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我们接着昨天学习。第五大门中第二料简“明此彼禅观比较,劝往生者”已作提示,今天我们把第三料简作个读诵学习。
1、秽土有漏不能自制,宝地胜恼佛为亲师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涂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礔礰。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倒。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往生彼国胜者。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后。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至彼国者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第三料简,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佛教提到无漏比较多。我们看道绰禅师引用有漏是什么样比喻说法。“若论此处境界”,我们堪忍界,“唯有三涂丘坑”,地狱饿鬼畜生叫作三涂。“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礔礰,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我们在人世间经历一些凶险场景,这里也没有太好的词来表现。我们这个地方两千多米高,是一个雷层,经常会有霹雳。人心若不端正,霹雳很吓人!鸡足山过去所说八吉祥中有蛇兽不伤人、树木右旋之类,所以这里没有毒兽伤人之说。但是这个世间被毒兽伤的人不少。“恶贼、恶子、荒乱、破散”,民国三十年是一次大灾荒,六零年左右中国也有一次大灾荒,伤及很多人。破散,我们一般家庭,破散是必然。不是说恶话,家家都会生老病死;有出生的人,有老、病、死的人。破散似乎是这个世间必然相。“三灾败坏”,天灾人祸。
“语论正报,三毒八倒。”这是自身果报,前面谈的是依报。三毒,贪、嗔、痴。八倒,八种倒见或者说四种倒见,在《大般涅槃经》中有讲。像我们学佛人对杀盗妄比较知道,说不能杀,但是人经常还会有杀意、杀心、嗔心、嗔意、怨恨,就是杀的缘起机会很多。盗,人人都认为恶劣,还可能会占便宜、贪图利,即是盗之源、盗之动力。妄语更频繁,为眼前利益或自身安稳,多有妄语相或以妄语交流。虽然知道它对人有危害,往往人还这样行持。在受五戒、八戒时,经常听到居士说这个戒我不能持,要持了我怎么做生意,或者说我怎么生活、怎么交流?知道它是对人有危害、对世间有危害,还要行持,倒见行为!“忧、悲、嫉、妒。”我们基本上每天看到忧伤、悲伤、悲愤的人;嫉妒是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弱一些可能同情,强一些不允许。这是这个时代特别突出的一个共业。
“多病、短命。”在经典上记载,人寿八万四千岁时,人的疾病有三个:饮食、便溺、死亡,其他疾病不会有。但我们现在世间人有多少疾病?多病!短命大家也会看到。按照世尊授记,世尊在世时人寿百岁,距今三千余年过去,百年减一岁,所以现在是七十岁左右。这按平均年龄说。很多人说现在人寿命比过去长,实际没有。比如在计划生育中,很多人在零岁时就被去掉了,也要算进去平均。在人寿百岁时,也有人活到一百多岁甚至几百岁,平均起来是百岁。从全世界看,现在非洲人寿特别短;甚至有个别国家因为战争频繁,平均二十多岁。我们现在中国人能平均五十岁也不错了。“饥、渴、寒、热。”温饱寒暑问题,像北方冬季容易出现严寒。
“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大家对因果的追逐不太清晰,实际是因果在追逐我们,恶缘果报不断成熟。说司命鬼,一般有情很难观察与认识,说因果没问题。轮回主要让我们厌恶的是什么?不能自制!或者说不能承受——承受力不够,承受力出问题了。许多人作因看着是没问题,当时他能承受,结果到来呢?好比说人用情绪做些过激事情、想些过激事情、说些过激事情,当时没问题,一旦结果出来就不能承受。不能承受怎么办?相互责怪,推给他人——用责怪来推脱责任能推脱掉吗?就是自我对结果承受力不够;容易过分用情绪表达语言与做法,对所带来结果又推脱责任。我们作为学佛人,对自己的因果要认识清晰,能承担自己做出来的事情!这十分重要。要不然我们于人生中会带来自我厌离之心。你说厌弃娑婆世界不是很好吗?作为学佛人,在每一个事情上能知道自己厌恶之处又不受其伤害,那太有意义了!
