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顺性观察自心就是回归,这个回归就容易超越习惯对我们的制约,从自心来学会解决问题,那就使事情变得简单、朴实、主动起来了。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来承担、来处理,那这就是自觉的一个特质。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生命的架构与作用、心理环境,我们有个了解了,那我们慢慢地在生活小节上面来解决一些问题,或者说认知一些问题。我感觉对习惯,我们需要有一个专业的认识,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习惯有一个反思。对自己习惯的反思,实际是挺重要的。
玩一个“拿掉习惯”的游戏
这一段时间我们在打乒乓球,实际习惯这个东西,比较突出的,就是运用在我们作为中表现出来的特质,最能阻碍人的是习惯动作。可能说你打得感觉到流畅是习惯动作,障碍同样是习惯。那我们看习惯里面有多少个种类呢?我们大概地分一下,把这个习惯分成种类,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起作用的一个内容。我们的思维习惯,东西方人的思维都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文化不一样,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很多不一样。动作习惯,像运动员、男女、普通人、不同的职业,造成习惯上、动作上的习惯不一样。大家看还有哪一类的习惯?
弟子:语言习惯。
师父:还有哪一类的?不管哪一类的习惯,我们就把它归总、归总。语言习惯,不同的国籍,对吧?不同的语系。还有啥习惯?运动员讲一讲还有啥习惯。好比说呼吸都有习惯,人的呼吸调整,真是习惯很大的,叫你潜水去了,调整成嘴巴呼吸,你嘴巴呼吸你都受不了。我们就找找例子吧,不管是什么。我们多列举一点,没问题的。继续找!穿着习惯。穿衣戴帽也有习惯,对吧?婚姻习惯,不同的环境,性别的差别上很大。还有啥习惯?继续找。你看我们对肤色的认知,跟语言似乎有点相似啊。继续找!生活习惯,差异比较大,不同人群,不同年龄。
弟子:情绪有没有习惯?
师父:有。
弟子:有的人喜欢冷战,有的人喜欢吵。
师父:有有有,算!对,情绪,实际是思想的一个状态,就是自主不自主,方式不同,自主方式,或者不自主方式。冷战,冷战的人挺多的,叫“冷暴力”,我第一次听某某说“冷暴力”。
弟子:师父能不能这样,先天带的,后天养成的?
师父:好!我们把它分两大类——先天、后天,没有问题,可以。我们尽量来看这个习惯分类啊,我们尽量来观察。因为这几天打乒乓,体育教练就说“这就是个动作习惯”。不管是每一个人,习惯了,改特难!我们前两节课不是讲过久远的习惯,改变久远的习惯是一个力量啊,这个力量很大,因为久远的一个东西,沉淀出来了,很久远,造成一个积累出来的东西。我们把它多分一分。大家看还有什么习惯?继续,列举列举。
弟子:饮食习惯。
师父:对!饮食习惯。还有,继续。
弟子:还有就是被境转的这个习惯,可以这样说吗?
师父:被境转,某某讲那个情绪,可能也算是一个,被境转的习惯。
弟子:或者是什么事情来了,都给它附加一个概念的习惯。
师父:附加概念,人都会有的,可不是一个人有。实际是思维习惯的一个分支了,基本上都会有。
弟子:那种莫名的无量劫形成的,自己又不太清楚的那种习惯。
师父:莫名其妙,有,经常会有!实际是无明相遮盖下出来的东西。继续,我们就把观察角度都找出来,看还有啥习惯。某某有啥习惯?
弟子:拖延症,拖延的习惯。
师父:没问题,继续!可以多列举一点,实际让我们去搜索搜索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习惯。
弟子:卫生习惯、睡眠习惯。
师父:对,睡眠算生活习惯,对吧?是生活习惯的一个分支,睡眠习惯。
弟子:还有那种自我保护的习惯,算吗?
