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一者礼拜门(1)


一者礼拜门

1、五念门与离苦得乐的生命主题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五念门。我们用南无阿弥陀佛作缘起,以念佛来谈五念门。希望通过学习,我们的生活有一定改观,能用得上力,达到在生活中去除烦恼的效果,能改变我们人生的思维、意识与作为。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从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个角度来念佛,所以说是五念门。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以法则甘露把心中过去的一些知见、烦恼心垢洗涤掉。不希望增加大家的知识,我们每人所学习的知识这一生或多生都用不完了。但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心中的烦恼、知见与习惯得到改观。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念看似简单,似乎每个学佛人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但应该怎么念?过去的善知识就是通过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个角度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观察、忆念这个名号的功德作用,使身口意智方便智得以成就。这个成就不是虚设,是成就修行念佛的事实。所谓事实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一时、每一事、每一物,让它充分发挥觉悟的作用。也就是真正让人生充满了智慧与喜悦,而不是迷失。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念佛方式比较任务化,甚至方法不当,带来沉重。很多人接受这样一个理念,就是功夫不成片或达不到一心不乱、达不到三昧力,就不能往生,但他不知道功夫成片的修持必须有方法!现在大部分人念佛不得方法,而想去功夫成片十分困难。所以说现在修行人多,真正得到效益的寥寥无几。许多念佛人在修行过程中逐渐放弃了念佛,改修其他方法了。并不是这个教法没有利益,是他不得方法,没有依法行持,在这个法之外依自己的业习与知见来熏修。这样无疑误导了许多修行者,使我们的现行生活变得复杂、沉重,甚至迷失。有人说:我学佛这么久了,怎么没有效果?没有效果就是方法问题。我们意识、业习感知的东西,与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没太大关系,我们修行的要点恰恰就是在“意”上用功夫。所以这个五念门修法,南无阿弥陀佛,无论是从身、口、意、智、方便智的哪一门,其要点恰恰是意!意识的角度最重要。我们的身口意中,眼耳鼻舌身自体没有善恶,都需要意识来操作,我们就从意识上来下手。所以五念门修持重点是在“意”的修持上。

我们修行念佛法门主体是为了得到安乐。人生太需要安乐了!这不可回避,我们现在人生充满了苦——生苦,死苦,老苦,病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或苦苦,坏苦,行苦。我们整个生命在苦中不断地盘旋与徘徊着。苦是不共的事实——每个人都有苦,各个不同,但各个难以逃离。你否认它,它也在你生命中表现;你不否认它,它还在表现;你觉悟它,它就变成快乐之事了。快乐是人性本质的需要。你由心观察,是不是需要离苦?很多人没有认真观察就一带而过,虽也说离苦得乐,但他不去在意,不去审视自己心灵的需要。一旦你认识到自己心灵的需要,就会孜孜不倦地把它作为生命主题来审视。我们的生命一旦有主题就不会迷失了。假设我们把快乐当作人生主题,有苦、疑虑、麻烦之类,就来解决它,人就变得轻快了。

我们真正审视过吗?实际认真审视自己需要快乐的人不是太多。大家需要快乐,但审视上很模糊。如果人生主题真的是快乐,那么遇到困难,遇到苦,遇到迷失,我们就来破除它。希望大家在佛陀智慧慈悲的教导下,使我们本有的快乐和觉悟能力发挥出来,使习惯性妄想执着造成的痛苦有一个方便逾越与觉悟。这样就恰当地把迷失与痛苦变成了觉悟与快乐的资粮——我们每个人只要认真地对自己负30%的责任,它都会变成资粮。

对自己真正负责任是大话题。菩萨能做到80%的责任感就不得了了,声闻能做到50%的责任感、贤善之人能做到30%的责任感、一般人能做到10%的负责任,都是不得了了。你观察自己的生命,在你所有的意识、感知与言行作为中,有10%的责任感吗?就是做100件事,其中有10件事是负责任的,很认真地去思维观察,然后去作为的?不需要夸耀或减弱,只是如实。声闻为什么能50%地对自己负责任?因为他求于寂灭,梵行已立,不为后有,远离诸造作过患,安住于寂灭智海中。他的正报已经完成,得诸解脱,但无有利人方便,所以最多是50%的守护者,或者他有一半时间能把握住自己、透视与完成责任。我们普通人对自己的责任感不及10%。你做个记录,看看想10个问题中有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责任,愿意正面面对其过程和结果?说话、做事亦复如是——你说10句话,有没有一句话严格地对它负责任,通过透视表达抉择?自己可以观察。

