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课 见山是山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很多学佛人都有这经历,不管是利使、钝使的使用,不管使用哪一个多一些,或者说混淆着用,但慢慢要知道我的心理状态是见山是山,还是见山不是山,还是见山又是山,哪个次序上,那你就好用功一些。就是我们择法会清晰精准。

对自己的现行状态要有个自觉的了解,这个历程就是所谓的路标,那我该走哪一段路,很容易清晰。

(一)“见山是山”的修行历程

见山是山注:[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见《指月录》]

这一类的话语,来提示我们修行的心理历程。这个心理历程,就是为了我们后面的修学,有一个参照,修学参照。

实际学佛不是为了其他,就是来让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历程与生活历程的一个美好的事情。这些禅师呢,对后人的修学参照,比较用得多的就是这一类的话:什么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是山。这个过程,我们做一个约简的、简单的分析,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直观的看法。

见山是山呢,这是常态,分别心的一个常态。那这个分别心呢,我们看到山就是山,这是所谓的分别心的当真,说这个事发生了,那就是山,见山就是山。当真,分别心当真了,见分别相,以相为实,看什么事情就是什么事情。为什么呢?把现前这个事相当真,以为实。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这样一个习惯是常态。

那见山不是山呢,人开始用功夫了。所谓的功夫,就是修行的功夫,他的功夫就是透视现象了。看山不是山,透视现象见本质,见山,他不以为山,看到这个事物的现象,他不把这个现象著实,那就是见其本质。这个“见”,是本质的作用了。通过一些法则,法则的实践,得到的一些现象,就是见山不是山,所以有功夫的人透视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好比说如幻啊,不可得啊,什么缘生缘灭啊等等,它就有一个升华。通过实践呢,有这样一个过程。

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人在如幻的这样一个认知上,如梦如幻、如露如电这样一个如幻的修持中呢,就能了解缘生法、缘灭法。缘生灭,就是我们缘这个现象,那就现象生;缘本质,本质用,那它就是缘生缘灭的。

实际开始我们不把它当幻相,山能是个幻相吗?一个实实的大山放在这里,你能说是幻相吗?我们这就是普通的心情,普通的一个知见。也可能有时间会有交织,用过如幻,对缘生缘灭有一个认知,使自己的身心能有一个超越,就是所谓的有一个透视力。这个透视力,表面现象不再制约我们了,所以看山不是山。

那后面呢,禅师们又会这么说:什么见山是山,又一大套话。那这个呢,实际就是本质的作用,本质与事相完美地契合。因为我们平时的心境,事相跟本质是拆开的,理事是拆开的。那这个本质与事相呢,就是我们常讲的理事,理事就完美地契合了,所以见山还是山。它是歇心得见,这不是分别心的作用了,是歇心的一个作用。

那第一个见山是山,是分别心的作用,我们就会随着现象、随着事相去奔跑,随着它就会转动,计较得失、大小、好坏;这个地方,就是歇心的作用了,就是一个安乐住,它是有差异的。

不要认为这是多么玄的东西,实在是很平常事,所谓的道业在平常处啊,这个平常事。真正的道业一定在平常处,不是那玄而又玄的东西,玄而又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没太大关系。那就把它平常化,用约简的方法,就有这么一个过程。那我们对待每一个事情,要是用这三个阶段去看它呢,它就变得丰富多彩一些,我们要是用一个方法来看它呢,就会住在一个状态。住在一个觉悟的状态,住在一个普通的心理状态,或者住在一个休息安乐的状态,这个呢是可以择取的,也可以通用的。

过去人把它当成一个历程,修学的一个历程。这个历程对每个人来说重要不重要呢?有的人呢就真是直达本源,有的人就有那种福德力,就能直接从容地在现实生活中,能歇心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样一个特质,那他就直达本源,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往往说他这个来处不一样,来自于觉悟的法界,他们本身就来自于觉悟的法界。

我们心的这种特质呢,真是不可思议的,觉悟法界与情世间、器世间法界离我们都不远,实际就是这样一个历程。要直接用这个,的确是有它的特质,人少一些,像六祖大师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是理事契合了,他就在理事上得到歇心了,他就很从容。在那么多修行人面前,他很从容,他就会真正地安乐住于一切事物的现行中,他能安住在这个地方,就是见山是山,不被它左右,也不去侵害它,又能启迪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理事一如的事实,安稳的事实。

