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 学会主动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我们想解决问题,但是缺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会出现困惑。要是没有方法,主动这个动念、这个愿望,还会落到被动。实际方法才能推动这个主动产生效果,推动它产生事实。所以主动,需要准确的方法的支持,把这个“缺”字去掉,主动就会产生事实。佛法就是来处理我们这些问题的。我们在生活中来学会主动,培养自己的主动能力。

(一)主动,需要有准确的方法的支持

从这些方方面面我们来对主动有个认识。

过去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东西长久,刺激下的东西它不长久。禅修基本上都是从这个“淡”上去下手的。刺激的东西很难去进入长时间的一个状态,它很短暂。

某甲:师父,谨慎这种性格也算是主动的行为吗,谨慎?

师父:算是。好比说做事小心翼翼地,它跟小气不一回事,他就是在承担的地方他能去做,不承担他不做。说我承担不了我不做,他还是主动的。好比我做了一个不能承担的事,就会逃脱责任,这个逃脱肯定就是个被动的方法,被逼迫了。谨慎、小心,人就会做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事情,不能承担我不做,这个十分有意义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就不太谨慎了。

某乙:有没有睡眠可以进入主动的睡眠?

师父:可以啊,有啊。有专门的这样的禅修方式。有梦修,专门有梦修。像这呢,就是这里面也都有修行,这个被动的东西也都有修行的;主动的地方,它就是直接是一个修行的运用了。实际这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运用。也有专门修行被动的,专门对被动的一些方法可以修行的,就是我们不管是哪个被动,我都可以有方法来修行的,没问题的。有梦修,有专门的梦修。

师父(对某孩子的妈妈):这个地方就有累的东西多,这个地方就会主动的东西多。“你干这,你干那”(指孩子命令妈妈),你老大怎么能这么弄呢?我说只有你这个家庭是这个样子的——“你干这干那,你这样那样”,就是这个父母怎么给孩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呢?

某甲(孩子的妈妈):怎么养成的?我也不知道。

师父:肯定是你们养成的。你看,你又不知道,被动,不知道肯定是被动。不知道怎么出来的这个事,就没法解决。所以要主动了解呢,你看,我去了解,梳理、了解它,认知它,那就是主动的。实际就是我们缺乏对问题的主动出击,主动解决它的愿望。

在佛教有个名词,就是“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干什么呢?解决问题的。就是什么事来了,我最好的是不隔念就解决它,这个念生起来我就解决掉。再差一点呢,就是我在这两个小时以内给你解决掉。那再拖延,有拖延症的人,一天我要解决掉,不能让它过日。就是问题不隔夜,不能让它隔夜发酵,不让它发酵,一发酵这事就大了,像蒸馒头一样发酵了。解决问题,这都是主动的提法。

像我们以前在出家受教的时候,问题要隔天就事大了。那你为什么让它发酵呢?为什么让它发酵呢?!你在这个地方就该去反省自己了:这问题为什么要发酵不解决呢?不隔日来解决,实际就是提高我们的主动性、这个主动作为的能力,提高你的效率。这个效率也是一个主动性,提高这个主动性。要不然我们就有拖延症,啥事——以后再说吧,或者干脆我就无知,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也不知道。

我问过某乙(孩子的爸爸),我说你们孩子这么大,孩子怎么这样?可以,真可以找出来它的因缘,就是我去追究它,就像追溯它的一个缘起一样的,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要是不追究它,他就命令你,我说这妈妈怎么会被孩子命令来、命令去呢?!

某甲:师父,你之前不是说孩子的性格,有的时候有一些是前世……?

师父:没问题,这一定没问题。我说你是他妈妈,你不是他的情人,你现在不能错位。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是情人的交流模式,这不是母子的交流模式,你知道吗?

有,没有问题。他投胎的时候就有,傻孩子,他就奔着你去了。奔着你,他才投的这个胎,就这么个因缘,对吧!男孩子就这么个因缘,他潜在就是这么个因缘,这个没问题的。但你要知道你是妈妈呀!对吧!

某丙:那女孩子的投胎因缘是父亲吗?

