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愿念佛与以感觉念佛

点击下载音频

(一)找感觉无益于修行

弟子:师父,我想问一下,到了陌生的环境,如何不受环境的侵扰?比如公交车上或者人多的地儿,念佛,念两声就昏沉,念不下去。

师父:噢,你念佛是论声念吗?你念佛是为了念几声佛吗?

弟子:不是。

师父:那你念佛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自己的感觉吗,是为了感觉念佛吗?

“我感觉如何”,把念佛放到感觉上是一个;那以愿念佛是一个。

常规的念佛,有的人在感觉上用功夫;有的人在愿望上,就是立愿。以愿念佛呢,就是为了完成一个发心,或者说随着这个发心来表达自己的一个心愿。好比说为了疫情,令人远离慌乱,我来念佛,令人安乐,有一个愿。就好比说我们发那个愿——“逝者生净土”,这是个愿,这不是感觉,这跟感觉一点关系都没有;“病者康乐”,令人恢复康乐的东西;这个“未病者”,就是正常人呢,“能得到佛法的法益”,佛法的一个现实利益,觉悟人生也好,什么也好。那以愿念佛的这种表达呢,他的关注点是愿望。

刚才这个居士说在陌生(环境)中念佛——我的感觉,我的感觉如何,昏沉啊什么。也可能有的人就会失念哪;有的人有些时候感觉到很好啊、状态很佳啊;有时候感觉很坏啊、很糟糕啊、不相应啊;有的感觉到不安啊,有时候感觉到安啊;清净啊,不清净啊。许多修行者就是在找感觉。找感觉,这不叫修行,因为我们知道感觉永远是变化的。

愿呢,它可以展示顺性的东西,它不变。我就依着愿念,它有顺性的一个建立、表达,它能显示性德的不增减、不来去等等。愿,是个安稳性的东西。我们以愿修持,就会得到安乐、安稳,就会慢慢清晰一切如梦如幻。

要是以感觉修行的人呢,烦恼得不得了不得了的,越修行越烦恼,为什么呢?它总在变化,他又把控不了,这些东西不是你能把控的。很多人想把控这些东西,把控不了。许多人的修行方向就在往这儿走(找感觉),这个方向是无益于修行的,决定是无益于修行,但大部分人呢又是走的这个路子,就是“我感觉如何、我感觉如何”。

那我们念佛呢,要是以愿念佛——当然这个愿可以“依佛愿”,也可以依我们立一个愿来念佛——这个表达作为呢,他就越来越清晰秩序,越来越透亮透明,透明于事相,在事相上,人心里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有秩序。用愿望照这些事相,越看越清晰,越来越省心,人越来越省心。这个愿,你越熟悉它你越省心,越熟悉它你越省心,越熟悉它就越省心。

好比说我们熟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就依这个念佛,我其他感觉我不管,我也不关心,我可以用这个看这所有的事相。“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好也好、坏也好,我自己好也好、坏也好,我不管它。“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看自他、社会的变化,你就能透视这个社会,真正地能确认“一切如幻”,确认“不可得”等等。

那这个(以感觉念佛)呢,不是这样的。它越来越混乱,越想把握越把控不了,越想把握越把握不了,这些东西,你越想把握越把握不了。我听实践般舟最多的,就是天天说他的昏沉,或者说饥饿、寒冷,就是说感觉。我说你念了半个月的佛,就念这些东西啊?他说“是啊,我现在越来越昏沉啊。”哎,把大好的时光来蹂躏自心。因为这个变化你把控不了,你就会让自己的心啊,就是心情大坏啊。为什么大坏呢?心情越来越不好。这一类的人一定就是走得越久、作为得越久,越乱,就是所谓的感觉。

你看,大家交流的基本上都是这个东西,“哎呀,我有时候感觉到特别好”。瞎忙叨,忙叨这些感觉啊,这些感觉太忙叨了。“哎呀,我到这个地方这个感觉,我到那个地方那个感觉”,给别人说自己的感觉,特别麻烦。给别人说自己的愿望,挺清晰的,“我想做个啥”,别人也会跟你交流,你也能表达清楚你在做什么。“我的感觉是什么,我的感觉是什么,我的感觉是什么”,捕风捉影一样的东西,这里面一定有捕风捉影的东西,跟人描述的东西也并不见得清晰,别人听了很容易“哎,你讲的啥意思呢?”

