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恶道是被动的生命现象,人类心理也有这三法界,如果三恶道的东西多了,人身尽时就会堕入这三道。远离贪、嗔、痴是远离三恶道最简单的方法。人身在三善道中最为难得——人类有选择性,具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道众生的所有特质,能体验到种种生命的特质、内涵,觉悟的机会比其他五道生命都多得多,具有完成十法界所有作为的巨大潜能。通过对十法界、对佛法界的清晰认识,我们也会来做饶益其他种种生命的支持者,给予其他生命增上缘、圆满缘——这就是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或者说生命的光辉。
(一)三恶道是被动的生命现象
认识这个心灵环境的架构是对我们生命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认识很重要。因为我们对自己生命与环境的认识的教育,在国内可能真是不太多。宗教、哲学、人类学等等一些课门可能会涉足到。实际佛教对生命架构和作用力的认识特别彻底。我感觉我们有一个机会去认识它,是挺难得的。
今天我们把心理环境的架构根据十法界来阐述一下。先讲讲十法界中的三恶道,就是所谓的下三道。下品的恶业是畜生道,中品的恶业是饿鬼道,上品的恶业是地狱道。下三道的果报来自于上、中、下三品恶业。这个恶业,实际可以用一个比较中性的词来表达——被动的生命,就是一种被动的生命现象,或者说被动生命现象的一种择取。
下品恶是被动的,但不像上品恶这么被动。实际上品恶这种恶呢,是彻底的被动,是一种很彻底很彻底的被动,基本上是无余的一种被动,称为刑罚。它们被刑罚所制,受地狱的刑罚果报,完全是被动的,没有一点点的空隙,称为上品恶。
中品恶有一部分有可以寻找、寻伺的机会,它可以去找充饥的东西,好比说饮食。它可以去找饮食。它肯定是缺,它才去找嘛。它找到饮食后,拿起就变成火、脓血等等不能食的东西。这就是它们的恶报。这个恶报呢,不是那么彻底,因为在寻找的过程中它们还有乐子,在寻找到的那一刻钟还有乐,突然拿起来吃的时候就不行了,那就是苦处。
下品恶的畜生实际就是愚痴,它的特质就是愚,愚昧无奈。但它不像上品恶的刑罚果报这么苦。下品恶是无奈的,好比说畜生,我们不让它进房间它就不能进房间,不给它吃它就没有吃的,就是畜生有很多无奈的东西,很多愚昧的东西。
三恶道的整体现象是被动的。在这种被动的果报中,这个恶业是不易调整的,或者说基本上没有调整的机会。它们在这个地方容易被业力困着,业力把它们困在其中了,所以它们的业力特别不容易调整。三恶道是不容易调整的。
佛陀在经典中举有例子,说劫前的鸽子、蚁类,一劫已经过去了,这些鸽子还是鸽子,蚂蚁还是蚂蚁。这个劫数,用我们人类的计算方法很难计算。佛陀举了个例子,让我们对这个劫数有一个概念。劫,实际就是说成住坏空为劫。这个世界的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为一劫。劫数有大、中、小三种劫。劫数太久远了。小劫,一个小劫,怎么来计算呢?高、中、宽都是四十里的这样一个城中,放满了我们说最小的那个芥子,很小很小的那个东西,把一个城里放满芥子,天人五百年取一颗,把这四十里高、四十里宽、四十里长的城市里的芥子取完了,那这就是一小劫。劫数的量太大了,我们人类的计算方法很难计算那个数字,所以就做了这种比喻。我们一旦在业报中有这种恶品果报了,那就很难出离。像这地狱果报也是论劫数算的。
(二)远离三恶道之苦
为什么要劝人类行善呢?实际就是让我们远离三恶道的苦,就是远离畜生、饿鬼、地狱的苦。在我们人类中,我们的心中、业中,实际也有这些现象。就是平时人类生命中、业报中也有这三品恶,我们心理都有这三品恶的。只是说现在我们有人类业报的保护,就是福德的保护,人类的福德保卫着我们,保护着我们,使我们没有受这三品恶的果报。但我们人身一旦尽了,这三恶道的东西过分地多了,那人也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
生命的轮回不是个概念,也不是个说法,这就是生命的一个特质,来来去去。那我们现在鼓励人类中的作为,所谓的像行善积德这类说法,实际就是从因果上来避免三恶道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或者说在未来的因果上我们避开这个。
