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短出剃度受戒的第一节课,来谈个题目,使我们在身份转换过程中了解出家人应该有什么认知与发心,或者梵行生活与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尝试作一些角度的剖析。
我们从一个生活在世俗中有须发的普通人,发心来到寺庙,求授三皈与十戒。在此过程中,我们着装与形象改变了;通过三皈依到十戒的守护,也来改变自己内心世界。如果单单改变形象,有衣物、有机遇、有把刀子就可以了。要改变内心世界,区分与世俗生活的差别,就需要清晰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教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走出过去的思想意识习惯,建立一套全新的生活、言说与意识的机制。
这个机制在佛教里最原始地称为沙门法则。沙门所有行为与世俗的直接差异,就是不再染著于世俗的任何得失、人我、善恶、大小等等,令世俗的分别执著心智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引导下休息下来,使我们无始以来业相续作一个终止、作一个转身。这是十分精彩的转身,就是彻底回到我们与诸佛如来所修行圆满功德一样的心智上来。
一切诸佛如来所证得正等正觉之功德利益,或者其实质内涵,人人都具足。我们要从此具足点来发力,就是来思维、来作为、来言说。这种思维与言说是皈依佛产生的真正效应。这个效应是永别业力相续的一种开始。我们思想上要有这种观察、认知与了解,怎么永别世俗无量无边业力的纠结与相续?无疑地皈依佛,运用我们与佛陀原本无二无别之法性心、真心、实相心来起步。
这个名字很生疏,说实相心、佛心、真心,我们作为普通人、普通作为者,怎么运用这个心?皈依!像在秋收季节,把这块田地那块田地的庄稼全部收到一起,然后去掉杂质,变成纯是粮食,再归拢到一起。我们来皈依,也把无始以来的业收到一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作个完整的清晰的生命中对过去的终结、对现在的开始。这个开始即是梵行生活的开始,是告别世俗生活纷纷攘攘,对无始以来纠结、迷失、徘徊、择取不定的告别。
我们通过三皈依可以做到彻底告别!可能我们还不清晰,没想过这种告别,但在求授三皈依那一刻,在形式与作为上已经永别无始以来无明烦恼业的纠结,对我们俱生而来无量无边的业力相续作了一个终结。这个终结要依法则才能真正做到终结事实,就是里表一如这样作用力的事实。
我们已经告别过去的形象。你把须发一剃,穿上出家衣,搭上缦衣,乃至拿上具等等,在作为与形式上已经改变。从三皈依、五戒、八戒乃至授到十戒,不管是沙弥尼还是沙弥,这一切教法一切戒法之内涵皆是释迦文佛亲口宣化,就是在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智中产生出来的一个摄护我们永别轮回的真言——不可思议的法则!
这每一条戒都是接引我们成就解脱道的甚深善巧。解脱什么?从过去杀、盗、妄、淫等诸恶烦恼中解脱出来。这个戒怎么能解脱?他十分简洁地告诉你不杀、不盗、不妄等等。十条戒我们都有授受,在这半个月学习中,要把这十条戒有个过滤。这十戒是我们出家梵行生活内在制止无始以来恶业相续的一个极大善巧!因为他来自于佛陀无漏心智,是无漏法之传递与给予,来印契我们本来具有的无作、无染的安乐心。
你说不杀不盗不妄等等就是无染吗?我们可以实践。在过去的杀业相续中我们不再作为杀业,而是遵守佛陀所制的不杀这条戒律,在杀缘成熟的情况下,在杀缘习惯相续、思维意识下,我们终止了它。因为这是一个不应作的陋习,会使生命相互残害,生命无有安稳,有短寿等恶报。这些怖畏的果报我们终止了,在杀缘成熟时、杀缘的意识习惯表现时,我们终结了它。我们出家的梵行内涵由此开始,内心的内涵由戒律开始。制止我们无始以来杀业的作为、思维、习惯,会使我们的心安住在不杀的慈悲心中,不杀的安乐心中,不杀的无作休息心中。
这个心就是一切梵行者、一切出家人应守护、当守护的事实的心地转换。这个转换会成为无漏戒体,就是无漏的作用力。这个力量会给我们生命内涵带来崭新的不可思议的安乐、充盈、慈悲、善巧;给我们生命带来新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会逐步了解这个无漏的、出轮回的直至成就无上菩提的极大善巧。
