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圣六道的十法界,这是佛的知见,佛所知、佛所见,不是我们众生的见,也不是菩萨见,也不是声闻见,这是佛的知见。这个法界说,是佛说的,这个可知、可见的东西,是佛见,佛所觉悟出来的,佛所了解的,佛成就的一个特质。
(一)究竟的满意源于顺性思惟与抉择
我们昨天把“满意”这个话题呢作了一个讨论。我们每个人对究竟彻底的“满意”,都有自我的一个表述——究竟的满意、真实的满意、不再变异,这样一个满意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表述。那今天让这些没有参与的人来参与。
居士:我其实跟他是一样的,我觉得最满意的就是认识您了,我觉得活得有目标了。
师父:因为昨天说到满意,我们都不说话了,今天是不是说到这些,也都不说话了?昨天他们参与了啊?
居士:参与了。
师父:人要是经常去找到自己满意的依止呢,或者说特别踏实的依止,人生美好的一面就会出现,积极的东西就会有。实际我们人类择取的两面性很强啊,有时候会选择被动啊、消沉哪,或者说负累,但选择呢,基本上就是主动的、积极的。要往这个地方去思考思考,有一个好现象,人生就有很多积极的支持,你看信仰,有信仰的支持。
昨天大部分人都是讲的信仰,某某讲的是婚姻,但是她是落在信仰上的,走走走还是在这种,大部分谈的都是信仰。实际还是信仰啊,像某某他是西方人的思维,还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他没有在这儿有一个敲定,所以他这个讲法呢就比较有争议性。
这个“所依力”啊是个很特定的名词。它讲的是个“所依力”,往往呢我们会去谈论发心,或者说心愿,或者说守护。你守护什么啊?实际你谈这个“所依力”,它是个“我心应该这地方,会不会贪染、执著它”,那跟你的发心、跟你的守护有关系,跟你的选择也有关系,对吧?这个东西没办法分离。
像他说这个“幸福”。幸福这个东西是个啥?不同的孩子,你孩子啊,成年人哪,老人哪,对幸福的概念都不一样。单说幸福这个词呢,很泛,对吧!孩子可能给他糖豆就可以,你给他钻石他不会要,他只要糖啊什么的,他很喜欢。成年人你要是给他一个糖,他肯定藐视你。这幸福的标准不一样。
实际这个“所依力”很重要。一般我们现在念“自他共”,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东西,其实就是消极的,消极的东西。消极的东西多,就是恶业。这所依比较清晰,实际“满意”不过是个正面的思维方式,正面的一个“所依力”的认知。
因为说的是“究竟”,实际你不顺性就很难正面,对吧!像我们现在谈论的这个业呢,很难逃出,你逃不过,你逃不出这样的一个状态。说我们的这个业啊,容易使人晕倒,迷惑人,谈论这个东西它会迷惑你的。
你看,宗教它是顺性的教育,人想一想就会有安乐的东西。要是我们顺着业力,就没有一个顺从,没有一个机会。宗教信仰,这个信仰是很独特的,信仰呢它就跟人相应,人有所归依啊,有依止啊,他就安乐。所以你要满意取向、发心,肯定是要有一个所依的东西。这个东西呢我们用得最多就是所谓的“愿”用得特别多。
比较常规的就是十法界。这四圣六道呢,可以说是人心,这是它的架构。因为我们一谈到心,不管任何人一谈到这个心,就会觉得抽象。过去说心不自见、心不自知,人这个心简直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但是这十法界呢,就把这个架构呢具相了,就是把它表示出来了。我们的心,就能产生这样一个四圣六道的法界,所谓的十法界,这样很具体的一个可知、可见,具相,实际就是个架构,把我们这个心理环境架构呢就做了一个表述。当然,这个十法界就是它的作用,十界实际是它的作用——作用的差别,作用的表现。
(二)十法界是佛的知见