“往生彼国胜者。”他给起个名字——胜者,是胜烦恼贼之主体表达。往生彼国,已经出离三恶道的怖畏,说是胜者;对六道轮回已出离,是胜者;必然成佛,得不退转,是胜者。但是主体表达是胜烦恼。“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这与娑婆世界作欣厌对比:厌娑婆,欣极乐。很多人有个概念说:我们对娑婆世界有情应该利益,不应该厌弃娑婆。实际利益娑婆世界众生与厌弃娑婆世界不矛盾。主要是我们欣厌彻底不彻底!要有五浊恶世给人带来种种痛苦的认知,对娑婆世界因因果果的透视力抉择清晰,欣厌就很彻底。厌离心演变是出离心。我们知道出离心是菩提心之前行。出离心在厌离的基础上容易透视出来,实际出离心是平等无染心。很多人说到出离心就故意想象很多困难事情——我们若对善恶能无染平等审观,就可以出离这个世间,出离心容易审观得到。“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
“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每天我从石头台阶下来时,会提醒自己小心!为什么小心?没有金莲捧足啊!尤其住山之人要小心自己每一步,一不小心可能会出问题,高低不平。极乐世界这个讲法说行者金莲捧足。其国土地柔软,虽是七宝之地,随人心而安或表达种种,欲见黄色就是黄色,欲见青色就是青色,水亦复如是。“坐则宝座承躯。”我们坐在这地方比较挤迫。在娑婆世界我们做的东西都是业力相续、业力所集——我们以业为座啊!坐在过去业力相续上,你没有宝座相承。我们若顺法性,即是清净宝座;若以诸佛如来之亲证来安住或者作为缘起,也是宝座相承。你说当下可不可以不动身心往生极乐世界?若缘起变,其缘即变,缘起对我们特别重要!所谓座,也是缘起。说承受我们的生命,若以阿弥陀佛圆满报德,我们行也是莲华捧足。要不然是踏在步步要小心的因果上,每个行为都要小心自己。在娑婆世界,自己能不能承担?不能承担就要看好再走这一步。极乐世界因为皆是正觉华化生,所以说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帝释在前。”帝释引路。帝释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在三十三天。帝释天寿命不长不短,但是他看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百岁,像他们从早上到晚上一样!帝释天做什么?引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果报殊胜故,说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后。”入七宝殿堂,房舍随身,此为梵王所不足;所以他只能随后,就是步你后尘,因为他福报因缘所不及。“一切圣众与我亲朋。”莲池海会诸上善人以为亲人朋友。我们现在亲朋是一生所聚,大家认为这是我兄弟或朋友等等,但是一生所显,我们把他当成真实了。实际我们生生世世互为父母兄弟,相互轮回,无有休息。若人知七生之事,就不堪于婚姻、不堪于亲情了。因为生命相续,多有妻子是过去自己祖母或者母亲之类。过去很多人一旦有宿命智或者宿命念引发,就出家了。不耻人伦啊!他长一辈亲人变成他的妻女或者什么,甚至是动物之间、怨怼之间互为亲人朋友乃至父母儿女,这样他很容易不耻人伦的。
我经历了几个出家师父,因为偶发一种宿命念,还谈不上宿命智,但是他一观察就没办法在世间生活了。宿命念是什么?他念即知。好比说想看他周边亲人过去与他是什么关系?他静下来就看到了,一看到就受不了。现在我们亲人之间关系受得了,何以故?不知道过去因缘。所以我们能容忍人伦相续、夫妻感情、朋友关系、兄弟姊妹之类。要是透达宿命,观察到怨怼相集、债主索债或者种种善善、恶恶、好好、坏坏聚集一起,转相聚集,互为报复。你说也有善聚会的家庭吧?是的,但是怨怼相生较多。所以宿命智或者宿命念一现,多不耻于人伦,就是他没办法面对人伦相续。你说我们不知道不正好吗?刚好在世间混?那就混吧!等哪天你觉悟时,你会说我怎么做这个事呢!我们在轮回中,因为出生时的痛苦,记忆自我封闭,产生生命一个出生一个阶段、一个出生一个阶段……结果只知其生,不知过去也不知未来。
