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师:阿弥陀佛,师父,我有个问题请教师父。师父开示,就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初夜,出家人应该是在经行念佛;中夜,在休息;后夜,是起床。我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是相反的,比如说我初夜可能是经行,到中夜我还在经行,到后夜以后我才可能会去休息。想请问师父,这种方式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以前我没有疑惑,但是听师父讲了以后,我不知道我这方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慈师:嗯,这是很具体的事情。佛讲的这个方法是对比丘,对过去托钵的比丘的一个讲法。就像我早期接触到佛教僧人的时间呢,师父们的要求也是这样子的,说在十二点以前要去经行啊,能读会经典读会经典啊,但绝对不能睡觉。十二点准时睡觉,两点钟准时起床,然后就该做啥做啥去了。
因为过去的寺院一般三点钟,板就打起来了。过去的出家师父呢,我们中国汉地的出家师父呢,两点钟起床就有点活动,像五段锦呀什么,会做点身体活动,或者说出去,去经行经行,走走路,然后就去准备好,就上殿了,钟鼓板一打就上殿了。就是没有人去赖床的,很少这样的人。
你说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很多年轻人做不到。我遇到师父那个时候,看到我周边的一些师兄弟,很多人也做不到,就是说十二点才睡觉,两点钟就起床。两点钟起床都是逼着起来的,晚上十二点睡,都是白天找个空就去睡觉去了。但师父的要求,过去的要求,是十二点以前,白天是绝对不准睡觉的,十二点以前绝对不准睡觉的。不准睡觉,就是你做事也好,打坐也好,你诵经也好,你干啥也好,不准你睡觉。他的目的,就是让你在这两小时中能深睡,就是十二点到两点能深睡。深睡了,准时起床,你慢慢地做一些活动啊什么,准备好了,上殿,你有精神了,然后这一天就有充分的精力。那两个小时为什么能有充分的精力呢?他运用得得当。
所以初夜、中夜啊,像现在的人说十点到十二点,或者到两点,休息几个小时,或者说休息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两个小时的都有,这个因人而异的。现在不敢这样要求了,现在能随着这个钟鼓板,打钟鼓了,该休息了休息,打钟板了,该起床的起床,就可以了,能随着这样一个正常要求,就可以。
因为我们中国的僧人是集体生活的一个团体。像在南传过去呢,他就是除了诵戒、受戒、忏悔一些特定的日子,布萨的日子到一起,其他的时间都是自己的,随着自己的和尚、依止的师父去修学的,他也不是完全都一样。
因为修学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不能去一个模子打下来。大家都一样的作为,那成什么东西了?根据不同的体力、精力、身份,有的是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有的是比丘尼、比丘,他不同的身份。有的是和尚,有的是可以给人作依止的出家师父,有的人是可以来教授他人的教授。有的人就是平常的一个不通达,对本部的法则还不了解的人,那就要依止。不知道你啥身份,但是有一点点,修学佛法呢,一定要看自己的身份角度,很重要。你说修学还有角度吗?修学怎么没有角度,修学一定有角度的!
那要是我念佛呢,都用念佛这个法门来平衡,那就简单一些。但要在寺院里呢,寺院里还有寺院的角度,像出家师父有出家师父的担当。大家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维护这个道场,维护这个团体,本身就是在修法。
那念佛呢,当然中心呢,大家都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念佛,这个是没问题的,实际这个是任何时间、任何人都挡不住的一个善巧。但我们在社会上的身份呢,有时候就不得不去认同它。你不认同它,你不去在安心的情况下去认同这个身份,这个社会整个就乱了,那这个简直就是一团糟。所以说你的什么身份,你是个什么角度,你在这个寺院是个什么角度,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角度(调整)。一般的清众啊,或者一般的居士啊,就根据钟鼓板,常住安排去上殿、去劳作,就好了。
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回答了。
某师:其实我个人喜欢经行,不管说是在中夜休息,还是在后夜休息,只要休息够了就可以,就没有问题,对不对,师父?
