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境、念、行、果的运用(三)


课程录音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CEGHN7RqjcQylB9PdumPng

编者按:本课针对生活中害怕“重复”的问题,将事情发生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剖析,展示出在运用“境、念、行、果”的三“方便”中,“心念”是调整事情的一个关键点。在我们把心念用“概念化”的方法确认、处理它的同时,就能在调整事情的过程中拉大、放慢调整动作;通过看清这个念自由广大的空间内涵,我们获得了主动选择的权利,从而走出了对事相固化的认知,找到主动调整的方便。

这节课讨论某某害怕“重复”的问题。

“重复”的英语怎么讲?“repeat”。这在中国呢,“重复”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它是一个关口。像念诵某个东西一样啊,味同嚼蜡,就是你感觉到重复的时候味同嚼蜡,但一旦突破了,就不得了了。要是真有过味同嚼蜡的一个阶段,人就会细致入微了,就会升华。实际他在这个地方做得真,跨越了那个枯燥无味的阶段,就会进入这个行列的微观、宏观的一个世界——细致、纯正,就像专家那个巅峰、那个炉火纯青的状态,他就会在那个事情上专注。实际很多专家也都有这样一个入口。

还讲那几个过程啊,一、二、三、四(指境、念、行、果),我们继续学这个事情的过程,来认识一个问题,看看能不能来细致一些,慢慢地学会把事情过程的这个空间拉大,乃至说把这块的空间自由起来,让它有自由地作为的一个过程。

(一)调整事情的关键在于“念”

平常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特别地粗糙,就是粗犷得很。粗犷,就是那种一搭眼,一搭过去就把事情解决了——“我明白”“我知道了”,但往往很难细致入微,很难去真正地了解这个事情的过程。也就是对于我们来说,把事情的空间拉大、变得自由,是一个不经意的事情。

我们要想细致入微地认识一个事情,就要对这个事情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和观察的学习与训练。这个学习、训练需要一定的耐心。

某某的这个“重复”,实际重在“境”上了,他就落在这个“境”上,在事相的第一步就着实了。他这个“念”就会被这个“境”困着,“行”也被它困着,“业”呢就会排斥它,他就会有那种重复的感受,有这种过程。

像“重复”这一类的事情呢,实际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人际交往等等,都可能把它看成是重复的。好比这一节课,那都可以说是重复。因为要是在事相上来认定的情况下,那这个事情就成为“重复”。

那我们要是把事情的过程拉长一点看“重复”,这个“重复”呢不作主的。“重复”的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调整,就在境、念、行这三个过程中可以调整。其中这个第二步——“念”,是调整的关键。因为在我们人的角度,它(心念)对生命来说,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而这个生命呢,我们最好把握的、最好认识运用的,也就是这个“念”。这个“念”,最灵活,也是最有力的。

对于“心念”这个调整的关键呢,那我们就要来主动地掌握、主动地运用它。心念主动起来,这个“境”就很容易调整了。实际就是它的空间我们能不能把它拉大,放成慢动作,把这个东西放成慢动作。有慢动作了,那这个“重复”——就是“境”产生的这个概念,或者产生的这个作用力、方向,都可以有个调整了。

我们怎么来在这个概念上调整?这就是说的人主动还是不主动的问题了。怎么来加给这个“念”一个善巧,附加这个“境”一个善巧呢?要是认为它就是这么个事情,重复了,那这个事相对人的制约就造成一个事实,它就被认定了、固化了。基本上,我们遇到事情都会有这样固化一个境界、固化一个外缘、固化一个事相的这种障碍。

要是这第一个东西“境”,一旦认定了,很容易就被它挡着了。

像某某这就是被挡着了——我不愿意做这个事情:婚姻我不能重复,教学我也不能重复,我所呆的地方也不能重复,我走的这条路都不能重复……这生活就变得障碍特别多。他附加给这个“境”的一个概念,或者说事相的障碍,就形成一个事实了。

那我们想来运用它,主动点实际就在这个“念”上。这个事情过程的可调的空间,在“念”上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要是“念”的运用没有,在“境”上直接说顺性,不成立。主动的观念一定是概念,实际就是我们的心念问题。