一切圣众为我亲朋,我们现在念佛人亦复如是。不是一生所显亲缘,这样的亲人是十分狭义的。我们作为学佛人,要知道如菩萨戒所讲: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这个父母就是世间有情了!我们这样看世间有情,做所谓大乘人或者实践者,以天下男女为自己父母,人心也只有尊重,只有尊重方便观察了。
“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前天我们提到称念南无本师阿弥陀佛这个念诵方式,你改变一下念诵方式他就有实质力量——念也是一种力。根据念的内容,念力会产生实际效果,这个效果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作实验。很多人念一些真言,说我念这个真言很有力量、效果很好。为什么?这也是念力根据音声、观想、感知、誓愿、内容造成一个事实。阿弥陀佛为我大师——许多人在念佛,对阿弥陀佛的亲切感觉怎么样?有人写偈赞给阿弥陀佛,称阿弥陀佛为我父——他也不说大师了,直接说阿弥陀佛是我父亲,这样来亲称。有没有问题?实际这是缘起——父母,生育与养育我们,引导与教导我们成长;佛为我们父母,也可以教导与养育我们。这是很好的缘起。
“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这些词都很简洁明白。我们在娑婆世界学任何一个法门,因为所面对善知识与教法,只能从某些层面接受教育,往往不是究竟。在层面上得到利益或感知,但在究竟位上往往不能认取。在极乐世界,教导我们的导师就是阿弥陀佛!七宝讲堂,佛常说法,安慰有情,于法指导,令众生习法方便,成就菩提。
我们现在面对是什么?由于过去感召出来的现实因缘,往往有很多不自主不自在的力量。我们也想见佛闻法,也想让阿弥陀佛亲自教诲,但是我们现在于三昧力没有亲证,佛不现前。虽然佛以无碍力,可观一切众生,众生往往背面于佛,不能相见——我们业力等于我们背着佛一样。佛虽是放光,但我们不知佛光、不见佛面、不闻佛语。
2、当事用法杜绝借口,择胜缘起誓愿守护
“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融通二谛是身心方便。现在经常听人说用不上力,其实没有其他问题,就是事来了不用!你可以事情来而用它,一定能用上力。如果事情来了,你不用法则,把它丢一边,还按照习气烦恼来做,你就用不上力。事情来了你用法则,你一定能用得上力。很多人说佛法真是好,但是我用不上。实际是借口,就是事情来了我不用,或者说我不习惯用、不知道怎么用。事情来了他就习惯来了,跟着习惯跑了,说我不会用——就是借口,归到根本上是事情来了没有用。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习惯,改变不会用。你学法不用多也不用少,遇事能用它,它就起作用,就用得上力。用力在什么地方?在事情发生当口!要不然我们总会找借口,说法很好但我用不上。
我们会给自己找个似乎合理的借口。一旦这样认知久了,就会把自己学法因缘从根上断除。哪个根?心愿上!从根上出问题,就是你心愿出问题了。为什么?总是麻醉自己。说我慢慢来、慢慢研习这个事情、遇事慢慢地用法则,行不行?你要了解这个也很有意义,至少不对法产生诽谤或疑虑。很多人在借口太多情况下学习佛法,久久学了很多道理与自己没关系,一到事情来就用习惯去做,反而说佛法无力;久而久之去诽谤佛法,说佛法无用。
这在经典上十分多。我们知道善星比丘,多生为世尊因地所作菩萨之子。他因为多生多劫随释迦文佛作子,一生一生累积了很多释迦牟尼佛因地的过失。就是释迦牟尼佛因地哪一生犯个事,他记住了;又一生犯一个事,他又记住了……累生累劫下来,他就给别人说世尊有什么?不就比我们多个光环么!因为他是世尊因地之子,太亲了,长时记忆着世尊因地种种生活作为中的过患,记忆太多,阿赖耶识所熏习种子中残留太多。他不是解性赖识,不是运用解性的阿赖耶识,就是净识中他没有用,他用熏习的记忆来记释迦牟尼佛的过患。释迦牟尼佛因地像我们一样有种种世俗、种种业力、种种作为……在这种作为中他记忆太久。所以善星比丘讲法无碍,但是他就不用它。他认为世尊讲是给别人讲的,自己也不用。所以生堕地狱。
你说世尊因地儿子怎么会堕地狱?这实是菩萨种种施教方便:哪怕是亲子,若违于圣教、若违于法性、若违于因果,必受其报。这都是示现方便,示现也没有啥。很多人认为示现就很高明,是了不起之事,但哪个人不是在示现?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在示现,都在一个短暂因缘中表达一个事情——我们要觉悟它,都是示现者;要迷失其中,都是沉沦者。示现没有什么。
