挺多。佛在经书上举这样例子很多,多看经书,可以引发志向。

“渐次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和弟子到上山去讲法。同时他许多在异处的弟子都说密勒日巴尊者在他们处受供养或者讲法等等。大家相互争论。尊者说不必争论,都没错。何以故?可以说每一滴水都有他一个分身,他可以视自己如掌中物,这个身是无身之身。这么说有点勉强,这么提一下吧!

梵网经中说释迦佛千百亿化身,一世界一菩提树有一身;无量世界亦复如是,各坐菩提树,教化无量众生。学菩萨戒者读《梵网经》,在这地方也会引发一点觉受。说觉受比较方便,不然你会迷闷。读读普贤行愿品也能对这个迷闷有个解开方便。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终不可取——我们众生与佛菩萨在作业上有这个差别:佛菩萨作任何教化因缘、广大功德因缘,都没有取处或者占有处、自以为是处、所得处,没有度处与被度处,但是度无量众生,利益无量众生。我们为人做个什么都记得清楚,以求图报;不报则起嗔恨,说我为你服务,你就要听我的话!

古时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当时的勇士,有一天回家,他母亲说你有麻烦了,太子要来找你。他说我不求于人。其母说他恭敬你,是要索你的命啊!后来燕太子以厚报待荆轲,使其刺秦。我们出家人的命也经常被人索,不要认为恭敬是好东西,要审视。许多人要别人恭敬、希望别人恭敬。现在许多人与燕太子是一样想法——我给你磕头,拿金银供养你,要索你的命!

恭敬,希望大家不要这个东西,没有好处;你有沾染,别人会索你的命!所以终不可取。此清净行持与世间所行差别极大:一是沾染,一是无得无失、无作无起。学佛不学佛,从这个地方可以判出来。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这是下手方便。


【若諸衆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师击桌)这是佛法行处!每个后面最重要一句话就是终不可取。最重要的因缘就是前面行持要真实——真实,终不可取。世间人要占有;出世间什么都是付出,无代价的付出,利益的付出,无作无起的付出,顺应的付出。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末世众生无由发起神通、自在、宿命方便。无由——没有理由,业障深故。所以我们要忏悔。“当勤忏悔”,忏悔可除。虽有种种垢障,忏悔可以消退。真正痛忏,如大山崩,迅速使之消退。不忏悔则障越来越炽盛。这个地方决定平等,忏悔者得清净、得光明、得安稳、得种种善巧利益,不忏悔者不得利益。

“常起希望”,这是法欲,常向往法,常对这三种法作为向往、归依,其他的不作向往。“先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三个因缘要清除。实际上就是忏悔这个——憎爱、妒嫉、谄曲。可以审视自己。“求胜上心。”这样人可以作善友,可以作朋友。运用不好,就在爱憎、嫉妒、谄曲中发明。

我说我这个人可厌、可耻,生活在这个末世,没有责怪别人的意思。我经常听一些谄曲的话、挑拨是非的话、爱憎的话,不是我们痛苦不痛苦,是这个因缘特别痛苦,这个幻化特别无聊;但众生在这里面捕风捉影,孜孜不倦,不能自知,真是可怜可悲,让人不能忍受,是为可怜悯者。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二十五轮你若不能发明,可以于此三种净观不断地实践,这是又一种说法。二十五轮是定轮,就是定下来不能动,就会成就。这个地方是你不断地反复熏习。这种方法没有前种方法方便——定轮,你定能迅速成就。佛在经典上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说定轮,肯定是直快。这样修持是对钝根人说。什么叫钝根?没有办法,选择不定。怎么办?就慢慢地搞,看哪个有缘,找个因缘再修持。

“心不放舍”,对任何生命、任何东西都可放舍,唯此三法不能放舍。我们念佛实际都含着这三个法。你放舍这三个法就是放舍十方诸佛,也放舍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了,不堕落不轮回不可能的。你在这个地方不放舍,乃至在睡中、行中、四威仪中都不能放舍。你说这是法执吗?不是。利益现前,你自然会调整。执著这种因缘不叫执著,是名法欲。法欲会发起善法之成就与修法因缘,因缘成就了就可以修法,修法成就自然可以放舍执著,可以得安稳。“渐次求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维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圆觉唯此三法能证。“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若百二十日,若百日,若八十日,这是佛给我们定的三期日。“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维。”三七是假设说,若不得相好,都说为三七之数,在其他经典上有这样解释。三七是忏悔之数,什么时候忏悔得善境界相——欢喜、轻安,方能正思维。若不然,是为邪思维、颠倒思维、妄想思维,劳虑,没有意义。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我们见到的境界都是我们记忆里取下来的,若以为真实,境界不能发生,真正利益不能现前。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奢摩他,主要是至静,不起思念,当然也不断思念,不制不随最方便。三摩钵提要正忆持,主要靠忆念、观察发起利益,主要是运用意根。禅那可以以种种法发起利益、轻安、功德,发起寂灭轻安,在行动坐卧中都得到寂灭的圆成、圆用,洗除烦恼。

禅那是根本的法、法身的法、清净的法,在任何处任何时都不被相境所转,见诸相非相,一切时处皆在寂灭、清净中得以安稳,叫寂灭轻安。三摩钵提是大悲轻安。奢摩他是至静轻安。有这种轻安,人会特别明快,生命安稳,消耗得少,体力炽盛。这炽盛不是其他,就是自己的受用特别喜悦、平和、安详。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若在三种法上能修持,是名佛,是名世尊,能饶益有情,于众生作依祜主,作世间眼目,开众生法藏,真正饶益有情,拔众生生死苦本,使一切众生离幻化业,不可思议!遇到这样的法,我替大家庆幸,也为自己庆幸!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忏悔是我们末世钝根众生超越自己钝根的最殊胜方便。“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1]
传统中说太阳,为阳之盛。所以有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说。

[2]
《五灯会元》卷六载:徽宗皇帝政和三年,嘉州巡捕官奏:本部路傍有大古树,因风摧折,中有一僧禅定,须发被体,指爪绕身。帝降旨,令肩舆入京,命西天总持三藏以金磬出其定。遂问:何代僧?曰:我乃东林远法师之弟,名慧持。因游峨嵋,入定于树。远法师无恙否?藏曰:远法师晋人也,化去七百年矣。持不复语。藏问:师既至此,欲归何所?持曰:陈留县。复入定。帝制三偈,令绘像颁行。偈曰:七百年来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何劳木作皮。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慈法法师 读讲

岁次庚辰(2000)中秋于西安大圆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