我们想通过这90天的学习,把人生的快乐主题真正实践出来。不要认为佛法高尚得脱离现实,佛法实际得不能再实际了。但大部分人把佛法放在一个虚无、高尚、着不上力的空间,就丢失了实践佛法的最初基础,十分可惜。佛法一定是解决我们现实具体问题的针对性的、朴实的教法。我们人生的快乐主题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快乐可以分成很多层面,声闻乘从初果到四果圣人都有他们的快乐;菩萨乘从信位菩萨到等觉妙觉菩萨,也都有他们的快乐;诸佛如来在一真法界不动金刚地中有自在快乐;六道众生也有自己业力分的快乐。这些快乐有无穷尽的差别。世俗所说的快乐可以推到六道众生这一边,若从圆满说,诸佛如来亦有不可思议的胜乐身、妙用身、大悲身、断灭诸烦恼的自在身、照耀十方的光明身、具足庄严的威德身,他们是具足快乐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快乐看成是纯粹的世俗迷失,或贪欲的执着。我们循着快乐的主线,从六道众生的快乐向上观察,到诸佛菩萨圣人的快乐。我们就通过人性的需要,以生命主题来解决我们人类的苦恼与迷失。

我们现在人生的很多痛苦都来自于没有主题——学佛者、出家者、世间人都没有生活主题。把自己无端地高尚或卑下——有的人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业障很深,不会有快乐,把自己推到一个极端苦难的业海之中;有的人高举自己,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人物,结果苦难不堪,没有实在利益。这都是忽略了人性。人性是从业有的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法无自性、烦恼无自性,但在这个地方讲人性,是人的一个基础需要,这样来观察就能如实地与我们每个人联系起来。许多学佛人学了很多年,与自己真正的心灵需要挂不上钩,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这样年复一年地晃悠着,重复着一些无端的业力。虽然很苦,但没有乐的进趣,没有乐的方便,没有乐的法则。就是在一个轮回圈子里面养成了一个重复习惯,不能和自己联系起来。假如把这个主题人性化、基础化,就能和自己联系起来了,我们后面的学习就变得轻松简单,因为与你有关系了。所以我这里面不希望有一句高尚的话,因为高尚不见得和我们有关系,当然低下和我们也没有关系,有一个等量交换或认知才有实际利益。所以快乐主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你回心一念就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灵渴望与需要。

本次讲法想把这本书完全换成现在的语言,或者和大家心里有关系的语言。而不希望讲一些古代的言说,那样和大家没有关系。大家供养这个九十天的时空因缘,我很感动,也不敢轻视大家这个不可思议的法缘。所以我就思维依止着大家的人性基本需要,来谈我们生活的主题。我感觉这样和大家有交流的方便,这样才有动力,才有意义。

2、身业所触皆是阿弥陀佛周遍示现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1]

五念门第一门是身业礼拜。我们之前做了《往生礼赞》的礼拜。在礼拜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念头不能散掉,一散掉就会有累的感受。我们一般对身业的认识和“触”联系在一起——根尘对应是触、触及到的感受。身业礼拜的触能触到什么?礼拜就礼拜呗!结果就拜不下去了——一天、两天还可以,到第三天他就想找个理由不干了,厌倦了,不知道身业礼拜的意义何在。所以天亲菩萨把身业礼拜称为: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他的触点是阿弥陀如来。身触阿弥陀如来——我把这翻译成周遍示现,就是我们所触及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示现。能不能起作用?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过去人如实地把一个法则传递给学习者,让他们依法则而行,得到即下利益。他没有文字游戏或像现在人那样说于空洞道理、口舌争斗。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触什么?所触之处皆是阿弥陀佛示现!我们这个拜墩是不是阿弥陀佛呢?你听到的音声是不是阿弥陀如来呢?你感知到的是不是阿弥陀如来呢?是不是阿弥陀佛的示现?光明所照,周遍无遗,山河大地的显现皆是阿弥陀佛的显现。为什么是阿弥陀佛呢?无不如是,就是周遍,如来示现。

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身业所触皆是阿弥陀佛。你这个地方能不能礼拜归命呢?站着是礼拜吗?对!你要是了解到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住法界身,那么你站在这个地方也在礼敬阿弥陀佛,真实无疑。躺着能不能礼敬?也可以!只要你了解了阿弥陀佛应正遍知,周遍广大,无处不在。就是所触及的都是阿弥陀佛的示现!所以说应正遍知,应正——遍知,你要周遍地了解,时时刻刻不要迷失,要用得上。应正遍知,我们如果把他当成一个称号,就和我们大家没有关系了。所以天亲菩萨让他与我们有关系。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后边一句话先不讲,这个身业礼拜的作用在什么?所触及者皆是阿弥陀佛示现!时时刻刻周遍如是,时时刻刻周遍应知。所以应该正确地了解它。

