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出家启用本具佛心——短出剃度前开示出家发心



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


慈法法师 开示


岁次乙未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出家启用本具佛心——短出剃度前开示出家发心(20150930)

 




首先,我们大众一起来存念、礼敬、祈祷三宝对我们的加持!


丛柏庵举行一年一度的汉传佛教短期出家,今年还是照常作为 [1] 。来自各地的男女二众能报名参加,这实是殊胜因缘。来体验沙门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一个月,也会给我们人生带来一个新的角度。


因为这个角度,我们能真正地渐次地觉悟生命。我们这个阶段的人生十分短暂,就是百年以里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有严格分段,即是生、老、病、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若能觉悟或者渐次觉悟其实质内涵,人生会变得积极、主动、阳光起来;若在人生中不断地积累、迷失,也会变得负累、迷茫,甚至由于不得当作为而堕落。因为在生命相续的时间海中,生命不会断灭,生命相续就是整个有为世间的一个活泼样子。


我们人生是无量生命中的一个种类。世尊在对我们宣化中,把生命分成十大类,人类是欲界六道众生的一类。人类生命可贵之处是善于观察与选择,有抉择的力量。不像畜生地狱饿鬼等恶道众生被业力所蒙蔽、逼迫,没有力量,没有机会择取生命新趋向,或者少有机会能觉悟生命。天人与修罗也在自身业力中,觉悟生命的机会比人类少。


人类处在这样白天晚上相交的善恶业、阴阳业、明暗业、觉悟与迷失的对等状态下,徘徊东西多。我们有佛法之得遇,又能参与出家生活,真正让过去习惯的世间意识、思维、言说作个洗礼或更新,可以重新认识人生,换个角度认识生命。角度若不换,站在门外思维则是距离很大。现在要亲自来体验佛、菩萨、圣者、智者对生命的实践与考虑,或者说生命实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也会考虑与观察生命价值,有自身价值观的择取与认知,而多数人就是为了衣食生活去作为。


单单为活着而作为,生命就有许多迷茫。好比说死亡、疾病、违缘、障碍一旦出现,人就开始挣扎、对抗或者期盼能解决这些问题。佛陀教法积极主动地让我们在身心还健康的情况下,在还有力量来思维、观察与调整自己的机遇下,主动认识人生、认识生命、认识多角度价值。我们看到佛菩萨阿罗汉,他们都是生命价值的自由者。这些自由者生活在觉悟世间,主动调整与觉悟生命,展现觉悟的运用,觉悟的广大舒展的作用。


我们一般世间有情是根据自己的爱憎、知识、习惯、秉性等等作取舍,或者迎合,或者排斥,不是完整的。有情世间这个情字,也是我们欲界众生的一个特质,根据爱憎或者迎合不迎合自己的意识、需求、所记忆的知识——认为是正确的、合适的、有益于自身的,他会择取;没有意义的,会排斥。那样忽略了广大无量无边法界的无尽空间。我们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意识、有限的知识所带来的种种感知的分辨能力极为有限。这个限量往往使这个分段死的分段把我们无意识地限制起来。


我们要是根据自己这个分段死的知识、记忆、秉性、秉承的东西,来处理自己的人生或者生命,来发挥运用生命,会出现一个极大制约。这个制约会使我们生命逐步走到一个枯竭甚至下堕的必然趋势,即是减劫趋势。就是人的道德、福慧、因缘逐渐薄少,逐渐我们生命的触角会趋向三恶道。减劫中的共业就在滑坡。能持平于人类的人十分稀少,不要说升华自身了。十法界中有佛陀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独觉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我们要上升或者圆满回归,而如果没有真正的教育与方法给予,从分段死的业相中十分难有机会与方法,使生命有圆满回归或者增上作为。


