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前导简单修行

点击下载音频

(一)愿为前导——佛子行的特点

师父:某某怎么样,生活过得怎么样?现在不是一个人了,过得怎么样?给大家介绍介绍你的经验教训。

弟子一:在意料之中吧,没有什么意外的东西。

师父:要是做一个事前,把愿望看清楚了,愿为前导,那你在作为过程中,就有主动了,主动清晰的过程。有这个过程,结果你就会承担,就是出现什么你也会承担。

你看我们接触的这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十二大愿、释迦文佛五百大愿……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愿。什么愿呢?他一定主动清晰地,还没有做之前就承担了所有的结果,他一定会承担所有的结果的,就是愿嘛,顺性的愿。那菩萨也是这样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不同的愿力。因为都是顺性的,顺性就无畏,你看,他无所求,他就无畏啊。顺性,表达的就是一个无畏,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无畏是承担的意思,顺性承担,他有这么样一个特定。所以愿为前导,你所有的行为与结果,你就能承担了。

我们学佛,就是作为一个佛子,有这样一个次序:我做什么事情之前呢,一定是愿为前导的,那这就是佛子行啊,佛子行的一个特点。觉悟的人一定会有这样一个作为——愿为前导。过去叫不违初衷嘛,这个承担力就是不违初衷嘛,这个无畏也就是不违初衷。他没有违背的理由了,不违初衷,不违背初衷。

为什么不会违背初衷呢?就是我清晰了,愿就是一个主动清晰的认知。你(指弟子一)想想,你这一次跟人交往,比以前就不一样吧?你起码提前思维过了,观察过了,然后想好了再说,确认准确了再去做,那就不一样了。

我们日常生活,的确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要不然很多怨言,尤其是要解散的时候,或者说想逃跑、想离开的时候,或者不想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相互的指责。这没有,这不会有的,我愿意这么做我才这么做的,对吧?我有这个愿望才这么做的,就是佛子行啊。要做什么之前呢,把愿望看清楚了,我才去做,这个就特别有意义。

我们经常听到人相互有一些怨言啊,有一些说法啊,有一些指责,说不清的一种责怪,为啥呢?就是认为自己付出很多,对方没有付出,或者说就是自己能理解别人,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就是缺这个愿。

(二)以佛愿引领自心,远诸造作,简单修行

念佛的特点就在这了——以佛愿来引领自心。我们先顺着佛的愿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肯定你不对号的东西多得很,心理感知有不对号,好比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凭什么呢,对吧,人类就有爱憎亲疏的这种东西。那我们在引领的过程中,我们的习惯没问题,这些习惯意识都是没有问题的。习惯意识,乃至作为,会被佛愿引领,所以说佛愿称为大方向。那佛愿是大方向,我们的自心是散的,很杂乱的,很多业力的样子,但它(自心)有它(佛愿)的引领,就像很多小河、溪水归到大河中去是一样的,大河归到海中是一样的,大方向有了。这个佛愿就是低处,所有的水就往低处流。

你看清了大方向,这个东西就很简单。我们业力的水,它往哪流呢?大方向,它的这个本质会引导它往低处流。那我们这个人活得就很省心,在自己的业力面前、习惯面前,也就不会过多地去排斥它,或者加强它了。那就会认知它的水性,知道它往低处流,实际你任何的一个有为都会回归于无为。咱们就举一些自然的例子看一看,是不是轻松一些。任何的有为总要消归于无为;任何的水它就会往低处流,它的水性;那我们的业习,就是出现业习了,你也知道,它毕竟是如梦如幻的、不可得的,它就流回到无为、空性的这个低处了,或者说佛愿的一个大方向了。

在我们人生中,生活是一个最大的修行处。我们常谈的修行,实际就是日常生活的点滴,是最有意义的。点点滴滴,我们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主要是自身的这个大方向的认知,对自性的认知,就很容易掌握“愿”这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愿力。愿力为前导,那其他的力量就在它的导引下,会回归它本质性的东西上去了。实际无为就是本质嘛,本质一定是大方向。本质的回归,是省力的大方向,这是一定的,毋庸置疑。所以说这个大方向,实际顺性起修。

