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本起章开示


【原文】

夫欲运心修行。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本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多云。先且渐修功成后。自顿悟。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皆先顿同佛解方能修证。故彼纵十信位满便成正觉。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故此文殊段中顿彰信解之境。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普贤等十菩萨节级显示总别观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今初言信解真正者。华严三圣观云。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今则顿信本有圆觉。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妄念修行。正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三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


复云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教。管窥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


根寻本末总有三重。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


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入如来境界。


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显著若是。幸不踟蹰。


二发菩提心者。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


然有心体心相心德。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大愿是总。悲智是别。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着。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谓约悲愿。则大悲尽度众生。大愿尽修诸行。约大智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故净名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皆为无分齐也。


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诸佛同赞多劫不尽。故善友翻礼童子。罗汉推敬沙弥。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是以弥勒二百二十二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


三修菩萨行者。即已发心当修诸行。故善财所见诸善知识。一一云。我已先发阿耨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难思佛法即之于心。非向外求非数他宝。广有万行。统之三学。要唯定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以是菩萨所依赖。故天台宗于止观意在斯焉。此第三门。即普眼章以下皆是。


上三重因兼果成四。故我清凉大师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论贯。始终亦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识不思议境。使信解居怀。二真正发菩提心。令栖志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四迥向菩堤因果圆满。今本起因即彼一二。随根修证即三四。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斯焉。


若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一所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末正是其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


然一与四但是觉性。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是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菩萨。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位地始终。同会普光明殿。皆斯义矣。


然本起之义泛释难明。故此一章拔茅连茹。实藉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


【开示】


“夫欲运心修行,”
你看这个文字多简单!你想修行吗?怎么修?运心修行!过去人这个文字啊!直指功德藏啊!“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真正!!!字字千金。不像现在人写的文字,一点味道都没有。“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


“本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多云:”
权宗是渐次修持,权教是渐次之教;非究竟说,非了义说,是为权宗。圆觉经所讲是总持法门,是实教,是真如门,非是权巧方便,但说一乘。“先须渐修功成后,自顿悟。”就是权说。


“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皆先顿同佛解,方能修证。”
皆,就是必须、全部。顿同佛解,因为华严宗是以教相所表明,先起圆解,解后起修,大开圆解方能起修方便。很实在,很有力!


“故彼纵十信位满便成正觉,”
华严经上的说法。十信位还未入贤位,未入贤位即可顿成正觉、便成正觉;信位即可以八相成道,转妙法轮,饶益有情。“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初地到十地,历位修行。


“故此文殊段中,顿彰信解之境。”
信解就是开明圆解。这十二位菩萨中最初启教者是文殊菩萨,承佛威神功德,启释迦正因之教。“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一切修法离不开根本,即真正缘起。要不然缘起不真,果亦不真。“后普贤等十菩萨阶级显示总别观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后面有五种根性种类、二十五种修行方法。


“今初言信解真正者,华严三圣观云:有信无解,徒增无明。”
就是迷信。现在迷信的人挺多。要有信,要有解,信解得力方能正行。“有解无信,增长邪见。”若是滥解,无有信顺之守护,徒增邪见。这样的人妄自发明,恣解经教,自己没事解一大堆,徒增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起行之守护。


“今者顿信本有圆觉。”
开始启我们正信了!“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这是本起,讲的本起章。顿信本有圆觉、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这个信讲得直接明了,这地方是果地教,所谓本有圆觉、本无无明,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念佛也离不开这个。古来已久真正念佛人,不学圆觉经的十分少。他若没有这个印契,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觉,果地觉是什么?你没有一个可知、可察、可证的文字,就没有依从。所以要学圆觉经。


“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妄念修行。”
现在妄念修行的人比比皆是,徒受其恼。“正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他讲的异宗就是权教之说。


“三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
这是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是清净圆明之缘起、圆觉之缘起。你不信圆觉之缘起,就是信邪。这从圆宗所说,非权所摄。这个地方说得十分肯定与直接,不粘糊!不模糊!讲法若模糊,你不知道怎么用。所以这个圆起章一定要学一学。


“复云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教,管测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根寻本末总有三重。”
他把这根末用三重来表达。


“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
要了解圆觉性了,你有发菩提心之善巧。若这个次第一乱,发菩提心就模糊,无有遵循。所以先知一切众生本具圆觉,无散无坏,下面你再发菩提心。实际说本具圆觉,菩提心自然彰显。


“后修菩萨行。”
你若是离开本无无明,无以起修,所有动念皆是造作。这是三个次第——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他写得特别清晰,无次第中的次第,就是圆满次第。这些文字特别得力!