师父:应该算,没有问题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反正我们多列举吧。自我保护,会有,都会有,一个人长期没有被保护,没被支持,自我保护的意识就很强,或者受某些冲击。那女性和男人很不一样,男人横行霸道的多,女性自我保护的多,或者说弱势一些。继续!能想到的就想,只要是习惯。大家都想一想,列举列举。
弟子:推卸责任。
师父:不负责任也算个习惯。不负责任还真挺多的,不负责任就是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别人身上,还是一种特别……
弟子:随大流的,集体无意识习惯,盲从。
师父:那也是习惯,对。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个很特定的现象。对!反正就是我们人生中的这些习惯,都可以找一找。
弟子:审美习惯。
师父:哦,对对,审美,审美习惯。对,这绝对不一样,人和猴子的审美习惯不一样。受的不同教育,审美习惯也不一样,这的确是。
弟子:猜测。
师父:猜测?猜测是思维习惯,算附加概念?
弟子:都有吧。
师父:对对,这就摊开了。
弟子:宗教习惯,不同民族的。
师父:宗教算习惯吗?宗教能给习惯挂个勾吗?这只能说信仰差异,信仰差异和习惯,习惯是个沿袭出来的东西。
弟子:就是会导致你的思维、动作、语言的东西?
师父:对,那是后效应,但那不是习惯,你不能说我信仰是个习惯,也能说似乎啊,也能挂上钩,但不太突出。继续。
弟子:像我们念佛,或者干什么事情,时间长了之后,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出来的。
师父:那是的,没有问题!反应习惯,对吧?一个反应习惯,OK,没问题。突发的,“阿弥陀佛”,有人说“妈呀”什么的,某某会出现什么?突然发生一个什么,某某会出现什么?
弟子:对抗,对立习惯。
师父:对!突然一个冲击,某某有什么习惯?
弟子:他会警觉、观察。
师父:运动员突然发生什么,会有什么感觉?习惯?
弟子:也是惊慌呗,一发生事情想要控制,让这个事情变得可控制。
师父:某某?摇什么头啊,突发事件出来了,拿着把枪要毙你,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弟子:可能就是头脑一片空白。
弟子:可能第一反应还是要有解决的东西出现。
弟子:我是观察观察。
师父:你突然遇见问题咋办?
弟子:我如果遇到蛇了……
师父:那叫害怕习惯,哈哈。
弟子:表情会紧张。
弟子:恐慌。
师父:实际呢,可能是突然性的冲击,人真是会恐慌一下,大概一个类似的东西。
弟子:实际就来自第一反应。
师父:我讲第一反应,第一反应就叫习惯。实际这个习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处处在表现着。这列举得太少了,严格来说这太少了!实际我们生活在习惯中,我们要是把习惯去了,你还有什么?我们把这些习惯都去掉,不管你什么习惯都去掉,看你还有什么?开始,我们大家想。我们把习惯都去掉,思维习惯、动作习惯、语言习惯……全部的习惯,把习惯都去了,大家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啥?
弟子:烦恼。
师父:烦恼也是个习惯,烦恼是个习惯。
弟子:观察。
师父:OK,OK,OK!开始了,我们这个习惯后面的东西、过后的东西——观察。
弟子:还有创造。
师父:创造。还有啥?继续找。我们把习惯都去掉了,还有一个啥?当游戏了,反正这一节课就是个游戏。
弟子:信仰算不算啊?
师父:信仰的支持,对吧?继续!
弟子:接受算不算?
师父:接受,没有问题,我们就思考下,接受。
弟子:没有对抗的……随顺现缘。
师父:随顺和接受有点类似啊。
弟子:愿望。
师父:愿望。我们愿望的建立,对吧?说“建立”好一些,OK!
弟子:平静。
师父:平静。我们大家来游戏,我是个小孩头,给大家来玩游戏,一定不是个啥。继续!
弟子:反思。
师父:算观察,没有问题,继续。把习惯去掉以后还有啥?
弟子:没有爱憎……
师父:你说没有感情?