“我也是那个感觉,我走多长时间腿也是麻的,脚也是痛的。”就是一群一群的都这么弄。我说你们怎么不念佛呢?他们说念啊!我说你们怎么不念佛呢?他说念啊!念佛——说感觉,表达这个东西。我们回忆回忆这样有意义没有,有没有意义?我在斐济念佛是啥,我在国内念佛是啥,啥感觉?你这么修行,它的意义是啥呢?净土呢,依愿行,是最简单的,依愿行。你有啥愿望,你去实践,你不要说其他的,你说其他的没有意义。你要用在这种种感觉上,那有啥意义呢?你天天在念你的感觉,这样的人呢就失心了。天天就去找感觉的人啊,就是失心的人。找不同的感觉,“哎,你这一堂课感觉怎么样?”我们说真心就是实相心嘛。你这个(找感觉)一定会失去你的真心的,就是你不得安乐了嘛,不安乐,安不下来。

依愿行就是安心行;以感觉行,就是不安心行,不安的行。以愿,我们称为发心嘛,对吧?发心明确,修你这个发心行。发心,那我们都可以依实相行。实相怎么能行?以实相为体嘛,就是实相行,就是安心行,以实相行,那都是一类的题目。明确发心,依发心而行,就是我明确方向。那你明确方向的行为,你就通透嘛,感知就准确。像驾车一样,我不知道我的方向,我怎么踩油门,怎么打方向盘?那心就会迷茫,就痛苦,就不安。那我们要明确这个(发心)了,那就是所谓的安心行,大家的安心行就会成熟起来。

说感觉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实际想把控一个东西的时候,很痛苦。佛教为什么讲省心呢?就是认识了真相,他休息了,他就省力。他认识了真相,他省力就是修行。你看,修什么修呢?修那个混乱,修你那个固执,修你那个执著的苦。你找这些东西,想把控这些东西,都是苦,不管你想把控什么,都是苦!

找感觉不是修行。你说“我念佛了”,你这是口念,心在找感觉。所以很多人心口不一,没办法修行的。

(二)愿,能照明世间

以愿念佛呢?想的是这个嘛,愿望是这个嘛,这是心嘛,也在念嘛,对吧?以愿念佛就是心念佛,那口也在念佛。我想念三声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不找感觉,我只是把它完成就行了,这是修行。我把自己的作为,我要念一万声佛号回向于某个事情,念完就完了,无所得、无所失,人就清净,人心地就圆满,就没有什么障碍。为什么人心清净呢?哎,我念完就完了,没有得也没有失,那是真正的修行者,不为自求者。

哎,我念了多少声,什么感觉,我清净、我不清净,我功劳大不大,怎样怎样,我可好了,如法了,怎样怎样,那这都是感觉,都是感觉。那我们用这些感觉去修行,出现无益修行的作为。那只找感觉的时候,谈论一辈子感觉,你就不用念佛,你随时都可以谈你的感觉,你知道吗?为什么还要通过念佛来说感觉呢?

以愿念佛呢,他就会表达另外一个东西——我跟愿望相应不相应?我的这个作为,哎,我也有一个愿望,但是念着念着又跑到妄想上去了——这也可能,但这也是一种感觉;我不管怎么地,我就把这个愿望给完成了,善始善终了,这了不起。实现一次、实现一次,心里越来越有力量。所以过去说愿力是第一力,我们要训练这个愿力,愿力是最重要的一个主动力量,愿力不可思议,愿力是可以训练的。

说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他就是传递他的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不传播其他的,他没有传播自己的感觉。“我成佛了,我感觉如何如何,我感觉到良好”,他不这样说;或者“我感觉到我多么大公无私”,他这都没有意义。他只说他的愿望是什么,他来传递、实践自己的愿望,使愿望传递到整个法界。所以大家称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嘛。

他的愿力,他要是不传播法界,他就不成佛嘛,“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那是他重要的一个誓愿,就是用名声传,用名声传法,这个就是他的愿力。“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闻其名号,即得总持”“闻其名号”等等等等。像“他方菩萨,闻其名号,即得三种忍”,是名号传法;那普通人闻到名号,即得二种忍,得总持。念佛怎么是总持呢?就是能解决一切生死烦恼,一切问题,实际就是印你的实相心。印你的实相心,让实相心起作用。实相心起作用,他就不说感觉了。当然他可以通过愿来观察这个感觉,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要是以感觉说感觉,就是以事相说事相,这一点呢可以去观察观察。就是我们交流谈论的要是这个东西的时候呢,一定要谨慎、要注意。我们世俗中关心的就是感觉,佛菩萨关心就是愿望。那我们回头看看,这就很简单的可以来做一个表达了,做一个最简单的观察。以愿念佛的人呢,那他可以就是觉悟世间的人,觉悟者,觉悟。他可以觉悟世间,来觉悟生命。觉悟世间,觉悟生命,当然可以觉悟人生,也可以觉悟种种事相,没问题的。那找感觉的人呢,那就是迷失者,他可以迷失在世间,迷失生命,迷失人生,迷失于事相。

