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课 止观二法 不制不随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识心是个习惯,我们人人都有这个习惯。我们用识心去思考,往往会附加上自己的想象、命名,这样只会徒增骄慢、无明。识心相续,实际是一种自我限制,越是认真、精细,就陷得越深。“不制不随”是个好方法!它有止观二法,令我们的身心得到休息。在平常生活的时事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口诀,实践这个方法,休息我们的身心。

(一)什么是奢摩他

来到这个地方呢,就来讲一个简单的休息方法。

佛教的一个名词“奢摩他”,有一种含义,就是“止”。这个地方,“止”有二种,一个止识心相续,一个是休息特质,就是所谓休息的状态,称为止,叫止烦恼,实际是一个休息的特质。过去,这个止就是“止恶扬善”的一个止,止恶业、止烦恼业,止这些令人烦恼的东西,怎么来终止它的一个方式。“奢摩他”有这样一些角度。

实际佛教过去很多名词,就是一个方法,一个方法的翻译。“奢摩他”就是一种方法,就是“止”的一个修持。名字很清晰地已经把它给说出来了,修行,修行,修行……来校正我们一些苦的行为,好比说烦恼行为啊、识心这种烦躁啊、识心的相续啊,表达一种休息的特质,一种休息的状态,让我们了解这种方法。

怎么休息呢?我们睡觉可能是休息,一般的概念,睡可能视为休息。把睡眠这个东西当成休息,说这个人休息了,实际就是他睡眠了。睡眠是不是休息呢?这是一种习惯性休息,是我们作息一种习惯,习惯性认识,或者说作为。睡眠,或者歪一歪、靠一靠,就是进入一个无记的状态,我们认为这就是休息。

但这个止呢,它不是这样子的。这个止呢,是在我们日常行为中的一种休息方法,或者说在烦恼啊、在识心相续中,怎么在行为中休息。

“奢摩他”,这个名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要去了解它、学习它呢,就要知道它是休息的一个特质状态,是在我们行为中的一个休息状态,非是睡眠这种习惯性认知的无记性的休息。无记性休息是有的,无记法中就有专门的休息法。就是我们长时间的睡眠,有时候东倒西歪的就昏昏欲睡,可能这是一种休息,无记法。那这个(奢摩他)呢,它是一个主动的,所谓主动,是在行为上的一个主动。这个(睡眠)它有被动性,被动性就是习惯,它就有被动性。就是有的人习惯来了,不睡不行啊,不休息呢就受不了的。

早期般舟,他们在东北走般舟。中佛协的一些大德就直接跟我讲,你这是什么啊,怎样怎样的……就说的很重。那到各个出家师父中呢,都认为这个是不行的,你绝对不能行,为什么呢?你不睡眠怎么能行呢?人不休息,7天就会死掉。

第一次般舟法会,有一二百人,谈论般舟。我回到云南,有人就给我指出来,说你这在行非法事,出家人不能行这个事,这个不合适,这个时代怎样怎样怎样。教内的人呢,说近代的印光大德说了“这是魔事”,等等等等,引用的文字都有。哎呀,我说这个东西真是,这个般舟不是我说的,也不是我发明的,过去有师长说,有师长,也有行为,有实践过的人,那就有这样的传播,有这样的经典等等。

当时我受的特别大的一个冲击,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尤其是教内人员。为啥呢?大家都用这个东西(识心)思考。这个思考是一种很端正的,或者很正常的,一种正常、常态下的思维。它很正确,马上就赢得所有人的同情、认知:这是正确的。这是正常思维。你这是不正常的,什么经典不经典,那是伪经。所以说这个经典最早灭,就是《楞严经》跟这个经典(《般舟三昧经》)最早被灭掉。为啥呢?常规的思维,这是不可能的,你不睡眠,你这样不休息,这是不可能的,就是一定不可行的。

“奢摩他”这个修持,大家没有接触过。这一类人,就包括这些人,他没有接触过;要接触过呢,主动地修持,是完全可以这样作为的,就是完全可以这样,这样作为就是“奢摩他”。