善星比丘示现的是什么?熏习的种子,常记人过,包括世尊这个自己生生世世的父亲,他也不饶过!所以经常诋毁世尊。他为世尊作二十多年侍者,经常在后面嘀咕:哼!不就多个光环嘛!就是不服气,因为亲近太久了。像我们人与人之间,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比较好;一旦久了就会:哼,他有啥了不起?记忆一些平时你认为他不足的地方,一点一滴、一点一滴……熏习久了就认为有啥了不起?所以在阿赖耶识熏习的种子,特别容易记人过患,包括亲人。所以很多此生此世亲人来生会变成怨怼,记忆熏习所造成,转相为怼为怨。天天忆念与反对,来世成怨怼;天天想、想、想,来生为亲眷;今生怨怼,来世为亲,冤亲转换!像很多夫妻之间,心中生怨也不表达,慢慢地一点一点攒,攒到什么时间报复你?来生!他不见得是有意报复,但是来生转相为报!无量寿经讲到五恶五痛五烧中讲得十分清晰。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认清。
二谛融通是我们要把因果与出因果之法则认识清晰。我们在缘起心智中,作什么样的缘起?所以昙鸾法师讲在心、在缘、在决定——决定特别重要!要以法界为心,是一个法则;以如来藏为心,如来藏心;以阿赖耶识为心;以业感为心——这四种缘起我们要注意!我们面临每一个事情,都可以用这四种来过一遍。我先用法界心来看这个事;再用如来藏或者真如门、生灭门,或者染、净二缘来看这个事;再用阿赖耶识——业报赖识,像随业感而生心;解性赖识,顺法界心来看;要是顺业感,现缘就是心,多生忧喜。
我们每天面临着很多缘起,要是发一个愿,缘起就固定了。缘起——发愿。这几天大家谈誓愿与意乐问题。要有这个把握,就不是每天面对很多变化的缘起了。业感缘起每天很多,人就容易生烦恼。要有一个誓愿守护、意乐观察,外面业感就与我没太大关系了,就能很方便面对种种变化,来运用誓愿与意乐做这个事情、面对这个事情,就很方便。许多年轻人有和情人约会,感到在约会中时间过得很快,而等人时心像火燎的一样。约会他有一个愿望、强烈愿望、意乐,这样造成的时间迅速过去,很多缘起和他没有关系,像大街上人来人往和他没关系,他眼中只有情人——只有现下这个意乐。这样他会造成种种业感变得无用,唯有你誓愿相续中,逐渐透视法性,万事万物之本性自然逐渐彰显。这样我们作为修行者有不可思议之方便,就是不再随业感心流转。
每一天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大量事物与心理变化。我们在这么高的山上,坐在这个房间里,似乎单一一些。因为在强烈的引导下,我们专注了一个东西。要不然坐在这里,你心业所感也是千变万化。可以观察。所以在缘起法中有誓愿守护,人变得简洁明快。
3、现行佛印二谛虚融,缘法速去无关生死
我们不是讲名词,是借助这个话题来表达怎么融通现缘、现缘的种子。我们依记忆,这里面就是储存、释放出来的记忆的表达罢了。但它记忆的缘起有业感缘起,有果报缘起,也有解性缘起。我们在学法过程中,希望能用得出来。用出来之关键就在我们现前的业、识——事情来了或者业来了,面临之时最重要,其他不重要。你这个法有没有用就在这时,在事来之时才能说有用。你坐在那闲得啥事没有,说这法有用——那是胡扯。有事情来了、障碍来了、因缘来了,才测试你用不用法则。你说这个事来了我根据习惯或者自己业报、情绪去做,那么这个法是无力的,没有用。我们就在这个法则上——事情来了用法则处理它。处理过一次你就尝到甜头了,这就是法乐。
许多人没尝过法味与法乐——你一旦体味到法的乐趣,再让你用世俗心理或者业习惯性,你不会用了,那又制造新的恶缘与痛苦。要是用法处理,必得轻安。你可以作个小测试——遇到一个违缘或者心里不舒服一刹那,用一个法则,哪怕是念佛或者最简单法则,或者你认为你用一个法则,实践一下,一定会得到法乐,一定给你带来轻安。如法行之喜只有法行人知。你不依法行怎能知道?说用不上力就是借口、习惯——要么是借口,要么是习惯;不习惯用法则,习惯用自己的习气、情绪、感知力、业相续力,没有真正面对法则。那样我们学了很多反而变成负重,这个负重带来知识积累的骄慢。你积累很多知识你没有用,就变成骄慢的资粮!所以很多人骄慢,认为自己有学问嘛!
