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课 四摄法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四摄法是一个准确的方法,使我们做事、交流有一个参照。同事、爱语是因,布施、饶益是果。有了同事、爱语才有了布施、饶益别人的管道,这也就避免了直接布施、饶益而造成要求别人的做法。生活中,人们时常会在着急的时候,就没办法爱语。实际就是我们把事儿当成主体了,为了达到一个事儿的结果才去做事儿,这个目的性就会让我们烦恼,结果就是不从容,烦躁,不相应。所以我们可以不把事儿当主体,可以把事儿来配合修行,培养从容的心、宽松的心、超越事相的心,让心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清晰。

(一)四种利益众生的方法

心理架构与作用,今天在作用上讲一讲。

佛教有一个四摄法,就是作用上的一个特质——四摄。我们来谈一谈心理架构这个作用,谈一谈这个心理架构的作用力,容易交往的一种方法。这个“摄”的含义呢,就是我这个交往,跟你交往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对方的。他从四个角度来谈这样一个交往的方式。

为什么要三皈依以后来讲这个?就是三皈依以后,要清晰你和人交往的方式,这是很独特的一个修持。当然过去说普通的三皈依都有这样的教育,但是很难。最主要是对出家人在出家这个生活、作为中,他怎么来跟有情交往。实际就是三皈依以后的教育,就是和人交往的一个方式、方法。怎么有益于这个交往?那就从四个角度讲,他把它明确了,对这个交往的方式明确了。

哦,你说我是个佛教徒,我知道我皈依了,我不知道怎么作为,那不行的。那这个就给你说一个怎么作为。像五戒是一个作为的依止,那这个(指四摄法)是在五戒之外的又一种方式、方法,十善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一般的三皈依中,五戒他会连到一起。但在这个时代中,五戒对很多人呢,反而是很有距离的一种东西。你说五戒,大家都不接受了,或者感觉“哎呦,这个我不行啊,我不要,这个、这个我做不到”。

但这些东西(四摄)呢,完全可以的。因为啥呢?同事、爱语、布施、饶益,似乎跟这个戒律没关系。大家就感觉到宽松多了。跟这(戒律)没关系,大家感到宽松。所以过去就是不谈五戒的一个三皈依的教育,就谈四摄法。这个方便呢,就很有意义了。

一般我们的交往,包括孩子。你看,今天是个很好的例子啊,大人在为孩子的生日在去忙着,这个人来人往的,人来往的比较多一些。但孩子他不关心这个,他唯一关心的是他的生日礼物,对吧?或者说他生日,他要关注的一个点,关注一个什么呢?他看了看那个3D,3D的一个什么眼镜。那这就是他关注的东西,你再多的东西跟他没关系。那我们怎么真让孩子过的生日有意义、有快乐?那你跟他同事,你不同事,马上这个事儿就来了,你不相信?

某甲:我跟他一起看3D。

师父:OK,他就开心了。他一定就开心了。你说你吃蛋糕吧,你要给大家怎么样,大家给你祝福啊,这不是他的关心。同事是交往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连接。我们每一个人看一个问题完全(不一样),因为啥呢?我们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经历等等完全都不一样的。他感觉到这个东西的作用、它这个架构不一样,它带来的东西,观察完全不一样。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想跟任何人交往,同事在前,你一定想着要跟对方同事,你不要骄慢,你也不要自卑。一骄慢、自卑,就不好来往了。

某甲:那师父,就是说你在跟他同事的时候,你得放弃自己的需求,对吧?因为这个是矛盾的嘛。

师父:不矛盾,不矛盾。我们放下自我,实际本身是一种自由,本身是一种奉献。放下自我的时候,本身是了不起的一个休息。你看我们可以观察的。你等于在积极地配合别人、支持别人一样的一个姿态,对吧?就是没有自我的一个支持者,这个不得了不得了的。实际说放下自我,也可能我们说一时的配合,这个比较好理解。那你说同事就是,我就假设这个东西,我要跟你一样。在任何一个交往过程中,没有同事这个接轨,我们都很难。

某甲:那像有些情况下比较复杂。就像今天,我跟某某同事了,我跟他去看3D纪录片了,但是我可能就忽略了其他的那些……

师父:你要是你给孩子过生日的,那你就关注孩子,其他人都是配合的,对吧?其他人都是配合着孩子。要不然你的目的不是给孩子过生日,OK?那你就应该关注他。你是在关注大家,你没有关心孩子,关注孩子,你在关注你的客人。是你的客人,不是孩子的客人。这的确是这样子啊。他心目中没有客人啊,那我们要关注关注,那你就去关注孩子。

