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 开示
岁次乙未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出家人这个角度,我们依不为自求的角度来谈一谈,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一些启示。
释迦文佛一成菩提,所发出音声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证实一个自我的高尚,也没有证实一个我与别人不一样的什么特质,他就证实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不可思议的对法界生命认知的正等正觉受用。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佛与佛能宣化!没有圆满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任何一个生命,他心智中不会生起“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一个圆满心的圆见圆成的事实。
释迦文佛在我们人寿百岁来娑婆世界应化,他在菩提树下证得菩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甚深功德。他感叹的第一个音声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微妙音声的传递,给一切众生带来不可思议的机遇、不可思议的印契、不可思议的呼唤,就是我们如来智慧德相的心智呼唤。
实际释迦文佛代表一切众生最圆满心智的期盼、最圆满心智的作用、最圆满心智的完整表达。世尊表达了一切众生心目中最期盼的那个样子,或者我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样子。佛用他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实践展示出来,给我们表达、传递、展示出来。这是十分感人的事情!感动了我们的圆满心,唤醒了我们圆满的心,同时印契每一个众生心中这样一个圆满智慧德相的力与事实。让我们随着这个事实的召唤来学会运用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一个心、这样一个言说——身业、口业、意业的这样一个相续,使我们真正像佛陀一样正等正觉于世间,运用自身依正二报来真正地不为自求。不为自求原来基于他圆满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这个三藐三菩提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在烦恼业海中亦无衰减的法性、觉性,即是三无差别的本质。
此本质出生十法界众生,此本质显现六道轮回,此本质一切觉悟世间所拥有,一切三善道有情所展示;一切三恶道有情虽然迷失于此,毕竟是迷失,并未散坏。三恶道被业力所欺辱;三善道在善恶中徘徊;三圣道能主动运用生命的善巧,运用生命的自在方便,驾驭着生命,展示着生命种种不可思议作用力。佛陀圆满认知了十方九界一切生命现象的本质——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事实。念佛法门、佛法住世都依赖于此,就是予一切众生无上大利这样一个法则的守护、传播、实践,实践、传播、守护。
这样一个群体往往我们称为僧人、僧团。僧团作用主要是别于个体作为的力量。个体作为则受到极大制约,不管是心力、作用力等等。所以世尊在取灭时说若有五比丘和合住世,清净守戒,能令正法住世,如佛住世无异。无异之功德在什么地方?是能把佛法完整守护下来,相互支撑着、支持着,使佛法完整相续下来。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人的智慧、善巧、方便不足以展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圆满功德。佛陀取灭,只是一些僧众在住世,延续着他的教法。佛取灭已久,僧团尚在,五人、十人或者更多僧人和合共住,守护共同的戒律、法则、教法等等,令其一代一代传播下去。这个传播就是传播“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无上的音声、无上的授记、无上的给予。许多人念楞严咒,楞严咒最后一句是予一切众生授记——若已成就者、未成就者、将成就者,皆予授记。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不是授记?那是如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真实语、感叹语、赞美语,也是授记语。你要是把楞严心咒翻译一下,他是陀罗尼教,内容很多。“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翻译出来也很多,要用原来梵语念就是真言一样了。每一语都有无量义,无量义中展示什么?“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三无差别,三无差别是平等心。要是有平等心,你为自求没有必要。因为三无差别之心是具足的,是圆满的,是清净的。你说我怎么感觉到不清净、不圆满、不具足?那是业习、分别、所知造成的习惯思维,不是佛陀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
