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课 当下、当机、当行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多人会积攒福报。实际福报在我们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事情的主动运用,就会成为一个福。因为我们可以觉悟任何事情,没有一个不可以觉悟的事情。我们一旦掌握了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行、每一个因缘的这个“机”,就掌握了法界之福,就拥有了法界。这个拥有是本具的开显。这个福报是不可称量的,十分感人。

(一)掌握每一个当下,就掌握了法界之福

我们拿一个话题来谈。当机的问题,也就是机法,过去讲“有法无机,法不成法”,机法。这个机就是一个发动,或者说运用一个状态。我们没有这个“机”,法很难运用。

当下也好,当行也好,或者当机也好,实际重点就在于运用。实际我们每一个现行,都可以作为一个当下,也可以作当机,也可以作为一个当行。这个东西好像说要求十分高一样,实际不是这样的,就是机会就多了。这个机会啊,实际运用机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福报。很多人就会积攒福报。实际福报在我们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可以说都是一个福报。这机会就是个福报。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事情的主动运用,就会成为一个福。

我们在现实中很容易看到,或者说很容易去了解机会。往往人因为放逸、习惯、利害关系、是非的择取呀,人的择取意识,使机会变成不是福报了,这个机会也可能会出现岔路,变成一个业障。这个业障呢,它有被动性,这个被动性就不是机会了,它这个逼迫的东西出来了。这种习惯的择取、习惯的意识,也可以把机会变成(业障)。

这个操作者就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可以把它主动地运用,作为一个福德因缘,就是每一个机会都可以作为福德因缘。当然每个机会也可以变成一个业障,受其逼迫,那这是个被动了。我们来只分析事相的一个内涵,大家可以通过事相内涵的发展状态,我们去择取自己当作、不当作。

这样一个择取意识呢,就是怎么来运用这个机会,怎么择取?佛的教诲让我们把每一个当下呢,使它成为一个福报,实际就是主动地觉悟、运用这每一个事相,觉悟运用。所有的每一个当下,或者说每一个机会,运用得都是主动的、积极的,那就是一个福。这个福,是一个力量,是一个业行产生的积极的作用。祸呢,我们也讲祸,祸事。什么叫祸事呢?业行产生的被动、消极的作用。

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当下,任何一个事情,现行地我们来分析它,来观察它,我们是择祸,还是择福呢?这自己的意识就能主动地运用。我们要是不清晰这个择取,或者说不研习、不熏修,我们就不能去了知、了解。不了知、不了解,人就开始混乱、混沌、混淆。混淆这个祸福,混淆祸与福产生的作用。怎么产生的祸与福呢?这个祸从哪儿来的呢?

什么是当?这个当,说正当、适当、恰当。那正当的时候、恰当的时候、适当的时候呢,这个作为,实际就是主动产生作用,就是个福报。这个福报呢,是法界之福。

以前学佛的时候,最感动的,就是佛陀把法界之福给了我们。以前接触到极乐世界,感觉到的确给了我们一个世界,法界之福,就是把法界的福慧全部给予我们。从哪些地方呢?从当下、当行、当机,给予每一个众生。因为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觉悟。没有一个不可以觉悟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事。所以呢,法界之福,就是十法界正机,这真是不可思议!

在天台教中讲“上上缘”,就是下下生命上上缘。像地狱、饿鬼就有这样的下下生命上上缘,那就有九界缘。你看,这是多大的一个福呢?下下的生命,有上上的缘。这个缘,就是我们每一个时机、每一个因缘的掌握。这是法界之福,这个福报是不可称量的。

许多经典就会记载说,这个人要这样作为呢,其福德不可称量,都会这样讲。但是大家都说这是不是夸张呢?我们一旦掌握了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行、每一个因缘的这个“机”,就掌握了法界之福,就拥有了法界。不是占有,是拥有!这个拥有是什么呢?是本具,本具的开显,这样一个拥有。这个福报是不可称量的,十分感人。我们一旦在这个地方真正地有熏修,有了知,走出了混淆的这种习惯,那我们的福报是不可称量的,不可称量的!因为你知道福报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行,每一个当机,每一个事情,每一个现行。

