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课 四摄法的感想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我我们任何一个人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在意识法界,这个位置是无位的。我们可以扮演佛菩萨,当然也可以扮演一个徘徊者、犹豫者,也可以扮演一个同事者,我们在生命的法的实践中、演绎中,实际人是可以跟任何一个生命同事的。跟任何一个生命的同事,本身就是个支持。它充分演示了“法无定法”这样一个内涵。

我们今天继续四摄法的学习。

四摄法我们学过一两节课了,但很多人感觉还需要对四摄法有一个认识,或者交流。文字很简单,但我们真正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作为中,它是很实用的一个方式方法,很实用。像我们讲用四正勤来看这个,就是一个四正勤内容的支持。很简单地在内容上的一个支持,或者在内容上给我们实际操作的一个提示。
今天我们让大家都来表述表述对四摄法的一些认识,泛说就行。

(一)取相习惯——法则实践的障碍

弟子一:我自己觉得“同事”这一步是比较难的。虽然它摆在第一步,很多时候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自己很强的知见就已经出来了,就已经去判断对或者错了。要真正地站在同一个角度,甚至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或考虑是很难很难的。

在这个地方,我唯一能够体会到的,我认识的一个老师,她在上课的时候,她在做示范的时候,还有包括她在传授她的一些教学方法的时候,她是完全按照“同事”来考虑的。甚至她会考虑到她和对方说话的语速、动作,她都会尽量保持和对方保持同步,甚至她会感受对方的呼吸是快还是慢。她自身的呼吸是很慢的,如果对方的呼吸很快,她会相对来说去协调一下自己的呼吸,来配合对方。通过各个方面的,来达到完全体会对方的感受,然后再来做对方需要的语言上的支持。在我看来,那么长时间以来,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位老师。后来师父讲到这八个字的时候(同事、爱语、布施、饶益),我马上就能想到那位老师,那种感觉。但是自己在生活中实践上来讲的话,是非常非常差的。可能饶益、布施、爱语都知道,但真正要做到第一步同事,很难很难。现在至少我做得是很差的。

师父:某某她着重讲自我习惯的一个现象,习惯上认为“同事”不容易做。我们慢慢来讲。

某某来讲一讲,这个四摄。

弟子二:我理解的四摄法,首先,最重要的是回到一个清净平等的原则上,再来做这个事情的话,相当于有一个清晰的开始,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才能产生最后的一个结果,饶益的一个结果,其他的,综合的过程,就是依着教法的一个过程。开始的发心的清晰是比较重要的。

师父:某甲师讲一讲。

某甲师:师父讲的四摄法,就是菩萨正行,尤其像在师父这样的一个现缘环境中,我们用同事、布施、爱语、饶益呢,师父我自己有一个角度,像在用四摄法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誓愿。我们在用四摄法的时候,就可以成为一个主动的东西。因为平时像在我们的角度来说,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这个习惯现前的时候,会有阻隔,不能升起主动性。有誓言的时候呢,誓言是一种推动力,就是我要这样做,他这样做、深入的时候,他产生了爱乐,产生了喜悦。那平时这个被动的东西,就变成了主动。那这一点在事相上运用的时候,通过誓言来生起主动、意乐,本有的心体的那种无作的力,然后再同事、布施、爱语、利益这四个点上,在每一个事相上去用它、贯穿它,那它实质的作用力就展现出来了。那它广大的周遍性一旦不断地在每个事相上去落实的时候,那我们对心体的触碰,我们就真能得见了,菩萨正行在我们生命中就展示出来了。阿弥陀佛!

师父:某乙师讲一讲。

某乙师:师父一写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对这个四摄法的运用,还是不是这么清晰。在看到饶益这个角度上,没有太明确。虽然有一个模糊的饶益的一个发心,但在同事的时候,遇到现境的时候,业习反而占了主位,就在同事上面一错,后面的布施、爱语都不成立,包括饶益基本上不成立。

师父:某丙师讲一讲。

某丙师:在这几条上,当我们真正的有慈悲心,把他当我们同事的时候,当我们平静地对待他的时候,平等地对待的时候,慈悲心起来,这时候后面是一个自然的展示,自然就会做到爱语啊、布施啊这些。所以最关键还是所做的每件事的时候,反观的是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发心是什么,当把自己内心发心清晰了的时候,这时候这个慈悲心升起,后面就是自然的做到了。