因为我们分别的、割裂的这种习惯呢,就会相互地转动。这个转动,人就有不安的东西,它的作用力就有不安。不安的人呢,这个不适应就会焦虑,有苦处,有苦处与焦虑。这个心理历程,大家可以去有一个简单的这样的分析。

因为这是分析,就是让我们的识心可知,这也是一种方法。这样一种方法,也可以让我们通过这去歇心。你知了,这心也可以休息;不知的时候,人心疑虑,疑虑、推测,就会不歇心。可知性,有时候也会令我们的心歇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样一个一二三。
这种心理过程,最重要最重要是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来历事练心。历事练心是必需的,就像我们驾驶车子一样,要是你只学理论不去驾驶,那永远就不会驾驶。那心念与事相的结合,就是理事的结合,我们就会丢失它真正的内涵,所以佛法重在实践。
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思想上有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二)参照清晰择法准确 远离二使驱役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的相续中,所以这个“见”呢,是我们每个人最容易用的一个地方,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地方。见是个很独特的力量,十分的独特,它的作用力十分的独特。我们说称为见使,使者。见使,是指使你呢,还是你来指使它呢?这个使很重要。

见使,我们又称为利使。实际聪明人基本上都聪明在这儿呢!所有的聪明人,世人只要认为的聪明人,都是因为这个见使与利使的使用。这个地方的使用,使一部分世人显现得反应快,或者反应细腻,那这个呢,大家说这个人很聪明,实际就说利使。利使的使用呢,比较方便一些。我们称为见使、利使。

思惑就不一样了,思维这个东西就慢了,称为钝使。见思惑,思就是惑,它惑乱你了,诱引你了,诱惑。它拿住你,让你的生命意识在这儿付出,诱惑你付出,你必须得付出,因为你有合理的理由来付出。

所以说反应越快的人,越容易焦虑,焦虑的东西多,容易急躁、焦虑,烦恼的东西多。那钝一点儿的,在思想上用得多的人,那他就慢一些,所以一般思虑多的人,他就慢,人就会犹豫不决,他就迟疑。那这个反应快的人,他就特别快,说“那个人可聪明了”,那他被诱惑的东西多一些;这个呢他就慢,也不能说他少,但他慢一些。所以有的人呢重视思想,有的人呢重视外表,这是很奇特的。

重视外表的人就很聪明,一定是很聪明的,大家会说这个人多么聪明啊,一定很聪明、精明,因为啥?注重外表,大家一看就很精明。很多注重思想的人就迟钝,说有的时候这个人就有点迂纳,有点笨拙,会有这种现象。这些东西呢,它称为惑,统称凡情,见思二惑统称凡情。

刚才说见山是山,实际是凡情说。凡情的特质呢,举个例子,好比说在乎外表的人,见使、利使所诱惑驱使的人,他就比较聪明;思惑重的人就比较钝,比较慢,木讷一些。但这两类都是凡情,当然也有中庸一些的人,中庸的人也有,就是这两个表现都不是突出的人也有,大家说平庸也好,中庸也好,这都是凡情所涉。

凡情所涉就是重复轮回。轮回,就是生命的这种廓然的东西少一些,过去叫酱缸文化,你沉浸在一个自我的酱缸中,就会在那个地方斤斤计较。这个廓然呢,中国人有种说法,叫廓然大方,他没有拘在一个地方的那种计较。世尊这种在法界心中的运用,显现他的这种得大自在,并不是说为了表达自我的自在,是为了令一切心,所以佛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揭示,很大方的一个说法,不是“我多聪明,我多愚痴”,他不会在那儿用功夫。那是心灵的一个大自在。

所以经历这个二(见山不是山)的一个实践,得大自在与廓然大方的运用上,有一个实践。见山不是山,透过现象去见它的本质,真正地达到得大自在的一个事实,我们说那个见山不是山,真就休息了,歇心于一切幻相中善用幻相。因为他的自在力就是所谓的用而不染,染而不用,不染的这种广大行为,这种廓然。

我们去了解佛陀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去学习古人的这些善巧啊,我感觉是我们的一个福慧。他不属于某一人,他属于一切生命,属于一切有情,是那么公正的,所以说平等缘起特别不可思议。