戒之所以有不可思议作用,是其来源不可思议。世间也有这样的善人,生来就不杀生。他们是源于一种习惯业报,没有来源于世尊的教诲相续。所以渊源出处不一样。我们明确现在的不杀是来自于世尊与一代一代出家人所守护传播的戒法给予,即是无漏戒的给予。那么我们不杀就有无上大利,能转换生命的所有危机,把过去无始以来因为杀盗妄淫种种恶业或者相续轮回业作一个终止,就是波罗提木叉,所谓保解脱之真实功德——给一个无漏的功德。
这个无漏就是业不再相续,但是善缘成就。什么善缘?你不杀就会慈悲爱护于生命,给予生命无畏、安乐,给生命以生机盎然的推动。我们不杀里就含有护生、爱生的真实作为、应该作为的事实内涵。这个内涵我们从不杀这个不应作的事实守护,造成在杀业上的休息,过去杀业陋习休息下来。随着不杀的作为休息,我们展示护生的方便作为,令生命不滞于单在不杀状态中。不杀、护生——这是一个应作与不应作的活泼推动,使我们生命在出家及其相续中,乃至回到世俗生活中,都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生命鲜活,也就是智慧慈悲的相续。
不杀戒中有智慧,因为不杀得到了休息,得到了安乐,得到了无作的广大空间。这个空间是无怨无悔的,是令心清净安乐的,是令心无畏自在的,亦令其他生命得到无畏的布施与给予。他用慈悲爱护生命,给予了生命广大的正面的支持。他有极大善巧,这个善巧在运用这种智慧慈悲过程中,会不断地深入与细腻起来。
不妄语亦复如是,不邪淫亦复如是,不淫欲亦复如是,十条戒中都有宣化。梵行生活这个特质,通过表相与内在契合,是我们告别乃至永别生死轮回的一个胜缘。生死轮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断地造作,迷失在生死轮回中不能自拔。不能自拔的轮回给人带来茫然、迷失、痛苦、挣扎,生命会呈现与这减劫一样的共同衰减相,就是福德越来越薄少、善缘越来越薄少、寿命越来越薄少、环境污染越来越厉害、人际关系越来越无信于人、无信于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若不能终止无端的无尽的轮回,轮回之苦终将使我们在未来无量无边的生死海中挣扎,那是极苦之事。
因为出家这种形象改变,以及戒律、教法给予的内心转化方便,使我们身心有新的依止,对生命有完整的新认识。这个认识来自于形象改变,法则也使我们心地、作为与思考得到了改变。我们会学到一些简单的念诵与思维方式,对戒律有一些实践与了解。这半个月出家生活会使我们身心有一个尊贵的清晰的开始。真正能善始善终实践法则者,从此开始一直到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依三皈、五戒、十戒等等守护与转换而得成就。
这是十分稀有难得的作为与机遇。因为可以真正永别我们无始以来难以自制、难以把握、难以抉择、难以告别的轮回相续。是什么样的因缘?我们在这半月中可以慢慢地思维与了解。形象变了,饮食方法、生活方法、言说与作为等等我们都会少许学习与了解。做到什么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这个缘起是多么重要!一定要了解这个内外缘起的守护是多么重要。不一定要守护太多或者学得太多,但认知一定要清晰,作为一定要明了。
这样的清晰明了,会给我们生命带来一个调理,带来一个明确,带来一个自在。告别过去不清晰的、似是而非的、混沌的、不明确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状态,使身心世界有个新的依止、新的开端。这个新开端就是我们出家生活的实质的表里的内涵。这个内涵你要认知,要放松,要知道学习的是解脱之道。
严格来说,从本质上谈是自解脱方便。就是本身是不可得的,一切生死轮回烦恼业中我们回归到法尔本然的心上就好了。在修行作为上,我们说是解脱之道,把已有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通过戒律学习与实践,通过搭衣、吃饭、托钵等模式,使我们改变过去贪嗔痴慢疑的依止。这像分水岭一样,我们先作这样一个形体的、意识的、告别的实践。