天亲菩萨用诸佛如来十号中的“如来、正遍知”来显示这一段文字的实际内涵,欲使礼拜有情得到实际利益。在礼拜过程中,不失每一个当下,遍知皆是佛之示现,佛之加持,佛所载负。这样来磕一个头,你会得到极大的安稳、安慰与鼓舞。你就知道你在阿弥陀佛的法身怀抱中成长,你受到了这样一个滋养与爱护。就像一个婴幼儿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时刻刻不能舍离。你要健康成长,就脱离不了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你的触及之处皆是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就是身业礼拜了。要不然身业礼拜不成立。所以礼拜有归命与安住之意。再讲得深刻一点就是“如是”。讲“如是”太早,又讲归命,安住。因为你所触及的地方皆是阿弥陀佛周遍示现,你应知应明,这就是礼拜,这样的触及就是归命与安住。所以我们时刻安住在阿弥陀佛示现的大怀抱中、功德藏中、威德海中。在这个心智之中,在这个庄严国土之中,你这个礼拜就叫身业礼拜。这个礼拜是有意义、有法则、有内容的礼拜。如果没有内容的礼拜,就在那儿磕头,你把自己磕得身心厌倦,磕了一身汗,磕每一次就想找个理由不磕头了。因为没有意义!对你没有加持,没有启发,没有意乐,没有完成你的需要。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十分重要!这样去礼拜《往生礼赞》就十分有意义。礼赞文字,尤其是彦琮法师的文字,你感觉太美了!美得让人感觉当下就是活泼泼的极乐世界。为什么?佛陀示现这种周遍的认知与觉受。我们在礼拜中如对目前,像面对诸佛菩萨一样没有丝毫距离,这样的礼拜是有意义的。这不是作意,是身业礼拜的事实!你所触及与所作为,皆是阿弥陀佛的示现。这样你是真正归命、安住在阿弥陀佛功德藏中了。这样你是身业礼拜者,你第一门的修行有意义了。虽然我们还没讲到“为生彼国意”,只讲到“应正遍知”。因为往生彼国意是固有的东西——往生彼国意故。我们先讲现前的作为与事实,这点希望大家思维观察。

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想法与修行模式,要不然我们年复一年,还在佛法智海之外,还依自己的妄想浪费着生命。所以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就是说我们的身业所触及,皆是阿弥陀佛周遍显示;我们应知、应行与所触及者皆是阿弥陀佛示现,如此归命,如此安住,是为身业礼拜。身业礼拜是一个媒介,把我们给介绍过来,让我们去亲近阿弥陀佛,安住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之中,来养育你的法身慧命,使你在现行中离苦得乐。我们一旦养成习惯,所触及的皆是阿弥陀佛之示现,那么我们礼敬阿弥陀佛,就不只是在大殿里礼敬了。我们在大殿里面专修礼敬是为了提醒我们,实际上我们时时刻刻皆在阿弥陀佛摄化之中,我们所触及的皆是阿弥陀佛的示现。这样一种礼拜的训练和作为罢了,在日常生活中亦复如是。

所以,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身业礼拜一切所触及,皆是阿弥陀佛示现,我们应知应明,如是安住,如是归命,是为身业礼拜。我在教大家思维方法,不是想教大家知识。我们平时在礼拜阿弥陀佛,所以一切时处莫不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化之中,无有舍离。十劫呼唤,久远的爱护,对我们从来不舍离。因为我们的顽固、迷茫,在自己业力的幽暗冥蒙蔽下不能得见这种无碍光明,被我们业习的强制所蒙蔽。

3、为生彼国意故,开启本具安乐

为生彼国意故——前面的作为都是方便,完成的是:为生彼国意故!“故”是什么?故里、故乡?是本具的作用!“生”,是开启,开启他本有的作用。什么样的本有作用?彼国意,非此国意!

现在学佛人大概听一点就说我知道了,但到生活中一点都用不上,因为没有在心灵中去实践、了解与感知,就一带而过。此处“彼国意”非此国意——我们生活在此国意中,此国就是娑婆世界。他这是为开启彼国意故,就是原有的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实是一切众生本具所在。我们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了晓身之所触皆是阿弥陀佛周遍示现。我们在这种开启与引导下,能了解我们固有的本性的作用就是极乐。所以极乐国是称性而显,称一切众生佛性而显,因此我们称彼国为本家本国。

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但很多人没有亲切感。娑婆世界虽然不好,轮回苦不堪言,不能把握或自制,但很多人还贪染这个世界。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本有国土的快乐与真实,自欺其心!实际他在欺辱自己的心念与生命,辜负自己本来的快乐——本家本国实质的安住。彼国意非是生灭意,所以为生彼国意故。故——提示我们极乐世界非生灭而显,不像娑婆世界成住坏空。彼国寿命无量,光明无量,令无量众生安住无疑。这是一切诸佛都称誉、推荐的不可思议的伟大国土,是超越十方一切国土的最胜国土,也就是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建立超越一切诸佛之清净庄严国土——非生灭而设立,来解决一切众生的本具心性。

这是一个如实法益的真诚引导。通过我们身业所触,了知皆是阿弥陀佛慈悲示现,载负众生,我们依此归命安住,使我们生彼国意,就是得到安乐,得到极乐。在这个本家本国的极乐中真正体会到不生不灭的无量寿光,作用于未来,其量不可称誉,所以为生彼国意故。诸位善知识要善思维善观察。善思维,我们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就会在我们生命中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会得到这样一个教法、利益与真实功德。这都是原本的文字,原本的作用力,原本的表现,没有任何人去发明他,所以“为生彼国意故”。

