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课 叛逆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人成长过程就是个叛逆。实际我们对这个东西,往往认识不是太清晰,有时候会感觉到意外一样的。要是善于了解它、认识它,认识这个普遍性,来学会解决、调整,这个问题就不大。

(一)叛逆与成长

是一个状态。叛逆可能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家庭、人事交往中特别重、特别重的一个事情,或者说频繁发生的事情。叛逆。

叛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或者这么说,整个我们人生的过程中,充满了叛逆这样一个名词。大家可以从整个成长过程(来观察),基本上就是个叛逆过程。成长跟叛逆联系到一起,实际它真是有很多类似的东西。我们看,从人的这种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婴儿不管他了,这个成长过程跟叛逆永远划着等号。过去人讲这个叫成长的叛逆期,它有这样一个叛逆期的说法。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个叛逆。实际我们对这个东西,往往认识不是太清晰,有时候会感觉到意外一样的,有时候会感觉到孩子怎么会有叛逆呢?

可能比较有名的,就是在《圣经》里有个故事,描述耶稣的这若干个弟子,他们都跟这挂等号,一直到圣彼得——他的大弟子也是个叛逆,背叛他,最后他复活,才来把法位传给他。为什么会有一个这样的叛逆特质呢?实际就是变化的不适应,或者说适应变化的一个过程。

昨天那个母亲、父亲,他们认为孩子到了一个什么(时期),他们很担心。实际挺正常的。

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着成长,实际面对的是同样一个叛逆。有时候知见上、身体的这种变化,也就会有这种叛逆、成长的内涵。大家可以去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周边人的一些成长经历,大家可以看一看,去做一个回忆。它俩是很多相连相近的东西,相连相近的。包括很多人的关系,好比说男女关系、情感关系什么的,也都是这里面的东西。夫妻呆得久了,也有这种逆反、叛逆的东西。但是慢慢地,人要是善于了解它、认识它,认识这个普遍性,来学会解决、调整,可能这就不算个什么。你要善于调节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不大。

成长、叛逆的这种关系,实际在我们人事关系中密度大。不相信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都有叛逆的东西,尤其是在成长的年龄。大家可以做自我回忆,最简单的教材就是自我回忆。

儿童不叛逆,他基本上成长不了少年;少年要是顺顺当当的,青年的东西,他没法接受;当然也有一直保持着儿童年龄心理的人,保持着一生的都有,有,少得很。随着身心的增长,对过去的一种超越,人就会在成长。我们对叛逆,要不断地把它超越了,那就很简单了。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种意外,就是感觉到它很意外。我遇到特别多特别多的父母,就谈论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尤其是男孩子步入青年时期,从少年到青年这个时期是最多的;女孩子呢,儿童到少年时期最多,逆反期,就是特厉害特厉害。因为女孩子早熟,她在到少年这个阶段,就很容易出现所谓叛逆;男孩子基本上到成年,就是从初中到高中,高中以后可能出现得多一些。

为什么说这个事?因为这样的家庭内容特别多,基本上做过父母的人,都能了解叛逆对我们整个生活的一种伴随。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伴随着,这种成长的痕迹很深;有的人比较顺当,父母、周边的人说什么就做什么,就带过去了;有的人就不,就逆着做。因为很多的父母对孩子(孩子已经不是少年了,他已经到青年时期了),还用少年这样一个年龄段来看他,就不行了,他就会叛逆,说我长大了嘛,因为人已经不是儿童了,已经进入少年了。(大人)不去看他的成长,还是按儿童的要求去要求他,人的叛逆一定会出来。我感到我们先接受这个成长与叛逆的类似的东西,很多问题就好处理了。

(二)疾病是身体叛逆的表达

很多人有疾病,身体不健康,实际我们的身体也会叛逆。身体与心理的不配合,或者与身体的配合,心理有时候配合、不配合。有时候不配合也造成疾病,配合也造成疾病。好比说心理的压力太大,他表现不出来,他就用身体的疾病来表达。我经历这东西特多,看不出来,但你身体病了,它用这身体来反抗你这种……