过去的人他有教育,他就会有这样的一个内容,这样的一个实践——怎么在行为中休息。我们说休息,大家一思维肯定就是睡眠,是躺着还是怎么样着;啥也不要干,无事的时候才能休息嘛,对吧?就是一种我啥也不干了这样的休息。那在行为中怎么休息呢?所以佛教就有这样一个名词,也有这样一个方法,就是止。

这个止,并不是说是睡觉了,也不是无事这个止,不是这种被动习惯的止;的的确确是在行为中,主动地来止我们的识心相续,止我们的这种恶业、烦恼的相续。让它停止,说“停止”,比较容易理解,停止下来。

过去的经典中,“奢摩他”是不翻译的。在天台宗,把“奢摩他、毗婆舍那”直接翻译成“止、观”了。在这之前没有人翻译,就是不翻,没法翻。一翻就……你说“止”,大家的概念、我们的识心记忆,马上就给它增加了一个“+”——就是自己的想象,想象的一种“止”。识心想象的这个止呢,不起作用。所以说“奢摩他”这个方法呢,它就不翻译,不翻译的目的就是不让我们去想象。

不让你想象,你怎么办?你要接受这个法,那你要“受教”,所以古人就有受教这样一个过程。因为啥呢?我不是思维来的,我不是想来的。我们的识心很会想象,你脑袋瓜子那个念头十分地……马上就可以给它命名,给它附加很多自己的想象。这个教授,就可以避开我们自己想象的这种识心相续。这个想象实际就是一个兜圈圈子,在这个圈圈子里面呢,一种自我限制。这个自我限制是不得利益的,所以就有受教这样一个体系。

今天讲止观的这个“奢摩他”,就是我们来遵从佛教的,并不是说你想象就可以。很多人说我一想象就过去了,一点点用都没有。那就是把你自己过去的记忆翻出来,重复一次,它对你这个生命没有任何增益的东西。它不会增益于人,就是于事无补,它不增益你。还是你这一瓶子东西,你再咣当,你不得了不得了,你也还是那么一个限制,自我意识限制。识心相续,实际是一种自我限制。我们不了解这个地方,过去说自大也好,什么也好,自诩也好,实际就是自我限制。识心相续的特质就是自我限制。那自我限制,休息了休息不了呢?自我限制的一个过程,我们称为重复,说“轮回”都可以。

所以这个“止”,有止轮回的特质。“奢摩他”有止轮回的一个实质内涵,过去称为解脱轮回。他不翻译,还有这样一、二、三、四……可能更多更多的内容,就是无量义,没法翻。我们在轮回中、识心相续中,就像个车轮子一样,你就根本没法休息,你这个识心翻来覆去地用,就是反复用。它就是一个轮转,这个轮转没有休息,没有休息就是生死重复。所以呢在佛教,解脱就特别重要。佛的教法中,这特别重要的一个内涵!

那“奢摩他”,或者这个“止”呢,就是在我们生死循环的轮回中,来增益我们。干什么呢?能解脱,有终止轮回的内涵,或者说我们能识破它,识破这种轮回的机。它的机关在哪儿,它的因缘在哪儿,是什么东西在发动我们的轮回呢?自我意识的重复使用,自我限制这个圈圈就是轮回。我们在这一亩二分地中怎么画,都是这么个东东,走不出来的,走不出来就是重复。

怎么来停止这个轮回呢?佛教就有解脱道这个“道”,止观也是解脱道的一种修持。有大止观、小止观,尤其是天台智者大师完整地提出了天台教,这个教就给我们提出来“止观”二法。

像我们来学习净土,用的“观”多,就是“毗婆舍那”多。好比说二十九种观,国土观、眷属观,佛观。干什么呢?实际这个“观”还是出轮回的,出我们识心相续的一种方式、方法,就是出你这个想象,走出想象,走出这样一个习惯。这个习惯真是谁都没有办法,这个力量是巨大的,称为业力也好、习惯也好,大家的认同力,就是共有的认同力。