愿为前导,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体验出来,我们要是清楚了这个道理以后,少很多挣扎、迷茫、造作的东西。人在修行中很多造作,造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头上安头的东西特别多。“头上安头”“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东西挺多的。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业习使然,业习,业习,业习,习惯意识让我们这么做的。本来我们是具足的,一定要再去找个东西来安它;本来我们都是已经完成了,就想再去找一个,感觉到这样更好看一样。

那“以愿来为前导”这样一个修行的准则呢,好记。“依愿正行,愿为前导”,这个口诀特别容易掌握。

大家回忆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烦恼是不是没有依愿而行。我依愿而行是什么呢?是不是有那种觉悟、顺性、大方向清晰、很省力于业的这样一些特质,这样的一些特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观察观察。

所以修行中呢,避免画蛇添足、头上安头的这个作为呢,实际就是不再造作修行了。远诸造作,简单修行,因为愿望很简单啊。你很复杂,你就面临着选择问题。这个简单,执行就行啊,简单修行,远诸造作,这个地方本身就很省力,我们的生命、资源就很丰富,就大家不浪费了嘛。生命浪费的东西太多了,苦啊、造作啊,很多东西让我们很容易产生负累,很多透支,很多自己给自己弄得焦躁不安的东西,为啥呢?实际原本无事啊,庸人自扰,这是真实话。

我们每一个人烦恼的时候,都看看自己是不是依愿行了,有没有愿,这个时刻有没有愿?没有愿望呢,就以佛愿为前导,以佛愿来引导自心、引领自心。尝试着用佛愿去引领自心,这样就校正了我们没有愿的一个心,所以远诸造作。远诸造作,那我们就会以佛愿来作引领自心的一个方便,就是印心。佛愿印心,你看这个词就近了。那佛愿印心呢,其心自明,这就简单了,那我就明白自己用的什么心了,我就明白它了。那我们再去用这个心,就不用这个造作的心了,不用复杂迷失的心了,就把佛愿当成自心了。

为什么佛愿能当成自心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自己所谓顺性的愿、彻底无畏的愿、能承担一切的愿,我们还没有这个的时候,先学习佛的愿。在实践佛的愿的过程中,我们会找到一个无畏、顺性、承担的心,那就是一个彻底安心了。

(三)佛愿印心,其心自明,一切力用,愿力第一

我们要是以佛愿来印契自心,其心自明了,那也就了解了其心即佛,佛即性修不二了。那我们的心也是性修不二了,你在这个地方就有承担的力量了,佛是圆满的、清净的、无碍的,我们就能承担这个东西了。因为你一想,我造那么多业,我那么迷失,我什么也不会,什么通力也没有,什么福报也没有……你感觉到你不敢去承担,我们这个普通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你不敢承担。这个东西就像水是往低处流的,佛的心就是最低处,他(自心)自然就回归了。这个回归,哦,原来佛心是性修不二的,那我们的心在这个地方,其心也是性修不二的,自心是佛就成立了。

那我们经常听到的“汝心是佛”也就成立了,在你的理念上成立了,不是说又出来一个东西,不是那样子的。汝心是佛在我们心念中,那你就汝心是佛,你就能无畏承担了。这个承担,不颟顸,不是莽汉的、草率的东西。那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去用这个无畏的心。其心无畏,那承担一切世间因缘了。这个承担,心理上的承担,是已经可以在这认取了一切因果。就像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承担一切因果了。那我们也可以,任何因缘,你也都可以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承担了。那佛愿就是自己的愿望了,那自己的愿呢,佛愿不过表示得最充分罢了。

通过这样一个正见思维,那我们的心就彻底地安顿下来。就像水,我们把自己当成水一样,水往低处流,那阿弥陀佛的愿就是最低处,那最低处你总要碰到这个地方的,你就认取了(佛愿)。这个认取呢,他就能彻底地安乐下来,他不再去疑惑啊,不再去习气来做主导啊,所以愿力就成一个主力军了。说“一切力用,愿力第一”,你就能接受这样一个东西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这个第一力啊,第一力就是念佛力嘛。愿力就是第一力。念佛的什么呢?念佛的愿嘛,佛的愿力所产生的效果,性修不二的效果是佛。那这个愿力第一,我们就说佛力第一,我们就认取这个了,在法界中佛力是第一力。说愿力第一,就代表了佛力是十法界中的第一力,佛力就是法界之力。

