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短期出家开示——吉祥偈誓详解

吉祥偈誓详解

——慈法法师2012年短期出家开示

2012131

 

2012短期出家开示——吉祥偈誓详解

我们利用下一节课把我们在木香坪集那八句话来作个提示,把它作为一个文字的支架,来让大家能了解所谓的果地教的这样一个作用。因为在木香坪集这几句话呢,虽然是大家就那么几天总结出来的,让我们对果地教的作用有一个认识。

 

现行总集自解脱  安心不在别处寻

当体即是见实相  无须造作行圆满

烦恼菩提本一如  觉悟起用动念间

调御自心善抉择  从容处处妙吉祥

 

这是在木香坪集的吉祥偈。这个偈子呢,因为是这一伙人受风寒呐,风寒带来的结晶,一半是风,一半是寒。那我们看这里面风寒的内容,怎么来讲一讲这个果地教的一个状态。那这八句偈子我感觉它可以作为一个提示。

现行”,这个“现”字就比较好理解了,“现”跟行为,现在的行为,当然包括意识、做法、言说——我们现在的现行的意识、言说、作为。

总集”这两个字可能是需要解释一下。“总集”它表达的是“本”、“根本”的“本”,“本质”的“本”,“性”,“本性”,“总集”,就是现行中它的本质是什么。要是说现行的本质呢,大家容易……,哎呀,因为这个名词已经用的太多了。去年我们(平等安心偈中)“解脱诸相达本源”已经讲过这个“本”了,就不能再用它了。总用这个“本”不好讲。“总集”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本质样——它的样子是什么。所有的本质实际就是自解脱,它的本是自解脱。“总集”是表达了“本”,就是所有的万事万物的言行、意识、思维,它的本质就是“自解脱”。

这第一句作了一个决定语,作了一个决定的说法,实际说是果地,我们称为果地。在佛陀的眼目中,在究竟亲证法益的、证实了万事万物的实质者,他们会有这样的认为。什么呢?现行——我们的意识、说法、语言交流——现行,整体地表达了一切皆是自显自解脱。

这个教法的平等性就在于它一真皆真。我们平时的生活体验在这个地方是很充分的。有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身边开着很浓艳的鲜花,他也会忍受不了;天空湛蓝很漂亮,他也看不到;鸟一样在飞,鱼一样在游,轻风在吹着,但他烦恼,这整个都看不到,他只有烦恼。我们自己会体会到的,每个人都会体会到这一点的。一旦他烦恼了,他才不管你什么其他的好不好的东西,那全部就是烦恼。这个地方说“心作心是”。这个心是什么呢?这个心一烦,天底下都烦了,你花它也烦,鸟它也烦,平时欣赏的那些美好的东西、景色,都变成一个字了——烦!真烦!那世俗中表达也是这样子的,你这一个心念一妄皆妄,一烦皆烦。有的人心里高兴了,平时很大的事情、很在意的事情,也不算了,没问题!尤其是喝酒的时间,当然醒酒了就不行了。因为他一兴奋、一高兴,什么都可以了。为什么呢?他的心那时候是松散的,不计得失的,那个时间他就可以了。在人特别高兴的时候呢,很多人就会逗人高兴,会做生意的人,把人搞得很高兴了,然后说生意,一做做好了。有人就不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呢?他一松弛的时候他什么都可以答应你,好做。所以说我们现行的反复的表现亦复是这样子的,他会表现一种所谓的一种现象。说“心作心是”。

那么我们所有的现行的表现的本质,就是自显自解脱,这里是一个命名的语言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可以观察,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去观察,我们依着这句语可以去观察,可以去认知。要是观察不清楚了,后面开始推动你了。看我们能不能用后面的推动来进入这样一个状态。

安心不在别处寻”,实际这一句话他们研究了很久,我们在那看那新疆人跳舞的时间,他们研究出来的。怎么把大家世俗的心、世俗的愿望给拉过来呢?这句话也可能太高尚了,也可能离一般人的心的观察能力太远了,那怎么办呢?安心我们总是需要的吧?他就这样设了一句话,说那你不要在其他地方找安心了,那就在现行这个地方看看能不能找得到。

他又解释这句话了,说“当体即是见实相”。那我们就说一切现行的表现就是实相。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它本身就是实相。我们在这个地方呢,去可以碰触一下。能不能碰到这个所谓的实相呢?要是通过自解脱这样一个认知,这个实相就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一说到“实相”这个名词呢,就太准确了,或者说太专业了。说它不可得,说它无来去。任何一个事情现前了,它是不可得了,我们可以观察的。它是没有生灭的,生灭是我们的意识和合的择取,你的意识和合的择取很快就变异了,这个变异说它当体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它的无我性、无常性。这个地方来引发我们大家利用佛的力量,就是佛觉悟到的事实的力量,来指挥我们现前的心,或者来印契我们现前的心,让我们来用佛的智慧,置换到或者印契我们现前的心念、作为、意识中,来抉择这个实相。难不难呢?且不管它,我们慢慢地来。