“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
这后面文字是直接启用。“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直指根本!现在人在此处不敢清净守护——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这样自然归入圆觉性,发菩提心,依此修菩萨行。顿同佛解,修行无碍,触者皆菩提道业,十分得力!让人感到直指修行根本动源。


“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
要知道没有什么虚实,也没有谁主宰谁!但看发心,但念所缘。


“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
若不依此圆觉性、本具圆觉性、本有圆觉性,若不知本无无明,依此顿出生死之真正信解,你就不能生起凡圣无异这种决定心智,不能从凡起修。生佛同体,同体岂有增减?!若不依此无始无终之圆满心智,无以引发无上菩提心,多是结业行为,你怎么举心动念也不是法界信,不能全体法界。你不能依信来行,一举法界全体再现,修行决定是结业。所以
自谓修行元是结业——这话说得了了分明。


“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入如来境界。”
这是决定说,没任何含糊的,此生必得不退转甚深功德利益。若依顿解顿悟法门切入,一生决定能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得以成就之清净发心。


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没说要经过多久多久,就是信解悟入之刹那,当下起修啊!


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显著若是,幸不踟蹰。”踟蹰是徘徊的意思。


“二发菩提心者。”
下面告诉我们菩提心。“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心者,策励有情!你虽知圆觉性,若不引发菩提心,不堪运用圆觉,不能启用如来藏。“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我们现在学任何法都离不开菩提心,不能昧失菩提心。


“然有心体、心相、心德。”
宗密大师不可思议,让我们触摸得到这个心。我在广化寺时,每天去书里捞摸菩提心,说菩提心是什么?查啊查啊,作了几本笔记,能运用的菩提心还是没明白,没有具体的菩提心怎么拿得起用得上?不能说文字没讲清楚,只能说不当我的机。记几大本子,只要碰到菩提心的文字都抄下来,后来把它烧了。若是不烧,印出来,都是关于菩提心的文字。


后来碰到这个地方,还抄什么啊!这里面讲得很明白,就几句话。怎么讲明白了?心体、心相、心德。以前搞几本子都没明白,太多了,太繁杂,反而失心了,越看越不知讲什么。那时刚学佛,根性不纯熟。


“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
体,就是你能感觉到、碰得到的。“大愿是总。”愿力能策动人心,是总。“悲智是别。”悲智是手足,大愿是体。


“愿者乐欲。乐欲何事?
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悲智是愿之所用,是为别,总别之说。华严宗这一脉教化,一讲就是总别、别总,或者因中果、果中因、宾主、主宾等,或者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愿是总,就是大愿是主,悲智为宾,主一现前,宾为所用。所以有大愿者,必具智悲。大愿啊!


没有愿,做事马马虎虎。有人说我怎么老想睡觉,啥也不想做?没有愿!没有愿他就不想做事,麻木不仁。所以大愿是主、是总,悲智为别、为宾。我加的宾字,好清晰判定。愿者乐欲——没有这种意乐之心、向往之心,人做什么事都做不成,掉到无明窟、无事窟里了。


“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
说发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著。”这是一种表法。“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大智是正念,无所执著;深心是大愿,乐一切善法,如四宏誓愿之说。


“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若没有大悲心,我们修法总不相应,总没有力量。有人说我坐的可舒服了,念佛气息可均匀了,可静了——这样的人永远不成佛道!没有拔济众生苦难之心,贪图修法之安逸,但为自身修持,多以法堕入世俗,不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这样人现在一把一把的,我以前也那样子。坐在山窟窿里,别人来磕头,还装模作样把人撵走,说我静修呢!静静坐着舒服啊!一坐一天,有时天人给你唱首歌,可好听了,真舒服。那个红绿鸦趴在石头窗上叫,我说红绿鸦不要叫,今天又来人了,讨厌!一会儿上来一群人,说给法师顶礼,我说去!扰道人心!红绿鸦趴在窗上一叫,一两小时人就上来了。贪图安逸时你不知多安逸,但那成不了佛道。所以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心:救护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


“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
没有差别。“谓约悲愿,则大悲尽度众生。”不漏一个!有人说那个人糟糕死了,把他撵走,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那样发心不平等。


“大愿尽修诸行。”
有时我们修法感觉这个法可修、那个法不可修,实际你能不能修一切法?利一切众生?心量一大,舒适安乐自在威神,不假修持,本具圆明。


人往往不相信这个。他们来问我说法师你修什么法那么自在?我说你打多少座了?他说五千座。就是不知本心圆明功德啊!发心不明,修法总是无益。你们修心中心的菩萨,学学圆觉经本起章,保证再一上座就放光了。


“约大智,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
大智表现是什么?了无染著之心智!


“故净名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维摩诘经所说。分别菩提之见,这个菩提心分要彻底舍弃。“皆为无分齐也。”所谓圆满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念佛法门离不开这个,末世修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心。要离开,这一生没有成就的份,难有机会。过去在次第修持中,必有贤圣摄化。否则渐次修持必得退转,进一退九,多生懈怠。


“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
何以故?虚空无量无边,圆觉性无动无染,真实不虚。“诸佛同赞,多劫不尽。”十方诸佛一时赞叹此发心者,这真实不虚的。十方诸佛都守护,一切菩萨为伴侣,你根本不会畏惧。这不是夸张!


