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师:好,时间差不多了。现在网络聊天还是比较多的嘛,大家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网络聊天。可能有时候人一严肃,一当真啊,这个交流的作用就不够松弛。这十五分钟就随意说一说,尽量放放松说,就行了。
某师:阿弥陀佛,师父您好!最近感觉到大家在提问上面,都有一种畏惧吧,不知道怎么样来提问。其实弟子和大家这种感受应该差不多,都是特别期待能够听到师父的开示,但是,提问,怕又不合适,不提问呢,又怕听不到师父的开示,就是不知道怎么在心中找到自己内心的问题,来调整啊,还是怎么样。
慈师:要是想真正地发问,读一读《楞伽经》。《楞伽经》,专门就是这个大慧菩萨,说现在人怎么不能如理启教呢,现在怎么缺失如理启教的人呢?世尊在世的时候,已经开始逐渐缺失如理启教的人。就是这个话题对大家是有益的,方向是明确的,让大家能明确这个话题,解决凡夫有情或者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的真正的烦恼生死问题的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理启教。
应该读一读《楞伽经》,大慧菩萨就有这样的一个发问,大家可以去查一查。世尊就特别赞叹大慧菩萨如理启教的这样一个智慧。在这上面,大慧说:“我可能问了,有时候不能真正有益于听众,或者天下有情,以后是不是就少启教,或者少提问题啊?”世尊说:“不,一定要有启教者,一定要有如理启教者。”有问有答的这样一个状态呢,乃能引发世间人对善、对善法、实践善法的认知。若是没有启教与施教的这两种传递,那世间的善法亦会灭尽。
大家要是有时间了,可以读一读《楞伽经》。现在读经很方便嘛,在网络上一扒就出来,有的还有电子书的《大藏经》啊什么的,很容易扒出来。读一读《楞伽经》。
提问题,得当不得当呢,实际就是我们思考没有思考过。再不得当的话题,思考过,你就会有一个角度来表达。你说我是站在某一个角度说的,或者我从心里观察过了。啥叫不得当啊?就是把一个东西生硬地搬过来,根本自己就没有思考,不加思考地去表达一个自己都不思考的问题,让别人去思考,这是很生硬的一个状态。
实际呢我们要提问题,首先自己的问题我自己思考过、解答过,找不到解答的答案了,我去请教于他人,它是有意义的,有一种需要的状态。我就制造一个问题,或者说我遇到一个问题,我就放在那儿,等着别人回答。那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并不是自己一种真正渴望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所以说呢,学佛一定是解决自己的生死烦恼问题的,不是说我搬一个问题怎样。这不是要求,这根本不是要求,这就是我来学佛的一个目的,我不是学知识来了,我是要解决我的问题与烦恼的。这个问题给我带来了烦恼,我要解决它。这个问题给我造成了烦恼,使我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觉、不得解脱,我来学习佛法来了,我是要解决问题,解决烦恼的。你要有这样一个心愿,你问问题,你有什么担心畏惧的呢?怎么还会有对错呢?我问问题,还会有对,还有错,这个是不可能的。我要解决我的问题,怎么会有错呢,有什么对呢,那是恰当的,是有意义的,就是如理启教了,或者如理的一个交流。
我就拿一个名词,无意义的名词,自己也不愿意理解,也没有想理解,或者说,自己想理解,就让别人去答,自己连什么样的一个……就是回答了,理解了,也没有啥意义。那这样的人呢,学习佛法对自己没有支持,不会感觉到佛法给我们有恩惠,滋养我们的身心,你得不到佛法对你身心的滋养。佛法之所以对我们身心的滋养,就是真正解决了障碍我们的问题——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无明业力制约,打开了心结。
所以说,我们在提问题的时候,本身提问题之前就是在学习,我说在反思,在反观,在反省。我真正有个反思的过程,我就从内心中去观察、了解这个事情的方方面面,从究竟意义上,现行意义上,长的意义上,短的意义上,深浅的意义上,去思惟观察它,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了,那我们就觉醒了。因为反思,反观,觉醒,那就是反省了,那我们就真正地能醒悟,觉悟这个世间,觉悟问题。
那大家学佛,为什么学佛还会有畏惧呢?实际就因为自我,自我不能如理地思惟、如理地观察,这样的,多背背《心经》啊,多读读《心经》还是有意义的。
佛法真不能外寻,外寻看到什么呢?生烦恼了,要不从内心中去解决,就永远解决不了!你看现在我们佛法团体中,埋怨的多,责怪的多,找别人麻烦的多,为什么就不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没有反思、反观,没有反省!没有啥问题,就是没事找事,那就是制造烦恼,何必呢!这样的人交往,意义是啥呢,就是徒增烦恼。
那要是说我们是真正学佛的,没问题我一定不制造问题,有问题了,我一定是面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路走去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法则解决问题,学习法则解决问题,那不是一路光明吗,那不是金光大道吗?没事找事,没事找事,恶心自己,恶心别人,你说学佛怎么学下去呢?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混乱,给别人制造很多障碍,怎么能学下去呢?
为什么说“学佛,啊,我学佛没有受益,佛法对我也没有意义”,没有意义,你就学其他外道去嘛,对不对?那学佛干什么呢?
佛法就是要解决我们的烦恼、心结、生死障碍!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其他的。为了其他,有其他的环境,对不对?有世俗,有世俗环境;有其他宗教,有其他宗教的环境;有斗争,有斗争的场所,那就到拳击场去,去斗去,对吧?所以说我们学佛啊,要做一个态度,要有一个态度的时间,我们自身就会清晰它。
——慈法法师2020年7月10日斐济课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