那将信将疑、东张西望,我们就不会这样浪费了。这个简单修行呢,你就会很认真地去实践了。起码真是不会去找自己的麻烦,找别人的麻烦。以愿为前导的人,不会无事找事;就是有事来了,他自己也能清晰认知这个东西。没事找事,很痛苦。人这个无事找事啊,真是很厉害!挖空心思,不是某个人,是我们都会挖空心思地找,就是闲着没事总要找个事。

所以无事念佛嘛,闲来刚好念佛,忙了也刚好念佛。过去讲这个念佛,讲了很多:病了刚好念佛,劳累了刚好念佛,心里烦躁了刚好念佛……为什么说刚好念佛呢?因为你在运用第一力,所以念佛呢,就是学会运用第一力。

为什么要讲第一呢?我们有个歌词,念的四句偈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释迦佛因地运用世间第一力的一个自我决定。“天上天下无如佛”,我看过,都看到了,“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我都比过了,也没法比较;“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那我就学会实践这个第一力。所以说性德力,这个性德力就起作用了。

性德力最亲切,因为离我们最近啊,就是你不用画蛇添足,它本来具足啊,它最亲近,最安慰你,最真,它真切、亲切,所以说它最近啊。它近到啥程度呢?无以复加。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一点,最主要是要实践。性德力,我们追、追、追、追、追……追到性德力上了,实际就是性修不二,就是我们作为不违背性德,那就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呢,这个“顺性”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一个高尚的话,或者说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了。它就是大方向,就是水往低处流,它就是低处。我们所有的有为的业,就会回归到无为、无所得的这个性德上去。

那直接用性德不好吗?佛教说希望我们直接用性德,就是顺性起修,不是直接用性德吗,为什么要多个佛愿呢?没有佛愿,这一切都不成立,对我们来说。我们看不到什么叫自性啊,我们认识不到这个东西。没有佛愿这个参照,要是没有佛愿来引领我们的心、印契我们的心,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个愿,这个愿有多少内容、有多少层面的内容、有多少复杂的现象,我们不了解。

哦,原来佛这个愿,是顺性的愿,顺着万事万物的本质,他立了一个愿,所以说他才伟大,他才不可思议,他才做生命的导师,做一切生命的导师!那我们做一个佛教徒,来实践这样一个顺性的愿呢,那我们是一切生命导师的伴侣。起码说你会有融入这样的一个因果,有显现这样的一个因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机,那就不一样,完全就不一样了。没有这一类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回顾、体验的一个究竟顺性的这样一个亲切感,那我们对佛法没啥亲切感。很多人来一个身体上的不舒服,来一个心情上的不舒服、事相上的不舒服,那就会什么佛法都踩在脚下了,烦恼啊,不负责任啊,伤害啊,都出来了。为什么呢?没有这个亲切感的体验。

因为性德讲的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我们每个生命在这个地方都是具足的。所以说真正体验它的亲切、亲近,无以复加了,生命自然就会投奔,我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自然就会投奔这个性德上去,或者说以性德为契。以性德为契,这样作为才是契合,不这样作为不行啊,他就会诸苦。那以性德为契呢,法为亲切了,你最亲切的东西不是其他东西了,是法,那就以法为伴。“依法不依人”啊等等,那就出来了,就很真切。
每个人的作为都是幻化的,都是一时的,缘生啊,缘这个人的色身、作为、语言表达一下就结束了。了解了这样一个东西,那我们慢慢地就会真正地远诸造作。不是说没有造作,是心灵上离这个东西不亲近了,不那么亲切了,慢慢地就不那么亲切了。人呢,太亲切于事相了。远诸造作,就是不那么亲近亲切那些造作的东西了。那简单的行持呢,就是我们讲省力。为啥省力呢?运用具足,就省力啊,省力自性显,这就修行了。

大家都看过《坛经》,六祖大师他就舂个米,舂不动了背个石头,腰石的故事,很感动后人。他的工作就是舂米,“咚、咚”,他没文化,以前一个樵夫,他又不会其他的,那舂米。个子太小,太瘦,背个腰石,加个二三十斤的石头,就能把那个东西翘起来,“咚、咚”,这就是他的修行。每次去舂米、筛,舂了以后去过过筛子。那时自性就显了,他就会说出来那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他这个简单的作为中,就把心性给露出来了,心性露出来了。

