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何等五念门

何等五念门

1、五种功德正行十念功课建议

这节课大家来学习五念门。许多人都接触过五念门念佛方法,这是中国净土宗实践念佛法门规范而系统的教法,但在现有传承中往往被念佛人所忽略。大家求功夫、求自己意识与作为改变的较多,而缘佛力、缘五念门来改变自己知见的很少。这是传承教育问题,是教法运转过程中的变化,不是这个时代人的过失。

五念门是天亲菩萨依《无量寿经》,所作《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的教法,依论来判净土法则。在中国传统的净土修持中,三经一论是最原始最根本的修行依止经论。时代发展变化到现在是五经一论[1],其中大家对五经多有学习,对一论往往一带而过。但在任何教法的传承与修持中,论都十分重要。若没有论的学习,法的相应修持就没有依从。

《五种功德正行十念》这个册子有对五念门的提示。依这个文字,我们在这安居九十天中来细致地逐门剖析。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够心有所安,身有所归,身心世界都恰如其分地作为学佛者来觉悟世间,运用极其宝贵的学佛因缘。这五念门是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五个角度来实践。希望大家以宽松心态来学习,听讲以后多串习十念法[2],每天用一分钟、十分钟修持一遍。不是为了学习更多知识,而是从多余东西中解脱出来,把负担放下。虽然实无所放,而每一个人的意识与作为习惯都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负重。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细腻剖析我们的思想状态,真正让这颗心安顿下来,做一个快乐、智慧、轻松的学佛人。

这个教法什么时间都可以修,不仅是早上。希望大家每天早晨、晚上或抽出任何一个时间去实践十念法。安心与不安心的人用这个方法都很省心,不费时。十念法真正将系念思维与称名结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模式。若心中不忆佛而口念阿弥陀佛,会在妄想中不断地想种种过去的习惯,大部分时间都浪费了。佛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在一切众生依正二报中全方位显现,我们忆佛念佛如香熏染,与佛相应。但若不配合以实践,往往就会念着佛打着妄想。若忆佛习惯了,口称佛,心忆佛,心念与口称相应,就是完整的念佛修持方法。再加上我们放弃对习惯、顽疾、恶习的固执,忏悔自身妄想与业力,以忏悔作为辅助;乃至行种种善缘,孝敬父母,持戒精进,植众德本,以福德作为辅助。这样来作净土行人,在口称佛、心忆佛、忏悔业障、积累福德四个方面都做到了,就很完整,也十分有意义了。

现在在这四个方面完整做到,或者认识到必须从这四个方面来做的念佛者很少。我们想通过这九十天学习,用一个完善的理念来诠释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接受。以后无论是在寺庙、在社会上,出家还是在家,都使我们身心得到佛法的正面加持,把沉沦的苦与迷失还给那些无情物与大地山河,不再负重。可以回忆自身、观察现在的念佛人,是怎样行持。口称佛心忆佛十分重要,这对凡夫是十分安稳的方法。我们妄想习惯了,就用这个妄想来忆佛;说话习惯了,就用嘴巴来念佛,这样心口一如,有意无意就能与佛法相应,或者在念佛中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真正把心安下来。

十念法行起来就是十口气念佛。这十分重要,也是捷径。所以大家以心忆佛口称佛结合起来的念佛实践方式,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五门中,做一门就行。如用口业来行,要忆佛念佛同时进行,赞佛中要有与佛与光明相应的忆念,这样念十口气。你愿意去实践,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很多人把佛法当成道理,与别人说说谈谈,但自己不深入实践。所以在讲法之前,我先供养给大家这个十念法,希望大家每天抽出时间,哪怕一分钟两分钟,去忆佛念佛。这个要求很低,但很严格,就是你一定要实践体验。现在很多学佛者参访很多善知识,学了很多方法,但还解决不了自己身心习惯与现行烦恼,因为没有实践。

2、十念法的修行方式

【十念法者,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十念法简单易行,古德多赞,为令现代繁忙众生修行方便,正念串习无间心,无后心,得往生之决定心智,引导正行相续,得无疑虑,入五种功德,特提倡此法为立誓者每日必行之功课。】(摘自《五种功德正行十念》功课本)

这个方法,十气相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我们能一念或一刻钟专精地做一件事情,都是不可思议,能做出大事。我们以一天乃至一生时间去散漫做事,也必然不能成就。专精十口气,不缓不急,调停得中。