某丁师:这个四摄法——同事、布施、爱语、饶益,那同事是建立在平等上的一个同事,缘起上应该是平等的心,它没有对待,所以你所有的布施也是无对无待的一个布施;爱语,也是的,首先缘起上用一颗清净平等的心,才能圆满周遍的布施,或者说爱语也是无对无待的,没有亲疏的这种,我和他好就用这样的语言,我和他不好就用那种语言。爱语的展现是通过本质,才能饶益一切有情。四摄法,整个是佛心的一种展现,是佛心的作用力,所以它要靠一个誓愿,展示佛心的性德作用吧,我觉得应该就是。阿弥陀佛!

师父:某某,我们昨天讲了,你也讲一讲,哪怕重复一下都行。

弟子三:我理解的“同事”就是,从我的角度,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或者说自己有自己业习的东西吧,在看事情的时候,下意识就会去分对错;但如果用同事的观点去做呢,就换到对方的角度,再去考虑这个问题。昨天,我听您对“同事”的解释说,就是我跟他是一伙的,就是我也是他这个磁场的人,我再去思考问题应该怎么思考。大概的理解就是这样。

师父:某某讲一讲。

弟子四:早上您说到布施这个事,从我自己个人来讲,这一块是缺乏善巧的。有时候我经常带着习惯,会逆着走,习惯上有一些虚假。实际不是,它是一种善巧。言语上也有布施,是非常好的,而且他让对方感到很舒服,心里有那种接受的过程,有一种满意度。这块我感觉自己还是不太好,言语布施的善巧还是要提高些。包括爱语,我理解爱语应该是比较调柔吧,就是多赞许对方吧,大概与人交往应该是这种心态。基本说从发心上来讲,“同事”我理解上是一种平等互利,基本上就是不要以情绪化的东西来,内心上来讲,还是不分贫富贵贱,应该是这种状态,基本比较平等、平和的状态。饶益,我觉得就是一种与人交往整体的自利利他吧,包括做事、与人交往的角度,自利利他这么一个大的原则,我亲身体会就是这样。

弟子五:四摄法,我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体会的特别深。第一步我特别同意某某的观点,真的做到“同事”很难。比如我儿子很喜欢玩游戏,玩IPad,我平时会说“游戏那么无聊,不要玩”,或者“你要做到不要当真,马上停下来就可以”,(但)如果我跟他一起去完成了这一关,去体会他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乐趣的时候,那一刻我跟他是同事的。可能我跟他一起玩结束以后,我再去提醒他,这种爱语就很容易出来,而不是跟他有对立的要求,“这个游戏不好玩,你不要玩了”这样的。我觉得同事做到了,后面的爱语、布施很自然就流露出来了。那到最后,饶益这一步变得最为重要的,是事后你和他可以谈心了,“儿子,你看这个游戏玩好了,你看它怎么样怎么样”,这时候就很容易有很深刻的沟通。

弟子六:就是我也觉得在事相上同事的话,好像是挺难的,因为大家的需求点不一样嘛,没有共同目标。那我们是否再调整一下,在处理事相、在交流之前,我们先在心念上进行一个爱语、布施、饶益以后来同事,这样子再去走后面的那一步,即使可能我们没有共同去做一个事情,但是从心念上是给他一起同事的。可能在事相上当时的那个点,确实两个人需要做不同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僵持到两个人做同一个人的上面,可能确实会比较困难。

弟子七:四摄法,我对四摄法的认知,是从第一个(同事)开始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看,就是在同事这一点——你我本是一体,本是无差别,本是无二的,你我的本性本是浩瀚、周遍、没有对待的。就像元代一个曲子来说,塑一个泥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打碎了,揉成一团,再塑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是一体。如果我们割裂、分割的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在这个同事当中,就有自他、就有对待、就有好坏,当我们回归本性去看它——你我本是一体,饶益你就是饶益我;布施你即是布施我,那后面的布施、爱语、饶益就特别容易做了。我觉得四摄法只是个正行方便,就是这样的一个取用。

弟子八:阿弥陀佛!四摄法平时用的就是习气多一些,我自己来讲。但师父讲后,明白了,就是发心同事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来看,就是发心同事,以后再调整。阿弥陀佛。