所以觉悟者可以不可以去说感觉,观察感觉呢?觉悟感觉是没问题的,觉悟感觉,只要以愿来觉悟感觉没有啥,觉悟这一切东西都没有啥。但我们要是直接用感觉来感觉感觉,那这个感觉是个啥呢,就是你怎么来认知自己的感觉呢?这个很痛苦。一个变化造一个变化,就是我们这个感觉是个变化,本身就是个变化,你再找、你再对照这种变化,事相也在变化,事相也是个变化。这两个变化就是带来不安稳,你怎么去解决呢?我用感觉、事相,这个事相老在变化,我这个感觉也是变化的。

要是有这个愿望的底子了,我这个感觉是依愿的,有这个底子,那就安稳,我这个感觉是安稳的。所以愿是不变性,依愿,他就不变,他就安稳,用一个安稳的东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那用一个破碎的东西怎么照物呢?照不见的。我用一个镜子,光滑的镜子,照一个问题就看得很清楚,就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那我要用变化看变化,就像一个破碎的镜子一样,我照不出一个东西的。

这一点呢,我感到我们可以在法的实践上一点一滴地去观察,去观察。不管是陌生的地方,还是新的地方,或者是什么,我们只要以愿去修持,以愿去修行,就安稳,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以感觉来说,很容易迷失。找感觉,说感觉,你关心感觉,那就迷失。那我们以愿行,就是根据愿力来作为,一定是觉悟的,不断地去认知誓愿给我们带来的安稳的一个对世间的照耀。愿,能照明世间,照明世间。

(三)以佛愿念佛,真实安心

实际这个(感觉)是混乱的,你自己想一想,你的感觉是不是很混乱?愿望,我有一个愿望去存念,就很好存念。《阿弥陀佛经》上怎么讲呢?说佛告舍利子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思维系念阿弥陀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系念,系念可以说就是他对愿望、对佛愿力、对世间作用的一个观察,佛愿对世间作用的一个观察,佛愿。我们去观察。

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观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这个安稳的东西在影响着千变万化的东西。为什么说安稳呢?他是实相啊,他是真相啊,他就安稳啊,真相是安稳的啊,真相安稳。世间的这个杂乱,就是不安。他这个佛愿,就用安稳、真相对这个世间的不安、杂乱呢,做了一个整体的梳理,这个作用力就是整体的回归。

好比说这个无量光寿,就收纳了一切生命与事相的作用,收纳。事相呢,是杂乱的、短暂的,它就会被无量光寿所收纳。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是短暂的,我们称为无常嘛,大家称为无常相。无常,因为没有本质,它一定是无常相,任何世间的有情无情的东西就是一个无常相。

我讲这东西,大家可以提出异议啊,不是说我讲个啥东西就是啥东西,大家要善思考观察,这里面要是有异议了,太好了,不怕大家有什么异议的想法。你观察观察,了解了解,实践实践,看是不是这样。要是这样子呢,那我们就很简单地可以把事情给处理好。怎么简单?我就依法行就行了,那我就依佛愿,佛愿的作用是起到这样子的。

愿呢,它是个安稳的东西。佛愿表达了一个特质——顺性。性德就是无量光寿,具足啊。顺性,顺性它是究竟安乐嘛,这个究竟安乐一定能对世间有一个支持。究竟安乐就是顺性的,又是真相,所以他接引世间,接引世间的一切。你接受一切,就是百川入海嘛。

我们凡夫心就是骄傲嘛,你骄傲,但是你这个短暂的作为不名是海,你就是河流嘛,你是河流,百川嘛,对吧?河流百川,就是不断地变化。那这个(佛愿)呢,它这个真相就是大海嘛,就是空性嘛,就是本质嘛,对吧?但你这个世间的现象就是在川流不息,就是变化。我们的感觉就是川流不息的一个样子,就是这种样子。

那我们要了解了佛愿对世间的作用,咋了解呢?你就去念佛,以佛愿念佛来观察世间。念佛的真相,念佛的这个顺性的安稳,我们再来观察川流不息的事相,那我们就会自然地接纳这个。这很理智,这个作为是十分理性的,没有一点点的迷信的东西。大家可以看,十分理性,越理性的人在这个地方的实践,越能看得到的。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以愿念佛,就是一个教纲。以愿念佛,一定能明了世间;以感觉念佛,一定是迷失于种种业相。大家可以观察是不是这样子的。以感觉去所谓的念佛,容易迷失,你这个念佛也是一个感觉了,不是一个安稳的依止了。所以呢这个感觉念佛,实际就是口念,心有异想,心在异想。嘴中阿弥陀佛,心里不知道想的啥,不知道思想跑到哪儿去,那这个修行的意义是啥呢?