(二)修行人,是一人入万人阵中

我在零几年,般舟法会的时候,社会上给我这个压力呀,的确是巨大的。因为这个有经典,有师长给你口授,要不是这个呢,肯定是承担不了的。靠想象,一下子就被击垮了。因为啥?它是种巨大的世俗的力量,他们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你要是没有一个法则的教授,或者说没有受过教,没有经典的依止,绝对被击垮了,因为这力量太大了。所有的人都认同的力量,是巨大的一种力量。

实际,我们修行也是一个很大的事儿,每个人修行等于挑战整个共业,这是个很大的事情!所以佛出世十分不可思议,就在于这一点,这不是夸张的,就是这一点。

因为我们共识的这种力量,没有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能抵挡得住的。就像我们说睡眠、休息这个事情,谁能抵抗呢?抵抗不了,我们抵抗不了的。所以过去的人说,修行人是一人入万人阵中,像打仗一样。你一个人跟一万个人,这万人就是共业,这一人就是所谓的你依法行。一人入万人阵中,这个阵就是生死阵营,生死循环这样一个内容。每个人都是这样,你只要是说我要修行,那一定是一人入万人阵中。并不是说:啊呀,他人的事儿,我的事儿,不是这样子,这是真正的共业,共业!

我们说娑婆世界,说我能挑战一个世界吗?你不挑战,你就在这个世界里呆着吧,没有问题。你要想出生死循回,你就要挑战这个世界,这是不是个大事情呢?所以过去说,佛出兴于世,如优昙花,稀有出现。

人不以为然,我们生命太短啦,看不见这些,不知道它的珍贵性,它珍贵在哪儿呢?就是你这一人的实践,与万人的轮回相比,太珍贵了,这太珍贵了!因为你这一个依法行持者呢,那就给这个娑婆世界带来了希望,而不是带来了障碍。

佛出世的珍贵就是他一人。我们都读过释迦文佛出家修学等等的一些经历,他这个故事呢,实际就是他的珍贵价值。出王家呀,舍王位出家,弃位出家,行做沙门,实际就是他的珍贵性、稀有性,怎么说稀有呢?万人难得一人,就是稀有。

我们现在人的修行,说句实话,小资生活的多,难听一些,就是一个佐料,就是一个装饰,装饰性的修学特多。装饰性的,就是一个手镯项链一样的,耳坠一样的。但是这个呢,反而是大家的一个普遍状态。

像以前真是,说实话我修法的时间,真就是生命相交,就是把命交了,没有啥说的,根本没有那么多扯皮的事儿。不这个,你就学不了东西。因为它太稀有了,它不是共业,它不是你想象的东西。我一想象,我想象来啦,我想象一个什么样子,那大家都这么想,就是共业、共识,大家都这么想的。所以说呢,这一类的人特别容易共鸣。

修行的人,真是孤家寡人,就像皇帝一样称“孤”,这个很难遇到共鸣的。所以说大家不要认为修行多简单啊,为啥我说珍惜净土呢?因为净土给予一切人机会,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你试一试,你给一切人机会试试,哪怕是最小的善缘,你给一切人试一试,不容易。佛给一切众生的一个机会,这是最难得最难得的了,所谓的平等回施啊!

我们不知道它的珍贵的时候,就藐视,哪怕自己遇到也藐视,这是十分可惜的!像佛说其他的通法,都很珍贵,就是很普通的法则能让我们对治烦恼,都不可思议!因为啥呢?因为不是世俗的识心相续,不是共业、共识的共鸣相续,不是这个!不是识心相续,我们修学的佛法不是这个东西,要是识心相续,大家还学它干啥,对不对?我们在世俗中根本不用额外地去深入这些东西。

(三)不制不随,走出识心附加的沼泽

这个“奢摩他”,今天早晨起来,就想了这样一个事情,可能是一种自我提醒。感觉到佛教的这个难得啊,这个因缘说珍贵,实在是珍贵!