这个实践的意义你越清晰越好,就是解脱之道。这个解脱之道就是我们永别轮回之时。解脱这个词容易理解,像被缠缚得以解开,人得自在了。要不然我们被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捆得死死的,在这里面挣扎不出,因为业力是愈演愈烈。在减劫的共业中,人越来越迷失,贪欲心越来越重,对名利财色以及外在物质的追求越来越迷失,内心充满了迷惑、彷徨、不定、无信。
三皈依乃至十戒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休息,无作休息。顺着休息回归到无漏的真实心上来,使我们真正顺性来认知生命,顺着无漏安住于生命与色身,身体与意识会恢复到本有的充盈与庄严上来。如一切智者,能在生命意识中得广大、自由、方便的法则与善巧,是远离有情世间被情所制约、所纠结的殊胜机遇、作为、力度与善巧。即是无上信心,也是无上功德,也是一切众生与佛本来不二的实质的对称的作用。这个印契、唤醒、传递、给予都是可以的,都可以表达出来。
我们半个月短期出家,与长期出家之初发起因缘是一样清净圆满的。没有参加短期出家的居士也要知道三皈五戒,乃至任何一个法则给予,都可以使我们真正永别生死。当然出家是体系性的摄化。过去世尊把一切出家众放在内眷属中,作为施教之特指。因为表相上是穿他的衣、吃他的饭、用他的钵、现他的形象,内在是念他的言辞与教法——我们来扮演佛陀的样子,称为内眷。内眷不是说高低,而是说他的机会、他的因缘、他的角色比较容易亲近到佛法实质内涵。因为扮演表相,内在的念诵与思维方式等等,容易内外契合,所以称为内眷属庄严。此庄严能使正法久住于世。
世尊授记中不断讲到僧法住世与正法住世之匹配。如说世尊灭后,若有五比丘清净持戒,能令正法住世如佛在世无异。就是像佛陀在世时一样施教、传播、守护,功德是无异的。你说现在有僧人没有僧法行不行?那么大家各自为政,各人做各人事,没有团体和合作为的羯磨法则,如佛住世的功德很难展示。作为三界福田乃至九界众生福田的不可思议壮举,个人是做不来的!任何一个不可思议的僧人也做不到,任何一个了不起的菩萨也做不到。因为佛的授记真实不虚。
所以历代佛陀教法的守护实践者,都极为重视僧团法则、僧法住世之内涵。这个内涵就是他们的作法成就。这个作法成就有相似成就,有真实成就,有学习过程。但是不管怎么做,他总能令众生在大的相上得到安乐的依止、可信的依止。尤其是僧人羯磨法中,去掉无信的、疑虑的杂质,是多角度的法则的共同操作与守护。它有安稳的价值,能使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无信锤炼纯正,有纯正信心。
现在的僧人也容易秉承世俗习惯,各自作为,不愿配合,不愿意有这个羯磨法则。这造成僧法的衰微——有其形无其内容的衰相或没落。我们靠谁?只有靠我们这些发心欲使佛法住世者、发心欲实践佛法者、传递佛法者,这样一群人来学习、实践与接受这样一个授记、这样一个教法、这样一个体系,完成正信于世间的团体作为。
我们现在的短期出家,受的是沙弥戒、沙弥尼戒。这个戒律从究竟上来说还没有涉足到令正法住世之具戒上来,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在外围、在内部支持佛法住世之广大内涵,拿生命、拿意识来作实践支持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值得尊重值得随喜的。
我们中国人传统认为出家不能行在家之孝,不能报答社会,不能报答家庭,不能令子女相续,所以汉族地区出家人从古以来比较容易受到误解。后来在国内,大家慢慢地从南传,就是从巴利语系教法中引进这种短期出家的方式,欲使很多没有机会想象、参与、了解出家生活的人有机遇来实践、了解、参与僧法内涵与作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使我们有用短期出家作为来体验不可思议的僧法的机会。
尤其像女众短期出家,更是阻碍不可思议。因为世尊授记男众可以七返于舍戒回家再出家,这样来来往往可以七次,女众只有一次。在有些人概念中,就认为你这一次短期出家以后就没机会了——很多人有这个误解。我以前让他们在南传与汉地都通过戒律去查阅,像我们现在受的沙弥尼十戒是允许的!这个允许,我们慢慢可以健全资料,让大家来了解,不要有顾虑。男众短期出家与女众短期出家都是有合法机制的作为实践。
