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整个世界是动态的,心理、环境也都在不停变化,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特质,一定要有正见认同。十法界就是正见的参照,通过对整个生命架构如实、平等、多层面的观察,我们来入佛知见,唤醒生命主动的作用力。
架构是把抽象心理来具形的一个过程,使它能显示出来一个特征。认识心理架构这个学习很重要,用十法界是一个方法,用“境、念、行、果”四个过程也是个方法,实际方法无量无边。十法界这个讲法对我们来说比较开放,境、念、行、果这四个过程比较次序,次序性比较强。
(一)生命的事实特质是变化、无常
说到正报与它的依报——环境,实际它们是互融的,是互换、互融的一个状态,有时候很难把这个依正二报真正分离开。像我们生活的地球、空间、虚空、水、空气、土地等等,可以说是我们的环境,它与我们的心理有直接关系,甚至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就好比说雾霾、水、饮食结构带来的作用。
依报,我们一般把它称为环境。环境很具相,一般我们对它会有一个十分直接的反应。“哦,这个地方的水真好,山真好,这个地方的海景真好,这个地方没有雾霾啊”等等,人就会直接地来接受。但心理的这种复杂、抽象,就是不具形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十分认真的一个关键地方。
十法界的这种心理与环境的交织、次序的互融,是我们调整的重要关系所在。因为每一个生命实际都在不断主动与被动地调整着。为什么会主动与被动地调整呢?没有不调整的生命,生命不调整那就是死亡。我们知道很多固执的人容易造成硬性的伤害事件,固化、僵化一个东西,那就跟死亡很近了。调整是整个生命的一个过程,好比说孩子的成长,整个生长、成长过程都在调整着,没有不调整的时候。
实际这个调整,就是所谓的变化。佛教有个名词称为“诸行无常”,就是任何一个行为都在变化着,没有不变化的。哪怕是我们认为的死亡,它也在变化。所以整个世界都是动态的,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没有所谓的真正固化而一直不变的,哪怕是顽石都在变化。这种无常的特质——变化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根本现象,实际就是它的具形的一个根本现象。心理特质跟环境特质都在不停地变化,就是所谓的诸行无常。
我们要接受这样一个心理、环境事实的特质,这个特质,一定要有正见认同,正面地看它。这是一个认同的过程。实际它是个事实,但要是没有正确的观察,所谓的事实你不认同它的。人追求常态,追求一些不变化的东西,结果总是在这种主动与被动中表达着生命不同的状态。这个抽象,最重要的是变化。我们认识清晰了,就会从被动的状态走向主动,所谓的凡夫的被动,就会变成觉悟者的主动。
我们学习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最主要是来认识凡圣之别。因为生命不管怎样,它就是在主动与被动地动着,动态着。要是不去学习了解,我们就会沉浸在、被迫在、无奈在这样一个被动局面里。这个“被”字,那就被迫于此,你走不出来,就有很多烦恼、无奈。而觉悟者呢,他就很主动、很阳光,增上的心智就十分突出。
生命自然的心智也有这种趣向觉悟的主动,来运用这个必然的诸行无常的事实,使我们真正通过这个抽象的状态,具形地认知到它不管主动与被动,它都是不断变化的这样一个所有生命与世间,就是所有的依正二报都是这样一个特质——诸行无常,这是十分重要的特质。我们认识到这点,就不会被迫于诸行无常的特质,反而会主动地来运用这个特质,主动地来升华它,那被迫就在我们生命中自然调整了。
学习这个架构,就是让我们逐步来认识生命这个互换的特质,或者说他永远是无常变化的特质——不管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主动或被动在变化着,没有一个固化的生命,无自性,或者说空无自性,他的本质是这样的。它这个特质,实际就是变化、无常。