你说我学法为了用——你现下就用,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学一点用一点,直接从每个所学步骤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与烦恼。那就不是骄慢资粮,不会和人斗嘴或者说漂亮话了。为什么?遇到问题我就以法则来解决,真正尊重自己每一个当下因缘,依法而行,你怎会不获得佛法利益?佛法怎能变成没有用?你怎么把它变成空洞教理或者谈玄说妙?你不实践就是谈玄说妙!你不面对每个事情来处理你的实际问题,不成谈玄说妙是什么?
为什么人走般舟时只要认真就会得到法益?因为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有谈玄说妙之处。你给谁说?给阿弥陀佛说?给墙壁说?你给自己说,就唤醒自己了,就依法而行。所以一切法不离心法。你离不开心,离不开心的相应承接。承接业习,你这个法就是用不上力;承接法则,一定会相应。所以心佩佛印是我们学佛人特别重要的一个认知!就是什么事来了我们不用其他东西印,用法则来印这个事、看这个事、观察这个事,那有实际利益的。
要不然我们学习、学习、学习,变成知识积累、积累……出家人也好,学佛人也好,积累一大堆知识干什么?我们在世间每天都增进学习知识,你不需要再来积累佛法了。我们学习佛法就是由重到轻,由轻到明,由明到圆觉,圆觉是究竟觉。不需要积累什么,性具故。我们在智慧海中、本心中,具足一切万法。不需要你学什么,只需要剥脱你的虚妄、习惯缠缚,不需要你覆盖那么多东西。很多人认为学很多很多才能怎样怎样,实际不是这个概念。这个时代人命这么短促、灾难这么频繁,我们没那么多精力搞这些,只有专注于解决自己生死烦恼问题,这是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不是知识积累,无量劫以来我们什么知识没学过?什么积累没有?我们具足的。这个大事因缘就是悟入佛之知见,成就道业。所以这个地方着重给大家提一提。
“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佛教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涅槃寂静。一般我们讲三法印,三法印主要落在性空。说行无常、法无我、观苦是空——空对我们学佛人来说太重要了!许多人读过心经,心的一个健康的智慧的历程,就是心经所描述。要能随文入观,心经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利益与方便。“游则入八正之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智、正定之类。“至则到大涅槃。”大般涅槃。
“一切众生但至彼国者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速去,许多人说求往生是不是求死?这在念佛法门中是一个灰暗教导,是疏远这个教法了。安心于客居——我们真正安心了,因为知道极乐世界必是归处;娑婆世界我们活着安心、撒手安详,这样是这个法则根本利益。缘这个法,是速去之义,不是让我们迅速把生命丢掉。很多人认为念佛是送终——这个概念要转化:念佛不是送终!我们读过往生论,论中从头到尾,无论是九十六句偈子还是长行,没有“死”字!没有说你死了怎么办,没有一个“死”字。往生论所有论述就是依正见正行成就菩提,远离违菩提,成就正菩提行。没有一个死字,也没有一个活字——与生死不相干故!现在人把念佛法门当成送终作为让人感到灰暗。很多人说念佛是老年人事,就很灰暗了。那样说是对教法的特别大误解。
有一些善知识说你要真想往生,就是真想死掉,你七天念佛可以怎样怎样。有人就相信了,给别人说我七天就往生了,门一关就开始念。结果念了二十一天也往生不了。因为他是求死,不是求往生!往生是什么?是成等正觉!随顺法性,安住生命,非生死说。生死必然是有为之幻相,这种虚幻之说与佛教真正教义不相干。我们要真正想了解往生二字,就读往生论。没有送终之义,说送终也是送业力之终、轮回之终,不是生命之终。生命之终有什么意思?诸佛如来出轮回了怎么还有生命?南无本师释迦文佛是证圆满道业者,为什么他要示现生命?不过是把轮回送走了。
“何不思量不速去也!”速去,是速缘此法,正行相续。我们在此娑婆世界的确是百年如寄。彻悟禅师说“百年如寄,终有所归”,让你感觉亲切。我们哪个人在娑婆世界也不过就是个客居者,寿一终必然回归极乐,这没有任何疑虑,因为你必然归于极乐的!法性国土清净平等,随顺法性即得济度方便,方便就是往生。我们若不知百年如寄,还在这当真、斤斤计较,实是多造恶业。如寄之地,我们何以与人争夺得失?到一个地方旅游,你与当地任何人都不会计较,因为与你没关系。我们在娑婆世界生死海中患得患失实是造业。要是知道娑婆世界就是个娑婆世界,梦幻之事,无常苦空,了不可得,那么我们寄住于此只不过是客游于此——是客,是游。客是什么?客居;游是什么?因过去业力、无明,飘到这个地方来;今日执念佛功德,一念就回向安住于极乐。我们在漂游阶段、余力未尽之时,就看一看娑婆,旅游旅游,逛一逛,一定不能当真了。
