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无所得故不为自求——从僧法大类谈起

 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


慈法法师 开示


岁次乙未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无所得故不为自求——从僧法大类谈起(20151002上)

 

短期出家第二节功课,给大家谈谈佛陀这个僧法中几个大类。僧法是十分独特的教法机制,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就是他取灭的经典中,给我们作了末世僧法的提示与授记。我们现在没有面见世尊的机会,在应化身这个角度没办法面对世尊,亲聆世尊,启教于法,那就在遗教与授记中生起正信,来确认我们的发心。

在僧法中,我们中国传统的是终南山道宣律师这一支,他比较规范地提出僧人有三类。或者说僧法、戒法摄护的三类角度。一类是依止比较坚固的社会法则,所谓言传身教这个身教重于言教的社会现象而立的实有中僧法教育。他把戒律与国法、社会讥嫌或赞叹支持全部联系到一起,针对我们人类这个生命空间对称施教。这个施教主要利益对象就是人类——能听闻到僧、僧法,能了解到僧、僧法,能接触僧、僧法的这些人。通过对等的人类身教,就是威仪——从行住坐卧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分中了解僧人对住持、实践、传递佛法的作用。

要有道场,有僧人来学习、实践、传播教法。这个道场有房屋等硬件建设,有依威仪戒来守护实践法则的僧人这一群人,和合共住,形成饶益世间的人类世间中一个独特善巧群体。这个群体是相互予道德、教法、利益支持。他的支持主要是通过言行,重在四威仪中来施教,过去称为有宗施教。

有宗是十分重要的机制。在我们佛教体系中,阿含部或者说巴利语系中,他这个守护机制是十分完善的,从衣食、生活模式……现在要有因缘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方,还能比较规范地接触到这一类僧团,他们重在威仪戒守护。威仪戒人们看得到、听得到——看到他们赤足托钵,不能遮阳,就是不能打伞之类。所以你到缅甸看到出家人晒得漆黑。他们托钵时一定要赤足。他们完整表达了广大、一切——哪怕给一抟米、一点饮食,他们都要给他结这个佛缘、给他念一个回施的祈法。现在普遍念的“萨比滴呦威哇赞度”那样祝福词,或者更长的祝福词。这些祝福词就是人类对称的一些需求:美丽、健康、有力、长寿等等,来引导他们作布施而结佛缘的这样一个交流渠道。

现在在南传佛教中比较严格,大家还都是托钵。他这个托钵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不断地让修持的僧人们依法实践法则与禅修,乃至作不同教法的守护与实践,然后把这个利益回向、给予那些予他们衣食、汤药、房舍的布施者。一般称为檀那,有种种称法。

传播到我们汉地,因为我们的民族特质,托钵形式在我们中国很快消失了;形成寺院化的,在这样一个建筑群体中大家集中地接受饮食。我们念佛制的五观来审观饮食、饮食来源,怎么来进这个饮食?怎么助长我们的道业?怎么来回向他?变成了这样一个程序,不是说我们中国没有接受这样教法的内涵。

因为世尊所游化处多是热带,人们的鞋子也只穿拖鞋。现在许多到南亚国家旅游的人,必须穿上裙子,穿一点紧身衣服都不能忍受。像我们这个衣服,外表还像,里面又穿上衣服了。衣着与气候有直接关系。我们汉传佛教这个衣,不是祖师要故意造出个什么,实在因为我们的气候不稳定,就是四季变化的大环境。所以我们随民俗也穿上了衣裤、长袍、鞋子甚至长筒袜等等,变得与南传佛教有一段特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祖师们为了把佛教融入我们这个多气候带的国土之内,使之能与本土文化、生活气氛、环境结合起来,所以造成我们现在汉传佛教着衣服装的特质。这个特质是由气候、饮食意识、民族意识、文化背景造成的,包括寺院的居住方式。

在南亚许多国家的僧人,尤其是森林部派修行者,还是自己,三衣一钵。他不需要其他东西来应付生活。早晨起来,不亮时他们就准备拿上钵,天一亮就开始出去托钵,托钵就一餐饭是比较标准的。托了这一次钵,他就开始去禅修、经行,乃至受一些善知识教法的引导与施教,或者参访某一个善知识、某一个道场。他们的行为极为简单,因为有助于道业。