我们有此短出机会十分难得。从生命状态,乃至历史因缘,乃至佛的授记,这个时代能实践短期出家,对我们每个参与者来说都十分有意义,是值得尊重、值得作为、值得实践的,必将在我们生命未来带来稀有之佛缘、胜缘。为何说稀有?我们观察:在这茫茫人海中,真能参与出家生活,哪怕是一个月,能拿出这段时间精力来实践者甚为稀少!你对比就知道。主体人群还忙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的家庭、衣食、感情、事业、交往等付出。他没有精力、没有机会,或者不愿意拿出机会,或者因为机遇不成熟而不能参与。


这个事情我们能参与就显得可贵,因为有个佛缘——我们在十法界的认知中,佛是圆满回归到生命极致,运用了生命的究竟德相。他是生命最圆满、真实、究竟之功德主,我们用十号赞美他: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他是这样的不可思议生命,在任何一个法界中都表达了自在、圆融、究竟成就的德相。我们有机会扮演他,现这一个月僧相,不管是男女众,我们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来自于这样的功德守护者——佛陀的教法、佛陀的给予、佛陀的受用。


我们剃度以后要受十戒。十戒皆来自于佛陀所制,一切贤圣不会制戒。世尊观察了无量法界、无量生命、无量作为的不可思议的力,从他智心中流出来一个善巧,即是无作戒体。无作戒体是通过佛的威德善巧,来温养、处理、回施给我们。世间也有戒律的说法,但如果不知道其源头在于世尊授受给予,我们就没有与佛结这个胜缘。通过我们不杀、不盗、不妄、不淫的休息——过去的恶作、今日的休息,这个休息是依世尊教诲而休息,回归到法性智海中,也就是与佛结了印契之缘。每一条戒都是来印契我们心中圆满正等正觉的一个机遇,也是这个内容。因为戒律来自于世尊,不是来自于其他。


我们这个形象、搭这个衣、所有行持,都来自于佛陀,来自于三宝,是佛法僧对我们的摄化。这种摄化来源一旦清晰,一旦生起尊重、实践、回归,来印契我们人人本具的觉性,那么在无尽生命法界中,我们无疑就有真正价值观的回归、如实印契自己生命的回归。这个回归是无量劫以来不可思议的最殊胜因缘。这个最殊胜因缘无愧于任何一个生命,包括我们人类生命。


生命在浩瀚法界中,作用无量无边。我们一旦择取与佛结缘这样一个胜因胜缘,对生命的尊重是恰当的,对生命的运用是恰当的,对自身无始以来业力以及在这个时代、这个生命阶段的作为十分有意义!我们就能准确地不辜负这一生的短暂人身相续,择取诸佛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正觉于一切生命世间运用的极大方便的机遇。


能成熟多少因缘?不需要着急。我们有这样一个缘,慢慢来深入与了解,一点一滴地,就是从容的生命开始。告别那种急急忙忙、对待割裂的不良习惯,或者对生命不尊重、割裂、对待的作为,回到安详从容的生命依止来认识与运用生命,使我们这个生命放出最美好最真实的作用,来自利利他。


佛教整体教育就是离苦得乐,自利利他。离什么苦?堕落的苦、迷失的苦、负累的苦、割裂对待的苦。这些苦就是我们烦恼带来的业障以及所知障。在普通状态下,烦恼障人人愿意消除与调整;只要有方法、有因缘现前,我们都有这种意乐或愿望。但是对所知障,要是没有佛陀这种深刻、细腻、究竟的教诲与善巧方法,大部分人触及不到。就是所知障的障碍、对生命的制约。尤其我们分段死众生,没有宿命、天眼的通达无碍的联接,所知障是极大困惑,
带来不正见坚固的自我扼杀。在这无尽浩瀚的生命通达的世间,或者说无碍世间,我们就会割裂、对待与建立所谓正确的自我封闭——自我建立与排斥。


佛教在出离所知障上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人类生来就有烦恼障、所知障、报障,就是我们生命一些福德因缘、依正二报带来的困惑。最重要的是我们接触佛教教诲,使我们能有机会站在佛陀高度上审观十法界整个生命的变化、运用与迷失。