因为这个地方感触不深,那么下面它会来带动你,说“无须造作行圆满”,这个话呢可能是对我们现在的人特别的重要。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要增添一些什么,减少一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我们认为才能做得得当。假设说事事即是实相,你不造作它就是圆满,你一造作它就亏欠,它就会出现障碍,出现你那个造作分的减损与割裂、扭曲与变形。所以“无须造作行圆满”的这个“行”字呢,是实相自作自行、自显自解脱的事实。这个事实是实相的事实,不是造作,不是众生对待心、分别心、大小心、生灭心、垢净心所产生的业相,而是它原本的状态的圆满。就是俱生圆满的事实表达。

这个表达在这个圆满的种子相续下,那我们就会看到下一句的说法了——“烦恼菩提本一如”。诸佛如来见到一切众生的作为与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等无差别的,所以他看一切众生皆是佛——彻达本源故,了解了平等性、实相性故。所以一切众生成就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如来不为之兴奋的;一切众生沉沦世间,诸佛不为之悲哀的,这是实相说。所谓的实相就是他无须在这种变异烦恼众生执着分中去迷失,迷失者是众生,所以他是一如的。

《圆觉经》在这个方面讲的是,就是如来随顺觉性中有充分的,对这个地方有解释。在四种随顺觉性中——众生随顺觉性、菩萨随顺觉性、入地菩萨随顺觉性与诸佛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觉性中,那么这个讲的“烦恼菩提本一如”实际是圆满觉性,就是如来觉性。因为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教言呢,果地教言是以如来觉性作为缘起的。我们所有的作为、认知、修法是以如来的觉悟,以如来随顺觉性的觉悟方便来认识现行,所以他是一如。

我们所依的教言变了,那我们心智就会变。每一个人都在受着一种引导,一种意识按着所依力的变化而变化。这个所依力在四力中——心力、因缘力、境界力、串习力中,它称为缘力。我们要知道佛陀的教言来印契自心,以教印心,教即是心,以教见心、以教明心、以教用心,那我们以圆满的教来印心、明心、用心,那么这个即教即心,用佛陀的圆满教诲来作我们的认识自己自心的方便,那么这个圆教就是你的心。那圆教起作用,它的作用就是你心地的作用,心地的作用就是以教印心,心起作用,这个心就是佛心。

那我们有的时间很难去辩识这个教法对我们一个凡夫有情来说,它的作用点彻底不彻底。那么在净土教言中是诸佛如来的果地觉印契众生凡夫心,以凡夫心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这个见佛是什么呢?以佛果德印凡夫心,凡夫心即佛心。它这个是以心印心之教法,你没办法修正,没办法削减,但是你可以拿来就用。

古人学教特别重视判教,像中国几大教下的体系,尤其是华严、唯识、天台、三论宗,他们都比较重视判教,他一定要把教判得清楚。判得清楚你择教印心,心即行方便。择教印心,就是你要择取一个教言,来让自己的心有所依从,心有所认知,以教印心十分重要。那么这个地方呢,要是我们不太了解,可以去读一读《圆觉经》。《圆觉经》这个如来藏性教言呢,它的原本宣化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它揭示了这个如来藏的妙用,也就是实相的妙用,真实的妙用。

所以“觉悟起用动念间”,我们说的这个觉悟,去到什么地方觉悟呢?那我们的起心动念是离我们最亲近的地方,也是我们最用得上力的一个角度。从现行、当体、无须造作、一如,这都讲的是起用这样一个角度。这个地方干脆直指“动念间”来作为我们觉悟的一个原始点,这样我们就能用得上力就设置方便。所以“觉悟起用”,我们随时都会动念的,这个念头随时在动。但你这个动念不是迷失,不是固执,不是跟别人是非对立,而是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无常,觉悟无我,觉悟寂静涅槃,觉悟受是苦,觉悟一切显现皆是实相,觉悟毕竟如幻,觉悟毕竟空无所得,觉悟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觉悟,那你这个觉悟就在动念间。动念间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动念,那个动念就是觉悟的当口,就是觉悟的正机,就是觉悟的大用。

