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点眼

 

电子文稿下载:Word文稿下载

第一篇:佛恩何处,报恩何在

如法修持

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是如法的修持!为什么说累?就是违法地操作自己的生命,以恶法来逼迫自己,带来了苦、困、难、障,这都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东西。

安乐行

安乐行是什么?按照正行来说,就是苦难之时袒其自性,即袒露自性之刹那生起的喜悦。就在苦的时候袒其自性,这种乐才是不可思议的乐!好比说感到这个件事本来很好,它就没有什么了。人基本上是这个状态,称为业相续状态。但你在极苦之处,突然把它本质揭开了,会生起大乐!这个乐是大乐,就是苦处有乐。一般我们在乐处才会有乐,不知这个难处、障处、危险处,就是业缘泛起处,在袒露它本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乐!佛法恰恰用在这个地方!把所有的难缘、障缘解决于当下,这是真正的佛法利益,不是在这个苦之外再找一个乐。

忏悔是一种放下的安乐

现在人犯错误了,就包藏、隐蔽,害怕、畏惧,不敢面对。若面对了,忏悔得安乐。忏悔实际是一种放下的安乐,但透其本质,了其实相,得究竟安乐。因为业一来,你就把它解决了,在这个地方得究竟方便。什么事情来了都可以得方便,不然我们不得方便。

法印即方便

实际法印就是方便,是究竟方便。不像守株待兔的人突然碰到一只死兔子,就认为在这个地方可以得到兔子,结果怎么守,兔子也不来!为什么?它是偶发性的。有人碰到一个利益,也是偶发性的。一旦掌握了法印,会时常欢喜,清净安乐——你是主动的!

明发心真安心大安乐

在学佛的基础因缘上,要安心。要知道发心,要知道本心,明确本心,究竟于本心。我们在这个地方要不断地实践,这是最初因缘。人一旦安心了,就会面对世间;面对世间时候看自己是真安心还是假安心。这时候的业种、业相,不是你个人的单一业相,是正报的相续了。业报相续,无始以来的业种一时泛起,面对事相若能如实解决,这时候得真实安心,就是相应安心,就是理事一如安心!

开始我们只能在事相解处安心,说:哎呀,我理解了,烦恼来了我不要染著;对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1]]认知了。但到事上不见得能行。所以在事上要不断地锤打、锤打……然后理事并举,一时契入。契入是真实利益!

但此处尚不究竟,何以故?还有理,还有事,理事二种对待;尚有观照二法,有观有照,观照为碍;此时不能得究竟欢喜,即没有断烦恼。若人一时对待消融,诸法无所得,无智亦无得,无有对待故,一切法秉然于光明藏中,连“无对待”都没了,这时得大安乐!此时不只是真实安乐,是大安乐!以大安乐故,能利益世间,无所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一路走出!在这个地方利益众生。

你们开始能把心安下来就不错了!先要把心安下来,先要解悟,然后在事上锤打自己。你先要经过道理,先要有个发心,先要有心地的参照。如果这个都没有,你怎么行法?都是造业去了你知道吗?什么业?烦恼的积累!

这个地方要看好,再把对待问题解决。知如法不如法,事事知其本性,袒其本性,念念回归——这还是有觉有照,觉照之时不得究竟方便,一时观照安乐,但是观照也为碍,安乐之时也为障碍,不得究竟安乐,不能断除烦恼。这个地方已经能伏烦恼,烦恼来了马上知道它的本性是什么,马上能回归到它的本性中。这是很重要的修持。

净土法门咸同趣入,一时解脱

净土一法不是这样修持。净土是怎样?泯除对待,一时回入光明藏,清净安住,无所对待!你们若用不上,就慢慢爬吧!爬什么?读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其实净土教言最深刻了!九法界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平等缘起,一时回入,没有对待。无对待的法则就是一时断除烦恼!何以故?无始以来的善恶无记一时消融,归入弥陀无碍光明。

这么大的福报你不要,没有对待的法则你不要,就是小心眼、小胆量,总想搞点小名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那就慢慢来,不能一次性抉择啊!

平等智中得大安乐,断除烦恼!以弥陀无碍光明故,断除现前烦恼,即善恶无记一时消融,凡圣一时消融,归入光明,得以自在力;光明亦不可染,得以究竟寂灭。这个地方是断烦恼方便,连伏它都不伏了!伏的时候还有这个东西,还有对待。对待消融,心智荡然,得三种清净心中的乐清净心[[2]]

菩萨们啊!我讲了这么多年就讲这一句话:咸同趣入,一时解脱!但是人们不要,说我有烦恼、我业障很重、我做了多少善事、这个善知识多好、那个善知识多坏、这个寺庙怎么样……心总是对待、择取,不能安乐。本来是一身轻之人、利益世间之人,结果奔波于自己的取舍中,沉沦于六道,辜负了弥陀啊!本来我们应该利益世间了,没事了,结果还在忙着自己的善恶无记业缘,辜负了弥陀!修这修那……你修三年以后再回头,再来听无修为之法、非因果之法、出生死当下成就之法!

弥陀教言本来是这样: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得生彼国——平等一味,入莲池海会。口业称赞阿弥陀佛平等光、智慧光、不思议光,乃至无尽光明一时涌入自己心中。何以故?心智荡然啊!什么荡然?无所挂碍,无所对待!你还有什么烦恼?还有什么凡圣?还有什么高低?还有什么人我?只是赞佛功德,欢喜踊跃,不能自制。所以心常发愿,愿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大安乐。可惜了阿弥陀佛哟,这样一个珍宝教言被我们踩在脚底下当土了,但当土也给你带来安稳了。

你一对比,就知道弥陀教言甚深不可思议之所在了。平等缘起,光明缘起,也就是如来藏缘起,不可思议就在这儿!就是断烦恼于当下!出生死于当下!横断横出,不假第二方便。这不是胡说的,是真实不可思议!历代祖师讲善哉!稀有啊!净土了义之了义啊!径中之径啊!圆顿中之极圆顿啊!不可思议,横断生死!人不知道这一点,以为是夸大其词,认为说自己的法门就夸赞——根本不是这样!这是如实之教,如实之说,如实的法则,如实的利益。

为何用不上力

有人认为弥陀教言在事上用不上力,就不以为真,又回到世俗的善恶、是非、对待、得失、人我、凡圣中徘徊去了。这是我们的习惯。比如别人说我恶,你说我恶就恶呗,心智不动摇;比如别人说我善,你说我善就善呗,心智不动摇。用什么力?就是在现实面前,你是不是这样做!