“故善友翻礼童子,罗汉推敬沙弥。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
举两个典故,为了喻法。说有沙弥发大乘心,欲拔一切众生苦,同成佛道。阿罗汉一看,这沙弥德相圆满,顿时生起礼敬之心。所以发心之刹那,威德者所见。我们这里面要有一人发无上菩提心,十方诸佛一时起座。关键你不信,你看不见,你说我动啥心念谁也不知道,实际十方诸佛一时了知,你相信就对了!不相信就慢慢来吧。


所以先者为难。何以故?诸佛不过是先发心者,我们都要同入此心,诸佛只是先发此心、先证此心、先用此心、先传播此心者,是为尊贵、为难发、为稀有,为我所顶戴、所皈依,这才皈依佛。要不然我们有同样的心智皈依他干什么?所以先心之难得。


“是以弥勒二百二十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
他举这个说法,先同圆解,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前面讲根寻本末总有三重,这三重的前两重,说此二门正是本起因。第三重——


“三修菩萨行者,即以发心当修诸行。”
你有信解没有行持,像美餐具足,还会饿死,因为没有法味呀!


“故善财所见善知识,一一皆云: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这个发心之后,所有遇到的善知识都能导引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时不管他是老人、孩子、外道,你就知道尊重一切了。不是说那是个小孩你不要尊重他、那是个外道你不要尊重他……要发起广大尊重之心,如密乘里所讲一样:时时得见一切有情皆是上师再现。发起这广大圆满心智之守护,平等一味之供养、爱乐、尊重。


念佛法门是念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是人人皆佛之心智守护。这么好的东西供养大家,有点于心不忍,本来我想把这个东西装在口袋挺好呢!(众笑)


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了悟即是顿同佛解。了悟,虽是解悟,不可思议,实是以菩萨为伴侣——你能这样解悟,菩萨就是你的伴侣,诸佛就是你的根本守护者,这没啥好说的,你于无上道决定得不退转。我们真是庆幸啊!遇到宗密大师这样大善知识于我等开清净教言,实在令人感动!所以即是依理而修。


“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
善哉!以行酬愿!酬什么愿?诸佛之大愿,原来我们不离凡夫身就可以行诸佛之大愿。这讲得明了清晰。所以以佛愿为己愿就可以行了。要不然我们说以佛愿为己愿是大话,与你了不相干。以行酬愿!在一些法门中但讲佛心是众生,众生即佛体,不离此体即成佛道。你敢吗?不敢就慢慢来,次第修。这么好的文字,这个好的法呀!

难思佛法,即之于心。”难思——用你那妄想心去分别了知太可怜了,永远没法了辨。“非向外求,非数他宝。”是自家珍宝。


“广有万行,统一三学,要唯定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以是菩萨所依赖。故天台宗止观义在斯焉。”
缺一个膀子就不能飞。所以有愿就要有行,有所了悟就要亲证。“此第三门,即普眼章以下皆是。”在圆觉经中普眼所启教。“上三重因兼果成四。”这第四重是其功德利益。


“故我清凉大师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议论贯,始终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识不思议境,使信解居怀。二真正发菩提心,令栖志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四回向菩提,因果圆满。”
宗密大师是华严宗第五祖,清凉国师是华严第四祖师。这是清凉国师所答。回向菩提,因为一切万行不离菩提,菩提指导一切万行,是为圆满。


“今本起因,即彼一二。随根修证,即三四。”
清凉国师排布四重义,又分成这两段。“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欺焉。”从凡至圣,炳著,是能清晰看到。


“若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
他总结成四句话。“一所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末正是其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后面他有解释。


“然一与四但是觉性。”
一四所解——因因与果果,本是因因与本是果果,讲的是觉性。这个说法你可以对照。中间说正是其因、正是其果,或者说起末、摄末,是运用过程。“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就是不假造作,全体大用。性非修证,性非不修证。非修证,非不修证,说修证有造作相,说非修证有断灭相。所以此处非是对待说,是真如说,所谓果果与因因之说。


“是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因果同时,通达无碍;因果无逾始终,始终畅明因果。“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菩萨。”因赅果海就是初心,就是与佛果等知等量。证佛之后还为菩萨,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净土一法彻彰于此,说念佛时是成佛时,成佛又是菩萨,虽用佛果尚是菩萨。

 “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位地始终,同回普光明殿,皆斯义矣。”就是说在普光明殿中,始终作业不离圆满菩提,不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本起之义泛释难明,故此一章拔毛连茹。”
若解释太多就麻烦了。茹是根。“实籍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  撰
慈法法师乙酉年于保安寺开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