弟子九:佛菩萨他们没有对待,没有那种“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帮你解决问题,指引到一个光明的地方。但像我们做不到,面对人和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对待,这个人这儿不喜欢。佛菩萨他们用什么样的心对待他人,那就试着用什么样的心来看这件事。

弟子十:就是一个是换位思考,一个是赞美,对别人。

师父:那我们从每个人自己的角度去做一个表述,实际我们从习惯现象上说,可能有难易之说,因为有取相,就会有难易之说。某某讲那我们要同事,实际是个难易,我遇到一个人他可以(做到)同事,其他人我还没看到。这样一个人,这个就是取相了。取相,对我们自己有多大的辅助呢?我们可以向能做的人去学习。

那么像顺性说、无对说,学佛菩萨的作为,立誓,缘起、把平等作为缘起啊,发心、换位、调整,实际都是很好的方法。

用现象说,难易会把我们卡住。因为习惯要取一个东西,是很厉害的。“相”容易形成一个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于相——我的记忆中这做不到,一下就把我们给挡在那个地方,障碍在我们自己习惯或者现象上了。

某某例子说,习惯现象很难,但是我用了,我和孩子一起去玩iPad,去看他的兴趣是啥、乐趣是啥,然后再去爱语,再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二)“摄”即是饶益

实际在我们学习四摄法中,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昨天和某某讲了,让某某来表述表述,可能从次序上大家来有个认知。

弟子十一:四摄法与人交往的方式,就是同事、布施、爱语、饶益,四个东西都没有离开过心,但是这个心特别的抽象,所以它通过同事、布施、爱语、饶益,把这个抽象的东西具相化,让我们能够看得见、抓得到。

同事、爱语是因,布施、饶益是结果。没有前面的同事、爱语作为管道、渠道建立的时候,这个饶益和布施是贯穿不进去的。平时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想饶益别人的心,基本上会落入以饶益别人的心作为一个借口,去指责对方、要求对方,而不是真正地从同事、布施、爱语这样一个次序、内容上面,来建立真正的一个饶益作为目的,所以容易在这个方面落入技巧,而不是用心的方法。

师父讲与人交往的方式,没有四摄法之前,我们容易在世俗上建立一种利害关系,在驱动着我们的作为,要不然是对对方好,要不然是对对方坏,它有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在里面。但通过四摄法,能够作为做事的一个参照、回归的一个依止,或者能够回归本质,或者说一个依止的指导。当我们难过了、不舒服了,当对方不舒服了,那我们回到哪儿呢?就回到四摄法的同事、爱语、布施、饶益,就是我们能检测自己哪一个步骤出现问题,或者哪一个心念出现问题,就可以随时地去觉悟、去调整习惯、去突破二元对立对我们的蒙蔽,或者制约。

师父: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四摄法的记忆或者愿望想法,要是比较简单地看它呢,就很容易在因上、作为上,我们看到饶益这个结果。要有同事、布施、爱语,这就是作为的过程,这三个作为一定会有饶益的事实的,它会成为一个事实。它的事实是什么呢?同事是一个饶益的过程;布施是个饶益的过程;爱语是一个饶益的过程,这三个是因,饶益是结果。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为了饶益,我跟人交往的目的就是饶益有情,一定是自利利他的,它很充分的,这个饶益是个结果。

我们来看,过去人同事,顺性说也好,无对待说也好,就比较方便一些。过去说“性空缘起”,因为“法无定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熏修。

我们任何一个人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的,在意识法界,这个位置是无位的。要是没有位置了,我们可以扮演佛菩萨,当然也可以扮演一个徘徊者、犹豫者,也可以扮演一个同事者,我们在演的过程中,生命的法的实践中、演绎中,实际人是可以跟任何一个生命同事的。跟任何一个生命的同事,本身就是个支持。不管是对法的布施、无畏的布施等等,什么样的布施也都是个支持;爱语是同样的一个状态,那它充分演示了“法无定法”这样一个内涵。

要是我们把自己定上一个特定的位置了,就很难跟人同事,或者很容易计较于得失。因为世尊讲的法是无对法,实际讲的是我们可以演任何一个角色。但我们从自身的习惯上,这就是角色,把自己的角色固化了。这个固化,同事就有一定的难处。我们就是为了饶益的事实,可以不定位,可以扮演任何一个现行来同事。