这个心念很重要,训练心念特别重要。

佛教有一个名词,说“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那我们就来说这个念呢,就是这个境界、这个环境——这个概念,实际概念的主导是特别重要的;行为,我们说这个“概念”的方向、过程所产生的业。佛教把重点放在“唯心造”呢,实际就是个“主动”,把这个“一切唯心造”说成是主动运用呢就比较方便一些,要不然我们这个唯心主义的说法就多了。这名词实际就是说主动地运用这个“念”,主动运用。所以事情整个过程的核心呢,反而全显在这个念上,不管是主动、被动。这个“念”是一个特定的核心问题。

那我们这个念,怎么来主动地显现心的作用,就是我们怎么让自己的生命,在一个事情的过程中主动起来呢?先把它概念化,特别重要。这样就可以稳固,有稳固观察、稳固分析它的一个过程了。就是把它看清晰,认识清晰,认清。

稳固它、认清它,是下手实践的一个方便。那就把可能被动、也可能主动的这个东西呢,清晰地选择主动了。我选择了主动,不再“可能是主动,也可能是被动”,不再这样子了。这就是让生命通过念的稳固、认清来实践的这样一个方法,使我们在事情的经过中变得主动起来。

我们都知道主动是让人积极的,是有意义的,是安乐的。那我们选择这样一个生命的实践,就是稳固、认清这个念,用这个概念化的东西来审观——我们怎么来用境?怎么来用行?怎么来用业?怎么在事情过程中,能完整地调整它,使这个方向、结果,能适合我们的心意?

心念。那就是心念在前,来导引这个方向与结果,这就是主动地、积极地、有意义地、安乐地来运用这个事情的过程。

(二)心念空间自在选择的无量内涵

概念很重要,但它不是不变的,而是有多层含义的,是丰富的。我们可以给它很多很多的概念。许多的概念里面有巨大的内涵,可以说有无量的内涵。

这个概念有无量的空间,那在这无量的空间中我们怎么来选择,就会细腻了,就会深入了。实际就是这个概念化的“念”,这个我们可以运用的地方,展示着它巨大的空间——无量无限,或者说许多许多、很繁荣的这样一个内涵的空间。

有这样一个空间了——那这个概念呢,就等于把这个事情的过程无限地放大,让我们有无限的选择了,这里就会获得自由、自在,佛教称为“观自在”。这不是观音菩萨,是观自在。这个自在呢,就是无量无限,就是繁荣。我们要是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我们了解它是无量无限的一个空间,很繁荣,有很多内涵,那我们这个心念就获得了巨大的空间与自由。这个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一点呢,是这整个境、念、行、业(果)事情过程的一个核心,要掌握这个核心。

事情过程的内涵空间,我们通过这个“念”把它概念化,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实践行为。要实践。那这个念、概念下面就是行为,这个实践行为的空间就变得十分广大。那我们的选择性,也就有十分广大的一个选择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很繁荣,或叫具足。

繁荣,称为性具。那我们充分地运用性具来展示它的繁荣,它的广大就是所谓的空、空性。那这个概念的步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育、实践因果的引导。

这个概念的认识十分十分的重要,在佛教里称为正见。那正见就能导引八正道 ,那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都会出现。因为这个概念实际就是正见的树立,正见的实践。我们了解了这个概念,就是所谓的这个念的法界空间,我们就可以步入这样一个空间,这里面十分广大,十分繁荣,没有限量——有这样一个特质,那我们就具足了正见。在这个事情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就获得了主动,获得了自由,获得了选择的方便,获得选择的权利与空间。

选择,有时候得要有权利,你没有权利就没有办法。因为你认识不清晰,你就没有这个权利,空间也没有,也产生不了内容。

这个地方会产生它的权利,就是你获得了自由、空间——它的繁荣、内容——它繁荣的作用力的一个再现、这个空间的无限……那这个概念就使我们对这整个事情过程的认知发生巨变,选择的行为也发生巨变;结果,一定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概念问题简单了,我们就可以充分地来解决这整个事情了,就是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角度,来解决它了。“重复”只是个代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重复”,来对所有事相的概念有个认知,知道这是个概念,确认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量我们也确认它,它的作用也确认它,那来主动调整这个念、运用这个念呢,一定就是积极的、自由的了。

