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净土称为特别法门,这个法门的起步不可思议,摒除了根性差别,皆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起步,九界同归凡圣同修。通途教言,起步千差万别,根性各不相同,教义特别多,差别多,作用的差别很大。本节课慈法法师将净土与通途法门的差别做了提示,希望我们能有个择取。
(一)起步清晰准确很重要
实际最初的心愿要是清晰了,要是十分清晰、准确,后面就很简单了,不会半路就岔开了。念,念,念,就岔跑了,岔到其他的地方了,实际就是最初的愿、心理的准备,没有准备清晰。这个呢,完全可以试验的。
好比说念往生咒。往生咒,因为你不是太习惯,对吧,药师咒你比较习惯了。那习惯呢,它会往这儿靠,对不对?它会往这儿靠,对吧?为啥我说你一定要把这个咒,跟那个标题,要全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要念上七遍呢?你可以试验哦,你念够7遍,把最初的愿望弄清楚了,再去念(往生咒),就像打枪一样,把标瞄得十分清晰了,这个时候呢去“嘣”,很准确了,就准确了,这个矢,就是这个箭,就很准确地会“中的”。
因为这个“的”很清晰,我就在这儿念七遍,我就能清晰它,实际就是为了清晰最初的愿望。那这个“的”呢,这个矢,就是这个箭就不会偏颇。最主要是最初的动源、动力,最初作为的起点不够准确,所以这个七遍很重要。
类似的很多真言,本师心咒,有的人念了很多,哪个熟悉了,他就往哪儿靠,就是在你的起点啊,起步的这个地方,一定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七遍啊,过去得念够七遍,这个题目很重要!要不然你还在这儿似是而非,就是我用功很多遍了,还会怎么跑过去呢?就是最初的愿望不够清晰。
过去部队打枪那是三点一线啊,好比说这个准星,瞄的这个靶子,瞄靶人的眼睛,它三点是一线的。开始扣动扳机了,“嘣”。你要是不清晰,起步不准确,或者说不是那么确定,就会这样一个作为(打不准)。
这个事很普遍的!以前我跟他们提出来,持真言比较多的情况下,一定要把这一次念诵的主题清晰准确了。这可以试验的,要不然它真就会跑。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跑,因为啥呢?就是不清晰准确,在起步上没有把它清晰校正。
一定把它校正,这是个校正的过程,反复地把它校正,这一点很重要!持咒的人跟修行人,尤其是心地的念诵上,最初的起步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的!主题很重要,拿得准确清晰了,就是我不往其他地方去跑了,我的意识不要往其他地方跑了。要不然呢,我们现在的修持呢,拿不准。
很多人这个问题,存在很大很大的。有的人呢有病了,说念药师咒好,还是念什么咒好?有的人有什么心理烦恼了,到底念什么好呢,乱窜乱跑,因为啥呢?实际就是不清晰,不准确,那个效果就会很差,就是想达到这个目的的这种作为过程就很差。
这一点要注意,挺多,挺普遍的,这个事!这一点上,要看清楚,一定把最初的起步给拿准确清晰了。
对,清晰了!不能泛滥地说,我念咒了,我又念什么了,这样就会似是而非,就会打岔,就是跑来跑去,跑来跑去,这个持诵的效果会产生新的一种疑虑:我怎么会这样子?实际这是个习惯,但要把它准确了,没问题!
真跟打枪是一样的过程,一旦(起步)这个地方准确了,你这个扳机一扣,一定是打到目的的。因为似是而非的时候,很麻烦,修行呢是很重要的一个……这个过程实际是个祈祷、校正的过程。一定要把它给校正过来,把思想端正过来,拿得准确!