这个究竟了义教法实是不可思议,但现在被人蒙蔽了,大家不了解他的真实功德利益,就会有错误知见,认为净土不是了义教。实际他透过简单的、人性的教法,来开启我们本有的功德,真正打开一切众生的智慧藏,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本家本国,远离一切生灭造作,得究竟安乐。所以人的生活主题会体现出来。没有人不愿意要快乐,但贫瘠的、愚痴的人贪图世间快乐,不了解神通变化的快乐、度化众生的快乐、饶益有情的快乐、游化十方国的快乐。他因不了解就会贪一点小钱,搞一点小利,以为那样很快乐。这是狭隘的业习罢了,其实不是他的快乐。本有的快乐人人都具有,并不是我们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所有,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功德。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礼拜门提示我们念佛。我们就在这个提示下来忆佛念佛,就会与自己心灵深处有不可思议的相应,与一切众生的佛性相应。这样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会普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同得不可思议之功德,顺应一切众生本具功德故,本性故。我们有时候说高僧大德、诸佛菩萨念佛有大威德,凡夫念佛没有威德。因为你不了解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能开启一切众生本具法性妙用,能开启一切众生的如来藏,这是真实不可思议的摩尼宝号。因为了解了他的作用,所以我们称为万德洪名,称念必生,利益不可思议。

为生彼国意故——“故”是本具的作用,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非生灭来,非修持来,非不修持来,非此等言说能予等量表达,所以称为本具本有功德。通过我们身业礼拜,身业依止所触及皆是阿弥陀佛的周遍示现,我们应知应晓。这样一个时时刻刻的提示,开启了我们本有的彼国意、安乐意。这个安乐非生灭所显,寿命无量故名安乐。我们看到的世界与作为皆是有为而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顺性成就的不可思议国土,超越一切诸佛世界。顺性国土,有始无终。若顺性之人,在此国土中无有衰败。何以故?顺性!就像顺性觉悟——我们的觉悟永远没有终点,随时都可以觉悟,觉悟没有穷尽。不能说我今天觉悟,明天就不觉悟了——觉悟者无量寿,无量光,没有终极。

极乐世界是一个觉悟的国土,顺应法性的国土,庄严清净的国土,顺应一切众生本具功德的国土,故名彼国意。亦是安乐意、真实意、真如意、不坏意、顺性意、无量意。我们迷失的、固执的、妄想的、痛苦的轮回生活有始有终,称为无常无我。觉悟是无有始终的。阿弥陀佛以觉悟建立清净国土,没有寿限,不可称誉,十方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善巧作为。何以故?他以觉悟一切众生本具功德而设立国土,使一切众生咸得回归本家本国,得究竟圆满安住。游化十方国土,以种种生命,种种现象,种种表达,各得自在,使我们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一旦了解了成佛,了解了极乐,其中的意思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称为无量意。

所谓觉悟无始终,我们凡夫意识海中往往出现一个最大的问题,或造成一个矛盾,就是坚固现实的种种作为与世间业相,造成执着的烦恼。佛说无常无我,他就执着于这个无常无我,就说这个法则与觉悟也是恍惚不定或变化的,给人带来无所依从。佛说诸法无我,是一切迷失之法无有自性;觉悟之法相续安稳世间,饶益有情,无有间断,称为圆满觉。我们要了解圆满觉,就会得到佛法真正的快乐与利益。世间人运用的意识都是亏欠的,不断地自我颠覆。

4、彼国意所摄五种内涵

 

往生彼国意——世俗有情虽然种种迷失,种种颠倒,种种妄想,种种轮回业力,但也需要且希望离苦,只是没有方法罢了。每一个世俗人都有这种需要!离苦是人最朴实的需求与思想状态。但大家在愚痴、无明与习气的蒙蔽下,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苦,而又想离开苦,所以造成种种贪欲的争夺与蒙蔽,毁坏了乐的根源。所以从世俗意上讲,彼国意是一个朴实的状态。有的人拼命挣钱,有的人培养势力,有的人强化色身,有的人学习技能,但这都是苦的根源。我们恰当地运用生命与生活资源,用自己的福德来觉悟人生,就是乐的根源了。现在背道而驰者多,所以称为五浊恶世。五浊恶世就因为背离了离苦的愿望——我们虽想离苦,但还在做很多更加痛苦、更加苦恼的事情,如锻炼身体壮大自己,学习技能增强自己,结果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沉重与迷失。所以世俗意中也有离苦需求,虽然它是模糊不清的。