很多人说我要修福修慧啊,我要积攒福报啊,这种所谓的后得的东西呢,是限量。我们可以观察,大家都可以观察得到,是有限量的。就是我们做再多自身认为福报的事,也是有限量,会被制约着,你染着了这个。

这个法界之福呢,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行,一旦开显出来,是不可称量的,是十分震撼我们的,会震撼每一个生命!你只要认真,我还是说我们尊重这个生命,我们真正地尊重了这个生命,不去制约他,不去苦害他,不去限制他,他就会珍惜这个法界之福。

十法界都是正机,十法界所有的生命都是正机,就是都有这个上上缘,我们都有。因为啥呢?它是本具的,非是外得,不是说上帝赐予我们的。这是佛教与一切不同宗教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本具开显。没有谁赐予我们,谁也贡高不了,谁也下劣不了,只要开显,那同住法位。这个地方呢,法位是同等的。

这个地方就可以升法座,为众生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为什么呢?他有法界之福,有法界这样的拥有,世界有多大,无尽的法界有多大,他的福德就有多大。为什么呢?他知道正机正当了,知道恰当了,知道适当了。在这样的一个当机、当下、当行中呢,能珍惜每一个现行,把每个现行变成福报。因为啥呢?主动地运用这样一个现行的业而产生积极的作用,就会发出这种作用正面的光辉。不是说负面没有了,光中,这黑暗自然就消失了,纯是光明自在。

我们要是了解了这个法界之福呢,人就会珍惜每一个当下,尊重每一个现行,那我们就来真正地开显法界所赐予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或者我们每一个众生所本来具有的这样的权利。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十分地不可思议,十分地不可思议。

因为我们一旦有一天真正地去除了这种混淆,主动地运用了这个福报,就是这个不可限量的福报,那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胸,真就知道什么是觉悟的法界,他们的福慧为什么不可称量,为什么佛法讲一切现成这个事实,而不是让我们去造作有限量的善恶、凡圣、是非的这些作为,让我们去开显如来藏,开显如来藏。

(二)善用自心,珍惜佛赐的每一个现成当下

那这个呢,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我们讲截点,前一段一直讲截点这个话题。因为我们在人生中离不开福慧二法,人呢,想说活得快乐,或者活得自在,活得通达,这个福慧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呢,这个明了啊,明了,善用。我们明了、善用每一个当下,那就真是一个福慧具足的人。那这个乐呢,是真正的安乐,福慧具足。就是思维上、思想上,明了清晰,那作为上呢,具足安乐,它是不可思议的。那就是真正的安乐,不是苦乐参半的东西。

这个真正的福慧呢,在每一个当下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每一个当下,谁来限量呢?所以说是无限。无限风光,真是赖着我们每一个人去浏览,去运用。这是个无限风光之处。当下,是一个无限风光。因为这个本具的开显的福慧的运用呢,每个人都那么具足的,这是一个无限的风光。这个开显呢,就是在运用每一个当下,这样的一个福慧,这是一个真乐。

佛陀出世啊,他的确是悲心所致。心、佛、众生,他讲三无差别呀,这就是三无差别的一个根本的指导。我们很容易沉浸在差别中,所谓的众生相、差别相,大家容易执著于这个相。那这样呢,这个“无限”就被关闭了,这就是“有限”。“无限”就被关闭掉了,所以法界的福德就被我们减损了,被减损了。减损于什么呢?减损于自己的执著上,那我们不能真正地来享用这个无限风光。

实际这个法界福啊,真是佛陀供养一切众生、给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的一个出世情怀;“惠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这句话的真正的情怀所在。佛陀出世,他不与其他的这些先贤、贤圣一如的地方呢,真是他就是来开显众生的这个(本具)。令一切众生,他这个“令”呢,实际就是你本具的一个开启罢了。经典上经常会有“令”这个说法。这个令,这种力量,这种动态的一种内涵,让我们来使用、善用。“令”,这个力量,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一点呢,有这么个提示。因为我每天都遇到一些出家师父啊,居士啊,今天就遇到的比较多,大概有几伙就在谈论一个什么呢?我们以后怎么修行,我们以后怎么办,我们遇到问题怎么办?大概说以后的东西比较多。那我感觉到呢,给大家讲这一节课,就希望大家能珍惜当下。不是负累啊,不是负累,是珍惜它。