师父:对,主体是,也有不是,也有急于投胎,根本就不择于这个男女了。有的人不是因为情欲来投胎的,就好比被追杀,他的杀业果报猛烈的时候,他被追杀,他在中阴身被追杀,被恶风所吹,他怕散坏,他看到一个光明,就奔过去了。所以这一类的人男女性别的概念差得很。男女性欲这种分别强的人,是奔着爱欲去了。父母做爱的时候,他们奔着爱欲去了,看上父亲了,就成女孩子,看上妈妈就成男孩子,或者说奔着妈妈去了就是男孩子,奔着爸爸去了就是女孩子。

男女性别,比较不是太那个的人,基本上可能就是一种业力……有时候是亲情业力,也不见得是跟父母有多大的一个亲情,但是到那儿了,你再不投胎就可能出现其他问题。有的人爱欲就特强,嗔恨心。

某丙:那这个就是被动的一个迷失了?

师父:我们大部分都是生活在被动上,因为无明把我们盖住了。来不知来处,生不知何为,死不知去向,这都是被动的。

某某知道她过去是个士兵,你看人家就很主动,她就可以去帮助别人。她真是这样,她心里根本就不管过去。我们心里要不知道,过去就是个盲点。

像我讲经,别人就是有什么的人就说你过去是怎样怎样,我到那就讲经,我也不管,不问,根本不问,就是过去支持你。是不是这样的,反正先支持你,你在那没有顾虑,任何顾虑都没有,怎么反着讲、正着讲,都可以讲,讲得下去,因为啥?你过去就会干这事,就顺理成章了。

某丙:师父,是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来这个世界上都是不知道,都是迷失所至的?

师父:大部分的是在出生那一刻迷失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比例中,就是六、七岁以前,大部分小孩子还都有一点点过去的记忆,或者过去的一些习惯,秉承过来的一些习惯。在七岁以后就开始消失了,就是童年、少年这个过渡中就开始消失了。最主要丢失的时间就是母亲生育孩子的时候,羊水一破,过去的记忆就没了。羊水就像过去的那个积累一样,羊水一破,孩子受的那个痛苦是忍受不了的,他所有的记忆就是“哇”出生那一刻钟,就那一嗓子把它喊出来了,你现在问他什么,他都不知道了。就不知道,一片漆黑,一想到过去就一片漆黑。你看我们有记忆的东西,一想到,哦,这是个啥事,马上明明确确地想到了。但你要是不知道的事、封杀的事,你一想就……

某丙:出生那一刻,太痛苦吧?

师父:对,它叫风刀解支,就像千把刀万把刀割你一样地痛苦。人从那个羊水里面一脱胎,他这个身体的支撑就突然变成空气了,就是风刀,人受不了的。

某丙:那是不是我们讲的失忆症,就是因为当时的撞击?

师父:痛苦,或者说有的人做了一个极大的恶事,或者说他认为极大的恶事,他就会忘掉。别人问他说:有这个事情吗?他说我不知道。实际他真做过,他就故意把它遗忘了,要不他忍受不了自己有这一类的事情。做的就是他认为好比说天下人都不会饶恕的一个事一样,人就会把这个记忆忘掉,痛苦不堪也忘掉。

我们把这个主动、被动罗列了一下,我们再来看看主动的作用,我们怎么来选择主动。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真实的例子,就是刚才说某甲和某乙的老大,这算我们这个小社会的一个孩子,某甲是这个小社会的一个妈妈,像他们这个,我们用主动、被动来看看这个事情,就是母子关系啊。

我们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因为它这个不解决也没问题。一个是不解决,我就放在那儿,也不去分析它,我也不管它,这肯定就是一个被动的状态,被动;这面是主动,那我们来分析它,来分析认清它,达成解决这个问题。分析能不能解决呢?我们认识清晰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还真是个问题,我们来逐步地解决。就来说某甲母子的一个关系,我们来把它当成个案例。一个是主动来解决,还有一个是被动的不解决,我们都来认知。某甲现在是要选择哪一个?

某甲:解决。

师父:要解决啊,你选择要解决了。某乙选择要解决不解决?

某乙:解决。

师父:我们解决它,那怎么主动来认知它呢?那就可以来分析它、解决它了,因为没有分析认识,我们解决不了问题,就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了。所以我们主动来认识分析。你想过解决过吗?

某甲:想过。

师父:OK。有办法解决吗?