现在在南亚,虽然很多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了,建筑也多了,但是僧众开始衰减。像在泰国,现在每年有40005000个寺庙消失——不是房子消失,是僧人消失。以前在泰国,每个村子都有僧人住持一个庙子。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来托钵,然后去求皈依、求五戒等等。那是全民化状态。前几年泰国的国家政策有一个改变,西方人说你们不民主,你们要改变宗教。所以他们改变宗教了,佛教信仰不是国教了,开始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很多教。佛教就迅速衰退,有僧人的庙子越来越少。我在泰国北部走动过,以前有十个八个僧人甚至几百人的村里庙子,现在很多是空庙,偶尔能见一个僧人都稀有难得!尤其是北部。

缅甸情况好一些。因为经济发展稍慢,受到封闭的保护,僧人还比较原始,保持比较多。在缅甸我见过许多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女孩,一群一群的结伴。我问为什么不成家?她们说嫁不出去。因为大量这个年龄段的男性都在寺院里。这些女性怎么办?她们就过一段这样日子,有相当一部分去作美其,就是十戒女,也到寺庙里修行。阿含部或者上座部,我们人类特别对称的群体修行环境在南传佛教还保持着,你感到那么真实、那么贴切。佛在世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样子。包括他们念诵的祝福词,修行中读诵那种发音,都还保持着。

我们汉地教法,有三个角度的说法。当然包含阿含部或者上座部这个体系内容,也是没有改变——从苦集灭道四谛法中、十二因缘教法中、四念住、三十七道品的教法中,没有更改过。只是我们汉地教法涉足面多一些,像亦假亦有宗,把戒律判到大乘与声闻乘互通的作为,他说僧法不单单是对僧人。当然南传也有不是对僧人的,他们是三界的应供者嘛!“阿拉航三嘛三布达萨”,就是正等正觉的阿罗汉是三界应供者。但是我们汉传教法又专门把这个不单单对人类教法的教法设置出来,称为亦假亦有。亦假亦有宗在威仪上,他也可以认真去执行与作为;也可以在威仪上放放手,在心地上要用功夫,过去称为善法戒所摄。

世尊讲戒,有称为三聚戒。威仪戒是其特质——你言行有所触犯,尤其是触犯四种根本,就可以把你僧人的本质去掉了,你一生就没有机会了。在亦假亦有宗体系中,我们的心智、觉悟心智不可泯灭。任何人的觉性不可毁坏。他依觉性来修行所谓善法,善法的无漏心智的依止——他把依止提到这个层面上来,对的是种种生命,不单单是对我们人类的威仪,他对心念放得十分重了。

许多人读过《梵网经》,其中有菩萨戒法。有人读过《瑜伽师地论》,也有菩萨戒品,专门讲菩萨所守护戒律。在我们声闻乘中也有这样内容,好比说利于三界的一些守护、观察、念诵等等——他只是旁机地有这样利益,主要还是自解脱,就是亲证阿罗汉这样自解脱的引导十分重要!在亦假亦有宗,对称一切有情得到解脱利益是重要的。当然他也没有提到完全为他人利益。

再一类戒律,称为唯识圆宗。他设立就是出家人唯作一个事情——利于世间。他的根本要求是不为自求,不允许你有为自求,要为自求你就没有出家!出什么家?出三界的家,出为我——法也好、人也好、事也好,一切为我所作的发心他不允许了。就是饶益有情戒。这一类我们称为守护饶益有情戒的僧众。

在我们汉地比较明显的果地教教法,像净土教法,为自求原本得不到净土的利益。现在我们社会上满大街都是念阿弥陀佛的人,但他是为自己往生。说我要往生、我能不能往生、他人能不能往生……在这样疑惑心中,与果地的阿弥陀佛净土教言没有关系;与大乘僧法,就是与饶益他人、不为自求完全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民俗的背道而驰的广泛社会效应?就是大家在无疑清净的传承机制上的礼敬、赞叹、随喜、授教机会越来越薄少,以讹传讹,以世俗混乱佛法,造成佛法似是而非的传递因缘越来越炽盛。这种炽盛造成大量修行者的疑虑更加炽盛,犹豫、徘徊,生命更加没有依托。使这个真正不可思议的令众生得到圆满回归、圆满成就乃至一生阿鞞跋致的教法,被世俗知见、怀疑、挣扎、矛盾、徘徊所掩盖,把他污染掉了。

我们这半个月学习或者短出,在这几节课中,我想尽量把净土教法僧法的一些机制给大家作一点一滴、一些角度的提醒,以使我们认清饶益有情戒下面的净土,饶益有情下面的僧法的发心。这全在于发心!我们汉传中,经典中谈于一乘教法比较多,就是谈佛出世本怀的教法多;对阿含部或者上座部往往忽略。但是这个地方是人类对称利益很踏实、很厚重的修持方法或内容。