所以世尊在他的化身中,就有这样一个应化的过程。应化身实际就是同事身,他就和任何生命、六道众生,他会示现任何一个六道众生——饿鬼、畜生、地狱、人类、天、修罗,他都会示现,所以称为应化身。应化身就是同事身,我跟任何一个生命同事,我就来直接支持你,来说爱语、说方法、布施予你,真正地给你一个究竟的利益。

那他这个应化身,实际就是无碍身,称为方便身。“千里江水千江月”,什么样的人,我就映现出来一个什么样的同类的支持,那“法无定法”的实际作用、“无一法可得而善用广大”的现行,同事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

角色的固化,或者说对现象的执著,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个认识,缘起上要有个认识,那我们就不缘这个(事相),就调整这个缘了。若缘这个(事相),难易是必然相加的。

那我们再说法无自性也好、空性也好、清净圆满的缘起上也好,缘起上,同事是十分容易的。所以佛的应化身,表述了同事的支持。布施是个支持,爱语是个支持,是个作为,也是个因,产生饶益的这个事实。

这样看比较简单一些,要不然我们作为的时候就会比较复杂。因为这里面没有太多的道理,只是个执行力,就是我们跟人交往的一个执行力,不去讲那么多道理。

怎么来作为的一个方式方法,我们要看到这个。

这三个是作为,饶益是个结果——产生的结果,那就比较容易了解四摄法。大家可以在思维中去思维、思维,也可以在自己的心念中去观察观察,那我们就知道这个四摄法。

他们昨天说要写这个文章,(我)说不要写四摄法了,就说与人交往的四种方法,这个比较简单。因为一说这个(四摄法),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这个是专用词,针对性强。

“摄”,就是利益、饶益,实际佛教很多词很浓缩,提炼锤炼过了,那我们要和非信仰的人讲,还是讲与人交往的方法,挺好的,调整一下角度思维。

因为法是没有定法的,不能说大家说的有问题,我换个角度给大家提示提示。

通过这个交流,某某再说自己对四摄法的认识,我不管其他的人,也不管刚才怎么想的,我再叙述一遍,你会怎么叙述呢?

弟子一:在我看来,可能不去执著那个结果,因为已经没有对待了,没有好与坏的分别的时候,同时一定要生起佛菩萨的悲心。然后因为那个时候才能有一个结果,目的一定是饶益,前面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表达最后饶益的作为。

师父:要是没有前面这个作为,这就是一个要求。“我对你好,我可以要求你”“你这个不行啊,我才对你好”。对吧?

弟子一:是的。这个在我们生活中的话,不论是夫妻,特别是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常有打着“我爱你”的旗号,来给对方很多要求的。

师父:OK, OK,OK!这个是一个特别的现象,“我为你好”“我帮助你”, 不是为你好吗?对不对?这个是比较普遍的一个说法。用饶益(为你好)来要求人,指责啊——你做的不好啊、不得当啊、你看你人生差劲啊等等都会发生。慢心啊,通过这个东西表现出来。

“为你好嘛”,来表现自己站得很高的一个样子,会有这些东西。要是我们有前面三个内容,成为事实了,饶益真就成为一个事实,而不是要求别人的,冠上一个“为你好”的帽子,实际是发挥内心的一些不满、要求,都会有的。起码说要求比较多,对孩子啊,对亲人啊,要求,饶益成为要求的一个借口了。这一点要看清楚。

我们学这些东西最主要要在日常生活中,真要用的上,能解决一些我们的困惑死角!尤其是说“我对你好”,这个东西是很困惑人的——不是对孩子好嘛,不是对你好嘛,全都为了你嘛?就会出现这种状态。

那我们知道了前面三个作为因,饶益就真是一个事实,要不然饶益就是个借口,那三个一丢掉,饶益没有内容,就成一个占上风的上风头了,它就没有内容了。

同事的支持是十分强的,大家可以去思维。不管你做啥,若有一个人站在这,支持你一下,你感觉到不得了。爱语,也是不得了。要说一句减损的话,一下子就把人击垮了。它的支持。布施,人缺东西了,缺方法了,有畏惧了,这个支持真是不得了不得了,内容很充分,很有力量的一个支持。那这个就不是冠上的,是实质的内涵,真正产生饶益的效果。

