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课 三不隔原则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如果不能把生活中的事相融入无我、空性、无生,或者说如幻的特质中,积累难免就会成为事实。积累多了,人就开始负累,不能承担了,人就会垮。我们不隔日、不隔时、不隔念,把问题不积累地解决了,就回到了性空这样一个美好的、清净的、轻松的基础上来。三不隔原则一定要坚持。

(一)用三不隔来消化积累

刚才某某讲了一个居士的家庭问题,家庭问题跟因果肯定是挂上号了。我们常接触到佛教的这些名词——无生、空性、无我等等,很多这一类的名词;我们也会接触这一类的名词——因果、现实、事相,种种的事相,很具体。实际这两个地方,应该划等号了。能不能把空性跟现实划等号呢?要是划不了等号,那这个空性就成顽空了,它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怎么把无生与因果有效地联系起来呢?或者说如幻这么一些说法,怎么跟很实实在在的一些事情联系起来呢?这可能是学佛人的一个课题。我们要实践法则,基本上就在这个地方结合。

这个居士,我也很熟悉,就是家庭问题——婚姻的维持。婚姻到了一定节点,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因为像我这个角色,可能这几十年来遇到这样的问题,真是多如牛毛,真是最多最多就这个问题了,特别特别地多,基本上一谈就是,谈谈谈就跑到这个问题上了。当然这里诱因有子女问题、社会问题、收入问题、人的事业问题……很多很多交织在一起,但它会繁衍出来维持的一些特征。特别多!当然包括我自身也经历过这些事情。

大部分人可能就是在事相上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状态了,一定的厚度了,或者说承担不了了,这个(婚姻)就开始出现危机。基本上是积累性的。开始在一起,没有说婚姻维持的问题,大家基本上就比较好去处理。或者说婚姻实际是一个因果的事实,不同因果成就这样一个(婚姻)事实,也是个事相。那如幻、无生、无我等等,怎么跟它挂上钩呢?怎么能跟它联系起来呢?这是个特别值得讨论,值得我们去认真实践的地方!

真是要实实在在地关注它,关注它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或者说怎么能把生活中这些事相融入无我、融入空性、融入无生,或者说如幻的特质中去呢?要不然,积累难免就会成为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家庭都会有积累,因为这些事情不断地在发生,吃喝拉撒、人事交往、事业收入等等等等,尤其是这个家务事,繁琐的家务事。家务事大家都知道细节到什么程度呢?针头线脑。

我们都在面临着这些东西。要是融入不了这个所谓的空性,或者说如幻,或者说无我、无所得等等这样一些事实。这是事实,它的质——本质,是这样的。我们要是融入不到这样一个基础上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地不积累、少积累,能消化所谓的积累。把所有的积累,就是我们说的那个解决方法——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来解决它,这样我们就能在这个所谓的性空、所谓的如幻、所谓的无所得的基础上,来安顿我们的家庭、社会交往、感情维系等等,主动清晰地来运用婚姻、家庭,或者说使它变得对生活、对人生有真正的支持,而不是减损,不是负累。

因为积累多了,人就开始负累,不能承担了,不能承受了,人就会垮,这个维系就会出现一个……那大家就把它否认掉。

要知道这个是事情的基础与回归,就是所谓的无所得、无我、性空、无生,这样一个空净的原始点,可以返回。我们不隔日、不隔时、不隔念,这样把一些问题不积累地解决了,那我们就回到了所谓的性空这样一个美好的、清净的、轻松的基础上来。

大部分人都会说,道理上谁都知道,事上,这个事上……就是因为这个事上我们不给它联系,我们就坚固了这样一个事相,说“真实发生了这个事情!”真实啊!“他真做了这么个事情啊,碰我的底线啊!”等等等等,很多说法。“谁不知道这个事啊!”“谁不知道他的性格啊!”“谁不知道他的脾气啊!”我们有很多很多很具体的、积累的、负累的理由、内容,因为我们没有及时地返回到无生的特质上,性空的特质上,无我的特质上,如幻的特质上。我们因为没有回到这样一个美好的基础,或者说这样一个大地的载负与安稳处,这样一个可以承担的地方,可以承担的这样一个状态,没有返回这样一个令人的心安乐、轻松、可以承受、可以负担的特质上来,那这个积累就会把人击垮。

我接触过,就我们这个年龄段,现在六十多岁、五十多岁,这样的事情特多!因为以前没有学佛,没有这种(空性和事相)结合,来不隔念、不隔时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不沉淀、不积累,没有这些方法,没有这些教育,只有让因果成熟。好一点的,相互谦让,做个好朋友,做一个大家还能谦让的朋友,但是再生活是不行了,信任没有了,或者说那种信任的理由找不到了,在一起交往的理由找不到了。为什么呢?积累的东西,这个尘垢蒙蔽着了,蒙蔽已经造成一个事实了,把所有的生活资源都蒙蔽起来了,所有的感情基础、说法等等全部都蒙蔽起来了。