以佛愿念佛呢,我们能迅速地了解人生、世间、修行的意义。明了世间的人,就能真实安心啊。真实安心,原来念佛就能安心。迷失的人怎么能安心呢?迷失的人不能安心啊,身心不安,这样的人,迷失世间,身心不安。现在有太多的修行人,他们跟世俗人没有啥差异呀,甚至比世俗人还糟糕啊,反而更不安。为啥呢?他在找感觉。

所以佛教怎的就离不开“发心佛即成”这样一个大纲。你发菩提心,那就是成佛的心。那我们依这个心去作为,得,这样省力得很啊!

很多人去追求一些事相上的东西,能不能追求呢?那你要是说我真是安心了,我真了解这些东西了,我就去修三明四智、五眼六通,行不行呢?那肯定行啊,就是安心行诸法。安心也就是实相安心啊,所谓的不为自求,这就是常态了。真正安心,实相安心了,就是本具作用嘛,本具,本具的作用。本具的作用是什么呢?那我再去做啥,我再去修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这都没有问题呀。你安心的情况去修行,没问题呀。为什么说不为自求是安心呢?因为他了解了实相,认知实相啊,真正地认知实相,抉择于此了,那人就安心了。他这个“不为自求”不是口号,他没有必要去做这些贪心的作为、缺失的作为了,那本具就起作用了。那他这腾出太大的时间与空间,再修这些东西,那就简单了啊,就是“安心行”称为。实际不为自求呢,就是安心行。为自求的人,心一定不安,你说的再多,你想的再多的点子、再机巧,你也是不安心的人。不为自求不过是,哦,我认识了实相,认识了这是安心的究竟处,本具起作用了,那我就有这样一个发心了。那这个就是安心行,所有的修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安心行,一定是安心行。

那没有这个呢,人就会说“哎呀,我今天生意好了,我今天挣钱了,今天别人赞叹我了,今天别人都顺着我了,哎呀,我这特别安心特别好”。这个不过是你的感觉,这是如幻的。一会又不好了,生意倒霉了,身体出问题了,业缘出问题了,感情出问题了,哎哟,我又不好了。这怎么能修行呢?这不过是在颠倒中颠倒罢了。好呀、坏呀、对呀、错啊中颠倒,那安不了心。所以我们在这种作为中呢,就是颠倒行。世尊称这一类人呢,称为颠倒行,颠倒妄想啊,颠倒。

那个(不为自求)就是安心行,这个(以感觉)就是颠倒行,这实际十分容易区分。但为什么天天讲,他还会回到这样的一个感觉上去呢?因为大家活在感觉中,没有感觉,你感觉到你死掉了。过去所以称为死心道人,啥叫死心道人呢?就是心真安了,就是说他的这个“寂”成就了,“照”有方便了,寂照方便。“照”就是清清晰晰、明明了了啊,就是明了啊,清晰啊;“寂”就是安乐啊;“方便”就是种种智慧慈悲,这称为方便,种种方法解决世间的种种问题。实际方便也可以称无碍,无碍行,方便行。

(四)认知与接纳习惯

那这个地方(以感觉),我们在这里面太习惯了,你天天讲、日日讲,大家还会这样子。为啥?习惯,这个颠倒行是众生习惯。所以呢习惯不怕,但要知道是习惯。就是知自己的习惯特别重要,知众生习惯。认识它——如实知自心。我经常观察自己啊,我感觉到好了,我就愿意去作为;感觉到不好,就舍弃。那不是依愿行。依愿行,你感觉到不好了,你还继续做;感觉好了,你也不会有啥:啊,我就怎样怎样。那我们习惯中就是感觉到合适了,我就去做,感觉不合适了,我就不做。这是人的习惯,但它不是真心行,它不是真心行。

“以愿”就是真心啊,真心行,真心的一个行持者,真心的一个实践者,我们在实践、体验自己的真心。啥叫真心呢?不增也不减的,让你去体会这个不增不减,在万事万物的变化中、生老病死中,你去体会这个不增不减,你让这个不增不减的作用,在你生命中充分地启用。就是在种种变化中,让你了知那个不变化的安乐。过去人就是叫寂照行,就是发心行、依愿行、正行,八正道中都讲的这个东西。八正道从头至尾都讲的这个,从正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智、正定等等,都讲的是这个真实行,真实行。