你想你这一生还把握不好,未来怎么能把握好?我们要是不知道未来,我们根本不愿意把握这一生,根本不愿意管理现在。知道人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阶段是很重要的。许许多多的人,对“过去”可能就说“哦,我们知道有过去”。像我们父母没有生我们之前,我们有过去。要是没有过去,这个生命的来源是什么呢?过去,可以认账。现在呢?就这样子了,也可以认账。未来,人对未来就是唯物主义者的“死亡”,就是所谓的断灭了,人死如灭灯。这个在中国的教育中是最广泛的,所谓的唯物主义,人死了就没了,这样的认为特别多。
实际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愿意不愿意死了就灭了?要问问自己。如果不愿意,它一定不会灭,因为啥呢?人的意识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实际在我们的意愿中呢,断灭是不成立的,在人的意识相续中是不成立的,所以说这种断灭的果报很少有。在极为顽固的情况下,一些生命会断灭,堕入无情。这个怎么讲呢?就是生命的转换,他就转换到无情物上去了。那这就是极为地坚持断灭知见的人,在死亡以后,会堕入无情,变成石头,变成土壤,变成一些坚固的东西——因为断灭的顽固,有这样的果报。但是常规的人性中都有未来的,常规的有情意识中,未来不会断灭的,他有相续力。
那我们人类生命中呢,好比说嗔恨,想让别人受苦的这个嗔恨心,嗔心,就很容易受地狱惩罚的苦。虽然是人类,但是我们心理上已经受到了地狱的那种果报。很多人在心理上仇恨别人的时候,很希望刑罚的东西给别人带来恶的难缘,那这个嗔心就是所谓的上品恶,就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就会种下这个上品恶的种子。
饿鬼呢实际是贪心。贪婪、吝惜的人,很容易受到饿鬼的果报。有的人在现世中,于自己的妻子、儿女尚不愿意让他们用那些拥有的财富、饮食、衣物等等,何况他人,就是吝啬。这种人呢现世就受着饿鬼的心理果报。贪,这是中品恶。那人要是特别贪,到后面人身一尽,他就会到饿鬼道去。
那下品恶就是愚痴业,称为痴业。这个贪嗔痴,痴业。愚痴业,就是这个人特别固执。有时候我们做人、做事,会特别的固执,超级的固执,会制造很多无奈的事儿。特别坚持愚痴业的人,到这一生尽头的时候,也有机会堕入这种恶道,就是到畜生道里去。
有禅定的人对这些很容易理解,有神通的人、有一些透视能力的人也很容易理解。像我们只能听一听,大家想象一下,有这么个概念的认识罢了。就是我们通过这个理论的认识,了解一下因果循环的东西,有这样一个概念。那怎么来对治三恶道呢?我们怎么来调整这个呢?那就从贪嗔痴入手——远离贪嗔痴,就远离了上品、下品、中品恶,远离了三恶道。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离开贪嗔痴慢疑的恶习。我们能离开贪嗔痴,就能离开三恶道。我们心中有这三恶道,因为我们心中有十法界,心生十法界,那这三个法界也是存在的。
(三)被动的生命需要增上善缘的接济
我们讲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三恶道也是作用,是作用力所显现的三恶道。实际佛教就讲一个心。我们要知道心是有架构的,就是有结构的、有内容的、有环境的这样一个特质,有作用的一个结果。要是了解了这些东西,心——这个概念就不那么空洞、抽象了。我们把这个抽象、空洞给它完成了,就会变成一个有事实的作用。抽象、空洞,一般一说心,大家就感到是个很空泛的东西——这个说法是个什么心啊?是不是佛教的唯心主义什么的?通过对十法界的认识,那就很具体了——心有架构,有内容,有很充分的内容与它的作用力产生的结果。就是什么样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一个架构,有什么样一个作用结果。
那通过这个学习,我们就能有主动运用生命的方式方法,就可以来认识自身,主动地来运用这个生命。这个认识的力度有了,我们在生活中再去实践、掌握、运用自己的生命,就变得有力、主动起来。就不再是很抽象的、想象的一个对人生的泛空认识,或者是什么事儿来了莫名其妙地去应酬,不是这样子。了解了这个心理环境架构的作用,知道它的内容了,知道它的作用力所在、它的结果、它的因果了,我们就会远离这些苦,尤其是生命的被动的这样一个果报。
生命被动的这个果报,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实际这个被动,在人类中,监狱是比较被动的,它跟地狱对称了,就是有刑罚。你很无奈,让你干什么你才能干什么,怎么对待你,你都得接受,这就是所谓的被动。这个被动就是个苦、苦处、苦报,这个因果是苦报,人就会委屈,必然会受一个委屈的心理,那这个生命就不愉快,就不舒展,就有很多障碍。