不管是在有情世间、器世间还是觉悟世间,我们能真正在一切世间了解一切唯心之事实,回归到自己现前一念上,善于运用这一念,使这一念与佛之一念念念一如,有互融、互换、互知的事实,来了解原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真相、实相、本质的作用力。我们一旦回归到实质的作用力上,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开始起步来运用觉性圆满觉悟世间,来安住于法性,真正安详在一切生命状态下令生命舒展地作用,而不是扭曲的、压迫的、变形的、割裂的,使生命发挥充分的作用、美妙的作用、自由自在的作用、有尊严的作用。


尊严,因为知道本自具足。如同我们赞美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具足十八不共法等诸多善巧——我们人人心中的本质与佛这个功德无二无别。我们只是在所知障、烦恼障、报障中蒙蔽了他——在习惯势力的被迫作用下,在秉性的蒙蔽作用下,使我们不能充分发挥与佛无二无别的觉性来圆满觉悟世间。


真正圆满觉悟世间,是难能可贵的大事!我们来短期出家,最重要关注处就是能启发、印证、认证、抉择我们与佛无二无别的心!我们通过形象上把头发剃掉,搭上如来的衣,念他传诵的一些教法、真言,思维他的一些知见,实际就是行佛事业。


我们原有与佛无二无别之心性,通过这个扮演与作为来改变自己身份,换一个角度审思人生、感知人生,尝试站在佛的角度上运用佛心。人人有佛心,但在扮演这个角色之前,我们想运用这颗心有诸多阻碍。因为身份、业力、习惯的相续,你不认为自己与佛有无二无别之本心,或者说本来如佛一样圆明之心。我们习惯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样残缺的、制约的、蒙蔽的、琐碎的东西,已经把自己安排在这种习惯状态中。这个短期出家无疑使我们有个推动,对过去作个简短告别,开始一个月的崭新生活、作为与体验。


你说会不会还有世俗的相续?一定有的。但不妨碍我们从某些角度、某些作为、某些言说、某些思维中体会到佛陀、僧人一代一代传递这种与佛无二无别的思维方法、言说方法、作为方法。这些言说、意识、作为方法的改变,通过亲近僧法与佛陀教法,会使我们亲近到或者唤醒内心与佛无二无别的觉性、觉悟心,来圆觉世间,来正觉世间,来正确地觉悟世间,有意义地使生命回到他从容、圆满、自在的事实上来,不再于三界中徘徊或迷失。


有这样机遇,短期出家这一个月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十分有意义!包括老师,包括学习者——无论是授教者还是被授教者,我们都是来亲近佛陀,礼请三宝对我们共同实施这个实践佛法的事实,也就是觉悟生命、觉悟人生、觉悟情世间与器世间,回入觉悟世间的胜举。这个胜举参与者不可藐视,应随喜于此。在旷大劫以来生生世世的生死中,我们有这样一个难得善根的成熟。尤其在人寿百岁以里,释迦佛已取灭,只有遗教的现今时代,这个善根成熟更是难中之难。有这一念善心与佛结缘,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不知道是我们心中什么样的因缘聚集,使我们成熟了这个步入觉悟世间的大的机遇!


佛陀出世,乃至诸贤圣、阿罗汉、菩萨出世,没有一个不是为了大家步入觉悟世间,或者说真正完成生命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价值之给予,就是开示佛之知见,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走出自己过去的知见或业力,悟入佛的业力。干什么?成就清净道业!此清净道业是我们圆满心性全体的一个作用力表现。


现在我们生命在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个根本烦恼的制约下,往往不能自制、不能自拔、不能自举,像自己不能把自己举起来一样。我们通过佛陀的教法、僧法,通过出家师父给我们传递,共同实践这个不可思议的我们与佛无二无别的心智;来实践此心智,认知此心智,恢复此心智作用,不把他埋在业力深海中——在业力的深海中取出此摩尼宝,就是我们本具与佛无二无别之心性。我们不把他没在业力深海中了,把他取用出来,变成自在心智,本具之自在心智,使生命自在与明亮起来,不再被生死烦恼制约。那也是出生死轮回。


佛陀教法予众生出离生死轮回,这是他一个大的呼唤。偿还我们本来面目,是他出世唯一正因,一切众生皆有觉性是根本所在。每一个众生本具与佛陀无二无别之觉性——没有这个事实,佛出世与我们也没关系。正因为我们心灵深处是觉性圆满的呼唤、震动,有这个机制存在,佛陀出世我们就会发起共鸣。这共鸣很幽深、很细腻,虽然有人表现得很微弱,但他已经有机遇、有这样因缘,已经是不可思议了!