阻碍我们真实行的,就是习惯。所以了解自身的习惯与众生的习惯,十分重要。认知,认知这个习惯,还要接纳这个习惯。认知习惯,接纳(习惯)。啥叫接纳?就是不排斥它,才能超越习惯,或者说我们才能在这种习惯中得到一个安乐。接纳这个习惯呢,认知这个习惯呢,是如实的第一步,这是第一步,我们要接受这个。不是光接受自己,还要接受众生。

知自心,他的尊重就会出来,尊重心的运用。要不然,我们的习惯中就是对习惯——对别人不好的习惯、对共有的不好的习惯、对自身不好的习惯,我们都有排斥心,就是不尊重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这个习惯呢会让我们不尊重。那我们要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呢,人就会尊重于现行,尊重于自身。尊重很重要。排斥、对立,人的嗔恨就会冒出来。从哪冒出来呢?轻视、对抗中冒出来。

我们怎么来尊重这个生命的习惯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可以被世人接纳的习惯——好的习惯;不可以被人接纳的习惯——坏习惯。都是习惯。我们了解了人人都有习惯,那我们要尊重这些习惯,接受这些习惯。不排斥了,那你的心里就变成一个什么样呢?那我们就会融合。这个融合一切,实际就是性德的作用就起来了,性德,性,性具,具啥呢?本来清净嘛,本具万法嘛,等等等等。那它可以融合一切,它性具的作用出来了。所以说佛教它从省力的地方去修持,而不是排斥对抗。排斥对抗是无休无止的,不管任何人。

但我们习惯中都有找那个感觉的一个颠倒行的作为,人们都在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那不是极乐世界,那是娑婆世界。所以娑婆世界就有战争,去占领好的地方作为殖民地,掠夺能源,这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掌握其他人生命,好比说奴役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其他的人群、族群,这都是习惯,这是大方面的习惯。小的呢,有些人喜欢占小便宜,有的人喜欢斗争,有的人喜欢较真,有的人喜欢心里发狠,有的人喜欢欺骗欺诈,有的人也有善良的习惯。但种种习惯都是颠倒行。我们要了解这个,川流不息的这种东西。

那我们了解了性具,你川流不息的都是水,你川流不息也没有问题,我了解你川流不息,但是我不会因为川流不息,人不安稳,对抗。所以说融合一切,尊重运用于现行,这个“现行”就是有这些习惯的现行。实际“接受”本身就是尊重,“接纳”“认知”是尊重。如实地了解这些习惯,那就没问题了。因为习惯是没有自性的,就是不存在你我他,但是我们这个颠倒呢,就会坚固你我他。“这个人怎样怎样”,就是你我他嘛,人去坚固这个东西,那就是颠倒行。你坚固得再久,他会变,他会死掉的,人会死掉,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所有的不安心的东西,真都来自于习惯。不好的东西反复出现,人习惯上不接受。所以这个娑婆世界有着这样的特点,就是怨憎会的东西多一些,人容易怨憎会,这么烦这么烦又来了,这么烦。有的人喜欢的东西就是不出现,就是不出现。那佛教不是这样子的,它就是利益一切有情,面对一切有情的东西,尤其我说这个对习惯的接纳与认知。

我真正经历过一些苦楚的东西,就是以前不了解这个。这个地方不好,我就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到另外一个地方,不断地到另一个地方去。但看看里面还是声闻心的特质啊,加上有不尊重的东西——排斥,潜意识排斥的东西,就是不是物以类聚的东西,我就排斥。那跟弥陀的心,跟性德的心,就不能完全契合。只是某些角度上,自利的某些角度上,似乎你用得上了,但是跟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顺性接纳一切、面对一切”,没有相应。所以说接触了净土呢,完全改变了我。慢慢我也接受了自己那一些狭隘的心、排斥什么的心,慢慢了解这些东西了,反而生起了尊重,对自身、对他人,生起了比较如实的一个东西了。

“以愿念佛”跟“以感觉念佛”,我们大家心里有个思维,有个观察。依感觉,它就变化太多,念佛你也不知道咋安乐。以愿念佛呢,很容易用这个真心来照耀世间,照耀一切现行,自他习惯就能看得到、看得清楚,那我们这样呢就能真正地去实践佛法。所以“愿力第一”可以培养、可以实践,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它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