刚才某某给我讲这个居士,我知道,这么多年,他还没有结婚的时候,还没有处朋友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弄弄弄,结婚这样那样那样,有孩子,然后这样那样,但是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呢,开始不行了、不行了、不行了。就是基本上都会把对方所有的,“他真做过、真实发生的事情”,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地在自己的思想空间中,占领着自己的思想空间,同时把这个占领思想空间的东西推给别人——“你看你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哎,有一段调整过来了,好,这个事情暂时压、压、压,忘了;一个事一斗,斗起来了,一翻出来了,又开始了,哇,又开始翻老账,什么陈仓的东西都发出来了。陈仓啊,压仓底的东西都给你拿出来,压箱底的东西跟你说,平时根本不说,对吧?不推翻,誓不罢休。所谓的家庭就成为战场了,很多家庭就是战场,乒乒乓乓。

实际就是没有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让这个事情的本质显示出来,让它的特性显示出来,让它如幻的作用力显示出来。

以前某某在这儿说,“杀我的家人怎么办?”你这一听,所有的人都跳坑里了,对不对?说不能说杀我的家人如幻吧?实际还是如幻,它不如幻吗?说这人太冷酷了,对吧?说杀人,杀自己的亲人也是如幻,那似乎太冷酷了。你要先回到这个如幻上来看一看。实际就是我们坚固业力为事实的一个蒙蔽,那它就会产生不断的循环,它就成个推手,来推动这个循环的轮子了,就是轮回。

你越真实,它就推动得越真实。如幻会消化这种推动,使它得到一个终结,停止下来了。我们看一看这个东西,再来调整到一个适度的角度,人就不会冤冤相报,就不会越来越坚固一个所谓人不能忍让的东西、不能忍让的东西、不能忍让的东西……太多不能忍让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家庭事务,什么作为、什么底线等等这些东西,都会有这样的推手的作用,推动这样一个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事业关系等等等等的一个积累、蒙蔽,这样一个内容、理由,会摧毁我们的安稳,把你可以承担的心理摧毁掉了。

大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种种的事情,那我们能不能把现实、因果、事相返回到我们能忍受的、能接受的、安稳的、清净的事实基础上来?这就是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解决问题的一个动力与善巧,一个标准。这样我们就把理跟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你有结合的机会了。这样呢,大家在遇到很具体的问题中,尤其是自己难以忍受,自己积累了很久,这样的一些所谓的理由、内容上,我们更该去专注于这个地方。一旦解决了,那人生、人心就能轻松起来,有方法了。

(二)一定要坚持三不隔原则

这个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一定是一个原则了!

不隔时、不隔念、不隔日地干什么呢?要返回到我们能承受的、清净的、原始的、朴实的状态上来!你这个家庭、你这个人事交往、你这个社会关系,就能安顿下来、清净下来、真实下来、如实下来,那我们做事情也变得有力,因为你的空间是初始状态。那我们可以绘上很多图画,可以做很多事情,很多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是我们自己解决问题而带来的一种内心世界与事相世界的一个结合,就是理与事的结合。这个结合实际就是所谓觉悟的方法,我们运用这个东西就是觉悟,运用这个东西就是智者,运用这个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善巧、技巧,就会运用得更加地娴熟。这一点,我们可以去作这样一个思想上的梳理、观察。

这个原则一定要坚持!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训练,我们以前学过四摄法等等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很具体的方法。我们把这个原则要坚持,我一定能做到不隔念我就不隔念,能做到不隔时我就不隔时,怎么地都不能违背不隔日,来解决它!要不解决呢,尽量地不要发酵。这个原则一定要承担,一定要认真!那你说这原则是不是有一点让人负累呢?不对头!原则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这个原则一定要坚持!

