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僧法授受调整舒展——短出剃度日建议短出课程

 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


慈法法师 开示


岁次乙未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僧法授受调整舒展——短出剃度日建议短出课程(20151001下)

 


剃头受戒是我们半月梵行生活的开始——剃头与换衣,形象开始;戒律与教法是我们内心支持梵行的内容。原本没有世俗行与梵行的区别,但在学习一个教法之始,我们若不区分就无从下手。所以开始时候为了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清晰认知,在本来无法区分的空间里画了这个限制,让参与短期出家者有个概念性与作为性的跨越。这个跨越很有意义!


世尊的教法原本不让我们建立那么多对待区分。我们现在说这个新开始,是无区分中的区分方便。这个方便有力地让我们体会到生命应该清晰起来、思维应该清晰起来、作为选择应该清晰起来。这样人会变得有力,思维、言说、作为都会有力,因为直接、不消耗。若是思维不清晰、似是而非,会造成生命无端的自我减损——把你生命相续浪费在徘徊、对待、不定的作用力下,是无端的浪费。戒律清晰告诉你应作不应作,这十戒让你在不应作处认清。你再遇到这类事情,直接休息好了,直接无作好了,直接笑一笑好了。


我们在没有出家之时,或者在没有这个形体改变、受戒改变过程中,可能还会犹豫,可能会杀也可能不杀;可能说妄语也可能不说妄语;可能偷盗也可能不偷盗,会徘徊犹豫。你受戒了,现这个形象了,就要杜绝这个因缘,不能杀、不能妄语等等。这个不能不是制约你,是让你在这个地方休息,明确告诉你:不作就是休息!


  
 过去的恶业相续变成了一个休息机会,过去徘徊犹豫的事情变成了清晰果决的事情。这就是佛陀给予我们的方便,给予我们清晰有力的抉择。这个抉择是授受而成,是传递出来。你在这个群体相互力量的范围内,就有守护、学习、深入实践、成就的加持与推动,有成熟这样机制的一个事实环境的作用力。


我们在世俗中想学习戒律或者实践深入,机会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半个月短期出家无疑有机遇了,就是胜缘,是殊胜的事,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你说在家也可以守三皈五戒八戒,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因为出家的彻底性是一切世俗作为所不能代替!若一天下人持五戒、八戒,他们所有功德加起来不如一人行沙弥戒之功德来得彻底、广大、深刻!这是比较而言。究竟法益上不用比较,但在方便世俗作为中还需要比较,唤醒我们对出家生活尊贵之认知是可以比较的。全天下人都持八戒,不如你一人真正依十戒守护所得功德利益善巧更为广大深邃。我们能作半个月的短暂出家生活实践,其功德不可思议!


你说我都参与了,真有这么大功德?不敢藐视自己的,因为世尊告诉我们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借此机会碰触到内在的外在的智慧德相,就是来扮演世尊形象。扮演到什么程度?扮演者自己知道!你这个演员能打多少分?是合格还是不合格?都没问题,毕竟你参与了这一次演出,你人生这台戏中有这个阶段来扮演这个角色。


这个角色今天正式开始!你要尊重他,你扮演的不是别人,是佛陀!你扮演的不是别人,是大爱道比丘尼!你扮演的是阿罗汉、智者、梵行者所守护的形象。你说我演砸锅怎么办?砸锅重新来。我们这个导演没有太高要求,演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你不用顾虑,也不用担心。这也不是饭碗对不对?反正吃半个月就给你夺过来,不让你吃了。我们这个福德因缘就半个月,报名时已经决定。


我们用的钵称为应量器。世尊拿他这个钵来考量法界,考量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修罗,考量声闻、缘觉、菩萨,考量十方众生所应给予的法则善巧、接引方式。那是他的量器,他的量是无量无边的广大智慧、慈悲、方便,他那个应量器装着佛陀的智慧与功德。我们这个应量器里装什么?你拿着时要考虑——这里面是什么?你要应应量,要反思自己这个量是什么?本来我们这个应量器里也应该装着十方法界有情、一切福德因缘,是福田僧啊!是福田!你这个钵可以消化一切世间供养,把一切世间的供养化成甘露,就是把一切业力化作甘露,纯正智慧方便这样一个力用。


