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篇开示针对现在人不清晰人生作为目的、方向,包括学佛者不清晰自身应作分的迷茫,给予了“以愿明心”的指导。“学佛是学佛菩萨究竟愿”的提示,让我们走出自己的感觉与想法的局限,在把一生的愿望、短期的目标运用到生活中的同时,通过修学将这些愿望都汇归到顺性树立究竟愿上来。
(一)依愿明了自心 依愿导归方向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的前景要是不明确,就一定会迷茫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
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人生愿望不明确的时候,会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做过司机的人都知道,要是驾着车子不知道前方所到的目的地或者途径——这个认识出问题了,那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就需要去“问路”。
一定要去问路,要去打听或者重新设置——设置目的、明确目的,要不然我们就会被搁置在这里。但停在这儿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停在十字路口是不可能的,那总得要有一个去向。所以在人生相续的旅途中,它不允许我们停留的,怎么办呢?都要知道往前走。也有停留的,说我滞在这儿,但滞在这儿就会堵车。我们一旦滞在一个地方,很多拥挤的事情就会出现。
愿望是很独特一个事情。愿望——明确目的,认识自己。
我们人生的愿望有究竟的,就是我们长时间甚至生生世世可以去作为的、顺性所立的一些愿望,因为它没有违背的东西。像许多佛菩萨的愿,我们都可以作参考。顺性所立,这个称为究竟愿。这一类的愿,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向佛菩萨学习,学着去做。因为很多人说立誓、立愿,说得容易,要是看不清晰,这究竟愿不好立,就是我生生世世都去做一个事情的这种究竟愿望,不好立。这究竟的愿是一个久远的愿,过去叫大愿。
我们的心念的确是很奇特的一个东西,它不好见。佛经上这么说,“心不自见”,就像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眉毛是一样的;“心不自知”,真是心要清晰一个什么东西就太抽象了,所以在佛教就有一个“依愿标心”——让我们来明心知心的一个方法。依愿标心,把这个抽象的心明确起来。用愿把它明确起来,像我们说的途径一样,我们知道这个东西了,实际就是心愿,以愿标心,那令心明了了,你这个心、心愿,愿就是前景了。
究竟愿是一个学佛的方法。
那我们人生中还会有一些一生的愿望,过去叫毕生的愿望。很多人讲这个是一生的目标,人生目标,此生的目标。
阶段性的愿望,就是到人生的某个阶段,我要有一个目标、作为,这也算个愿望,就是阶段性的、时期性的这样一些愿望。
我们学佛是学这个究竟愿。那一生的愿望啊、短期的目标啊,一般我们在生活中运用这类东西。修学,是把这两个东西给归到顺性立愿上,要不然我们修学不了佛法。所以过去说向佛菩萨学习,说佛子行,也是觉悟行,也就是正行。正行,就是正确的行为,有意义的行为。
实际梳理自己的心愿挺重要的。梳理梳理它,自己的作为就简单了;你不梳理,自己就会挺混乱的。
(二)梳理阶段愿望 清晰本位法则
阶段性愿望,它有一些事相上大小的差异、轻重的差异、急缓的差异。为什么说这些差异呢?因为它需要执行的时间,就会有一些差异的东西。我们执行一件事情,好比说有大有小,有该做的,有不该做的,有缓一点做的,有必须得马上做的等等这些内容。
这一生的愿望,肯定是有事相中的一些对比什么的。
那我们从究竟愿望看这些东西,这都没啥意思。但要是恰当地顺应这个世俗的娱乐,我们来顺应世俗——在运用世间的这种作为规则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顺事相、顺世间相来择取的方便。佛法住世也离不开这些助缘,好比说佛制戒律,都是顺着这些东西的。
尤其是阶段性愿望,人一生就要有这些内容的,要没有这些内容,你也会迷茫。就是某个阶段会有该做啥、不该做啥,有应作分与不应作分等等,要不然我们就会飘忽不定,就是择取不准确。择取不准就会有疑虑——我不知道做啥得当,就容易徘徊。
像有的人说要有一些作为、很大的想法,或者什么。实际他并不知道要做啥,不知道做啥无憾,就是自己本位择取不准了。这位置没有了,就是说“我在世间是个什么位置呢?” 他找不到位置了。
像我来斐济这儿,我就给自己一个位置——我退休了,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我不管你怎么想,我说我退休了,那我的位置就是退休了。
退休是啥呢?退休了,就是生活了,我不管其他的。像这一节课,是我力所能及地给大家有一点交流啊,那这是我的位置,挺好的。安排了一个位置,就可以择取自己的作为了——下面我的作为是啥是啥?我自己身体力行的东西,什么得当?我能做到个啥呢?可能就会有个择取了。要不然,人不知道咋择取!