佛陀在大乘教法中对我们每一个众生的认知十分公正,十分真实,十分贴切。他真诚表达了佛陀无碍智、圆满智、清净智所证实——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之事实。


这个事实传递在世间,告诉我们。你回头看过去的作为、事业相、身口意表达,感觉不像如来智慧德相啊!我们的如来智慧德相应该具足慈悲、善巧、通力、广大作用力,不是这样的。这个如来,一切众生现行作为,本身是圆满,只因为爱憎、取舍、割裂,我们使他这个割裂、排斥、残缺的样子相续了,就认为这个相续的残缺、割裂、对待是自身生命的作用力,就会有自责、后悔、压力、迷茫、挣扎、犹豫不定。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枯竭样子、衰减样子、不自在样子,像我们的生老病死、世间的成住坏空。你在记忆海中一搜索,越来越感到不堪回首,哪有如来智慧德相?


佛陀用他的圆满心告诉我们,他用圆满心照耀着世间,看到一切众生作为、一切现行、一切业缘皆不可得,或者说一切现行如梦如幻,或者说一切现行本质是圆满的。就直指一切众生生命觉悟、运用知见相续这种回归的根本所在。他依本发愿——依一切众生之觉性、本性发愿,即是本愿;依本立誓、立心、表达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心愿是真实说,是究竟说,是不遮盖说,是没有谄曲说,是真实语、究竟语、圆满语。


我们常规思维不是这样,是没有信心的。不要说无上正等正觉之信心,能做个好人、衣食无忧或者有个好车子、有个好房子、有一点事业就很好了。这种诉求太短暂,很快你的不满足心又会浮现。因为欲望性的愿很快会消失,很快会变异。像孩子的愿望、少年的愿望、中年人的愿望、老年人的愿望、将死人的愿望完全不一样。这也称不上愿望,或者称为阶段性愿望,随时在变化。唯依本质觉性——人人皆有之佛心,人人皆有之觉性——依此本质立一个愿、立一个心,才是佛心所现。要是依这样一颗心,人人都有无上信心,即是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人人本来是佛之事实会逐渐展示出来,或者完全表现出来。


大乘佛教中一切善知识传递的法则,乃至一切诸佛菩萨所传递法则,一定是予一切众生无上信心。这亦是一切诸佛出世唯一因缘——但说一乘,始于究竟,令众生证于无上觉。这是他们的使命与作为。你说这一个月短期出家与我什么关系?有直接关系!我们汉传佛教就要宣化这个无上信心,一切出家人要实践这个无上信心,要守护这个无上信心,要传递这个无上信心,令一切有缘者回入无上道,就是一乘佛道。


《妙法莲华经》许多人读过。经中说一乘菩提,乃至一称佛,乃至一合掌,乃至积沙为塔等童子戏,皆已成佛道,就是直指觉性的本质作用。成佛实无所成,众生轮回实如梦幻,在这如梦如幻的业力幻化作用中我们扮演一次佛陀。你说短期出家能扮演佛陀吗?实际也是佛陀,依止着佛陀形象我们扮演扮演。像我们中国画十八罗汉、五百罗汉,这些罗汉也是游戏我们生命世间的表现者。他们回到寂灭法界,得到真正解脱、究竟解脱,就是顺性安住了,安住在一个事实上,即是取灭,称为涅槃。