若再计较于此界得失,必然是此界中人——把自己强行安排在这了。你就安在那里,你怎能走出来?你在那越计较,业力累积就越深,你就是此界中人了,很难出离三界。我们平时观察自己,遇到得失心里是什么状态?遇到争议、人情世故或者大的冲击、伤害,心里会延续出什么样法则或者什么样念佛因缘?这样我们是客居娑婆终有所归。在这个世间得失计较不是一个人事,是我们已经熏习惯了——习惯中我们要觉悟它,就有法则,有出离机会。
4、修德接引回归本家,返向往生游化性海
【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愿往者。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后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随寿修短各自命终。即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后恒得值遇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广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于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是时十方诸佛从空而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告阿难言。汝知释迦文佛无数精进百千苦行。求佛智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观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说是语已。然后问讯释迦文佛。问讯讫已各还本国。】
第四料简,“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愿往者”。道绰禅师用了大量文字在“生信求往”这几个字上,引导我们生信求往。我们对往生心里有很多想象,若是心性透达,往返皆有方便。我们一般说往生,回归于无得无失之法性,这是往。但是一说法性或者寂灭法性,人会心生冷漠感,感到心不可及,不知是什么,生畏惧。我学佛时,第一次听人讲寂灭为乐,用自己心理放松感知了一次,出一身冷汗,畏惧得毛骨悚然。因为有想象的东西。往往我们对法性、心性认为是无情或不可及,所以说往生法性海,感到太冷漠了,心智就有距离。佛法就是面对我们有情,怎么办?就把他拟人化,我们往生极乐国土。这不过是给你换个名词。是不是佛给我们假设来虚妄引导我们?不是!因为众生心目中的冷漠与畏惧,佛以种种修德方便来庄严极乐国土,令我等进趣。要不然我们的冷漠与畏惧必然一个事实。
所以极乐世界不过是顺法性设立的修德庄严的国土,令我等有缘、有情众生往生彼国。彼国是什么国?是我们本家本国呀!本家本国不是强安或者给大家拉个亲属关系,让大家感觉亲切——不是,这的确是如实话语,是对我们有情众生的如实描述,本家本国是真实语!何以故?又回到法性上来了,法性海中得自在,你不是本家本国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本家本国!若说往生法性国,没几个人愿意往生;若往生阿弥陀佛万德具足之庄严国土,有情众生都能接受,就是取相有情。要是深达法性,了知无相方便,人在性德海中得自在。
我们现在说往生,在往生论第五念门修持中还有返向往生。返向,就是从法性海中走出来利益世间有情、畏惧有情,就是返向往生。我们现在是往生彼国。返向往生是什么?返到世间,不舍有情,以佛本愿故,普利有情而无所畏惧。说深达法性利益世间,无所得失利益世间,这是返向往生之修持,所谓出功德,他没有功德可得呀!所以不染于得失,不取于众相,但以利生为方便。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入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广利世间有情,就是返向往生。所谓成就大悲,方便利世。何以故?无功德可得。