就这样一个名字,要是没人教授,人不理解它是个啥东西。人就会用识心去思考它,就是识心附加给它一个东西,附加一个内容,过去叫徒增无明。这个地方,越聪明的人越麻烦,徒增无明,就增加了一个骄慢心,烦恼。认为啥都懂的这个所知障,就分分秒秒我都给你加上了,对,就是识心相续。人休息不了,什么事一来,我就给你加东西,什么一来,我给你加东西,人没法休息。这个“止”啊,这个“奢摩他”的法则没有接触过,所以很多人呢,就未老先衰。

我以前见了很多三十多岁、四十来岁的人,真就衰得很。身心福报都衰,这个衰相很麻烦的,都被耗掉了,无端消耗,消耗掉了。为什么消耗掉了?就是徒增无明,徒增骄慢的一种东西。识心相续是个特别奇怪的东西,它越相续的纯熟,它越厉害,越骄慢。所知障那个慢心,就大大的,足足的,牛哄哄的。这东西十分地消耗人,不管我们任何人用它,它都消耗你,增加无明,增加烦恼,增加命名的能力。我给你命名的东西越准确,你的烦恼就越大。

一念无明的东西,不需要培养它,很多人都要解决这一念的问题,这个问题啥意思,那个问题啥意思,那个问题啥意思,你一定要给我解释清楚,增加了很多知识。这个所知呢,就成障。因为啥呢?骄慢。我了解,我知道,我早都知道,你没有讲的时候我都知道,或者说早都讲了,这早都知道啦,这都是障碍,增加了烦恼。

佛法它奇特的内涵,就是它共有意识的这种共利性。我们世俗的烦恼,也有它共同的因缘,这个共利性就是针对我们世俗的因缘来操作。谁来用这种方法呢,那都是一样的。我们用什么方法都一样,那我们用佛法也有一样的利益;用世俗的方法也有一样的业报、消耗。

这个消耗呢,真是厉害,因为它是悄悄的,就是不知不觉地消耗你,这才叫苦呢!因为我们心智附加习惯,就是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无明越大。这个大呢,就是骄慢,就是自大。越自大,人就越消耗;越消耗,他就没有滋润嘛,没有法则利益的滋润,没有调柔的滋润,滋润没有。说那个人活得很滋润,那个人活得很枯竭,滋润没有。

那“奢摩他”呢,让这些东西能休息,它重大的一个含义,让识心休息。你说我的识心休息了,我还活什么人呢?那我不是个傻子了吗?识心休息,到底是不是傻呢?主要是需要实践了,这个东西推测不行。

97年安居的时间,有一个法师,我给他讲了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就是以前,在我思想中充满了阿拉伯数字,看到什么,都是它的一个工本价值,它的一个利润价值,它的一个税后价值,都是这些东西。打眼一看,就是那些东西,数字连滚带爬就出来了,一直就休息不了,识心不休息。

识心是个习惯,实际我们人人都有这个习惯,很厉害,很厉害,它的这个惯性力量充塞着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我这个识心很重,也很苦恼,因为啥呢?满脑子都是这些东西,你不是个商人了。商人这样,很好用的,一个什么东西,你马上给它一个正确的评估。现在你不是商人啊,就很苦了。所以想把这个数字记忆的习惯,让它终止下来,费了很多方法,做不成。

后来呢,就遇到这样一句教诲——不制不随,接受了这样的教诲,我把这个条子就贴在那个地方……

识心,你越制约它,想让它停止下来,你说“你停下来,你不要这么想了”,你强行地、强制地,你强制它,它反弹性强,它想得更厉害。用了很多方法,包括以前老师教了一些止观的修法,都用过了,就是管不住它。就是平时这个逆反啊,逆反、反弹的特质,在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重,它就特别厉害。