四圣法界:佛、独觉、菩萨、声闻。四圣六道的十法界,实际就是佛的知见,佛所知,佛所见;这并不是说我们众生的见,也不是菩萨见,也不是声闻见,也不是其他六道众生或我们自己看到的,这是佛的知见。这个法界说,是佛说的,不是其他的任何一个生命能这样了解心;它这个可知可见的东西,实际是佛见,佛所觉悟出来的,佛所了解的,佛成就的一个特质。我们的心呢,真是不自见不自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这样一个心,这个心呢实际就是佛心。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六道众生中的一份子,现在得遇了佛的知见,我们来学习、认识佛的知见,学会十法界,了解十法界,用佛的知见来看这个世界,看这个三无差别的心——我们的心、佛心、众生心,这是三无差别的,没有差别的。我们来了解这个无差别的心所产生的这样一个世界观。
四圣六道就是佛的知见,我们要清晰这个。这个心理环境呢实际是佛的心理,我们一定要知道,佛心产生的这种印证,印证所建立了这个事实。
你说这十法界中有声闻、缘觉,还有修罗、地狱、饿鬼,这是佛力,唯有佛力能全显,在佛的这种功德中能全显法界。其他的生命显不了,不能把整个法界彰显出来,其他的任何生命,包括菩萨、声闻、独觉,他只能是啥呢?于此界中,于他自身的这个界中。
像我们人类,在人类这个法界中是自在的,在其他法界就是不自在的。好比说鱼,我们就不能像鱼在水里一样自在;飞行,就没有像鸟一样的自在。那觉悟也好,去行六度万行也好,除非去做这种行为,你才能得到他这样一个界份善巧,要不然我们就是于自己的界份。好比说一个狗、动物,它于自己界份中是安乐的、自在的,就是在自己的界份中它能显示出它的作用,那在其他界呢就泯藏起来,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天台教讲:除佛以远,一法界显,九法界泯;佛呢,是一法界显,九法界得以同彰,就是全显法界面目。实际十法界图呢是佛的知见。
六度,大家都知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六度。他所有的作为就是不住生死、不取涅槃,不在生死的这样一个状态下沉沦,不再轮回了,但他又不取涅槃。六度万行的内容就是这个,这人名菩萨,这是菩萨的特质。这些东西全部都讲过。
居士:上次师父讲,菩萨用心就是不为己求而去度一切有为……
师父:独觉,由对十二支因缘——什么无明、有、生、爱、取等等,对十二因缘的这种自我审观,获得了脱离生死的这种自解脱。他由审观十二因缘达到自解脱、自然觉悟的这样一个事实,他不是因为闻法。在无佛的时代,一般都讲无佛的时代,自觉成就。
有佛住世的时代,佛讲法之时呢,因闻法而得到解脱成就,是声闻。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他就取这个寂灭为乐,就安住在这样一个法界。所谓的法界,就是这样的层面,他对其他层面就不打交道了。
观世音菩萨跟他的区别很清晰。观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就显什么身,看,应化——以什么身得度,这是他的悲心。菩萨的特质,就是他不取涅槃,他也不是生死众生;你看他不住生死,也不取涅槃,依六度万行来接引众生,这就是菩萨。观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
现在知道、接触过南传的业处修持啊。业处修持等等的修法呢,都基本上是不用其他的,它不让你涉足其他的东西。像阿罗汉那四句话,“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等等,就是来表明这样一个实际的效果,就是所依的这种心念,他的心念就是寂灭。
在这个十法界中呢,这两道(指声闻、独觉)是最独特的,只有自利。过去说“只有自利,无有利他方便”,没有利他的方便,他不建立。自利很多人都闻不到。所以说呢,佛最早期说的都是自利的法则,最早期接度的就是利根的生命,能让你不再生死轮回,实际就是出轮回。
出轮回生死呢是一个大事。
在佛教来说,出轮回是最重要的,就是了生死,这是大事。世人认为这是消极,就是佛教很消极。中国说有四个大菩萨:地藏啊、文殊啊、普贤啊、观音哪,一大群站在那儿,干什么呢?我们佛教不消极,你看看,一大群有愿力的人,菩萨呢愿力弘深。