虽然我们现在用汉传形式作为,但其合法机制没有动摇。因为传承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让我们无疑地实践法则。疑虑是凡夫世间生死相续的一个根源。一旦有疑虑,就造成轮回业力的初始样子,就是是非、人我、善恶、大小等,令人徘徊犹豫。无疑地实践一个法则,是传承纯正地一代一代给予;不管是多少,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
在这一节课中鼓励大家了解于此,不要有任何顾虑地实践与参与这个法则。有这样机会,不需要有什么牵挂。能学些什么、实践些什么,我们就认真去实践与学习。这个认真不是让大家绷起精神意识——不需要!完全可以放松。放松不是放纵自己习惯,是让身心轻快起来。有出家师父比丘与比丘尼们给我们一些提示与法则的教诲,我们可以认真学习。
不需要多也不需要少,只要恰当、恰如其分就好,真正了解出家生活点点滴滴,从容地。你说半个月怎么从容?要设置内心从容,把每一个作为与交流过程从容起来,使自心从容起来。从容十分重的!就是说世俗人的疑虑、焦虑不允许。我们这半月要通过僧法学会安祥,学会从容,学会告别世俗焦虑。因为得失的纠结、选择、徘徊,会造成焦虑。我们在这半个月生活中没有啥得失的东西,你也不需要计较得失,可以从容地实践这个法则——学一点我们就走一点,学一点走一点。
佛陀教法没有多少之说,没有大小之说,只在于无疑、从容地令心安顿下来,回到我们本具圆满心上来起步、思维、作为。这个作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慢慢体会其力量与作用。也可能有人以前在世俗生活中偶尔会引发一些休息状态,或者身心清凉、有力的角度作为。但那是偶然触及。一旦我们了解了佛陀教法的事实的相续,就可以重复地、不断地、相续地安祥处理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言说、每一个作为、交往,真正让它从容起来。
过去出家人,看到他从容安祥的内容了,就是信心的具足,就是他本具的心、没有亏欠的心在起着作用。本具的心、没有亏欠的心一旦起作用,我们了解外在的一切梦幻作为,不过是圆满心的放射、投射、相续罢了。我们于一切幻化的外在业相就是游戏者,就是收放自如的使用者。对一切业相的作用力只是使用它、超越它,娱乐于此,而不是被这种业力所困惑、制约,无奈生活在业流中。
我们知道,三恶道有情——地狱、饿鬼、畜生,完全生活在被迫、无奈的业力中,在惩罚、愚痴、吝啬、饥饿中走不出来。因为他的恶业造成被迫性、被迫承受的事实。三善道有自己作为、选择以及犹豫徘徊的空间——有选择空间,也有徘徊空间,也有作为或者被迫作为的趣向。堕落的人,慢慢地被迫越来越多,也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
我们也能像这些菩萨阿罗汉圣者一样,他们生活在觉悟法界,就是完全自由自在的世间。他于一切时能主动、自在、分明地驾驭,发心运用之善巧在他们生命意识中完全成熟。我们称为觉悟的法界,也就是圣者、智者的法界。人类生命具有十法界任何一个角度,包括一真法界。我们来行梵行,主要是来学习佛陀圆满无上菩提之梵行,即是究竟梵行,自解脱之道。自解脱是显现就能解脱,显现就是表达它圆满的本质的过程。我们不杀,起心因为不杀故,那个蒙蔽的业习与习惯因为不杀而展现出它圆满、无作、休息的状态。
所以这个事情显现之时,我们就能享受它本质圆满的妙用,所谓自显自解脱的妙用。这个解脱是原本不可得,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一切作为都在缘生缘灭中相续。但我们不了解缘生缘灭的状态,把阿赖耶识无始以来的记忆秉承下来,以为有实,一生一生相续,作了极大积累。这个积累使我们阿赖耶识装得满满的,都是染净二识、善恶记忆、凡圣记忆等在不断相续,造成巨大的记忆库,有无量无边的内容。