我们这个时代,在减劫大的业力冲击下、大量信息冲击下,人们守护人类道德、意识、作为规范也不断受到冲击与腐蚀。许多人还没把人类应该守护的利益法则认识清晰,一生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时代,阿含部修法或者上座部的威仪修法变得外缘支持越来越弱,外围支持与环境越来越少,师资力量或机遇也就越来越难撮合。真正的贤圣阿阇梨、成就阿阇梨,不管是从初果到四果,哪怕是向位的圣者,如实把他们圣功德传递下来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造成这个时代在心地法门、在饶益有情不为自身的认知上机遇成熟。尤其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印契每个众生本具光寿之印契法门,即是实相印之印契法门,唤醒我们就路还家、不改变身份与因缘而得解脱的教法,比较当机。因为信息量太大、社会变化太疾速,我们的承受力、承耐力、耐心越来越少。大量信息像瀑布一样,像万箭齐发,你不知道哪个是主要目标、哪个是主要来源,顾不暇接了。饶益有情戒就变得十分准确地在每个生命接受这个法则中——现前一念即可获得无上大利这样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或者念究竟功德、或者念三无差别这一念,就能使我们回归——这样大道至简至明之教法的时代机会来了。

有机有法,你才能运用得上;有机没有法,没办法改变自己,凡夫有情就是在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烦恼中相续着。你不改变,你就是具足佛性也没意义!你运用不出来,他就没有价值或者不能彰显出来。我们通过一些简单方法——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对任何法都是最直接表述。没有包装或者繁杂掩饰,他直指人心之大用,直指人心与佛心本无差别之事实,让我们顺着一个简单法则了晓、觉悟三无差别之法性与觉性,让我们直接启用不可思议之法则。是这样的无畏抉择。

你抉择不了,佛就给你作证,不断地作证。他依无量劫以来修持功德来给你作证;依一乘来给你作证;以无量方便善巧给你作证,令你生起无上信心于当下。当下信心生起来,你就可以依此清净圆满缘起回观世间无始以来的业报差别。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质。

现在人广泛传播净土,但于净土教法之特质,若是混淆到那种疑虑的修持角度上则是一事无成。怀疑则无一法可以真正实践。在任何一个体系的传承中,无疑生信是法传递的一个特质过程。令我们怀疑的烦恼心、蒙蔽心、染污心真正平复,生起了信心,即是接纳与实践,这个法就传递下来了。

所以在传承中,除疑生信,令其正行,是一切教法传递的根本之道,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实质内涵。要不然指导我们什么?一代一代传播一个怀疑?不用传播我们生命中就有贪嗔痴慢疑,疑就伴随着你!东怀疑西怀疑,这是烦恼的一个特质,还用我们穿上出家人衣服、弃家舍欲来守护与传播吗?不需要了。

许多人在这个地方有误区,他认为怀疑是了不起的事,说我敢怀疑——你这个怀疑会造成你烦恼的业相续。我们又不能盲目信任或者迷信,所以佛就有教法传承的体系来洗礼疑虑烦恼的尘垢,使你的心回到本源清净上来,接受这个不可思议的直指法门,真正作如来眷属,即是入如来种性。像中国人有张王李赵种种家族的姓一样,你姓如来的姓了!

出家人姓释迦,我们把释迦之“释”字——出家人取名前面加“释”字,称释某某,而不是张某、李某、赵某了。这就是入如来种姓之抉择,这个抉择对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要!我们现在来寺庙里短期出家,能不能抉择姓释?就是入此种姓?你入此种姓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为自求!为自求你还姓张、姓王、姓李、姓赵。这样很容易在大乘教法中直下破除我执与法执的蒙蔽,行大乘巧方便,远离违菩提门、建立三种顺菩提门之法则利益能迅速表达出来,就是清净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能迅速成熟在现行中。我们作为出家人可以在现行中得到法的支持,就是法则洗礼的支持。

僧法与阿弥陀佛教法有什么样直接关系?净土教法在饶益有情戒之戒分中,彻底表达了这个法则!你说我来到寺庙里学习佛法大部分是为自己、为自求——没问题,但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校正自己的心念,走出自我。走出自我不是断灭,是你丢失了烦恼,超越了执著,得到了解脱。所以是心灵意识业力的解脱罢了,没有失去什么。

中国人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陀教法为什么说是不为自求?因为所有自求都是苦的根源,是苦本所立。你只要为“我”,就会生爱憎、生是非、生得失、生取舍、生徘徊,无量无边业力会侵害你这个短暂人生,让这个短暂的人生变得负累、不堪忍受,变得衰老、死亡。都是因为我执、我的、我知见、我所执的坚固,烦恼的坚固,虚荣的坚固,利害关系的坚固。