菩萨以此实际的功德内涵传递世间,令众生现在生命中不断运用——运用本具觉性、本来具足之解脱。阿罗汉果不像菩萨,他们就住在安乐的寂静法界,所谓解脱法界。我们人世间还在生死幻化中,像做梦一样——睡来一梦,醒来感觉又过一天,这样一天一梦、一梦一天地活着。如果没有佛陀这种广大圆满教育、一代一代相承的教育,我们想觉悟与认知世间则有巨大阻隔——分段死的阻隔、所知障的阻隔、烦恼的阻隔,就是分别、执著、取舍带来的阻隔。


来短期出家,我们要有清晰方向,就是认知无上菩提心,启发与运用我们与佛无二无别之心。这猛一听生疏没问题,不理解也没问题,我们就尝试一点一滴去作为。你说我短期出家原先没有想发无上心、运用无上教法、成就无上道业——没问题的!


这节课常住安排我给大家有这个提示,无疑是希望大家有个简洁清晰的目标。我们来搭衣吃饭乃至学一切东西,都是为无上菩提心服务,也就是我们本具佛性、本具佛心起作用,我们三无差别之心要起作用了。剃度那一刻你要运用三无差别之心!你说不知道什么叫三无差别——没问题,慢慢学,学习是我们知道的过程。


要传递世尊所传递的这个法则,我们不能减损或减少他。至少出家人不能吝法。以前我在受教时,前面师父们会告诉我:你一旦接受这个不可思议的法则,一定要无畏地传承下去,无畏地实践下去,无畏地守护着,勿令毁灭!这是最简单的交代。


  
 若是没有这个交代,就不能坐在那个位置上与大家讲法与交流。为什么?这就是他的任务,这就是他的内容。我们这一个月短期出家也要实践这个内容。可能有人在实践过程中会真正了解生命的价值、觉悟的价值;乃至说人生这么短暂,有这个机会我们来深入实践这个法则,守护这个法则,乃至成就一些传播这个法则的事实。因为十方九界中要是没有佛陀世尊出世,这个无上信心没人宣化。


我们现在作为僧人也好,短期出家也好,一定是接触这样一个无上功德。在南传或者其他一些教法中,有本尊的传法,有阿罗汉的传法,他们认为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证得哪个本尊,那个教法是一个事实。在大乘教法或者汉传佛教中,认为大家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证是我们人人本具、人人具足,任何一个生命都不缺少,只是说埋没在业力里,在太深太深的习性秉性下,我们不觉不知了。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不光要觉知与认知他,还要使他完整表现出来,完整契合,那才是一乘教法的事实,就是无上信心的生起。


我们来短期出家就要发无上心,实际要认知三无差别之心,人人都具有。你说我从来没有触摸到——今天就要触摸。说我从来没有认知过——今天就要认知。说从来没有想过——今天就要想一想,原来我这颗心的本质与佛没有差别!我为什么不运用这个本质?为什么不让本质作用挥发出来,像佛陀一样照耀十方法界,自利利他,圆成世间?为什么没有这么作为?要有思量了。


为什么要有这种思量?就是信心。这个信心是由我们本具觉性的对称中生起、认知中生起,是本来具有。你认知他,就是就路还家;你认知他,就是发心;你认知他,就会渐次实践这个心。如果不认知、不了解、不思维,我们就伴随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把生命浪费掉,把生命埋没在业力习惯中。


生命十分短暂!今天有人说某某人亲人死了。我说是啊!我们地球上七十多亿人中,按照换算,每天有二十多万人死亡。我们费县大概有八九十万人。那二十万人是什么概念?无论正常死亡或不正常死亡,每天都死掉那么一大群人!