我们来掌握这个念,顺性地来运用它,顺着习业来运用它,或者随着习气来运用它,随着迷失来运用它,我们都知道。我们要知道这个念,这个是正念。正念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不可思议,就是它这个量、功德、空间是不可思议的,就不会是那种简单的一个烦恼,或者说一个认定了。

某某现在这个“重复”的概念呢,就像是个拴马桩,就把他给拴在这儿了。实际心念这里面是广大又自由的东西,他把它固化了。固化了,等于是把它拴在那个地方了,困在那个地方了,被动在那个地方了。那通过这个认知方法呢,我们可以主动地来解决它。因为这个概念是有无量无边的空间的,被动的东西可以变成主动的;那障碍呢,我们来觉悟它,那这个拴着的、来制约他的东西就变成解放了,自由了。

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个概念,就会发生这样的巨变:被动变成主动了,障碍变成觉悟了,制约变成解放与自由了——这样一个必然的事实。

那所有的事相、所有的担心,都是一样的,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实际就是以正见不可思议的功德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从念上下手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常规的方法。对事相的这个分析呢,就是所谓的把它“概念化”,对这个概念有一个认识,我们来步入这个心理法界、思议法界,来获得自由。

居士:就是回到那个事情被固化之前的心念上去……

OK!实际就是通过心念来调整境界,调整这个事相,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结果。念是最快、最疾速、最直接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最主动。因为啥呢?它不离你的心识。心识与境不离,最直接、最彻底,你也最好掌握,其他的不好掌握。

最容易做的地方就是这个念。你看,说“你转个念就行了”,实际真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一说:“你说得简单!”“你这个饱汉不知饿汉饥嘛!”“你说的好听,这个事情在这搁着呢!”“我欠你一千万,你说转个念就行了吗?!”他真就会挡在这儿,那个一千万啊、一个灾难啊、一个什么事啊……硬硬地搁这儿呢!为啥呢?他不知道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空间,他就被这一个东西拴着了,被很“事实”的东西拴着了,很坚固地拴着了,形成了障碍、烦恼,形成了被动,形成了一个恶业,甚至把人愚昧、夺掉。

(三)大胆训练正思维

我们有一个正思维,有一个妄想。

实际正思维呢,是一种需要、条理,是正见下面所产生的一种需要、条理。它呢很主动、有力、有序。它是个需要。就是人愿意思维,就可以思维;愿意想,就可以想,因为它有主动性。正思维这个地方不怕你运用得多,多没问题,就是我用得很频繁都没问题,因为啥呢?它是主动的,是有力的,是有序的,是越来越有意义的,不怕多。

妄想是被迫的、不需要的、被动的,没有力量、消耗、混乱。我们来看,这个妄想为什么说不需要呢?因为妄想是你不想它都会想,你管不住。你管不住的叫妄想,对吧?你反感、你排斥的叫妄想,对吧?你不需要,它也会来,它会被动地来。你看,“我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我不想要它”,但它还会来,被动地来。它消耗你的思想,让你想得头痛,很烦,很消耗、很浪费我们的心力,很混乱。

正思维是有意义的,所以正思维是要得的,就是正见下的作用、思想是要得的,这个不怕的。这你再多的思维也是有理有序的,是主动的,是喜悦的、光明的。这个地方呢(指妄想)有点黑暗、消沉。这点是很重要的。

某某那个实际是个消极的说法,说“我妄想太多,我不要想了”——他放弃了正思维。那个不行,那是个陷阱,是思维的一个陷阱,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我妄想太多,我不打妄想了,我不想了”。

如果我们把正思维当成妄想了,那就惨了,就把主动的机会、有序的机会给丢失了。这是个陷阱,你好像看得清又看不清的那个样子。现在通过正思维突然看清了,那这个方法会使我们越来越清晰,就像太阳越来越亮、越来越亮的那样子,甚至洞察秋毫,真就会让人喜悦的,就开始有那么一个感觉,慢慢慢慢地就细致了。会的!

正思维要大胆地训练,多训练,别畏惧。

注解:八正道,八条圣者的道法,达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编后感
运用“境、念、行、果”来观察和调整事情,是一个有趣的心理以及行为实践拓展的过程。跟随师父对心念的剖析与观察的指引,通过这个法则的实践,我们在走出自已烦恼、业习的当下,看到了一件事情无限可能、无量空间的广大选择性,这是特别让人喜悦的心理法界的展示。感恩师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