这个叛,电影上说叛徒,说好人坏人,这人是叛徒,什么被人抓了成了叛徒。实际这个叛呢,这个反叛真是很奇特,我们称叛徒了,很多这样的事情。

昨天那个父母在谈论他们孩子的时候,我想他们就是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认识,就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当成一个问题了。成长引发出来的心理,尤其是孩子,有时候像女孩子这个生理上的变化,很多母亲都会忽略。他们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听他们老师举过例子,一个小女孩子,可能就是提前来例假了,好比说一般的十三岁就来,她可能十一岁就来。家里面也没有说过,她也不知道咋回事,就弄得一塌糊涂,然后就造成心理疾病,就在这个生理上造成心理疾病,就恐惧症,认为自己不知道做啥错事了一样,造成心理疾病,出了很多事情,自闭呀等等等等。后面呢人就追追追,原来就是因为生理现象出来了,自己不知道,父母没交代,实际就这种造成了身心的不配合,挺多的。

像昨天这孩子,我就想问,肯定就是这一类的事情,不知道那一段窝着了,她一生就是个阴影。大家对成长啊、叛逆啊,对这些东西要了解。像某某他们男孩子家里啊,男孩子有男孩子一些叛逆,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叛逆,都要谨慎,做父母的真是要把这些东西,要了解清楚,心理、生理都要了解清楚,要不然就会发生意外,大家都不知道。很多小孩子一个意外,造成一生的遗憾,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

要是了解这些,接受这些东西了,了解这是个天性了,我们再面对一个家庭、社会、孩子有什么变化,也就明确了。适应它,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了,或者说能做出相对的处理,就不会恐慌。

因为昨天这个孩子这事情,我有点感触啊,给大家提一提。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注意我们自己周边的,但父母最好注意一下孩子,其他人呢可以注意注意我们自身的一些,对这个东西的适应与许可,要适应这东西,要许可。

这个提醒最主要的是希望大家做好准备,能面对、接受,不管发生的是逆缘还是顺缘。我们一般说成长肯定是个顺缘,对吧?说叛逆肯定是个逆缘一样的。实际成长就伴随着叛逆,你这么看就好了。我们有顺缘就有违缘,这个接受特别重要!面对现实,或者面对现行的任何一个正反的东西、两面的东西,我们要有一个真正的适应。它有正反两面东西,我们要能去接受它,真正地接受。

我遇到很多恐慌子女的变化,这样的事情特别多。这一段,跟我交往得特别多的一个播音员,她每天就生活在恐慌中,就是在少女阶段的时候受到冲击了,我不知道具体的冲击内容,肯定受冲击了,可能这个冲击就是超出她的想像了。一直到成年,现在她三十几岁了吧,到成年了,这种恐慌还记忆着的。一到某种场景下,就产生恐慌,听到某种音声,类似她受到冲击的音声,马上产生恐慌,就是不愿意面对,她不能接受,就是不能接受,就感觉到歇斯底里的,想什么杀人放火的,颠覆自己现前的生活与环境,颠覆所有的人事关系。

我感觉面对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反面的因缘中、逆向的因缘中呢,逆缘中呢,就强化这个逆缘。我就感觉受到她的冲击,她表述一个东西,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就是在少年那个阶段出现了一些伤害。所以我们人生中,要有很多积极调整的这样一个方式方法,要不然就……

(三)唯佛是念 消融一切

你看佛教,像净土这个教法,每一个现行缘,它就用佛的这个三身功德——圆满啊、清净啊、无碍啊。每一个现行它用这种功德,来作为现行缘起了,所谓的咸得往生,实际不管什么现行都给你往这里面放,给你这个地方回归。往生,往生就是回归。每一个现行,我每一个事情都可以往这里面装,像每一个河水、每一个水流我都给你放到大海里,来处理这些我们所有的缘,说浑水浊水都装到大海里去,让你咸同一味,咸得往生。所以学净土的人,就比较简单地处理这些正反、多面的事情,乃至九界的什么因缘,它把九界都给你装进去,九界同生,你再作为,你超越不了这个九界。实际就是一切有为,全部给你装到这个,所以称为“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它处理这个反正两方面的方法,特别地彻底,彻底究竟。

有时候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就会有些记忆。这种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反方面的一些东西,我们就会在记忆中造成一些负面的心理、作为。

净土它不管你,所有的东西就会给你一次性处理,一次性处理,不断地一次性处理。每一个事来了,都一次性处理,每一个现行、每一个事情都一次性地来处理。每个事情来了,都是一次性的处理,能往生啊。每一个事情都这样,无数次让你去往生、往生、往生,所谓的念佛、念佛、念佛,实际就是回入圆满、回入清净、回入无碍。回入、回入,不断让你体验这样一个消化一切业缘、消化一切有为、消化一切世间现象的方式方法,就是同生净土这样的方法。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比较性地了解。

像这个法啊,就是讲一切事。一切事就是一切法,一切现行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没有离开心。所谓的佛教这些教法,无外乎是来表达不同的心,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一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不是唯心主义,它是来寻求根源的一个表述方法。