问:我吸一口气……

师:这是一口气,不要着急。这里讲唯长唯久,他吸得有点造作。本来不需要吸这一口气,只是为使我们专注起来。我们人类生活最贴切的是呼吸,所以南传有安般与数息等修持。虽然实不需要,但你吸一口气时可以专注下来,提醒自己:我要念佛了!这也是为了加持自己。在这个修法中,古代人要求面对西方。但如果感觉自己所处地方的西方不合适,比如是卫生间、垃圾场等,那么你观想自己面对西方就行。或者面对着一个你喜乐的方向,你说这就是西方!这样让我们提起意乐。合掌有严格要求。掌竖起来,掌要合实——合实,不能虚着心,要实实在在。眼睛稍微下垂,刚刚能看到无名指。闭目可以,不闭目也行,关键在于你要把这十口气念下去。

问:我做最后一门方便智业回向。先念:“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其后作意:“心常作愿,回向为首。信顺弥陀平等回施,顿出无始轮回,至毕竟安乐处。成就大悲。如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乘无碍力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示应化身,提醒同志,同归安养。以本愿力回向故。”最后十气念佛。

师:他这样实践:先去忆念,即回忆这一念门的内容,再去念佛十口气。这是很好的方法。念以后也可以逐渐去回忆,念前念后都回忆。念前的回忆是为让我们精神集中再去作为。

什么叫入功德?就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天亲菩萨教诲,与之相应。这个教诲引导的是功德利益。我们随着这个引导得入功德。他教我们怎么思维,怎么观察,我们这么思维这么观察就是功德。五种功德正行十念,就是随顺天亲菩萨教诲来念佛。这个理念清楚,修行方法就简明了。我以前修一念,现在讲十念法,不是要求提高,是择取性强一些。以前我容易看不惯放逸的人,会因为别人放逸而自己生烦恼。所以我修一念门来对治这个分别习惯或骄慢、自以为是的习惯。我就用这一门修法来处理自己。因为每个人业习偏重不一样——有的人偏口业,有的人偏意业,有的人偏身业,有的人愚痴,缺于观察,缺于智慧;有的人没有善心,没有随喜心。所以在五念门五种功德中,可以择取某门功德来修十念法。

问:十念法在行般舟时可以用吗?

师:可以用,因为真实心一真皆真。我们一刹那体会到真实的感知了,可以令真实感知相续,这是修行的很好方式。我们在一天中不知道有几念能清晰、真诚地把握住与认识清楚,或者能放心、歇心。要能真正认识清晰、把握得住就好。不仅在般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

问:以前我念十念时候没有划分得这么细致。

师:设立细致一些,方便有所依从。“每日可五门全修,每门十气或两气皆可;每日亦可择一门专修十气;每日修法次数不限。”所以在这五门修法中,无论是全修或修一门都可以。若感到繁琐,可择一门来修。

问:在口业赞叹门的实践中,我作意大家都在佛光明中,而实际看到的还是一片黑暗,怎么办?

师:这就要讲这个念门意识与十八界的区分了。因为我们现在把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着实了,就造成有情世界与无情世界的依正二报。我们的依正二报受到极大限制,这个限制就是我们心地的执着坚固。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自我分别心的坚固。用一句话也可以讲——法无自性。因为你看到或听到的,本质是不可得,本身是光——觉光,心光,智光普照,了达本源。你没有智光,就看到种种表相,依表相一叶障目,就两眼一抹黑了。

问:如何观察自己哪个业较重?

师:哪个地方引发你的烦恼较多,那个业就比较重。人在反观内照之时容易看到自己。我们看到别人某个烦恼的地方,也是我们自心的折射,是我们在那个角度比较脆弱。

问:平时身业所有行为是否都可以作为一种礼拜修持?