后来遇到这样一个教法,它来终止这样一个数字思维的附加意识。就是个附加意识,看见什么就是一个价格的附加习惯。终止了,一终止了,突然感觉是一个极大的天地,极大。这是我自己的感受。以前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什么来了都给它附加上一个价格。可能有的人就会好坏,说这个人对错,这个人亲疏等等,我这个附加就是给它阿拉伯数字,价格。

那这个呢,有一个生命的极大空间的一个可视性,你看得到的,可用,可以游历其间。以前呢不是,以前真就在这样一个制约中,就是这个附加习惯中,在这儿生活。就被它困着了,困着,限制着,你根本走不出来。那种习惯力量大得很,让自己心里很痛苦。你被它制约着的时候,就很痛苦,我感觉到是很痛苦的。

就像有一段我对人生价值的一个苦苦地思维,这个迷把我困住了,六年,日夜之间就是这么个东西,就把你锁定在这个里面。越追究越苦,越追究越苦,就是找不到那个口。因为你越来越仔细这个东西,越细这个东西,就越受它的限制,它这个限制性就强。我们这个附加意识,习惯的这个限制性,很痛苦。

因为这个东西(不制不随)使我走出了这样一个痛苦的状态,是很感动的。所以我对这四个字十分地顶戴,就像一个珠子一样,想到它,心里就很光明、很喜悦,因为啥呢?以前用一些方法,怎么用啊,就是反弹很强。识心呢,就忙叨;这个忙叨,什么事来了就这样来作为,让你很痛苦。因为你的生命意识价值就成这个东西了,就成一个不断给一个东西附加数字,什么来了给它附加数字;一个衣物、一个茶杯,什么东西来了就是附加东西,很痛苦很痛苦。因为那是经商十多年产生的一个结果、习惯,那个习惯养成了,很苦。

那么,这个地方等于说把它就解除了,通过一些学习、熏修,把这个地方给解除了,把这些限制解除了。你通过这个限制的解除,你在这个地方游戏了一阵,你感觉到这个空间这么大,天地间,人的思想意识法界,就特别亲切特别亲切。因为啥?你知道意识法界原来是这么不可思议的,并不是说我这个附加习惯,它真是这么坚固地把你限制住,你根本走不出来。有这样一个方法,感觉到意识法界得到了一个回归,从附加的沼泽中就回归了,或者说从这里面走出来了,真正有另一番天地的感觉,就是意识法界的。

这一段游戏呢,的确是感动自己了。第一个就先感动自己,同时也感动一些有缘。当时真是不跟人交流,那时间根本不交流,这一段游戏的时间,只在自己的意识法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确是这样的。你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这种,哎呀,突然一番新的天地的一种感受。这个沼泽地的制约限制、你这种附加习惯的限制呢,有一个走出来的感受,也有个感动。这个感动,我感觉到所谓的佛法的利益。

说句实话,我一直用背叛性的心理去反思、推翻这些东西,推不翻,反复地去推翻。就是我不用宗教,我什么也不用,我也不去管你佛法不佛法,推不翻。因为啥?它给你带来的利益、感动呢,是你没办法推翻的。尤其是我们在沼泽地,深陷其中的痛苦啊,你走出来的时候,这样的一个感受,是刻骨铭心的。这种意识相续附加的习惯,说句实话呢,我是深中这个刀的人,真中它这个刀了,要不然我也不敢讲这个。

(四)佛教是一种休息的方法

实际“不制不随”就是止观的一个综合用,止观的一个综合的修法。过去叫大止观,摩诃止观,摩诃止观的一个口诀。大家可以用的,所谓摩诃就是在时时事事,任何事情发生了,都可以用的一个方法,说口诀。

口诀,就带有共性、普遍性,都可以用得上的意思,都用得上。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来对我们这种附加习惯——自我意识的、沼泽的、制约的一个解放,可以说是一个解放,你解放自己的一个方法。这个是有效的,十分有效!可以解放我们识心相续的烦恼,令我们休息的一个方法。这是个休息的方法。