前四门中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是入功德,是说往生、顺愿往生。这个愿没有出我们本家本国、法性。一旦谈到法性,大家认知上有冷漠与畏惧,这也没什么,很正常,但怎么突破这一点?阿弥陀佛早已观察到我们心中这种业力感知,所以用无量劫以来修持给我们设立极乐国土,令有情众生往生彼国,得见法性,究竟圆满于无上菩提。这是不可思议之功德回施。要不然一谈法性就冷漠、不可及,感觉有什么意义?他引这些圣教来证成,还是让我们生信、求往。从根本意义上看,极乐世界实是一切众生本家本国。你说我不愿意去本家本国,你就愿意六道轮回!印光法师呵斥这类人不愚即狂!回到自己究竟国土来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正行之路。你却不求生,所以你不是愚不是狂还是什么?再高明玄机都没用,你就实打实地面对自己心理与归向。所以从取相方便说、有情说、无相说,往生极乐都是不可思议功德,皆可得至。
“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今日,这是比喻本师之说。佛不是在法华经上讲只说一乘吗?但他作了三车喻。忆过去诸佛为方便众生故,虽是一乘教,以三乘教化方便。所以三乘说是教化方便。假设对三乘教化方便没有认知,很多人会诋毁于其他乘教诲。三乘教对我们的清净平等认知特别重要!为什么特别重要?缘起。不管是汉传、南传还是藏传,皆是佛所宣化,大家念头就容易在清净平等之无诤上回到本师说上来,就能尊重,不犯谤法罪。缘起本是清净的真实的,皆是释迦文佛所宣化。
贤劫第四佛才宣三乘教,有的佛不宣,但是他有秘密说。所以释迦文佛在说《妙法莲华经》中,忆过去诸佛世尊出世多说三乘,以饶益种性差别之有情,令其入无上乘教诲,所以有鹿车、羊车、牛车之说。教下也据经比喻众生根性如象、马、兔——象很大,马次一点,兔子小,比喻人于心性运用的差异各显其能。世尊面对这样有情时,最初接度各以对应法则施教,但归于一乘。所以此处不是真实教诲,是权巧方便。羊车鹿车牛车之说亦复如是。“亦如今日说三乘法。”
5、佛像照自法偈印心,性愿意乐三种必生
“彼佛灭后,末世之中有一比丘。”这暗示我们现在吧!彼佛灭后,末世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审观不舍。以前我们几个人去印度,请了一尊佛像。我给他们居士说:这个佛像你们今天晚上好好观想,好好地静观静观!要是有佛像能唤醒心灵深处,能触动心灵,这个宝像的加持会使你终生难忘,唤起你不可思议之善根。哪怕是很简单的一像。有的像真能震撼人心!“各说一偈。”佛教这个偈一般是四句偈,就是四句话。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毘尼法,令正法久住。”这是一个偈子。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这是一个偈子。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又是个偈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是一个偈子。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是个偈子了。
这样的偈子无量无边。像迦叶尊者付法偈说:“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亦非法。”都是偈子。这四句能完整表达一个思想体系,在佛教称为偈。我们中国称为诗词之类。佛教偈子不同诗词是什么?偈子是一个完整的教法体系。这样的教法体系十分多。许多如来世尊在因地就是一个偈子成佛。释迦文佛因地赞弗沙如来时,就是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他七日中用这一个偈子来赞佛,所以先弥勒而成佛。我们现在经常诵这个偈子。他因为看到弗沙佛在宝窟中放大光明,激动不已,就翘起腿,举个手,开始说这个偈子,七日中未间断。我们说七日试试看?也超九劫!要不然释迦文佛会落后于弥勒世尊九劫才成佛。因为七日之精进,一下跳过了。所以这四句偈子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现在随便拉出来一个人都会一百个偈子,也没有成佛。现在人说偈子可以写本书,但是能不能用得上?这是个特别大的问题。过去人善根真深厚啊!偈子一说即入道业。你看六祖那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结果他证道了。我们也说一遍,让我们都成道。(大众齐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去诸佛如来菩萨祖师道业之语、悟道之语、宣化之语,我们很多都会,但是往往变成知识了,没有变成我们的发心,或者说没有印契我们的心。要真正契合我们心了,我们这一念也就好了。