在声闻教中,他这是小解脱,就是自解脱。道宣律师在著作中提出三种解脱——小解脱是自身解脱;大解脱是自他二种解脱;究竟解脱是最上乘佛法利益,所谓不为自求之利益,就是究竟解脱之利益。不为自求这个名言很深,没问题,我们慢慢透视不为自求的实质内涵,就了解了阿弥陀佛的自受用,或者了解不为自求的自受用的实质内涵,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普照法界、普利一切的广大善巧,泯除一切我执法执的蒙蔽,光耀世间的事实。

净土教法之利害关系,我们借着这个时代的状态意识,看能不能通过几节课有个交流机会、思考观察机会。大部分短期出家会说为自己,因为烦恼而想了解佛法与深入实践,有人就是看一看、参与参与……什么样的心都允许,但我们要把教法理念传递给大家,这是必须做的事。

把无上信心传递给大家是汉传佛教僧众的首要任务!首要任务就是不为自求之法则传递。不为自求就是无上信心,这个信心不可思议!不为自求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我们从一出生所受教育都在为自己。这个教育要背着来,要返璞归真,要返回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功德上,把为自求的染著、执著、分别、挣扎、蒙蔽真正解脱,超越这些缠缚、蒙蔽、积累,使我们身心轻安、明了、清净起来,远离有所得的障碍,就是不为自求,是真正确认无所得的法则,是正见的事实。

因为实相印中一定要抉择法无我之事实,即是无所得之事实。凡夫有情在无所得上不敢用功夫,要么当断灭,又畏惧于此。佛教传递的无所得讲的是实相,讲的是万事万物缘生缘灭、无常之事实。我们要以无畏心智顺着因缘慢慢了解这个教法的实际利益所在。在无所得上我们能不能慢慢有深入、有感觉、有了解?这一点还真不能着急。

你看我们昨天晚上做一个梦,醒来了,梦中任何得失原来就是一梦。我们过去生生年年月月日日中得得失失,现在在念头中也就是一个记忆,实在没有任何一个实质东西,就是概念性的记忆罢了。这山河大地、种种人物、事相、事业、感情等等,哪个真正属于某个人某个事?可以审视!你说家庭属于你,有一天你被送到火葬场,眼睛没法看了、耳朵没法听了、身体没有触觉了,这个家庭所有东西哪一个属于你?

我们没有了知属于我的困难、怕失去的障碍、要占有或守护的障碍。大部分人在这些障碍中饱受勤苦,得不到解脱。我们来实践短期出家,就是在认为有家庭、有事业、有房子、有种种东西中走出来,这半个月啥都不属于你了,这个光脑袋属于你——你来体验体验,来认知认知,来抉择抉择。暂时告别世俗的负累、家庭的负累、感情的负累,体验体验这段不牵挂的生活试一试?

我们敲晚钟时会唱这种音声上彻天堂,下通地府,上祝当今国主大统乾坤,下资率土人民福寿康宁——有这样一个祝福,这样一个饶益世间、不为自求的作为。慢慢来体验,这种体验会让我们的生命传递美好音声、美好思想、美好觉受,体验美好的心情、美好的音声、美好的传递。我们在传递这种祝福言词过程中,心被这种美好所滋养,被美好的祝福言词所支持。我们念一句、给别人说任何一句有意义话,我们的心就会被这个有意义的话所滋养。我们心念慢慢在祝福世间、饶益有情的作为中踏实下来,认识清晰,原来可以这样用心,可以这样运用生命、意识与言说。

我们生命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就是出家人应该祝福天下,祝福一切;远离冤亲,远离对待。就是远离亲疏的腐蚀,让自心慢慢平等起来,像大地一样,载负一切;慢慢地让心清净起来,如清凉水一样洗涤一切执著尘垢;慢慢地让我们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让我们在一切法面前究竟行无碍行。佛之三身四智在我们现前一念中,慢慢地我们能体会得到,这一念原来可以与佛无二无别地守护与运用。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无差别的角度,慢慢地我们能触摸、了解、认知与运用,就成为真正佛子。了知一念三千,三千一念,这一念就是一世界,这一念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为一念,三世为一念,一念圆成世间这种心念的不可思议。