珍惜它,我们看重了,它真是心作心是。我们珍惜这当下,当下就真是珍惜。那我们知道这个当下就是法界的福,就是法界的真正的内涵,法界所赐的每一个当下。为什么说“佛所赐”啊?他给予嘛,所给予我们每一个当下,这是现成的一个福报。

现成,我们一般讲佛果,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佛果。佛果,就是现成;现成,是每个人都在面对的。那我们来看重这每一个当下,都是个佛果,都是个现成,我们来运用它,它就成为一个法界的福。

我们很多人会为未来做很多的打算,未来怎样怎样、怎样怎样,但是当下,他根本不问,当下就被藐视过去了。那你当下的心作心是,你藐视这个当下呢,当下就对你不支持,当下就被我们的轻视一带而过。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尝试着用心作心是的这样一个角度,来善用自心。因为心作心是,我们来善用自心,那我们的心作的这个当下,它是现成的,我们就省心;它是佛果,我们就安心、具足心,就会感恩于当下。

容易不容易呢?慢慢地来做,这个,我感觉就是一个善用自心的过程。那我的习惯中就不是感恩的人,那也没问题。你要知道,这真是心啊!心是十法界,你生什么心都正常,它展示的就是十法界的内涵。每个人的心都含有十法界,你展示什么都无所谓,都不重要,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心,能不能善用它、善待它,这是最重要的。你生什么(心),不定跟什么信号联结了,不定你发出个什么习惯,这都没问题的,但我们怎么样觉悟它,怎么运用它,这才是真正的一个现成的不可思议的事实。

“哎呀,我又生了一个不好的念头”,“哎呀,我又做了一个不好的事情”,“我说了不好的话”,这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当觉悟它,不能畏惧它,也不能沉迷其中,也不能放纵它。这样呢,我们就能把福慧真正地运用出来。

实际大家到一起呢,无外乎是引发我们本具的这种福慧的运用,因为的确任何人不比任何人高明,也不比任何人低下,就是那么如实。三无差别,是十分如实的一个内涵,十分地如实!真正地我们觉悟了这个福慧的内涵,我们就不会在这大家都是现成的一个状态中,去造作什么,大家就会如实地、恰当地运用我们每个当下。这样呢,把它化作一个福德。

(三)三无差别的妙用,在每一个现成的当下

习惯性的东西呢,这个所谓的自心习惯,真不可怕。习惯也是现成的,没啥,它现成的就是没有自性。这个东西不可怕。昨天我看到一个小群,他们就在那儿讲,谁的业障重,谁的福报大,谁的智慧高,要么赞要么谤的那种说法,我感觉有点奇特。奇特啥呢?他不知道习惯是现成的东西,没有自性,习惯的幻化、生灭,生灭幻化这种东西。要了解了它的现成性,实际任何习惯的现成性就是无自性的,那我们不怕这个习惯,我们回到现成上就行了。

这个佛果,就是佛所觉悟的东西,佛所亲证的一个事实。它是现成的,它这没有自性也是现成的。那生灭幻化的这些变化的习惯呢,我们要不执著它,它当下就没有什么可以制约你的,没有啥可制约你的。我们利用这个现成,佛果现成,那就是福慧福德。我们这样来看呢,这就是安乐处。过去人讲安乐、安乐、安乐,安乐什么呢?安乐一个真正的处所。

极乐世界啊什么的,都是安乐的。极乐世界把这个法界的福德描述了一遍,就是每一个当下,他讲的就是每一个当下。二十九种庄严,很多人读过,那是个略说,很约简的一个说法,二十九种庄严。那你运用每一个当下,你就知道,原来极乐世界再描述,它也就是每一个当下的一个福慧的运用。那就是极致了,达到了一个极致,生命的极致、安稳的极致、福慧的极致,就是当下。这个是无限,这就是法界,每一个当下就是法界。佛为了说明这个呢,经常会讲“一念三千,三千一念”,经常讲这个,实际就讲的当下的这个正机,法界的一个窗户、一个门,出入的一个自在处。