这个同事特别重要,我们跟任何人打交道,这个同事一定是在前,要不然就不要来了,你马上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知见、想法等等太不一样了。只要不同事,基本上就是拒绝了。这个一定在之前,所以把它放在首位。我们跟任何人交往呢,真想交往,就是有意义的交往,这第一个作为——同事。高不得,低不得。高,你就骄慢;你自卑,别人也不愿意跟你交往,也不舒服。对,同事。

现在的戒律呢,末世的人不是太喜欢,所以说人来往啊什么的,用爱语、布施、饶益等等这些方法呢,都比较准确。为什么四摄法把爱语放在第二步呢?实际爱语就是接受的一个姿态。同事是一种行为上的接受,爱语是一种内心、表达的特质。因为我们跟人交往呢,就是方式特别多,或者说思想特别复杂。思想为什么复杂?就因为这个社会啊、记忆啊、年龄啊等等,太多内涵,就是这里面太多太多的内涵,太多了,太多内容了。

那我们这样把它约简化了,实际就是,我就在什么事情发生了,跟你来同事,然后用爱语来交流。爱语特别泛,是广泛的一个说法,就是挺广泛的。我们一列举,到处都可以表达爱语。尊重啊、感激啊、平和啊、如实啊、简单啊,就是一种接受状态,实际都可以作爱语一个很广泛的一个作为、一个样子。爱语可以从很广角地来看。用接受的、接受利益交往这样的一个过程,爱语是一个很特定的衔接。这两个(指同事、爱语)呢,一二是个衔接的过程,后面(指布施、饶益)呢,主要是个结果。它这个结果,(同事、爱语)这是个因一样的,就是我怎么衔接起来的一个作为,那这是个结果,就是布施与饶益。

因为像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佛子,实际跟人交流觉悟的法则,觉悟的一些感受、感想,觉悟的方法,觉悟的一些历程等等呢,都是一种布施。那当然呢,布施的东西也有很多,有时候可以有物质的布施啊,物质等等等等都可以布施。但是方法的布施呢,在佛教中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像某乙他们这个,像很多宗教人士呢,最重要是把觉悟的方法、运用的一些感受历程,能准确地跟别人交流出来,或者说传递过去,传递给有情。

他这个呢,是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看到,尤其是作为一个学佛者,这样作为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个“摄”不像世间人说控制的意思,它是饶益的一个方便、行为。在佛教,它称为摄受众生。摄受众生,实际就是利益有情的意思,利益有情这样一个特质。

它是翻译的,实际这也是翻译的,梵文中这个用“摄”,我感觉到不是很……要我翻译,我就不翻译“四摄法”,“四种利益众生的方法”,肯定是这样的。但是过去的古人呢,他求于精准。那这个三(指布施)跟四(指饶益),实际就是来传递一个事实。饶益是个事实。他有这样一个我们跟人交往的模式。

饶益这个内容呢,好比说一个人困难了,心有心结了,你给他一个方法,或者说帮他一个提示,使他心开意解,那这个心开意解就是饶益,饶益的一个事实。这是举一个例子。那当然你好比说,有的人在物质上有匮乏了,给予物质的一个支持,适度的支持,那这个物质的给予也就是饶益。那有的人也不见得给物质,也不见得给方法,给语言、赞美、随顺,一些随顺说,(比如)好好好,可以啊,这个没问题啊等等。随顺说、赞美说,这是精神上的一个支持,精神支持,同样可以作为饶益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跟人交往的这四种方法呢,要是大家可以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在作为的时候呢,要能想一想,“哎,我是不是没给人同事?”“我是不是没有用爱语,没有布施——方法也好、精神赞美也好、物质也好等等等等?”给人这样一个传递,一个饶益的事实。要有了这样的思考呢,做人反而很简单。就是把这个很复杂的思想,变成一个很简单的作为形式,一个支持,就是简化自心,简单可行。就把这个复杂的东西给处理了,要不然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方式方法呢,就是交流的方式方法,人跟人交往没有一个参照,没有一个做事情准确的方法。那这个四摄法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方法,过程、结果的一个明确的提示,使我们做事、交流有一个参照。

他的美德是啥呢?他不要求我们什么。他不要求你什么,他给你提供一些方式、方法,你要愿意去实践,你就实践。你不愿意实践呢,那他就把这个方法推荐给你,你要有机会了呢,记忆一下,结个缘。

