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境、念、行、果的运用(五)

点击下载音频

编者按:我们的记忆是对立的,就有干净与不干净的概念,那么怎样去调整怕污染的问题?

对亲人的关爱,如何转换为一个积极正面的角度?

“我懂,但我做不到”“怎么都好,没有问题”,原来都是一种自我禁锢,那我们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心呢?

本课继续用境、念、行、果观察法,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怕污染”“牵挂”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调整提示。重点剖析了我们在心念上的自我禁锢,鼓励大家勇于实践法则,走出心念对我们的制约。

一个事情的结果,我们把它分成境、念、行、果四个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拉大空间,认识,调整,来解决我们在事情的经过中遇到的一些制约、一些习惯。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把它分为境、念、行、果这样四个阶段,来拉大空间认识、调整。这个调整就是一个主动作为的方式,生命就变得积极、有意义。要不然呢,我们就会被这个业、被这个因缘所制约,就会带来烦恼、困惑。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事情经过,我们都可以来积极地、主动地调整,使我们走出制约、困惑。这是我们对前几节课做的一个简单的回顾。

关于“洁癖”
不偏激地看待污染

今天再列举“干净”这个问题,就是换一个某某怕污染的问题。

就是像人有洁癖一样,会怕污染,怕脏东西,很多人都会有。饮食啊、衣物啊、用具啊等等,有一点点脏东西就受不了,我们来分析这个事情。

生活中呢,实际这个染污、脏东西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堪忍界,实际它就是个污染的世界。我们的记忆是对立的,就有干净与不干净的这个对立概念,实际大地就是土、灰尘积攒出来的,都可以说是染污的,只是说我们认识它时会偏激。

染污这个东西的内容很多,就像我们每天会处理生活垃圾,一般生活垃圾我们都挺讨厌的,像我们这个地方大概三天就有一大桶了。今天对某某说这个事情,他就把厨房处理得不留尾巴,实际就是不留垃圾,不污染,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做法。

我们在生活中呢,对别人造成污染、对环境造成污染,给自己造成污染,这是经常的。现在许许多多的孩子,我感觉到可能是生活年代有关系,家里乱得没法进,在外面呢人穿戴得很整齐,打扮得很利索,但家里乱得没办法弄,这实际说就是家里比较污染,在人前比较光亮……很多人垃圾堆得真是没办法!我实验过,像我住的公共环境比较多,垃圾只要不处理,不出三天那个地方就不要下脚了。

我们对污染的认识,实际是调整境界的东西偏多,对环境的选择偏重一些,对物化的东西偏重一些。像之前讨论的某某的恐高呢就不是,它就是思想性的。实际这就是说对环境的一个需求比较在意,这反而好调整,那就打扫打扫,做一做清洁,或者换个地方,这种东西反而比较简单,它不是思想性的。思想性太抽象,这“污染”挺具象,它很具体——不干净的东西,在第一个环节——“境”中比较好处理,因为它是物化的东西。像恐高呢就抽象,对第三个人,可能对第二个人都很抽象。

这个污染的东西,一般大家可能都会有认识,因为它比较具象,可能调整“境”就比较直接一些。

关于“牵挂”
与其担忧,不如祝福

“牵挂”呢我们谈过了,牵挂孩子,牵挂老公,牵挂妈妈……实际都是一样的亲情牵挂。亲情牵挂也很抽象,实际是思想动态的多,这个在“念”上调整的东西多,这肯定是关键的。

好比说对孩子的牵挂,实际这个地方是个特别大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啊,特别糟糕的一个环节,就是这个“牵挂”。对亲人的牵挂,一般都是负面心理造成的,就是负面的、不好的记忆,很少是正面的东西。好比说身体不健康,年龄大了,或者说孩子调皮,或者说某某不会照顾自己,都是心理记忆中负面不好的东西。“哎呀,儿子啊,家人啊……”这里面会形成一个最麻烦的东西,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事情,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苦处。

中国人缺乏歌赞,在西方以及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包括过去欧洲罗马,歌赞的东西多。中国人的这个“牵挂”,他不会说好东西,言说、心念都是这样的,这就会产生特别不好的一个结果——负面的引导。因为一个言说、一个心念都会造成一种力量、一种作用,你不断地往那个负面的去想、去说的时间呢,就会造成一个事实。可能这个事情过去曾经发生过……

居士:不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别人的事也会造成……

OK!别人的事情可能会被折照出来,也可能看到别人,也可能看到自己,曾经发生过,但你会留下不好的记忆,投放到自己的身上,附加在自己的亲人身上,这是特别不好的一个东西。在这里不断地用劲儿,你越牵挂,这个力量越大,这是一种暗示。你心里并没有坏意,你知道吧,完全都是为对方好。

居士:嗯,自己感觉是爱意啊!