某甲:我发现跟大儿子之间,如果我口气缓和一点,我尊重他一点,其实他要好很多,就是逼迫的少很多。其实我还是把自己当妈妈,他是儿子,其实我的内心是有点想掌控他的,所以我越是想让他听我的话,反而效果就越不好,他越是想要突破我。

师父:OK!OK!反过来就是说他制约你了,对吧?实际我们想解决,因为你两个人的业缘陷在其中了,你很难解决。就像人不能自见是一样,很奇怪。

我们已经选择这个了,这个被动的我们已经把它打叉了。实际就是我们都会有主动的东西,但是人不能自见,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我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并不能,你很难找到方法,我们所有遇到的烦恼都会被这个东西困着,很奇怪。就是我们有主动的愿望,但是又没有主动的方法,缺方法。缺的是准确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啥?它跟你有关系嘛,你肯定要解决它。那我们怎么用一个准确的方法去解决它呢?这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出现的一个困惑。

不光是这一个问题,实际每个人都有很多问题的,都有主动的一面,但一尝试着去解决,解决不掉,它就搁在那儿了,它就停留了,对吧?解决不了,我就停留了,它就停留在那儿了。解决不了,没办法;我不是不想解决,我就是解决不了,实际就是缺方法。

这个主动要是没有方法,主动这个动念、这个愿望,还会落到被动,实际方法才能推动这个主动产生效果,推动它产生个事实,就是达到我的心的一个愿望,一定要准确。所以这个主动需要方法的支持——准确的方法的支持,把这个“缺”字去掉,主动就会产生事实。所以佛法很奇特的,它就是来处理我们这些问题的。家家户户都有,人人都会出现问题。

像某甲你已经发现了这样一个方法——你对你儿子宽松一点,你不去锁控他什么,他就来宽容你了。实际儿子就是我们的一个镜子,对吧?实际就是个镜子。

某甲:其实我对我们老二就相对宽松一点,因为他的行为准则符合我的标准,所以我就对他宽松一点,那我们老二就也不会对我怎么样。

师父:你老二他不光对你,他对谁都很好的,你知道吗?所以这就是孩子身上带着一些特质。你看我对这老大怎么处理呢?其他人怎么面对这孩子呢?我感觉,就好比说我们这个群体要面对他,要有一个方法,一个明确的方法,孩子就会真正得到调整。

(二)培养孩子的自主力,父母应扮演先生的角色

我给你讲啊,孩子他需要尊重,他需要你把他看重一点,实际就是他有潜能,这么说吧,他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搁那窝着,没有用过,也可能不是这一生的东西,但是他很有一种压抑感在心里窝着呢,你知道吗?他想把它用出来,你不相信你经常让他去——给他有个兴趣,给他一个未来的鼓励,说你未来要这样做,怎样怎样,他真就会去做,而不是控制他,尝试着我们可以试一试。

某甲:其实很多时候我都知道我需要尊重他,他需要尊重,他需要被尊重。

就像昨天,某某老师已经准备来给他们上课了,老大突然说我现在要去洗个澡,他问我可不可以,他当时态度也还可以,但是我的本能马上就说:不可以,人家老师已经在了,不能让老师去等学生,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不行,你得马上先上课。他就不高兴了,跑掉了,不上课了,而且他说妈妈你不要管我,我说我当然要管你呀,你要尊重老师,他说你不要管我,然后昨天跟我扭着,早饭、中饭没吃,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他跑掉了。老师也很难过,觉得孩子不愿意上他的课,他还在想是不是我教的不好,怎么小朋友不愿意上他的课。

现在想想,我当时如果口气缓和一点,跟他说如果这样子老师的心情会怎样,像这种口气跟他说,提个醒,也许效果好一点,是吗?