往生彼国意——我们能用正见正念来离苦。如果我们执着于世间的诸行、诸法与感受,认为诸法有常,为此去营求很多房子车子,认为是自己所具有的东西,就会带来苦。我们依正见来审观,离苦得乐就能产生事实——依法印正念,我们就会在往生彼国的因缘上抉择,知道这个娑婆世界是无常苦空,是堪忍界,是我们无始以来业的累积,所以我们需要出离,也有出离的方便。我们依法印正见来审观,彼国意会生起来起作用。世俗人没有正见,认为世间有我,所以佛说诸法无我;世间人认为世间有常,执着于一个发生的事坚固不已,就产生了斗争与是非之苦,所以佛说诸行无常;世间人执着于自己的见解、认知等,所以佛说诸受是苦;世间人认为这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佛说无自性,让我们生起安乐意。通过这样的观察,在我们心里细微之处,慢慢把一些固有的东西松动起来,然后真正建立正见的作为。

往生彼国意——这也是意乐。我们若不从正见或世俗上谈,单从现前这一念上来谈,意乐无外乎也是一个引发方法,就是忆念的作用。用心作心是来审观自己,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意识。我是需要苦还是需要乐?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说需要乐。但他没有乐的方法。这一念选择、一念心作心是,就可以用意乐来表示衍生的这一念决定。这是不是一念?我们世俗的知见十分深厚,虽然有意乐或正见,但一会儿就淹没了。所以这个一念、意乐是正见的事实,正见产生的一个作用力,是一念能抉择。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实际是决定念的善巧。这个善巧若能善于运用,你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真正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大的安乐与启发。

以上三个是自力,有进有退。如在世俗中大家都有离苦得乐的愿望,但还是经常会做苦事情。因为贪嗔痴慢疑或业习等等,所以有进有退。正见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会想起来,有时候想不起来。如依三法印是正见,你要提起正见,才能去作为。这是一个自力的操作,不是随顺作为,所以也是有进有退。“意乐”是心作心是的法则。我们愿意念阿弥陀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很快乐。但业力习惯一生起来,这一念又开始苦与迷失了,自力总在变化中。我们许多念佛人都有往生的意乐,他会说愿意往生,但他又说自己不能往生。他有往生意乐,但又认为自己不能往生,所以有进有退,总是心理有障碍——业力的障碍、修行的障碍、种种过失的障碍,种种教导蒙蔽的障碍。所以虽然有意乐,还是有进有退,有信有疑——有时候信,有时候疑,有时候进,有时候退。所以自力有进退。

往生彼国意——随顺佛愿,这是净土法门的主体思想。往生彼国是阿弥陀佛的愿望!他建立国土是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所以往生彼国意是阿弥陀佛回施给一切众生的。《无量寿经》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四句偈赞在过去称为破地狱真言,就是一切世间障碍都可以破除,因为他所缘的是“其佛本愿力”。其佛的愿力,这是他的开章,就是依阿弥陀佛愿力故产生事实。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我们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与愿望等等,就会产生往生彼国的强烈愿望,无论从世俗见、正见或意乐中谈,都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愿力。世俗见、正见与意乐的产生极不稳定,需要正确引导,所以这三个是自力分。自力有进有退,时而起作用,时而退失作用。在随顺佛愿的作用下,“往生彼国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种往生彼国意是随顺佛愿产生的意,是不退转的,是佛力住持。

这就区分出净土法门的特定思想了。前三个教法是普通的、平常所学的教法,只要有人引导,世俗的心、正见与意乐都可以出来。意乐中可以分成法性的意乐、顺性的意乐、究竟的意乐等等。虽然如是,它会随着你的业力习惯表达进退。而随顺佛愿所产生的意是不退转的,佛力住持故!即得不退。这是净土法门的不共特征,是净土法门说为特别法门的原因。普通法门皆是引发我们的自力与觉悟而成熟的事实,净土教法是佛力佛愿住持。这是一个重大转机。往生彼国意——现在人讲净土教法比较注重前三个意,而对佛愿力所成就的容易忽略,这恰恰丢失了净土教法的根本依止。依佛愿力,佛力住持,令我们得到往生的抉择,这是不退转的功德,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质。前三个是自力显现,第四个是佛力住持,是特别法门之特别所在。

学习净土一定要知道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是超出常伦的教法,是一切诸佛所赞许。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翻译《阿弥陀经》,玄奘法师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其经题即讲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摄受法门——不是一佛,是一切诸佛摄受法门。这个法门的传播也是一切诸佛的出世本怀,真实不虚。在佛法未来际的传播与利益现前中,我们会看到这一点。在未来世中,净土法门的传播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普遍。许多常规的法门,因为时代变迁的作用力,导致我们没时间、没精力去修持了,也没有传承的善巧了,所以很多方法就会丢失。但一切诸佛所摄护法门——净土法门,在未来际源远流长,广利人天。其法雨普润阎浮提有情,得遇者必得解脱,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这个特别法门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所以是一切诸佛出世本怀。