一般人只要不是自己亲人、不是自身、不是周边人,他就感觉没啥,与自己没太大关系。我们知道每一天死人都会发生,有人出生就有人死亡。但死亡对很多人来说真是没感觉。很多人说我修行一点力量都没有。我说天天那么多死人,你念一句佛号回向他,令他往生极乐世界,令他听闻佛号功德印契自身无量光寿,都有作用啊!为什么修行没动力?是想找感觉,要符合自己所设计,没有利世利生愿望,所以感到修行没味道、念佛没味道。


佛陀观察一切生命的本源互通互融,没有割裂,所以佛为一切众生表达整个修行过程、作为过程。菩萨亦复如是,声闻亦复如是。声闻在其作为中了知了世间梦幻不实,他们超越了,回归了。我们对这个生命世间如梦如幻了解够不够?不够,就当真当假——当真的人就埋没在业力中;不认真的人就肆无忌惮,做完就完,作断灭想。这些生命状态就弄得似是而非,没有了解生命真正价值。了解生命价值就会得到无量空间与生命的支持。善于随喜者会发现,你用五分钟时间体会随喜:我随喜一切生命,随喜一切生命的善恶无记所有作为——都作个随喜、作个观察,你就会得到所有生命作为的支持。


你说善缘我随喜与观察,恶缘恶事我也随喜或者观察吗?实际是对待的心、割裂的心造成我们不能圆满觉悟世间的障碍。世尊在普贤行愿品中提示我们有十种大愿要行,十种大愿都是顺性之愿,这样做能体验到你与佛无二无别的圆满心。十大愿中有随喜功德。你说我随喜有功德的,没有功德的恶事不随喜——你在观察、了解、认知的过程中,在无对无待运用心智的过程中,就能了解法性不可思议的作用,幻化出无量无边我们认为善的、恶的、是的、非的、圣的、凡的种种业相,皆是心性庄严!你能作随喜功德的修持,就能体会到广大法界对你的支持、一切生命对你的支持。什么支持?来养育你的生命,来养育你的慧命。什么慧命?不割裂,不对待,不残缺,圆满,清净,无所不照,无所不通,无所不知,无所不用,这样的广大心性。十大愿王中都有这样内容。


你说我们来短期出家需要这样发心吗?一定要这样发心!一定要了解心佛众生无差别的心,要运用这个心,在这个地方清晰,这是唯一大方向。我们所有作为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熟这个问题,达成这个事实,就是成就无上菩提心,运用无上菩提之道业,成就无上菩提之事实。


以前没有碰触过,今天要碰触;以前没有想过,今天要想一想;以前没有听闻,今天要听闻听闻。这里面没有大话小话,只有如实之语。世尊说一乘教法之时就说真实语、诚实语,不作权巧方便,但说真实,予以众生究竟真实之利。


人生这么短,不和大家说真实教法与真实利益,有点对不起人,来参加短期出家也对不起自己。怎么实践这个教法?要对得起自己。怎么对得起自己?要运用三无差别之心。三无差别你经常思维、观察、了解,或者用一些方法、一些教法去了解,他厚重的东西会慢慢周遍普及在一切时处。我们都能感觉到觉性无处不在,法性无处不圆,佛陀光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所有黑暗的角落、黑暗的执著、烦恼的执著的蒙蔽,会在不可思议的法性智光照耀下,皆得他圆满的修复、回归、展示。都会有这样一个圆满的回归。


我们能不能有这样实践?要珍惜这半个月时间。十五天一晃就过去了,怎么珍惜?就是放松!怎么珍惜?就是喜悦!怎么珍惜?就是不断调整自己,放下过去的习气、执著、对待的心。半个月学会放松——放松下有作为,没有执著下有作为。你说我这个执著就是个习惯——我们要知道这个习惯如梦如幻,可以超越它。


不是让大家来改变习惯,是认知习惯的本质不可得,习惯如梦幻,是让我们来觉悟习惯。要改变习惯——你一想,这个对立力量就产生了,我们人类那个叛逆性、乖戾心就会提起来,会较劲。不是让大家改变习惯,是觉悟习惯——觉悟每一个习惯的本质,其本质不可得,其本质是在唯识心性推动下,不断地产生某些作为、某些角度,生生灭灭,幻幻化化,没有任何实质。