弟子:比如说妈妈对小孩子的爱。
师父:那是习惯,那是习惯啊,那不是习惯吗?妈妈爱孩子不是习惯吗?母亲的爱,真是个习惯。
弟子:那情感是什么呀?
师父:习惯!刚才写了。
弟子:慈悲也算是习惯吗?
师父:慈悲应该算一种愿望,对,愿望里面含有这个东西。智慧啊,慈悲啊,都能表现出来了,方便啊等等,这和愿望,顺性的东西,和习惯有点距离了。
弟子:没有障碍了,无碍。
师父:空净无碍。他就没有障碍了。我们尽量把自己的心、心念松开,不管他,我们表达表达,实际就是天马行空地先想一想。我们平时的思维不会天马行空,思维完全可以天马行空,你不要害怕,你不要故意去用一个什么对错来限制它。
弟子:想象力和创造是一个,对吧?
师父:想象,应该算吧。那是设计,设计和习惯,在角度上,也可以超越。
弟子:去掉习惯我们就可以摆脱之前一切的束缚了。
师父:OK,OK!
弟子:我们就可以飞,可以什么的。
师父:OK,OK!实际这个习惯就是自我,我们把习惯一去,人就破除这些了。这是很奇特的一个现象!
弟子:我们跳不高、飞不起来也是事实,被思维的习惯限制了。
师父:对!实际自我和习惯可以画个等号。我们来观察这个游戏,你要太认真了你就思考不动。
弟子:果地觉是不是信仰?
师父:那是一种方法,一种教育,那是一种后得的方法与教育。
弟子:回归本质。
师父:要是我们把习惯都抹掉了,人的所谓的觉性,这三个东西都露出来了。把习惯去掉,天马行空的自我来表达表达。这个不是不负责任,实际这是个真正的责任,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思想可负责任了,会把自己的心规范得不得了、不得了的,那我们就会生活在一种特别自我聚集的一种生活意识状态中。
现在我们把这个习惯、不习惯下的作为也去掉,你还有什么?佛教里讲说“空性”、什么“本性”、“觉性”,这就出来了。因为这个东西超越了两个性,超越了“秉性”和“习性”。我们大概把习性去掉,秉性的东西都露出来了,这是第二个层面了。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的习性,后面的,以前人说就是所谓的“自性”的一些特质。
习惯和自我,我们很难把它分开,大家把自己的习惯一去,真想有一个自我建立,是很困难很困难的。这两天打球我特别感慨的,就是大家的习惯。最简单的动作,就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是睁眼看得见、摸得着的,让它改变都不好改变,况且心理上的习惯、生活中的习惯、思维的习惯,很多抽象的习惯,就是很多东西的习惯很抽象,它很抽象!那我们更难以去调整它了。
这一点,我们这一节课,大家就来用这个游戏的角度,来审思审思,揭示我们所谓的自性也好,本性也好,觉性也好,让我们来对这个“自我”有一个观察、了解、运用的角度。因为这个习惯,真是久远劫来所积累的,它们俩(秉性和习性),是久远劫来所积累的。
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思维思维。因为很多思维的观察,是需要我们提出来一个参照物,像这个就是在白板上提出来参照,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乃至他人的认识、集体的认识,有一个观察。你这个参照是观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我们刚才列举的一些参照,我们来观察,或者说观察自身。
顺性观察,从自心解决问题
实际这个观察自心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些习性、秉性、自业、他人的这种自我习惯,我们来观察它、来了解它,实际是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观察自心,这脱离不了每一个人的心理特质。要是硬性地把它推出心外,心外求法啊,心外求是解决不掉问题的,不管任何问题发生了,我们去在心外解决,是很困难很困难的。所以就是观察自心的一个好方法,实际就是我们某些思维,刚才某某举的这个例子——妈妈对孩子的爱,或者孩子的问题,还是妈妈的问题等等,或者是丈夫的问题,或者社会的问题……实际要是我们一观察自心呢,特别容易看得到;要是观察外在的现象,太纷攘了,任何一个问题有无限的头绪。