我们看到释迦文佛的像,托个钵,结禅定印、降魔印,降服一切世间烦恼。不管是无明烦恼还是种种业障、所知障造成的烦恼,都要降服它,给予方便,令一切有缘、现行有缘得法成就。我们拿钵之时要如理思量观察:我们吃下这钵饭,是度尽天下众生还是什么?要掂量掂量!是清净圆满运用这个饮食还是妄想纷飞?要掂量掂量!所以汉传佛教有五观要求,拿这个钵,佛子当作五观——观这个饮食来处,观为何要吃这个饮食,你能不能消化这个饮食,消化这个饮食的作用力是什么、方向是什么?让你作观察,观察完你才进食。他的作用是什么?在一切举止言行中我们皆要修行,不能空过。


我们在世间就被无明习惯推动着,所有作为没有如理审观与思维,没有使思维升华,没有使每个作为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许多人一生那样过去,造了许多无明业、疑虑业、烦恼业。这半个月生活是让我们依着净识,就是一张白纸开始来怎么图画。我们自己还不会图画,老师们就一点一点教我们,怎么用笔,怎么图画。所以你现在受了戒要把脑袋腾空,把过去所有知见腾空、放一放;要不然我们想接受无漏的教法,其机会又会被我们过去的生活、意识、习惯所填充,新东西你没办法接受。受戒就是告诉我们完全重新开始。


你现在受的沙弥、沙弥尼戒,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你说我们这里有两个小孩没问题,但大部分是成年人怎么也受未成年人的戒?在中国大环境中,虽然我们已经成年,甚至是中年老年了,但在宗教意识与思想上皆是宗教少年、宗教少女,你不是成年!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教育的成长机会。你年龄到了,生命时间也有,但是你的宗教概念是空白!是幼儿!连少年都谈不上,受的是少年的戒;连少女都不够,受的少女的戒。


你想一想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中,有没有这些宗教教育:真诚、尊重、信仰、歇息、奉献、随顺、安乐、远离造作、相互慈爱、给予?这些教育没有,现在就要补这一节课,所以说是宗教少年。年龄不小了,但是精神意识法界中是少年,你要承认这个,要面对这个。你说我已经做爷爷做奶奶——那也不行,也是少男少女,因为宗教上不成熟。在人生经历上大家都很成熟,但在宗教意识教育上的确一片空白。所以我们这些宗教少女宗教少男就要受十戒的教育了。


老师的负担比较重,因为面对成年人实施少年教育,有点辛苦。他面对你的心而不是你的形象或年龄,这不容易。所以老师们要用心,他们不用心就找不到你们的心。老师们辛苦了,我只能是随喜赞叹。若不用心,对这些外似成熟内在少年们真是麻烦。我们心中这个教育真是没有受过!


我在九二年出家时,突然遇到寺庙环境与僧人,感到稀有、奇怪,说不清楚。走进去感觉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与社会那个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要步入一个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要不然说崭新开始你崭新不了不行,你不彻底或不清晰不行。我们要认真,自己要认这个账——年龄的成熟人乃至中老年人,宗教意识是少年。这地方没有贬低大家,我们心智真是弱弱的,尤其在宗教机制中没有概念。


在许多宗教,像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他们孩子一出生或者一授名就开始洗礼;他们就有宗教信仰了,就开始教育。现在我们很多人长这么大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佛教,说是不是烧香磕头?是不是到功德箱塞两块钱?他没有概念。有人学佛很多年,也在自己的思维意识误区中去摸索、想象、认为,自己安排所谓佛法,改造自己意识中的佛法,结果没有佛法实质内涵。因为佛法的实质内涵是传递下来,像你以上的长辈把传家宝、家谱一代一代传下来。不是你编故事能编出来,想象也想象不出来。


佛陀教法是一代一代一代……像家珍一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中间没有中断。若有中断信心就会中断;信心中断,再多法则于无信者也不相干。这些传法施教无外乎是把信心给予我们,把教法带着信心给我们。带着信心的力量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教法,疑虑除掉了,去无疑地实践这个法则时候,这个教法得到了承接、得到了传递。如果我们满脑子疑虑、似是而非,那没办法实践这个法则,这个法就中断了。


现在许多人不了解这一点,用怀疑的心、想象的心,自己去读书、去想象、去设置,怎么实践就是迷茫徘徊,解决不了问题!我对这样学佛者说你找老师去,你去拜一个你认识、你尊重、你感到可信的师长给你一个法则,你马上会发生变化。要不然你学三年、五年、十年还是老面孔、老思想、老作为。