称赞净土佛摄受——因为十方诸佛净土无二无别。诸佛显现名字之差别、报土功德之差别,但他们本质的国土功德藏无差别,作用力无差别。在我们凡夫对待心智中有东西南北方上下四维等说法,这是众生心分所造成。所以诸佛如来以种种方便,示现威德,各自建立国土,接引有缘有情,令其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出离生死轮回。

随顺佛愿产生的意是不退转意!注重这点我们就易得真正安心,这个安心就不是虚化的了。佛力周遍,普摄有情,若众生刹那随顺,即得安心。你随顺了就放心了,没有事情了。因为你把一切事情造作交给佛陀了,你没有什么了,只是休息了。休息下的用心,远离造作故,远离是非对待故,远离执着分别故,远离所知障故,人心得以安稳。所以在五种意中,这是最特定的,是随顺佛愿而产生的意。

本论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以这四句偈子来揭示《无量寿经》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能满足一切众生之需求。善法住持故,令其不退转故,真实安心故。这是净土法门的特质,你若当成普通法门来修持就会很辛苦,甚至劳而无功。因为会用自己的业习意识去分析、认知,甚至妄想设计,与佛法的真正利益造成隔阂。

龙树菩萨说:修净土者如顺水扬帆乘船而下,快捷省力;自力修持者就像旱地步行。所以念佛人依仗佛愿力载负,佛在一切时处的示现来养育我们的慧命,使我们安心不退。这是在安心下的修法。若用普通修法或自力修持,在未亲证利益之前你就不安稳,总是颠倒。即使你是已入贤位菩萨,能伏住烦恼,但大的因缘一来,烦恼种子还会翻出来。净土是先安心,再来修持。所以是“先回家来,行化自在”。不管你是自利利人,还是为佛法住世,先安心再修行都很方便。

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就像是把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业打包,一时交给阿弥陀佛了,安心在阿弥陀佛愿力中了。让自己的身心在阿弥陀佛愿力的作用下,再来打开自己的业力,审视自己的业力,觉悟自己的业力,觉悟自他共业。所以,先打包供养阿弥陀佛,让自己的心清净平等地安住在阿弥陀佛愿力的载负下,使自己身心安乐了,再来打开你的包袱——过去现在未来的自他共业,一一分析,一一观察。这样的修持给了我们广大的心理空间与作为空间,使我们在安乐安心、没有畏惧的情况下,去审观自他共有的业力。如果没有佛力的回归与安住,我们直接去打开自己或他人的业力,在业力里面去观察修行,则多迷失于业力,无力自拔。这个业力无穷无尽,虽无穷无尽,依仗佛力我们可以打包供养,作简单处理,使我们的身心安乐下来。这是佛力教法与普通教法的差别,应该区分出来,不能混淆。这里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维。

 为生彼国意故,我们对“生彼国意”从五个角度谈,实是为了使大家的思维、观察与消化多一些角度,使我们的心地清净无染,各个角度疑虑得以消除。这几个角度都是我们自己作意所设立,本来没有的。在我们意识法界中,我们的思想可以自由、条理、清晰,也可以很混乱,所以我们先换角度使之条理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设立。对于生活在多元而变化频繁时代的我们来说,为使我们混乱、迷失的思想有个清晰次序,我们就建立一个方便,设立一个条理次序。我们一旦得到这个方便,就知道本无一法可立。往生彼国意,我们设立这五个角度,实无一法可得,也没有一个真正不变的角度,只是为了给学习与交流带来方便。

第五个角度是顺性。但我们在世俗中生活,欲界六道众生的主要特点就是贪着,遇到什么事情就会染着。染着心的炽盛与差别造成了欲界六道众生,天人有福德因缘,而染着于放逸;修罗染着于慢心、嫉妒;我们人类忙于择取,择取则是对待对立;饿鬼忙着寻找饮食;畜生愚痴顽昧;地狱道经常挣扎在刑罚之中。这都是染着造成的差别。人类最大的矛盾就是择取,不断地在择取,生活作为就是择取,甚至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择取,在意识中探索一个认为自己需要的需求,去取去舍。往往痛苦就来自于取舍的不定。实际若做不做,若取若舍,也没有什么,但取舍的不定性给人类带来了矛盾痛苦,因为择取不定带来的矛盾心理挣扎,使人类造下贪嗔痴业,贪嗔痴慢疑都没有离开择取与矛盾心理。这是我们欲界人类的一个大的特征。我们也是欲界之一分,怎么走出欲界或三界困惑?我们先要认识欲界。

所以一谈到“性”,我们十分容易陷入染着。我们怎么来认识它?能有一个清晰理念,而不被事情所诱惑或迷失?有人论人性本善或本恶,而性善性恶之说都是对待性,不能称本性。若把对待当作本性就偏离了主题。本性是什么?有顺性方便我们才能出离欲界乃至三界,不受轮回之苦。大部分世间人乃至学佛人对轮回只是一个模糊概念,人云亦云,一带而过,认知十分少。