第三种(见山是山)有平等的这样一个特质,我们做到做不到先不管,你能心中有一个方便,就有一个心中安乐处。所以说这一二三,有它安乐的特质,这样一个取向。

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呢,我感到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些现象,这些思想,凡情所涉的特质,要了解这些东西。了解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就不是说单单对自我的一个认知,是对整个生命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就有它的独特性。实际佛教真是有它比较精准的一些表述。

诱惑付出的这种使,往往我们被这个使所左右。被这些利使、钝使左右,是很辛苦的事,这一点呢,刚才讲的一二三,大家可以去在日常生活中去梳理一下,去用一下。大概做这么个提示。

很多学佛人都有这经历,但他有模糊的东西,就是一二三这个次序啊,不是那么清晰。模糊:我也有这种感受啊,有时候也有这种歇心的感受啊,有时候也有这种知幻的感受啊,有时也有固执的感受啊。

这个次序、这个清晰度,我们通过这种描述呢,大家能清晰它。不管是利使、钝使的使用,不管使用哪一个多一些,或者说都混淆着用,但慢慢要知道我的心理状态是见山是山,还是见山不是山,还是见山又是山,哪个次序上,那你就好用功一些。就是我们择法。

那你择法,就会清晰精准,要不然你说这个也有相似的感觉,那个也有相似的感觉,拿不准自己的思想状态,就是现行状态,不是太清楚。

对自己的现行状态要有个自觉的了解,这个历程就是所谓的路标,那我该走哪一段路,很容易清晰。有时候我们对自我了解不容易,就是人不自见,很奇特的,像心不自见是一样的。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我们看到的一定是外在的东西,或者说对境,我们自己看见自己的机会不多。

所以第一个就是人不自见的特质,见山是山,就是看到什么取什么,情绪来了是什么就是什么,就是人不自见,这是个特质。

第二个就是通过现象见本质,就是正见的一个完成过程,正见的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运用,一个训练。

第三个,事相的理事达成的一个契合,真正这个正见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

这样,不管我们在哪一个地方,能择法得清晰、准确,效果一定就很好。实际就是拿这当成一个参照——镜子,照镜子。镜子,路标,看这个路标,你知道还有多少公里到哪个地方。

镜子,我们能看清自己的现状,来怎么调整自己。像女性化妆啊,择衣服的颜色啊,头型啊,她要有镜子,要不然看不见自己。通过镜子能看得见。我们修行的历程呢,也要有个镜子。我刚才讲的就是常态的一个镜子。自见,他就能清晰这个地方,清晰一些、能轻松一些、准确一些。不自见,就不知道自己是个啥样子。

我们修学呢,有个参照,这样也是一个方法吧!刚才说的一二三,是个参照。

(三)唤醒本尊的修行

禅师,过去的禅师是直指心性大用,或者是心性的直指者,这样的导师,心性的导师。实际我们日常生活中,禅师的这种风范特别重要,就是我不去那么多事相的纠结,我在心地上直接用功,是比较自尊的一种方式。

过去人都讲自尊,现在中国也在提这个自尊啊,尊重啊。自尊,实际是不被二使奴役、驱役了,这是真正的自尊。说这个人自尊,我端着、我自己多大的一个架子,那不叫自尊,那是骄慢,那和自尊没关系。自尊是一种内心的受用,内心的安乐,这是自尊。自尊的特质,不再被利使、钝使二使所驱役,不被它赶、撵着走了。这样的人是有自尊,内心得安乐,从容,他得到了。

所以说佛教修行,最主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真正地对得起自己了,老子讲的这是一种大道啊,这个道真是对得起自己,令身心安乐、真正的安乐,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这个驱使、驱役呢,是很厉害的,我们讲被境转啊这样的一类说法。有自尊的人呢,的确是从容地去转境,转境就是“见山不是山”的一个方法,他能实践这个方法。

能转境的人是有自尊的人。被境转的人怎么有自尊呢?被这些东西驱使、左右,怎么能说他是一个自尊呢?说不上自尊,我们会奔波于境界的变化、变异。

这个安稳的东西、安乐的东西,这一点能给大家有一个交流,我感到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利使很容易把它淹没,就是你慢慢地被它埋没掉了。要是我们不用,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自尊了,那就苦楚了自己,费了很大的心思去苦楚自己。

佛教这些不可思议的智慧的教诲啊,十分十分地感人,你真能用得上一点一滴,都十分地感人,十分地感人!