往生论中有五念门与五种果门。念门是什么?心念一至,即用此法。你用它就用上力了,你不用它就用不上力。不是你用不上力,是你没有用过!我们平时不用,因缘一来,就寻找其他东西了。你用的时候就知道了,经常用,用久了就方便了。此处若不在事事处处串习,人多生畏惧,说用不上力。在每个事情上都要这样串习、串习……要不然人很假。什么假?遇法不知妙用,就是假!

狮子搏鹿

果门更简单,直接回入——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游戏神通,至教化地。面对烦恼如狮子搏鹿,游戏自在[[3]]。什么是狮子搏鹿?烦恼来了,抛抛它,让它继续跑,再抛抛它,还在跑,再抛抛它,跟烦恼逗着玩,如此而已,而不是被烦恼困扰或缠缚。鹿虽然很能跳跃,但狮子是久蓄待发,一扑就把鹿扑倒了;鹿挣扎,狮子也不咬死它,让它跑,然后又扑上去……鹿难逃狮子的大力与速度,它逃不出去。

我们运用法则纯熟时候,烦恼业习来了,像鹿一样,不过是狮子之食、狮子游戏之物,而非危害之物了。鹿肯定是狮子口中之食!烦恼业障在佛法面前,亦是滋养佛法的食物,亦是其威德表现之处。这就是现在学佛人转不过弯的地方,认为我这么大的烦恼呀!我说太了不起了,烦恼大刚好有好的法则来对治它。你真试一试嘛!关键是不是在用法则?这是最大问题!你要是用自己的想法、业习,肯定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永远没有尽头,徘徊去了。

依法行心即清净心

人念佛,主要是心中无事,三种清净心主要是无事。清净之法,即是平等清净、无染清净、安清净、乐清净。过去讲一百二十种清净心,清净心是什么?依法行心。不依法行,我们的心没法清净。你再伪装它、再设置它,总不清净;你若依法行,它不清净也得清净!

我们有这个基础再来看净土教言的机制,就知道它的不可思议了。

 

 

 识烦恼
伏烦恼断烦恼究竟无烦恼

我们从识烦恼、伏烦恼、断烦恼、究竟无烦恼上来看这个法则。

一般的法则是先让你认取烦恼,就是知苦、知乐,先知因果。知苦知乐之后能伏烦恼。因为一般人会舍诸恶,恶为苦源故;行诸善,善为诸乐之源故。所以心智调柔,入于止观二法。

止观是什么?知应作处,作者;不应作处,止者。从凡夫地入菩萨地,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菩萨得以伏烦恼。烦恼现前之时依法伏观,即是止观二法,令心智安乐,出生种种功德。这个乐是什么?依因果法则而现。

暂伏烦恼,还不能断,称为贤位菩萨。贤是什么?于应作处决定作,于不应作处决定不作。这样的人一定是贤善之辈,在世上受人拥戴,受人爱乐。何以故?贤善之人心智调柔故,称为菩萨。

一到地上菩萨,断除烦恼。无所对待,如指标月,观于诸法,对待消融。见月故,而消融指的作用,为什么?见月了,月之本体照明世间,必无对待。千江有水千江月,相应之法,无取无舍,这是断烦恼方便。知道所有烦恼不过是心的折射,实无对待。所以一时心境一如,得究竟解脱。

净土教言一下手就是断烦恼!所谓九界众生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光明普照,照耀之处莫不解脱,一味真实。你念一念一切众生咸得往生,本来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一切众生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中,咸得消融自己的善恶无记业,一味地平等与安乐,就是清净平等、无染平等、无对待平等、真实平等。这个地方下手处极高!为什么?果地觉故,下手就高。

净土教法直接从光明下手

佛果有两种妙用,一是寂灭为乐的真实功德之用,寂灭海中游历自在,庄严国土游历其中,自在抉择。此寂灭之乐,就是在一切众生的业相处无染无著,游历自在。在教言中称为息用,即一切造作已经停止,无用功自然现前,不假劳作,不假对待。这是佛果的一种受用。

但众生在这个地方会迷失,怎么办?所以光明趣入。光明远超于神通。你看戒定慧中的慧:有定力与通力,二力合并为慧力;慧力抉择于光明之力,也就是二力抉择于光明力。光明力能消融善恶、是非与无记,一时回入大光明自在藏,你就得自在了!他的下手处就是光明。

阿弥陀经中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无量寿经中说:“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无尽的光明!十二光明名号实际是假设之号,就是一切光明一时涌出,普照十方,令一切有情入大光明藏,入无量光佛刹,得见心智。这是本源心智所照,心智光明与弥陀光明一时相应而得究竟解脱!

这时你再读如来随顺觉性,圆觉经中讲:“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一切对待一时消融,这是消融之法。

印契与消融,果地回施令人心智一时安住。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互彻互照。就是我们举心动念之时像佛的果地觉一样,佛的果地觉映彻我们的因心,因果相映,一时趣入无上菩提。趣入——我们的心不可得,佛心也不可得,众生心无色相,诸佛心也无色相,所以运用大悲大智的心你就得大悲大智,运用世间种种心你就得种种报、种种果。

这个教言是直接从光明下手。若不从光明下手,就从寂灭下手。但说寂灭,众生不知道怎么回事,难以审视,难以起用。所以以光明趣入,平等趣入,清净趣入,令人解脱。


们在这个地方要不断地思维、对比。教法有很多,藏通别[[4]]你依什么教就依什么趣入,就得什么利益。趣入很重要!

阿弥陀经中讲:“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很多人把这句话轻轻带过去了。“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普照十方法界,令一切有情在无所障碍的光明中一时趣入,令有情的心智趣入光明,直接夺我们的善恶无记业。众生三业,夺掉了,称为摄受。

怎么夺?你说我这儿黑暗一千年了——太阳一出来,你这一千年的黑暗还有没有?你说我这儿灯光一万年了——太阳一出来,你这灯光还有没有用?善业像灯光一样,你再亮,太阳一出来也没有用了;恶业像黑暗一样,黑得再久,太阳一照也没有了;你不黑不明的地方,太阳一照也都是光明了。

所以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这是果地回施的法益!光明回施,令众生趣入。

为什么说净土是摄受之法?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摄受”。无量寿经中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都是摄受!没有一个说你能怎么样、他能怎么样,没有!

知恩报恩

虽说是佛力,实不过是本性之力;虽说是佛力,实不过是报德差别之力。若不知道报德差别,你不能趣入,你不会感恩。所以差别处显无差别之真实,就应该感恩戴德!弥陀先成佛于我,光照于我,令我心智与佛无二,心生感激!这个地方若不感激,人会沉沦,会颠倒,会出大事情!沉沦而不知,遇佛法而沉沦了。

所以若不知佛法之点眼与传承,说是修行,实际是三恶道业。这不是吓唬人的!看似你在修行,搞这搞那,心里的种子不是无上菩提种子,还是轮回,三恶道还是你的家园[[5]]

以佛心为我心岂可思议?以佛愿为我愿岂可思议?就是这个摄受!十方众生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无量寿经真实教义,全在于此!