那要观察自心,自心的回归,观察自心那就是回归,这个回归就容易超越我们的习惯,刚才说的思维的习惯、选择的习惯、心理感知的等等等,很多习惯呢,这个回归就能超越它,超越这些对我们的制约,实际就是习惯的制约,或者自我的制约,自我意识与习惯的制约。
心外求,特难!但我们心外求,或者说推脱责任,或者说不负责任,或者说负不起责任,负不起这个责任就推脱这个责任,就会心外求。或者说有责怪,有怨,有责怪这样的一种心理还是外求,这就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繁杂,更加复杂!实际我们的习惯往往使问题复杂化,就是没有真正地观察自心,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实际不外乎是一些自身的习惯与他人的习惯,一些习惯或者说习惯外的建立,我们想习惯外再建立一个什么,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状况。
所以说,在佛教上有顺性说。这个顺性说,就是建立一个顺性的作为的模式,或者说愿望,那顺性实际就是观察自心。从自心解决问题特简单,我们总问自己,任何去观察了解自心,解决问题,极为地简单!或者说朴实。这里它很朴实、很朴实。为什么呢?他回到了自心。好比说实相心,好比说我的思维习惯,我有这种自我意识、那种自我意识,你调整自心这问题就解决了。它就简单朴实,心外求法就十分地复杂。
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乃至遇事情的举心动念上,就无外乎是一个心外求,这个就会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一个观察自心,从自心求,从自心解决,那再来影响外境、外缘,那就很简单。
大家可以去观察,这一点可以观察,我们等于把它提出来,我们来从这个角度看看。要是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来观察自心,从自心来学会解决问题,那就使事情变得简单、朴实,主动起来了,或者说就积极了,主动积极。
那这个就会被动、消极,因为外求一定很消极的,它会很消极,它没办法积极,想积极都积极不了,就会消极,产生消极、沉沦、推脱责任、相互责怪等等等等,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混乱!这一点我们可以来观察。
佛说,就是顺性说,佛说的教法,实际是让我们回归到实相上,在朴实本质的简单的实相心上,来运用、来观察与了解自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像刚才去掉习惯,或者我们来了解习惯,有一个反思。
心外求法,或者解决问题,这种复杂、混乱的消极作为,我们来观察观察它的作用力。这种负面的情绪啊什么的,被动的东西,变成我们主动地来观察内心,使内心简单起来,朴实起来,我们以实相心来解决问题,再影响环境,使我们的生命的意识作为变得主动起来,那习惯自我就比较容易解决。顺性说,又称为回归、超越,我们来解决问题,就会回到这样一个空性的法界。
【法界观】小世界的构成
实际我们来看一个现象——在佛教的法界中,有个法界观,是很奇特的一个法界观。过去一个小世界中,叫须弥山,须弥山的半山腰,住的四天王。顶住的是忉利天,这下面就是不同的六道众生。他这个比喻十分有意思,上面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种种天。我们的生命就会到这一个交界口,忉利天是生命的善恶选择的一个交界口。这下面可能一直到地狱、饿鬼,它说的是一个生命现象,畜生、人类等等,这样一些生活特质。
这个恶业,越往下就越沉重,越来越广大,越来越厚重,那福德因缘对这些生命来说,就越来越少。地狱就是最深处,过去说十八层地狱,实际就是对果报的一个表述。
这个天,慢慢慢慢地他的福德就上去了,也越来越广大。这下面的福德就越来越小。这是很奇特的一个世界,小世界构造。实际是生命的心理特质,一个心理构造。我们要是善福德越往上增、越来越大,就和欲界天、色界天,我们暂时听一听,不管它,无色界天,善福德就越来越增长,一直到圣法界,就是觉悟法界,一直在上升着。