爱意,但你这个暗示是负面的。我们可以直接分析这个地方,就这个“牵挂”,对孩子啊、父母啊,中国人发生得太多了。

有个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阿甘是个智商很低的孩子,但他妈妈不管,就说我的儿子不比别人的儿子差,我的儿子行!结果阿甘不管是参军、打球……不管做什么都是最优秀的。但他实际是智商很低的、很迟钝的一个孩子,读书是读不成,但他打橄榄球行,为啥呢?他跑得(快),就有其独特的一面。他妈妈呢,一直在歌赞他,整个过程从来不说“不”!考不上学校,她想办法也要让阿甘上学,不管怎样,她都在赞叹自己的孩子,正面地引导,或者说积极地正面向上,OK!这很重要。

你看清楚了,这个“牵挂”是负作用,不如我们去赞叹——我母亲养育了我,她所有做的都是好的,这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平时可以为她的饮食啊、健康啊去付出一些支持,但绝对不用这种负面情绪来牵挂——那就是真正的支持,就是积极的支持,而不是这种负面的言说、负面的心念。

负面的言说、负面的心念这很厉害、很厉害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的民族,尤其是妈妈啊、家长啊这一类的亲人,都会对孩子有特别的牵挂。

居士:我现在发现我是有这种记忆的,因为我妈妈失去了她第一个孩子,其实我自己没有这个经历啦,但是我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可能就……

牵挂是一种无明烦恼。这是欲好者,反而背道而驰了。这个地方要清晰,要支持,要把牵挂调整成祝福——祝福、赞叹他,祝福、赞美母亲,祝福、赞美孩子。阿甘母亲真做得好!《阿甘正传》对我震撼很大,因为我周边的人基本上不是这样,尤其亲人啊!你看阿甘妈妈的角度,颠覆了我们这种不好的、负面的东西。她没有我们中国人这么沉重。

我们的亲情空间有一个负面的倾向和暗示。不见得说真是要做个啥,它就是个倾向性。我们要积极地来调整它,把它转换成一个预设的积极的状态,这样生活就会变得有意思了;那么负面的情绪,就反而(使我们)有机会让生活变得更加舒展、积极、阳光一些。也不见得我们一定要怎样,要一下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应当一点一滴地来调整。

那我们祝福呢?祝福,就是增加福德。祝福也是个倾向,是积极的。(心念的力量)一来,“啪”就往福德因缘上去作为了。这一点十分的重要,对我们的人生来说,这太重要,太重要了。

如果我们没办法在事儿上去祝福别人,但我们心里还是可以祝福。心里的祝福不能丢掉,这个训练不能丢掉,积极正面的、心灵的东西永远不能丢。慢慢成熟了,这个作为一定跟得上。

关于“禁锢”
突破自我世界,超越心念樊篱
01心性自如,清晰运用性格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交流,发现某某思维比较混乱,就是没有准备,没有梳理,没有念佛。他把这个事儿糊弄过去了,这就是他的“懂”——把这个事儿带过去,并不面对这个问题。

居士:好多人往往乍一听到什么,就说“我都懂了,但是我做不到”,这就特别卡人哦!

也不是卡人,实际就是愚弄自己、愚弄别人。愚痴的愚,糊弄,就是一带而过,欺骗自己;他不实践,欺骗自己的心。

居士:慢慢他就会有一种逃避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惰性。

他形成了习惯,你没办法跟这样的人交流,他不面对。这一类的孩子特别多,实际就是福德因缘没准备好,他骗自己,愚弄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骗自己,反而认为是把别人给愚弄过去了,把别人对付了,战胜了别人。“我懂”——把你对付过去了,但他自己绝对不做,把自己给骗了。

居士:他是个对付的心。

就是把自己给对付了,把别人给骗了。这对某某来说是一个事实,但实际是个陷阱——他说“我爬不出来”,实际是自己挖的坑,自己设置的这样一个陷阱。就把自己的福慧给流产了,不用福慧来支持自己,而用这个恶业来限制自己;把自己定格、格定化了,把所有的东西——道理,用来困自己。他给自己制造的困境,把这个心当成地狱了,就是困住自己,使自己被迫于困。他所有的东西都是被动的、消极的,他是禁锢的状态,这就是地狱。你知道吧,他的心现在就是地狱。

因为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往这被动上拢,你解决不了,他只能去自觉。这是一个道嘛,不是菩萨道,也不是声闻道,是独觉道……这样的心只能用独觉。所以说某某需要住到孤岛上去,住到无人烟的地方去,自己反省,这就是他的性格。

像我在讲他的时候,实际我心里一震,你知道吗?我画这个十法界图的时候就心里一震,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慌过。因为十法界是规规矩矩的十法界,我发觉这孩子心里怎么会这样?!很震撼,你知道吗?你不震撼吗?!——他把自己生命消耗掉,等着老。你说这不是个糟糕的事儿吗?!