他这个不要求,是特别难得的。整个佛教的佛出世啊,他没有要求,他不对任何一个和他来往的人提出来什么要求,他只是给人推荐一些方法。这个推荐方法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个事情。佛在世的时候,他就跟很多比丘讲,说我讲这些东西啊,你们不要去把它当成一个什么……就是盲目地认为自己接受,可以去再实践啊,观察啊。它要是一个有利于大家的事实呢,你可以去深入;要是没有意义呢,你可以放弃它。他就是从来不要求,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做事情很难很难做到不要求。我不要求对方,给人推荐方法,这个实际就是布施的一个特定的心理。我们一般给人个方法,有个要求。好,一旦有要求,这个要求一来,实际跟布施就没关系了,跟布施就不产生关系了。你哪怕是精神上的要求,比如说理念上的要求、规矩上的要求,他就会建立一个对等性的做法。好比说我让你做些什么,你才能平衡我这个做法一样的或者推荐一样的,那就是所谓的一个利害关系了。他这个地方没有利害关系,他不讲利害,他不设立利害这样一个事实,他只是给我们提出来一个公正的东西。

佛呢,所以说他是个自觉觉他的三阶段的教育(者),从自觉来觉他、觉行圆满,这三段作为都不是要求,都是让我们自身去体验、去观察,对他的体验与观察,对觉悟与行、理与事的一个结合,让我们来了解,所以说他充满了这种真实饶益有情的一个慈悲心理。

那我们学这个四摄法也好,过去四正勤也好,学四无量心也好,实际这些所有的方法都是没有要求的,就是一个方法,公正地放在那个地方,当然你可以用它,也可以不用它。实际就是我感觉到我跟大家交流这些,我也不希望大家说我一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就是个推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去实践,可以放弃,或者可以就是我根本不去在意它,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心里一定要有这种正面的认识,要不然我们心里会有负担,学习的负担。这个正面就是没有要求,你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一定要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真正地唤醒我们的自觉觉他,唤醒我们实践这个圆满的教法的机会。要不然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因为你是别人要求你做的,或者说暗示你做的,那这个觉行圆满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点是一个注意的地方。

这个四摄法来作为一个有益于有情这样一个作为呢,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很重要。因为它简单可行,把我们这个复杂的思想变得可行。这种心理,实际也是通过学习,把它有个加固、具形化,那我们在作为的时候就简洁。那在佛不是要求的情况下呢,这个自觉觉他的过程中,我们能真正地圆满人生,或者说来觉悟人生,这样的一个方式、方法,大家能够学习是很难得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呢,可以某一事、某一点地去慢慢地通过这个记忆,看我们能做到传递这种觉悟、觉悟者的作为的一些方式方法,乃至实施效果。这样我们这一节课的意义啊,也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学习,一定把它当成对我们人生是一个支持,那这个课程就变得十分的干净、简洁。

好,我们就聊一聊天,课程就到这儿。

(二)同事是交往特别重要的环节

师父:跟孩子同事特别重要。你是爸爸妈妈,你怎么这样,对吧?不同事。

某甲:但是师父,您有时候不是跟我说,要摆正?

师父:你心理要摆正,你不摆正,你没办法教育,没法交流,对吧?但是这个同事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过程。同事并不是迷失,并不是随着他跑,跟这没关系。同事不是随他跑,目的是为了饶益他,前面这爱语跟同事,就是为了给他带来真正的利益,才有这样一个过程,目的不是为了同事、说爱语,不是为了这个。饶益、布施是结果,布施给他真正的方法。

某甲:其实这个同事以前某丙跟我讲过,我当时觉得很好,所以我是重点放在同事这一点上。

师父:那你倾斜了,你成为一个为同事而同事的做法了。那个不允许的,为同事而同事你就陷入其中了。

某甲:又是妈妈的角色。

师父:OK,OK,是你要作为的一个方法了。

某甲:所以重点是布施和饶益。

师父:布施、饶益,我要饶益,真正给他带来成长的一个支持,但又不让他感觉到自卑,感觉到就是被责怪或者说被什么的,这个特别重要。这个同事与爱语特别特别地重要。

好比说某乙是个医生,她要是看不起对方,对方马上心锁就关闭了,你知道吗?爱语、同事才能使他的心真放开。他感觉到,哎,我找到一个诉说对象了、交流对象了,他理解我了。就要爱语,就要布施。

我一出家就学的这个东西,这东西不学根本都不行。来一个杀人放火的,过来说师父我刚杀人,我手上血淋淋的。我说没有啥没有啥,我说实际我挺坏个人的,以前怎么样怎么样。他心里所有的防范呐、所有的那些东西一下就能放弃,那些武装就放弃。我以前经常遇到很凶恶的人,我都给他们套到一起。别人说,师父你不是那样的人,我说什么我不是那样的人啊,我什么不是啊,为什么不是那样的人啊。但是你这样子能给他施一个安心的环节,要不然他感觉到你把我怎样怎样怎样,就是大家没有连接的机会,就是你所拥有的方法你传递不了给他。

你作为母亲,你也传递不了给孩子。你没有这个布施,你没有这个同事的过程,他就不接受了。

某丙:师父,是不是就是把我们自己拥有的很美好的方法通过爱语和布施这个管道,就像通过这个管道一样才能输进去?