我们来到寺庙里就要接受教法与信心,信心与教法的结合就是实践——学了就实践它、作为它。现在大家不管怎么样,已经来到寺庙,头发剃了,戒也受了,你信不信也已经开始信,要开始实践了。老师要是自身受益了就把教法与信心同时给予你,你在实践中就无疑融入这个法则,实践这个法则,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意想不到的利益。你原本假设的东西可能不会对称。


要是我们接受了一个有信赖、有信仰、有信心的法则,人的收获总是有惊喜,总是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你也可能想个小小的问题,但你感受到的内涵是不可思议的!我不想给老师们压力,不管男女众,我只想说我们每一个学习者要知道,不管是受教者还是教育者,我们交往的无疑是法则与信心。过去一切善知识,秉承释迦佛教法与无上信心代代相承,传递着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无上心与无上信心。无上信心下会出生无量法则与善巧。


我们来参加半个月短期出家的梵行实践,就是从业力中活动出来,来体会体会信仰,来体会体会僧人,来体会体会信心与法则结合的之实践。你单有法而没有信心,这个法是幽暗的法,不起作用、无力、苍白,与你生命没办法建立有机的结合。信心是我们实践法则的有机体、有机的支持,他这个支持十分重要!大家放弃自己的世俗生活、世俗事业、世俗感情、世俗相续,拿出半月时间来实践与接受这个法则,这个作为或者选择本身也是不可思议的信心,是自己思量过、观察过的作为。


佛教讲信为功德母。没有信心我们对任何实践会变得茫然、不能深入、似是而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信心的建立,五戒是信心的建立,八戒是信心的建立,我们受沙弥十戒、沙弥尼十戒一样是对信心的建立——你那个操作力量就是信心的表现。我们不把它复杂化,还把它以可行来说——我们能实践、能深入实践就是信心的表现,就是信心的支持,就是信心的培养与成熟。


过去人讲信根、信德、信力。信根是人人本来具有,一切众生皆有觉性。这个觉知性是人人都有的,但我们运用的是残缺的觉知性,不是圆满的,或者说不是圆满地把觉知性展示出来。我们把觉知割裂、对立、扭曲、逼迫,不够健全。


我们来学习是要把觉知性圆满起来,真正舒展圆满地将其表达出来,令其舒展开来。能不能舒展?这个教育与我们实践就很重要了!大家要把教法简洁起来,学习东西越简洁越好。简洁一些,省力一些,不要给压力,有压力就赶紧提出来。但还是要有内容,没有内容我们就空手而回了。要有内容又不能有压力,这个尺度各位老师要用心了。


教育是修行,学习也是修行。我们这个尺度怎么拿捏?师资都要配合,要有交流。要有交流的课程,大家相互诉说,不断地调整,令心舒展开来,接受事物、接受教育就很方便;不要让心紧张,不要有对抗。成年人不对抗很难!我们的意识若不腾空、不随顺,很容易对抗起来。因为你所知的东西、成熟的习惯太多了。所以说空如来藏,我们要尊重、要接受、要随顺。这是我们应该训练之处,要不然交流机遇很难得的就滑过去了。


把一群人拢到一起来学习一个东西,貌似简单,实质是需要很多时间。像明莲师请几个老师,费很多事。要给他们订票,还要做工作,了解能不能来、吃住安排等等。学生要一个一个报名,要体检、审遮难等等。这每个过程都是内容,都是福慧,也是麻烦。若用染著心就很累人,用相互支持、帮助、扶持的道德传递法则,就是喜悦的感恩的事。我们能不能把短期出家这半个月当成相互感激、相互支持的事情?要是这个事情就是福德事、梵行事;要相互拖累、相互带来麻烦,就是业力事、迷失事。那么我们来到这个地方的作为就不得当了,需要调整。