实际这是一种心理描述,我们这种外求的心理一定是下沉的,他是消极的,很消极的,负累性、被动性;这个上升,一定是积极的、主动的。这个小世界的构成,是一种很独特的心理业报的说明,这样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一些现象,人生的一些现象,让我们去觉悟它。因为在这个小世界的描述中,佛陀讲的是特别的精细、细致的!我们要有机会真是可以学习学习、了解了解,但你要是学习了,它就是一个心理的架构。像我们对这些东西不太了解,就大概做一个提示。
越往下,越消极,越外求。越消极的情况下,后面的苦报就越重,称为上品恶、中品、下品恶报,这个恶报实际就是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外求。所谓的外求,就是他没办法主动了,像地狱,完全是没有办法自控的,完全是被狱卒所左右的;饿鬼,要是没有善福德生命的布施,饿鬼只能受饿鬼的果报,没有第二个办法;畜生亦复如是,畜生你不给它东西吃,它就吃不上,像我们家里养的这些动物你能看得到的,其他的动物要疯狂地扑食,要不然它没办法的,受极大的局限;我们人类也受局限,但人好得多了,人有选择性;一直到忉利天、欲界天的这样一个天王,他表现出来的,因为他自身的光明,他的果报就叫“自身光明”。忉利天什么光都不需要,日月光都不需要,“自身光明”,实际就是他心里已经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了,自身带着光明。四大天王还要靠日月轮,像我们人类,都是日月轮照耀我们,没有日月我们就会在黑暗之中,什么都看不到的。
忉利天有自身的光明,他这个心理架构有一个善缘的,主动积极的面就越来越大,他到这样一个顶点了。好比说这上面就是善,这下面就是恶,假设这么一个比喻。那这上面的善越大,他的主动性就越强,主动积极的作为就越强,光明就越来越炽盛;那下面的就是黑暗,越往下越黑暗;越往上就越光明、越广大,广大的福德就出来了;这下面的就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逼迫。为什么呢?外求就越来越逼迫!外求完全放弃了对内心的寻找了,或者作用了,那真的是地狱!很多人不了解啥叫地狱,我们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动性,真就活在现世地狱中!
忉利天以上就越来越出现这种光明。因为我们这里面的人呢,禅修的说法,禅修的很多人就会有一些特定的感受,好比说禅定力一发出来,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一些感受,那就知道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特别狭隘的粗重的抟食、粗重的身体、粗重的这种制造垃圾的过程中,吃喝拉撒,我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每天看我们的垃圾桶,就能知道我们人类制造了很多粗重的东西。
像在天的这一类,最低的天就没有这些东西了,他不制造这些东西,他们的方法,像四大天王,他们就握握手就满足了,男女之间,情欲;忉利天相视一笑,就所有的这种欲望都满足了;像到欲界天,像少光天、无量天等等天,大家就芳香……,就是香气一整合就结束了,所有都满足了,就安乐了;我们人类就要男女交媾,性爱,他们才能有满足感;那后面的动物,越往下,像畜生就比人类更要差异一些;饿鬼根本没有所谓满足自己的机会;像地狱就整个在受被动的、完全被动的果报。这个忉利天,在经典上有清晰的记载,相视就满足了,看一眼身心就得到安乐了,这样的一个果报,就是慢慢地主动了、积极了,福德因缘广大起来了,他内心世界的回归反而多了;往下走呢,越来越多地外求、越来越多地外面说法、越来越多地怨恨与迷失,那就是三恶道。这一点,给大家有这样一小世界的提示。
这样我们心理的主动、积极,这种福德就会展示出来。主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内涵,光明就会在我们生命中展示出它的作用。所谓自身的觉悟,实际就是自身的光明。
种种法界中,在佛陀的描述中,觉悟法界是最不可思议的!这种种天来享用着不同的福慧,恶道众生在黑暗中很无奈地生活着,像地狱啊、饿鬼啊、畜生啊,包括很多人生活得都很被动、很消极,身心、心理、工作、作为,很没办法,所谓的沉重、负累等等。像在增长中的修罗啊、天啊,这些生命就发生了一些福德因缘的变异。
