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课 四正勤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未生的善令其生起,已生的善令其增长,已生的恶令其忏除,未生的恶不令生起。四正勤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支持我们生活的意识、言行、思考的一个最准确的简单的方法,实践了这个方法,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就知道,我们学习方法就是来支持生活的,支持自己的言说、意识、行为的,我们学法是为了实践,实践我们才来学习。它就成为一个运用法的习惯。

(一)认知了解四正勤

在佛教有一个名词,“四正勤”。实际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学会开始怎么用心呢?用“四正勤”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因为我们学习那个心理架构,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拿“四正勤”来了解它的作用,就是最初用心的一个方法。因为由我们来选择这个东西,怎么说呢,要费工、费时的;这个地方不需要选择,就是直接了解“四正勤”。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最初用心的方法,来选择、了解“四正勤”,学会这样一个用心的模式。

用这两个字来讲,正勤。跟最初的那个正确的选择有关系,我们很多事情,做人、做事,我们不外乎几个点。我们这几个点,言、行、思考,这是我们人作为的内容。那这些内容呢,四正勤对它们都是一个很具体的指导。就是这个话该说不该说呢?这个事情该做不该做呢?这个事情该想不该想呢?它就建立了一个标准。你说用这种标准是不是太傻呢?不是,它让你省力。为什么说个最初,就是说很省你的心。把你过多的思维、选择,直接地给省下了,它“省”,节省了我们的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比较简洁地让我们有一个作为、思考、行为的标准。这个标准呢,在佛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教育!

现在很多人做事情啊,不知道该说什么话,说实话,没有标准;不知道行为上怎么来做,没有标准;思考没有标准。就是没有参照。你说这不是约束人吗?绝对不对头的。因为它就给你一个支持,参照的支持。你可以不作为。我可以不按照这个作为,但是你会有一个参照的对象。实际就给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去掉徘徊——人类的这样一个浪费的过程。

这个言、行、思考,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学习。

它主要内容是什么?实际很简单,不管是言、行,第一个标准:未生的善令其生起;第二个标准:已生的善令其增长;(已生的恶令其忏除;)未生的恶不令生起,不令其生。它这个标准十分的简洁。若是我们掌握了,那就是一个善恶的选择问题,善恶的选择。那这个一、二、三、四呢,是针对我们这个三者——言、行、思考,都起作用的。我们的思考呢,恶的东西我不去令它生起;那个已生的善,我以前的善,要动善念,我令它生起,没问题的;已有的善思考、正确的思想呢,令其增长;未生的恶念,我不令它生起;生起了呢,就忏悔。它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就是我们的思考、言行的一个指导!

这一点呢,我们先把它列出来,就是大白话,列出来,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行、思考的一个针对性与选择。皆是我们选择过程的一个支持,言、行、思考的一个做法。就是能把这个记住,十分简单。哦,我张嘴要说这个恶口、不好的话了,那要是想想这个四正勤,它就直接就,哦,未生的恶,我以前就恶口,我要忏悔,不能这么再说。那遇到一个善心,就知道一定要去作为的。没有生起善、善缘、善的思维、善的思考,我就一定去做,一定做的,一定令它相续。

就是这个选择特别的方便。好比说朋友之间相处,家人之间的相处,亲人之间,哦,我这个苦的东西、恶的东西我就不去做。一做我就忏悔、调整,马上就生效。它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商量,这个地方不协商了,我不用协商,我就直接来解决问题,不是协商的一个问题了,就直接是个执行。

所以它有个“令”字,这个“令”字很重要!这里面有个“令”字,就是我们自己认同它了,就好了;认同就可以来执行了。这个“令”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令”字,十分有意义。

那我们下面就是来了解了解这个善、恶了,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这个东西是了解了,那我们就要有一个善、恶的框框,那大家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善恶的认知了。

善恶,我们就说善、说恶,恶有多少个恶呢?我们实际可以去列举一些,善呢,我们也可以列举一些。善,大家可以列举,像五戒十善,大家基本上能说,哦,这个十善、十恶,这个可能是一般的人都是比较认同的。实际这个名言我们不管,我们可以用这个大白话来一、二、三、四、五,我们来用自己能思考的,看看怎么来思维这个善恶。就是我们平时能涉足到的,大家认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可以,对,每个人都想一想这个恶、善,我们思想意识中、言行中,什么是个善?什么是个恶?这三个角度都可以。

弟子:师父,责怪,这是一个恶意。

师父:对,责怪,实际是没有责任的一种。感激、感恩。

弟子:知足。

弟子:赞美。

弟子:支持。

师父:支持。实际我们能想的、涉足到的都可以。

弟子:友善算不算?