这半个月假设我们心中不舒展、不轻松、有对抗,会很漫长;假设很喜悦、很宽松、如饥似渴,一弹指过去了,你感觉太短。时间是个模糊概念,人碰到知己或者顺心事,一天很快过去了;要碰到烦心事、难熬事,感到漫长。有人经行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走到后半夜了,说怎么还不打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怎么还不撞钟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怎么天还不亮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那一个小时比一年时间都难熬,很多人体验过。时间是个假设,心理、状态,这是我们明了不明了、自主不自主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要把这半个月当成稀有难得,当珍惜,像碰到知己一样,像顺缘一样,像喜欢的事情一样,你就不是熬半月时间了,会感到时间太快了。这半个月若有难熬一定要调整,若是太顺也应该施压。太顺之时容易太快、太滑溜,“嗖”过去了;要增加学习任务,不能让它溜过去了。所以功课要适度。多给了有压力,少给了没内容,这是艰巨之事。老师与学生相互有支持与帮助就好,交流特别重要——思想的动态、心理的变化、作为的实践,需要如实交流。


我们这半个月真要学会交流!学会尊重下的交流、调整下的交流、对法实践认知的交流。学会交流你再回到世间看,原来人生可以主动、可以交流、可以调整。要不然我们在世间生活中很多消极、被动、不交流、赌气、误解,相互无端地碰撞、别扭甚至伤害,疑虑防范也处处都是。这半个月不准有这些,要把这些东西消化掉,学会相互信赖、尊重、交流、调整,有这样的思想训练。依止一个法则,依止学到的简单法则,使我们深入心地之庄严,即是智慧心、慈悲心,这样的庄严法界。就是来学佛怎么生活、怎么思维、怎么作为。


搭衣——刚才我看几个沙弥尼在这磕头,她们那个衣一站就踩着了。你以后托钵时候衣滑掉,那个环要放到这儿,把它挂个钩。威仪是出家人的重要环节!我们这个戒律称为威仪戒,也含有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它表面上一定是在威仪上作为的。出家人的威仪要求高着呢!我们这半个月要把威仪学好,不踩着衣,托钵不要把钵掉了衣也掉了。这看着简单,急急忙忙时就感觉不知是照顾衣还是照顾钵——要把它变得自如起来。有人说刚学会就该走了——就这么点福德因缘怎么办?有时间你要愿意深入再续半个月。


汉传佛教这些教法与作为比较简洁,我们本乡本土比较熟悉,也比较好作。晨钟暮鼓我们可以学一学,一些简单梵呗可以学一学。这些功课一安排,半个月满满的。刚才唱那个赞子,我看有人是有耳无口、有口无心。所以功课要有课本、有内容,要不然站在那是个空壳,不知道唱的啥、说的啥、交流的啥。这半个月的熟悉与实践,实践时不要紧张,你要把这些法则当成你内心本来就有的法则,只是陌生了,现在复习复习、回忆回忆。


僧法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近的,佛陀离我们的心最近,业习烦恼实际离我们最遥远了。但我们把遥远的东西变成很近的东西,把很近的东西排斥到很远。现在要反过来这个劲。真要把圆满心学会运用,你那个觉放到圆满觉悟上、清净觉悟上就好了。我们原来那种扭曲的、割裂的、对待的觉或者认知方法,变成圆满的回归、圆满的安住,不再躁动或造作,清凉起来了。


半个月十分快,你只要放松就好。前几天我遇到几个人做一个逼迫事情,他们把腿用布条子捆起来坐在那,结果一小时就受不了,解开了。他说平时我能坐很久,怎么这一个小时就受不了?我说十分正常,因为在对抗。你捆的本身,下意识是对抗,那个对抗造成心理感知的紧张放大,使你的承受力变得更小。希望我们不要绑着自己。若是绑自己,这十五天虽然很短,你也急着要逃跑,说还剩几天、还剩几天?怎么还不结束?一般三到七天中有很多不适应,他在家睡到自然醒,在这四点半就敲鼓敲钟了。很多人对出家生活这个早起有畏惧,实际你实践了也没有啥。


为什么早起?在僧法中有这么个认为,认为初夜是过去业力的一个推动,中夜是现在的一个状态,后夜是未来的一个描述。后半夜起来干什么?赶紧修行啊!修什么?修未来的。所以过去把初夜、中夜、后夜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认为初夜标志过去业,我们初夜都干些啥都是过去业,过去业的习惯表现出来;中夜是现在状态表现出来;后夜是我们未来,是啥内容就是啥内容。所以很多僧人早早起来,要把未来装扮得很好,到殿堂里上课,撞钟击鼓,唱赞子歌颂佛德,展示自心之庄严、清净、自主——那就是他的未来。