四摄法其实是一个事,就是怎么饶益人呢?通过同事的支持,爱语、布施的支持,达成了一个饶益的事实,实际是一个事,我跟人交往怎么来支持别人呢?有内容。也不说它了义不了义,我们这样做就会产生作用力,饶益有情的作用力。大家可以在这个地方换换脑子、换换角度。

世尊说“法本法无法”“无一法可得”,一定是我们思维的一个正见。 无一法可得,并不是啥也不干,不是断灭了,是不染于法而广行无限的法,广行诸法。你可以去作为,可以去实践的,但是不染于任何一个,这样人就很安稳。无一法可得,人就很安稳,这就有广大的妙用,妙用与善行。善妙的功德就会出现。要不然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个啥,这两个不矛盾。

现在人与人的交往出现了很多危机。说现在这个社会败坏了,从现象上来说,很多人不知所措,那我们有这个方法了,就特别简单。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我们怎么做很重要。这样就很安稳,很清晰自己该做啥。

(三)实践法则需纯粹

大家自己四摄法还有什么要说的,可以说一说。或者说看不清的地方,或者说运用不清的地方,大家可以来说一说。实际佛说这些法,都是一个法。好比说,七觉支,他就是一个法,实际就是一念。这也是一念,这个四摄就是一念,不是两念、不是四念,但他一念为什么要说四个?他不说四个,我们不知道内容。

过去有七觉支,七觉支讲的啥?讲的是一念。八正道,讲的是一个作为,都是一念。但它要分开,大家才知道,啥叫觉支,什么是觉悟的状态。有正见、有择法、有精进、有喜、轻安、有定、有舍,这一念就是正念,这样就是觉悟的一念,觉悟的状态。这一念就结束了,哦,这一念就是觉悟的状态。有七个觉知,它有这么个内容,实际四摄法也是一念。说的一个事,把它分开说了,干什么呢?可以执行、可以观察、可以交流。如果说就一念,就饶益呗,我们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来饶益,饶益的内容。

可以再思考思考,有什么可以交流。尤其出家师父,四摄法是必用的,一点点都不允许不用!你要是不用四摄法,出家人简直没办法活人!

某乙师:师父讲四摄法,把我昨天的一个事情显出来了。平时交流没有问题,能够去同事。昨天一位女士打电话过来,因为是女性嘛,本身心理就有记忆;第二个又是国际长途;第三个又比较晚,我接完之后,心态就不平了。然后她就说我一套官话,我就反省这个地方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失心,染着了这几个地方,提前有预设,特别她对你出家人她有个要求,要是我们平时交往,正常说话,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你有一个位置的要求,自己又觉得你对我的位置要求是不对的。

师父:我们饶益人的心真正地生起了,这个东西就会产生作用,他的内容就出来了。我是用布施无畏呢,布施教法呢?还是用爱语融化他坚固的心念呢?还是用同事来协调,使他有力量起来呢?我就可以迅速找到方法,这个角度,这个饶益的心是真实的,有内容的。要不然我们就跟人计较是非,出家人不能这么干。

出家师父要是说谁对谁错,出家师父太累了,就变得没意思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善用。因为是与人交往的一个念头的培养。

四正勤大家都是知道的,实际四正勤特别简单地给我们一个作为的方法,但四摄法是对四正勤的补充——正勤要做些什么呢?像谏人五德,特别简单,具体,可行性的指导。作为的具体内容很次序地表述出来了,就是你可以去执行,这样做就可以了。

弟子二:四正勤,自利的多一点。四摄法,就是利他的东西偏多。

师父:它就是跟人交往的,“摄”,就是跟人交往。四摄法侧重于交往,四正勤侧重于观察、择法、择取,角度不一样。

我们所学到的法则,不管任何一个法则,我们都要善于运用,用得不清晰,了解得不清晰,我们就可以反复学习、反复熏修。对,反复熏修,真把它做到我们纯熟了,可以丢掉,完全可以不管了。要是不是运用地很纯熟的时候,你丢掉就可惜了。就似是而非地又去学下一个了,结果下一个还是用不好。要把它纯熟起来,坚持一个,要把它去做好,做得清晰了,明了了,再把它一扔,我就一劳永逸了,再学下一个因缘,很简单。