我们一样的人,为什么我们的心性不能露出来呢?我们没有那个利根,没有很多福德因缘,但我们遇到了弥陀的大愿,顺性的大愿,我们来印契自心,“何处惹尘埃”的这个法则,我们一样可以运用出来。

所以愿为前导,是佛子行的特点,这样就比较简单。我还不知道愿,我就用佛愿来引领自心、印契自心,来做愿为前导。以佛愿为自心的印契,印契自心,其心自明,什么明呢?啊,佛愿就是我的心,我的思维所依、作为所依,是以它来做指导的。那其心即佛,他就觉悟,他能觉悟这个世间。觉悟这个世间,性修就不二,那“汝心是佛”这就是一个真实言、诚实语,就是学佛者相互应该面对、如实面对的一个内容。
所以我们能无余地承担这个法则,因为佛是承担这个法界的生命。那我们对自己的现行、环境,就不会责怪、排斥,总是不满啊等等,他就会承担这个因缘。所以呢其心无畏,承担一切因果。因为啥呢?我知道这个顺性的愿是什么了,就能面对,起码能思考,能解决问题。所以正见思维呢,彻底地安稳下来,就是心不再那么多躁动、躁乱、迷失。

一切力用,愿力第一,这是佛教中特别在乎的一个地方——愿力第一。因为啥呢?愿力能让我们明心,愿力能让我们主动接受因果,愿力能让我们清晰因果。你要真是依愿的时候,你有啥违缘、难受的东西,你也知道,哦,我没有愿,其心不明,受一个无明果报,自己生烦恼了。所以学会运用这个第一力,性德的亲切无以复加了,那我们就做一个与性德亲近的人。说这是为法侣,过去的修行者称为法侣。法侣就是以法为伴嘛,法侣。那你可以与诸佛菩萨为法侣,因为诸佛菩萨这么做,我们也这么做,那是法侣。

我说这个生生相伴啊,那实际唯有法性,唯有性德。你看,你生生相伴的东西。唯法性乎?你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这个地方了,那我们就把一切东西当成修行觉悟的对象,就简单了,那大家的同参道友就多了。

(四)愿为前导,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修行

我们审思审思,大家要是心里有疑问,可以提一提、说一说,每个人都说一说,在这个地方有没有啥想不明白的,或者说有死角的东西。不要不用脑子啊,平常我们那怀疑的习惯拿出来,没问题的。

我们要找到这个性德的亲切点最重要,就是“以法为伴”这个亲切感,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你想人际关系有亲切的东西,门都没有!因为我们人际关系都是你是我非、我是你非的这个状态,怎么会有亲切长久的东西呢?很难。

某某说说。

弟子一:我们现在这个愿,一般就是世俗的愿比较多一点。世俗的愿会变异嘛,佛愿应该是可以含纳世俗的愿,但世俗的愿应该不含纳佛愿吧?

师父:可以含,互相映射着呢。

弟子一:世俗的愿是变化的,怎么能含纳佛愿?

师父:烦恼即菩提,你这个变化,你这个无常的愿,你看到了,你就知道佛愿是亲切的,是安稳的,那你不是已经觉悟了吗?它不是含着了吗?这个没法排斥的,一旦要排斥了,就割裂了,割裂那就是这个世俗世间。佛的世间是净土,是个完美的净土,什么东西投进去,像百川投到海里都化作海水了,什么东西投到弥陀愿力中,都成弥陀眷属了,它没法割裂的。

好比说人际关系,实际并不是说耐不住就不能觉悟了,或者说耐得住才能觉悟,不是这样子的。耐不住,你要是耐不住受苦了,你看看佛愿的时候,你一定能觉悟。佛为什么能接受,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呢?哦,原来自己的分别心在起作用,自己在造作,在画蛇添足,在找麻烦,在强化分别心……这不是个觉悟过程吗?所以一切业力都影响不了觉悟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接纳,觉悟是一个大的接纳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一个觉悟的样子罢了,对吧?他用愿表达了一个觉悟的样子,表达了一个性修不二的样子,接纳一切的样子罢了。他就用一个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了一个誓愿,对外面的人也有说,对自己也有说,对自己有守护,对外面也有一个招呼。“若不生者”,对外面的招呼嘛;“不取正觉”,是自己的一个守护嘛。