平等摄受——这个点眼若不知,就不知弥陀的报德回施。往往我们就差这么一点,说我自性是佛,他自性也是佛,我们自性都圆满,怕什么?你完了,你没有报德回施!比如说你自性中有这个佛堂,你没做,它就出不来;我自性中有这个罄,我不击,它就没有用。(师轻击身边的罄,发出声音)这就是报德差别!拿来之时你可以用,用了就相契,契无别,契无别实是真恩德。所以弥陀报德印契自心,本来无碍,心生感恩,这就是他的报德给予。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佛以无量悲心,矜哀三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真实就是果地回施。像别人盖房子我们住房子一样。这个地方看不清楚,就出问题了。你在这个地方生起一念感恩心,说原来佛先我成佛,以报德回施,印我自心,虽有差别,一时印契故,无差别妙用一时现前,感恩戴德,欢喜念佛!

感恩戴德是最重要的!净土法门是知恩报恩之法,先知其恩,后报其恩。恩者,令你心休息、安乐,令你心智无碍。你报什么恩?令此法广传世间,熄灭众生的对待苦恼,令众生得以成就。要不然白学佛了,嘟嘟囔囔地还是给自己找麻烦,鬼鬼祟祟地还是给自己找一身颠倒与痛苦。

净土教言的传承点眼

这个教言的点眼,就在于弥陀报德给予,令众生心智印契,一时回入平等妙用。所谓在差别中方便印契,令众生心智平等,妙用顿起。所以心生欢喜,感恩戴德。要不然你永远没法欢喜,弥陀给你什么恩?你感什么恩?平等清净,一味趣入,无始以来善恶业缘一时回入光明藏!

昙鸾法师举了百年积薪的例子——你整天打柴、堆柴,用火一点,没了![[6]]阿弥陀佛的智慧之光就是这样,一下把你千年积的东西烧了,化作光明与温暖。要不然我们很愚痴,说我的柴这么硬,烧不着!智慧之火把它点燃,回入光明,这就是感恩处。否则末法时期我们修来修去修骄慢,修来修去修邪见,修来修去修苦难,修来修去修迷失。这个地方要看清楚。

用力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报德差别,平等摄受,令我等一时趣入光明藏,所以差别中生起无差别妙用。一时抉择,感恩戴德了。这是最重要的地方,净土教言的传承全在于此!这一点若是马虎过去,你永远不知道佛恩是什么!你念阿弥陀佛,念得头也大了脚也小了,还是生烦恼,说我都念佛了,怎么还这么多业障,还这么多烦恼?就是没有把佛功德接受过来!

在差别中无差别回施,令你心趣安乐,无始以来的善恶无记业一时消融,消融于佛陀的大光明藏中。所以佛光明为己光明,佛光明己光明了无差别,佛心众生心我心无差别,一时趣入圆满教言,得究竟安乐。

这个点眼若不给你点,你就是瞎子;你念佛像画龙没有点眼,飞不起来,飞也是瞎扑腾,搞得遍体鳞伤。为什么?没有眼睛。传承是眼目!没有眼目修这个法太难了!你念佛怎么得力?你没有力可得。你心不向法,只向往自己的妄想、业力、沉沦,苦海无边!多生勤苦而不知法益究竟所在,多劫修行而不证道。

弥陀垂手,接度一切苦难的有情,光明回施,入平等智,得究竟安乐。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甚深地观察、思维。无始以来,我们再多的善不记了,再多的恶不记了,再多的无记也不记了,但光明于世间,平等于世间,安然于世间,无愧于世间,抉择于世间,就是现在!

以报德抉择自性究竟安住

现在念佛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什么圆顿不圆顿、了义不了义、得力不得力,糊里糊涂的,就是这个地方没有抉择——弥陀报德与我等报德之别。这个“别”没分清楚,就笼统说自性是佛,完了!生骄慢了!闭塞了佛陀慈悲的给予,无意识地排斥了。

阿弥陀佛以圆满报德令其心智一时平满,回入光明,善恶无记业缘一时回入光明藏。因为它无自性,所以回入是为方便。回入光明藏,于差别中生起无差别妙用,即是印契自心。以佛果德印契自心,自性坦然,一时安住,非外得,亦非内得,一时究竟抉择!

你若不假于报德差别印契,不能抉择于自性。即现世这种回施的利益,于差别中回施无差别妙用,令我们的善恶无记业顿时消融于光明藏中。消融光明藏,即自性袒露,一时究竟安住。

方便安住就是究竟安住,报德回施是方便安住。为什么?接度方便,令你究竟安住于自性平满中,得真实安乐,不可毁坏,入于不动地。此地不动,无有退转。说净土法门一生即得阿鞞跋致,就在这一点抉择了!

这个地方非修证法,你修证法总是有进退;非有为法,非因果法——因果法摄,它能表达出来,但是非因果法。何以故?究竟、彻底、圆满故。非轮回现象所能再造,非有为所能再造,但显自性之抉择,但以弥陀无量劫因地成就,一直到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德回施,令我等差别心智中一时平满,回入光明藏。即贪嗔痴慢疑一切业缘一时回入光明,印契自心,得以究竟解脱或者究竟安住。

究竟安住是净土教言最真实的地方。彼国次于泥洹[[7]]之道,诸有众生往生彼国,必趣于究竟菩提。佛这个报德接度,就是令你进趣差别中显无差别妙用,无差别妙用是为真实,所以印契自心,得究竟安乐。没有自性之印契,人不得究竟安乐,因为还有对待。它是消融之时彰显自性,即我们的差别业报,所谓善恶无记消融在弥陀平等光明之刹那,自性袒露,究竟解脱,究竟圆满,究竟安住,无有退转。这是十分重要的!