我们顺应法性能体会佛陀正等正觉的功德与内容,因为法性本身即是正等正觉的内容。佛的一切修持没有离开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没有离开法性。我们一切凡夫有情种种作为、造作、颠倒、割裂、分别、对待,实际也没有离开法性,只是把他变形了、割裂了、对待了,如此而已。轻轻地一放手,在这割裂对待变形中轻轻一放手,就回到性具的大地上来。
过去说: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歇什么?歇分别、执著、妄想、扭曲的心罢了。那个地方不用劲、不用力,你轻轻地一松手,就回到性具功德上来。所以歇就是菩提,歇就是不可思议的回归,歇本身彰显了万事万物一切性德的事实,就是令我们歇下来。所以佛教讲解脱就是歇下来。许多人做事很辛苦,突然把这事情做完了,需要休息了,感觉到休息那一刻钟真好,疲惫之后的休息——歇下来了。
我们这半个月短期出家也是要歇下来。歇什么?把我们过去残缺的、欲望多多、想法多多歇一歇,让如来智慧德相起作用,让他浮现出来。我们就是就路还家。就路还家不是高尚话,人人在现行中、在现行一刹那都可以回到法性之家,就是极乐世界。法性之家就是安乐处,就是休息之刹那。
我们讲到大道至简,简到什么样子?简到我们回心即往,简到休息即是。简到什么程度?念佛即是。简到什么程度?动心即是。真不需要其他东西,不需要你端个架子或者膀子什么样、腰杆什么样……不需要。走着、睡着、站着、躺着都可以。为什么?心智圆融着。
马祖的故事大家听过,说磨砖为镜不可能的。你说坐着就能成佛,门都没有!很多人说佛陀像、菩萨像、声闻像都是坐着——这是表达法则,他们坐在莲华上就是坐在心地开放的状态上。坐,就是把心回归到清净、舒展、休息上来。这些阿罗汉们坐的是金刚台,坐在具足百宝之庄严功德中,干什么?令心回到具足上来、寂静上来、远离造作上来。佛法不是繁杂或者污染的东西,不是越多招数越好,真是至简至明!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在听闻这个教法、这个语言之时,你真正心里过一遍,你心得清凉。我们的心是热恼的,看到乱糟糟的世间、乱糟糟的业力、乱糟糟的不可心、不如心等等,就是分别、执著、混乱、疑虑造成的。我们也要睁开佛眼看世间,戴上佛的眼镜看世间。我们眼睛已经昏花,戴上释迦佛“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眼镜看世间,看看大地众生是不是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么我们见任何一个众生就像见到佛陀世尊一样,生起了喜悦,圆满的喜悦,看到圆满形象的喜悦、光明形象的喜悦、充盈的喜悦、无所希求的喜悦、得大寂灭安乐自在的喜悦。看到每一个人都生起这样的心,我们也就正等正觉了,我们心的正等正觉也就生起妙用了。
我们原先没有念到释迦佛那句话“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看世间就是世间,众生就是众生,千差万别,烦恼种种,有亲有疏,有好有坏。世尊为什么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前也没有这样的看法、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感知、这样的受用;在那一刻,他生起了这样的喜悦、这样的传递、这样的印契、这样的表达,即是自受用。
此自受用不可思议!我们参加短期出家也要有自受用。啥叫自受用?过去在僧法中讲出家人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是执著是苦、情绪是苦。要经常观察身之不净,不要染著身受;要经常观察无一法可得,观察诸行无常,观察寂灭为乐。即是自利的简短修行方式,当然也有一二三四五。你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直下就承担正等正觉功德,这比四念处、比三法印还简单一些,我还是复杂一点吧!那么出家人之自受用“寂灭为乐”,你可以多念。若有执著了,你要知道执著是苦、受是苦、情绪是苦、举心动念都是苦、没事折腾事是苦、想正想邪是苦、说是说非是苦、我坐在这儿说话也是苦!计较苦、情绪苦、受是苦、想象折腾都是苦,寂灭就是乐。
我们自解脱分中,远离造作、令心休息即是自受用。僧人最简单的自受用就是顺性安住、性具显现、性具守护,就有乐。这个乐你可以慢慢体验。咋体验?举心动念了,一句佛号;举心动念了,看看它了不可得;想执著了,你说执著是苦,劝一劝它;来情绪了,说情绪是苦,告诉它。慢慢这样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自受用就建立了。什么自受用?从一切是非、人我、现行、执著、情绪中解脱出来。怎么解脱?小解脱,你自身得到解脱了。