实际这个心呢,是法性。

居士:它是活动的,搁每一个法界里面都可以自如的……

OK!它可以展示自己,它可以展示十法界,它在运用十法界,这个地方——这个心是运用。

居士:无论你说什么,到这个地方某某就用不了了。

他这个地方是禁锢!所有的道理都禁锢起来了!要是结果跟我没关系,你就超越了嘛,直接从因果上超越了,就变成一个主动的心理趣向。我们接触某某,他一直在消极等待。谁说什么,他就回到这个关闭——我知道,我懂,但我做不到——实际就是关闭自己。那你看,他这也是一种主动的作为——一种习惯的主动的作为,但他这种作为他不知道,他糊涂在这儿了。他不是主动地、清晰地运用这个。

若能主动、清晰地运用,那不得了——我就是这么个人,就是来展示这种人格,但我不死在这儿,我不禁锢在这个地方,这不是我的业,这是我运用的一个过程——那就自由了,就解脱了。

某某不解脱,他关闭了自己,把自己扔到井里了,就这么个事儿。

居士:我可以是这个性格,但是我不能……

没问题!我为什么不能有性格?!每个人为什么不能有性格呢?!没有性格就压抑死了!我就这么个性格,我就这么个人,这都没问题的。但你要清晰,你不能禁锢在这儿,禁锢在这儿可就苦了!

02心念强化,禁锢于“我”“我的样子”

任何人禁锢在自己的人格上一定是苦的。好比说某某,不自觉地她把自己的性格禁锢化了,关闭了。她一辈子就这样了——“怎么都好,没有问题”,就形成这样的状态。就像某某的“我什么都懂啊”,她/他没办法走出这种状态,就是被这个状态用了,这个状态就是你,你就是这个状态。

居士:就是说,我是这个性格、这个状态,跟我去做另外一个事情没关系?

那不是一回事,没有关系。只是说我习惯中的一个影子,这是我运用的一个基础,并不是——我不是这个东西。不能把自己物化,一旦物化,人就完了,人就一辈子是这样了,或者生生世世就这样子了。

过去世尊举的例子:
以前的蚂蚁、鸽子,在某某大劫之前,佛都成佛了,或者佛就是菩萨,他看到这一群蚂蚁,他度了很多众生,这很多众生实际都改变了无数次了,可是他回头看,来到这个地方,这一群蚂蚁还是蚂蚁,鸽子还是鸽子,这是业力固定化。就是它们没有机会去冲破这种生命的循环,就是性格化了。这个性格化就把你特质了,实际那就是地狱。

啥叫地狱?它不是铁围山嘛,把你围里面了,走不出去。这没有说好坏,就是心念把你禁锢住了!佛讲铁围山高、宽、深四十由旬(一由旬就是三十里到六十里,平原可以说六十,一般的地方说三十),这么高,这么宽,这么深,把这个生命围在里面,铁围山嘛。禁锢!这称禁锢!

为啥我刚才说那么重呢?禁锢这个力量不可思议,谁都砸不坏它,这太厉害了,就是我们心念厉害哦!这个比喻是心念,铁围山实际是个自我心念,你想想我们的业力会把它培养成那样,这是一个形象的表达。

居士:一天二十四小时心念都没断过。

你要是坚固自我,不断地在培养这一种“我的样子”。没问题,慢慢就把你聚成“你”了嘛,我们自由不了了。

所以佛教呢,最早的词就是解(xiè)脱、解(xiè)脱、解(xiè)脱,解(jiě)脱、解(jiě)脱、解(jiě)脱……就是你不要禁锢自己。最苦的地方就是禁锢!你看,谁都向往自由嘛,开放啊,变化无方啊,运用广大啊!若被禁锢了——监狱,就有狱卒,有种种刑罚。

居士:就形成了一个“我”的概念。

坚固的业力圈子。某某就是用“我啥都懂”保护自己,形成这种最坚固、隐蔽的识心。隐蔽的识心,就是自我强化。为啥我一再讲佛法不是知识,不要强化自我。
居士:像我这种(指“怎么都好,都没有问题”的状态),怎么来调整?