许多念佛人在这个地方没有如理地实践、感知、观察,所以没有至心信乐。“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至心信乐,就是信顺二法入如来种性,一时回入光明。有种性,故得趣入,信顺是如来种性业嘛!没有这个,人就排斥,认为自己有修持、有善等等而不能趣入。所以净土教言不可思议就在这一点,善恶无记业一时融入弥陀的无碍光明报德,即圆满报德。

五念门入功德与出功德

在此处不断地思维观察,就可以入此功德,得以自利。然后是第五门,回向为首,成就大悲,普利一切而无所畏惧。你就不在得失上计较了,不在修法上计较了,不在人我是非上计较了。

在自利分中,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门,就是入功德善巧。什么叫入功德?就是你在不断审视、观察的过程中,得到抉择了。要不然你根本没法得到这个利益。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8]]上,在入功德处不断地感知、审视、观察、实践、发愿,佛法实践就是这样的。

若于自利分全然不顾,但回施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一时就得见了!好比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普摄一切众生一时往生极乐国土,实际就是一时令众生照见自性,在差别相中一时抉择,回入光明,一时入平等一味法则,得究竟安住!就是现下安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一时得见。此心无造作、无对待。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以明自心,原来明也是明自心、印契自心罢了!印契你的无上菩提心,此心非造作分,非对待分。所以弥陀报德是印契自心的方便罢了。

第五门就是直接趣入,直接取用,不假方便了!若说自利分,你还有自己的想法,还用前四门不断地串习。第五回向门:“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什么?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普摄一切众生,毕竟往生,令一切差别众生在无差别光中一时融入,得见自性,清净抉择。这是无上菩提心的抉择——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的抉择!这就是净土的大力所在与无畏之说!

自性何以退转

无量寿经中说:“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量无边诸佛赞叹什么?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趣入!趣入什么?住不退转!

此不退转地是自性抉择之地!是以佛平等光明照耀众生差别业相,使之一时回入平等光明,得真实平等安住,显自性真实。此自性真实是抉择处,就是不退转。自性何以退转?无自性处何以退转?无增减处何以退转?无造作分何以退转?所以入不退转位。这个教言就是直趣不退转!

你若有机会听闻,你这样做,就一生得不退转。何以故?阿弥陀佛以平等光明印契我们的心,就是以平等光明照耀我们的差别业相,令差别业相一时趣入平等光明,而得究竟平等安住,就是自性安住!这是清净平等真实一味的法则。他无动无摇,无可散坏,不可诋毁——在此处你想诋毁也诋毁不得,你怎么诋毁它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房间有灯光,像善业;有的地方有黑暗,像恶业;也有不明不暗的地方——太阳一出,一切消融!弥陀平等的光明,令九界众生差别业报一时融入平等智光中。智光是什么?直显一切众生本来之自性、与佛不二之自性,抉择于不退转。这个地方是真实不虚的阿鞞跋致之教言。

阿弥陀经中讲:“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就是一生成办!这可不是大话,这是佛说的。佛若不说,我不敢说!

这个地方,诸位菩萨要能观到、感知到,真是一生的大福报了!

我在这个地方真是对弥陀生起了感激!我以前自认为挺有修持的,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说这学佛人怎么不持戒?怎么不精进?怎么不禅定?遇到弥陀这个地方,心一下子歇下来了,一切众生原来如是啊!一切因缘、业相莫不是幻化!弥陀的平等光明回施之时,莫不是大悲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令众生平等安住,得清净平等之乐。要不然我们不得乐,总是有差别——凡圣之别、男女之别、出家在家之别、善恶之别……太多了!

广大平等安乐

你敢给一切众生以平等法益吗?没有弥陀,谁都不敢!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嘴上也这么说,但永远找不到无差别的地方。说自性无别,什么是自性?你找不到自性的抉择处!你没有这个支撑点,怎么抉择无差别?你看到事事都是差别,对不对?但在弥陀大威德平等一味的回施中,一切差别众生一时趣入平等光明藏,得见自性抉择,你怎么不平等?怎么不清净?

所以三种清净心一时现前: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你不得不用此三心。平等了,你染什么?平等了,你怎么不安?平等了,你怎么不乐?人不平等,分别执著都来了。

你要真正在这个地方抉择了,会尊重一切,会平等面对一切,你的心智广大安乐。你怎么不安呢?安心全在于此——平等回施。你会坦然面对这个世间。为什么坦然?在弥陀教言中,知道一切业遇此无碍光明,咸得回入,无一个能逃离!弥陀的光明给你无碍力、无畏力、无对待力,让你真正用慈悲心去利益世间,而不是嘴上泛泛说要慈悲要利人,结果一到事上比谁都自私。

要不然我们这一生了生死太难了!想了生死,原来是造业。我看到很多人在造业。若不以弥陀无碍力的回施,令我们善恶业消融在平等智光中,了晓自性,人没有善根!你知道吗?我们的作业基本上都是恶业,不相信可以记下来看,很少有善业。你要了解平等自性的真实,会远离虚伪、假设或者善恶业的染著,即对个人得失的染著,一时得到平等安乐住。

很多人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抉择!一旦抉择,再学一切法、守护一切法,但是利益世间,无所畏惧。无有分别心故。原来学多少都是方便利人,不为自求。

净土发心与文殊发心无二

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搞名堂,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骗人!若没有这个清净平等回施,令你差别心智一时回入平等自性中,得以究竟安住,你敢不为自求吗?你举心动念都是为自求。

你若抉择这个地方,不会为自求了。你知无始以来善恶业造得再多,都得不到什么,最多是个轮回,你就老实了。这时候再念文殊菩萨的大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你感到太坦然了,太踏实了!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善业是人天福报;“声闻缘觉”,自己利益;“乃至权乘,诸位菩萨”,自利利他都不为,干什么?“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是大光普照一时回入吗?!

原来是一个光明啊!阿弥陀佛放的无碍光明,于差别中作平等回施,令一切众生趣入平等智,就是本自心中一时解脱,与文殊菩萨大愿有什么差别?一点差别都没有!为什么会为自求?因为没有识得自性!很多人一听“不为自求”,头都大了——让别人做去,我还得为自己打算。

你念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你再念念“平等回施,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平等光明,得无碍住,入自性之抉择”,你再念念“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会发现自己的心、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运用都是一样的了!你再拿这个章来印,就不怕了。以前一印,不合模就跑了,不敢印自己的心。

我们要好好审视,善思维,善观察,善运用,善抉择,善回入,善回施一切众生!

不再惧怕业习

你在这个地方明白了,真正究竟安乐了,会终身受益,一生得平等安乐住,尽未来际。你再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就能真正踏实下来,不再惧怕业习了。业习犯起来,了了分明。为什么会犯业习?为自求,你保准会犯。不要紧,犯起来也不可怕了。以前你一犯业习,蒙蔽自心,马上就晕倒在贪嗔痴的对待业习中,不得出离。何以故?没有抉择!沉浸在业习中不能自拔。如陷沼泽,何以自出?你不能自出。

不相信设个沼泽地,把你扔进去试一试,你怎么出来?你自己怎么都出不来!你想于自己的业力中出来,根本没法出!人自以为是得厉害,总以为自己修证个什么、自己能成个什么、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岂不知业力一来,像陷入沼泽,越纠缠越陷入,直到没顶,不知轮回到哪一道去了!