实际人的对待心就在轮回,现下就开始造作轮回,这个轮回是无有始终的。我们若不知道,就会考究第一因。所以一说到性,就容易染着上第一因的概念。现在许多修行者或外道称有真神、上帝、真我。这些说法终归交集到这个地方,就是谁来造就这个世间?谁来建立这些有情?他总要找出一个交待。这个交待就是真神、上帝、真主、大我、真我,否则他交待不了,但没交待不行!所以就会去想象、推演,推到第一因上,一定要有一个真神。中国民间传说,盘古是第一因,也就是开始,这是很美好很朴实的一种理念。所以人们都在遵循着欲界有情染着于一个开始的第一因,就是真主、上帝、大我、真我、本际我、性我……反正总要有一个代表,否则没办法开天辟地。

佛教轻轻地把他提示了一下,说此处无始无终,就把那个第一因轻轻地消融在无始无终的浩瀚法界性海之中了,让你圆融安住。圆融安住,所以称法界性海。法界性海,轻轻地让我们逾越了不平等,逾越了上帝、造物主,逾越了我们永远受苦、永远不平等的角度,因为我们永远在被人制造着。所以这个法界性海是圆融海、清净海、平等海,是无始无终之智海。所谓智海照见,平等一味,无始无终。诸佛如来智海智眼朗观世间。所有的外道,即第一因的制造者,他们若没有开始就受不了,他忍受不了这个世间。你说无始无终,他找不到这个无始无终,必须要有一个开始,所以就造就了轮回。谁来造就轮回?第一因!这就是轮回的最初动源,即是动力所在。诸佛如来直接出离了,他不在生死中轮回,他一眼看透了。这么多制造轮回的有情,只是在第一因中坚持或染着了。

这里若不认识清楚,虽说学佛,实难逃第一因,轮回也出不了。怎么出轮回?只要第一因伴随着我们,轮回就出不了,因为它随时在制造生死。他这个上帝是不甘于休息的,永远要制造这个人群。他要不制造,这个世间怎么办?中国先民说盘古制造了人类,西方说上帝制造人,不管怎么制造,他总要制造你,不制造他也受不了。

本性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不能把对待当作本性,第一因也有对待,就是有上帝,有众生,有真我,有假我,有凡夫,有诸佛如来。在诸佛眼里,清净平等一味。这个一味不是平庸的一味,是真实本质观察所得到的一个真谛。所以对顺性的角度我们要深思熟虑。我们生活在欲界对待的世界中,天地,男女,人我,是非,善恶,冷暖,大小,凡圣,这无穷无尽的对待伴随着整个生命历程。我们一旦认识本性非第一因,就会得到无染的智慧,无依无托、无对无待的智慧力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表达出来,一切对待在现缘中就会散坏。你会知道一切生命、一切依正二报莫不是心地折射,实无对待。这种设立是一切众生自业他业共业所累积造成的现象。我们这个世间有天地、日月、男女等大相,即是我们对待业不断累积与坚固造成的事实,是我们似乎脱离不掉的一个状态。六祖大师谈到本性问题说:若识本心,即本解脱。“本”是不可得、无对待的。这个无对待不需要解脱,自现自解脱。何以故?真实不虚故。所以究竟安稳,无有来去,无有生灭,无有垢净,无有染着。他以无始无终、清净圆满安立于世间,此本心妙用,若人识达,即得解脱,慧用方便自然现前,不假修证,如实安立。这虽是很朴实的道理,但若没有认真了解,就会在对待法则中挣扎。


往生彼国意——
顺性怎么往生彼国意?我们说的“起修”是顺性起修。现代人之所以修行不成,因为多以得失心、对待心修持,想改变一个现缘,而非觉悟此现缘。这个对待心是对现下不满造成的,对现下的不满造成了修行的愿望——这个愿望极其强烈,我们要修行!我们要三明四智五眼六通,要种种自在力。然后就自己假设我修一个法,会得到什么结果——这样一个对待取舍,结果造成了违性的东西,违背了性德的修持,等于头上安头。因为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中是具足的,不管是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一切法,一切众生本具清净,本具圆满。

我们了解了本具圆满,就会顺性起修——顺着这个圆满性、清净性、无对待性、真实性来修持。修持即是去掉你的执着、沉重或迷茫的挣扎,使你得到种种轻安喜悦,让你内在的本具功德自然放出圆满净光,照耀着你的依正二报,使你真正得到圆满解脱。这是顺性起修,若不了知于此,如《楞严经》所说,迷人十方觅头,以为自己丢失了脑袋。一切凡夫众生亦复如是。因为贪嗔痴慢疑的自我蒙蔽,以为丢失了圆满的首——脑袋,于是四外寻找,心外求法,总是不得,各造业障,增加苦分。本来是修持,反而背道而驰,在原有苦的因缘上,又增加更多的负担与迷失。