我们当然也可以找出更简单的语言。像释迦佛就不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摩尼摩尼玛哈摩尼”,是他的一个愿望嘛,他就是把那个最彻底、最完美、最多的法益给予大家,给予一切有情。“玛哈”——最大,“摩尼”——很多很多,最大或者最彻底的法益给予有情。他那些都是顺性的,也都是接纳。

实际把佛菩萨的愿望翻译出来,都是一个词——顺性,或者说每个事情都是性修不二的,告诉我们这个东西。但是让你从哪个角度接受,他不一样,因为他们出世的因地不一样嘛。有时候人寿两万岁、四万岁、八万岁、六万岁,释迦佛人寿一百岁,这出世因缘不一样,他就发的愿不一样。

释迦佛念这个东西的时候,他说我给予一切生命最多最大的利益,最彻底的利益,他不说其他的,他只说给予利益。就像大人要出远门了,说“孩子,我这个钱、钥匙给你放在哪儿了啊,你要用的时间,就能支持你所有的生活”,他给你交代好了,放在那儿了,人事都交代好了。
释迦佛也是给我们交代好了,阿弥陀佛也是交代好了。我们给别人还没有交代好,因为自己都没有准备好,对吧?我们自己就不是什么都准备好了,所以给别人交代不好。交代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去念念佛愿,来观察观察佛愿,为什么能给一切众生交代得那么完美彻底呢?那我们就慢慢地知道自己心中有缺失的东西了。

某某说我们这个愿都是世俗的愿,这不真。这大方向,我们要掌握好就行了。我拿着大方向来说话,其他不说。大方向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你就离目标越来越清晰嘛,对吧,越走越清晰,越走越清晰,越走越清晰。因为你看到目标你才去走的嘛,前导嘛,对吧,看到目标才去往那儿走的,你心多敞亮啊。没有愿的人,看不清目标,不知道到哪儿走,走着,徘徊走,到哪了,到哪了?经常碰到十字口,不知道往哪儿去了。但你要知道(目标),再多的十字口,也是直下而去了,要到哪儿就到哪儿去。所以明确方向很重要。

某某有没有感觉,以愿为前导的这个作为?

弟子二:没有感觉。

师父:要是我们没有这个东西呢,日常生活中就出现了很多扭曲。这样做后悔,又要那样做,又要这样做,那样没有做,这样做呢就会责怪,说你看本来我可以好好的,跟着你又这样做了,那样做了。为啥呢?没有愿望,没有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心没作主。自己的心作主了,就会产生一个愿望,他就主动承担。承担是个福报,你看福慧就来了,对吧?观察有智慧嘛,能制止恶缘,什么恶缘?就是烦恼啊,杂乱的业相啊,将信将疑的折磨啊。那他就会产生智慧、福德,那一路走过去,就是充满了智慧与福德,我们就成佛子了嘛,对吧。“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我们缘个愿,顺性的愿,那佛种就出来了嘛。

实际大家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就现在也好,过去也好,一点一滴、一点一滴地去观察,去了解,去运用。不是说“大家坐好,盘上腿,闭上眼睛”,这是修行,这是胡扯的!那个造作性的修行是区别于散漫的一个引领,但那也是如梦如幻的。你就有四禅八定,你就有五眼六通,也是一个过程,也是如梦如幻的,缘生缘灭的,它没有性德安稳。所以我们用性德的安稳来观察世间的一切业——包括禅定啊、智慧啊、方便啊,包括我们说的这个盘着腿、闭着眼睛啊,怎样怎样,都行。有那个前导了,你就会在空、无相、无愿中解脱,清净地运用一个顺性的愿。

那个三三三昧,就是空、无相、无愿解脱三昧。空,是讲的本质;无相,是讲的我们在用的时候,超越一切相对我们造成的障碍。所以说就会产生三三解脱。无愿,就是世俗之愿一时停息,就是顺性作为,顺性安立。所以过去说三三三昧是比丘们、出家师父第一个要修行的三昧,称为三三解脱三昧。实际就是性空;无相,实际就是无障碍,不为诸相所阻拦;然后就无愿,所谓的愿就是世俗的贪欲心,世俗的观望休息了。真正得到了彻底清净的一个解脱,就是回入寂照的一个法界,就是解脱法界,称为三三解脱门。