阿弥陀佛的心髓教言,令我们入自性光明啊!我们可不要辜负自己!辜负自己,亦对不起阿弥陀佛!

安心念佛

若这样念佛,很好念——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念一句阿弥陀佛,不为自求;念一句阿弥陀佛,为利世间;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念真实;念一句阿弥陀佛,无挂无碍;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求得失。从前你念佛,想得到个一心不乱、消除业障、消除烦恼、积聚福德……全是鬼活计!为什么?诸行无常啊!诸法无我啊!没有回入清净平等自性安乐住,没有抉择!搞来搞去就是鬼名堂!鬼名堂搞累了,就开始埋怨佛——我念佛或者学佛了,怎么还这么苦,还这么累,还这么烦呀?

你现在再念佛,清晰了,不急不躁,踏踏实实。面对每个因缘,把它处理得干干净净。

弥陀报德回施,彰显自性抉择

古来已久,大家争论的是什么?他方弥陀、自性弥陀,二种边见之误区令我们迷失。

说自性弥陀之人往往迷失。说自性是弥陀,结果烦恼重重,你怎么出离?陷入沼泽地,不能自拔,你怎么出离?说但念西方弥陀,恐怕也是迷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临终时要身心安乐,不要迷失。天天磕头,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念来念去,最后觉得我怎么还不安心?我怎么还不见西方弥陀?苦啊!

很多人念佛,就在这儿抉择不清楚。就是在弥陀报德回施上,令差别众生的差别心智一时趣入清净平等一味的法则,得究竟安乐住,彰显自性抉择,得不退转。若没有这个地方,我们真是没有办法。你修吧,随你怎么修!

这是最要命的地方!一定要把它思维清晰,观察清晰,运用清晰,抉择清晰,究竟于清晰之中。那你真会感到弥陀恩德浩大,不可思议!不是泛说了,是真知弥陀了,真知弥陀不可思议,真知弥陀功德!不自害,也不害他人,但自利,利益世间,无所畏惧,无所休息,一直到生命终结,究竟回入光明藏,去见报德弥陀。何以故?你现在用的全部是报德弥陀平等一味回施令差别众生心智消融的法则,依佛愿起用岂可思议?!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多思维、多观察,即弥陀以平等光明、无碍光明、智慧光明平等回施,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无差别妙用真实功德,而安住于自性中,抉择于自性。就是这个机!若转不过来,碰不到这个机,就以为自性弥陀、以为他方弥陀。自性、他方一时消融,所以无量光佛刹!要不然我们总是对立个东西。

佛告阿难:向此西方有极乐世界,汝当礼敬此方。阿难就礼敬西方,阿弥陀佛现金色身[[9]]。西方在哪儿?平等无碍光明回施,令众生了晓自性无有差别,安住之时得见西方,金色阿弥陀佛一时照耀!要不然照不着你,你总是等着临终佛现身了再说。现在呢?所谓清净法身佛,你不得见!圆满报身佛,你不得见!究竟无碍度化众生应化身佛,你不得见!你只见什么?你想象的那个形象,不得利益!

十方诸佛各现神变,摄化十方众生,令生彼国。摄化,令生彼国,令得安心,令得解脱,令得圆满,令得抉择自性,令得究竟成就——都是“令”字!

你读读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都是“令”字。每个愿都是令众生如何、令众生如何……令——你猛一听觉得不舒服,实际你一接受,真不让你轮回了!你必须得接受,你怎么能不接受?!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心智一时印契于自性抉择。我们这个差别的心总是不接受,所以“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无差别光明藏,得见自性抉择。

自性抉择最重要!但是若没有弥陀的报德,你这个差别相何以泯除?何以消融?你没有力量!我们无始以来就生活在差别对待中,在这里面强执自己的善恶无记,六道轮回翻来覆去……若没有弥陀大威德的光明、智慧光明、不思议的光明,你怎么能得到自性的认取?没有机会!

我们无始以来善恶无记业执著得很啊!抱得紧紧的,谁都不敢舍!为什么?你舍不得,你没地方舍!若没有弥陀报德的平等究竟回施,众生的差别心智不能消融,佛的大恩大德全在于此!

 



第二篇:平等回施之大机

持戒念佛得安心

我最早在弥陀教言上抉择的时候,是用功夫,就是用蕅益大师持戒念佛的方式。持戒念佛,清净守护自己的戒律,应作不应作十分清晰地守护,令自己身心安乐。因为应该守的戒你守护了,心就很安,没有畏惧,敢于面对天地之间、龙天护法之间,自己心里感到很坦荡。

持戒念佛实际是安心念佛。但我以前并不知道持戒是安心,只是老老实实地守护着每一条戒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戒律是怎么样的就一定怎么样去做。在这个基础上念佛,心里特别安稳,特别喜悦!这样念佛,心里的善恶是非都找不到了,很安乐。但是有一点,你不能不念佛,不敢不念佛!因为一不念佛,心里就发空或者发虚,感到自己缺点儿什么,总要抓点儿什么。实际就是没有合于自性,在这个地方抉择得不多。

有一天,撞到那一点上了,就感到自己挺踏实了,但还是跟持戒念佛这个传承有关系。我师父这一支就是这样教导的——深信因果,持戒念佛。没有其他东西。学戒,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决定要守护。这个地方不敢马虎,马虎了要赶紧忏悔。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安心。守护戒律是做人的安心,念佛是得到法喜的安心。

但是回头看一看,再看看周边人,能持戒念佛的人太少了!能持戒的人都特别少!我就自己跑到很远的山上去住,不管了。有善知识呵斥我:“你这个方法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当时我心里很坦荡、很明亮、很踏实,但的确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交流,怎么利益别人。我讲“持戒念佛,深信因果”,别人听不得啊!

依佛愿力得大安心

后来突然有一天,我遇到了往生论!看一遍就忘不了,基本上会背了!于是我感到有话题了,就开始给人讲:念佛有更殊胜的方法,不是持戒念佛——不能说持戒念佛不好,而是说佛愿力不可思议啊!为什么说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就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上抉择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平等回施!平等回施给谁?差别众生。差别众生是什么?就是平时我们所有的知见与分别。怎么回施?佛已经成佛,佛把他平等的威德报德回施给我们了!他的报德在什么地方?

我以前持戒念佛,心得安乐,这是不是修来的一个报?什么报?就是有力量。这个力量在什么地方?表现在安心之刹那。我在这个地方体会到佛的无碍力与报德力,再来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普摄十方有情,平等回施一切众生,若不如是,他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以来,都如是回施给众生的。怎么回施?平等回施,令差别众生趣入平等。这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果德!就这一点点,差之一毫都赶不上!令众生趣入无差别心智之刹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报德力!