这一点呢,我们都可以回忆回忆自己修行、作为,包括言说,有时候会打岔,说着说着就跑题了,说着说着就不知道在说啥了,为什么呢?实际就是清晰地表达什么,不应该表达什么,并不是那么清晰,或者说不清晰吧。表达的作为中不清晰,就会打岔,都会这样的,就会岔,岔路。
这一点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比较多,实际真是想好了,看好了,准备好了,再去作为,表达。
这个开车可能就是,像昨天晚上那个车一样,你要是观察不好,肯定出问题的;观察好了,你技术不够也不行,方法不得当也不行。
一定要把这个起步端正、清晰、准确,这很重要!
虽然这个是你们聊的一个话题,这个是很多的,这一类的事情,做着做着就岔了,做着做着不是那个事儿了。话题,说着说着不是那个话题了;修行,修着修着不是那个内容了,都会出现违背了初衷,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这样一个状态。
实际上,我感觉到我们学习的这些方法,就是能有效地来调整我们作为,把它有效化,还是很重要的。大家对这个话题可以观察观察,思考思考。
我也经常遇到这一类的事,经常遇到这一类的问题,就是在强缘下,人的习惯会得到一个强制的……我们以前打了100天往生七。一个寺院叫祥云寺,就是云南的一个寺院请我们去,请我去主七。这个主持和尚呢,念了一辈子的大悲咒,每天108遍大悲咒他是要念的。我们这一伙人一去,他念不成了,他一念就跑到往生咒上,一念就跑了。他就没办法弄,他说我就迷糊了,这咋回事儿?
我们打的是阿弥陀七嘛,念着念着怎么念到往生咒了?我想想,我说你想想啊,这一群人打了一百天七,这个磁场,这个磁化性啊,它那个记忆磁场是特别浓烈的。他自身的这种力量,虽然很长的修持了,但是根本就把握不住,就被吸过去了,他一念,念念,念念,就往生咒,念着念着就念到往生咒了。他很烦恼啊,他说咋回事儿啊?我跟他说,的确,你个人的力量跟他们这一群人专修的力量,产生的这种差异很大,你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我说,主要是你起步的东西,你并不准确,现在环境的状态,你没法调整,你还调整自己的意识,这个环境对你有影响了。就这一伙人来了,打了100天七的人来了。他说,我试了这么多天,怎么都校不过来,念着念着就打岔,就跑掉了。我给他讲过以后呢,他真是就调整调整,把大悲咒的经题呢,多念了几遍,慢慢地就回复,就校正了。
外缘的影响,虽然是外缘,但是它很厉害,你要是不注意,不警觉,强缘就会影响你。有时候我们心理的作为、强缘,也会影响我们,强的习惯也会影响我们,会造成你管不住,不知道咋回事就跑了,所以说思想交叉是个很厉害的事情。
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它有一个特定的效应呢?这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他这样一个强磁场的作用呢,作用在这些念佛人身上,我们在念佛忆佛,就会产生强磁场,就跟所谓的清净、圆满、无碍呢,会有一个互换也好,互融也好。我们自身的思想还是有为,自己的,好比说一些不圆满、不清净的,或者有障碍的思想,它会融,互融。我们有时候感觉到圆满的一些感受,清净的一些感受,无碍的一些感受,它互相交,就是有这种交换,有这种交换的内容。
所以念佛忆佛,等于说在这样一个强缘下,来让我们,引导我们回归,回归顺性的利益上,或者说功德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我们换个角度来提醒。因为这是个修德,修德也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外缘上说,可以放到外缘,来引发我们内在的相应,内在心智的相应。内在,我们说性德吧;外在,说修德。
(二)佛以无尽大悲导引众生识心归性海
为什么说佛回施呢?就是他有这样一个强磁,给我们这种同化,这样一个作用。
许多人念佛,念佛就能见佛,这个呢是没问题的。这个见佛实际就是形相,有的人见到佛的形相,佛法法用产生的美好境界,什么琉璃宝地等等等等,见佛的方法很多。那他这个呢,因为忆佛念佛的这种召唤是很重要的,所缘力。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弥陀的回施,这个回施,就是他把他的修德回施给我们,修德回施给我们了。