我们刚才讲,那个净土呢,来面对社会现象,就是把它融入、回归到所谓的性德上来,因为它的性德特质就是清净;回到它的觉性上来,实际觉性就是圆满;(回到)自性上来,每一个自性都是无碍的。

实际,我们最主要是不太了解的时候,就没有太去运用它。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圆满、清净、无碍),这是代表一个本质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念,是念的一个引导罢了,顺性德的一个念,这是一个念;顺着觉性的一个念;顺着自性一个念。自性嘛就是各个,你看各个,一个一个的,都是无碍的,称为应化。这个圆满,就说依正圆满,报德成就,实际说就是觉性,往往说大愿。这个所谓的本质,就是实相。你看这都是一念,顺实相是一念、顺觉性是一念、顺着自性也是一念,人就会产生这样一念的效果。

所以我们作为人做事情呢,要是了解了“一切唯心造”的这样一个事实,你就善用其心了。我们就会善用心,就是善于运用这个心了;不会善用,你就苦这个心了,苦心智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作为、他人的作为,去做观察,通过法则做对比、实践。

对十法界有这样一个认识,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中,实际是唯佛法界,真正的是契合的。它真正就是所谓的理事一如,就像中国儒教讲的“知行合一”。他没有叛逆的东西,没有一丝的叛逆,就是完全地有一个顺忍的这种修持、无生忍的修持、信忍的修持。这是佛之三忍,佛有这三种忍,实际它就是理事一如。我们人类生命,这个信忍和顺忍呢,现在在减劫中越来越差,这个差就造成叛逆。这个叛逆,它是很独特的一个特质,实际我们内心的矛盾、理事的矛盾、作为的矛盾,都会造成这种叛逆。

我们经常自己的想像、想法跟行为会产生不协调的,想说下次一定不要说什么重话了,下次一定不要这么做了,下次一定不要抽烟了,下次一定不要喝酒了,下次一定不要那样对人了、这样对人了,结果一到作为的时候,根本不影响你,你那个习惯就出来了。

就是我们的这个理事一如,实际严格来说,只有佛法界真正完整地做得到。就是他有这三种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对什么东西生起了这种信根、信力,信德具足;顺呢,他能彻底地随顺,透视它的性德;无生忍就安住于实相,无所增减。佛彻底地、真正地能做得到。我们念佛实际就是,让自身现前中这一念,引导我们的业——身口意,引导我们这种行为去回归于实相,它有这样的一个特质的引导。

所以说“唯佛是念”,这个唯佛是念就讲的这么个内容,它真正地做到了理事一如,言行一如,等等等等它这都是一如的。因为他这个三忍成就,过去称三身功德成就;其他的佛以外的法界,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过去叫微细惑,像菩萨都有微细惑。这个惑就是矛盾,就是叛逆,微细地蒙蔽。很少,但他有。只有到佛陀这个法界,才能尽除一切微细惑,粗重的惑已经消除了,见思惑在他那儿已经荡尽了,不成立了。

这一点呢,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或者为什么说唯佛是念呢?就有这样一个情怀或者实际的内容。

叛逆在我们生活中,或者修学的过程中,是一个正常现象。大家要接受它,像是我们用佛心来接受,就容易接受一切正反的这些现象,能回到清净、圆满、无碍的这种念佛,唯佛是念的这样一个真实功德上来,就是真实的作为上来。其他的皆非,唯佛是真。

这样我们就简单,修学简单,审视问题简单,作为的选择十分地简单,你就会变得用心、用法是有力的,用得上力了。因为它这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使我们用得上,因为看得清楚,拿得准确,处理得一定得当。

唯佛是念是个最得当最得当的方法了,把什么都消化在性德中,觉悟的这种本质中,或者我们说这个自性的、实际的、无所得的,善行一切现缘的这样一个妙用中。那我们就不会说“这个道理我明白,我做不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就能跨越这样一个障碍。学了很多道理,用不上的这样的障碍。

这基本上是现在人学佛的一个通病,就是道理知道,用不上。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择取清晰、准确,所以就会用不上力。

通过这一节课学习的一些提醒,我们能像佛菩萨们一样的,来包容一切、接纳一切,导引一切回归到清净、圆满、无碍的这个真相中,这样的实相的功德中。这样的一个妙用,无染的妙用这样一个实践者,大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真正作为一个佛子、作为一个觉悟者的实践与熏修。

这一节课就这么个提示,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