我的心一下子安了下来,这时候感到方便了,就在这一刹那间抉择的!你说阿弥陀佛报德之力,这个报德在什么地方?圆满报德!何以故?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平等回施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圆满住!什么圆满住?清净平等住,消除众生执著差别,令众生得平等安乐住——令众生得平等安乐住就是佛的报德!怎么令?众生自性畅明故!一下子从根上抉择了!就从清净法身上抉择了!“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光明遍照,得见佛清净法身,抉择自性。这一下就安心了,从道理上安心了!

报德令众生差别心智趣入平等智——这个转机,就这一点,你要是岔过去了,你根本体验不到报德的恩!我年复一年在这个地方不断地观,感到真是只能赞佛了!这一丝要是马虎过去,就不得了!

 

自力修持与佛力回施之差别

从持戒念佛,深信因果,得到安心,到阿弥陀佛报德回施,令差别众生入平等智安住,这一刹那产生的差别太大了!一个是自力修持,一个是佛力回施,这个差别不可思议!由自力修持到仰仗佛力,回归到一种法则中来——这个地方若不剖析清楚,广大利益不能现前。自力因缘还有成就机会,但你必须持戒念佛、深信因果;必须十分严谨,不然你不得安乐。

心不安,你何以念佛?心不安,你何以行业?持戒原来是念佛的安心方便,是无漏体;念佛是法之妙用;平等回施,无染无著,是利益所在。持戒原来是安心,回入无漏寂静处;念佛原来是慈悲、智慧的方便。这两个结合看着容易,实在很难。因为在这个末法时代,真正持戒严谨者少之又少、稀之又稀!

这一点的差异太大了!我用了很多年,在这个地方抉择时候,才知道知恩报恩这个法则的力量所在。众生各有其机,各有其缘。弥陀平等回施,令差别众生趣入光明藏,了晓自性,抉择于生死,这是大机所现。特定之机,就是要门[[10]]所显,持戒念佛,深信因果,三福九品之类。


于法一时能清晰地了晓!好了,阿弥陀佛!这时候与阿弥陀佛击掌了,击掌为号——善哉,极乐见!就这样,没有一点畏惧!像印光法师说的:死,死于当下,无所畏惧;活,活他一百二十岁,无所畏惧
[[11]]!这可不是大话,心里真是这样子的。

迷于自性与迷于自修

弥陀报德平等回施,令差别有情的差别心智、差别业相一时回入平等光明中,得究竟安乐住,了晓自性抉择。就这一点!这一点若转不过来,要么是迷于自性,要么是迷于自修。说自性是佛、自性弥陀,结果自性烦恼重重,不得安住;说自修自证,以为自己有功夫,有什么东西可得,总在进退二法中进进退退,不得安乐。

就是这一点抉择不下来,即弥陀圆满报德平等回施,令差别众生心智趣入无差别抉择,得见自性,得不退转,住不退转!这一点要是转不过来,你在净土一法上拧呀、拧呀,怎么都拧不过来。

 

三力相合了晓佛恩,抉择自性

弥陀报德的恩德就在这一点上。他的力在什么地方?就是令差别有情的差别心智一时融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无碍光明中,得平等住,自性自然袒露了。抉择自性,得不退转。这是甚为重要的报德之力,也称为无碍力,是应化身;是圆满力,是平等回施,是报德力;清净无碍,平等一味,光明遍照,普摄九界,是法性之力。三力相合,了晓佛之恩德,抉择于自性。

要是不知道佛的恩德,你抉择不了!所以此处妄谈自性者休息去了,妄谈修证者休息去了——我法非修修,究竟抉择,抉择于究竟法则了。超出因果法,摄于因果。单说因果,我们只能轮回,只能在六道里徘徊,没有第二个去处!

你看在种种天中,不说太高的,就说欲界天,你的福德也根本没法与他们比;更不要说色界天——色界种种禅定,你的禅定修持哪有?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你根本没法安立,你连趣入都不可能!你都不知道他们福报是什么,还搞什么名堂?你还想出生死?这些东西你都不了解,你还修持呢?这一生怎么解决生死困惑?

游戏园林

弥陀报德摄护,使我们现世安心念佛,于阎浮提或娑婆世界的幻化因缘中,如游于客居之处,在游玩罢了!若舍报时,一时趣入本家本国,不假方便!现在只是在业相中旅游罢了,好山好水由它去,恶山恶水还由它去,无所挂碍!本不可得故,所以游历其中,无所染著,身心抉择极乐世界,没有第二个去处。本家本国嘛!千山万水,总不相隔——它挡不住你,你一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家,就回到家了,对不对?

极乐世界一念即至!抉择无碍,本不相隔,无来无去,必然往生。往生即住无生位啊!往生即是无生光!极乐世界就是无生之土!怕什么?“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世的善根!什么叫出世的善根?不再染著善恶无记业了,如入园林——游戏自在于善恶无记的园林中,善恶无记是我们的园林;把善恶无记这个园林当作自己的家,那怎么往生?识不得家园,迷失其中,就惨了!

依传承抉择

净土啊!你看看多有意思,多有味道!阿弥陀佛以无碍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无差别心智,抉择自性安立。很多人就在这一点过不来,他总是干什么?要么自性弥陀,要么有修有证,总是想讨点什么,就是没有抉择!这么多年来我就在这块地方捶呀,打呀,在这里没有挂碍了!就在这一点上,感激弥陀!

但这一点,你想碰到,必须得有人口授。没有口授你永远不能抉择。你总想佛力是什么呀?你想吧,穷劫想也想不来!何以故?传承之力无有加被,不能抉择!像陷入沼泽地不能自拔一样,你根本想不通、道不明。这个地方是抉择的地方,真是不可思议,可以把人的心智一时趣入其中!

弥陀何以恩德于我等?我等何以报佛恩德,令净土教言广传世间,普利有情?这真是课题!这个课题拿得准,你就识得弥陀了。古弥陀今弥陀,原来弥陀念弥陀!只有弥陀念弥陀,没有其他的。

边见与中道义

许多人就在这一点上不用力,要么是自性,要么是功夫,为什么?众生边见未有停息之刹那!只能用边见来分析佛法,认知佛法,传播的亦是边见,不能抉择于中道义。

中道是什么?就是无造作分之回施!诸佛果德是无造作分、无对待分。二元心智在佛这里绝对消融了,所以称为无对光如来;善用此光故,称为智慧光;智慧普利有情而无染著故,称为清净光;一切众生得见、得抉择故,称为超日月光;能使一切众生的顽固自心刹那消融故,称为焰王光;这种种光称为不思议光!什么光?令一切众生入无碍平等智!人不知这光是心光,总认为是可见光。心光可见,妙用之时就可见了;你若不用,总不可见。

我们心里的边见不用此,就用彼;不是善的,保准是恶的;不成它,就要毁它——这与平等的心、安乐的心、智慧的心总不相干,所以多择于边见,多用于爱憎邪正,不出于此。弥陀在这个地方哪有邪正?只有光明普照十方,令众生得以解脱。何以辩于世间邪正之说?浪费时光,无有悲智!