你看我们现在对弥陀净土,我们从肉眼看,肉眼呢就是我们父母生的这个眼,我们直接看不到所谓的净土啊,你看不到的!那我们怎么通过书本,就是佛所说的,通过经书的记载,透过文字,来了解西方圣境,那我们在忆佛念佛,就会昭示目前,就是真正地见佛,成就内在的这种心性的启发与成熟,实际就是得用于此。通过这个里面的引发,启发,或者说印契,使我们启用内在的这个性德,因为这个性德它是在佛、在凡都是一如的,这个是一如的。
所以说呢,忆佛念佛有它特定的效应,就像刚才说的,念(咒)准确不准确问题。准确,这个准确呢,很重要!过去用数量是一种方法,怎么来准确地达到修持,能得见西方圣境,乃至说了解西方圣境的作用,实是启发我们内在的性德的作用,真正在这儿起到作用了,那真正的安乐才会现前。因为这个地方它是个昭示,虽然外缘给我们有一个启发,在这个地方,有时候人得见方便了,会见到一些境相什么的。一旦迷失,就是迷在这个地方,人一样会失心,这也会有失心的,就是见到一些境界。
过去出家师父这样的比较多,就是他专门用功啊,好比说在念佛堂啊,禅堂啊,打七啊,就是一旦精进用功,很容易出现境界。境界,他一执迷于此,一样失心,过去叫着魔啊什么的,就会迷失了,着迷了,他就会着于此,就会迷失。
那我们知道这是个引发,这个地方呢,所谓修德如幻呢,就是不可得的这个事实,就是如幻的一个启发,来印契我们内在的安乐,就是不增减的安乐、实相安乐,实相是真安乐!所以佛的报德回施呢,是来引发我们自在的、这种本来具足的性德的作用的一个过程,这样让你得到真实安乐。这是佛真悲心嘛,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的这个“惠利”,真实之利。真实之利是实相的安乐,就是我们内在所具有的安乐。这一点大家有一个观察了解。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强磁场,就是无量光寿啊。那对我们这个短暂的人生,我们一看这个磁场,或者说很大的一个引力,就会召唤我们来互换也好,互融也好,交换也好,或者叫彻底融入也好,等等,都行。它就会来唤醒我们内在性德的这样一个真实的安乐,真实的认知与抉择。
净土的这个作法是十分独特的,用佛的修德来印契我们内在心智的内容。这个性德的成就称为常寂光土,就是所谓是不增减的,但它妙用无穷,它本身不增减,能安稳一切世间,包容一切世间,又不增减于世间,这是心地的一个真实安乐所在!
我们念佛啊,就是从刚才那个话题呢,引导大家知道佛的修德,他的修德是顺性修德,来让众生顺着他的修德,了解三无差别的这样一个事实,三无差别的事实,让我们启用于此。那我们启用三无差别,就是真正的修持了,清净缘起、平等缘起都有了,这个平等缘起就会很安乐。那我们的习惯中,有障碍的习惯,染着的习惯,不圆满的习惯,都会在这种安乐中来审视它,来了解它,来善用它,觉悟它。这一点呢,弥陀修德就像一个强磁场一样,无量光就像个强磁场一样。
我们要是这样,就是把它具象化,具象地来看问题,实际就是让我们这个识心接受。识心呢,是个很有意思(的)心念,要不然识心它不接受。所以西方圣境的描述,是佛真正的无尽悲心,在《无量寿经》称为无尽大悲呀!这个无尽大悲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它具象化,通过这种顺性的修持,具象化,让一切有情的识心呢,得以接受、观察,有一个回归、使用的过程,让我们的识心能在这样一个接受、观察、回向、使用的过程中,真正地得到一个交代。
很多教法呢,我们要是用心念来说,就比较玄,你不知道怎么的,讲不可得,你懵,讲这个什么,你很容易晕。那西方圣境给你讲得很清晰,让你(的)识心去接受、观察,然后回归,去使用这样一个方法,来了解西方圣境原来是三无差别的一个圣境,运用三无差别的心就会有这样一种圣境,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的作用。让我们去接受,让我们去了解、观察识心,这是无量光寿的这样一个耐心的接纳。
我们人生短促多变,短促就是多变的一个阶段,你要是没有什么遵循的东西,那你根本找不到自己的路子,因为你太多变了,你不好找到遵循的东西。那极乐世界的这种方法呢,就给了我们识心在无量光寿的这个地方来落脚、来依靠、来融入、来互换,来不断地体验它,观察它产生的一个效果,就是所谓的回入西方圣境这样一个性功德海。