人的阿赖耶识这个记忆库,比现在任何一台计算机容量都大得不可言喻。因为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也就是整个法界,是整个法界全体的一个储存!每个人的记忆,若有形色,把所有法界装进去也没法装满。因为生命轮回过程中的记忆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在出离这个记忆的过程中——三皈、五戒、十戒以及剃头等,这些思想、意识、形象、作为的改变,就要把意识、阿赖耶识回到法界中,偿还给法界,偿还给一切支持的人——你让自己的脑袋回到无作的净识上来。
无作的净识在佛教里有个名词称为庵摩罗识,称为空如来藏。庵摩罗识怎么空如来藏?就是我们的记忆是整个内外世界的所有内涵——它都记忆着。我们怎么空它?了解这一切无量无边的记忆、储存,其本质也空,称为净识,庵摩罗识称空如来藏。就是我们把内心世界所有秉承的记忆、储存的记忆、搬来搬去的记忆回归到它们各个本位上去,令我们意识空净、无染起来,即是无漏体,也是纯净的觉性。这个纯净觉性就是我们现在持的十戒、八戒、五戒、三皈——它的戒体的实质。你从任何一个戒律的守护都可以回归到空如来藏,也就是净识的功德上来,令身心真正休息下来,不再秉承染识、记忆,令生命意识延续下去。在净识的妙用下、空如来藏的作用下,我们开始梵行的作为、梵行者的思维、梵行的言说,开始了沙门生活的实际抉择。
过去在受戒中,有些律师会宣化这个传承。因为大家刚刚受戒,我就给大家作这个角度的提示,希望能了解所接受戒法的内涵,来自于空如来藏的净识的给予。这个给予是没有杀的习惯,没有杀的相续;没有妄语的习惯,没有妄语的相续;没有十戒任何制止内容的内涵,是空净的意识状态,回到戒体上来。这个体是我们对杀再不习惯了、对妄语不习惯了、对偷盗不习惯了。因为你阿赖耶识是空净的,是庵摩罗识展示出来的空如来藏。就是一切业力各作偿还,回施清净,安住清净。
这样一个无漏戒体,我们再想杀就不忍心于杀,想盗就不忍心于盗,想说妄语就不忍心于妄语。因为你的心智是空净的、明亮的,你不忍心涂上这一笔污染。你看到的像一张完整白纸,你不能乱涂乱画。你这个地方可以依十戒而行,就画出一个美好的沙门正行的图画来。这个图画是美好的、有内涵的,是我们应觉分。
受戒后的几天中,老师们会教我们搭衣、吃饭等等。这些内容是的人生图画——在空净的空如来藏的白纸上,我们开始崭新的一笔。怎么画?放松画。怎么画?意乐画。怎么画?画出你心中最美好的生命描写。永别过去生命的杂乱、意识的纠结等等,真正回到空净意识上来。受戒同时有没有这样作用?完全具足这样作用,我们现在能知道就不可思议!在受戒这个新认知与相续作用力下,我们可以慢慢实践。
半个月后你回到世俗生活中,它还会起到作用。为什么?你认知了这个体,这个体是可以授受的。通过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之授受,我们通过任何一条戒律之实施,都可以回到庵摩罗识空如来藏之事实上来,就是阿赖耶识意识回到净识上来。我们不愿意轻易染污它或者触碰它。你这个思想开始具足正见,开始告别无始以来的习气与秉性。因为净识会推动你对过去染识、习惯的认知与返照。我们就会尊重地运用自己的作为,尊重自己的言说,尊重地关心自己的思维,而不是过去那种习惯下的放纵或者无原则的、迷茫的、挣扎性的业——那种相续业得到了一个净化,得到一个终止。
这半个月出家生活,我们从受戒这一天开始这个新缘起。这个缘起我们每个参与者都要放松地平和地实践与面对,要在知道这个缘起的情况下去持每一条戒。
持戒不是压力,像你在世俗中得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如意宝一样。戒律没有压力,我们在作为过程中慢慢会知道。任何一条戒律不是责怪你,也不是负累你。你不杀,在杀业上轻松休息;你不盗,在盗业上轻松休息。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能慢慢体现其实质内涵与佛陀释迦文佛对我们的直接支持——直接给予我们一个无漏认知的印契与抉择。
因为这十戒是来自于释迦文佛给第一个沙弥制的戒——第一个沙弥是罗睺罗,释迦文佛的儿子。他把罗睺罗交给舍利弗,舍利弗说:世尊,我怎么教育他?请你告诉我教育罗睺罗的方法?世尊给他说十戒,沙弥当守如是十戒以成就无上道业。我们在受的时间,在这半月中逐步去学习、了解与实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