佛教中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是啥呢?就是声闻、独觉他们所谓的自利的东西呢是解脱的,这个自利,就是自利这一份与佛等。他真正的自利完成了,因为啥呢?脱离了一切的造作,一切造作他真正地脱离、超越,超越了一切造作,他真正在一切如幻中呢就停止了。一切如幻,他不再去行持这些东西了,所以他缺乏悲心,取灭。过去说“宁堕地狱,不做声闻之行”,因为啥呢?你堕地狱还不取灭。
色界天、欲界天、无色界天,这太多了,就这里面的差异,生生世世在里面滚吧,早着呢!这么说吧,想出这个轮回啊、出生死啊,没门!这是遇到大乘教法了,要是去修这个自利教,不见得你能成就。这是我们遇到佛的说法了,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了。
净土,可以使一切众生往生。所以说不管是三圣或者是三善,都不足以为谈了,在这个地方,他就不谈这个东西了,所以呢唯佛是念,他这一生就会有这样一个机会,要不然我们根本没有机会。
在十法界的探讨中,我们需要太多太多的时间去认识这个东西啊!真是我们去完全地认识三善道、三恶道、三圣道的内容,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实际是个很大的工程。不要说他们对独觉、菩萨这样的心理差异不了解,实际大部分人不了解。不是很细腻,他没办法去了解它的差异,都是圣嘛,对吧?都是三圣,但和菩萨差异太大。
在大乘佛教中,就拒绝声闻的这种心性,被拒绝了。像我们受戒的时候,老师们都会这样说:“可行声闻事,决不允许声闻心。”就是不准取灭,点滴之善都要回向给众生,不能去为自己的寂灭、为自己的安乐去追求,就不让发这样的心。声闻心,在大乘教中是拒绝的。
像龙树菩萨为首的这些大乘菩萨们,他们都是发的这样的愿:宁堕地狱,宁生生世世在地狱,不取灭。狠着呢!他把这个取灭呢就杜绝在外。实际很多过去学菩萨道的人都拒绝声闻心。像我们这个三善道的天界,简直差异太大了!那我们人类,就是人类自身的差异也是太大、太大了。我们要去追求这样一个东西,生生世世你都追求不满,不要说对圣道了。这内容呢,实际是十分浩瀚的、十分浩瀚的。
这是我们把菩萨跟声闻、独觉的一些差异提一提,一般这个地方容易混淆。不只是他们混淆,是大部分人都混淆。大乘教法呵斥声闻、独觉,主要是引发悲心。净土宗第五门这么讲:“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
悲心最重要了!在大乘教法中认为,悲心跟智慧、方便是一样重要。
这一点呢看清了。我是感觉这个东西十分令人……因为太纷纷攘攘了,我们生命太短,太多事。
居士:都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实践。
师父: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说为什么这个顿超九法界的教法,要不然你这一生就浪费掉了,最重要是不知道弄出个啥后果。
下一节课我们说三善,差异的点找到就行了,就是一个主要的点。
上面说是“佛说”十法界,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佛说,是佛说的,其他人说不了。一定要知道这是佛的知见,十法界是佛的知见。一切法界都是为他表现的,或者依他而表现的。他照了觉知所有法界,所以说一一众生业分皆佛庄严。
一般不讲佛法界。它不是不好讲的,它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佛法界。
所以呢,从三恶道中也展示一切佛心庄严,是这样说的,三善道也在。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他所见到的十法界,“大地众生”就是他表述的一个口语罢了。因为在一切如幻、一切造作的这种方便运用中,佛得到了自由、自在。
今天这节课就到这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