那你可以照一照嘛,把这个十法界图放大,挂在自己房间里,每天照镜子一样的,愿意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放在地狱里,就是放在一个铁围山里?愿意了,你真就会一生、可能多生就那样下去了。这个你不需要给别人讲,不是给别人讲的东西,而是自己需要啥?“好啊!很好啊!”这就是个铁围山;“我啥都懂”,这也是个铁围山。

居士:那我是不是在一个无明的状态?

绝对是无明,不含糊!

居士:我自己也不知道,就是会……

别人说啥你就会附会,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好比说别人说个啥,我就会在方法上、因缘上支持他,而不是附会。附会并没有支持,思想上也没有内容。人若是变为一个附会性的状态就完了!不!一定要支持,要自己觉悟,要自己实践,来破这个自我世界。看到自己的世界,你才能破这个世界。那我就去学会解决自己实际有啥问题。那有人说“我永远没有问题”,那也挺好的,那就禁锢得了!反正我是越发掘,我的问题就越多,层出不穷。

现在世间大部分人呢,就是用“我懂”,或者说“我不懂”这两句话困住自己,不去实践法则。懂与不懂,实践方法的时候就有味道;我实践方法,马上出现味道。

走出负面的相,准备好面对一切
忆佛念佛最简单

某某那个“洁癖”的问题呢,最主要的是境界的东西,“牵挂”是心念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布着抽象的印记,宗教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智慧啊、慈悲啊,很多东西都很抽象。我们要是通过学习能认知、清晰它,掌握它,训练、学会它,那就能把抽象具象,实际就像我们看到佛像一样。

我们称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就是把美好的东西集中起来——表达性德的智慧慈悲主动的作用,这个像是积极的相;而牵挂啊、恐高啊等等,是负面的相,也称为相,不过就是个相嘛。那些负面的情绪,或者说那些负面的恐惧啊,实际就是不好的相,负相——负面的相。它聚集成了,称为业,这个相就称为业,就称为果,业果。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也是表达的相好、光明、具足的一些实质内涵,就像我们看到药师佛一样。他这个颜色,为什么是蓝色呢?蓝色原来是去除我们的黏着,对恶业的黏着,是个慈悲相;这样的颜色,能消除我们对任何一个业力的黏着。像宝石蓝啊,能使任何一个黏着的东西化解掉,很奇特。蓝色,能把呆滞的东西化解掉。这个呆滞怎么说呢,叫染著吧,实际所有的疾病就来自于染著。

实际这个三十二相——具相,就是准备好了——佛准备好了面对一切,称为圆满,圆满无碍。佛这个相圆满,他准备好了,什么都准备好了的一个样子,所以什么来了都可以面对。我什么都没准备好,什么事来了我就被击垮了,什么事来了我就不堪负重。实际佛像就是个“准备好”,让我们也学会“准备好”——准备好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一切问题上不染著,不滞留。

我们学这几节课呢,是为了解决那种恐惧对我们的制约。任何一个方法,包括那四步(境、念、行、果)就是来解决它的,解决这个业相、业果。那我们要准备好呢,实际所谓的念佛是个最简单的方法罢了。忆佛念佛最简单,直接借力就解决了,就像打个手电筒直接把黑暗照破了。但你要是自己想去制造个光明,很困难。就像“啪”一打手电就亮了,这个忆佛念佛是个最简单的方法。我们用这个四步曲调整念、调整境、调整行为来转换结果呢,也是个很好的方法。

这个地方是说念佛忆佛最简单,能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佛准备好了,我们借助他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就行了;解决不了,我们就还去念佛来看这个事情,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佛是准备好了的一个样子,准备好了的一个状态,准备好了的一个功德,准备好了的一个智慧与慈悲、方法等等。所谓忆佛念佛,有这么个作用。

日后遇到什么样的一个事情了,我们再拿出这个实际的例子,来解决它,分析它,认知它。正面地,积极地,有意义地,健康地,清晰了,再去思考;就是愿望清晰了,准备的材料清晰了,思考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

所有作为都提前做个准备,清晰方向。清晰了,可以去念佛,用念佛代替这一切;准备,发愿,倾向,我都不要,我就念佛。念清楚了,再去思考,再去言说,再去作为,是可以的。

编后感
这篇“心念在前,主动转境”的精彩开示,让我们明白了依附在境界上的感知,实际是一种被动的“心念”。固化它、观察它了,就能了解我们所有害怕的、担心的、烦恼的东西,实际都来自于习惯,只是以前留下的一个记忆习惯在抓住我们的心,并不是当时真实有这个内容。在这个角度积极地运用于“念”,就能帮助我们觉悟心理的障碍,走出许多莫名的心理困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