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四)

点击下载音频

编者按:佛教在传播中,由于政治、历史、社会等因素影响,大乘佛教、金刚乘和声闻乘分别在汉地、西藏、南亚地区盛行。但这所有的教法,都没有离开佛陀这个根本依止。认知十法界,是佛陀给予我们的智慧与方便;没有佛陀所亲证的功德,没有佛陀的教法,我们就没办法了解十法界,没办法真正了解心理环境的构架与作用。学习十法界,实际就是让我们像佛陀一样主动、觉悟地运用生命!

(一)三圣道是主动的生命

我们把事情发生的过程分了境念行果四个阶段,前三段是可调的,最后一段是结果,我们之前把这样一个内容做了学习。尤其是把事情发生的过程拉长,让我们有一个空间来调整,这是最重要的目的。实际空间的调整,就是境、念、行这三个可调的阶段我们怎么来运用?那大家可以对心理环境的架构来做一个学习,对十法界有一个认识,通过十法界的因果对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有一个了解。

上节课我们把三善道、三恶道作了个提示,今天来提示三圣道。我们讲过主动与被动,三圣道是主动的生命,与三恶道、三善道是有差异的;三善道是主动被动参半的。我们常讲菩萨居于三圣道的首位,独觉、辟支佛在第二位,声闻在第三位。

菩萨的基本机制,常说就是六度万行,就是所有的行为中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这六度来引导万行。之所以称为菩萨,是因为他们的六度是个无畏行。所谓的菩萨者,就是菩提萨埵,翻译过来就是无畏的有情。过去把菩提萨埵叫作无畏的有情,实际这个无畏含有主动、觉悟的意思,就是说主动、觉悟的有情——这样的一群生命,称为菩萨。

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确都有菩萨的行为。好比说一个人乐于布施,乐于持戒,乐于精进,乐于禅定,乐于智慧等等,这都有菩萨的一份,某一份,或者说身上有菩萨的气氛。当然有时候会贪婪、放逸,做种种恶事,那就不是无畏的有情,也不是觉悟的有情。

菩萨,实际就是无畏,无畏地在一切行为面前以六度来展示生命的价值,觉悟生命的价值,主动地运用生命的价值。他的特质就是无畏、觉悟、主动。

关于独觉,我们以前讲过十二支,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无佛的时代,独觉善观这些因缘,成等正觉。独觉是不需靠教导的,就是佛来教诲是不需要的,善知识教诲也不需要的。他的善根成熟了,善观因缘就能独自地觉悟,这是辟支佛。

辟支佛在中国内陆出现过,山东大灵岩寺有一个辟支佛塔,建于唐朝。辟支佛是很独特的觉悟者,就是不需要教诲,这样的独觉者的出现是十分少的,就像佛陀一样出现得很少。菩萨出现得很多,像《法华经》中《从地涌出品》讲的一样,无量无边;但独觉就很少,因为他的作为十分独特。这是一类。

再一类就是声闻,实际现在上座部的这些出家人,就像南传的出家人,大部分都是声闻乘。在中国不是这样称,中国声闻大部分都是菩萨戒、声闻戒两个戒合成的;而上座部就是声闻乘,没有菩萨戒,解脱道之外的教法他们认为都是不可信的。那怎么面对这一类人呢?过去我跟这些上座部的出家师父们打交道,一般就不谈这类问题,尊重他们,说“你们是根本部”。我学的教诲中称他们是根本部,就是他们是佛教、佛法住世的根,不去跟他们有啥说法。要是一旦提及大乘说法,两个人往往容易诤斗。所以说声闻乘是一个很独特的区域。

这三个法界,即三圣道是主动的生命,他们生命主动的特质表现出来了;他们有自己完全主动的法则、方法,已经得到了生命的觉悟与自由,虽然还没有完美的、完整的东西。一般我们在整个生命的调整过程中,不太关注三圣道,过去提及的也比较少。尤其是大乘佛教,很容易把三圣道放一放,主要关注在佛这样一个法界。大乘佛教特别关注于佛法界,三圣的法界会顺带着有所提及,但关注的主要是佛法界,就是所谓的大乘无委屈。

(二)大乘无委屈,佛陀是所有佛教的根本依止

中国这个民族环境,为什么有大乘教言呢?因为中国人特别容易委屈,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质。就是在父母面前、家人面前、朋友面前容易委屈,表现委屈的时候特别多,不是一般地多,而是特别地多。所以大乘教言就孕育在中国这一带,大乘教言就是要解决这个委屈。大乘为什么能解决委屈呢?因为它的缘起是平等、清净、圆满、无对待、一如的;它所有的教诲都是为了去除委屈,它要消除委屈,这是个很独特的因缘。

所以一般学大乘的人,委屈的心是没有的,真正学大乘教法的人没有委屈,他最多可能是习惯上受不了,往往会有个习惯上的感知。但这个法则很快就把习惯处理掉了,这个习惯很快就被淡化掉了。