我们真正作为佛的法子或学佛者,一定要运用正见来顺性起修,真正皈依佛法僧。所谓皈依,是打开与启用我们本具的功德,让他自然地生起作用,去除我们执着、妄想、对待的恶习陋习,使自己本具的心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照破一切我们制造的无明幽暗。这就是顺性起修,使我们远离对现下不满的误解。许多人修行、学佛或出家是因为对现下的不满——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准确,但其实是个误区。我们对自己满意,是不是很骄慢或未证言证?这是个缘起法的问题,并非我们自慢自满。世尊为治平庸慢故,于因地历劫以来精进修证,知法无性而广行六度——他一定是勤奋而行的,这个地方不矛盾。有人说既然本来具足,还修什么?就睡大觉,等着圆满就好了!所以,诸佛如来又给我们讲一切苦难众生、一切堕落轮回众生,皆因放逸而成就。为什么?虽然具足,但你不去启用与成熟这个圆满,还会堕到贪嗔痴慢疑的种种恶道中去。我们知道其性,随顺其性就会出离生死,昧失其性就会妄造轮回。

所谓放逸人,就是认为自己修行,别人应该伺候我、照顾我。许多在家人修行就什么也不管了,感觉家人应该给自己做饭,应该照顾自己——这样的修行只是放逸,这个放逸是满足自己的私心贪欲。所以汉地大乘佛教中有六度修持,第一个是布施。现在一些所谓学佛人,似乎要天下人都来照顾他,所以多行放逸,极为自私。现在人不能成就与这有直接关系,就是多行放逸法!背道而驰的东西现在在佛教中十分炽盛。就是让大家为我服务,唯我独尊,说一些不相干的道理,行一些极欲自私作为,认为这就是修行。

我这一次去终南山,有一个老修行讲了他周边道友的故事。有的人自己做一套皇帝服装穿上,让大家礼拜他;有的人去做教主,要建立一个新法门,给大家传法;有的人做一个大病者,满山遍野去寻找草药或求医。他问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了一句很平白很真诚的话:没有三皈依。他说:他们都出家多年了。我说他没有三皈依!行于一种对自己不满的极欲自私膨胀中,把心里的种子膨胀到极处,他就会做皇帝、做教主,或大病一场到处求医。大病也是教主,因为谁都得为他服务。这根本没有皈依与护持三宝的心。若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会很平等、平常地做一个修行人。所以先从三皈依做起。无论出家或修行多久了,重新三皈依!有人讲法多年,但没有令法住世的心,没有依止与护持佛法僧三宝的心,就会表现出私欲心——自私,怪异,唱高调,说一些与自己现行毫不相干或他人听不懂的话,那没有意义。

所以佛给我们设置了防止放逸的方法,让我们有三皈依,有法的皈依。好比说我们现在这个功课,就这么个誓愿,其实不简单。我们每天在测试心灵与自己生命的作用力——圆满的称为闲者,他再也不为私欲去造作,不去特制一些古怪名堂。他只为令三宝住世,令教法住世,作种种随顺作为,护持三宝,令道场兴隆。若说我要修个什么,然后就能怎样——这还是一种不满心理,不过是个私心的表达。这个东西十分清晰,因为他没有布施的心,急需膨胀或壮大自己。所以他对集体作为不屑一顾,感到太平常,没有味道,而想要一个变异的东西。这就违背了佛陀教诲,违背了顺性起修。这样的人抬眼都能看到,上帝在作怪!“真我”在作怪!就是个私欲,没有其他东西。他为什么极端地膨胀自己?因为他心里有一个自大的东西,没办法休息下来。所以上帝没有星期天,不会休息。希望大家都过过星期天,把心休息下来。否则我们心中的上帝哪一天站起来就不得了了!

这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真正能顺性清净起修,在平常安稳处起修,远离热恼处起修,智慧无染中起修,令正法住世的慈悲心中起修,在真正利世的心中起修。所谓起修,就是运用自己生命的作用力,让自己生命表达出他最健康、最成熟、最有意义、最光彩的那一面!让黑暗、私欲与制造恐怖、逼迫的那一面淹没下去。若把它那一面脸揭开,是很凶残的。佛法是平等的,是饶益弱者,令弱者得到广大安乐的教法。弱者就是迷失者罢了。顺性起修是无私的,是休息的,是宁静的,是平淡的,是真诚的,他会有令你身心安乐、令有情安乐的如实作为与真诚功德。

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护持三宝,随顺智慧与慈悲,设立修行方便。这样我们就能远离极欲的自私,走出沉沦与沉重。在现实中会得到佛法的三种清净功德:智德、恩德、断德。这样我们作为修行人就有价值了,这个价值不是自封或自许,是你真实体会到这种安乐、清净与真实。希望大家在一个比较自由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把过去的一些知见调整与转换好,认知佛陀的教言,使我们的整个生命不要浪费过去。



[1]

本书【】括号内引用内容均出自天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及昙鸾法师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