师父:算,身、口、意都算。理解啊什么的。

它这个涉足面实际挺广的。顺性的啊什么的,都是。实际正见都可以放到“善”里面,正的言说、正的行为都可以放到“善”,这个“善”是三业的善。恶也是三业,它是涉足面挺广。

弟子:尊重、理解。

师父:恶的东西大家不太说。善恶,东西方的认为都不一样。

弟子:贪婪、报复。

师父:肯定是。某某,恶,说一个,善,说一个,身口意三业。

弟子:愤怒。

师父:实际是情绪。

弟子:诅咒。

师父:继续。

弟子:伤害,拒绝,排斥,嗔恨,傲慢。

师父:继续。

弟子:自卑。

师父:自卑也算。实际是挺多的,大家要尽量地想,尽量地想一想,实际是过一过。

弟子:固执。

师父:固执,算。

弟子:武断,算不算?

师父:算,一定算。固执是个愚痴业,武断跟伤害有点关系。武断,人判断东西很容易武断,就是没有一种去执的角度。继续,肯定不止这么多。

弟子:诋毁。

弟子:冲动,算吗?

师父:情绪嘛,情绪里面可多了。

弟子:拖延。

师父:拖延也算,没问题。习惯。

弟子:蛮横。

师父:野蛮,横行霸道。

弟子:懒惰。

弟子:消极算是恶吗?

师父:算,跟拖延是一样的,类似的。这是我们来判这个。

弟子:说话不算数那种,无信,妄语,恶口。

师父:妄语比较多内容,妄语里含着恶口、两舌、绮语、异语,都算是妄语。无信,因为那个妄语就涉足了很多,十善十恶涉足的面很广很广的。

弟子:嘲笑啊、戏弄啊。

师父:对,实际就是轻视他人,轻视,很多,面很广。

弟子:轻视也属于骄慢吧?

师父:轻视是骄慢另外一种表现。骄慢就是那种架子、自大的东西多一些;轻视呢,藐视他人的东西多一些;慢心,自我表现的东西多。

我们这个列举,是一个怎么了解善恶(的过程)。这个“四正勤”过一下脑子就行,人就是大概地记一下,它特别容易让我们在身口意、思维上来做一个选择。记下就行了,很好记。就是恶的东西要生起来,我就要忏除它;没有生起来,就让它不要生起来;善呢,我就令其成长、令其生起。就特简单的一个思维、言说、作为的选择方法,特别简单,省心、省力的。

那养成这个习惯了呢,这就是善法成就。我们要是在这里养成习惯了,就是这个善,运用;这个恶呢,我们就来终止它;那这四正勤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所谓的成就,善法成就。这个呢,做人就特别安乐了,所以称为“四正勤”。四正勤,在佛教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持,就是四种合适的思考、言说、作为的一个选择,就是值得这么做,这是我们应该做、应该思维的、应该言说的方向,特别的简单。

(二)如何实践四正勤

那这样一个方法的学习,我们听听就可以了;那下面的实践呢,日常中的实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就好了。这“四正勤”的修持呢,绝对不脱离我们任何生活。你一个举心动念,一个言说作为,一个交往模式,都在这里面呢,有这样一个支持。这个支持就称为法,过去称为方便。

说你要给予这个人方便,实际就是给法的支持,什么叫法?就是说支持你了,给你带来了方便,那就是令我们的三业(增上)。它这个善业称为增上业,说三业增上。那人生这个方向一定是愈来愈美好的一个趣向,这个是一定准确的,它是很准确地来支持我们人生趣向的一个美好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学习、听闻一下就可以了,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方法的介绍。

以后对法的学习,你就知道方法的学习是为了运用。这个方法要是不运用,我们很难步入实践其他方法的一个机会,很难步入!就是你学了也不去用。这个就是学了就要用,一旦用成习惯了,我们再学任何方法就知道,哦,这个方法是支持我的,我需要去实践,这个实践就变得那么重要了。这个方法要是不学会实践,其他方法的实践的机会就很少。所以说就像个起飞的发动机一样,我们运用法则,在这个地方发动过了,那跟能起飞了是一样的,那我们再学习其他的方法,实践其他的方法呢,就有一个很贴切的体会。

因为“四正勤”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支持我们生活的意识、言行、思考的一个最准确的简单的方法,你实践了这个方法,会给你带来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那后面你就知道,哦,我学习方法就是来支持生活的,支持自己的言说、意识、行为的。那你就知道,我学法是为了实践,实践我才来学习。OK?它就成为一个运用法的事实,事实的一个习惯。

这是思考障碍,我们会忽略一个东西。

这个用心的方式是很奇怪的。因为这个四正勤含一切法,就是从世间善法,到出世间善法,到无造作法,就是所谓的识破如幻,就是一个无为的顺性法则,它都是含纳的,也可以把它用在一个无为法则上说。我们现在谈十善呢,实际不过是通过对生活的支持,来了解出世的善法,或者说来了解无造作的这种作为,或者说了解顺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它完全可以一体地分别用,没问题。