(二)十法界是心理环境真正的架构状态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大工程,特别大的工程。对心理环境以及十法界的认识,就是对整个生命工程的描述。十个法界——生命有十种特质,实际就是生命的架构。像三善、三恶、三圣与佛这十个法界,就是生命的作用特质,就是所谓的果报。我们能认识生命的这些不同的架构状态、选择作用,就可以对我们自己在这个十法界中的选择性,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识,这个清晰很重要。没有这个十法界的认识、了解,我们很难知道自己为什么受这种果报、那种果报,就是在不同的架构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实际就是十法界的一个特质。
我们认识心理、环境架构,十法界就是它真正的架构状态。像这个程序(境、念、行、果四个过程)也是一个架构,但没有这个开放。我们列举这两种方法呢,十法界开放一些,让人的心理比较松弛,我们可以很松弛、很宽松地把它认知清晰,就是不太费力。因为它把整个生命的特质平面地给我们展示出来了。容易看得清晰这个架构了,那我们再来看这个人的习惯、作为,包括言说、行为、思想这几个特质——每个人有不同的言说、行为状态、思想状态,我们对这些习惯就能认识。通过十法界的善恶、凡圣果报的差异认识,我们可以对自身、他人、共业有一个反思,或者说有个观察,有这样一个清晰的缘、准确的缘。
我们再来观察,实际十法界是一个平面,或者说是一个平等的、如实的展示。这里面没有情绪,没有倾向,它平等地展示或者说如实地展示了生命的架构,包括它的作用,让我们能如实地或者说平等地来审观自身、他人、共业这样一些状态及其作用力和果报,让我们能有很公正的、远离倾向性的一个正见。
倾向很容易造成情绪,情绪的苦会蒙蔽我们。在许多教言中特别提出来情绪是苦,或者说受是苦。这个受,实际是倾向的,是一种情绪的偏颇,不是正见。它就会带来苦楚,或者说蒙蔽,让我们看不清问题,蒙蔽在里面。而通过十法界的展示呢,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自身、他人或者共业的一些状态,那我们对社会、对生命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相对完整的正见认识,这个正见很重要。那我们再来选择,不管是善恶的作为,还是凡圣的作为,我们就会公正地对待自身、他人、共业,就会有一个反思,有一个清晰的照见。这个地方它是平等、如实的,不能说我对别人用十法界,对自己就不用十法界,那就没有意义了;或者我对共业用十法界观察,对自己用一个偏颇的情绪,它就没有意义了。
它这种宽松、宽缓的展示,是一个实相,一个真实的状态;这个地方是唯佛亲证,广宣于人,广宣世间。这就是所谓佛的知见,十法界是佛的知见。任何生命的知见,它没办法观察十法界,它没有圆满,都有委屈的。所以佛法界真正如实地把十法界展示出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通过学习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我们来认识十法界,包括我们来主动、被动地运用,那你要知道自己是被动的,或者说偏颇的、情绪的,了解这些东西了,那我们就可以主动地择取、调整了。这个主动是来自于明确的一个概念,不是似是而非的。我们会主动择取了。那我们在情绪、蒙蔽或者苦难的习惯中,在这种不公正的自我待遇下的委屈中,慢慢地就能让生命舒展开来。九界委屈是谁都没办法否认的,因为它没有完全顺性,这九界都有委屈的,唯有佛界真实圆满。
这就是我们对生命架构的一个大的认识,宽泛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那我们才会择取学佛这样一个在十法界生命中的作为事实。
(三)通过认识生命架构的多元性确立正见
生命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实践着。不管怎么样你都在实践。苦、乐,主动、不主动,是凡、是愚,是智者还是什么,我们都在实践。学习这个架构,就是了解作用的一些内涵,我们从整个生命现象中去认识它,就是广义的认识。这种广义的认识很重要,就是从十法界中来广泛地来认识生命现象。这样呢,人的正见就容易确认下来,实际就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一个确立。
正见的确立十分十分的重要。因为要是不了解十法界,我们就会偏颇于某种认识、某种角度,偏于某些方面,它不是一个完整、清晰的、正面的了解。我们对十法界有这样一个了解,对整个生命现象的各个角度、多层面——十法界是多层面的特质,有个完整的、正面的认识,这样我们的正见就容易确立,就能准确地建立起来。