对悲心,对圣境的描述,古人特别赞叹这个东西,赞叹这种方法,就是佛来接引众生的这种悲心。这种悲心的确是很用心的,像四十八愿啊等等,是很细致的,实际就是让我们的识心接受,识心观察,识心回归,识心使用,这是个不得了的地方,就是不离凡夫心。
这是个很重要的方法!四十八愿就是用识心来的,他那个境界也是使用识心来的。佛陀的接引呢,是顺着我们凡夫心理一种需要、一些角度,来表达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十分耐心地跟你说四十八愿,耐心地说彼国庄严、彼国之清净、彼国的作用,来印契我们的识心,让识心与实相的无差别的本质显现出来。他把西方圣境,跟他的愿望这个实相的内容表述出来,让凡夫能认识、接纳,来使用。
这在其他的许多教法中呢,比起来呢,它就不玄妙,它就很平实。很多人认为净土这个教法呢,是一个世俗化的法则,实际不是。它悲心方便啊,悲心带来的方便,这样一个教法。
我们要了解这个过程了,那对于阿弥陀佛的慈悲,对他这个圆满啊、清净啊、无碍啊,对他这个三身功德呢,就能接纳。虽然我就是个普通人,但我可以接纳圆满、清净、无碍,因为在性德中呢,每个人都没办法排除在外。我们都可以识心接受,识心观察,识心使用,使我们回归到不可思议的性德海中来,这个呢,是特别大的一个大事因缘,这是个大事因缘,这是个大事因缘!让我们借助于方法,来转凡入圣,很了不起、了不起的一个因缘!
要是没有这个西方圣境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或者说经书的这些记载,历代善知识的教导与传播,我们自身的实践,那大家只能在凡夫心中相互地凡夫心,没办法去改变这种生死轮回烦恼的相续,没有办法改。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尤其这四个环节——接受、观察、回归、使用,未离凡夫心,这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一个内涵。大家在这个地方可以善观察。
其他经书呢,基本上呢,让你离开凡夫心,让你去运用实相,当然这是一个教理上的衣钵。这个呢是用,通过对西方的圣境、西方世界的功德,让我们的识心去观察、了解、接受、起用,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它称为啥呢?“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样一个愿望、一个大愿,来使我们真正地转凡入圣,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是转凡入圣的一个过程。因为凡夫心接受、观察、回归、使用,那就能步入佛的境界,以佛的心来感知这个世间,会发生生活的巨变。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去观察、了解。
(三)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差异
我们有八万四千个烦恼,这是常规说。佛呢,因为这样的因缘,就说八万四千法,来对治我们的烦恼,这是常规的教法——通途教言。净土不是这样子的,净土是特别法门,称为特别法门。因为它这个俱入一乘性海的特质呢,跟通途的去烦恼的一些表达方法不一样。通途就有对治性,有了义不了义。这个地方呢(净土),单说一乘,他把九界呢放到一乘教法上去,没有这样的说对治,了义不了义的说法没有了,这就是九界同归,所以它是个特别法门。
这个法门的起步呢不可思议。因为啥呢?果地觉因地心。(通途教言)这个地方不然,起步呢千差万别,那不一样的,根性不一样。(净土)这个呢,不管是哪一类,九界众生是同归的,起步是一样,所谓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呢,就知道净土教法的一个特质。
这个地方(通途教言)起步呢,真不一样啊!起步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个三乘,作用力差别啊,择取的教义,通途的教义特别多,方法也多,差别也多,种类也多,当然藏通别圆都有。净土不,但说一乘,不表达其他,它的起步不可思议,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它的起步。(通途教言)这个地方千差万别,分有三乘,差异很大!