师父:就是大人的道理放在孩子身上,孩子那时候也可能不是个啥,也可能是玩一身汗他粘着了,也可能他就是有个什么想法,也可能就想缓冲一下等等。我们把自己的大人的这个道理,一定很准确,这个准确是很麻烦的事情,准确把人制得很死,你知道吗?墙壁很准确吧!门窗都很准确,它把人框在里面了。

某甲:我知道这个意思,但是我不能和老师说,你等等,我儿子去洗个澡。

师父:不不不不,不会那么的,这个没问题。你可以给孩子讲,你说,我们等老师,还是让老师等我们合适一些呢?可以大概提醒一句,他爱怎么执行怎么执行。这么说,我感觉就是,你给孩子要有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孩子的未来是自己在塑造,爸妈帮你、支持你、辅助你,如此而已,就是这么的,让他自己知道自己,自己要做自己的主。

他的主动性啊,人的这个主动很奇怪,他认识了自己要做的事,跟你要求不一样,或者说跟道理不一样。你说的这个道理很严谨啊!对吧?这个没问题啊,这个东西它是个负压性的。他自主地观察,你看,自主,不是道理,我观察,引导他观察,我不用道理,我让你自己来观察,自主地来观察,我根本不讲道理,我不讲这个,我让你去观察。这么说,你的人生是你来做主的,父母只是辅助、养育你,辅助你,在这个阶段养育你,对吗?未来是自主的,是他自己的一个单体,不管怎么样他这个单体是成立的。

所谓的就是自主性,这个一定要清晰告诉他。你长大以后你成家,父母根本跟你没关系了,你知道吗?这个方向性让他去观察,反复地观察,比道理有意义得多!你说道理或者要求,对抗是必然的。他会抗争,他抗争啥?他需要这个东西,实际他需要这个东西。你仔细想想,这两次他跟妈妈闹,也跟爸爸闹,我昨天看到了。实际我感觉到这孩子他聪明,他作为,他不光是给父母作为,还让大家都感觉,就是知道他,知道他的尊严,你知道吗?他在抗争一个东西,的确是这样子的。

孩子他没有其他能力啊,他只有这样子。要是他知道他自己是个主体了,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只辅助你,我把观察的角度给你提醒提醒,好比说老师是来教育我们的,我们应该尊重他,这是个正常的次序。你不尊重他也没问题,关键是你这个人的取向是什么?人心感知取向是什么?别人怎么看待你,你要观察好,想好。OK,把这个东西放到他自己的一个角色上,让他去感受这个角色所承担的结果,这比我们的道理有意义。

因为你的道理是直接结果、过程全部打到一起了,一个结晶性的东西,他消化不了,密度太大;你要把这个缘起、过程、结果,给他分析出来,让他看到,OK!我感到这样就是我们要有耐心罢了,直接说结果就是道理,这东西很凶、很密,都太浓了,孩子胃口接受不了。像炼乳啊,不能直接吃炼乳,要加水,不加水孩子吃了就拉肚子。

可以把教育的这个缘起、过程、结果啊,舒展开来给孩子,让孩子能接受、消化。我们基本上这个道理是打包了,也压缩到一个状态上,这是我们的结果,对吧?这是我们已经接受、消化过的东西了,这是大人的消化,就是我们一定认知到,对吧?我们是先者嘛,我们已经认知到,但是他们不行,他还消化不了呢,这个东西他消化不了,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把它给舒展开,这样的一个先生施教的过程,施教,OK?

等于我把我消化的东西给他们淡化、舒展、冲淡、稀释,不稀释孩子消化不了,这就是孩子的特征。他没有这个精力,我们有这个精力,我们已经浓缩了,已经压缩了,我们这个道理很浓啊,很浓烈。不稀释不行,不稀释孩子受不了,这是真实不虚!

某甲:这之前父母圈里大家总结了两个词,就是现在的父母都是简单、粗暴型的,就是简单、粗暴!就像昨天我跟儿子说“不行!你这样不尊重老师”,就是简单,然后是命令,不可以,这样子。

师父:我们没有做“先生”这个角色,先生他把这个施教,真就把它展开来说;实际就是培养他的观察力,培养他的自主力,你看,这肯定是很调柔的,对吧?很调柔,也很耐心。这个耐心是,先生,父母要扮一个先生的角色,这个真是这样的。

我想一想我以前,我不光是简单粗暴了,根本就不想管:“滚一边去!”玩的时候,感觉到孩子啊宝贝啊这样那样,自己的孩子啊;不喜欢的时候,自己忙叨的时候:“上一边去!”根本就耐不住,你知道吗?!实际我们要是回过来说,我们还有第一任老师的这个重任,我们是第一任老师,父母是他的翻版模子啊,他未来的翻版一样。

我们这一节课就这样了,我们慢慢地在我们生活中来学会主动,培养自己的主动能力,我们这样慢慢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