再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慢慢地我们有机会来实践这些善巧,了知一切佛说的一切法,原来皆从我们心中生。佛说的一切法从圆满心中生,谁运用圆满心,都有佛所说法音、妙音、不可思议的诚实言。我们的心与一切诚实言都可以对称,佛的一切诚实言真像我们心中流出来一样。为什么?此心彼心,原本无所差异。我们的信心慢慢纯熟起来。无上的信心、菩萨的信心、声闻的信心、善法的信心,逐步都能运用、成熟、了解、熟悉。这个熟悉与了解要有一点一滴一事一相的耐心地、从容地接受,模仿着作、思维、言说,然后了知,直接拿来运用。原来自他不二,原来心念没有隔离,原来法界是圆融一味的,原来十法界是通融无碍的。

虽然我们是人类法界、欲界法界的一个有情,但我们与一切觉悟法界众生之心智没有隔离。他们心智中所有善巧、智慧、慈悲,我们心智中各个具足。你再读经典、读教法、谈论教法、实践教法,各个能了知,这原来从我们智慧心中可以生起来,从圆满心中可以生起来,从清净心中可以生起来的。此生起与佛无二无别。此信心原来不是建立,原来是通过法的实践、学习逐渐展示出来。我们这半个月短期出家就是有意义的大事因缘,是可以让我们受到法益的这样一个作为。

法益没有多也没有少,只要从容,要清晰,要无疑实践。你说我有疑虑怎么办?你要知道疑是烦恼、烦恼根本,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烦恼相、共有的烦恼相。它不属于任何人。你随着一个法则去作为、随顺作为、思维、言说之时,这个怀疑已经退失;信心没有建立,在你实践中那个信心已经有了,信心的作用已经有了。所以我们不要被信
、疑的名言所迷惑,它没有自性。

我们怀疑的烦恼习惯也没有自性,只是在我们意识状态中容易展示出来罢了。你知道它是烦恼、它是习气、它不可得,就随顺着佛陀圆满教言,亦是我们圆满心中流出来的方式方法去实践,回归到圆满上、清净上体验。这样的对称感知、内受用、清净心受用、圆满心受用,会在我们现前心中生起、印契、表达。

这样我们这半个月短期出家,一点一滴一点一滴地耐心作为与实践。耐心很重要!耐心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安详、从容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耐心就是不为自求。没有耐心,烦恼、烦燥,就是疑虑,是凡夫业,也是我们过去所行的事情。所以这半个月要学会耐性、耐心、喜悦。

六祖大师有两句话:心生光明,心生喜悦。这是那么重要!我们在这半个月中要常提醒自己,用光明的心、喜悦的心安排这半个月。你说我生不了喜悦、生不了光明——你先把喜悦与光明装在自己心中,让它起作用;把过去那些昏暗的、忧伤的、负累的心扔掉,先换一个这样的心。像现在的内脏移植,我们先移植一个欢喜心与光明心;我们已经偷偷地做完手术,没有缝合线,你看不见。我们把这个意识移植进来了,喜悦、欢喜、明亮啊!什么叫欢喜明亮?你可以念念这个名词,唤醒它的内容。

我们开始什么也不会知道,像一个幼儿一样,一句话都说不囫囵,慢慢地咿咿呀呀学语,慢慢地知道内容了。我们现在在这些宗教名词上还不知道也没问题,先学会它。

我们中国儒家有位圣人,被后人所歌赞——阳明先生,王阳明。他说:吾心光明,有何希求?什么叫光明?真是无所牵挂。什么叫光明?真是清净无染。什么叫光明?本然如是。什么是本然?喜悦安乐。喜悦什么?无牵无挂。无牵无挂什么?明明亮亮,璀璀璨璨。怎么运用?我们要慢慢学习了。

有人学不会就念一念无边光阿弥陀佛,念一念南无清净光阿弥陀佛,念一念欢喜光阿弥陀佛、智慧光阿弥陀佛、炎王光阿弥陀佛、不思议光阿弥陀佛。十二光明可以启发心智,你缺哪个念哪个。喜欢对立的人念念无对光阿弥陀佛,喜欢怀疑的人念念不思议阿弥陀佛,喜欢大的念念炎王光阿弥陀佛,贪图无边无际的念念无边光阿弥陀佛,忧伤的念念欢喜光阿弥陀佛,负累的念清净光阿弥陀佛……都可以,因为我们心中都拥有的。

 

这些光,光光相照,我们人人心中本来拥有,你念一念就起作用。在烦的时候,说这个人真烦人——你的心就开始烦起来;说这个人真可恶——你就可恶起来;你张嘴一骂人——嗔恨心出来了。我们张嘴就念佛,有什么不可以?心作心是,言语行为所传达啊!这一点我们慢慢了解与认知。三乘教法,我们看看净土与僧法相联系的角度,能不能有个互融互显的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