我们中国的一些善知识们讲,净土叫特别法门。通途的法门是各有起修的,千千万万,(净土)就单一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净土,它有它的特质,跟通途的教法有很大的差异。过去经典上讲啊,说学习净土“若不往昔修福慧”,这是个真实说,没有往昔的福慧,这个法是闻不到的,虽然看着简单,看着特别得简单,但是没有过去的福慧,是闻都闻不到的。
到底我们在这个方法上有一个多大的抉择呢?那凡圣同修呢,我感觉到就好抉择了。大势至菩萨五十二位同伦,那整个就是佛教的整个修持。佛法整个修持次第呢在念佛中都能完成,就是它没有缺失什么。所以它跟那个了义不了义没有关系。说一乘教,说圆满教、圆顿教等等,过去的祖师感觉还说不了,用“圆通”来称赞它,顿中之顿,来表述这样一个凡圣同修、普摄一切次第的修行方法。因为这个果地呢,它普摄一切次第,与一切次第不相违背。说圆顿啊,凡圣同修啊,起步不可思议,这是个大功德的一个修持。
通途的修法呢,我们不是摒弃它,可以对比作观察。这个(通途)起步呢,最主要是有根性差别;(净土)这个地方呢,泯灭了根性差别,皆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起步,或者说为缘,他所缘的东西改变了。(通途)这个地方呢,你这根性,你所遇到的教法,它两个呢起了很大的作用。(净土)这个地方呢,可以看得清楚,不管你是什么人,所依的都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起步是同步的,凡圣是同步的。(通途)这个地方不是,通途的修法,真是根性啊,你所择的法,这个差异很大的,作用的差别很大。
实际通途的修法呢,就是择法特别不容易。(净土)这个地方一旦选择了,特别容易深入了解它。在这个通途修法中,择法特别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根性呢,太多太多的不一样,太多太多的法门,太多太多的说法、教法。我们有的时候遇到了义不了义的说法,这个更好更好更好的……那就会让你特别不易(择法)。在(净土)这个地方,就不了,你一旦抉择了,果地觉为因地心,你观察完了,你起步是一样的,凡圣同修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一个遗漏的功德,那我们再来修净土,就简单。(通途)这个不,这个三乘说,或者九乘说,差异特大特大的,差异特大。
我们这一节课,把通过念诵的一个话题,引到净土与通途修法的一些差别呢,我们做个对比。大家就有个,当然希望有个择取,有个择取再来实践,哪怕一念,或者十念,那都不可思议。
要是择法没有决定呢,就会漂忽不定,自己就会多变化,勤苦。希望大家在这个特别法门中呢,能够专注。利害关系呢,大概就是提了一下,也不是一定要菲薄于通途的修法,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要把这个特别法门与通途修法的一些差异要提醒,希望诸位莲友呢能有个概念。实际这些概念需要梳理的,甚至需要反复地梳理,要不然我们作为中呢,做,做,做,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这个很重要。
因为我经常会遇到人择法:我到底修啥好呢,我到底修啥好呢,我到底修啥好呢?很容易这样的,我感到这个是个很好的梳理。当然我们择取这个(通途法门)也没问题,能不能把握这种根性的法门了义不了义,自己真正能不能有个什么样的成就,这真是通途的一个……那择清楚了,很了不起,择不清楚,很麻烦。(净土)这个地方,就没有择取了,它给你的就是个抉择!大家可以去审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