师父:哎,人家才能接受,要不然他不接受。你不同事不对接,他接受的机会没有。

某甲:对我来说,可能对身边的大人朋友比较容易同事,但是其实对小孩子还挺……经常忘了同事,因为小孩还真是跟我们太不一样了。

师父:我跟你讲,我跟再调皮的孩子都能玩到一起。我从记事儿到现在,人也在成长吧,老年做爷爷了啊,但我对小孩子没有……就是这个孩子就是大人认为这孩子根本都没办法了,在我这儿都是好孩子。不是故意的,就因为我学过这个方法。你先跟他混到一起,你再感觉你能给他带来点什么呢?就是那个饶益的心啊,你能给他带来什么,你就会说爱语,你就会布施给他方法。你说,哎,你看这样好不好,或者怎样怎样,你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混在一起,给他一个方法的机会,就会有这样的机会。

我的确是从我这个人生经历中,我跟孩子接触的最多。很多孩子很凶哦,很厉害的,在我这儿都是很好的。我一定跟他们玩儿。只要他们拉我玩儿,我一定不拒绝,不管是在任何时候,只要这些孩子……有一次我正在讲法,他们给我写字条,说不讲了,师父,我们去玩儿去。我就想办法不讲了,那一二百个大人搁那儿等着,我就跑出去玩儿去了,我就跟孩子们去玩儿去了。不是说不尊重大人,不是的,大人的需要没有他们强烈。这群孩子现在都成家了,都成大人了。他们小的时候就给我写个小条子,一塞,塞过来了。我正在那儿讲课呢,一塞,塞张条子给我,说师父,不讲了,我们一块儿出去玩儿去。我想一想,我先跟他们出去玩儿去了。玩儿了一阵就回来了,他们说哎,师父正在讲课了呢,我说你们讨论讨论就行了。

孩子要有要求,实际你要仔细看看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每一次要求都是不可重复的,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很厌烦。为啥呢?就感觉到他太多说法了。但孩子的要求是很难得的。你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就知道了,实际我们跟父母的要求并不多的已经长成人了,就长大了。

孩子这一段过程特快,特别快。就是你们做父母的不要想这个,这孩子怎样怎样,实际是十分快的,一转身他们就成大人了,你知道吗?真是你们感觉到还没有照顾孩子,孩子就已经走上社会了,你要小心这一点儿,特别快。做父母真是要珍惜跟孩子接触的这一段机会,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课题,珍惜这一点。

因为孩子是家庭重要成员嘛,但他们又是在我们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一个对象。你们影响他们未来生存的所有的架构。这个老师不得了不得了的。Ok?很快。

好,这节课就没啥了,大家可以聊聊天。

这个本来是一个事儿,四摄,法就这一个事儿,展开说了。

(三)超越事相 培养从容的心理

某甲:师父,我有的时候一着急,着急的时候我就没办法爱语。

师父:我们着急实际就是失心的一个状态。都有着急的时候,一着急就开始生烦恼了,急躁。

某甲:有时候我在做我的事情,还没做完,一着急,他(孩子)又还要……

师父:会,会。就像今天你想让他吹蜡烛,对吧,他就搁那儿玩呐玩。人很容易着急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为孩子的,孩子是主角,他的生日要快乐,是主角,那你可能这些东西一下就没了。要不然,通过他达到我们的目的,那就不是孩子的生日了,是我们要做啥。

某甲:然后没有车,叫了辆出租车。好不容易等了好长时间叫了一辆出租车来,等在门口,那我说要走了,结果我儿子就是有一个小小的玩具,那种不值钱的玩具掉了,要很长时间找。我说不要找了,你赶快走了,司机也不愿意等我们,在催。他就是不肯,非要找他的玩具,那这是他的需求。但我的需求是司机不肯等,他要走的。