辩邪正的人没有智慧,辩邪正是指责世间啊!哪有智慧?智慧无染、无对待!你把全天下众生指责完了,你还有慈悲心吗?人家本来够苦了,你还指责别人,那是落井下石!大家本来够苦了,你还说你看你多坏!我们本来很痛苦,再横加指责,岂不是不能活人了?!

阿弥陀佛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欲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给我们利益,其他什么也不给!不指责,但予安慰,于安慰中令我们解脱。我们在解脱中再看世间差别有情的差别作业,人人悲悯世间,再也不会侵害他人。

这世间相互侵害得太苦!无始以来,你与哪个人不互为朋党、互为亲友、互为父母?你杀谁是好?你伤谁是对?你救谁不救谁?利谁不利谁?利此人而不利彼人的时候,你是什么?

闻即解脱

在弥陀教言中,平等利益一切,彻显究竟悲心,这个机口一定要找到。往生论中第一句话“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先让你随顺阿弥陀佛无碍光,“愿生安乐国”,一时安住于无碍的悲智中。他的机就在这里。在什么地方?令十方众生回入无碍平等光明,消除众生善恶无记的差别、凡圣的差别,得见自性。在这儿才能见,要不然你咋见?你一见就是妄称、妄见。一说自性就骄慢了,善根就散坏了,就自许自是了。所以弥陀报德回施,泯除我们善恶无记的执著,令我们安住于清净自性中。

令——十分威德!十分不可思议!十分感动人!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维、无量兆劫修持,依无量诸佛度众生的殊胜方便,安立于名号之中,令众生听闻而得度脱,闻即解脱!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面前磕头,说:世尊,我要发超世之愿,建立最殊胜国土,令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方便度脱。世自在王说:你看吧!法藏比丘说:我心力不能及,你领着我看看。于是世自在王领着法藏比丘,观察二百一十亿佛都在干什么,终于找到一个最殊胜方便——闻即解脱!就是名号度众生——世尊以圆满无碍摩尼宝号,令众生闻之刹那,得见自性抉择,印契自心。

但是,要讲,要抉择,要传授!不然,你听到阿弥陀佛而不抉择,也不知道解脱。所以解脱教义广泛传播,令众生知恩报恩。若不传播,佛法住于幽暗中,不能成就。

佛愿自心了无差别

以前我没办法阐明这个因缘,找不到依据,只能用圆觉经来阐述,用四种觉性来折射。你说佛的报德究竟在何处安立?他的力量在何处?利益又在何处?

就这一点,不知困惑了多少人,就是用不上力!你不随顺佛力,怎么能用上力?你用的总是业力,所以用不上力!就差这一点。我们在这一点上要深思熟虑,细细观察,清清净净地用它。用久了才知道佛愿自心了无差别,于是说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以佛愿为己愿岂可思议?!以佛愿为己心岂可思议?!原来佛愿是己心。何以故?究竟本心故。你的心究竟,才是这样;若不究竟,毕竟不是这样。所以自性抉择,本愿功德一时相应。要不然我们总想佛愿是什么东西?因为你以前思维惯了。

弥陀令众生入平等安乐住

弥陀教言不可思议就在这一点,在这一点上特别难突破!我和很多人交流,他就在这个地方陷入困境,即阿弥陀佛令十方众生入平等智——这个“令”字转不过来。

这个“令”就是给予!给予什么?在众生差别心智中,佛以圆满平等的心智回施圆满,令众生清净平等安乐住,得见自性。

“令”字实在不可思议!我们往往一到这个地方就畏惧,因为你不敢随顺这个“令”而趣入清净平等圆满住,得见自性抉择。你不敢,为什么不敢?你在打妄想,不敢随顺。你随顺之刹那,就知道自性的抉择,原来是弥陀报德令你趣入清净平等圆满安乐住,得见自性。没有这个,你怎么知道自性?说什么自性?除了业还是业,除了分别还是执著!

就是这个“令”字,大恩大德全在于此!净土法门信顺得利啊!这个信顺是佛令你信顺,令你入平等安乐住。你说我要信顺,那可难了!你顺水推舟很简单,想造作一个信可难了——你今天信,明天会怀疑。为什么?你是造作出来的。令你!实际是彰显你的自性本怀——令你!灭你的分别执著心智!所以以不思议智令你趣入!令你趣入!令你趣入!令你趣入不思议智!

回头顾儿孙方知本无事

这个地方一旦转过来,人得大安乐,于世间一切幻化、善恶、差别因缘中得无畏布施,作无畏布施者。不为自求,一时抉择。绝对不为自求!

回头顾儿孙,方知本无事。这时你没事了,才能照顾住儿孙,照顾这些学佛的有情。干什么?让他们也没事,大家都没事,天下太平。现在太热恼了,天地都不平,名不平,利不平,什么都不平,哪里都不平……实是心不平。

你不再计较善恶,不在这个地方留住,不在这个地方染著,不在这个地方在意,你只是在弥陀无碍光明中印契自心!无始以来的业你认不得了,像这荒山野岭的草一样,与你无缘了。即使有关系,你也只是走走看看,不是你本家本国,只是你游历之处。你于世无染,还会有什么?

你若真正回头看,一定老老实实做人了,踏踏实实安稳世间了。知道诸苦是自己造作的,诸乐是自己造作的,诸利益世间也是自己造作出来的!阿弥陀佛这个报德也是造作出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平等普利世间,那是报德,我们怎么用自己的业报?你就知道了,还造作苦乐吗?所以于苦乐顿然超越!不在苦乐上纠缠了,也不在无记或迷茫中犹豫了,只是明明了了,一句弥陀,心智明亮,面对未来,金光大道,一路走去!