所以大家不吃亏。你起来早你对你的未来有认知,有主动运用,有建立与展示自己未来的方便善巧——你这样看早起就感到不吃亏了。要不然你一想就说起这么早为个啥?有啥内容?有啥意义?会有这种顾虑。


这一点我们要有清晰明确的认知!你认知了这点,对早起你就知道是在主动打造自己的未来、掌握自己的未来、运用自己的未来。是不是这样?你实践才知道,不实践真不了解。这个思想要过关就好了!但这有几天不习惯,过两三天人的疲劳期就出现了,感觉到这何必呢?有这样的思想,反复。这时老师和同参道友要相互鼓励与提醒,说你到了这个时间段就会有这种感知反复、身体反复。要提示,过去了就过去了。过不去,有人就说算了吧,我舍戒吧!


你半个月还坚持不到底?坚持他干啥?不适应,不舒服。所以我们把预防针打了,半个月不是坚持问题,半个月是很快过去了。要知道它对你是有意义的生活习惯的调整、思维意识的调整,调整要通过这些方法。当然我们学习的戒律内容、功课内容、作为内容都有其特定意义。这些特定意义我们只要认真,慢慢就会碰触到。认真很重要!不认真很快过去了。


因为今天大家刚剃度,明莲师他们希望给大家有这样一节课的提示。提示也是让大家提前有向前看的感觉,在遇到问题上主要是调整。我们这半个月就是学习调整,学会调整自己的习惯、意识、作为、方式、方法。我们在世俗中主动思维调整的机会很少,按自己生活习惯作为的人很多。这里面主要是不断地改变生活习惯,调整自己思维习惯的内容。


我们这个受戒简单一些,他们受比丘戒要拜忏。我听你们也拜忏,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作我得戒大和尚!过去人拜这个拜很久,一定要把身心拜到自己感觉到的确需要释迦佛、弥勒、文殊来教授法则了,的确需要给我新的生命缘起了,再去受戒。每天拜,拜通宵,过去是这样,一天不行三天,三天不行四天,要拜很久,把人的身心执著拜得筋疲力尽,感觉到赶紧受戒吧!给予吧!我这已经空了。怎么空了?体力不行了,精力不行了,你赶紧给点支持吧!开堂大和尚说好!大家那个自我劲头没了,这一忏悔大家开始调柔了。


啥叫调柔?站不起来了。你们没拜通宵吗?没有拜,还有精力,应该拜得精疲力尽。干什么?站不起来了,说给个戒吧!给个法吧!干什么?这太辛苦了。那时候一登坛一受戒感觉到:挺好的,焕然一新!就是把我们过去的执著分别习惯都弄垮。当时忘了给这两位菩萨说拜一个通宵或者几个通宵,体验体验,身体垮了以后再接受教法是什么味道——那不一样!大家的福报还是不够啊!


过去要找几个年轻的或者身强力壮的引礼师领着拜。干什么?把这一群人一个一个让他站起来就跪不下去,跪下去就站不起来。有执香板的,你正拜着不拜了,香板就落下去了——起来,继续拜!拜不动了还得拜,打上去了。所以再一次短期出家时,明莲师要不请引礼师,就是几个执香板的,咱就不来了。要严格一点!这一期大家可能吃亏了,没有拜几个通宵,最少拜五天通宵。找两个执香板的人,爬不起来就揍。干什么?让我们放下自己的身份、自我意识、尊严、执著,都放下了,这时再给你受戒真有力度、有内容、有加持。要不然你来得太易得,头一抹成沙弥了,太简单了,不行!这一次就算了,下次再来我们就严格要求了。你们就吃个亏吧。


下次再来我就给常住出家师父要求了,要多拜几天通宵。要不然太易得,没把自己身心世界洗干净就开始接受这个教法,你不珍惜或者珍惜度不够。来之不易的东西你才珍贵呀!才珍惜呀!今年说晚了,吃亏就吃亏了,我们在学习上多用功补回来就行。

 


总之,在我们受戒以后的若干天生活中,要尊重自己的机会,尊重自己的选择,爱护自己的团体,把这段生活运用得当。希望大家能安心于这半个月出家生活,这是对大家的最简单祝福!当然在我们未来道业相续中,这是殊胜难得之缘起。愿大家在这个缘起中清晰自己的作为,珍惜自己的作为,令这个作为清净相续下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