师:这是一个修法的提醒,实际是我们平常作为上的相续。比如我们拜《往生礼赞》,拜者会表现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人很着急;有的人做一些不规范作为;有的人故意做出一些响声;有的人故意不配合,就是你拜我不拜,你不拜我就拜。这是人心里的怪异或不均衡、有躁动所致。自我意识的强分——自慢与自卑,都会造成“我”的不配合,我就要与你不一样,我对抗,我故意做出一些声音或不规范,这都是心理上自慢与自卑在挫伤自己。这种挫伤是不安心!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对“彼国意”我们从五个角度分析过。如随顺佛愿、随顺法性、随顺正见、随顺自己的意乐、随顺业习。你若是安心的、无事的、赞佛的、真正礼敬佛的,拜佛时就像回家了,如游子归故里的喜悦。你真正有家可归了!你很安心,你在赞佛。你有赞美的心,你有安心的心,你有清净的心,你有无造作的心,你的礼敬都很踏实。

我这一次刚开始礼拜时,身体一直在出汗,因为这段时间没这么频繁礼拜过,身体不适。我就观察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感受或浮躁的东西?观察一番发现没有,只是身体不适或在习惯上有点不适应。所以继续拜,心里就静下来了。我们修法是检验自己业力与身心状态的最简单方式。你若不拜,反而去对抗、搞出声音或给别人带来障碍,就是心里失态了。不管出了哪方面问题,你还未觉察是问题,如觉察就及时调整了。若觉察了还继续做,就是失意或恶意了。

以前拜忏时候,有人拜着拜着就拜烦了,他受不了这个烦躁心理,把桌子掀了。不拜就可以了,但他不善于疏导或调整,就产生压抑。桌子掀翻引起大家注意了,他也满意笑了——人有时候需要有人注意。拜佛时候人家都注意佛,不注意他,他就受不了了。我们凡夫心很多习性都需要调整,修行时最好调整。早晚课大家在一起时,你若耐不住就观察自己心地,一定出现问题了,或出现想法、出现不适应,都可以调整。以前上课有人腿部有风湿病,盘腿不了,他就问能否坐凳子上殿,这允许的,因为他有疾病不适应。以前在这儿拜佛,因为殿堂太热,有人眼冒金星头发晕,问能不能跪着?也可以。所以拜之前,维那可提醒一下:谁若出现头晕或气力不足,可以跪着拜。这没问题,但你的心念不能出现对抗、自卑或自慢,不能出现破坏与嗔心。

身业礼拜修持是严肃的。我们的身业,由眼耳鼻舌身五根汇到一个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感知。身业礼拜放在第一门,是因为这一关最难过。如走般舟之时其他方面都好过,就身体不好过。走了两三天后,他可能会感到疼痛难忍,挺不过去。这一关一旦过去,或走到六七天以后,他就想能不能走九十天?这时候没有障碍了。所以身业在修行中最需要适当调整。你的意识在指导它——你若不关心你的意识,身体就会做出怪动作。如很多出家人不讲威仪,走路三歪三晃。这在四威仪中有要求,所以他要调整了,若不调整则很难避免别人轻慢,起到反面教材作用。有人就很在乎,不是为了自己的威仪而威仪,是为使僧法住世,使三宝住世,使人不诽谤三宝,来调整自己的威仪。身业是修持中一个大的关口,要恰当调整。

我们每天拜《往生礼赞》,从第一年来到这里一直到现在。我遇见过一些修十万加行修过十遍八遍的人,他们真正得到了加行圆满的知见,最主要就是突然歇下来那一念——我在礼拜,我啥也不求了,就这样来供养,来赞美,令法住世!为令人知道这个教法的神圣难得,我当礼敬供养!以这样一个随喜心,他的加行当下就圆满了。其后施教方便就会现前,正行教育就可以实施了。我们的分别执着心在身体上表现得特别重,有人礼拜就像石头撞地,咚!趴地下了。对自己很暴烈,这是生嗔心了,但还在拜,所以跪下得很重,就像人拿刀自残一样。他认为把身体撞痛就能抵消嗔恨心——这样修行不行,只能养成一个习惯。所以身业礼拜是一个很大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修行角度。

十念法相较而言不太注重身体作为,就合掌站立,每个人都能做到。因为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修持人,所以提出十念法;若提不切合实际的修法,可能很多不在寺庙修行的人,就没有对应机会与福德因缘。所以一些作为看似简单,背后要有很多支持。