这个坚持很重要。实际就是发一个愿——要主动地去推动它,主动地实践,很重要!这个很重要的。你开始就想表达得自己很自在、很自主的样子,那个不行的。这个自在、自由,最初一定是通过这个原则的坚持,过去叫发心,初发心,一定要有一个动力推动,就是我要有个坚持。因为我们习惯中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要鼓励自己去坚持它。所以这里面有作意的实质内涵,就是刻意去这么做。这个事情有没有回到我能忍受的清净的环境、圆满的环境、最朴实的环境的状态上去?我作这个意,引导一下自己,来引导自己去主动地作为。那自在这个结果呢?就必然会产生,自由自在啊、安稳啊、清晰啊、轻安啊、喜悦啊等等这些结果就会出现。

没有这个发心,没有这个坚持,没有这个作意的主动地推动,那自由等等这些人生的正面的结果,现在人说正能量,这个东西是产生不出来的。这一点,一定要从这个地方起步,要坚持这个原则,在三个不隔上去实践。把它当成一个我一定要这么实践,返回到这样一个基础因缘上去,我来承受这个东西。承受这个东西,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积极的效果。

我们来看一看自己的人生,实际我们可以列举一些事情,可以主动地去把这个原则清晰。来实践它,当成原则。因为这种心理的训练,没法替代,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必须自己去实践的。自己要躬行于此,要亲自实践的,不实践不行,不实践没有效果的!

我们要不去实践它,它就启发不了你内心世界的力量、你内心世界的主动。老师可以启发我们,没有问题啊,可以启发我们的心智、方法,但我们不去实践,等于零,毫无效果,跟你没关系。尤其是这种日常生活,这些内容我们一定要关注它!

我们没有出家,那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道场。大部分人没有这个福报,真正衣食无忧地去学习、修行,没有这个,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把生活这个道场来珍惜、把握好,把作为的方向、内容呢,去不断地实践它。这一点,给大家有这样一个提示。

时间十分地快,人生真是很快很快的。这个不隔时、不隔念、不隔日,是任何一个修行者都应该知道的一个原则!一定要守护!这要当成一个戒律,因为啥呢?它可以使你不发酵,就是不扩大、不放大的一个特质。一旦过夜了,一旦隔日了,这个事情就沉淀在你心里,就会产生力量,发酵了。我们很多人做过馒头,发过面,用发酵粉,或者说老面,一揉一揉一揉,这么大一团面出来这么大个馒头。我们很多的事情并不大,心里想啊想啊想啊,鼓啊鼓啊鼓啊鼓出个大包,就能做出很凶的事情。

所以这是个原则!实际这里面有智慧、有慈悲;有智慧的作用,同样有慈悲的作用;当然它会产生方便,就是效果。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三不隔是不得了的事!我们一旦掌握了一点点简单的方法以后,这个不隔日、不隔念、不隔时地解决问题,一定要熏修它!没事儿都要念叨念叨——不隔日、不隔念、不隔时,我要在这个地方学会解决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准确的训练我们自己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个特定的作意方便。这一点呢,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三不隔——不隔念、不隔日、不隔时。

当然不隔日的训练,我们心里要有这样一个基础原则呢,基本上我们这一生不会负累;要是不隔时呢,基本上你这一天不会负累;不隔念,那你就佛了,那就真是不得了了,这个事一来就解决了,不得了不得了,可能那就是不得了的菩萨。这个菩萨的名不能让给别人,因为每个人实践都可以得到,因为这是后天的修证、修德,它的确是靠实践而来的,就是靠躬行而来!这个呢,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有的人钝一点,有的人快一点,都做得到的。我们只要坚持去实践,都是有意义的!这是个焦点。

大家可以有一个概念。三不隔中,可以实践我们平时学的任何一个方法,可以念佛啊、空性啊、法无我啊、爱语布施同事饶益啊等等等等,很多方法,都可以运用它来解决。

这个东西,真是出家人的法宝,社会上还真不传播这些东西,很少人去专门这么传播这个东西。过去出家师父为了安住道场,住持正法,给了一些特别专业的方法,好比说谏人五德、执事五德,就是在别人的过失上自己修行,在别人的过失上自身得到安乐,在别人的过失上自己得到支持,一些很独特的方法。这个(三不隔)也很独特,包括我们说的改变念头、心境等等那些方法,实际都是很有力的、很有效的方法。

但是这个东西还是这么说,我们能训练一个就训练一个,能作为一个就作为一个。

鼓励自己,最好最初在实践这些法则中,鼓励自己一天学一段,我不隔日地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说我不隔时地解决一个问题,先不往那个不隔念上去碰它。因为往那儿一碰,要求太高,有时候会感觉到自己不行。先不隔日、不隔时。不隔时,我遇到一个问题,这四个小时我一定要解决它。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给我心里带来不舒服、烦恼,给别人带来烦恼了,我能不能通过方法,回入觉性、空性、法性,来处理它,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个要坚持,一定要坚持!这个东西就像发动机一样,飞机起飞了,“呜”,一旦升空了,就没问题了。运作习惯了,就真没问题了;运作不习惯的时间,这个还要费油呢,很费油,这个地方是最费油的时候,这会费心的。有时候会让自己累一点,也要去作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