师父:所以说这个主次。

某甲: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师父:主次,所以说主次,这是主次的问题了。我们往往就会把一个事儿当成主,对吧?其他的当成次。实际佛教讲的,你这个心理训练,你这个心理的、心理所运用的一个结果最重要了。那我们就去看从容的教育,我宁愿把这个车放走,我心也要从容,肯定是有益的。我就是给你钱,你走掉,我这心理是从容的,他是个从容的训练,从容的一个结果、宽容的一个结果。

要是我为这个事儿,我把这个事儿当主了,我达成一个要求,达成一个事相、一个目的,为这个事儿而这个事儿的时候呢,你这两个东西都会丢失,你就会急躁,这个目的性就会把你烦恼。那你这个训练呢就不是……你训练呢,你是这个事儿牵制着你了。这很简单,这个事儿牵制着你了。

你是为了达成这个事儿才做的这个事儿,而不是说我在培养一个从容、健康的心理。OK?你看,我们一旦做事儿就会被这个事儿挡着,这个事儿成主体了,为了达到这个事儿的结果我才去做这个事儿。结果是啥呢?不从容,烦躁,不相应。

我培养从容。不管什么事儿,我培养孩子宽容的心,培养孩子的作为是培养自己的宽容心、从容心,看看是什么样子。我不把事儿当成主体,我把这个事儿配合我的修行,运用这个宽松的心,超越事相的一个心。超越,我就不为这个事儿而这个事儿,我不管你这个事儿怎么变化,我要培养这个从容的心、宽松的心。这可以转换一下的。因为我们为事儿而事儿的人呢,就是容易急躁。

某甲:这后面一步就是生气。

师父:生气,你那个就因为这个事儿生气了。我要是我不管这个事儿,我给你处理掉,我的心是从容的,是清晰的。OK?完全可以尝试着调整一下方法。因为大人啊,为事情而事情的人多。孩子才不管你那个,孩子根本不管这个,我才不管什么你急不急,他不管。

那太多了,经常会见到那样的,为了这个事情的主体把自己的心弄得很烦很烦。那你为啥啊?我通过一个事儿、我做了一个事儿我很烦,为啥呢?

某甲:还有很多父母现在很典型的一点就是辅导孩子写作业,好好的父母一开始辅导都变成魔鬼了。

师父:像罗刹一样。就成罗刹母了,罗刹女了,对吧。为啥呢?就是为事儿而事儿了,没有说这个事情我们要让人怎么健康成长呢?自己怎么健康呢?什么健康也不管了,慈悲也不管了,善良也不管了,什么都不管了,就为这个事儿而这个事儿了。

某甲: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啊。

师父:那是啊,所以说一叶能障目嘛,对吧?对不对?大家都学过这个典故嘛。这就是一个事儿挡着你了嘛,什么都看不见了嘛。这就是我们被事儿困着了嘛。中国的这些语言很有意思啊。我们在家里可以写上、挂个牌子,一叶障目,对吧?事儿一来了,我不能被一叶障目。OK?

什么事儿来了,我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我要健康地成长的、生存的,对不对?违背了这个不行。其他的,去你的事儿,对吧?OK?要不然真就很烦哦!这事儿太多了,这个事儿那个事儿那个事儿……我为了这个事儿为了那个事儿,这个事儿做好了,下一个事儿还来了,我告诉你,又来了,永远有弄不完的事儿。但是心可以健康的,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清晰地活着,这完全可以的。

优秀的人,所谓优秀的人,都是希望在事上,把事做好,对吧?你啥也不管,我要把事做好,对不对?

某甲:但是我还是会介意别人怎么看。

师父:所有的人看你就是最厉害的人就行了,对吧?哈哈哈哈哈。实际这个真是很容易理解,就是被这个事相挡着了。

某甲:有的时候怕人家说你怎么这么纵容孩子啊,因为你跟孩子同事了,人家……

师父:哦,你越是跟他拧着,你越纵容孩子。你想让孩子活得有礼貌,什么彬彬有礼,有时候会把孩子整个的就是废掉,思考能力、独立的作为能力整个给他废掉,真是个小绵羊,你干脆养只羊就行了。这是我大儿子、我二儿子,养三只羊,你说我还有三儿子呢,对不对。羊最听话,不听话一鞭子抽过去了,对吧。

某甲:反正我两孩子跑出去从来没有如我意,就是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从来没有。

师父:你儿子就是你的老师,就治你的、整你的。

某甲是一个很典型的家庭的妈妈,这样的母亲挺多,没问题,这样就会被事情挡着。今天你做得特牛,你知道吗?孩子那样你没有发脾气,很了不起,我感觉到特别了不起了。一般的妈妈都会发脾气的,大家这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