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举心动念的业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真正地想在人生中有效地负起责任,不为自求是一个路子!不为自求逾越了是罪、是业的自我关联,是超越我法二执障碍的一个善巧。我们真正对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举心动念负起责任,就一定会主动地来运用生命,觉悟人生。
(一)真正负责任:认知举心动念不可替代
我们作为人类生命,运用最频繁的是举心动念。我们这一生的责任,或者多生的责任,关键就在于举心动念。
《地藏经》有讲,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无不”,这个“无不”包括了所有的。我们很多时间会把这个包括所有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尤其是“业”这个东西,我们会忽略。罪,有时候可能你认为不是罪,因为你很有正义感呐,对人好啊,很多标准性的东西,你不认为是罪。但它是业,最少是个“善业”,或者说是个“福业”,但总是个业。有业就有轮回,有业就会有这种升降的特质——有升、有堕,就是生灭变化的特质。
我们人类要真正地对自己负起责任,真正地主动起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与无不是业”的这个特质。有没有我们作为阎浮提众生,比别人高明,我超越了这个“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那菩萨行法中有巧方便,巧方便就是不为自求。他逾越了所谓的是罪、是业的这种自我关联,就是巧方便。不为自求,就是不跟自己建立关联。所以说在这个幻化游戏中,他有自在方便力。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你是不是阎浮提众生?是不是你所有的举心动念是罪、是业?你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离不开这个地方,这个巧方便就生不起来。你想真正地、主动地来完成自己人生的责任,自他二利,那是没办法建立的。因为这个罪、业制约着你,有时候福报也会制约,恶报也会制约你。
我们作为一个欲对自己生命负起责任的人,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一定要了解!这个地方是刻不容缓的!
你不了解这一点,你就会有侥幸心,你认为可能自己的作为不得了,是唯一的、是正确的。好了,我们就开始陷入其中,陷入罪业之中,那菩萨巧方便(就)建立不起来,因为你没有游化自在方便。你自己在这个业与罪中,就会执著这个。
执著(的)两种表现:有人是以法的名义,有人是以我的名义——我、法二执。这种执著,实际不管是罪是福,就会把你限制、制约在轮回的循环中,使你陷入这个沼泽地。
这一点,这一节课给大家一个提示。希望我们知道,真正地想在人生中有效地负起责任,不为自求是一个路子!
是不是唯一的路子呢?你要认得准了,要是唯一的,那巧方便就现前;不是唯一的,就会左右摇摆,就会择取不定,你的抉择不可能产生力量,那安稳的执行力没有。那这个地方能不能抉择巧方便呢——就是远超我、法二执的方便?
是不是有点太笼统呢?大家可以提一提,可以想一想,可以观察观察自己生活中的这个焦点。
因为每一个人的举心动念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人的举心动念别人替代不了!罪业也替代不了!因果不可替代,举心动念不可替代。
这是不是一个我们自作自受的东西呢?游化自在也是自作自受;你要是去我执、法执,这一定也是自作自受。那我们要哪一种自作自受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呢?是负起责任还是放弃责任,任习惯啊、外境啊、烦恼啊来侵害我们呢?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了解,可以认真。
不可替代性,我们一定要找得到,人就会主动地对自己负起责任来。要是认为总是外境在影响我们、别人在怎么样我们、环境在怎么样我们、他人在怎么样我们,那你这个责任就不会承担。责任你不承担,你就会推脱责任。推脱责任,就会指责别人、指责环境、指责他人等等等等。推脱责任,那你永远得不到自主的权力,自主跟你就脱钩了,因为你永远在被境转。这一类人,一定是强化被境转的一个被动的习惯。
我们知道举心动念的业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动地、负责任地承担、真实地承担,这种承担实际就是自作。那能不能我们在承担与自觉这个地方,自受用建立起来呢?实际就是主动承担责任!