“各说一偈,用为赞叹。”现在我们心力,能不能如世尊付法偈一样,很简短用四句话把所有教诲浓缩其中?“随寿修短,各自命终。”很多人说把我此生福报乃至未来际福报回向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正念所至或者福德因缘成熟时往生彼国,于此界不求长寿。这是修短之方便。很多人这样行,在念佛或者禅观中若能见佛闻法,反而有长寿功德,寿命长了。有人担心贪著长寿会对往生设置障碍,所以在见佛时说:世尊导向于我,令我速生彼国,不求此世长寿。愿我临终无障碍,往生阿弥陀佛国——无障碍就是了了分明或者自知时至,心不颠倒,如入禅定,心行方便,无有迷失,不贪世间。这是修短方便。若在世,多念佛、少造业或者皆念佛、不造业;若舍世,欢喜往生——这样求愿往生有方便。如果还贪图这个世间,往生大益离我们远了。
“即命终已,即生佛前。”这真实不虚。我们若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本家本国从三点观察,一定往生彼国:第一,顺性观。性德之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凡无圣,同等一味,往生是必然。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轮回不出此法性,不出三无差别;一切诸佛如来放大光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出此平等一味。法性无别,我们可以审观:佛心、我心、众生心,心心本一。一是什么?无色、无相、无名,真如无别,真实无别。顺性观。
第二,佛愿观。佛修德圆满,广利十方,无所障碍;修德圆满,回施一切,十方无碍。阿弥陀佛摄化十方众生,平等回施,不舍一切众生。这是阿弥陀佛出世之愿,所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第三,观一切众生真实愿望何在?我们观察一切众生究竟意乐或意愿,也看到必生。这是三种必生。为何说众生究竟愿望是必生?自己观察:十法界中你何以择取?择佛法界是必然。生灭门中设一净缘,我们必取一真法界,即是诸佛法界。可以静静地观自己意乐,不需要给别人说。众生究竟意乐、意愿是什么?你可以观察自己,也可以观察周边人。以十法界观,四圣法界虽各有所归,若不成就一真,仍非究竟圆满。所以我们心必归一真。其他圣法界各有方便,六道轮回不得方便;沉沦非我所取,四圣若非佛处,也非我所取。仔细静下来观察,把十法界图挂那个地方让自己择取,你择取什么?观察自己内心,会产生必生安乐之愿望。因为往生安乐就是成佛!我们认识这三种必生,作为一个念佛人就十分轻快。这要细细观察,不可草率带过。
今天作业:对三种必生的认识。三种必生我们一定要认识。对三种必生若有认识,念佛就能自念劝人念了,很简单。三种必生不是强加于人,大家可以观察。这里没有强加的意思。若有强加,其后立誓不成立了,没有意义。
问:安乐集中有让我们观察自己善根,说过去曾于半恒河沙乃至三恒河沙诸佛前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应该如何发?
师:菩提心的一般说法中,有圣义谛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就是有无上菩提心,不可造作,一切众生本来拥有,诸佛引导,随顺得见。我们随佛果德能得见菩提心。菩提心非来非去,是众生本所具有之法性知见。造作菩提心分中有誓愿与意乐。意乐是行之意乐,愿是誓愿守护。这在历史上有两种传承。依圣文殊所传播体系中,多是从意乐菩提心或者说行意乐菩提心中下手,即是行菩提心,在行中体会菩提心的意乐,意乐中行持菩提心。这个我们称为有为造作,是以有为法而产生事实。依圣弥勒所传播的教诲体系,多是依誓愿设立。无论大三昧耶誓或者种种方便誓,皆以誓愿作为修行菩提之方便,就是如实表达自己行为所守护之法则。虽是造作所显,必能趣向无上菩提。这二分中都能趣向究竟菩提:一是意乐,一是誓愿。
我们现在有情分中,誓愿表达特别少。比如三皈依,肯定是誓愿:自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自皈依法,皈依如来至尊教诲,不皈依外道知见;自皈依僧,皈依清净贤圣僧,不皈依外道邪众。这里面都有宁舍生命——宁舍生命即是誓愿!要有这个誓,三宝护你。你自身、自心与三宝摄护契合。要没有这个守护或誓愿,三宝护念不成立,护法神不相随,就是我们与这个法界的护法脱离了关系。我们有没有守护三皈的誓愿?自己当深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