这个法(愿为前导)的实践就特别简单,真是具足一切法。这个愿直接就超越了三三三昧——空、无相、无愿。这个愿就是无愿,它很奇特,很惊人,目标就是彻底解放。你看,性德不是彻底解放自我吗?这个大方向不是彻底自我解放吗,解放一切有情吗?这个大方向——无得,也就是彻底解放。

好比说有的人负债,负债多了,天天被债主围着、围攻着、辱骂着;有的人疾病缠身,不能自拔;有的人烦恼特别重,自己抓心抓肺的。这些人知道解放是什么味道,解放,彻底解放是什么味道。那“无所得”能彻底解放我们,这就是大方向啊,多简单。性德,性具足嘛,性德具足,能彻底解放我们。所以这个思维太重要、太重要!我们又能点点滴滴都用得上啊,哪个日常生活中用不上?日常修行,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净土中的修行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

(五)不怕稀释名词,稀释等于消化

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呢,念佛的大方向——水往低处流的这样一个性质性的认知,要知道。一切有为必然消归于无为,这样一个水往低处流的事实;一切有所得的妄想贪欲,必然无所得,这样一个低处,这样一个归本求源的事实,我们一定要认知它。那我们一旦认知这个东西了,省力,自性显,这就是歇心即菩提。

《楞严经》是个不可思议的经典,“歇心即菩提”这就不是一句空话了,就不是那么泛说,哎,什么叫“歇心即菩提”啊?那“歇心即菩提”就成为一个实话了。我们要把这些语言都变成一个活活泼泼的心灵实相的运用,才好。要有内容,不要那些空空洞洞的词,一说出来,这宗教名词太专业了,对吧。

我在九三年刚受过戒没多久,我母亲去世了。她没有去世之前一个月我回去,然后就在我母亲那个病床前待了一个月。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当地的居士啊,反正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都来说,你能不能给大家讲讲法?我说扯不扯,我说这是丧事,还刚刚结束,这个不可能啊。屋里堆满了鲜花,一定要让我去讲。熟人也有,同学也有,亲人也有,就怎么地感觉到你也要讲一讲。

因为啥呢?很多人感觉我这个人变了。以前可能是因为工作、生活的一个状态,就特别忙叨。回去那一个月呢,就静静地在我母亲床边待着,整整一个月静静地待着,每天就静静地待着,心里可能是念着一点什么啊,但是很静地待着,没有任何过多的语言、动作。他们感到这孩子变化太大了,内容是啥呢?穿上这身衣服,究竟有些什么内容呢?比较熟悉的人就想了解,哎,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定要讲一讲。

我那时候,那个词这个词就特别多,就是这些佛教的名词特别多。所有的人听完了,说法师啊,你讲得很流畅,我们不知道你讲的啥啊,都是专用名词。我说那我以后的作为呢,就一定是把佛教的东西翻译成最普通的话、语言,来给大家交流,让大家能有交流的机会。要不然挫伤大家的一片热情,或者说一片求知的欲望被扼杀了。因为刚学的人,刚刚接触佛教的人,你给他说,虽然留下了一些名词的概念,但是他们没法去契合自己的识心,回入安乐、歇心的一个状态。

所以那一次对我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教育。我就在那个讲的过程中,自己发了一个愿:一定要把佛教真正的精神与内涵,翻译给每一个自己有缘,或者是愿意交流的因缘,能尽量地耐心地去把这些法则翻译出来,尽量地破除这些太专业的名词。

实际我尽量不用专用名词,回过来看专用名词的时候,它就特别有味道了。我感觉到这是第二次翻译,就是把这些善知识们翻译的经典,再翻译成世间的、时代的一些白话,那我也得去接纳这个东西,这是一种心愿。我感觉到专用名词,你回过来看它特别有味道,就是先把它翻译了,体验体验,再用它的时候,哇,最精准还是佛菩萨,还是祖师们,他们说得太精炼了,太准确了。就是你怎么反复地运用,越运用它越精准,它说得越彻底。所以说我也希望大家日常生活中,把佛法翻译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心理、状态,翻译出来,给别人交流,自己接受、运用,也都好用,就是消化了它。