因为通过这一个事情呢,我读了一些佛教经典,遇到一些善知识,说佛教是一种休息的方法,你就很感动。休息的方法,你就很感动,因为啥呢?我们每个作为呢,作为就是作为,就是辛苦,就要努力。甚至我们受的教育,也是要努力,要辛苦,你不辛苦不行啊,你不勤苦不行啊,这就是人生啊,这都是优秀的人生啊,我们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

佛法是休息的方法,是心灵休息的方法,你很感动,你会很感恩,真会感恩于此!你为啥这样呢?你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得到了休息。我们从心灵的勤苦中,就是在这个局限中、不断重复的勤苦中呢,解放出来了,感恩戴德真是会生起来。你真就是感恩戴德地感动,没办法抑制住自己的这个感恩心。所以给大家传递这些方法呢,实在也是一个报恩心。来报什么恩呢?佛与菩萨的这个法的恩。真是不愿意把这些东西埋没了,这东西埋没了真很可惜,很可惜。

因为这是个共性,大家在识心相续的沼泽地中重复我们的所知,越精致的人所知障就越大,越骄慢越苦,就身陷得越深。因为以前我很认真地去作为,很认真地去工作,越认真就陷得越深,越精细越深,越弄陷得越深,苦不堪言。所以呢,通过一些方法来实践,真正了解了天地的这种,就是我们意识法界的这种广大、不可思议,不是附加习惯的熏修。

现在很多学习的人呢,很习惯于学习知识,学会更加精细的一个附加,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啊什么的。这样呢,就是徒增无明,真是会消耗自己!你越培养,越消耗,你放心了,就一条路——消耗你,不会给你增加益处。

这一点呢,真是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了,如实地跟大家……我珍惜跟大家交流的这个机会,来如实地反映我学到的一些,也可能对大家有用,也可能没有用,一个我的感动吧,起码说我这是个感恩戴德的心,不敢克扣一点这里面的内容。

我们意识相续这种重复的精致,越是认真的人呢,这种精细越陷越深,越痛苦,心灵越不得休息,心灵越不能得到安乐。心灵越附加得精致,越休息不了,就是那种所谓的慢的苦,负累、负重越来越多。

为啥很多法师,很多讲经的法师,到后面就被这个名利……他要附加精细啊,讲的东西要越来越让人听着有道理啊,完了,他这个精细的附加就变成了一个慢心。就是“哦,大法师,大名,大利”,他的灵魂就休息不了了。因为这是识心相续的一个特质的取相,就是名利。要是我纯粹是游戏,也好得多,轻松得多。要真就为了追逐名利,人的心灵没法休息,他没有休息的基础、环境了。

这一点呢,尤其识心相续的这种附加习惯,这个呢是围困我们生命、限制我们的生命、消耗我们生命的一个真正的沼泽地。要是深陷其中的人,不知道的,我们提醒提醒;知道的,你自己一定要有个方法;能走出这个沼泽地的,那是我们的福报,福慧。你说“我就择取那个东西了”,那就真是自己苦恼自己的一个方法,徒增苦恼。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在我们的生活意识、心灵深处,去感观,去了解。

要是不是经历的东西呢,也不敢给大家讲。“不制不随”,是个好方法,这里面就有止观二法,有止观二法的一个回归用,有这二种方法的一个内容。尤其是这种智慧观、正念观的一种休息心灵方法,休息我们的身心。这种方法,它就是个口诀,很重要的一个口诀。希望有乐趣的人可以去实践实践,它会令你身心得到休息。它这个休息呢,是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在平常生活的时事中,都可以运用这个口诀。“不制不随”,这可以去实践。

实践,真不是要求,这可能真是个供养,供养大家一个方法。这是真心的一个供养,我们的心是佛啊,不敢不供养的。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式,是历代善知识都在传诵的一个止观的修持方法,这里面有止有观,虽然是不制不随,但它有止观的妙用。大家耐得住呢,我们去实践。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