了解了“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事实,我们一定会有个选择!这个选择一定会建立起来。因为(不为自求)这个地方直接破除了人、法二执对你的负累。这是个很负累很负累的东西——以一个很正确的样子会使我们很辛苦,但又不是个责任,只是一种执著,实际是一种习惯——被动的陋习。
我们现在就这个话题,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大家能不能找一找,说出来一条,我这个不是罪、不是业。我能跨越是罪、是业的特质,我不用这个方法(不为自求),看看哪个地方还有能做到举心动念不是罪、不是业的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可以去思维、去寻找,我们自己可以找一找,也可以举出来例子表达一下,我这个举心动念不是罪、也不是业。
有的人可能会说佛菩萨的愿,那这个愿是不为自求、顺性等等,都是不为自求。愿是不为自求,顺性也是不为自求等等等等,大智慧、大慈悲都是不为自求。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再能找出来一个不为自求的特质,或者说不是罪、不是业的特质,或者说某个事相?大家可以尝试着找一找。每一个人都说一下,看有没有。
《地藏经》上说的这一句话,以前我读到这一句话,十分地震惊!因为我以前比较认真地,所谓的去学习戒律啊,去按照戒律的要求,严格地要求自己啊,多坐少睡等等很多方法。认为自己那样做是有意义的,或者说应该那样去作为。有一个法师就给我讲,说你折腾什么呢?你装什么呢?逞什么能呢?我就很受刺激,那个刺激并不是让我疑惑了,(而)是我反思了自己的作为究竟是为个啥呢?是真为自己的执著建立的吗?还是自己在实践一个法则呢?我的确有个反思。后来这句话交流的比较多,就比较感觉到会观察这个世俗的因缘。
也有人,我们在一起念佛,大家交流说:我们所有的作意、作为无不是尘垢,无不是在这个如幻不可得业中,欲得到所有的,欲得到所谓妄想设计的那样一个期盼,在这个无有的法界中,想得到自己的某种期盼。所以无始以来,我们所有的造作就是妄想颠倒,那跟这个是罪、是业,有一个进一步的东西。
为什么今天提这个呢?有时候想一想,我们对自己的责任真要承担,我们要不承担自己的责任,是很无助的。很多人很无助!真是很无助,就是别人干着急都不起作用。很简单的事情,很简单的因缘,其他人没办法。一个念头可以调整的事情,很多你再去努力都解决不了。
这个地方的认知,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动力。我们真把自己放在这样的角度——我举心动念没有离开罪与业,我怎么来运用自己的举心动念呢?可能会有一个认真的、负起责任的……因为这个地方其他人不可替代,我们反复讲这个不可替代性,那只能是自己去选择。就是选择自觉,自己负责任的一个作为、一个抉择。不这样抉择真是很苦!
我想想我在学佛的历程中,遇到了几个关口。在九十年代初期,刚出家,自认为比较精进,或者别人认为这人比较精进的一个样子。我遇到一个法师说:哎呦,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了了,这人不得了了。这个“不得了”对我一个提示,我说自己在干什么?在做什么?是有意做还是顺其自然地做?还是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那是个阶段。
后面我念佛,到九五年,遇到一个法师,他这么给我说:你敢念佛,你不敢不念佛。你不敢不念佛!他就给我提出这么个东西。因为我那时间似乎日夜二时,就那样二十四个小时嘟嘟嘟嘟……只要能驱动自己的思想就去念。遇到这个法师,他就给我说:你看你装模作样,但你不敢不念佛。我就撂了三年,就撂挑子了,有三年,不碰念珠也不念佛,一声都不念。有时候上课,那我没办法了,上课随大流。但是心念从来不催自己去念一声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上课随众那没办法,就是不去主动念佛,从来不主动念佛,就是不为自己念佛,做了三年。
因为什么呢?这个法师跟我有个同样的经历。他很小就开始念佛,一天最高峰念到五十万。因为我们一般的念佛方法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快慢这样一个速度,一天能满念十万都是个很大密度了。这菩萨他一天念五十万,怎么念咱搁这不说,没有用。念得风雨不透,有很多感应,甚至有很多超常的觉受。境界也好、感应也好,引发了一些心理特质,突破了很多心理的障碍,很有名气。