那我们外求的东西越小,消极被动的东西就越少,主动积极的东西就越多。我们通过这个来观察,和小世界的果报来观察。
佛教有小世界、须弥山、铁围山等等的说法,要是想了解可以去查资料,有小世界的一个描述,是有资料的,很完整的资料,小世界的一个描述。
自觉是本分事
实际小世界,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特质,特别容易了解。好比讲的华严世界,实际华严世界就是觉悟的法界;像说的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等等,很多世界,实际讲的这些世界就是觉悟的法界,我们说就是佛的净土。
我们这个小世界,实际就是所谓凡夫的世界,刚才讲的就是个凡夫的世界,你主动越多、越积极,你就越光明,运用生命中原本有的福德;越消极、越被动,就处在恶报之中、黑暗之中。积极与主动来了解心理,就是阳光、灿烂的东西,消极被动就是黑暗、逼迫的黑暗。这一点,可以有一个了解。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呢,实际凡夫心,特别好了解这个凡夫世界。我们的习惯,我们人类的习惯,实际就是凡夫共同拥有的一些特质。我们共同拥有这些东西,大家很亲近的,也是我们生命真实的全部,你一看,他全部就代表这个东西了,就在我们生活在习惯中。要把习惯一去掉,你看还有啥呢?真想一想。所以过去人说,怎么来学习佛法啊?就是改习气,他们说第一个就叫改变习气,改习气,他们认为改变了习气就可以改变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说法。实际这个习气啊、习惯啊真是太久远了,因为它是后天而来啊。后天我们说很久远,这里它是对等的。
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人类,久远的习气,真是对我们的影响是从头到脚的,我们怎么来所谓的改习气,怎么来调整呢?有种种教,怎么来改习气,有种种教法。当然我们也看到,印度拍的《我的神啊》那个片子,实际人利用这种法则,培养了自己的习惯,它不是说真正地改习惯。很多教法就是改变我们的一些习气、习惯,让我们走出自我,要不然这个自我就是我们这个样子了。
这样有消极,也有积极,人类消极、积极都占,消极够了就主动去作为,累了就去消极地等待,或者消极地等着什么业报来,这都会有。那我们来分析了以后,大家心理上可以用正面的因缘来过渡我们自己的心理选择、作为。
这些习惯、习气啊,大家来做个参照、分析、了解,然后怎么有一个对法则,或者积极主动,对内心自我观察的这样一个认知,那我们慢慢地能学会负起责任,从内心所谓的自觉,来觉他,乃至觉行圆满,觉行合一,这就是我们修学的次序。
我们能了解自觉是头等的重要和首要的作为,来承担这个生命所有的依正二报的责任,实际就是在我们内心来积极地面对,或者说处理,处理我们面对依正二报的问题,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来承担、来处理,那这就是自觉的一个特质。这样我们心理就有光明、就有福德,就会真正地有自觉的这种作用力,这是首要的,是作为一个所谓的佛子,或者一个觉悟者应该做的自觉的一个本分事!自觉是我们的本分,要不然三恶道的果报,我们要不去自觉,去外求,那种消极、被动的东西一来,黑暗就伴随着。黑暗伴随就会让我们完全被动起来,你做不得主了,这个本来事我们不做,你不做这个,那这个就必然相伴。
这一点,我们这一节课大家可以有一个内心的观察,我们自我的一个正面的择取。这个正面,就是说别人帮不了我,任何人帮不了我们,只能去自己面对,就是正面面对。实际正面就是自我,也就是所谓的自觉,正面面对!这个谁都取代不了任何一个人。能取代,佛早把每个人安排——你放心,就安排到佛国去。真的取代不了我们内心的作用!所以说佛给我们讲了自觉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环节,自觉是个首要环节、作为环节!
这一点,我们这一节课就到这里,大家思维思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