小孩子,开始奶粉要很稀释的,吃我们成年人的粮食啊,肯定不行,奶水浓一点也不行,怎么办呢?要稀释,因为他太小了。很多人刚接触佛法,你跟他谈论不了佛法,那怎么办呢?就像婴儿一样,他在佛法这儿还是个婴儿,我们就要给他稀释。稀释干什么?他能消化。我们有时候也需要稀释,很多名词很重很重的,太精炼了,像醍醐、像炼乳一样,哇,这吃下去会腻着。怎么办呢?稀释点水,我们自己能消化,就是我们自己翻译翻译,能把它消化掉。成长大了,那你就可以直接醍醐呀、炼乳呀,你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也都是像婴儿一样,世俗人绝对消化不了,一吃就会吐,胃就会生痛,那稀释。所以说翻译过程是个稀释的过程,不怕稀释,不要怕稀释它了,不怕,不怕稀释。稀释,我们容易消化,自己消化,别人也容易消化。稀释这些专用名词的过程中呢,要有“不怕”的这样一个心理准备,心理上要有个准备。但是这个“不怕”是要实践的。这个稀释的过程是消化的过程,稀释跟消化我们把它划等号,自我消化,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把它俩划上等号。你就敢稀释了,就是我可以稀释,我试着看看这样是不是能消化,能接受这个法。

好比说这个愿为前导,实际专用名词是“以愿为标”“以愿为心”。以愿为标,你看不见自己的心嘛,就叫标心。不发出来愿,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是啥;发出来,让自己的心有个表达了——以愿为标。

这一点呢,我们要消化,慢慢地把它消化。学佛的过程,实际就是把佛的作为、佛的愿望、佛的功德,有个认知,有个消化,自己有个实践。开始我们说印心,实际挺吓人一个话。你过去读“佩佛心印”,哇,这简直是个不得了的名词,对吧。明心见性,在禅宗你特别生涩,你不好用心,因为它没有稀释,它是纯粹的。它很纯粹,你就没法接触,不知道咋接触。你接触,你就身在其中,你也不知,你不认得它。所以我们消化的过程,是个认识它的过程,知道跟我们的关系了。所以这些名词都不要怕它,我们去用自己消化的形式来接受它。

现在我们要遇到禅宗的祖师们说“汝心是佛”,你也不会说晕倒吧,你也不会毛骨悚然吧,你也不会有那么多疑问吧,对吧?你就说,哦,可能你会回到佛愿这个地方来,因为你有法可依嘛,你有法来锤炼自己嘛。我有锤炼自己的机会、因缘,我们有机会啊。“汝心是佛”,听完了,该咋地咋地,这个心、佛也不起作用,对不对。(净土)这个地方“汝心是佛”,原来我们的心可以跟佛心去印契啊,可以唤醒我们自己的佛心啊等等等等,你就有很多机会了。

所以净土给我们了很多方便机会,就是“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什么样的众生都可以惠以利益,就是给予。“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给予一切众生利益,他没有理由,没有你利根钝根,没有你善恶,修行不修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消除任何一个理由,任何一个条件、限制,这太有意思了。

许多宗真就是有要求,你们思考去,你们观察去。一擦肩而过,失去就失去了。这个你永远就失不去,他一直等着你嘛,阿弥陀佛垂手而立,阿弥陀佛永远在我们面前垂手而立啊。你看,我们看到的阿弥陀佛像不都是垂手而立的像?就是他随时就来接引你啊。这个“前导”不就是弥陀吗,对不对?我们要真是感激这个法,那就会法为亲切,那性德就契合,我们这就简单。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直在鼓励你,你的心就是最上心,他就给你鼓励,还让你能接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是你的事,是佛的事。你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是你的事,是佛的事,你那个障碍是佛的障碍,这么看的。“我来消除你的障碍,是我成等正觉的理由或者内容”,这太有意思了啊!这就是不为自求嘛,你看佛是真的不为自求了,“你没有障碍,是我成佛的理由与内容。”你看,他这个话简直是,就不为自求表达了,那性德表达出来了,那本自具足表达出来了。反正这个理由就是耐得住嚼,越嚼越有味道,这就是净土。

在日常生活中,不怕你稀释,有味道。在日常生活中,你怎么作为,你只要不离这个大方向,就有味道,就毕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实言!大方向我们掌握着了,就是“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嘛,你咋个发愿,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彻底的契合。当然鼓励大家把我们学佛念佛修行的功德回向给这个疫情,回向给世界不安稳的有情们,使他们得到法的依止。

发表评论