寂灭为乐——你说这话太平白,来点玄的?来点听不懂的?来点搞不明白的?来点用不上力的?来点似是而非的?很多人一接触佛法就把佛法当成似是而非的或者谈玄说妙的。佛法不谈玄也不说妙,只学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用得上的法则。所以佛陀是诚实语、如实语、真实语者。任何教法都不花哨、不掩饰、不包装,直直白白、里表一如地给予我们。佛法没有玄的东西。不管任何人——自己也好,他人也好,遇到谈玄说妙的人,你让他找地方休息去。为什么?他自己很糊涂、很迷失,再给你传播个迷失、糊涂,还不如你自己睡一觉来得安乐。
佛法不谈玄不说妙。苦、空、无常、无我讲的是事实,你一念就起作用,念念就起作用。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南就是南,北就是北,白天就是白天,晚上就是晚上——这是很如实、很直白的表达,没有包装,没有加水,没有稀释。就是他直接体会到的法则与利益的传递。我们学习佛法来了,不是搞玄妙来了,要在受用上真实起来。
过去沙弥的名字就叫求寂——熄灭贪嗔痴,来向往慈悲自身慈悲他人的法则。什么法则?安乐的法则。什么安乐法则?不再无端造作。寂灭为乐的事实让我们体验、认知,体验、认知。怎么体验认知?我们这半月时间就要有自受用,我们自受用同时会给别人带来一些方便。
僧众从容安详。马胜菩萨的故事很多人听过。舍利弗目犍连原先约定不管谁先遇到善知识、真正有益于世间的善知识,要相互通知。有一次目犍连走到路上看到一个比丘从对面走过来——托着钵,形像安详,作为自然,让人感觉到光辉的形像、具足相好的形像,走过来了。目犍连很感叹,说这是哪个教法的沙门,这样的清净,这样的安详,这样的从容,这样的不可思议?他就过去问尊者你以谁为师?你师父说什么法呀?马胜比丘告诉他以瞿昙为师,就是以释迦文佛为师。他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说这个缘生缘灭的法则。当时目犍连一听,心生喜悦,心生光明。什么光明?就是接受了这个法则——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直下接受了,证得须陀洹果。
过去人一听就证果,我们现在一听就怀疑。我们天天念“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我也不知道念了几千遍,也没证果。不光没有果,有时还说这什么意思?目犍连没有管他什么意思,只管接受过来,接受过来就是此法自心显。他那个法就是心的彰显,他就证得初果须陀洹之果位。听闻就得!
现在人不要说听闻就得,说我修三年就得,你也是一个狂妄份子,你也是不实的——他认为你不得才是对头的。那么为什么世尊在世时,善来比丘须发自脱证阿罗汉果人人都认帐?他说那是佛在世时,我们现在的人不行!为什么?分别执著坚固造成的嘛!我们现在分别执著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学习佛法也要用分别执著的坚固来遮蔽自己,很奇特的。
我以前听到一个人跟我这么说,我说这么好的净土教法,一念三千,自利利他,多好啊!这个师父说你老人家善根深厚,你做得到,我们做不到啊!我说他分明讲的是一念三千,分明讲的不是我做得到、你做得到,分明是讲谁这样做谁就做得到!实际就是法则我们能不能接受。接受了,这个法就支持我们的生命,支持我们的心理,支持我们的道德;不接受,业力就支持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要接受这个法则。
自受用是什么?就是对法则接受令其在心智中相续罢了。因为我们意识海中没有界限、没有十法界,我们意识海中是舒展的,是周遍的。每一个人的意识都广大无边际,每个人的意识都没办法建立张王李赵。我们强制建立,不过是分别执著的习惯罢了,没有实质。我们把这个执著习惯放放松,广大无边际的心智就舒展开了,就与一切诸佛等,与一切菩萨等,与一切声闻等,与一切众生等;合乎于诸佛,合乎于众生。你这个心就是周遍的实相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净心,就是无染心,不对待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这个本心与佛无二,与众生亦无二,与庄严无二,与无染也无二。一切法他都可以表达,一切法又表达不了他的全体。
我们人人都有一颗这样的心。这颗心是什么心?称为法界心。这颗心是什么心?法性心。这心是什么?本具心。我们能不能在这儿休息?休息这一刻钟,称为发心。我们认知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个认知的发心;我们在这儿休息,是个休息的发心。我们抉择了三无差别是我们的真实心,是实相心,是清净心,是一切佛菩萨证实的心,现在要用这一颗心——你这样称为发意清晰者,你这样能守护、实践、串习,即是初发意菩萨,可以在这个地方立足。一切造作的烦恼你就能降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你就可以降服,对立分别执著你就可以降服,自受用就会现前。什么自受用?就是初发意菩萨各行善巧,令烦恼现行得以伏住。那就是自受用。自受用不复杂呀!