那我们来认识心理生命架构的作用和结果,就是为了避开这些生命的被动。结果一旦成熟了,就不易调整了。我们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中是自由的——我们有三恶道的东西没问题,有三善道的东西也没问题,我们还有三圣道的东西——我们可以随便选择。在我们健康有力的时候,尤其是人类生命,可以自由地调整,其他的很多生命是调整不了的。
好比说畜生,狗如果想调整它的生活环境,想住一个好的地方,是没有办法的。那饿鬼呢,想得到饮食,也是没办法的,见不到饮食。前一段时间,有个小狗,我看到它呢,它就是个饿鬼加畜生。我给它任何一个东西吃,它什么都不管就扑上去,那么大的狗跟它争,它根本就不管。就是那个大狗要把它吃掉,它也要把这个东西吃掉。它饥饿的时候,完全没东西,它找不到吃的东西。自己的疾病、环境,它完全没办法调整。
那这个果报一旦成熟了,就很不容易调整,除非有善意的生命去帮助它们,要不然它们完全没有机会。所以这三类生命的调整,就一定需要善缘、增上善缘的帮助,他们自身是调整不了的。这个因果一旦成熟,自身是调整不了的。就像我们人类自己的果报,你也调整不了。很多人认为自己,我能怎样怎样怎样,我通过奋斗努力能怎样,完全不是。没有增上善缘的接引,你永远都是你,哪怕你把自己学成一个什么都行,你永远都是自己。天人亦复如是。所有生命要没有增上缘,那就只能在某一个层面,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说这三品的恶道,一定要靠增上善缘的接济。所以在很多修法中,人们、天人布施于三恶道。在人类的生活中,富者救济穷苦者,布施于穷人,要布施,要不然很多人就会受制约,生命受制约。一旦堕三恶道就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它的特质真就是被动、不易调整、需求支持的一个环节。增上善缘的接济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为什么先学这三恶道呢?我感到先对我们心理特质的这些恶的一面,有个认识,再看善的一面就容易了。
(四)三善道中人身最为难得
那我们再说十法界的三善道。
心纳十法界。我们的心里面,是有这十法界的。人、天、修罗这三善道,称为三品善。那善也分三品。上品善为人,中品为天,下品为修罗。那为什么把人放在上品呢?要说天的果报一定比人要好呢。恰恰人身难得,人身是十分难得的。天人看到我们糟蹋自己的人身是特别痛苦的。人类的所有作为,直接影响了善道与恶道的分布。人类的作为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人类有择取性,人类有择取的福报。
你看我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去什么地方,我可以到什么地方、不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不做什么,想什么不想什么,其他生命都没有,包括天人。天人的放逸是没办法的,他放逸的环境,就是五欲之乐的环境,十分地充足。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有机会、有钱财、有资源、有身体、有支持,什么放逸也都会去做。人类也有天心,但天人的放逸是没办法制止的,修罗的争斗也是没办法制止的。唯有人,人身有择取的空间,这是十分难得的一个果报。就是在人的这个果报中呢,上面就是善,下面就是恶,人的择取力直接影响了善恶道的分布。所以在这十法界中,人类是最难得的,最难得。
为什么说最难得呢?就是人类有择取性。所以世尊在六道中应化,他是一定先在人类中应化。不管是人类八万四千岁,还是人寿十岁的这样一个生命环境,人类是佛应化最好的一个环节。就是佛出现在人类中是最容易的,因为人类有择取性,就是人类可以教育,天人跟修罗的教育机会都不多。所以人类称为上品善,就是他的机会多。像在人类百岁的这个时间,释迦文佛就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出生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摩耶夫人为父为母,耶输陀罗为妻,罗睺罗为子。
在这个三善道中呢,修罗严格持戒、很精进,是很规矩的,有三头六臂,很厉害、很有力量。虽然持戒精进,但是他的嗔心太大,嗔心、慢心、嗔慢、嫉妒这些心重,使他斗争得厉害,造成的结果是斗争的法界,受斗争的果报。所以他有天福这样一个结果,一个果报,但没法享天福,只能把天福拿去斗争去了。所以修罗,很难施教。
要世尊来施教天人、修罗呢,就要用勾招法,让他们立誓、发愿,就要用强行的方法才行。像对三恶道,世尊就要布施化现,就是要去做广大的祝福回施。那对天人、修罗呢,就要用立誓的方法,就是逼他们,让他们交出心咒(立誓之意),实际就是立誓的意思。要不然修罗、天人根本不会修法。