在声闻乘中,委屈的东西也是十分多的。声闻乘中的委屈,主要的表现就是有持犯(持戒犯戒)、凡圣,出家在家等等二元对立特别多。只要是二元的说法,都一定有委屈——持戒的人在犯戒的人面前委屈,犯戒的人在持戒的人面前委屈,就是不舒展;凡夫在圣人面前委屈;出家人、在家人相互委屈。大乘教言不是这样的,它的缘起就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是一如的;它离开这个,就不施教了,所以它把委屈这个特质给处理了。

那大乘教言为什么会在我们华夏地区传播得这么广呢?在中国传播得广,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封建社会特容易带来委屈。封建——封闭性的建设,这是封建社会的特质。所以大乘教言是来调整封建社会的这种倾斜的——会倾斜,是因为人们的心理、社会状态会倾斜,地位、经济、权势等等都是倾斜性的。所以大乘佛教就孕育而生,在这个地方住世。

这不像藏传佛教在农奴社会,用的是金刚乘、眷属教,为什么不用大乘教呢?他们要是用去除委屈的大乘教法,那他们的整个传法都不能形成。大乘教法是为了使封建社会的倾斜平衡,所以大乘教法在汉地不被历代的帝王反对,因为它能平衡社会,具有能平衡社会的特质。大乘佛教正因为这样一个特质,所以在我们汉地特别突出;声闻乘就在南亚这种殖民地国家中,比较盛行;这个金刚乘教法,则多在农奴社会显现。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社会背景。像现在的西藏广泛传递的是金刚乘;在南亚地区,传播的是声闻乘;中国、韩国、越南等等,传播的是大乘,这些教法的传播都有着很独特的社会背景。

金刚乘传播的地区,奴隶与奴隶主的概念就特别强。现在基本上这些活佛们、喇嘛们过去说都是奴隶主,下面的人都是农奴。这个特质特别明显,现在也会有很明显的东西。你要是去见农奴主、活佛等等,那你就要这样那样地像奴隶见到主人一样,你一定要卑躬屈膝的;要是在汉地,这不容易。要是在南亚国家,声闻乘的特质就特别强。因为南亚大部分都是殖民地,就是被其他国家管理,以前像荷兰、法国、英国管理了南亚这一个区域。他们为什么会有声闻这个教法呢?那就好管理啊。声闻乘有二元对立,持犯明显,要持戒啊,有戒律,有有持、有犯的这个说法,单一的管理,就很好管理。声闻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好的一个管理法则。

大乘佛教是中国封建社会管理的一个特质。历代的封建管理,特别喜欢大乘这个教理。为什么呢?就是用它来平衡社会心理。要是没有大乘教法,中国就乱得没有办法的。因为什么呢?大乘教法就是清净、平等,什么来了都是清净的,什么来了都是平等的,什么来了也都是圆满的,它的平衡性特别强,所以说有这么个特质。在中国,实际这三乘教言都有,但中国偏向于大乘教言的体系。

这三乘,就像某某问的怎么来调整这一类的状态呢?实际在佛教的教言机制中,那皈依佛就是根本。佛教不离这个根本,不管说什么也离不开皈依佛。不管你是哪一乘,都没有离开佛陀这个根本。所以,我们一般称声闻乘回小向大,大乘心回向于究竟,实际就是没有离开皈依佛的这样一个特质。

像金刚乘有九乘说法,我们大乘有三乘说法,实际这些说法,称为判教。判教,是一个教育方便,教育的一个方便。教育人,就要设置方便,就是哪一群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呢?什么样的心性用什么法则教育呢?因此它有判教,就是看这个教适合哪一类的人,对哪一类人就用哪一类的法则去施教。

金刚乘,是说法最多、修法最多的一个教言体系。金刚乘的教言中,有很多上座部声闻乘的内容。金刚乘,说它含有声闻乘的内容,这个说法都是允许的。金刚乘一般称为九乘——九个层次,大乘称为三乘,声闻乘一般都不承认这些,严格的上座部是不承认这些东西的。九乘的说法是有它的特质的,我们主要讲三乘,不太讲这个九乘的内容。

那这些所谓的菩萨、声闻、独觉在这里边含着呢。因为他们已经是主动的生命了,所以在这个调整中,最多就是究竟与不究竟的调整了、圆满不圆满的调整了、彻底不彻底的调整了。所以就是皈依佛这个根本,是这所有教法的一个根本依止。这个调整不像三善道和三恶道有那么大的空间,基本上就是归向于究竟、归向于圆满、归向于清净。

所有佛教的根本依止就是佛陀,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区域性的文化对宗教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佛教的影响很大。所以,不同的社会背景,保留下来的一些佛陀的教法,它会偏重于不同的内容。好比说西藏偏重于一个什么,南亚会偏重一个什么,汉地偏重一个什么。但这种种说法的根源,还是来自于佛陀,根源在于此,这个是明确的。其他的不管,即使它千变万化的,说法再多,它的根源也是佛陀。

(三)以佛知见认识人生

实际我们讲到整个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我们就对十法界的心大概有了一个认识,就是了解了从佛乃至说到地狱等等法界这个心理环境,主要是这个架构的特质以及产生的因果作用。