你说道理我明白、事情做不到——这是把法与烦恼、习惯割裂。在我们汉地出家在家人中广泛存在这个现象,说道理我明白,事情我做不来。那不叫自受用,是分别执著,是把法与自己对立起来的坏习惯罢了。不说道理,但随顺教法去思维,随顺教法去言说,随顺教法去作为,你可以对付它了。要不然我们不断地说这是道理,道理谁都明白,事情做不到。现在这一类说法盖天盖地,那么传播这个教法还有啥意义?说得到做不到你又说它干什么?我们不浪费这些精力了,就放下分别执著去随顺教法,依教奉行——依教思维,依教言说,依教实践。我不管做到做不到,我先去思维,先去接受,先去随顺,看看是什么样子?自受用慢慢会产生出来,会表述出来,会展示出来。
对我们实践佛法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关口,也是个转折。不要拿“道理我懂我做不到”来阻碍自己或者阻碍别人实践佛法。这个障碍我们要清晰它,要耐心地认知它,来出离它。把这个因缘调整过来,使我们心念能接受法则、随顺法则去思维、去言说、去实践,不排斥法则。这个说法就是排斥佛法的一个潜意识、下意识,是不正见造成的习惯。我们要把这个习惯认识清楚,把它放一放,习惯于随顺法则思维,随顺法则言说,随顺法则实践,而不是排斥的习惯。
慢慢地我们了解了依教奉行很重要,“道理我懂但我做不到”不重要。那是没有意义的,学再多也用不上,其意义不存在,只是增加无端的学问。我们学可以依教奉行、可以实践的,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的善巧,学习这样的法则。不能用就先放放、先不学。说道理我理解但是做不到——那是不需要,不学它了。
半个月时间很短,我们生命在未来际相续中也不能说长。怎么来看这个长短?就是珍惜每一个思维、言说、现行。珍惜不是压力,珍惜是充盈、富有的表现,珍惜可以使生命无量光无量寿的内涵展示出来,生命的庄严、尊贵展示出来。我们不要浪费自己生命的分分秒秒,不需要浪费,不需要无端地空过。我们这样就尊重自己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行、每一个动念、每一个言说、每一个作为——都尊重它,你的生命就有分量了,你活得就有内涵了。
你不会说活着没意思、修行也没意思……这也没意思那也没意思,跳楼才有意思?那不行,那是轻贱生命、扼杀生命、藐视生命、诋毁生命,是恶作。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清晰地、从容地。把时间拉宽去看它,去认知它,去实践它。
要给自己无量光无量寿心智的一个运用机遇。给自己!怎么给?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来印契自心无量光无量寿。你要告诉自己,你说我这个生命中、心智中具有无量光寿,还有什么不从容?思维从容了,言说从容了,交流作为从容了。这个从容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份量,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尊严,带来了力,带来了生命真正价值。我们不妄自菲薄了,也不妄自轻视自己的环境、轻视自己的家庭、轻视自己所有依正二报了,不会了!你会从容地面对自身,面对自己的家庭、社会、工作、环境等等,你都会生起尊重。尊重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这半个月要学会尊重,你搭衣、吃饭或者干什么都是尊重的。为什么?你扮演佛陀形象而不尊重,不是不尊重佛陀吗?不尊重大爱道比丘尼吗?你不是不尊重三界福田吗?你不尊重不行!我们要学习尊重,要实践尊重。尊重从哪儿实践?每一事、每一因、每一缘。这不是压力,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下手处、修行下手处、实践佛法下手处!不在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也不在明天、后天、大后天等我做好准备再修行——修行不需要准备,直下运用法则就在修行,直下运用三无差别的心就在修行,就在正思维,就在正言、正语、正命、正业、正定。
这个就路还家的方法,一切大乘教法积极地、不断地、如实地、不失任何一个因缘地在传递着,在实践着,在成就着。有人说我在殿堂里念经是修行,我一天念多少佛是修行,在佛堂里烧香磕头是修行……大乘佛教是认为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一切时处都在修行!你说此地修行、彼处不修行,那不是修行者,你没有发心。发心运用一切时处,皆是修行之方法、机遇、因缘。发心不明确,你用分别心说我在这样是修行、这样是正见、这样是佛法——那么你的分别执著还在坚固,还在累着你,还割裂你的生命;你的发心没有圆满,没有清净,没有真实,没有周遍,不如实。
什么地方修行?从现下开始,尽未来际,法性不舍我们,佛陀不舍我们,教法不舍我们,贤圣不舍我们。我们了解这一点,顺应他们教诲、顺应教法、顺应本具之心智,就在修行;不管一切时处、喜怒哀乐,都在修行。就路还家这个词就感知到了。就什么路?现行之路,现下之路,当下之路,当下一念,当下一言,当下一时,都在修行!这样你的生命很富足,你的生命福慧会在时时处处彰显。因为化一切迷失业为正行之业,化一切被迫迷茫业为主动积极阳光的福德因缘、法则修持,你是很富有的!