识心相续是我们没办法警觉的一个东西,你说,“哦,我要警觉它,我来警觉这个”,很难,我们的这种识心附加,平时我们很难警觉这个习惯。识心附加,过去叫推测也好,什么也好,实际这是我们的一种习惯。附加现缘的这个习惯呢,真不是个性,这是共性,很奇特的一个共性,要警觉这个十分困难。

我有很长时间深陷其中,深受其苦,在这里面受了很多年的磨难,真想解决,就是不得其法。以前很想解决的,在世俗中觅过,觅了很多方法,当然在佛教中也找了一些方法,这个深陷其中啊,不能自拔。我解剖自己的这个事情,我并不是说其他的,实际是这个东西很苦楚。可能大家没有这样的经历,也可能早已超越了这个东西,但我感觉到警觉此事就很难,警觉它都很难。因为这是个自我的特质,就是自我知识的一个内涵,这个附加实际是来自于知识,来自我们知识的精准的学习记忆,这个东西很厉害很厉害的。

我对数字那个附加呢,跟你命运完全地整合在一起了,完全整合在一起了,很难警觉。这就是你的生命,我附加这个习惯就是我的生命,我推测的习惯肯定就是我的生命,它会很精准的。因为受过这个苦啊,所以我推荐这样一个方法。

我为啥说心佛呢?实际人人的心都是佛啊,心佛是人人平等的东西,我们对这个心佛真正地尊重了,不得不去爱护它,不得不因为自己的一些苦难的、迷茫的选择去感觉到羞愧、惭愧。这个惭愧的心有没有呢?蕅益大师讲“知心是佛,常生惭愧”,讲得很准确很准确。以前我认为蕅益大师就是古佛再来,他讲得精准,他这个精准,还不单是识心的一个表露,的的确确是法则推动的一个状态。

我们识心附加意识的重复,你越精准,你越准确,你越正确,它越舍不掉。因为我以前搞财务的,他就是求一个精准,越精准你越忘不掉,越精准你越忘不了,越忘不掉越精准,越精准越忘不掉,那就成为一个强大的习惯,这个骄慢是必然生起。什么都用这个方法来处理了,好了,这个地方,人就开始苦楚了,就开始负累。越厉害,你就越负累,一直到把你累垮。

过去有蝜蝂这个动物,这个小虫子,反正就是什么都往身上放。这一点呢,我感觉到我们现在的人呢,吃的这个苦就多,这是个大沼泽地,世俗沼泽地。我可能是接触到的,都是在世俗沼泽地里挣扎的人。

实际我遇到的人呢,身陷挣扎的多,就在世俗的这个习惯中,挺苦楚的挺苦楚的。尤其是我微信中,十有八九都是这样的,身心很苦很苦的。很多人就是看病都解决不了了,大夫也解决不了了,啥念诵,做这个福那个报的,没办法了已经,就是身心无力,精疲力竭。我经常接触这样的人,心很痛,因为什么呢?他们在无端地消耗自己,又没办法警觉,不警觉的,乐此不疲啊。但你一旦业报成熟的时候,真是不堪,真是不堪。

以前我有过这个状态,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找不到方法,找到方法也无力接引。有的人就是接引都接引不动,接引已经无力了,找不到接引的角度。那怎么办呢?我感觉到实在无力的时候,祝福吧祝福吧。

实际净土教法呢,阿弥陀佛给我们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你愿意用了用,就接引;不愿意用呢,或者说你就无力了,怎么办呢?就回向。

现在跟我来往的,起码有三四个人这样子,医院已经放弃了,亲人们放弃了,很多家庭经济放弃了,精力、经济都不够了,很心酸很心酸的。人不知道这里面的果报啊,平时的时候很难警觉,这是我最哀叹的地方,警觉不了。果报来了,真是痛不堪言,不知道咋说。

这一点呢,一个警觉吧!不说苦口婆心,我感觉到这个地方太苦,可以审思审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