前几天一个居士很高兴地跑来对我说:师父,我可欢喜了,我梦见拜佛了!梦中我拜佛可欢喜了!我们每天到大殿上佛像前,随时都可以拜,却没感到多少欢喜。但十天半月或三年五年梦见拜佛一次,就高兴得不得了。那么我们到大殿里拜二十四小时,会高兴成什么样子?我们本来十分自由,但现在我们对自由的尊重不够。这是身业的福报因缘。我们宁愿去做一些不相应、不喜欢的事情,也不愿意去拜佛,但梦中拜佛就似乎不得了了。以前在念佛堂经常有人会见佛,有见极乐世界莲花琉璃宝地之类境界。遇到这种就让他们闭嘴,这与现前有何差别?你尊重现前,意乐现前,得到的是等量利益。但人不知道了,就说我梦中境界怎么样怎么样,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大家向往虚幻的东西,对现实不够尊重,对自己的作为、自由与福德因缘不够理解。我们基于这个因缘来提倡十念法。十念法需要实践,若不实践还有很大距离。

问:心忆佛,口念佛,这怎么来做?

师:如身业礼拜念:“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然后是系念法:“礼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如对目前,蒙佛摄受。愿生彼国,得生彼国。”然后再去十气念佛。这样系念和十口气念加到一起是可以的。这种方式很灵活,主要为方便实践,无论你用混合方法、单一方法、全体做或选一门做都可以。这里不统一规范大家,因为现代人耐力不够,再规范他就更不做,一转身就忘了。所以我们用不规范的、最简单的一念、十念方法来念。

3、一念法的修行方式

我以前一天中哪怕再忙或不想修行,也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念一声佛,从这样一个最低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从我自己的角度,也是从大家角度思维。一天二十四小时我就认认真真地念一句佛,还是能做得到的!这一句佛认真念了,你这一天就值得了,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假如你念一天,但很厌烦或烦恼,那么这一天你又造了八十亿劫重罪,谤佛谤法谤僧故。所以有一念的真诚体验,一天都很安乐。有人说佛法有什么意思?他没有真诚地与佛法有过一念相应,哪怕一念就行。

这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实践。你说我能认真念十声、百声行不行?那更好了!我对自己最低要求是一天一定要念一句阿弥陀佛。无论再忙、有再多烦恼业障或想法,都要认认真真全力以赴地念一句。先完成这一念修法,用满意的心、真诚的心、不逼迫自己的心。这一句必须清晰明了,不能丝毫含糊,就是把所有含糊、模糊东西都去掉了,念一声。念了之后这一天无论是修行、与人交往,心里都很亮堂,很真诚。因为有这个缘起了。我们修行不是修多少,是把自己的真诚心、真如心、顺性的心、不造作的心运用出来。否则我们做些假架子给别人看、给自己看,业力习气一来都不顶用,又被埋没了。有些修行人做一些不真诚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做了以后就会反悔,推翻信仰,迷失自心。所以我们提倡十念法,是为使大家有一个真诚相续,一天哪怕念一声念十声都可以。

所以我讲五念门,缘这个功课作为实践主题。在你的实践中我们来讲,在你遇到问题之时我们来交流,这样就和自己有关系了。希望这九十天大家都变个样子,让我们心中具足安乐,具足圆满,具足清净,能真实把握自己的每一个当下,运用每一个当下,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缘中能安心,活得自在。这是佛陀对我们最好的祝福与加持。

现在人很忙,那么能不能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给予我们周边人,给我们父母与道友?能不能有任何人都可以学会,都可以省力实践的修行方法?这莫过于十念一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功课——每天早晨起来之时要念一声佛。如果早上忘记,你就后面补上。我是先忆念:十方诸佛菩萨证知我(就是佛菩萨给我作证),我过去、现在、未来的身口意三业,一时全体供养给阿弥陀佛,消融在阿弥陀佛智愿海中。以此因缘我称念阿弥陀佛摩尼宝号——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一声。

为什么要请诸佛菩萨作证?是怕自己放逸、不真实。自己与自己心灵对话,在感觉自尊之时能有信心,所以祈祷诸佛菩萨来给我们作证。要祈祷!作证不作证你先不管。把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一时供养阿弥陀佛,汇入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中,或随顺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说法语言稍有差异,但无外乎是把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完整无遗地供养给阿弥陀佛,消融在阿弥陀佛智愿海中。如滴水还海,永不退失。再也不会起负面作用,再也不会反弹、不会退转了。在这样的理念下念一声佛。念这一声佛感到自己十分真诚,贴切,没有虚假,没有应酬,没有为别人念,也没有为自己念——感觉到把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真正地奉献出来了,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真正随顺阿弥陀佛了。这个随顺与供养没办法收回,像滴水投入大海一样。这样念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十分踏实,没有反复的感觉。这一天再做很多事情——有时候有习气,有时候没有习气,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有时候如法,有时候不如法,但都没有疑虑了。感觉到全是在阿弥陀佛智光愿力的加持、推动与作用下所作为,你感到很欢喜。感到业力习气来了你就想:这我已经供养给阿弥陀佛了,我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都已经供养给阿弥陀佛了,已经属于阿弥陀佛的了,没法收回来了。你会生起喜悦。这样泛于业习或不随业习,你都会感激阿弥陀佛的周遍加持。