这个用心呢,像刚才讲这个二元用心,它会把甲和乙矛盾化,甲就是矛,乙就是盾,这个二元用心的方式,这个二元用心的方法没有出。我知道甲说、乙说这个差别没问题的,对吧?这是个差别,有差别的。那要是顺性思考呢,顺性观察呢,就不这么说。这个差别,本质无别,它只说本质了。说它表其本质之作用,这时候就有正见。列举现象呢,这个没问题,这是必然的,必然矛盾会出现。(透过)本质看现象简单,这个现象它也是没有离开本质。

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啥讲这一节课呢?我就是考虑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像感情啊、家庭啊、子女啊、人事交往啊,实际这个基础要是打不好,就很容易去学一些没有用的方法。我们把它用起来,会用心,就是我们先学会运用法则,不给它冠上任何高尚的名头,只是说自利利他的一个作为角度。

我们把这个“四正勤”记下来,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把它记下来就行,不见得是这四句话,但你要把它记下来。不管你怎么记,都可以。能记下来说,哦,我在举心动念,意识、言说、作为,我有一个参照,我要用这个参照来说话、来思考、来作为,OK,那这一节课的意义就有了。

把这四句话擦掉,大家每一个人都说一遍。这个“四正勤”,用你自己的话就行,不管刚才咋说,我们就自己来表述一遍,就可以了,这一节课就很圆满了。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东西。黑板上写满字了,你看都擦掉了——忏除,还原了,你看,把这黑板还原,把我们思想还原就好了。还到什么原呢?无所得、如幻、空净、本来无一物,你看,就把它还原了。还原了,我们再写字就可以了,再写字就没问题了。忏悔是很简单个事情,但往往我们对这个东西就不知道方法,就会感觉到“噢哟,这个忏悔是个什么什么”,所以这个忏除没问题。忏除,像我刚才擦黑板一样,就那么简单。

但这个三业呢,各有其表啊,三业的忏法它有个对称性。好比说口业,有恶口了,这个一定要用口业去忏。就是给别人说,好比说“我骗你了”“我嗔恨你了”“我恶口了”“我两舌了”,就一定要用口去,来表述这个事情,就特别简单,就像我这个,就直接把它擦掉了是一样的。

那要是我在意业中,就是思考上出现了恶缘,怎么办呢?那我的意业一定忏,叫动心忏。好比说我对这个人起了一个嗔恨,我就在意识中把这个嗔恨擦掉,不需跟(人说)。好比说我对人起了嗔恨,你说“我恨你了”,不需要这样。你从心里就是“哦,这个念不应该生起了”,把它给忏悔掉就行了,就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

那作为呢,亦复如是。我们在作为上做了一个不得当的事,就通过一个作为得当的事,把它调整过来就行了。好比说我们做了一个令对方烦恼的事情,下回我就做一个事情,不让他烦恼,这个就调整过来。作为也是对称的一个作为,很简单。

对称性的忏除。实际就是把它还原就好了,把我们的这个“未令生起”,这个恶呢,它没有生,我不让它生起。已经做了怎么办?我们把它忏除掉,就还原就行了。思想意识做了,我就用意识还原;口业,就用口业还原;作为,就作为还原。

所以说最好的方法,是不隔,不隔念是最简单的。那我做不到,我反应不出来,我反应不那么——不隔时,“哎,我想想,真是有我不该说的话,我说了”,不隔时,我在这一个时间段里我用功忏悔。“哎呀,我说了啊,我当时感觉到不舒服,也没有感觉是对是错、是善是恶”,你看我不隔日,说我不让它发酵,这个是不发酵的一个方法。不发酵,发酵就大了,这个事情。不管是什么业,一发酵就大了。我不发酵它,这很有意思。实际这是行为的一个方便,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来处理这个,那这是正勤成就了;正勤成就,这个法则就成就了。

它这个正勤在什么呢?就在这个“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你不相信你试一试,你会很爽的,你心里。你行业,很轻松;你的口业,你也感觉到很利索;你的意业也很干净。它不发酵嘛,就是不增大它,它就很利索,容易产生轻安、喜悦,它是很独特的事情。

“四正勤”的修持很容易产生轻安与喜悦,就是我们只要去作为,一定会产生你根本想不到的一个喜悦,就出来了。这一点呢,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日常常行,日常上常去实践它。

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的这个成就上,就是我们的反应是不隔念,那当然这样一定是一个很安乐很安乐的人;不隔时,就很自主的一个人了;不隔日,我们虽然有迟疑,但我们知道要解决它,不能发酵,也有得方法了。那这三个东西是正勤的内容,就是“四正勤”的内容,没有这三个,正勤谈不上。

不隔念,成就这个不隔念,一定有不可思议的作用;不隔时,我们的方法掌握也是很及时了;不隔日,起码我还学会方法了,就是我不会令它发酵,这样是喜悦轻安的,每天都很喜悦轻安的一个事实,这样,最少我们是一个修法者,一个法的实践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