我们做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提示。为什么说宽泛呢?因为它的内容太多,我们这里只是一个宽泛的说法,让大家有一个宽泛的认识。我们想要认真地了解十法界的这个心,对十法界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相对详细的或者说细致的、细腻的学习,就十分不易了。因为这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了解、学习,而宽泛的认识是比较容易的。

我们这里实际是对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的大概况有一个了解。十法界的三圣、三善、三恶,实际是心理环境架构的效果、作用;这十法界是它的架构的体,每一个单体是它架构的心境的一个特质,每一个单体有它不同的特质。

对十法界我们有这样一个了解,有这样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对于我们作为一个人类的生命来说,得遇这样的认识机会,十分不易!实际就是在佛教的教内,充分地去研究这个架构的人也不多。我们可能就是赶上这个因缘了,来谈论生命,来学习佛法,来认识这个十法界,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节课。

通过对十法界的大概认识,就是对心理环境架构和它的作用的认识,这样再看十法界图,我们就比较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我们通过对三圣、三善、三恶,包括佛法界,有一点点的认识,那我们再来看心理,再来看环境,再来看我们自身的作为选择,就比较有依据了。

这个过去叫什么呢?我以前讲过一节课:《以佛知见认识人生》,以佛的知见来认识人生。因为我们要是用自己的知见来认识人生,人生就特别地窄。那我们只是在这十法界的一界,这一界中呢他这个感知力乃至知识力啊、一些知识,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是有局限的——一界的局限。因为这个十法界是佛的知见,就是佛的法界,是佛所亲证的功德,佛认知了十法界。我们基本上在一界,知一界而不知一界,就是不知另外一界。你在这一界里,可能是知道这一界,也可能不知这一界。

像我们在人类这一法界中,也可能对人类有了解,那可能有的人对人类的了解都不够,就受局限。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就受很大的局限,更不要说了解所有的人类了。很多人不关心人类,或者没有机会关心,那实际就是自己这一生的名闻利养,可能这些就够他混了,就是这就够人一生去作为了,了解其他东西是根本没有机会的;有的人可能这都没有了,就是为了衣食生计;有的人连这也没有了,可能就是活着。很多人,好比说病人、难人、障碍人,活着就不得了;进监狱的人、失去自由的人、被监控的人,就是活着就不错了。

那以佛的知见来运用人生,是十分不易的,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说“佛法难闻”,这个难闻难得,不是为了夸耀。我们一分类就知道,现在在病难、种种困难中活着的人,还是挺多的。也可能是我的这个业报不好,我每天都会遇到特别多生活困难的、活得很艰辛的人们,每天我都会遇到。就是这一类人——“我怎么活下去”——不是为了衣食,就只是为色身怎么维持下去,就很困难地活着。当然这一类人是比较苦难的人;有的人为衣食过得更好一些,这一类人就是贫民、普通人;有的为名闻利养,这类人一般是所谓成功人士,为活得更好;有的为了解人类——“我要了解这一界,认识这一界”,这是涉及信仰的问题了。

像我遇到的苦难的人特多。说句实话,我每天睁开眼睛,只要打开手机,这一类的人是比较多的。为什么呢?因为都是遇到灾难、麻烦了。我们作为人类,遇到以佛知见来认识人生的教法,实际是超越了所有的这些内容,或者说是拥有这所有的内容又超越了这所有的内容,这样一个特质。

心理环境,这些所有的知识内容,来源于佛陀的知见。没有佛的知见,我们是很难了解心理环境的架构的,是十分难了解这个架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整个法界,靠我们自己的心力、知识是没办法去认识的。所以这些认知内容都来自于佛陀。我们整个题目,实际是以佛知见认识人生的一个方式、方法,也就是佛陀给予我们的智慧、方便。没有佛陀的教法,没有佛陀亲证的这些知见,我们就没办法了解十法界,我们就没办法真正了解所谓心理环境的构架,更不知道它的作用!没办法知道它的作用,它的整体作用都不会知道!

所谓的十法界,我们只能看到人类的作用,或者看到动物的作用,其他的法界生命根本看不到,我们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我们现在通过这样一个学习,了解了佛所给予我们的智慧与方便,让我们来认识人生,实际就是主动地来运用人生;学会主动地运用人生,实际就是像佛陀一样来运用生命,这样一个特质!

编后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接触佛教之始,这话就随时响在耳边。自己也从青年步入中年,经历种种世事,对这话的内涵才真的有点体会。佛陀十法界观,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状态的丰富多彩,或苦痛或欢悦,或清逸或沉重,或压抑或舒展,或短暂或长久……种种相貌,种种庄严,万般皆由心造,细细品味,都令人动容。通过十法界的学习,不仅了解了不同生命形态的相状、来由及其生命过程和结果,也逐步学会一些理解、接纳和同理心、换位思考,更加清晰自己这难得人身人生的真实需要和价值,然后可以用佛教法去调整、去重新抉择。有机会像佛陀一样成为圆满的觉者、主动者,何其幸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