所以我们在木香坪写的言词说:“平等安心一切时,随顺佛愿无有间,意乐弘誓性自显,法身功德行周遍。”当时是这种感觉,在念这一声佛时候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一种愿望:真诚地念一声佛,把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彻底无遗地供养给阿弥陀佛,融化在阿弥陀佛智海中愿海中,永远没办法退转了。实践久了,感觉到生存、做事、觉悟、修证,都一直在阿弥陀佛愿力摄受中,十分安心——安心在阿弥陀佛的智愿海中了。因为你已经皈命于阿弥陀佛智愿海了,把你过去现在未来的身口意三业,无疑地皈依与安置在阿弥陀佛智愿海中了,安心于此。所以那一声念佛是提醒自己,阿弥陀佛来给你印证!印证你这个愿望是事实,阿弥陀佛摩尼宝号真实不虚,闻其名号是为具足无上大利。我们念这个名号也是具足无上大利。什么大利?把你过去现在未来的身口意三业一时无遗地供养给阿弥陀佛,供养到阿弥陀佛智愿海中,永远无有退失、不会变异了。这样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很欢喜。

所以听到别人念一句阿弥陀佛,我说你真了不起。有人说我念了一万声佛,我说你太了不起了!我念一声就感觉到欢喜不得了,你念一万声是什么概念?那就成极乐世界了!我看到别人真是极乐世界了,因为我念一声就那么欢喜,他念一万声,念十万声,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这让人咋乐呢!就是真正感觉到念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只要你是真诚的。所善导大师说[3]:上至尽形寿,下至一声十声,咸得往生。我是深信不疑的!怎么怀疑?把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全体供养了,还怀疑什么?我只希望大家能在一起学习一个真诚、如实、有利益的修法,而不是搞花架子、装模作样,那样没有意义。在这九十天中,希望大家能实践一念法十念法;同时通过教理上的学习与剖析,对习气,对种种法、对种种意念与作为的认知,能由浅入深、由深回浅地反复观察,使身心世界得到真正的、无疑的安乐。真正对娑婆世界有个超越,得到念佛的法喜,感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修行与利益。因为净土法门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修法。

4、意乐忆念,真诚相续

我们的修行一定要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超越自我、超越五浊恶世的心理历程。一定要把假象的东西,把心灵中一些自我欺骗的虚假东西去掉,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人、念佛人、觉悟人。做样子是这个时代人的共业,就是看别人的眼色、说法与做法,反观内照者少,斗争多,灾难多。无论学习汉传、藏传或哪个法门,真诚最重要,真正的利益最重要。你搭再大的花架子,若解决不了心灵的问题、安乐的问题,都毫无意义。念佛全体摄受,不怕你学其他很复杂的法,关键是你能不能真诚念一句念十句,能不能使你的生命主题有一个真诚、如实的相续。你生命的主题要是真诚相续、安心相续,你学什么都值得赞叹;若不能真诚安心相续,学什么都应该反思。

有些修行了几十年的人,遇到事还会发慌、逃避、害怕,这让我感到很震惊。我知道该做的东西、不该做的东西,但要我害怕很困难。在弥陀教法中得到真正安心,你还怕什么?生也安乐,死也安乐,你怕什么?我们作为真正的念佛人,真诚地念过一句佛,真是生也安乐,死也安乐,因为你知道这个念是什么了。我们整个生命在这个念的感知作用下,表达着种种苦乐、得失、善恶、大小、是非。世尊说:我法无念念。《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佛人特别容易体会到这一点——什么是无念念,什么是无修修,什么是无为而至,什么是不假修持,什么是不生不灭,什么是不垢不净,这容易认知得到。你只要去实践这个念佛方法。简单地实践,不需要太复杂。太复杂了你心里会变成烦恼、负重、迷失,简单会使你明快、安乐、喜悦。你感到佛解放你了,给你空间了,你就会欢喜,就会赞佛。佛解放了我们的心理,解放了我们的时间,解放了我们的生命,解放了我们的作为。我们就感觉到自己真是佛子。佛给我们带来了福慧与轻安,我们会喜悦,真正忆佛念佛赞佛,真正做一个佛子。