人类就会在苦乐中择取。因为人的五欲之乐满足不了,人得不到五欲满足的机会。人的斗争有限量,体力有限量,作为能力都有限量,他就有机会。他会冷静思考一下,我怎么做不成这个、做不成那个,我想放逸怎么满足不了等等,他就会择取。所以人身是上品善,我们得到人身是十分难、十分难的,十分难得的,世尊说,就如爪上的土;失人身的机会就像大地土一样,得人身呢,就像爪上、指甲盖上的土一样。就是失去人身的机会太多,得到人身的机会太少,太少太少。所以在佛教的整个教育里,让我们对人身的尊重,人身难得的尊重,是头条头条的。
所以说真正学佛的人反而特别地尊重人生、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尤其是尊重人生,对人生的尊重是到极致的。为什么呢?太短暂。好比说人寿百岁,人生太短了,他就有择取的机会,他有修学的机会。他可以去修行,也可以去斗争,也可以放逸,他有选择的机会。天人连这个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修罗也没有这个机会。
(五)人类是集大成的生命
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就来谈人类,但是不能夸张人类。实际人类这个难得呢,就是他这个五戒、十善的成就。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因为我们过去的五戒、十善的基础,或者说福德因缘成熟了这样一个人身。所以人类是集大成的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生命。往往我们对人类并不太了解,实际人类有他的特质,挺奇特的。
人类的特质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为啥说是特质呢?就是我们的生命中就含有这些东西,尤其是内心世界、心地状态,很容易有贪的这种生发,嗔的表现,痴的呆滞,慢、疑的这种制业。制业,就是把我们制止在这样一个状态了。包括正见的不稳定、知见的漂移等等。人类是个很奇特的生命,就是集大成的一个生命。所以人心就有十法界,那其他心也有十法界,只是说我们人类的十法界尤为突出。这里面有六道众生,这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就是六道众生。
你看人心,为啥说是集大成呢?人的生命与心地中直接就有六道,人这样一个表现,就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修罗所有的生命特质,就是六道的生命特质在人类中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说他是一个集大成的生命,其他生命就不具这种特质。三善道、三恶道的其他五道众生都不具。其他五道不像我们人这么具有、具足。天人他不需要这个,天人他放逸就行了,实际就是慢心就行了;这个疑虑,像修罗这一类的生命比较多;像这三恶道,他没有其他的功能。人类的功能、功德太多,所以人身太难得,就是这个,心量太大,人类涉足的东西太多太多。
所以生命的集大成是人身,六道在人身中都有表现。贪,我们都能看到。人都有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不正见、边见、断灭等等,都有的。六道众生会在人类中集体地表现出来,就是集中表现。所以说人类最容易觉悟,最容易体验种种生命不同的特质,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说佛陀就不断地在讲人身难得。因为人类是集大成者,具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样的六道众生的特质在人类中能充分地集中表现出来,人类能体验种种生命的特质、内涵,那他觉悟的机会也就多得多,其他生命就没有这个机会。你看我们养的狗,它就会睡觉、吃东西、咬人、叫,它没有其他的功能了。但人类真是功能太大啦,可以贪,可以嗔,可以痴,也可以慢,也可以疑,也可以不正见。当然也可以去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具足正见。所以人类太厉害了,实际人类太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你说我们作为人类,我们就应该这样赞美人类?不是的,是人类在生命中太难得了。在所有的生命中,所有的生命现象中,人类是最独特的,这不光是说六道众生。所以呢人身难得,我们作为人类来说,要有这一点点的认识,你的生命就升华了。你就不会去卑视他,不会在某一个角度,使自己堕落,使自己迷失了。我们会让生命舒展开来,因为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整个内涵,我们的生命就会舒展,就不会把生命压抑到某一个地方,我们就有舒展的机会、空间了。