这样实践是真精进者。真正精进,我们慢慢有体会了。这个体会不在你行走坐卧或者言说什么、意识什么,在于你发心之不舍、发心之清晰、发心之无上、发心之究竟。这个精进心会导引你行住坐卧皆不离道业。我们这样念佛也好、生活也好、作为也好、在寺院也好、在世俗也好,都能正精进相续。
在七菩提分中——正见、择法、精进、喜悦、轻安、禅定、舍、平等住等等,都会真正在我们生命这一念中展示。七菩提会支持我们的生命、意识、言说,使他真正不离精进、轻安、喜悦、禅定、布施这样的广大作为,自利利他。
这个当下,不离任何一个人的现行意识、现行言说、现行作为——不离任何一个人!这是公平的、平等的法则,是不分身份的法则、不分时间的法则、不分角度的法则,是无相的法则,是清净、真实、广大、圆满的法则。这个法则我们了解,就是九界同归,一真皆真。平时这些言辞都用得上。你说我这一念这么厉害吗?我这一句话这么厉害吗?我这一个作为这么厉害吗?依法而行,此人不可思议!依业力而行,此人不可思议!业力轮回不可思议,佛法功德不可思议,皆是不可思议之力。你那个想象总是受到限制。
这为一切佛菩萨所护念,他是一切佛菩萨的伴侣。为什么?这样的人念念没有离开觉悟,念念没有离开法则,念念没有离开世尊所施教的不可思议利益的给予与传递。观音势至就是他们的伴侣,文殊普贤是他们的道友。世尊在经典上说此类有情不久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不久当坐道场转妙法轮。此人是谁?就是我们现前大众、现前每一个依法行持者。不分你地位、年龄、男女、大小、智愚等等,一概不分,但依现前一念,但依现前这个言说,但依现前这个作为——了知此本身具足,本来清净,本来与佛无二无别,你的正精进就开始了,如法修持就开始了,在听闻教法这一刻开始。
净土教法希望这样来传递“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之事实,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本自具足之法性上,令心休息、回归;再用心就是饶益有情,传播信心,给予无上大利。若不这样用心,就知道此是习惯、此是分别、此是执著、此是爱憎、此是所知障、此是烦恼。了解即是觉悟,觉悟即能觉悟于当下,觉悟当下就在修行。似乎这个法太简单了,似乎这个法又太亲近了,似乎这个法没有离开我们每一个当下的意识、言说、作为,似乎大家真能触摸到了。怎么触摸?没有离开我们的举心动念、言说作为。我们感觉到它的温度了,触动它了,你下面就要去实践、去面对、去深入。怎么深入?你的未来就是你深入的机会,你生命的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就是你的广大道场。
你说我们这半个月在寺庙待着,吃亏不吃亏?不吃亏!我们专门来做这个事情。放放松,什么也不需要到外面去觅求,也不需要在内心里寻找,单是安住三无差别、本来具足这样内外映彻的光辉中就好,内外充盈的法则中就好。放放松,不需要紧张,不需要听懂什么,也不需要不懂什么,让心歇息下来。
对自己每一个语言是清晰的,对自己每一个作为是明了的,你没有修觉悟已经开始觉悟,你没有高尚说法也已经在修最上乘教法;你身心世界是安乐的,至少是明确的、有光明感的。这个光明就是明确了知,不含混、不玄妙、没有距离。你内心慢慢会生起喜悦,条理炳然。因为性具建立的安稳、条理是法尔本然。修证、自力完全不能在此处建立,可思议不能建立的!