 

第三篇:弥陀教言的究竟不可思议处

平等安住如实面对

阿弥陀佛就是平等智与光明回施,令你无始以来的善、恶、无记、凡圣业缘一时回入光明。什么光明?平等安住的心。什么业缘来了我都平等安住。这一个概念就逾越了无量无边业力的侵害、诱惑与动摇。这时你再念佛,会说善恶是非一切有情咸能往生。实际是一切因缘来了你都会如实面对。如实面对不是嘴上说的,他会真正开启你心灵的功德藏,无畏于世间。

如来藏性缘起

弥陀给人带来的胜福德因缘,我的确是十分感动的!你若是持戒清净,传承清净,祈请清净,发心清净,修法又清净,这样的人一面对都是本尊,就是本尊坛城,这个摄化是不可思议的!魔力不可制于你,你很容易见到本尊来加持修持,一切难缘一时消除。

但在弥陀教言中,他不管这个,直接回施给你平等安住。所以在弥陀教言中,有成就、有证悟的人都会说这个法安全。这不是轻说的,的确安全。这与次第修法的差异太大了!在这个地方我十分感恩!

若人能真正接受这个因缘了,真是不可思议!就是这个缘起——平等缘起,或者说光明缘起,若认得了就是直接入如来藏性缘起,就得大方便。就是身居本尊位,不舍施教,一切因缘都是方便处了。你可以施教于无上法则,利益众生于无上的法。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作无畏说。

如来藏性缘起——以佛愿为己愿,岂可思议?这话好说,但对于“岂可思议”的安立,就是缘起的清晰认知了。我们会被多生多劫的因缘推到一个因缘上,而不知心地法界缘起或者说如来藏性缘起。一般人是在因缘缘起上认知,比如说我几岁了、是男是女、受过什么教育……以这个缘起修行太难了。若从本位缘起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坐在佛位——但你不知道佛有什么方便、什么威德。

久修而不证放光即菩提

阿弥陀佛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佛愿为己愿,岂可思议——就是你的举心动念莫离佛愿!这个地方谁能思议?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趣佛愿!把你的功德藏、如来藏、法藏一下打开了,面对世间,无所畏惧。这样人的心智是另外一种状态了,是黑暗中的大火炬、黑暗中的光明藏、黑暗中的超千万亿日光,能照耀一切众生本源心智,彻照于法界,无所覆盖。你真能体会到这一点了!

菩提成就,实际就是大光普照,即证菩提。所谓久修而不证,放光即菩提。发心相应之刹那,即是亲证。你修吧,千修万修总不相干。为什么?你有自己的尘埃、自己的意识、自己的量、自己的设置,与佛不相干。你怎么修都是自己想象的佛、自己处理的佛。你认为这样想那样想,圆满了可能是佛——不是!其功德莫能言量!莫能思维!你认不认他都没有用,你否定他也没有用。

如来藏打开时唯有赞叹

南传人说萨凸萨凸,汉地人说善哉善哉、奇哉奇哉,藏地人说唉玛吙,如此而已!他的功德到底是什么?没法表达!说什么都不可及,但又感动了你,只能这么表达了。

很多赞美之词都是这样来。比如往生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陀罗尼就是赞美,对弥陀无碍、不可思议功德的赞美。龙树菩萨在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之刹那,生起了无畏的赞美,第一句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下面全是赞美之词。他没办法表达,只能赞美了。

你若真正见到任何本尊,你只能赞美,没有其他。很多偈赞都是这样的,他没办法表达,但不表达不可能,所以只能用赞美的言辞来表达。无尽的光明啊!不可思议!无尽的威德啊!不可思议!无尽的妙言辞啊……你难以言说,你怎么来表达?!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乃至无量舌根,普说无量妙言辞,尽于未来际,乃至尘沙劫,去赞美佛陀,其功德无量不可言说。实是诚实言真实语。何以故?在无尽刹土中、无尽种子海中、无尽种子世界中,一时得见,这时尘尘刹刹皆是诸佛转妙法轮,广大之种子海、世界海。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小世界、一国土、一因缘,但他们不是,他们净眼得见,尘尘刹刹皆是大光明藏!我们得见的是什么藏?尘埃吧!

一一毛孔各放大光明,一一毛孔含纳法界——这个形容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他没有里没有外,里外只是假设之说!古人说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是如实形容。以小容大——像茶杯比眼睛大,一万个茶杯我都可以看得见!以小容大的东西很多,但我们不相信,在现实中以小容大,你容不进去。为什么?大是强执的大,小是强执的小。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是什么?就是僵化的、框框的世界。

本质往生

在阿弥陀佛这儿彻底地如实地平等了,光明了,来出离,把你无量劫以来的心智因缘一时回入大光明藏中,其本质也光明,其本质也真实,其本质也是如来藏,其本质也是诸佛刹土,你何以不往生呢?!所以本源往生,本心往生,本质往生,本家本国令你安住!极乐世界在你心中啊,在你生命中啊,在你每一个业相中,本质如是!本质处、最究竟处是这样的,哪个不往生?所以笑谈人生,死去只是回归罢了!生者只是安住罢了!你还造作什么?还要搞个什么?

安心是最真诚的供养

燃顶、燃臂、燃指无外乎是一个真心的供养,实际我们把整个生命供养也不为多。我们整个生命在安住的时候,整个生命就在供养;我们在赞叹诸佛的时候,整个生命就在供养,不管过现未来。供养什么?十方诸佛!你越安宁、越真实、越喜悦、越给众生带来安稳,就越是在供养诸佛菩萨。如果烦恼、颠倒,你天天供养也是白搭,你在受罪!

我们一般通过供养,能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为什么?感到自己真诚供养过了。最真诚的供养还是安心,把心安下来,在本质往生中得解脱啊!

你生者何求、死者何惧?有病了,很好啊!死了,很好啊!烧掉吧,如此而已。活着,也很好啊!把自己那颗安宁的心回施给有情就行了。

心地缘起

弥陀教言不可思议就在这儿了,他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了。就是人的心念依止、心念销归、心念决定的问题,就是根源问题,就是心地的缘起。

看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是东奔西跑,江南江北觅菩提,终是觅不得;东修西修,终是修不得。那是苦不堪言了!

 


[[1]]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2]]“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见《往生论》,天亲菩萨造。

[[3]]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见《往生论》,天亲菩萨造。

[[4]] 藏通别圆:天台宗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化仪四教:顿,直显真实之教;渐,由浅入深之教;秘密,因人而宜之教;不定,一音异解之教。化法四教:藏,声闻、缘觉之教;通,声闻、缘觉、菩萨共通之教;别,不共二乘,独为菩萨所说之教;圆,佛陀内证的实相之教——不论迷悟,生佛一如。

[[5]]《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6]]“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积,半日不尽乎。”见《略论安乐净土义》,释昙鸾撰。

[[7]]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见《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8]]即利益世间的智业。

[[9]]“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见《佛说无量寿经》。

[[10]]“要门”即观经定散二门,十三观和三福九品。见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卷第一中:“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11]]“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见《增广文钞卷一复高超麟居士书一》。

慈法法师  开示

二零零七年初夏于磐陀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