现在很多人以苦来作为佛法的一个标志,或以不睡觉不吃饭来标榜。但这种苦行若不解决你的实际问题,那么无疑是在诳自己、诳佛。若想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十念法是一个好方法。有一念真诚引发出来,你了解了这个真诚是什么感受与体验,再去做其他事情你就知道:我在犯业习,他人在犯业习,这业习是不可得的。你事事都可以觉悟。因为你真诚照见,真诚相续,真诚不泯,你就安心不坏,如实踏实。你就理解什么叫无间修,什么叫恭敬修,什么叫毕命修,什么叫长时修。要不然我们不理解何为恭敬修、无间修、长时修,怎么修?有人每天念十个小时佛,别人说另外十四个小时怎么办?他就害怕了,念二十个小时佛。但还有四个小时怎么办?就逼自己。逼得得当,还能勉强凑合下去,突破一些障碍;若不得当,就谤佛谤法谤僧,精神分裂。嘴上念佛,心里骂佛,拜一下佛骂一句佛。因为太累了,太苦了。自己不能释怀,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不念佛不拜佛就怕六道轮回;拜佛念佛又感到很苦,突破不了。过去人的善根与资粮深厚,有人教导,有好方法与得当指导,所以容易突破。我们这个时代大家要审视自己的因缘。

所以善导大师提出:“上尽一形,下至一声十声,亦得往生。”是为安心、起行、作业的方法。这一念十念,安心最重要,清晰、透彻、真诚最重要。不在于做的数量多少,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讲十念不为头数[4],只为真诚与决定。多少没有用,你决定的那一念,真诚的那一念,才真正有意义。就像我们开灯时候拉开关一样,一拉灯就亮了。你站在一边说把灯拉亮,把灯拉亮,把灯拉亮……你说一万遍,但不去拉它,依然不起作用。你真诚相应就起作用,否则就不起作用。

通过十念法能引发大家对正行的认知。为什么这个功课叫正行?就是作为一个真正修持者,作有意义、有实际效果、有作用力的修行。不在于数量多少,在于你的正念指导,这样正行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这一点要反复地、如实地思维观察。当然我们不能离开佛陀教言与了义教典。如净土三经与历代祖师的甚深教法,大家都可以依止观察,不作悖离。

若是正行,这十念法实应修持。因为它简单易行,若一声若十声。在合适的时候,在自己走路的时间,坐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何时何地都可以拿出五分钟、一分钟,去思维系念,去称念一声。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把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完整供养给阿弥陀佛,无有退失。这种利益是相续的,无有退转,佛力住持故。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这样观察、思维与称念。这个正行功课,早上起来有时间能念,如在打钟板前一分钟、五分钟起来,念一句,然后去上殿,去生活,你很踏实。你不会厌倦功课,不会厌倦吃饭,不会厌倦与人交往,因为你很真诚。你知道这是你生命的内容与价值,是住持三宝的内容与功德。如果没有这一念,我们就会考虑自己身体不适,会在自己的业习上用功夫。但你这一念真诚激励起来了,因为真诚在推动着你,你就会真诚地做功课,真诚地与人交往,真诚地护持道场,真诚地令自己生命相续。你不会去纠缠这个看法那个看法——都消融在阿弥陀佛智海中了。你只有善良对待,没有必要计较别人或自己了。

所以正行功课是引发我们真诚的最简单开关——你就把它当成开关,你念一声十声,打开你真诚、安心的大门,使你步入安乐国,做一个安乐国行人,在娑婆世界幻化世间,你会得到极大自由与安乐。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融汇在阿弥陀佛智愿海中,我们的三业也融入在阿弥陀佛智愿海中了。虽然这个色身还在幻现的五浊恶世中,但五浊恶世对你已经没有腐蚀。你远远超过它对你的腐蚀,你是在这个世界真诚传达阿弥陀佛殊胜功德的一个使者、一个念佛人。如一个游戏者、旅游者,你在娑婆世界与人交往与做种种事业,都有极大善巧了。你不会再沉重迷失,不会再斤斤计较,没有计较理由了。