后来有一次他在路上,自己骑着车子。别人在后面叫他的名字,就是大喊了一声,叫他的名字。可能是突然见到了,就在后面叫了一声。他一惊,因为他正念佛,这一惊,把佛号给忘了,他吓着了。他说这一喊就可以把我这佛(号)给断了,我怎么了生死啊?就这一惊,就把念佛给忘了,脑袋瓜子一片空白。
他给我举这个例子,说要是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了生死,那一定是个妄想。我以前不以为是个妄想,因为啥?老师这么教的——持戒念佛,有时间尽量念佛,一念佛一念觉,念念佛念念觉,就是这么个路子,就这么走的。老实人就做老实事,师父这么说我就这么做。那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阿弥陀”,真经历过这样一段故事。
这个法师给我这么提:你在这个一惊中,会不会那样子?当时我的确是没有啥感觉,但我放弃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习惯。
后来九七年到放光寺,我有一个经历,又是一惊。九七年,塔院里一片废墟,塔被人拔掉了,那里面坛坛罐罐,被不知道是盗墓人还是什么人给敲烂,骨灰洒一地,特别狼藉。我让他们去山下买了几个罐罐,把这些骨灰收起来,然后把地下那个甬道给清理清理,把骨灰准备装进去。当时他们都年轻,我说你们谁把它装进去,“哎,不行”,都不敢,或者说会不会里面怎样怎样。我说我下去。在下去这一刻钟呢,出来一个蝙蝠,蝙蝠大家是知道的,黑暗中的动物,“噗”飞出来了。这一触,一瞬间又是一惊。但那时已经不念佛了,我就想着了这样一个:一惊会忘记念佛,一惊就会有害怕,或者说一刹那(害怕)的习惯,我想起了他这个说法。
后面因为阅藏,有一个五百阿罗汉的故事,也有一些罗汉特质的习惯性的故事。就这一惊吓的故事,我感觉自己有个实验,就是念佛不念佛,这一惊不一惊跟我真没关系。
这五百阿罗汉故事是啥呢?是有一次释迦文佛与阿难等五百阿罗汉贤圣僧,去游化托钵。调达就把大象灌醉,在像胡同一样,像一个巷港一样,没有地方跑的这样一个地方,佛跟五百阿罗汉徐徐而来。大象灌醉了,被鞭子一抽,扑面就奔过来了。大象很凶啊,力量又很大,哒哒哒哒就过来了。佛陀肯定是有方法,佛陀很安详地徐徐而进。这五百阿罗汉就不行了,他们都有神通,“歘”就上去了,实际是害怕了。
一惊,是习气使然,并不是说他们有神通表现神通的。是大象“哗”过来了,他(们)没有其它地方躲,“轰”(就)融入虚空了。那世尊就缓缓地过来了,大象都屈服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世俗人这一惊是常态,包括证道的人都会有这一惊。所以这一惊拿不住我了,要不然这一惊也把我给拿住了,在九七年我就被拿住了。因为给我讲一惊这个故事是九十年代,九四年底的事,事隔三年,我自己也被一惊。但是我后面因为阅藏,了解了这些故事,包括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嗔恨的那种习惯,目连喜欢表达神通、超常感知的习惯等等,从主观上,我认为这一惊不是难题了,不足以是修法的障碍。
习气,我们(的)习气是很厉害、很厉害的。那我们能不能了解人生修行的一些特质呢?修行的一些方法呢?能不能去认知这些妄想呢?超越这些习惯呢?
(二)真正负责任:主动运用生命觉悟人生
我现在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师,这一段儿有一群法师,在修行上特别用功,经常会给我谈他们修行的心得体会。大部分人呢,就会陷入自身的……基本上我给他们的评语都是,我说:我们能不能修行念佛呢?基本上都这一句评价,不再有了。我们能不能不念自业、他业呢?这是第二句话,不再讲其它的,讲不动。
基本上都会在自己心念是怎样,我的感觉怎样,我现在烦恼怎么样了,多么欢喜多么怎样怎样……但很少人去赞佛、忆佛,供养佛的愿望、忆佛的愿望、安住在佛的愿力功德海中、存念这个传承、消融在这个功德中……很少!哪怕他们很用功夫,都堕入无不是业这样一个特质上,就堕入这个,兜圈子兜到这,兜圈子兜到这。一讲,讲得像开悟的人一样,一讲就讲自己真是多少境界啊,不得了不得了啊。结果都是业习!