要用不上,就是大家想象的东西,跟这都真是背着呢,背向的。欲求其安乐,反而就不安乐,欲求其自尊,反而不得自尊。为什么呢?它就是背道而驰的,背向的。识心背向,跟道业是背向的。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善于观察。人要是真正观察于道业了,他就是对整个生命的一个观察,非自非他,对生命的特质这个整体性有一个责任感,你我他、小团体或者什么的,都变得没有什么意义。

不跟道业背向呢,我们就真正地去用智慧的法则、智慧的教诲,我们才有机会去真正地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真正的光辉。这个内在的安乐是那么的重要,内在的从容是那么的重要。

人真要自问啊。自问,一定要自问,我们究竟要干啥呢?真正自问。过去人有个动作,佛陀在世给比丘说法的时候,尤其是给那些外道的修行者,他都会说“诸位贤友”,就会扪心了。那我们要是不扪心自问,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个自尊上,恰当地用工夫,那我们就会被这个二使左右。要是我们不警觉这一点呢,就会沉浸迷失在这里面,在这个道业上就会背道而驰,那就会越走越远了。

佛陀这个大慈悲心、大智慧心的传递者,我们看他历代的这些弟子们啊,一代一代传送的东西啊,真正是想饶益一切有情,对所有生命的一个公正的供养,或者说一个平等的供养。那这样,跟道业就契合了,就契于道业了。

这个契,约契,那我们就能契合于道业啦。那你越走,你的心智就越明亮,从容、安乐、方便、慈悲,就越来越清晰。因为这是所有生命的本具内涵,所以这是自尊的,是我们每个生命中都具足的东西。任何人也外得不了,只是给我们一个教法的提示、唤醒,所以这是个很公正很公正的东西。

这个地方说本具,就特别的大方,一点点狭隘的东西都用不到的。尤其像在讲净土的时间,重点在于开启众生本具的、心性的内涵,让我们真正地自尊。佛教有个名字,“本尊”,他讲的是本性。性,像这个性隐去了,我们对自性的尊重,对自性的愿望,对自性的安乐住,它把这个性给隐去了,但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能在这个地方,唤醒它的作用。真希望大家能唤醒这样一个东西,那人心自我的这种法的择取,这种安乐住,就会由心而发。这种安乐住是由心而发的,所以自尊一定也是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由内至外的,内外不再分裂的一个事实。

实际这真是最美好的东西!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旦我们把握不好,养成了丧失的习惯,后面真就是颓废了。迷失,二使左右,这一定是丧失了我们美好的生命,生命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我们要让那个觉悟的美好,或者说本具的内涵,真正地发挥出来,在我们生命中,那就是一个美好的相续。上一节课我们讲大美如斯,生命这么美好,我们就会步入觉悟法界的特质,你能感受到这个特质了,那你就会享受这种美好。言语在这个地方实在是,真是很苍白的一个样子。

过去说佛陀菩萨慈悲啊,他们的悲心啊、悲悯啊,实际就是大家拥有这种财富,拥有这种美好的、本具的内涵,我们反而就丧失在二使左右的这样一个业力。他们悲悯的是这个东西,悲悯我们拥有,什么穷人衣里宝珠、明珠是一样的,我们拿着金碗去要饭,这是让人悲悯的,并不是说我们真是很糟糕,不是这样。就是你本来具有这些东西,你没有用,那才可惜,惋惜啊,心痛。

佛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唯一独子一样的看待我们每一个众生,他的悲悯心就出来了。“你本来是我的一个子”,那他所有的财富啊、他的功德啊,都要传播给你,功德善巧都要传播给这一子的。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的话,实际是很重很重的一个悲心。

有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妙法莲华经》的方便品,佛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这样内容,长者子喻是比喻佛与众生的关系。因为我们自己想创造啊那种心,还是比较强,说我们本来具有啊,实际是长者传递给我们,虽然非是外得,但是没有这种印契的召唤,我们没有这个钥匙,打不开这个门,挖掘不出来。
这一点,大家可以尝试着去用这个法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