在佛教中,唯佛亲证不是一个大话,也不是偏赞佛。你要真正证实了十法界的特质,你一定是佛陀。我们普通人不要说十法界,要回顾一下,我们没有接触到佛教之前,什么确立正见?我们的知见可能都是情绪。我们的知见基本上都来自于——见、闻、觉、知,就是我们自身受的教育这个空间,或者说自己被某种因缘引导的空间。那你说这佛也是个引导,对!他这个引导最主要是完整性的、多层面的一个展示。我们平时的见闻觉知受到许多的制约。
那我们通过十法界的认识,我们会把自己的这些见闻觉知松开,通过对广大生命的这种多面性的、多层次的、多元的认识,使我们的正见真正地确认下来。它容易。为啥容易?我们说正见很难,你给人说你要有正见啊,什么是正见啊?完整地、正面地来了解所有生命的架构和作用、状态,那我们的正见就容易确立,我们就能入佛知见,入觉悟的知见。那我们的目的,实际还是来真正觉悟生命、觉悟世间,这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会必然行这样一个事业,就是所谓的主动的生命。主动是必然的。
因为正见的不确立,我们会受见闻觉知的制约,这给我们的生活、思维、健康等等带来了很多困难。因为啥呢?它局限性大,局限性把你制约了,把你局限起来了。那通过多层面的、完整的对十法界的认识,从容地从完整性来了解生命的架构、依正二报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择取佛所亲证的真正的正见、卓绝的正见、无疑的正见,或者说不委屈的正见。
(四)入佛知见 唤醒生命主动的作用力
为什么老说委屈呢?实际生命的委屈很烦人,我们都不舒展。因为只要是不圆满的知见,它一定有限制、有制约,就会有不舒展的东西。佛的国土有安乐界、极乐世界等等这样的说法。他的国土为什么是安乐界呢?因为他的知见圆满,不再受委屈的制约与限制。入佛知见,生命变得主动了,就是有委屈,他也能主动地调整。那我们要是不了解这种正见,正见不确立,就委屈,但不知道委屈在什么地方,烦恼来了,也不知道怎么调整。不光是被动地生活,还被动于诸苦之中。被动,你又没办法调整,人就会活得很无奈,有很多冤枉、冤屈、委屈的东西。那觉悟者呢,他们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主动的生命状态。这个地方(指九界)就是有些黑暗,暗色的东西偏多,最主要是正见没有确立,或者说没有建立一个参照。
十法界就是我们一个正见的参照、清晰的参照,让你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令心圆满的这样一个正见。这样我们再来让我们的生命阳光起来、主动起来、觉悟起来,那我们这个“让”就很准确了,这个主动的作用力就很准确了,就会形成一个广大的生命妙用的事实,就能妙用于世间了,很美妙的人生就有作用了,那就变成美妙的人生了,而不是沉重的人生。生命就会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前景。
佛教给人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东西——前景。要是不了解、不确立这些正见,你的前景是什么呢?你看不清晰,人就很郁闷,就很烦恼,说烦恼为伴啊。那烦恼伴随着我们,就没有前景,这种断崖式的生活,人很痛苦的。
我们学习这种广义的认识,是为了令身心舒展开来,有一个正见的确立,来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作为一个觉悟者。要了解这是佛的知见。我们来突破黑暗对我们的制约,委屈对我们的制约,不知苦从何来的一个制约,主动地来觉悟生命,让我们的生命阳光起来。美妙的前景就展示在我们每一个具足正见的人面前。
这篇开示,让我们通过正见的确立,即使有委屈,在“诸行无常”的心理环境特质中,也能主动的调整了。
通过佛所亲证的十法界观,我们可以广义的去认知生命现象,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我们的知见也不会再受限于情绪、自身所受的教育,对自他共业能有一个公正的反思,能平等如实的审观自他共业的作用与果报。
成为一个阳光、主动、增上的觉悟者,真正突破生命中黑暗、委屈、苦不知从何而来的制约,由此,美妙的人生成为了每一位具足正见的佛子真正的前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