我认为他们没有负起责任,都还在自我感觉的我慢中,培植、培养这些东西,在培养着我慢,虽然是借着法则说。因为我慢从未被满足过,就用这种所谓的修行啊、所谓的超常感受等等等等,来夸张自我,引起人的重视,引发什么样的东西。还是我慢的培养,没有警觉“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特质。
这一点,我十分有感触!因为太多人在这儿兜圈子,真是对自己没有真正地负起责任!
我想想这一路走来,观察观察这一路走来,人真是要对自己负责任的话,一定会产生一个特定的效果!所谓的平等安住是一个特征事实!你不会在所谓的举心动念的起伏上,去像浮萍一样了。飘来飘去的东西是不会有(的),因为啥呢?他植根于此了,真是在法界扎下根了,就能平等安住,植根于法界的功德海中。要不然我们对自己负责任还是很难很难很难!
所以这一类的,大部分都是有一点点的进步,五十笑百步,很难超越这样一个东西。现在所谓的修行人中,特别大的量,就在这里面。就是自己稍稍比别人跑得慢一点,然后就说你看他们跑了、他们慌了、他们这样那样,五十笑百步。
我举这个例子,让我们有一个参照——修行、思维、做法的一个参照,那就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特质。我们再来了解不为自求能超越我法二执障碍的一个善巧,我们真正对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举心动念负起责任,产生一个责任后的效果——就是主动运用人生!
这不是口号!我们主动地来运用人生、来觉悟人生,不变成是口号了,是一个所谓真正负责任的人!负责任的人,一定会有这样一个结果:真正地负责任,真正地对自身生命负起责任,他一定会主动地运用生命,来觉悟人生的。
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梳理、思维与观察。我们来依经讲呢,最主要的目的使大家有一个正信的缘起。
今天有一个法师在网络上,给我谈他修行心得的时候,谈到自己的一些感受,我说念佛吧!然后这个法师对着那个屏幕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了三十段,给我发过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给他说念佛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说念佛吧!
你说他这不是念佛吗?我念给你看。念给谁看呢?念给谁听呢?我感到很震惊。我说这修行的,这真是个歧途啊!这一定是个歧途、岔路、弯路!
因为人很喜欢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感受就让人吹捧,相互地鼓吹,一大群人坐着你吹我、我吹你,最后都吹到哪去了呢?越吹越假,越吹越骄慢,越吹脑袋越大,最后落到哪去了?
我听了,我说这个法师真结佛缘了,因为赌气结佛缘,没有得到佛法利益,结佛缘了,对不对?因为赌气念了这么多声佛,口业成就了,心业没有成就。
我感到这需要我们真是有一个观察。
真正地对自己负起责任,这样一个效果必然会产生——我们会主动地来运用自己的生命,不再被习气支配、境界支配,不再被情绪支配,不再被他人的言说支配,能真正地做得主!
这个“主”啊,一定要做得主,做不得主真就太苦了!不做主,那被动着呢,实际真是自己把自己当成弃儿了,很苦的,真像三界的弃儿一样。我们每一个人用被动的方法,都很悲苦,不管是任何人。大家可以去观察、了解,我们都可以观察。
在戒律中,特别多好玩儿的事,尤其是记载比丘尼的故事多——不干了!我要回家!佛说,这个不算。啥不算呢?就是赌气说话不算,你失心了不算。说这个僧团不同意,你冷静下来再说。在戒律上,对赌气(有)特别多的方法。
我们平时熏习学佛也不能赌气,赌气、生气、烦恼的时候,一定不要轻易去做决定,轻易不要去(让)自己的赌气产生重大抉择、选择,(不然)就糟糕了。一定是深思熟虑了,反复观察了,再去做一些决定性的作为、选择,这是责任。
过去要三思而后行。我们现在要从智慧、慈悲、方便上,过去、现在、未来上,去三思而后行;从身、口、意业上,去三思而后行;从自他利、社会的利益、因缘上,去三思而后行,那可能就真正地负起责任。真是每一个人,自己不对自己负责任,谁对我们有什么办法?
我感到阿弥陀佛是彻底的慈悲了,《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以无尽大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十分感人!以无尽的大悲,阿弥陀佛是够慈悲了!他用的啥呢?他用了永恒的时间,就是顺性的时间,无量光寿来接引。无量的光寿、无量的方法来接引这些有相、有量的生命,所以说是无尽的悲心啊,无尽的大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