那我们作为这样一个集大成的生命,这样一个特质呢,我们要了解他。不了解,我们就会把自己的人生白白地浪费过去了。或者说我们受到习惯、知识的制约,会浪费我们有巨大作用、巨大潜力的生命,生命会被我们浪费了。人类生命的潜能是巨大的,他的潜能在十法界中都可以展示出来,完成十法界所有的作为。十分地巨大。
我们说人身集大成,人身难得,那今得了,往往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就会被自己的生活习惯限制着,被自己受的教育限制着。再一个,就是所谓的我们的环境、人种等等太多太多的制约。最主要的是习惯的制约,习惯、认识的制约。基本上我们一生就是这四个字,四个字就过去了——生,成长的过程;老,成长的过程;病,生活的过程;死,结束的过程。那这就会成为一个习惯,就是所谓的有情的生老病死的习惯。
那我们巨大的潜能呢,就是完成像佛一样的功德,菩萨一样的善巧,声闻一样的解脱,独觉一样的自在,天人一样的放逸,修罗一样的斗争,三恶道一样的苦楚,人类都可以去享用的,可以去充分体验。你说我们只体验佛菩萨,只体验这些圣者,这些主动觉悟的东西,主动的生命,行啊。那三恶道的东西,我也主动地来体验,这叫大悲、大慈。主动地体验圣者——佛、菩萨、声闻、缘觉,这是大智,是大智慧者所行的。主动体验三恶道的苦业,是大悲心所行的。这一点呢,就可以比较清晰地解决某某那个问题,所谓人类生命巨大的潜能怎么来调整呢?实际就是以大悲心来行诸苦业,主动行诸苦业;以大智无染的心,主动地行诸觉悟行。
(六)充分展示生命真正的价值与光辉
所以我们一般称佛陀的生命就是大智大勇、大雄大力。像释迦文佛,我们一般称他就是大雄、大力、大慈悲、大智慧等等很多这个“大”,实际并不是夸张的,是他对十法界的生命有一个充分的体验,对十法界生命的体验是充分的,没有缺陷。我们只在人类这一个法界,还是在某一种习惯下、边见下生活的。那我们对于佛陀对十法界充分体验的一个认识呢,称为大雄大力大慈悲等等,也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个十号。实际十号就是在表扬、在赞美佛陀对十法界生命的充分地运用与体验。
佛陀充分地饶益着其他九界生命,给予九界生命支持、增上缘、圆满缘。这是个不得了的事,他对其他九界的生命是有益的、是支持的、是增益的,给他们一个圆满的缘——就是来教育十法界,来让大家认识十法界,充分地了解生命的广大内涵。我们一般会把自己的生命狭隘化、习气化、习惯化,从而受到制约,很狭义地活着,生老病死地活着,没有真正去体会十法界,这是可惜的。因为人类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潜在的能力与空间我们都有。
那我们为什么来学佛呢?实际通过对生命、对十法界、对佛法界的清晰的认识,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择取这样一个觉悟的所谓大雄大力大慈悲的作用。我们也会来做饶益其他种种生命的这样一个支持者,给予其他生命增上缘、圆满缘,做这样一个人,这就是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或者说生命的光辉。生命是有光辉的,不是暗淡的,就是生命真正的价值与光辉,让它挥发出来;不受压抑,完全摆脱对自己生命的任何一个委屈,真正地让生命把它的价值充分地展示出来。充分地展示,充分地运用,这个充分很重要。
实际充分的人会感觉到是圆满的,功德圆满了。我们生命受到狭义的制约、习惯的制约,是个痛苦的事情,是个压抑的事情。人被抑制着了,被制在那儿,被压在那儿,被困在那儿,生命就会受到伤害。所以说我们来真正地了解生命的价值,来充分地体验佛陀的功德,那我们人生的这个潜在的内容、广大的内涵就都能表达出来。那就会彻底地远离所有生命不具足之前的一个状态,就是委屈。
生命不具足之前的一个状态就是委屈。委屈,好比一件事情从一开始就用亏欠的心(比如饿鬼的贪心)在相续,因为没有用具足的心,整个过程患得患失,最后的结果就是充满了委屈——看不到想要的结果。现在来面对这个贪的果报,是继续患得患失,未来继续受委屈,还是主动来择取一个圆满的缘起,启用生命本来具足的价值,是可以也应当去思考、择取、对比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