迷失,很多人也会迷失在当下。迷失在当下,就成为一个业。刚才我们讲的被动的祸,祸、福这个门呢,真是都是自己推开的,都是自己关闭的。过去人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都是我们自己心造,心造。这样,你的心就会得自在。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家可以如实地去了解,去观察。

当然你说我有新的东西,没问题,那是你自身的一个,好比说自己的世界,乃至世界观,都没问题。但你什么观,你出不了这个十法界。我们能不能出十法界?不能出十法界,那佛的教诲特别简洁、现成、真实。那我也能超出十法界,我要编出来一个十一法界,那是你自己的事,没问题的。

像华严境界,过去华严境界讲种子海世界,人心力能不能涉足到?我不知道。因为一小世界中,在声闻四果中,须陀洹,初果中的人呢,知一小世界,初果圣人知一小世界。一个日月轮运转的世界,称为一小世界,一个铁围山、香水海等等。圣人知一小世界,知一小世界的情与无情,就是情器世间。他在这一小世界中得自在,称为圣人。他的确是自在的,这一小世界的任何一个东西制约不了他,他就称为圣人。就是在这一小世界中完全是自在的,任何东西都制约不了他了。所以过去说“得自在”这个话呢,它有内涵的,不光是说一个现象,实际心地、作为、感知都会成为这样一个内容。

那我们要是有自己的世界,要是一个烦恼世界、限量世界,不如到十法界去逛一逛、走一走,去看这个现成的福德,我们来运用运用,就比较大方一些。要不然呢,人就会受一个制约。这个给大家作为一个提示,希望我们能珍惜每一个当下。

珍惜不是个负累,一定不能说,我珍惜这个东西是个负累,或者是个要求。不是,真不是!是自心一旦自在了,这个珍惜就自然地引发出来了。

大家看看这个地方能不能有思维的、作为的一个相互的辅助,或者说相互建立一个照见。经常会接触一些人谈各式各样的话题,争论比较大的,恰恰就是这个现成与当下的问题。

很多人就说,“你证到了吗?”吓唬自己,吓唬别人。“你证到了吗?”就把人吓唬住了。谁都感觉咬舌头了,不敢说了,哦,我证到了吗?“佛是亲证的,称为圣量,你是什么呢,你的现量?是个非量吗?还是比量?”好了,这些名词一说,全部都晕菜了。哎哟,是啊是啊,我肯定是非量啊,我的现量肯定是非量啊,不是圣量啊,是比量啊等等。这个圣量就把人杀掉了,一下子就把你杀掉了,你不敢说了。

在如来藏的教法中呢,就避开了这些东西。他讲的就是三无差别,就是三无差别的妙用,在每一个现成的当下。

很多说法,等等等等,很多说法,很多说法,一个“证到”就会把你吓退啊,百万雄狮都不行。我看到他们在争论,一个人大吼一声,你证到了吗?百万雄狮都不行,都吓退了,吓退啊,百万雄狮。我看人群有争论的时候,就这一句话就能把所有的人吓坏。因为啥呢?他没有闻到这样一个教诲——如来藏的教诲,就是所谓的三无差别的妙用,没有启用。

启用!你不启用就关闭,不启用就关闭。要么就似是而非。那这个呢,就很吓人啊!就是这个问号(“你证到了吗?”)。是啊,理上可以理解,事上你做得到吗?一句话都吓住了。理上可以,我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谈,事上你行吗?这个很吓人,为啥呢?你说这话,私心与利害的关系就出来了,人就害怕了,私心就出来了。

那我们要是知道这些内容就是教言之异,就像百川河流一样,差异大。净土是海,你这个百川之说,那真是各有各的体系、渠道、方向、深浅、大小,但是要是都入海了,那同名为海。实际如来藏性教呢,就是海的教育,不言百川之异,但说海之妙用。这个如来藏教呢,就简单。说百川怎么能没有异呢?说川必有其异,说其大海呢,咸同一味。这个是教之异产生的作用力。