要不然,我们学些半吊子,大家都知道半吊子什么意思,二百五, 对吧?现在人知道不知道二百五?一贯钱是五百,半吊子是二百五。过去叫满贯嘛,满贯就是五百, 就是500个铜钱。半吊,说它不值钱吧,它还有点东西;有东西吧,但它又不满,称为半吊子。所以我们不能学成半吊子。

学习一个法则要纯熟起来,尽量地把它运用清晰。很多人都会说半吊子,但是不知道半吊子怎么来的。

某甲师:而且,师父,大家在实践四摄法,在果地教法,净土阿弥陀佛教法里面,我们在实践的时候,要培养对它的亲切感。如果是心之外的一个东西,你要去纯熟它,就会很累。如果是随顺,这样给予的时候,我来纯熟地运用它,就会不一样。在运用的时候不断纯熟的时候,就会生起一种意乐。

师父:实际就是法由心生,不纯熟就是心外生法。心外生法就是和自己的心没有完全的契合。法由心生,就是纯熟了。心和法融汇在一起了,法由心生。

某甲师:就会顺水行舟,就会越用越纯熟,那个亲切感就出来了。

师父:二百五啊,半吊子啊,都会似是而非。似是!你看,很像,而非!

某乙师:昨天我就被人骂半吊子!说你说的都是官话!

师父:对啊!处理得不干净就是半吊子。这里面还有点有用的东西,但又不是。没有把问题解决。出家人被骂半吊子,最正常。因为半吊子就不做出家人的事,就是半吊子!白衣不白衣,出家不出家,就是半吊子。

佛讲倍人,就是半吊子,什么叫倍呢?举个例子,这是一张完整的纸,这一折,减损一半,就是倍,这就叫倍,半吊子。展开就是全面,折起来了就是倍。文字游戏,就是倍。

纯粹!就是我学了一个法则,运用一个法则,是跟心契合的,它就远超了似是而非,它作事就很干净、纯粹、没有畏惧。就像《心经》讲啊“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他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东西了。他不是莽汉了,他是的确没有必要畏惧了,他没有畏惧的那个依止了。

我们的挂碍实际就是半吊子。你说吧,还有点有用的话;你说吧,又不是那么真实。尤其女性对出家师父,或者对女性出家师父,或者对男性出家师父,异性跟你说话的时候你可要小心,她就怕你说半吊子的话,就会说“你态度明朗一点行不行?”,要不然就是半吊子,似是而非的东西,那不允许。

出家人修行机会多,你不敢半吊子,你半吊子,人家马上发现了。在家人都是半吊子,对吧?谁也不管你,半吊不半吊没人管。出家人要是半吊子,那就热恼了,直接来找你的事。出家人不能半吊子。

可以再想一想、说一说,某某,再说一说。

弟子一:我觉得在实际生活中,要去实践它才能够体会更多的东西。

师父:某某要是把这个相——什么相来了,万相丛生,在这里面要无一相可得,这个就是自在力。

讲法的人必须得有这个,你再多的相,在我这里,一个相都困不住我,挡不住我,这个地方就是自在力,能讲法了。这个地方要撕开,要不然就不行。你再多的相,在我这儿,就是一个相都不能在我眼前挡着,就能透视一切现象。透视!一切现象直接透视过去,不能被任何一个现象蒙蔽,这个可以把自己的心解开。

这就是一个大的蒙蔽啊!我们一张嘴就是障碍,一动心就是障碍,一表达就是障碍!那无一相可得,这个没有障碍!

某丙师:透视,没有任何障碍的时候,其实你那个心是无一物的,是没有我的,这时候才能够透视得了。慈悲心生起的时候,无我的时候,这个才会感觉到!

师父:你这么感觉可以,没问题!说无一法可得,一定不要认为自己那个法是对的,你可以用你的方法,但你的方法一立起来就出事,这又是一个相。

某某在这个地方是一个习惯,相就是相,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因为学美术,画画,就是著相,必须著相,特别在乎这个相。

多画点无相的画!这些大师们就想破相嘛,中国的山水画,“似是”的东西多,但不能写实,一写实就完了。所有大师们画出来的画都是意境深厚,一写实就完了,就废了,国画重在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