过去善知识通身放下后,就可以完整地为世间做事情了。以前我们这个寺院的一个禅师,参禅很多年没有受用。有一天突然有个悟处,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就为三宝为僧众做了很多事情,建立了很多寺庙。因为他身心无事了,安乐了。临圆寂之时,他请别人做一个龛。做好以后,他念着佛自己走到龛里面,端坐走了。只要真诚,人人都能做得到;若不真诚,你修一辈子或修多生也做不到,不自在故。真诚是自在力,真诚是无疑的力、无对待的力、圆满的力、清净不造作的力量。这个十念法十分容易启发我们真诚的感知。所以鼓励大家去实践,我也鼓励自己每天去实践。

今天是安居第一天,所以我想把这个功课供养给大家,也把自己一念法念佛的点滴喜悦真诚地供养大家。希望我们以后在一念十念的念佛方法上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打开我们的真诚,使我们的真诚起作用,使我们安心在未来际,也消融过去的业力。我们过去的业已经成为习惯,在我们此生乃至未来生中,你要没有真正回归到阿弥陀佛圆满报德之中,它还会相续。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业供养给阿弥陀佛。因为未来是必然成佛的,我们未来的业与佛契合,也供养给阿弥陀佛。现下的业是完全自主的,你愿意供养就供养了。过去已经过去了,但它造成了此生的习气、惯性和秉性,我们可以供养给佛。我们的未来是必然觉悟和圆满的,也可以供养给佛。现在是你完全可以把握的,你愿意不愿意供养?你现在这一念愿意供养,过去现在未来都可以供养了。

《华严经》中讲:“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我们能不能圆满三世为一念?能不能在这一念中供养阿弥陀佛,在这一念中接受阿弥陀佛回向我们的功德,使我们三世皆有所归,使我们不再疑惑自己的业力,使自己的业整个成为阿弥陀佛功德藏,成为性德海中的作为?这是我们其后学习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正行功课逐渐实践应该体悟的方方面面。只要真诚,只要使我们身心安乐,不再飘移,不再对待。无遗地供养给阿弥陀佛,没有遗憾,没有丢失。所以这个建议功课不是压迫或要求,是给我们提出一个方便。我们没有真诚体验到之时感觉是负担,实际都是佛菩萨的智慧给予,都是我们极大财富。希望大家不要有压力与任务心理,用意乐的心去实践。圆满三世为一念——这一念能不能圆满三世,就看大家的修行了。

问:我不能专注或系念,一念心就乱,该怎么办?

师:所以称为正行一念。我们要能不生念头,从本净心中能出生事实的力量。如果还不能无念,还有个忆念习惯,但你却去压它,不去忆念,那是很痛苦的事情,反而妄想更多。所以这时还不如有个正确的系念法。古来以久比较提倡的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愿力,念佛的相好,念佛的国土。

问:我按照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这个方法来做,是否可以?

师:可以。这是当年印光法师提倡的方法,是修定的一种方法。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传承的意乐忆念不是一个路子,意乐念佛是依佛愿力的方法。如人坐在船上观于大海,虽不求安稳而自得安稳。因为在船上!这个意就是一种观想、观念,他已经不求什么,只是随顺这个力量就行了。我安心念佛就行了,不再求功夫求一心了。求一心、求功夫的方法是宗门教下修定修止观的方式——借助念佛来修止观,但不是净土法门的正行。

近代通过念阿弥陀佛来摄心止观达到念佛三昧的人也有,如广钦老和尚。但人数很少,万中无一。而忆佛念佛人人都可以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佛是法界身,我们忆佛念佛,与他没有距离。佛不讲断灭,众生有业报身,诸佛如来有智慧报德,我们若不相信,修什么?所以净土修法有特定路子,就是依佛力量,忆佛功德,与佛相应,生佛国土,受佛功德加持,安住在佛功德中。不是只修我们自己——净土法门与其他宗其他教法修持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所以念得清,听得清,这没问题。这可以修止观,但的确不是净土传承的真正体系。



[1]
根据印光法师所说,净土宗五经一论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2]
本讲所言十念法是一种与五念门相结合的忆佛念佛实践方法,与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印光法师十念计数法在操作方式上有不同。

[3]

《观经四帖疏》云: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4]

往生论注云: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