这一点呢,就像我们有很多力量。本具力,现成力量,本具力是一个;神通力是一个。神通力就是个业报之异,人的业报差异很大。我们的这个方法的力量,像净土讲的是本具的力,佛的回施或者业报呢,这里面有佛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神通力)也有佛的力量,这个地方(本具力)是圆现佛力。这(神通力)是不同的对应,叫应化,应化的佛力,是不同的佛力。许多人把这不同方法呢,当成是唯一了,那要讲本具的力量,他就会用不上。

在世间呢,不同的方法的这种教诲,就称为通教,大家是比较接受的,或者说比较容易认同的,世俗的认同。因为是根据大家不同的心理所设置的教法呢,很容易被人接受、认同。这个地方(本具力)呢,特别不容易被认同,但容易开启,所以易行。开启了,就易行。这个难信呢,就是关闭的人呢,难信,用世俗的心就难信,用九界的心就难信。这个是所谓的自力。这个开启啊,就是用佛力开启,佛愿、佛力、佛心能开启我们这样一个如来藏,或者说本具的力量。

这个神通力,变化的力量,易信难行。因为这个差别、不同啊,是十分难行的。这个地方(本具力)呢,难信易行。这个难信,是九界自力,难信。那对九界的支持呢,这是上上缘,这是易行处,就是佛给予嘛。上上缘,难信易行,是它的特质。就是如来藏教十分难信,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力量,根本就信不了。所以呢,菩萨声闻都不能了知,况且我们这个具足烦恼执著的人呢,怎么去信呢?很难信。

但你要是随顺佛呢,这个易,随顺就不一样了。随顺,说随顺得入。净土经论中,经常讲随顺得入、随顺得入,九界所不能涉足。干什么呢?这就是它的易行,易行处,随顺就得入了。那我们用自己的东西,难信。那你要信什么样的方法呢?佛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这(神通力)大家都会信,但它难行,难行。

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去辨识一下。这个辨识是有意义的,令心明了清晰。这个清晰,虽然是识心的一个清晰过程,但它毕竟是需要的。这个清晰的过程是很需要的,实际就是解除我们疑虑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个疑虑很障碍人,你什么也不想去用,有疑虑,什么都是障,是碍。它就障你,碍你,使你不得通畅。那我们为了清除这个障碍,所以要清晰这个。

我们所择取的法则是启发本具力的这样一个佛力,圆现佛亲证功德的一个修法;为众开法藏、开如来藏、广施功德宝的这样一个佛法现成的妙用,无自性的现成妙用;三无差别,这样一个实质的利益与法则的支持。它没有太多的道理,就是方法不一样。这个不是道理,本具不是道理。说你具有觉性,这跟道理没关系。这不是道理。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它这个状态是这样子。你看你怎么来认识它。这个清晰过程,去除混淆——就是所谓的障碍、疑虑,清晰这样一些内容。

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理上说通了,事上谁能做到?”因为人有私心啊、害怕啊、面子啊,或者有自己的业力啊,这样一说,把你就推到自己的业力上去了。这句话特别容易得到社会共鸣,我说百万雄狮都不行。因为人有私心,被推到业力中呢,只有业力的感觉了,没有法则的妙用了,没有正见的功德了,没有现成的这种真实的安乐见,清泰国土丢失了。

(四)现成妙用,让生命轻安喜悦

这是一个课题。我们能把这个课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呢,的确我感到是我们认识世界、运用世界,认识生命、运用生命的十分有益于大家的一个事情。

过去的人说机不可失,我感到这个是事实。时不再来,我不认为是事实。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机会,怎么会不再来呢?天天来。关键是我们真是机不可失。失去了,你丢福了,你丢失的是福、福报,你丢失了这个东西。当下你丢失了这个,可惜,其他倒不可惜。因为啥呢?每一个当下都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不相信,失了,还可以再来,但是我感觉你丢失了这个现成妙用,我们当下把它丢失了。苦了半天,走了很多弯路,才去体验这样一个福报,或者运用这样一个生命于当下,让人有一种不足的感受。那怎么来具足地运用呢?那就是机不可失。把每一个当下,当行起来,珍惜每一个机会,机不可失。