慈师:你要是不扰乱常住的情况下,你自己调整,对吧?你要在寺庙里,不扰乱常住的情况下,你自我调整。你要是在家里没人管哪,你要是在寺院里,不扰乱常住的次序了,你可以自我调整。这可以自我调整的。佛法没有一个定格式,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法。
刚才这个菩萨提这个问题就很具体,具体到自己的问题了,就比较好谈,焦点性比较准确。
好,继续。
弟子甲:师父,我也有个具体的问题。北京一月份疫情以后都不能走动了,我在家就是念念咒什么的,每一天的动作很规律,每天就只能做这点事,吃饭、睡觉、念念咒,动作很简单,等于是这半年吧。最近北京解封了,又可以走动了,突然间发现我的这个色身,气力就明显不如以前了。想请教下师父,这个怎么调整呢,用什么方式调整?再一个就是说,比如这个长时间的静,这个动和静是不是应该有一些什么比例啊?这方面请师父具体指导指导。
慈师:以前我讲过那一节课,身心调整那节课,你听过没有?
弟子甲:我听了。
慈师:身体健康的那几种条件,你给我讲一讲,那五个条件。
弟子甲:第一个就是那个,第二个是水,饮食,合理的运动,然后是忏悔。头一个是什么来着?
慈师:空气啊,氧气啊,空间啊。
弟子甲:对,氧气,氧气。我现在就老觉得不像以前的那种力量……
慈师:那你知道健康是五个组成的,你的活动够不够?
弟子甲:活动不够啊。
慈师:活动不够,那你就活动嘛,对吧。哪个不够,就找哪个!好比说我们的思维清晰了,体质下降了,那你是活动少了。这个体力活动啊,你看它第一个成分就是空间、氧气,空气对人很重要,氧气对人很重要,对吧?气力气力,没有气,就没有力,那你就去调整调整自己的气力呗。呼吸啊,调整呼吸是很好的方法,你可以找一找某居士,练一练他那个散打呗。
弟子甲:您的意思就是把运动量给它增加了,就ok了。
慈师:对,你要训练气力嘛,你可以用击打训练气力,可以用闭气的方法,或者用调整呼吸的方法,也可以用练硬气功的方法,也可以用练气的方法,这方法太多了。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气,氧气、空气,空间,对人的重要性,对吧?你要知道这个东西,跟活动,跟你适当地摄入水,饮食要简单。怎么去学会忏悔,人忏悔,身心会柔软的,人柔软就有力气,人过分僵硬的身体,没有真正的力气。不行了。去练练瑜伽。劈劈腿,对吧!
弟子乙:师父,我是属于可能习惯了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呢,我要权衡好这件事我是否能坚持下去。在实践法则的时候呢,如果我要想让这件事情相续下去的时候,我会有业力掺杂在里面,就是自利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说我现在拜忏,我拜忏的时候呢,我就想到另外一个方面,我还能锻炼身体。我在拜忏的时候,又能锻炼身体,可能这件事是激励我相续下去的动力。但我觉得如果这样做,我是不是不纯粹?这是我比较迷惑的地方。就是说我随顺佛愿,或者说,其实我也是真心在拜忏,但是我也有业力的东西在里面。
慈师:刚才不是某居士说他这个身体没有力气嘛,我说他缺乏运动,对吧?那你拜忏,这个忏悔本身就有利于健康嘛,你不需要额外地再求健康了,对不对?忏悔本身就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弟子乙:那也就是说,我就算掺杂着这些东西……
慈师:不是,你掺杂这些东西,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妄想,增加了一个负担,达不到它有效的效果罢了。本来忏悔,就是健康最重要的一个托底的因素。那你现在拜忏呢,你还再求健康干什么呢?
弟子乙:我是把那个锻炼身体,就是说因为这半年的时间就是没这么运动。
慈师:没问题,锻炼身体就是身心健康嘛,锻炼身体不是身体健康吗?锻炼身体还是为了什么呢,还有另外的一个什么说法吗?
弟子乙:那不能算我这有自利的东西在里面吧?因为我怕我在做这些事,好像有不纯粹的东西了。
慈师:拜忏本身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身心健康不算私心。
弟子乙:明白了,那我心里就干净了。要不我会觉得心里不干净。
慈师:人就是疑惑心修法嘛,对吧?疑惑心就是毒素,就是烦恼嘛。修学佛法一定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烦恼心结,解决自己的生死执著,一定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不是说去增加学问。这一点呢,大家逐渐地要清晰这一点,那你就没有畏惧了,那我们就善于请教,善于交流,善于解决问题了。
——慈法法师2020年7月10日斐济课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