   
 后面要剃头、学搭衣等,内容他们有安排,我们就是要时时提起这个念头,了知自心与佛心一样。我们看看自己在说些啥?在想些啥?在做些啥?这一代一代传递,即便是形象传递,都来自佛陀。这些教言的传递来自于佛陀,形象的作为来自于佛陀给我们的抉择。这样看,根源清净,来源清晰,你回归无上信心的加持力、认知力就有力度,就有支点。


要没有这个力量,半个月太快了!在人生一百年中,这半个月也太短暂了。实际这半个月是为了启发我们无上心,回到世俗中一样可以运用。这半个月是个训练罢了,这半个月是个起步罢了,这半个月是学习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再带到日常生活中是有意义的,真正作用点还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来到道场中,受佛法熏修之焦点,就是要认知我们人人、每个生命都有与佛无二无别之本心与觉性。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是学习、认知、实践这个心,让这个心真正在我们生命中展示作用。我们前面安放这些佛像,不管是玻璃做的、铁做的还是木石做的,都是给我们一个样子,让我们回归于此,自心圆满起来、安详起来、从容起来、真实起来。走出所谓烦恼、所知有生俱来给我们带来的种种障碍,有个圆满回归的超越。圆满回归是我们超越这些业力、烦恼、所知的蒙蔽,回到清净平等无碍之心上来,运用清净平等无碍心来重新做人,重新认识生命,发挥生命价值。


生命不是那么狭义的!你说经典上记载这些佛菩萨阿罗汉的生命,他们表现得那么不可思议。实际我们心性中都具有,我们的心与他这些功德没有对立,一点都不匮乏。要认知这个心,我们就会有随喜功德的心、回归的心、印契的心、本来具有展示的心。这样是平等的,这个心是清净的,这个心是无碍的。


我们来学习运用清净无碍圆满的心,让这个心表现出来,要认取他、认知他。一时不习惯,我们这半个月慢慢地学,慢慢地了解,慢慢地相互问一问、碰一碰。


沙弥、沙弥尼要受十戒。这十戒来自于我们不杀可以休息、不盗可以休息、不妄语可以休息……休息、休息、休息,每个休息角度都是圆满心的一个展示。别人在杀的时间你不杀,轻松,不后悔,没有畏惧,不顾虑;别人在偷盗时间你没有偷盗,你不顾虑、不担心、不后悔,不怕人查你案子;别人在说妄语的时间你在说诚实言、祝福语、饶益语,你又得到不可思议的心智的妙用回归,就在运用佛心。这十条戒律每一条都在唤醒我们佛心的运用,使我们悄悄走出过去的烦恼障、所知障,走出有生俱来的种种障碍,使人生真正起到正面作用,就是正面看待生命与运用生命。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业力果报都不一样。但现在佛缘把我们唤醒,唤醒我们来到这个地方,结一个共同缘。这个共同缘就是佛缘,是人人都有觉悟运用本具佛心的机遇。这短期出家半个月,就是让我们来运用、实践、学习、成熟、成就、展示这一颗佛心!希望大家不辜负这段胜缘!这一段胜缘在我们生命的未来终将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力!


这个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用世俗所知或意识无论怎么想,都没有价值,因为一定是传递而来。你说我们本来具有还需要传递?我们本来都有这个人的形象,但没有镜子你看不见自己形象,不知道你头发的长短样子。佛陀圆满的功德教法,像一个大大的镜子、没有一点污点的平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心圆明的功德样子,让我们来自觉、自我认知、自我完成。


没有佛陀教法、三宝教法的传递,我们很难正面认识本来具有的智慧德相、本来具有的圆满觉悟的心智。通过佛陀、菩萨、圣者功德,令我们照见本有的心智,使他起到作用。在这半个月出家生活中,希望大家能安住在本具无量光寿的照耀下,自照自明,亦照亮他人!


  谢谢大家!(众:阿弥陀佛!)







[1]
 201510月,山东费县丛柏庵举办短期出家活动,祈请慈法法师前往授课。师以四众殷诚,久慕法润,慈悲允至,从930日到107日为短出学人开示僧法戒律,传授净土誓愿。与会者法喜充满,皆愿往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