今天读了智者大师《妙法莲华经》的一个疏抄,讲十法界的机,讲得十分的复杂。从十法界,然后说三世……太多的数字了。我感觉到跟大家约简地来提示提示,是一个特别欢喜的事情。

机会,机会很重要,我们每个人的机会都很重要。实际不是在这儿重要,是在每一个地方都很重要。我们能了解整个世间与生命,它的这种现成妙用,人真是会得到一个极大的轻安。极大的轻安。这里面容易引发喜悦,喜悦容易引发三昧。它容易引发,不见得你能成不成,不管它了,但是它容易引发。三昧力容易引发诸殊胜慧。这些殊胜慧呢,不是我们这世间的智慧。

过去说由定生慧,那这个呢,引发你的轻安、喜悦,引发三昧力,很容易产生殊胜的智慧,就是超越世俗的智慧。这个殊胜智慧是不限量的智慧,不受限制的一个智慧。我们世俗的聪明、世俗的东西、世俗的智慧呢,没问题啊。世俗的慧,限量。你不管怎么的,它会有限量,它会限制着。那这个(殊胜智慧),不限量的。

我们要了解世间与生命的这种现成妙用,人就会获得轻安、喜悦,然后(得到)诸三昧力,就是等持力。三昧力,就称为诸等持力,就是对等安乐,对等安乐。我们现在人的心,容易不对等,容易失衡、偏颇,他就得不到三昧力、等持力。实际三昧力、等持力,也称为安乐,真正的安乐处,自在与安乐的一个融汇。

感觉到自己不足、他人不足,或者说由自己的习惯引发不足;或者说我要再造个什么东西,就是造作个什么东西,造作,或者说奇特,或者别异于。那这个东西呢,没问题的,(但)这个东西就有负累的副效应。这个负累效应,就是我执产生啊。这个执,它就是一个效应,我执产生了,我执的一个坚固。我们会守护“我”,就会坚固这个东西,那就有负效应。这些东西是限量的。这个地方呢,它产生不了轻安、喜悦、三昧力。

你看世俗的人为什么会累呢?他会落在这个地方,那就是我执坚固,就是我大、慢,我强,他就会负累,沉重的负累。那这个地方呢,会制约,制约我们的生命。这个是通常的作为。但这(现成妙用)呢,会让生命轻安、喜悦,受诸等持之乐,等持之乐。

过去有个宝掌菩萨,有这样一个和尚,他1200岁。有人问,你为什么活这么大呢?他说,常于等持中。他的生命呢,不费力量,不费力,他就活了那么大的年龄,因为啥呢?他不累。

像我这样,我感觉30岁就该死了,因为啥?太累了!没有出家之前,我感觉我35岁一定是个极限。因为每一天都很负累很负累。累,很负累。每天晚上经常三点回家,忙忙,忙到三点,哎呀,很早又该起来,去工作了。忙啊,累啊,负累啊!没有那种喜悦。那时候就开始问,人生意义是什么呢?这样这样,干啥呢?就是太苦了,负累!感觉真没有价值,天天忙叨什么呢?

为什么遇到佛法会生起感恩与喜悦呢?的确给你带来了轻安与喜悦,的确去除了,把这样一个苦的效应,起码说开始减少一些。慢慢地,你能认识它了,认识这种不必要的辛苦。你认为这东西不必要,慢慢地就改变了,改变了这样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苦的习惯。实际这个我执啊,很痛苦的。

人生中求自我完美的,所有的人的这个自我完美,我感觉这真是人心。人心完美,有真爱!有的人问了,有没有真爱?世上啊完美?我说,有,在佛国呢。你不觉悟,真就没有,真没有。在等持中,才能找得到完美;我们世俗的东西,真找不到这个完美。

很多人真苦苦地觅寻呢,包括我。我以前真是在这个地方用了很多年苦处,我完整的意识,起码说有六年,完整的六年,就在这个地方纠结,纠缠不清,苦不堪言。真是有这一段苦,我才看到,很多人一纠结这,我感觉到何必呢?哎呀,因为太没意思了,最后就是个累啊,就是苦累的效应,深有感触主要是。