所以说这个大小、轻重、缓急,一个可行、不可行的东西,我们要看哪个地方。好比说马上要上飞机了,你就要登机,这就是最急的事,不论你有什么事,你也要先上了飞机再说,要不然班机就会误掉了。这有时候它真就很急,就必须做的;有时候我再待十多天也没问题,甚至再待半年也没问题,因为啥?它很缓,就是没有什么特定的一个逼迫。有些事说要不染,可以去在意它,也可以不在意它;有些事情就不行,大家就看得很重很重。
相对究竟来说、一生来说,阶段就比较轻松一些,但这个阶段性的准确也很重要。像有些事,从阶段性去说就很累。比如顺着事情去说——学这学那,学海无涯,总是有遗憾的。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会有遗憾,在学习世间技巧上永远会有遗憾,包括世间的事业相上,我们永远都有遗憾。
生命究竟的愿望,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干啥;这一段我要做个啥,要清晰自己。人不清晰就开始麻木不仁,或者就会懵、迷糊。
居士:没有学佛以前很清晰,现在就……
师父:那你现在不学佛就行了嘛,你这个学佛是迷糊了,对吧?
居士:就是感觉现在好像做什么都没有动力了,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不像以前会要做个什么。
师父:你实际是迷茫了,你并不清晰。
居士:学佛就解脱了,不要干那么多事情!
师父:那你是断灭,那是愚痴业了。这不是学佛,你打着学佛的旗号,去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愚痴业。佛教没有说让你啥也不要干,没那样说法。
出家人寂静行,他这个远离造作是福田呐。这个福田的作为,是不长杂草的一个做法,就是无为。他于自业无为,在自己的作为上他不去作为,干什么?他是福田嘛!就是只把杂草除干净就行了。说寂灭为乐啊,他是行这样一些出家人的本位法。你又不是出家人,你啥也不做,吹牛吧!
寂静行是出家人的一个特质。
南传的僧人比较有特点,严格说他就托钵、经行、禅修、祝福,念一段经文,没有其他事。汉地的僧人于自业无为,不为自求,广行善事;不为自求,六度万行啊!这个不为自求,是大乘的精神。
我们对世间的这些认知,实际戒律上讲得很清楚,戒律是最简单的一个对这些东西的讲法,最简单的。我本位的法则是什么,就是我在这个阶段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或者现行的一个状态,我怎么择取一个位置、一个角色。要是择取不了这个位置,后面这些择取就没办法准确。这个是很重要的。
(三)觉悟无常是苦 妙用不染不住
居士:师父,弟子老是想着过两天就要死了。还想那么多干啥?
师父:你现在就死了,你知道吗?!你现在就没有遗憾,就是个烈士了!你这是被无常所害,无常把你害掉了。
被无常害,这是个说法,就是它危害了你的思想相续、作为相续。好比我们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个无常现象,生命很短暂,对吧?因为这个,人就饱尝了无常的苦,这个无常的苦把你侵害了——你被它制约了。它制约着你了,把你给控制起来了。
实际无常也可以成为妙用,无常完全可以成为妙用的。这个不染不住真是挺好的。无常对人特别支持的,就是佛教经常讲的一种“游戏”啊——“快于我法中去游戏、娱乐”,实际它就是在善用于无常。
有的人就被空性所害。有人讲空性,实际就是心被断灭,就是把它断灭了,这实际是被空性害了,就是被这个名词害了。或者是泛空,泛谈空,什么都说空空空空,泛谈、泛论的这种东西,实际也是被空害掉了。危害,受它的危害,而不是得到它的支持。
无常可以支持我们的生命,的确是可以支持我们的生命。佛菩萨游戏在无常中,他们在无常中不过是游戏,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看,现什么身度脱有情,这还是个无常现象,还是如梦幻泡影,但是它是一个妙用,是个慈悲的作用力了。
所以佛教这个觉悟世间,实际就是妙用这种无常无我,要不然无常就是个苦。它就觉悟这些东西,它也离不开空性幻化、无常无我,但它是觉悟的妙用。这一点可以真正思维思维。
【编后感】
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在这个疾速变革、充满无奈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清晰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愿望吗?“我在世间是个什么位置呢?”本篇开示提醒我们在现缘中,要清晰择取自己的本位位置,清晰思考自己现阶段的愿望、一生的方向,乃至尽未来际究竟的作为趋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梳理自己的心愿,显得挺重要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