这一句话对我们现在的修学者来说,或者现在的学佛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提醒我们一个方法,提醒我们一个运用的当口、当机,觉悟的当机。这样对我们来说,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把这个现行自显自解脱的这个观察运用在一个周遍的地方,这个周遍就是动念间。这个机会太多了,一天我们能动多少念呢?你动念执著、迷失、烦恼,没问题的,你动念觉悟也没问题的,你动念就去了解它的实相,就是它的这种所谓的不生灭性、不来去性、不增减性,它的清净性、平等性,它的这种空性,它的寂灭性、无常性,乃至说我们对世间观察的实有与和合性、因缘性。那我们一旦了解了这些东西,我们认知了这些东西,那就是觉悟。这个觉悟不离我们动念,动念就是觉悟之机、觉悟之力、觉悟之用。这样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呢,就会安详在这个世间了。因为什么呢?那你在这个动念间就能觉悟,觉悟你就能清净安住,平等安住,无染安住,无来去安住,无增减安住,不垢净安住,不在得失中、徘徊中这样一个如实的安住,或者说远离了所谓的我执、法执,远离了所谓的得失的这样一个习惯的动念,那么这个动念就是正思维,正见相续。

正思维、正见相续,就会调御我们自己,所以后面说“调御自心善抉择”。怎么来调御呢?动念间调御。你其他地方没法调御的,就在你举心动念那个焦点上你才能去调御你自己,才能彻底地去抉择,在彻底处抉择,在彻底那个地方去抉择。不要相似抉择,我们那天讲过相似对我们的困惑。这个“自显自解脱,当体即是见实相,无须造作行圆满,烦恼菩提本一如”,实际这都是抉择的内容,依一个标准。那么这个“觉悟起用动念间”是一个机、法所产生的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让你善于在究竟处抉择。你要是抉择得不究竟,你就会沉浸在相似法的作为中。相似法就会危害我们的佛法利益,就是觉悟的彻底性,那你就不能回到像佛一样本有的心智上来,就是在无上菩提上我们不能圆满回归,那你就有相似处。相似处它就会产生变异,变异就会产生高低、大小、取舍、善恶、是非等等,佛陀讲的“八不”真如我们就舍离了,又回入到世俗的生灭、对待的这种习惯中。这种习惯、烦恼、无明又覆盖了我们这样一个真如心智在当下的作用,而是习惯又蒙蔽了它,那造成了无明业习的相续。

所以这个“善抉择”是十分重要的,善抉择,抉择于自心。因为这个觉悟是我们抉择的一个表现,抉择就是彻底地回归于究竟觉,随顺于究竟觉,认知于究竟觉,运用于究竟觉而不含糊,不再含糊,不再似是而非。

那么这个“调御自心善抉择”,一定是在动念间,一定在现行中,一定在当体,一定在烦恼菩提这样一个一如的每一个状态下,那我们的生命变得有力、丰满,我们的修法也好,学习也好,运用法则也好,就变得周遍。有些人认为修行在搭上个什么架子,躲到什么佛堂里面,或者说要装一个什么样子,那才是修行呢!不,这个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呢!你不这样修行你修不来的,你那个修的是表相的,是给人看的,给自己看的,是没有着到实处的,那你产生不了力用。很多人在一些外表的修持上很用功夫,但是烦恼一来就挡不住了;外力一冲击,心里的这种作为就不能成为事实了。

那假设我们在这个地方用功了,那么最后这一句话(“从容处处妙吉祥”)就会产生事实。所以我们安住在“妙吉祥”的每一个当下,觉悟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你是觉悟的,那你就是妙吉祥。因为烦恼跟菩提是一如的,那你就是一个吉祥使者;你能善抉择,你是个吉祥使者;你无须造作,你是一个休息的吉祥使者;当体你回归了实相,当体即空,你是个安乐住者,那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吉祥使者。那么没有在其他地方找吉祥,每一个现行就是最吉祥,每一个现行的表现就是最吉祥。那也可以说不吉祥,因为你不愿意去觉悟、运用这个法则,那吉祥就告别你了。那我们运用这个法则,吉祥与我们永伴。

那么这个偈子有些点呢可以来辅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怎么来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现行,运用现行的当体,了知它的一如性,它的这种休息的圆满的实相,使我们在每一个举心动念中善于择取,调御、驾御自己的生命与周边环境,使我们真正做一个吉祥的学佛者。大家这样作为,那我们就是一个果地教言的接受者。这样的串习作为呢,是要在每一个举心动念中常常地来仔细的地方。你在这个地方越仔细,你的从容的密度就越会有事实。那你一天可能有一次这样的从容,很了不起,两次也好,一星期有一次也好,一年有一次也好,此一生中有一次这样吉祥的运用也好,也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要是时时处处运用这种吉祥呢,那是不可思议的吉祥使者。那是一个真正的被吉祥、休息、实相所载负的这样一个智者。因为我们到这个帐篷里面,这样一个“飞碟”(指帐篷状如飞碟)里面了,可能人人都是智者吧。

好,那这个偈子呢,能写一写的就写一写,在日常生活中无疑对我们是一个助缘,是一个辅助,心智认知的辅助。

 

文字整理:弘蕊,明哲

宝箧2012-4-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