那遇到佛法呢,尤其遇到这个净土教法,十分冲击我,说句实话,十分冲击我。因为以前我们造作啊,一定要是个什么样子啊,跟别人不太一样啊,有一个特异的东西啊,似乎心中都装着这些东西,这样可能就能完美自己,能真正得到生命的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这样的认识,真是苦。

我认为我真就是35岁肯定死了。因为啥呢?熬不到那个时候,太受熬煎。因为遇到佛法了,就过了这个难,这个难点。我认为这个点该死了,那就是个祸,折夭了嘛。所以我感觉现在活一天,都是觉悟所赐,我的生命是觉悟所赐。没有觉悟,早死了,是觉悟所赐。因为啥?太苦了。心中起码有这个东西,想完善自己,想这样这样啊,这样那样啊,艰苦奋斗啊!

为啥谁一说努力,我就会受不了呢?努力过,奋斗过,但就是苦!就是很辛苦。但是现在呢,我感觉生命真是觉悟所赐,生命的延长是觉悟赐予的,没有觉悟,这生命就会太苦了!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叹,我认为我的生命真是觉悟所赐。

啥意思?啥意思?每天都念叨“啥意思?”天天这么勤苦,什么意思呢?为啥呢?

实际我感觉我有这个过程啊,乃至说我这个舍戒啊什么,的确是为了报答这个恩!报答这样一个恩,就是世俗的恩。世俗的恩德很浩瀚,世俗的恩德就是苦。真是世俗给我了极大的一个恩惠,就是苦。我身上所有受的苦啊,我感觉呢,真是这个苦啊,真不堪言说,没法说。这就是我的福报,这就真是对我的恩惠。

因为啥呢?引发了我对觉悟的向往,对这个心的新生的向往。要没有这个不堪言的苦,根本引发不了。大家就世俗生活吧,有啥不可以呢?真是为了报这个恩,我感觉怎么来报这个恩呢?我再还到世俗中,我再也不受这个苦了,一点点都不放逸,我感到我该干啥活干啥活,但是呢,现成的这种佛的赐予,这种觉悟的赐予,令我的确是感动,时刻感动着我。就是这个生命,有推动它的意义与价值,要不然,真就是苦不堪言。我回忆,真是忍受不了。

要是没有这个觉悟所赐,早已终结,肯定早已终结,一定终结它,结束。最多35岁,肯定结束。我自己那时候给自己心理概念,一定结束它,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为啥呢?苦的内容特别多,最重要的就是奋斗,最重要的就是负累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我执、我慢,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完美,追求所谓的真实,追求世俗的真实,或者所谓的世俗的真理等等,把自己苦不堪言。

这是一个自我汇报。因为大家有这么个缘,我感觉拿自己的人生解剖供养大家,也没有啥。

怎么来感恩这个世俗呢?真是你要受惠于它,就是这个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对你的推动,对我生命的推动,使我真正地了解了现成的殊胜,与生命的世间的价值,真正在这个不限量中认识这个限量,你会感动。世俗是个限量。我世俗的恩惠绝对是苦,没有任何东西。生命的成长中啊,什么作为中啊,用一个苦字,表达得最充分,最充分。我感觉这是个恩惠,这个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现在呢,大部分人还在世俗中生活,我们能不能去觉悟它呢?你说我世俗很好,没问题,那你就再坚持一段吧,不好的时候,再觉悟,没问题。

有的人认为很好,都没问题,但我感觉总有一天,我们会感觉,觉悟是最重要的事情,觉悟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可能也需要,但觉悟是那么重要!我的生命里,要是把“觉悟”二字扒掉了,我的生命我感觉到马上就扔到垃圾里,或者是扔到三恶道去,没有地方去。现在要不是觉悟,真是下三恶道,是必去。那个时间我感觉,就是个苦处,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怨恨,还好,还有一个积极进取的机会,就是这些苦的一个推动,还有进取的机会,还有觉悟的学习的这样一个胜缘。

也可能我这个以点带面啊,我把世俗都统称这么样,实际世俗真是有有福德的人。有福德的人,但是他总是有限量。这个限量,我们不能不承认,限量,是谁都没有办法的,这个是谁都没办法的。三界之中,限量啊。这一点呢,我感觉可以确定地说,这个限量,也是个苦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