所以他是不可思议的自我完善的宏大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法界的支持、法界的功德、法界的庄严所建立。我们有限的思维、假设、善根、努力、作为等等是扭曲的、是割裂的、是对待的、是局限的,称不上清净,称不上庄严,称不上无碍,称不上具足。
我们怎么入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智海中?歇心,休息,随顺法则,随顺教法,自心与教法无二无别。教法来了,随顺这个教法去思维、去言说、去作为。什么样教法?“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念一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念一遍;“光明遍照”念一遍;“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念一遍;“一真皆真”念一遍;“一时同生、一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一念;“一举全体”念一念;“一念三千”念一念。你说我以前没有这样念过,那么从今天开始找一个念,念一念!念一念,让自己念念回归;念一念,让念念舒展;念一念,念念休息;念一念,念念无对无待;念一念,念念具足。让我们那颗无始以来分别、执著、造作的心休息,再休息,真休息,彻底休息。你敢不敢休息?不敢就慢慢学着,慢慢休息。
这只是说一个方法,你怀疑也是它,你信心也是它,你随顺也是它,你对抗也是它。那么你不如在对抗中随顺一下,随顺中你也可以去对抗,没问题;怀疑中信一次,信一次如果你怀疑也没人反对,因为习惯还在。但你知道是习惯的时候你又会生起喜悦。以前说我怎么又怀疑了?现在你说我有个怀疑习惯,它不可得——去!哦,我有嗔心的习惯——去!不可得。你慢慢地对自己的习惯就生起珍惜想,说来吧来吧来吧,我都看一看,一个一个认识你,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没有自性,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习惯、习惯、习惯,造作、造作、造作……都给它传递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各各放无量光,各各放无量寿,无量寿无量光都展示出他们内容了。为什么?皆无自性。
往往我们对内心世界的丑陋、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想放一放,不想把它展示出来。你不展示它,压得越深越深越深,机遇一成熟它还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净土教法大包大揽,说来吧,九界同归!九界同归,就是你所有想法南无阿弥陀佛,所有想法都可以圆满回归,所有想法都已安住极乐,所有想法本质圆满,所有想法各各弥陀。
要不然,感觉自己怎么有这样想法呢?赶紧压下去!压下去、压下去、压下去……装着很善良样子,心里压的都是不好东西。那样我们把自己的乌云、业力盖着自己那个阳光,自己看不到心中的璀璨。干脆你一个一个把它揭示开来、召唤出来,让它显示出来,明确告诉它:你是贪,你是嗔,你是痴,你是慢,你是疑,你是不正见……你严格告诉它:你没有自性,你是习惯造成的,我知道你是老几!它就怕了。你点它的名,它不怕吗?你一点它的名,你认识它,它再来你认识它了,它在你面前再装腔作势不起作用了。
所以我们对自己内心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些烦恼相,要各各给它们点点名,跟它们多交往、多了解,知道它们没有自性,知道它们亦是不可思议法性海中流出来的,亦是缘生缘灭。认知它、认知它、认知它……认知久了你知道,原来这些业力实在是我们觉悟的真正老师、真正动力,是真正的福德、机会、因缘。你就不会自责,不会压抑它们,也不会放纵它们,也不会排斥它们。你会尊重地说:你是贪,你是嗔,你是痴,你是慢,你是疑,你是不正见——这不可思议的六方佛就会展示出来。
我们读《阿弥陀经》中有六方佛,我们这有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烦恼你把它们名字叫得清清晰晰,它们就放紫磨真金身的光了,就是不可得。但你要不认识它,你的贪你埋得深深地、嗔埋得深深地、邪见埋得深深地,机遇一成熟,你扛不住它,你忍受不了它。你说我怎么又做这个事情呢?我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做我怎么又做?你会责怪自己。你把它们关系交待清楚了,认知清晰了,你告诉它:反正你不可得,你爱来就来吧,我跟你做朋友。你一握手它就跑了。为什么?怕你把它抓住不丢了。
业力就怕点名,就怕指名道姓,一旦指名道姓,它没有安身立命地方了。因为你用心智光明照破它了!就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东西,你敢让它表现出来,然后点它的名,说它的根本,说它的真相。说一遍,它再来,它可害怕了,它怕自己消失了,所以它离你远远的。你说你过来吧过来吧。它说我不去我不去我不去。为什么?它一来就消失了,一来就被你破坏了。像水泡一样,“啪!”给你点破了,它没有力量了。
我们觉悟什么?就要觉悟内心世界的庄严、内心世界的拥有、心世界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内心世界所有见闻觉知——去认知它们,给它们记上名号,告诉它们不可得之事实。这样来来往往来来往往,你内心就清净了,你内心就安乐了,你就能里表如一地面对我们应该面对的法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